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普照众生心
佛光普照众生心
学诚法师
各位同修、各位同学:
一、“无为法”与“无有定法”
释迦牟尼佛最初说法,说的是四谛法:苦集灭道。说苦集灭道的时候,度了最早的五比丘:阿若桥陈如等五个人,那五个人本来是因为当时佛陀出家的时候,他的父亲担心儿子受不了苦,派他们去照顾。他们五位本来不是为了出家修道,而只是去照顾释迦太子而已,但是最后不期然,成了最初的五比丘。他们就是从苦、集、灭、道四谛法上面成就的——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证到灭谛这样一个境界,灭谛——无为法,把所有的苦跟集都灭掉了,苦、集、道都属于有为法,苦谛、集谛是有为里边的有漏法,道谛是有为里头的无漏法,灭谛是无为无漏法——绝对是一个清净的境界。
《金刚经》上面讲,“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我们凡夫是在有为法上面有差别,圣贤是在无为法上面有差别,凡人注重的是有为法上面的多、少、大、小、上、下、远、近、去、来、前、后、左、右等等……都是这些差别相,这些差别相对圣贤来讲,反而成了无差别相,为什么这么说呢?一切圣贤看有为法,都是生住灭法,都是无常之法,都是无我的法,都是痛苦,只有在灭谛上面的境界不同。
《金刚经》里头,佛陀对须菩提说:“须菩提,汝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 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须菩提说,照他的理解,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佛法,没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没有定法,如来可说。
那我们常常都会觉得,如来讲那么多法,怎么如来没有说法呢?无法可说呢?怎么可以说没有定法?这是因为我们所理解的“说法”,所理解的“定法”,跟经文上面的意思不一样。也就是我们如何准确地理解佛经的意义很重要。打比方说我们在这里听开示,一个小时下来,我们可能记住不了多少话,有时候你同别人谈话也是一样,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谈下来,记不住。只能凭自己去理解,大概对方讲了些什么。实际上对方要表达的那些话的意思,我们所了解到的、所能够领纳、所能够接受的,是非常少的,一点点、微不足道。
菩提什么意思呢?菩提就是“觉”。觉,如果觉它有的话,那么对凡夫来讲,有,有生就有灭,有灭就非有了,因为有生就有灭嘛,这是肯定的,生住灭嘛。如果我们把它觉为无,那么就是没有灭,没有灭了就是非无,所以就是非有非无。如果觉有、生,那么就是非生;觉有、灭,就是非灭,觉一乘非一乘,觉悟到三乘就非三乘,是故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定法,众生便执著菩提实有,如果取有的话,生住异灭相也随之生起;如果说菩提是无的话,众生执著于无,那么就会说菩提呢,无生、无住、无异、无灭,所以无论是执著于有、执著于无;执著于大、执著于小……都是凡夫的一种妄心,在菩提觉悟本身来说,没有固定的一个什么法可以执著,这样的话,就叫作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它是清净圆满的,它不是说就是一个什么法——它不等于说就是声闻法,也不等于说就是缘觉法,不等于说就是哪一道、哪一乘、哪一个法门,它不能相等的,就是所有的佛法,佛法里边的一切,都是从无上正等正觉——佛的果海当中开显出来。那么我们一定认为说,什么法才是佛法,这种认识就有问题;我们一定要认为说,什么法不是佛法,也是会有问题的,这个是我们的认识,而不是佛菩萨的认识。那么我们内心当中,难道真正要去区分,佛法跟非佛法,能不能把它区分得出来?佛法它本身包括了:世间法、出世间法;本身包括了有漏法、无漏法;包括了有为法,无为法……它已经是圆满的。
为什么我们内心当中,还有那么多不是佛法的内涵呢?就是我们将佛法同世间法对立起来。佛法本身就是要告诉我们,去对治内在种种的问题。所谓内在种种的问题,就是我们内心当中的烦恼、痛苦。那么为什么要把它说成,无有定法就是无为法?如果佛陀说有定法,哪个是善的,哪个是恶的,哪个是有,哪个是无,这会发生什么问题呢?会造成善跟恶、有跟无在我们的心外面,这样一个错误的形象。有跟无,善跟恶,大跟小,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一种状态。
