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声明>> 文学>>正文内容

净苑诗萃 慧远法师诗文集(第一卷) 佛影铭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崔玉波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净苑诗萃__慧远法师诗文集(第一卷)__佛影铭

  崔玉波(选注)

  佛影铭

  佛影今在西那伽诃罗国南山古仙石室中。度流沙,从径道,去此一万五千八百五十里。感世之应,详于前记。①

  【序】

  夫滞于近习②,不达希世之闻③。抚常永日④,罕怀事外之感⑤。是使尘想制于玄襟⑥,天罗网其神虑⑦。若以之穷龄⑧,则此生岂遇⑨。以之希心⑩,则开彻靡期。于是发愤忘寝,情百其慨。静虑闲夜,理契其心。尔乃恩沾九泽之惠,三复无缘之慈。妙寻法身之应,以神不言之化。化不以其所感,慈不以其所缘,宴怀自得。譬日月丽天,光影弥晖,群品熙荣,有情同顺。咸欣悬映之在己,罔识曲成之攸寄,妙物之谈,功尽于此。将欲拟夫幽极,以言其道,仿佛存焉,而不可论。何以明之?法身之运物也,不物物而兆其端,不图终而会其成。理玄于万化之表,数绝乎无名者也。

  若乃语其筌寄,则道无不在。是故如来,或晦先迹以崇基,或显生涂而定体。或独发于莫寻之境,或相待于既有之场。独发类乎形,相待类乎影。推夫冥寄,为有待耶?为无待耶?自我而观,则有间于无间矣。求之法身,原无二统。形影之分,孰际之哉!而今之闻道者,咸摹圣体于旷代之外,不悟灵应之在兹。徒知圆化之非形,而动止方其迹,岂不诬哉!

  远昔寻先师,奉侍历载。虽启蒙慈训,托志玄籍,每想奇闻以笃其诚。遇西域沙门,辄餐游方之说,故知有佛影,而传者尚未晓然。及在此山,值罽宾禅师、南国律学道士,与昔闻既同,并是其人游历所经,因其详问,乃多有先征。然后验神道无方,触像而寄。百虑所会,非一时之感。于是悟彻其诚,应深其信。将援同契,发其真趣,故与夫随喜之贤,图而铭焉。

  【注释】

  ①选自《广弘明集》卷十六。那伽诃罗即那揭罗曷国,北印度古国名。《西域记》二卷云:“那揭罗曷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二百五六十里。山周四境,县隔危险。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无大君长主令,役属迦毕试国。”

  在那揭罗曷国,阿那斯山岩之南有佛影窟,系古印度著名圣地。据觉贤所译的《观佛三昧海经》卷七载,佛陀尝于此石窟度化龙王,因龙王至诚劝请留止于此,佛陀遂于窟中作十八变,踊身入石,犹如明镜,在于石内,复映现于外。距十余步远望,如见佛金色相好、光明炳然之真形;近观,则冥然不见,以手触之,唯余四壁。诸天众等闻佛还入窟中,皆来供养佛影,影亦为其说法。经中还有如何观佛影修行的具体方法:“佛灭度后,佛诸弟子,若欲知佛坐者,当观佛影。观佛影者,先观佛像,作丈六想……复当作想,作一石窟一丈八尺,深二十四步,青白石想。”

  晋僧法显曾游历印度,留居数年,归国后写成《佛国记》(亦称《法显传》)。法显曾亲至那揭国瞻礼佛影,并记叙道:“有石室,搏山西南向,佛留影此中,去十余步观之,如佛真形。金色相好,光明炳著。转近转微,仿佛如有。诸方国王,遣工画师模写,莫能及。彼国人传云,千佛尽当于此留影。”

  《佛祖统纪》卷二十六记载了慧远建立佛影台的过程:“师闻天竺佛影,是佛昔化毒龙瑞迹,欣感于怀。后因耶舍律士叙述光相,乃背山临流,营筑龛室,淡彩图写,望如烟雾。复制五铭刻于石。”慧远追随道安时,曾听西域沙门提起佛影传说,因而心生向往。晚年在庐山修行时,高僧法显取经回国,乃延请至山寺之中,听其所述,魂绕佛陀,就命弟子营建佛影台,绘制世尊显圣的踪迹“佛影”。

  铭,即在钟鼎器物上书写的文字,铭文与箴言一样,也有鉴谏警诫的作用,但更主要是的要用来叙述和赞美前人的功业和大德。《礼记·祭统》:“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铭文在古代多镌刻于钟鼎之上,秦汉以后,开始在石碑上刻写,应用的范围也更加广泛,不再限于帝王权贵,山林隐士死后也开始有铭文颂之。

  慧远所著《佛影铭》是为纪念东林寺彩绘佛影圆满完成而写的,共有铭文五首,不仅前面有序,后而还有跋,这在以前的碑铭中并不多见。这充分表现出慧远对于铭这种文体形式掌握的灵活性。《佛影铭》是慧远临终前写下的最后的作品,也是他对法身、法性探讨的著作中,最具文学性的一篇。

