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师持戒宏律创化美感人生之教育启示
弘一大师持戒宏律创化美感人生之教育启示
[ 作者: 萧淳方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国立东华大学教育研究所,2003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4年
【文章标题】弘一大师持戒宏律创化美感人生之教育启示
【文章作者】萧淳方
【指导教师】崔光宙
【文章页数】184页
--------------------------------------------------------------------------------
【中文关键词】美感人生|创化|持戒宏律|弘一大师
【英文关键词】beautified living;create and transform;kept the commandments and enhanced the Vinaya-di;Hong-yi Master
【中文摘要】在这个道德与精神充满迷惑的时代,人们对于生存的价值有其判断的困扰,弘一大师持戒宏律创化美感人生之教育启示,在于提供一个纷乱年代对生命之冲击与调适的奋进过程,所创发的实践美学与积极作为。本文采古典诠释学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资料涵盖弘一大师之《弘一大师书信集》、《弘一大师演讲录》及《弘一大师诗词全解》三本书为主,均为弘一大师生前之实录;而佐以《弘一大师永怀录》、《弘一大师新谱》及其它期刊、研讨会资料为辅,来充实对其生平事迹之了解。论者欲藉诠释弘一大师一生创化之描绘,鼓舞我们去思考人生之思维方向,并以此激励我们,去正视生命的未来。
本论文除绪论与结论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弘一大师生命体验之历程,介绍弘一大师成长背景塑造其人格特质与思想特色之原由,并说明其在艺术领域之成就,以及影响他日后一心出家并选择持戒严谨之律宗为其宏律之个人坚持与时代意义,互为因果。第二章主要论述弘一大师于律宗之传承与重整中,对于佛教因袭的桎梏与戒律表相的批判,其抉择与进行挑战与革新的承担勇气,对于律宗与时代之影响。第三章在探讨弘一大师出家前后其艺术领域之内涵、目的与意境表达之差异与艺术生命之圆熟转化说明。第四章则阐述持戒宏律之抉择与艺术生命之升华,二者之圆融创化而臻“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物我相容之境界。为全文主要诠释之内涵。
在结论方面,论者总结弘一大师持戒宏律创化美感人生之形成背景与渊源,并针对大师持戒宏律革新思想之阐述与贡献,及其生命之创化与异同,以及其于“持戒宏律”与“艺术创化”之生命圆融实践,说明大师一生创化美感人生对于教育的省思。而论者之人生阅历未丰,仅能就大师具体事实之陈述,来提出对于教育工作者能有思维上之挑战与启发,与为人师之典型模范,以及日常生活中实际落实之建议,并期教育场域能因此而多一些生命激发人性深处真诚的事迹。
【英文摘要】When the society is busy in chasing after business marginal utility, the educator are faced with the dilemma of how to cultivate and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ersonalities. The plenty of learning and life experiences of Hong-yi Master’s have been offering a unique sample and help which will inspire the teacher struggling in the world of utilitarianism. This dissertation is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methods of Hermeneutics. The main reference materials of research are included Letters of Hong-yi, Lectures of Hong-yi, The Interpretation of Hong-yi’s Poetries. And The Memorial for Hong-yi Master, The New Biography of Hong-yi, and many other concerning periodicals and discussions are as assistance reference for this research. The aim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by means of Hermeneutics to outline the life of Hong-yi to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our lives in the future.
There are four Chapters excluded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Chapter One introduces the life of Hong-yi Master and how his unique background of growing nourishes his personality and encourages himself to choose to become a monk. Chapter Two describes what he had understood the Vinaya-discipline and how he had resorted and interpreted the sutra of the Vinaya-discipline to show out the real meaning of Buddhism. Chapter Three explor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rt work created by Hong-yi when he was a monk and before a monk. And the discovery will describe how Hong-yi Master could transfer and lift up his spiritual life. Chapter Four illuminates how Hong-yi kept the commandments to practice the Buddhism and enhanced the Vinaya-discipline;and then successfully combined his rich art experiences and spiritual life to create a totally new life division.
In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and discovery to try to find a smart way to be a reference for educators. The writer is limited the life experience could not be able to make a deep observation and understand the deep meaning of Hong-yi Master, so the dissertation is on the real events of Hong-yi Master to try offer something that c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for the educator.