有跟无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存在不存在。大乘小乘、善法恶法。如果佛陀说,什么法一定是大乘,什么法一定是小乘;什么法一定是善法,什么法一定是恶法……凡夫众生很容易在外在去取相,在外在去寻求,实际上所有这些善恶法,大小乘法,也都是从我们心里当中去区分的,如果我们发了大乘心,这个法就是大乘法,如果我们是小乘心,那么你就是小乘法;如果我们起烦恼,你就是恶的;如果是我们智慧现前,无漏法现前,它就是善法;我们如果内心决定是一个什么法,它就不会变的了,如果决定是一个恶法,那永远都是恶的,如果一个善法,永远就是善的——实际上不是。
我们内心里头,既有善法也有恶法,既有信心、有念力、有定力、有精进力、有轻安等等,也有贪心、嗔心、骄慢、懒惰、懈怠等等,也有恶法 ,它都在我们的心,我们心当中它本身,就具足这样子种种的作用,不固定的。它看是什么缘,它会起什么心、动什么念,这是佛告诉我们的,就从我们的境界上面来讲,这些法不能把它固定。要固定、要差别,是在无为法上面来显示它的差别性,不是在有为法上边来显示它的差别性。
二、种种法门,及“与法相应”。
释迦牟尼佛讲菩提只是为了要适应众生的根基来讲的——众生很苦嘛,需要去觉悟,觉悟的话,它才会有力量去对治,才有力量去远离这些痛苦;如果我们不觉醒不觉悟,不知道痛苦,不知道麻烦,不知道危险,他人就懒得动。就如我们在房子里头,听到说要地震了,几点钟就要有地震,他马上就往外跑,是不是?是因为我们人有觉悟嘛,知道说万一地震了,房子会倒塌人会压死了,这个就是一个觉悟的力量。觉悟以后他会不惜一切代价、不计后果。为什么呢?活命要紧哪,家里面再宝贵的东西,都是其次的,自己先要爬到外面去,才不会死人,是不是?那佛法告诉我们的道理也是一样的:救命要紧哪,法身慧命要紧哪,这才是主要的。那么其他的,这些法门也好啊,这些法类也好啊,这些经典也好啊,这些佛像也好啊,它都是为了要帮助我们修行、对治烦恼,为了来滋养我们的法身慧命,为了让我们去成就菩提的。而不是说我们时时刻刻,去在意于外在的那些形相,我一天要怎么做啊,一天要怎么办啊,时时刻刻我们所有的心,都用在外在去。
我们心用在外在去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内心越来越宁静、清明,有觉悟力,我们能够更加有力量去断恶修善。那我们心如果用到外面的这些形相上,不能回归到自心,这样子的话,我们的心就用错掉了。比如我们在拜佛也好,我们在念经也好,如果我们拜了一个小时佛以后你说,我已经拜佛拜一个小时,已经很辛苦了,不需要再去做事,这就有很大的问题了;你说我念经,刚才念一个小时给佛听,念完了以后,现在不能再去劳动,是不是?你念经以后,你拜佛以后,你内心应该更有力量了,觉悟力更高了,如果我们念经以后,拜佛以后这就辛苦——那你还不如不念,因为你念错了。
佛他为什么要听我们念经,是不是?你好好去想啊,它本来就是这么一回事啊。你念经如果真正很专注、很虔诚、很投入,你内心很宁静、内心非常的清明,肯定是有力量,内心都是这些善法现起,它怎么会疲乏呢?怎么会累呢?不可能的,因为你用功的时候,它本身是在对治烦恼、在调伏烦恼,在转心,转心、烦恼得到调伏,内心肯定是非常有力量。也就是我们用完功以后,才能够有这种资本去弘法利生,去做更多的事情。而不是说我们用完功以后,就不需要做事情,或者说我们用功之后,就没有力量去做事情,这就是我们长期以来,学习佛法以及认知的偏差。
释迦牟尼佛讲了很多的佛法,比如说对业障深重的众生,他教导念佛观,说念一句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些业障比较重的众生,他觉得自己,念一句佛有这么大的功德,他就天天在那边念,他就喜欢去念,念一念他就越来越专注了,然后慢慢慢慢业障就消了;对散乱的众生,佛陀就告诉你数息观,是不是?让你数你的呼吸,呼出来,吸进去,照道理你说,去数自己的呼吸,这能够算修行?但是它是一个法门哪,能够对治我们的散乱,都是对治我们的心,也都是在修心哪。所以我们是在修心,而不是在那边数呼吸,更不是在那里去数数,是不是?你如果你去数数的话,那就跟小学生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样,那谁不知道,谁不会数?