  ②滞:拘泥。明吕坤《别尔赡书》:“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近习:浅陋的风习。

  ③希世:希,通“稀”,希世即世间少有。闻:知识,见闻。

  ④抚常:抚,拥有。《礼记》:“西方有九国下焉,君王其终抚诸。”常,常规。《诗·周颂·思文》:“陈常于时夏。”抚常即沉溺于不变的规律之中。

  ⑤事外:尘世之外。感:感应。

  ⑥尘想:世俗的思想。陶渊明《归田园居》诗之二:“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于:词缀,无意义。玄襟:深远的胸襟。宋陈傅良《挽本奉议》:“盛事无虚得,玄襟可自知。

  ⑦天罗:像天一样大的罗网。《说文》:“罗,以丝罟鸟也。”网:笼罩。神虑:《说文》:“虑,谋思也。”神虑即神奇的思想。

  ⑧穷龄:即穷年。晋紫薇夫人诗:“谁能步幽道,寻我无穷龄。”

  ⑨遇:机遇。

  ⑩希心:希,迎合、满足。希心即让自己的内心满足。汤显祖《三十七》:“留名佳丽城,希心游侠窟。”

  开彻:即开悟,开发众生的智慧,使之悟解佛理。《华严经》卷四:“开悟一切愚暗众生。”靡期:没有日期,即不可能达到。《尔雅》:“靡,无也。”

  情:对佛陀渴慕之情。百:成百倍地增加。慨:感叹,叹息。

  理:道理、义理,这里指慧远法师内心的思想。契:契合。其心:佛陀之精神。

  尔乃:慧远法师自谓。九泽:九州的湖泊。九泽之惠言所受恩惠之多。

  无缘之慈:亦称“无缘大慈”,就是说,佛具备大慈心,虽然与众生无缘,但是也会发大慈心,救而渡之。慧远法师三次受到此无缘之慈,是指他在庐山修行期间,曾经三次定中见佛。《净土圣贤录·慧远法师传》:“居山三十年,迹不入俗。专志净土,澄心观想,三见圣相,而沉厚不言。”

  妙寻:精妙地探寻。晋卢谌《赠刘琨诗》二十章:“昔在暇日,妙寻通理。”法身:佛之三身(法身、报身、应身)之一。法身各宗解释不一,比较普通的说法是: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于凌波居士著《唯识名词白话新解》:“法身指佛所说的正法、佛所得的无漏法,及佛的自性真如。二身之一,三身之一。又作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等。《大乘大义章》卷上载,小乘诸部对佛所说的教法及其所诠的菩提分法、佛所得的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大乘则除此之外,别以佛的自性真如净法界,称为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大乘之中,唯识家分法身为总相、别相二种。总相法身为三身之总称,即一大功德法身,以五法事理为体。别相法身则指三身中的自性身,以清净法界之真如为体。”隋释慧远著《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应:应现,意为佛陀现身。此句意思是说想要精确地探讨佛之法身为什么应现。

  不言之化:沉默无声的变化。化,谓以通力变现种种之相也。此能变化之心,有十四种,所变化之相,有八种。《大品经》一:“解了诸法如幻……如化。”《大乘义章》十五曰:“无而忽起,名之为化。”此句说佛身之变化是在无声无息的状态中进行的。

  感:感应。众生有善根感动之机缘,佛应之而来,谓之感应。此句意为佛之法身的变化并不是我们能够通过感应的渠道可以感知的。

  慈:即慈悲。与乐曰慈,拔苦曰悲。《智度论》二十七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宴:安。此句意为在安静的胸怀中只能自己修行一睹佛陀法身。

  丽天:依附天空。丽,依附。《易·离》:“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

  弥:更加。晖:光彩照耀。

  群品:群类,犹言万物。熙:兴盛。

  有情:梵语曰萨埵,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十七曰:“有情者梵音索哆,是著义。又名萨埵,是有情义。”顺:遵循。

  咸欣:都欣喜于。悬映:指上文日月之高悬辉映。在己:决定于自己。

  罔识:不识。曲成:日月圆缺。攸寄:所寄。《尔雅》:“攸,所也。”

  妙物:美妙的事物。谢灵运《石门岩上宿诗》:“殊响俱清越。妙物莫为赏。”妙物之谈即探索万事万物的理论。慧远著《形尽神不来》云:“夫神者何耶?精极而为灵者也。精极则非卦象之所图,故圣人以妙物而为言,虽有上智,犹不能定其体状,穷其幽致。”此段文字意为法身不可捉摸,如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之谓。

  拟:揣度。《说文》:“拟,度也。”幽极:极幽之处,比喻高深的佛理。

  存焉:找到之意。

  何以:为什么。明:阐明,表述。

  运物:让万物运行。

  物物:物使天下万物。第一个物为动词,物使、驱使之意。《庄子·在宥》:“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兆:显现。端:开端。