--------------------------------------------------------------------------------
【文章目次】
绪论 1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1
二、研究方法 3
三、研究范围与资料 3
第一章 弘一大师生命体验之历程 7
第一节 成长背景与出家前后 7
第二节 一心求法与誓宏律宗 13
第三节 讲经说法与艺术成就 19
第四节 人格特质与思想特色 23
第二章 弘一大师与律宗 33
第一节 印度戒律发展及传入中国之演进 33
第二节 弘一大师修学过程与宏律抉择 57
第三节 弘一大师持戒宏律之重整与发扬 63
第四节 弘一大师在律学贡献的评价 71
第三章 弘一大师艺术生命之圆熟转化 77
第一节 书法 77
第二节 音乐 83
第三节 绘画 89
第四节 诗词文章 93
第五节 戏剧 97
第六节 归纳与综合 101
第四章 弘一大师持戒宏律与艺术生命之圆融成就 107
第一节 悲智愿行的抉择 107
第二节 自我完美的升华 111
第三节 转识成智的创化 119
第四节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永恒 131
结论 149
壹、总结 149
贰、教育意义的省思 153
参考书目 155
附 表 目 录
表1 天津桐达李家五代世系略表 159
表2 一九一六年(丙辰)弘一虎跑寺断食日志 161
表3 弘一大师年谱 167
--------------------------------------------------------------------------------
【参考文献】
一、弘一大师本身作品
弘一(1988),《弘一大师演讲全集格言别录》,台北:慈济文化。
弘一大师(1980),《弘一大师演讲全集》,台北:天华书局。
《弘一大师集佛学篇》(1994),南投:莲因寺。
《弘一大师集文钞篇》(1994),南投:莲因寺。
《弘一大师集墨宝篇》(1994),南投:莲因寺。
印光大师、弘一大师著述(1996),《临终三大要人生之最后合刊》,高雄:莲光寺。
弘一法师书、丰子恺画(1985),《护生画集》第二集,台北:人乘佛教书籍出版社。
徐正纶编著(2002),《弘一大师诗词全解》,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秦启明编著(2003),《弘一大师李叔同音乐集》,台北:慧炬出版社,再版。
二、弘一大师相关书籍
陈慧剑(1988),《弘一大师传》,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增订三版。
陈慧剑(1996),《弘一大师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曹布拉主编(2001),《弘一大师艺术论》,杭州:西冷印社,第二版。
徐星平(1996),《弘一大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第四次印刷。
徐星平(1993),《弘一大师》,台北:商鼎文化发行。
夏丏尊编(1991),《弘一大师永怀录》,台北:龙树菩萨赠经会。
林子青(1993),《弘一大师新谱》,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林子青(1989),《弘一大师年谱》,台北:天华出版公司,二版。
刘心皇(1995),《弘一大师新传》,台北:联亚出版社。
《弘一大师集永怀篇》(1994),南投:莲因寺。
缘生编(1992),《弘一大师语摘》,台北:汉艺色研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田涛著(2001),《百年家族——李叔同》,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蓝吉富著(1993),《中印佛学泛论》,台北:三民书局。
于凌波著(2002),《民国高僧传四编》,台北:慧明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杨惠南著(1991),《民国高僧传四编》,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
戈悟觉主编(2000),《弘一大师温州踪迹》,上海:文艺出版社。
陈星著(1992),《弘一大师与文化名流》,高雄:佛光。
陈慧剑主编(1998),《弘一大师有关人物论文集》,台北:弘一大师纪念学会印行。
蔡念生(汇编)(1999),《弘一大师法集》(一~六),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一版四刷。
黄楸萍(1996),《弘一大师李叔同德行学艺之研究》,高雄: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论文。
李璧苑(1994),《弘一法师出家前后书法风格之比较》,台北: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硕士论文。
张仙武(1995),《李叔同与中国近代佛教》,台中:东海大学历史学系研究所硕士论文。
陈姵璇(2002),《走向“我”的觉察及实践之路的李叔同-李叔同的心理发展历程》,台北:私立辅仁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释昭慧(1990),《弘一大师之生平行持及律学研究》,《海潮音》,71卷,10期,页5~13。
黄连忠(1994),《从“晚晴山房书简”看:弘一大师生平交游的人生哲学》,《海潮音》,71卷,4期,页4~7。
秦启明(1991),《叔侄之交,情同骨肉-李叔同致李圣章信》,《菩提树》,464~466期,页35~39。
秦启明(1991),《垂交二十年,情深谊厚-李叔同致杨白民信》,《菩提树》,469~473期。