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它本来就是,借助来数我们的呼吸,来调伏我们的烦恼,来让我们的内心寂静,所以它只是一个法门。对于贪欲的众生,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不净观,人有种种的不净等等。这样子的话,这种贪欲能够得到对治;对愚痴的众生,佛陀告诉我们修因缘观,缘起无自性,然后慢慢去破无明;对于嗔心重的众生,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修慈悲观、慈悲心,对人都有慈悲心……释迦牟尼佛没有定法啦。
所谓没有定法不是说,你一定要修什么法,如果说这个人本身就是慈悲心很重很重的人,这个人本身就是非常调柔、和颜悦色、非常好说话的人,如果我们继续再修慈悲心,修下去最后弄不好会变成好人坏人都不分,真的会变成这样子的,这是很有可能的事情。他很多出家人也好、居士也好,学佛久了以后,他甚至会变成好人坏人不分,好事坏事不分,大事小事不分,就是所有的都不分,所有的都不分别了,说好听一点,所有的都不分别,说不好听一点就是,什么事情都不管了,管你什么人,管你什么事。那你这样学佛法,不得了。如果学了佛法,都不知道说,我现在跟谁说话,我现在在做什么事情,是不是?你的父母来了,你的老师来了,你的朋友来了,你都不管,你说我在学佛,这个不行,这个肯定有问题,那还学什么佛啊。
那佛告诉我们,对老师应该怎么样子,对父母应该怎么样子,对同行应该怎么样子,对善知识应该怎么样子——它是有标准的,那才是叫做学佛。所以说学佛,它不是一个借口,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小乘人听它是小乘的法,大乘人听就是大乘法,最初五比丘听四谛法,证声闻果,但是有八万诸天,听了四谛法以后,证了无生法忍。那么无生法忍就是大乘法。
释迦牟尼佛得到的菩提是无为法、灭谛。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也是无为法、灭谛。对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我们不能去执取,执取它就是烦恼,也就是我们不能以烦恼心去缘佛法——佛法是要来对治我们的烦恼心。取就是烦恼,无明、爱、取三烦恼嘛,十二因缘里面有、取,那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通过我们凡夫的内心的境界,要做到什么呢?心行处灭。我们常常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心行处灭,我们才能够心领神会,心行如果不能灭的话,就是烦恼去除不掉,我们内心的状态如果不把它止息掉,这佛法就进不来。所以为什么说佛法,是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你只要去说,它就不是真正的佛法,就不是一种境界了,你说了话就落入一种文字相,心、行、处什么意思呢?就是行、行蕴,就是内心的活动,我们内心的烦恼的活动,这样子的一种状态,没有了,就变成佛法的状态,变成清净光明的状态,所以我们内心如果有执取,内心如果还是一种有为法的状态,这样子的话,我们就是落入到生灭法,落入到生死之法,落入到有为法。如果内心是无为的状态,才是灭谛的状态,才是不生不灭的状态。凡夫以妄想心,来缘取佛陀的不生不灭的法,所以我们念佛也好,念经也好,磕头也好,闻思也好,刚刚开始它有对立的,有人有法,有心有法,最后呢?他完全进入到佛法的一种状态,心跟法相应,心跟法相应他是分不出来的。什么是心?什么是法?他完全相应,内心里面就是佛法,佛法就是心,他叫做相应。
如果我们内心当中还知道说,这个是我的心、那个是佛法,这个心跟佛法还是对立,这个心还是烦恼,也就是所有的佛法,本身我们内心里面就是具足了,只是透过外在的因缘来启发,启发了以后,我们的心跟法相应。心跟法相应,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用功,它会一直持续的,如果不是这样子的话,我们都是一种分别心,都是一种妄想心。《法华经》里面讲,“此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知”,它不可以思量心、分别心,去取如来的法,只有思量心、分别心尽,才能够领会如来的法,所以说不可取。
三、佛法是在口头还是在心里?