  图终:谋求终了。晋王仲宝《褚渊碑文》:“经始图终,式免祗悔。”会其成:展示自己的成就。

  理:万有永恒不变的理性,即一切事物之存在、变化所依据的法则。玄:动词,玄奥地存在于。万化:各种变化。表:表面,外面。

  数:智慧。唐慧沼著《了义灯》二本曰:“数是智慧。”无名:虚空而不可名状。《庄子·天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老子·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若乃:如果。其:法身。筌:本为捕鱼之具,佛教用其来比喻实现义理的经文等工具。唐皎然《秋日遥和卢使君游何山寺宿敡上人房论涅槃经义》诗云:“诗情缘境发,法性寄筌空。”可为此句注解。

  如来:梵语曰多陀阿伽陀,译言如来,佛十号之一。佛有十种尊号,即:一、如来,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二、应供,应受人天的供养;三、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五、善逝,自在好去入于涅槃;六、世间解,能了解一切世间的事理;七、无上士,至高无上之士;八、调御丈夫,能调御修正道的大丈夫;九、天人师,佛是一切天、人的导师;十、佛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故名如来,为真身如来。又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故名如来,谓应身如来。《成实论》一曰:“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如来之义有三:法身、报身、应身。《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法身如来也”。《转****论》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报身如来也。《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应身如来也。”

  晦:隐藏。先迹:先人或过去的痕迹。以:于。崇基:高台,高山。晋潘安仁《藉田赋》:“结崇基之灵趾兮,启四涂之广阼。”

  生途:生死之道途也。定体:固定的体性。体为一切事物的本体,与界、性等同义。

  独发:独自显现。莫寻之境:无人可以找到之地。言佛处境幽密,不可言传。

  相待:相对的意思,如有低就有高,有左就有右。《注维摩经弟子品》曰:“肇曰:诸法相待生,犹长短比而形也。”有:即相待有。谓如长短、彼此等,实无长短,亦无彼此;以相待故,乃有长短等名。是则长因短有,短因长有。彼亦因此,此亦因彼。东西南北,皆亦如是,故名相待有。(参见《智度论》卷十二)以上四句,言如来变化之四身:法身、报身、应身、化身。

  类乎:类似于,接近于。形:佛之真形。

  影:佛影。

  推夫:推测,探究。冥寄:深远的含意。

  有待:意为人身为待食物衣服等之资而立。《止观四本》曰:“有待之身,必假资籍。”语出《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无待:为佛救众生无所待。释玄奘译《佛地经论》五卷:“言无待者:无所观待,恒救不舍。谓无所待,随其所应,拔济三苦所苦有情,恒转不舍。”

  有间:是对于无间而言。间者间杂、间隔,即心与心互相间杂,或是时间与空间的间隔。北魏释昙鸾《往生论注》上所谓有间心,选择集上所谓修杂行者,于阿弥陀佛之忆念常间断,故名有间。都有时间间隔之意。无间:无有间断。

  二统:即形与影二元之分。

  际:原意为两墙中间的缝隙。《说文》:“际者,壁会也。”段玉裁为之注:两墙相合之缝也。这里指划分、界定。

  摹:描摹。圣体:佛之身形。旷代:很多年代。

  灵应:神灵之感应。

  圆化:完美的变化。非形:不是真身。

  动止:运动或静止。方:通“仿”。《商群书·算地》:“今世巧而民淫,方效汤武之时,而行神农之事。”其迹:佛之影迹。

  诬:欺骗、不实。

  寻:跟随。先师:道安法师。

  慧远21岁时,于公元354年(晋永和十年),入恒山追随道安出家。公元365年(晋兴宁三年)4月,慧远32岁时,道安在新野将徒众分往各地传教,远法师与恩师分手,前后共侍奉十一年。

  启蒙:开导蒙昧,使之明白事理。慈训:慈爱的教导。《说文》:“训,说教也。”晋谢玄晖《齐敬皇后哀策文》:“闵予不佑,慈训早违。”

  玄籍:即佛教典籍。

  奇闻:指佛陀的人格与教化的神力构成的奇异的传说,此处指佛化毒龙之事。笃其诚:使我的真心更加专一。笃:动词,使人更加专一。

  西域:汉代以后对今玉门关以西的新疆、中亚细亚地区的总称。

  辄:就。餐:本为吞吃,这里引申为听说。游方:即僧人为修行、问道或化缘而云游四方,这里指游方和尚。

  传者:传播的人。晓然:清清楚楚地知道。

  此山:庐山。

  值:遇到,碰上。罽宾禅师:罽宾为汉西域国名,在北印度,新称迦湿弥罗,即今克什米尔一带。罽宾禅师指佛驮跋陀罗(公元359年~429年)。佛驮跋陀罗,意译“觉贤”,东晋译经师,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人。先在长安与罗什共同译经,后上庐山追随慧远法师。曾译有《大方广佛华严经》五十卷。律学道士:指东晋高僧法显(公元340年-426年)。谢灵运《佛影铭序》云:“法显道人,至自只洹,具说佛影,偏为灵奇……庐山远法师,闻风而悦。”法显,平阳人,俗姓龚,姚秦弘始二年,由长安出发,到中印度,学戒律梵语,留学六年后回来,在京师译出经律共百万余言。律学:戒律之法。