戴嘉枋(1993),《弘一法师出家思想析论-1~5》,《菩提树》,486~490期。
于凌波(1993),《中兴南山律宗的弘一大师1~2》,《狮子吼》,第4期。
秦启明(1990~1991),《李叔同生平活动系年1~8》,《菩提树》,第455~462期。
蒋勋(1995),《血迹久远——弘一种种》,《雄狮美术》,294期,页15~16。
桑林(1978),《既狂且狷的李叔同-兼谈他的美术活动》,《雄狮美术》,87期,页19~21。
李璧苑(1995),《慈悲喜舍-试探弘一法师李叔同舍艺出家的心路历程》,《雄狮美术》,294期,页62~65。
陈慧剑(1992),《弘一大师戒律思想溯源-上、下》,《狮子吼》,31卷。
张廷荣(1978),《佛教教育须扎下三个根基——看三大师之远识成就及影响(印光、弘一、欧阳三大师)》,《海潮音》,59卷,2期,页18~20。民国84年于台北举办的弘一大师德学研讨会之书面资料。
施叔青(1978),《留日学生带起的戏剧革命-谈春柳剧社的时代背景》,《雄狮美术》,87期页119~121。
王墨林(1978),《新时代与新戏剧-李叔同播下的戏剧种子》,《雄狮美术》,87期,页122~125。
江灿腾(1992),《期待另一本新的弘一大师传——弘一大师传记的学术检讨》,《当代》,79期,页134~141。
圣严法师著(1999),《戒律学纲要》,台北:法鼓文化。
圣严法师著(1999),《学术论考》,台北:法鼓文化。
圣严法师著(1999),《菩萨戒指要》,台北:法鼓文化。
圣严法师著(1999),《教育?文化?文学》,台北:法鼓文化。
圣严法师著(1999),《中国佛教史概说》,台北:法鼓文化。
圣严法师著(1999),《律制生活》,台北:法鼓文化。
圣严法师著(1999),《评介?励行》,台北:法鼓文化。
释圣严著(1991),《戒律学纲要》,台北:东初出版社,十二版。
陈慧剑(1987),《慧叶笺》,台北:慈济文化中心。
李圆净居士编辑(1989),《印光大师嘉言录》,台北:慈心佛经流通处。
李圆通编(1988),《印光大师文钞精华录》,高雄:文翔印刷。
罗志伸(2003),《中国的26个名僧》,台中:好读出版社。
郭朋(1993),《中国佛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张子敬居士夫妇讲述、真如居士校辑(2002),《释佛十大弟子经传─持戒第一优波离》下册,台北:大千出版社。
江灿腾著(1993),《台湾佛教文化的新动向》,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源谅菁 刘霞彩编(1987),《律宗灯谱》,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鎌田茂雄著、关世谦译(1985),《中国佛教通史》,高雄:佛光出版社。
陈乃臣著(1997),《宗教的教育价值》,台北:大地出版社。
陈永革著(2003),《佛教弘化的现代转型——民国浙江佛教研究(1912-1949)》,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罗同兵著(2003),《太虚对中国佛教现代化道路的抉择——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成都:巴蜀书社发行。
方立天主编,白正梅著(2003),《见月律师传》,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洪金莲著(1995),《太虚大师佛教现代化之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二刷。
野上俊静等著、释圣严译(1971),《中国佛教史概说》,台湾商务印书馆。
《东方佛教文化》(1988),台北:木铎出版社。
约翰.麦奎利著,何光沪、高师宁译(1992),《二十世界宗教思潮——1900~1980年的哲学与神学之边缘》,台北:桂冠出版。
郭朋著(1993),《中国佛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释东初(1984),《中国佛教近代史——上册》,台北:东初出版社,再版。
释东初(1984),《中国佛教近代史——下册》,台北:东初出版社,再版。
佛光星云编著(1999),《佛光教科书——宗派概论》,台北:佛光出版。
南怀瑾先生述著(1993),《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台北:老古文化事业公司五版。
陈星著(2002),《弘一大师考证》,浙江:人民出版社。
佐藤达玄著、释见憨等译(1997),《戒律在中国佛教的发展——上册》,嘉义:香光书乡。
佐藤达玄著、释见憨等译(1997),《戒律在中国佛教的发展——下册》,嘉义:香光书乡。
《大正新修大藏经——律部22卷》(1998),原版发行日本东京大藏经刊行会,台北:世桦印刷。
《大正新修大藏经——律部23卷》(1998),原版发行日本东京大藏经刊行会,台北:世桦印刷。
《大正新修大藏经——律部24卷》(1998),原版发行日本东京大藏经刊行会,台北:世桦印刷。
《大正新修大藏经——律疏部、论疏部40卷》(1998),原版发行日本东京大藏经刊行会,台北:世桦印刷。
丰子恺编绘(2000),《丰子恺护生画集选》,香港:中华书局。
丰子恺编绘(2001),《丰子恺护生画集选》,本书经香港中华书局授权出版,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
滕复著(2001),《马一浮思想研究》,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袁了凡著,黄智海述(1994),《了凡四训白话解释》,台北:福峰印刷。
查时杰编著(1997),《中国近代史》,台北:大中国图书公司印行。
张旺山著(1986),《狄尔泰》,台北:东大书局。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