那么我们的心,如何才能够灭呢?念佛念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心跟法两亡,才能够心行处灭呢?如来所说的法,既然不可以妄心取,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口头来讲呢?从究竟了义上面来说,我们也是不可说的,不可用口来宣说的。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法是超过我们凡夫的语言的境界,不能用凡夫的语言来表达出来的,所以说不可说。到言语道断的境界,才能够明白如来的法。那么我们言语未断的时候,还就是在我们语言的这样一个状态当中,这个同佛的境界、同觉悟的境界还是不同的,我们佛经固然是佛讲的,它是要来了解佛的境界,来描述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来描述从人如何进入到正等正觉这样一个境界,这是肯定的。
但是呢?我们通过佛经来用法,自己的心能不能契入到那样子的一种境界当中去?如果心不能契入到佛法的境界里头去,就会变成言说,就是所有的佛法就会变成一套理论。所谓理论就是我们口头的佛偈,大家在说来说去,你说一套,我说一套,你说一段,我也说一段,就会变成这样子。我们常常说,不要搞理论,就这样一个意思。因为你自己的心只跟理论相应,而没有跟理论里头的境界相应。如果我们真正同理论里头的境界相应的话,那我们不会在乎那个理论啦。
打比讲,我们一本书当中,写到吃糖有怎么甜,吃糖有什么好处,它描写得非常的实际——这个只是宣传单,书本上面来描述的。那么实际上,我们真正要去吃这个糖,你才知道说,这个糖是什么味道,你那个想象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能够通过这些语言、文字,通过这些经论,内心里边能够去契入到这样子一个境界当中去,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嘛,就是不可以用言语来表达。但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有修行上面的方便,让我们能够有一个准则,所以佛菩萨、祖师大德们,还是苦口婆心,讲了很多的佛法,翻译很多经典,为我们提供很大的方便。
古人讲,‘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里用功夫,若于纸上谈佛法,笔尖点干洞庭湖’,就是如果是我们在笔墨上面来谈佛法、在口头上面来谈佛法,没有在心里面去用功夫,这个跟佛法是不相干的。所以我们在寺庙里边,用功修行、学习佛法,绝对要用心,要去了解我们心,是怎么回事。
如果我们内心,不能在佛法境界上面真正去用功的话,我们就非常容易经常在分别,什么是佛法,什么不是佛法;什么是如法,什么是不如法;什么是究竟了义,什么是不究竟了义;什么法可靠,什么法不可靠;什么法有传承,什么法没有传承……是吧?天天都是讲这些,不切合实际的、没有用的东西,实际上你自己内心,都是非常的空洞,自己内心本来就一无所有,没有真正领会到,佛法的要旨究竟是什么。只有你自己的功夫很高很深,你才能够知道,别人的功夫怎么样。如果我们自己的境界很低,别人的境界,我们是不知道的——肯定是不知道的。所以我们学佛法要有一颗信心,非常重要,而不是在理论上面去推理,也不是在理论上面去分析、比较,更不是道听途说、自以为是。
四、如何体验佛陀智慧光明的普照。
我们所有的一切:学、修、发心、用功,都是在佛菩萨的光明庇护之下。佛菩萨的智慧光明,不是一般意义上面的光明,这佛光不同太阳的光,不同月亮的光明,不同星星的光明,更不同我们电灯,这样子一种光明——佛的光明是大圆满觉,是大圆满、是清净圆满的法身的展示,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三业:身、语、意,时时刻刻都在饶益有情。只要我们诚心学佛法,就会有很大的感应,得到很大的加持,会有很大的收获。