  昔闻:前文游方和尚所说之异闻。

  征:验证。《后汉书张衡传》:“怪其无征。”先征,即已经验证过。

  神道:即佛道。《肇论疏》:“神道者,谓神妙之道,即佛道也。”无方:不得法。

  触像:瞻睹佛像。而寄:有所依托。

  百虑:思考多日。所会:有所领会。

  悟彻:彻底地领悟到。其:法显其人。诚:真诚。

  应深:深入地响应。其:法显所说的话。信:真实。

  援:引。同契:志同道合之人。

  发:抒发。真趣:真实的志趣。真,为佛教用语,正而有实,与虚妄不实之妄相对。

  随喜:谓随他修习善因,喜他得成善果,是为随喜。《法华玄赞》十曰:“随者顺从之名,喜者欣悦之称,身心顺从,深生欣悦。”《修忏要旨》曰:“随他修善,喜他得成。”贤:美善。

  图:绘制佛影图。铭:制作铭文。

  【译文】

  拘泥于浅陋的风习,就不可能学到世间少有的知识。终日沉溺于常规之中,就很难对尘世之外的事情有所感应。这样就会使庸俗的想法制约深远的胸怀,无形的罗网也要笼罩神奇的思想。如果这样一年年地度过,那么这辈子就不会有蜕变的机遇。如果让心灵满足于这样的生活,那么想开悟就遥遥无期了。因此,我这才废寝忘食地苦修,对佛陀的感情与日俱增。在寂静的夜晚我恬淡地思考,内心的思想终于和佛陀慈悲的精神相契合。我这才受到了佛陀众多的恩惠,三次亲睹他的庄严之相。此后,我专心的思考佛陀法身对我应现的原因,原来这是佛陀沉默无言的变化之身。这种应现是不能够被我们提前感应的,这种慈悲也并不因为有无缘分而到来,以安然的心境专心修法自可得之。就像日月悬挂在天空,光影交相辉映,万物争荣,众生归附。其实日月高悬与否都是由自己决定的,不要去探讨其缺损的原因,探索万物的理论,其功尽在于此。想揣度幽邃的法理,探讨其深奥所在,常常是表面上好像找到了,而实际却无法说清。为什么这样说呢?法身在让万物运行的时候,并不会在物使万物的时候而显现自己的开端,也不会为让自己结束而让人看到他的成就。它是让永恒不变的理性玄奥地存在于万千变化的表面,让所有的智慧都在虚空不可名状的世界里消失。

  如果说法身寄形于万事万物之中,那么就可以说佛法无所不在。因此,如来有时候在高台之上隐藏了形迹,有时候又在生死之路上显现固定的体性;有时候又独自现身在没有人可以找到的地方,有时候又相待于有无互生的空无之地。独自出现时应是现出了身形,相对出现时我们看到的就接近于佛影。想一想这其中深刻的含义,佛陀现身是为了等待供养之资,还是无所观望地普救众生?自我看来,应当讨论的是我们与佛陀有无间隔、敬佛是否间断的问题。仔细探求法身,本来也没有二元之分。形和影的分别,是谁划定的呢?而今天学习佛法的人,大都是在时隔多少年代之后摹拟佛陀的影像,根本就没有领悟到其中与佛的心灵感应。只是知道法身完美的变化并不光是形体的作用,描绘佛像时,把动与静的样子模仿下来,这能是真实的吗?

  我曾经追随道安法师,侍奉他很多年。他对我进行了慈爱的佛法教育,使我这一生把志向寄托在佛学典籍之中,经常用感想佛陀传闻的方法,来让自己的诚心更加专一。我曾遇到过西域的沙门,听到游方僧人的讲述,这才知道有佛影的存在,但是,讲述的人却说得十分模糊。后来到了庐山,碰到了罽宾禅师佛陀跋陀罗和南国律学道士法显,他们讲的和我以前听说的也都是一样的,并且是他们亲身游历时所亲身体验的。我就向他们仔细询问,才知道很多的奇闻都已经被验证过了。在这以后,每当体验佛道方法有误时,就瞻睹佛陀之像去寻找启发。这是我经过深思熟虑所领会到的,并不是短时间的感觉。因此,我彻底领悟到佛影的真实,深深地了解到佛影的可信。于是我召集志同道合的僧俗之人,一同来宣扬佛陀之真趣,和大家一同来分享佛陀的美德,所以才绘制了佛影图并写下了这篇铭文。

  【铭】

  其一①

  廓矣大象②,理玄无名③。

  体神入化④,落影离形⑤。

  回晖层岩⑥,凝映虚亭⑦。

  在阴不昧⑧,处暗愈明⑨。

  婉步蝉蜕⑩,朝宗百灵。

  应不同方,迹绝而冥。

  【注释】

  ①第一首铭文主要描述所绘佛影神秘的仪态,并以佛影之奇幻比喻法身的变化并无规律可循。前四句写能工巧匠所绘佛影的盛大庄严相,但法身精妙细微,并无真迹可循。中四句描述佛影在明与暗的光线转换中的奇妙变化,烘托其无形无名的神秘气氛。后四句写佛影令万神尽敬,且远近观察,各在妙应。

  ②廓:广大,空阔。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窈而深,廓其有容。”大象:指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世界。《道德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③理:万有永恒不变的理性。玄:动词,玄奥地存在于。《老子·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

  ④体神:精神和身体。入化:融入大化之中。与大化相合,才能无中现有,变化种种应化之身。《大乘义章》十五曰:“无而忽起,名之为化。”

  ⑤此句言影形皆离散,佛之法身尽于空无,始终尽失。极言其不可捉摸之状。

  ⑥回晖:光辉映射。法身虽无,但却光芒映照,此为无而为有。

  ⑦凝映:聚集映射。虚亭:虚同“墟”,山丘之亭。

  ⑧在阴:处于背阴处。不昧:昏暗不明。《广雅·释诂四》:“昧,冥也。”屈原《九章·怀沙》:“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

  ⑨处暗:在没有阳光的地方。《说文》:“暗,日无光也。”愈明:更加明亮。

  ⑩婉步:柔顺的步态。蝉蜕:原意为幼蝉化为成蝉时蜕下皮壳,这里形容佛陀应化的种种身形。

  朝宗:本是江河汇聚,或诸候朝见天子,这里意为依附。《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范虽实投桓,而恐以趋时损名,乃曰:‘虽怀朝宗,会有亡儿瘗在此,故来省视。’”百灵:各种神灵。

  应:响应。不同方:不同的方向。此句为远观佛影之感受。

  迹绝:痕迹断绝。汉枚叔《上书谏吴王》:“迹逾多,影逾疾,不如就阴而止,影灭迹绝。”冥:消失。此句为近看佛影图的心得。

  【译文】

  辽阔而又纷繁的大千世界啊,

  永恒不变的理性孕育于无名。

  佛陀的灵与肉已经融入大化,

  影子飘落身形消失一片虚空。

  应化的佛影之光环照着层岩,

  然后凝聚映射到远处的山亭。

  他站在山阴之处也不会暗淡,

  在阳光暗淡时却更显得光明。

  步伐多么曼妙身影轻如蝉蜕,

  天下神灵都来归附奉他为宗。

  再远的地方对佛影有也感应,

  近看却踪迹皆无消失于幽冥。

  【铭】

  其二①

  茫茫荒宇②,靡劝靡奖③。

  淡虚写容④,拂空传像⑤。

  相具体微⑥,冲姿自朗⑦。

  白毫吐曜⑧,昏夜中爽⑨。

  感彻乃应⑩,扣诚发响。

  留音停岫,津悟冥赏。

  抚之有会,功弗由曩。

  【注释】

  ①此铭共有十四句,前二句阐述茫茫天地之间,佛陀法身之形迹无处可寻,故天下众生无从奖勉。“淡虚”以下六句,主要是描写佛影绘画设色之虚淡、笔触之细微、清明之神态,以及佛影眉间白毫辉映黑夜的光芒。“感彻”以下等句,则表明法音不断,只要心诚志笃,就一定会有所感应,勤勉修法之人,一定会看到佛之庄严身相。

  ②荒:广大。宇:上下四方,天地之间。《三苍》:“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③靡:无,没有。《诗经·采薇》:“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劝、奖:劝勉和奖励。《说文》:“劝,勉也。”

  ④淡虚:言画工笔触清淡细微。写容:摹写佛陀的容颜。

  ⑤此句意为佛像之光可以凭空传递到远方。

  ⑥相:梵语攞乞尖拏,指表现于外而又能想象于心的各种事物的相状。《大乘义章》三本曰:“诸法体状,谓之为相。”这里指佛具有的七十二大人相、八十种好。体:梵语驮都,译曰体、界、性等,指一切事物的本体,体、相二字常常在佛经中并称。本质不变而为差别现象所依者谓之体,依于体而外现之差别现象谓之相。因为体者,为一、绝对、无限、真常之法性;而相者,则为非一、相对、有限、非常之法相。具、微:都是形容佛影图饱满精细。

  ⑦冲姿:谦逊的姿态。朗:明亮光洁。

  ⑧白毫:即白毫相,如来三十二相之一。佛教传说世尊眉间有白色毫毛,右旋宛转,如日正中,放之则有光明,名“白毫相”。吐曜:散光光芒。《释名·释天》:“曜,耀也,光明照耀也。”

  ⑨昏夜:黑夜。中爽:和煦明亮。《说文》:“中,和也。”《说文》:“爽,明也。”

  ⑩感彻:意感悟之心达于佛陀。《说文》:“彻,通也。”乃应:有所回应。

  扣诚:即叩诚,意为诚恳,实在。发响:意为如听到佛陀之语。

  留音:长长的声音。《尔雅》:“留,久也。”停岫:停留于山谷。《说文》:“岫,山穴也。”