《法华经》里边讲,“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所漏痴所闻,如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释迦牟尼佛的智慧,最为微妙,最为殊胜,但是众生钝根、无明,对世间的种种的五欲快乐贪着,如是等类,云何而可度,就是不能作为所度化的机了,也就是如果我们对世间上面种种的生活啊、现世上面种种的成就啊,有为法的事情啊,非常地贪着——觉得有乐趣、有意义,我们的出离心就培养不起来了,就不能得到度化了。因为都是有为法嘛,因为它就是生住灭的法,生住灭的法都是不可靠的,都是如梦如化的,都是不真实的。那我们真正只有超出三有、超出三界,‘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过去有这样子一个说法。就是我们的身、语、意,不在欲界、色界、无色界里头,无色界的有情已经禅定的功夫相当深了,那我们在佛法上面的成就,要比无色界的有情更深、更高,那么怎么样才能够比无色界的有情禅定的功夫更高?我们只有同佛的法性光明相应。
那我们又如何随时随地,能够体验到佛的光明、佛的智慧,我们怎么去体验呢?怎么去感受呢?比如我们吃饭、我们看经、我们走路、我们在谈话、我们在做事等等,日常生活当中的一切的一切,只要我们能够保持正念,我们能够专注,我们能够安祥,我们能够宁静,我们能够感受到说,自己的心同佛法相应,那我们就是沐浴在佛的自性光明当中,我们才是真正意义上学佛了。因为呢?我们时时刻刻,内心想到的是佛法,时时刻刻想到,一切时处普摄护,时时刻刻都想到,佛陀大慈大悲,无时无处不在饶益我们。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行住坐卧、衣食住行,自己的内心都不能忘失掉佛法。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衣食住行、行住坐卧这个过程当中忘记了佛法,那么你吃饭就是吃饭,穿衣就是穿衣,走路就是走路,它就没有多大的意义,是不是?做事就是做事,你只有内心里面充满了佛法,从佛法的角度,从发心的角度,那么你在做事、你在穿衣吃饭,它的意义就不同一般,都是能够体现佛法,都能够让自己非常安详、非常快乐,所以佛法都是能够在很多很多层面得到体现的。
我们学了佛法,内心当中应该要有很强的力量,这种很强的力量什么意思呢?比如一个电灯泡,接上了电,接上了电源,它随时随处都会亮,它会一直在亮,为什么它能够一直在亮呢?因为电线是畅通的,因为有电流。这个电流从哪里来的?就从电站来的。我们学佛法也是一样,每个人就象一个电灯泡一样,你只有跟三宝、跟佛菩萨这个电线接上去,我们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力量,如果不是这样子的话,我们自己内心的力量,是很有限的,是不是?就犹如我们的这个手机充电一样,手电筒充电一样,很快就用完了。那么你如果跟电站的电接起来,这个就不得了了,当我们去缘念的时候,我们的心,就跟佛菩萨的电源就接上去;我们如果不去缘念的时候,这个天线就断了、电线就断了,就不行了,一天两天、时间一长,这个心就不对头。所以呢?我们在平时日常生活当中,心情好的时候,快乐的时候,固然需要佛法,固然需要去用功、去努力、做功课、缘法;在困难的时候,在有问题的时候,在迷茫的时候,困惑的时候,更加需要佛法,更加需要去缘法,无论是学习也好,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日常的一切,都是需要去缘法,去用法。
佛陀来到世间,就是用佛光普照众生、摄受众生。所以我们常常在经典里面看到佛说法的时候:大地放光、现瑞、种种的瑞相,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种种的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的出现,其目的也是为了去感化众生、度化众生,让众生能够非常容易去相信佛法。