  津:原意为渡,引申为助人达到某目的。宋代王明清《挥尘录》:“听其歌声,许以必贵,倒囊津置入京,维遂遭际。”冥赏:暗处称颂。赏,赞赏、称颂。《左传·襄公十四年》:“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抚之:抚摸佛影图。有会:有所领悟。

  功:修行之功。曩:以往,过去。弗由曩,意即不是过去可比。

  【译文】

  在这个苍茫而荒凉的世界上,

  尘世之人得不到劝勉和嘉奖。

  只有这手法清淡刻画的佛影,

  凭空传播它照耀四方的光芒。

  相好体真像是真的佛陀一样,

  谦逊的面容却不失光洁明亮。

  白毫相已经发出柔美的光辉,

  照耀着昏暗的夜和煦又爽畅。

  深悟达于佛陀心才有所感应,

  佛陀诚正之音会在心中响起。

  长久的回声旋绕在山峦之间,

  帮助我们醒悟并受神灵赞赏。

  我每次抚摸佛像总有所感悟,

  所修之功也一定会超过以往。

  【铭】

  其三①

  旋踵忘敬②,罔虑罔识③。

  三光掩晖④,万象一色⑤。

  庭宇幽蔼⑥,归涂莫测⑦。

  悟之以靖⑧,挹之以力⑨。

  惠风虽遐⑩,维尘攸息。

  匪圣玄览,孰扇其极。

  【注释】

  ①此铭接上一段写定中见佛的境界。前二句写初见佛欣喜得忘记了礼敬,达到了浑然忘我、无思无主识的地步。接下来二句写在佛光普照的境界,日月星也显得光芒暗淡,众生万物悉皆平等。后四句云众生可凭佛之威力,从幽暗的迷雾中寻找解脱之道。结尾四句是说,世间只有佛法之力,可以祛除贪、嗔、痴等一切烦恼。

  ②旋踵:掉转脚跟,比喻在极短的时间里。忘敬:忘记了表达敬意。

  ③罔:无,没有。虑、识:思谋与认识。

  ④三光:古时指日、月、星。掩辉:光芒被遮蔽。

  ⑤万象:天下万事万物。一色:同一种颜色,言其平等无差。

  ⑥幽蔼:蔼通“霭”,幽暗的雾气。

  ⑦涂:道路。莫测:难以预测。

  ⑧悟:觉悟之意。对于迷而言,即自迷梦之中醒觉。靖:安定平和之静境。

  ⑨挹:牵引。力:佛法的力量。

  ⑩惠风:柔和的风,常用来比喻仁爱的事物。这里比喻佛陀之风仪。遐:远去。张衡《东京赋》:“俟阊风而西遐,致恭祀乎高祖。”

  维:同“唯”。尘:指不净的和能污浊人们真性的一切事物,如四尘、五尘、六尘等是。攸息:所息。

  匪:同“非”。圣:正之义也。证正道,名为圣。《大乘义章》十七末曰:“初地以上,息妄契真会正,名圣。”这里引申为弘法之圣者。玄览:意为探索幽微,深见其理。《止观辅行传弘决》曰:“以慧内照,故云玄览。”

  扇:摇动某物以取风,意欲吹走世间之尘。其:前文之尘。极:极高极远之地。

  【译文】

  见佛的瞬间已忘记礼敬佛陀,

  那些思谋和认识也失去影踪。

  佛光普照之下三光也在暗淡,

  慈悲中天下万物已真正平等。

  虽然栖身处笼罩着一片幽蔼,

  更难以预测归去路上的命运。

  但佛陀创造静境让我们开悟,

  用佛之法力让我们得到觉醒。

  柔和的风仪却已经渐渐远去,

  喧嚣的尘埃仍然在身边浮动。

  若没有圣者不断地弘扬佛法,

  有谁来驱除污浊真性的灰尘?

  【铭】

  其四①

  希音远流②,乃眷东顾③。

  欣风慕道④,仰规玄度⑤。

  妙尽毫端⑥,运微轻素⑦。

  托彩虚淡⑧,殆映霄雾⑨。

  迹似像告⑩,理深其趣。

  奇兴开襟,祥风引路。

  清气回于轩宇,昏明交而未曙。

  仿佛镜神仪,依稀若真遇。【注释】

  ①第四铭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佛影图绘制的高超技巧,充分诠释以形寄神、形神合一的观点。前四句写听说佛影的传说后,景慕之情无以复加。接下来四句写佛影绘画的精妙神奇。再后六句谈佛影整体效果极为逼真,如同佛陀真容再现。观此佛影,得以察佛理真谛,心胸随之开阔,如有祥风引路,清气环绕屋宇。最后二句是说佛影生动逼真,如镜中所见,真实所遇。

  ②希音:美妙的声音,这里指关于佛影的传说。远流:传播极远。

  ③眷:回头看。此句语出《诗经·大雅·皇矣》:“乃眷西顾,此维于宅。”

  ④风、道:佛影东传所带来的风尚、义理。

  ⑤仰规:敬仰地抬头观看。规:通“窥”。玄度:本是月亮,引申为法身之明亮与高洁。

  ⑥妙尽:精妙尽在。毫端:笔端。

  ⑦运微:微微地飘动。轻素:轻而薄的白色丝织品。《说文》:“素,白致缯也。”(缯为古代丝织品的总称)北宋晏几道《解佩令》:“记得当时,自剪下、机中轻素。”

  ⑧托彩:意为用色。虚淡:稀薄淡雅。

  ⑨殆:将要。霄雾:天空中的云雾。

  ⑩迹:画笔留下的痕迹。像告:画家绘成的佛影图十分光洁。告通“皓”,光亮洁白。

  理:纹理。深:深入。趣:情态,旨趣。晋陶渊明《饮酒》:“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奇兴:奇特的情趣。开襟:使襟怀开阔。

  祥风:吉祥之风。引路:带路。

  清气:清明之气。回:回旋。轩宇:泛指房屋。《集韵》:“轩,檐宇之末曰轩,取车像。”《说文》:“宇,屋檐也。”

  昏明:本意为日冥与日照,即昏暗与明亮。未曙:未到黎明。

  镜:动词,从镜子中看到。《墨子·非攻中》第十八:“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神仪:表情和容貌。晋陶渊明《闲情赋并序》:“神仪妩媚,举止详妍。”

  依稀:模糊不明确。真:与妄相对。此真当做真身解。真智与法身相合,故名真身。真智又名圣智,即明白真如实相的智慧。

  【译文】

  佛影的美妙传说向远方传播,

  历经多年终于来到我们东土。

  多少人崇尚其风尚追求其道,

  我们终日仰视那光明的法度。

  画工笔触精细绘出佛像之妙,

  穿着白色丝衣丝带犹在飘舞。

  色彩调合得十分清淡而雅致,

  即将和漫天的云雾融合一处。

  笔迹何其神似相貌光彩照人,

  纹理清晰却又能够深得旨趣。

  奇异的心情让我的胸襟开阔,

  修法时吉祥之风为我们引路。

  清爽的空气回绕在轩廊之中,

  明暗相交东方正是一片模糊。

  就像从镜子中看到佛之真身,

  满怀敬意地和他相遇于大路。

  【铭】

  其五①

  铭之图之②,曷营曷求③。

  神之听之④,鉴尔所修⑤。

  庶兹尘轨⑥,映彼玄流⑦。

  漱情灵沼⑧,饮和至柔⑨。

  照虚应简⑩,智落乃周。

  深怀冥托,宵想神游。

  毕命一对,长谢百忧。

  【注释】

  ①在此铭中,慧远自述自己令门人们描画佛影、写下此铭的因缘,并希望日夜陪伴佛影,启蒙心智,脱于尘俗,且至死都要寻找佛智平等、佛光普照的净土之域,远离世间的所有烦恼。

  ②之:指佛影。

  ③曷:何,什么。营:建造。

  ④此句即以之为神、唯其是听之意。

  ⑤鉴:观照,审视。尔:我们。所修:所修之佛法。

  ⑥庶:幸而得到。班固《汉书·公孙宏传》:“朕宿昔幸几获承尊位。”尘轨:车之辙迹,引申为道路。晋王僧达《答颜延年》:“君子耸高驾,尘轨实为林。”

  ⑦玄流:神秘的河流。晋袁彦伯《三国名臣序赞》:“仰挹玄流,俯弘时务。”这里以其喻佛之教化广大,如玄流奔泻。

  ⑧漱情:清洁自己的精神世界。灵沼:三灵(指灵台﹑灵囿﹑灵沼)之一,原为池沼名,这里有圣水之意,以喻佛法。语出《诗·大雅·灵台》:“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⑨饮和:满足于和谐、融洽之道。语出《庄子·则阳》:“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父子之宜。”至柔:达于柔美之境。

  ⑩照虚:反观于虚空。《庄子·刻意》:“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应简:顺应于简朴、自然。

  智落:此言智慧脱离,人进入无智无识的状态。乃周:才会完备。

  冥托:神灵所托。此句意为远法师心中感到受佛所托,弘法不息,重任在肩,念念深怀于心。

  宵想:夜想,指夜里难眠,反复思想。神游:身不在其中,却不断地想象或于梦境中见之。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毕命:本意为失去性命,引申为一生。对:拼,冒着生命危险去做。

  长谢:永远离开。百忧:尘世之间的一切烦恼。《诗经·兔爰》:“我生之后,逢此百忧。”

  【译文】

  我写下了铭文命人画下佛影,

  这是为了什么又想有何希求?

  我是要以之为神啊唯其是听,

  以其为镜时刻纠正我之所修。

  终于找到一条通向净界之路,

  在佛陀的圣水中沐浴和遨游。

  在灵沼里面净化自己的精神,

  将要进入的境界和谐而婉柔。

  反思于虚空又能够顺应自然,

  智慧和宇宙相融人才会完美。

  心中要永远牢记佛陀的嘱托,

  深夜里浮想难眠心神在遨游。

  我要用尽一生之力敬奉佛陀,

  这一世就可以除去全部烦忧。

  【跋】

  晋义熙八年①,岁在壬子②,五月一日,共立此台③,拟像本山④,因即以寄诚。虽成由人匠⑤,而功无所加。至于岁次星纪⑥,赤奋若贞于太阴之墟⑦,九月三日,乃详检别记⑧,铭之于石。爰自经始⑨,人百其诚,道俗欣之⑩,感遗迹以悦心。于是情以本应,事忘其劳。于时挥翰之宾,佥焉同咏。咸思好远猷,托相异闻,庶来贤之重轨。故备时人于影,集大通之会,诚非理所期。至于伫襟遐慨,固已超夫神境矣!

  【注释】

  ①即公元412年。

  ②壬子:壬为天干第九位,子为地支第一位,相配以成纪年。

  ③此台:即佛影台。《说文》:“台,观四方而高者。”

  ④拟像:画像。本山:原意为末寺称所属之本寺为本山,这里指素常所住之山。

  ⑤人匠:人工建造。

  ⑥岁:即木星,亦称太岁。《说文》:“岁,木星也。”中国古天文学中的“五星”之一。旧时术士谓岁星照临为良辰,能降福于民。王充《论衡·祭意篇》:“岁星,东方也。东方主春,春主生物,故祭岁星,求春之福也。四时皆有力于物,独求春者,重本尊始也。”次:停留。《礼记·檀弓上》注:“次,舍也。”岁次指每年岁星所值的星次与干支。纪:十二年中的某一个时期。星纪:星相排列所值纪年。《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以有时灾,阴不堪阳。”

  ⑦赤奋若:古代十二纪年名称之一。《淮南子·卷三天文训》:“太阴在丑,岁名曰赤奋若,岁星舍尾、箕,以十月与之晨出东方,觜巂、参为对。”贞:占卜。《周礼·春官·天府》:“季冬,陈玉,以贞来风之恶。”太阴:北方。墟:大土丘。

  ⑧详检:详细阅读。别记:其他人写佛影的铭文。《广弘明集》卷十五收有谢灵运的《佛影铭并序》,所说为应慧远法师之约而写。另,《佛祖统纪》卷二十六载:“师闻天竺佛影是佛昔化毒龙瑞迹,欣感于怀。后因耶舍律士叙述光相,乃背山临流,营筑龛室,淡采图写,望如烟雾,复制五铭刻于石。江州太守孟怀玉、别驾王乔之、常侍张野、晋安太守殷隐、黄门毛修之、主簿殷蔚、参军王穆夜、孝廉范悦之、隐士宗炳等,咸赋铭赞。”(《庐山集》)看来,为佛影写铭的并非只是慧远和谢灵运,还有王齐之等诸多名士,只是作品没有流传下来罢了。

  ⑨爰:从。经始:开始营建。

  ⑩道俗:僧侣与居士。欣之:以此为乐。

  感:思想感情受外界感染。遗迹:前人留下的风迹,此处指佛影。悦心:心中喜悦。

  于是:因此。情以本应:从内心深处响应。

  事:从事,引申为努力劳作。

  于时:当时。挥翰:挥笔。挥翰之宾指王齐之、张野等人。

  佥焉:全部。《方言》十二:“佥,伙也。”

  思存:想写出。远猷:远大的计划。

  托:寄托。相:佛陀之相。异闻:不同的传闻。此句意为根据不同的传说描写佛陀之相。

  庶:但愿,希冀。重轨:双轨。《说文》:“轨,车辙也。”引申为准则、法度。

  故备:因此而完备。大通:广阔通达,四面八方。会:集会,佛影落成之会,如今日之揭幕式。

  诚非:确实不是。理:这里引申为“预想”。所期:所希望的。

  襟:胸襟,代指心胸广阔之人。遐慨:感叹久远之事。

  固:一定。神境:神仙之境。超夫神境,谓既突破了俗境的纠缠,又不沉溺于对神境的贪执。因为人若贪于神境,迫切心也会孳生烦恼,固超越之。【译文】

  晋久熙八年,壬子年五月一日,大家一起共同建造了佛影台。在庐山之上绘制佛影图,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佛陀的真诚。佛影图虽然是由人工绘成,但功德却是无可相比的。一直到了太岁列于星空,此岁人称“赤若奋”,就在北边的土山的占卜,九月三日是吉祥之日,这一天我详细地阅读了众人为佛影写的文章,并命人把它们镌刻在石头上。从开始营建佛影台,大家一直竭尽百倍的诚意去努力,建成后僧俗之人都十分满意,受佛影的感染内心十分愉悦。因为对佛陀之情是发自内心的,所以大家长期劳作也不感觉疲累。佛影图绘成时,那些才华横溢的宾客们,都吟咏诗赋抒发感情。他们心中都有着长远的思谋,根据不同的传说把佛陀的庄严之相写出来,以求将来的贤人们可以有尊奉的准则。因此汇集众人于佛影之前,召集八方信众前来聚会,这样的盛况并不是当初预期的。人们久伫山前,感怀悠远的佛陀年代,这真是可以超越神仙之境的境界啊。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