五、契入佛法—我们内心的境界。
佛法我们能够真正信解、真正去相应,它不在于有多少本,也不在于有多少卷,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不能契入,即便我们读了很多本经,读了很多本论,也未必我们真正是内心当中有佛法,这个小跟大,它有时候不好说的,怎么样子不好讲呢?比如说我们满屋子都是堆满了经书,我们一个佛堂里面都装满了经书,但是呢?一块电脑的芯片,对不对?它可能只有一小块,一小块里面,装的东西可能比整个佛堂堆满的经书,要多一百倍、要多一千倍都不止了。所以你从这个形象上面,你是看不出来的,看不出来到底你是满屋子的经书比较多呢,还是我小小一块芯片里边,装的东西比较多。
但是我们一般的人,他就会在外在的形象上面去看待大小,他没有实际上面认识到说,内涵的差异性、大跟小他看不出。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大小,是在色法上面,是在物质方面去分别,他很难从境界上面去分别,这个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华严经》里面讲:‘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坐微尘里能够转大法轮——现在用这个电脑,能够可以说明。它一小点的东西,能够包括一切。
所以我们在寺院里边听经闻法,这些法的源头,都是从佛陀那里过来,佛陀的大圆满觉那里出来,从佛陀的智慧之光流露出来。它不是哪一个人发明的,是师师相传、师师相通的。在不同的环境里,在不同的时空状态下,诠释的方式方法不同,每个人体会不同,每个人的领纳有深有浅、有多有少,而不在于佛法本身有多有少、有深有浅,它佛法深的部分也有、浅的部分也有、广的部分也有、略的部分也有。只是我们愿意、我们能够,同佛法里边的哪一部分去相应。
比如佛法告诉我们,信心非常重要。信心就是种子,所有佛法的种子,都从信心开始。慈悲呢,就是种子的根。你有信心,没有慈悲心,就犹如一棵树一样,它没有根;智慧呢,就是树身、树的干、树的身体;智慧,方便呢,就是一棵树的枝干;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所有的这些,都是树的叶,树叶。这些树叶,它有多有少、有疏有密;智慧、一切智、佛果,就是这棵树上面所结的果,所以我们的信心、慈悲心、智慧、方便,还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可以用一棵树来比喻。那么一棵树来比喻的话,它是一环又一环的上去的,同时呢,它整棵树又是一体的。
我们人,能够从一棵树上面得到启示,从一棵树身上来说明佛法,我们从这样子的一个境界当中,更加感性地来理解佛法的内涵,更加简易地来理解佛法的内涵。但是,我们要从更深层次上面来理解,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六道众生,天、人、地狱、恶鬼、畜生、阿修罗,还有四圣道:佛、菩萨、声闻、缘觉,这十法界的众生,十法界的众生,就是我们生活的层次,我们生活的等差。
这些层次的不同,这些生活的等差,它在哪里有差别呢?在精神领域,在精神境界上面的差别,而不是在物质上面的差别,地藏菩萨发大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什么意思呢?地藏菩萨虽然在地狱,但是他不受苦,他在地狱里面度众生,他是愿力到地狱里头去,所以他能够转变那种外境,如果是一般的人,你造了业,下了地狱,那是业力下地狱,是要受苦。也就是地狱对佛菩萨来讲,它也是一个境界了,他发愿在地狱度众生,就犹如佛陀发愿,在娑婆世界度众生一样,他能够度很多很多的众生,但是呢不会再受苦,这个境界是有区别的,是境界上面的区别。
那我要说的什么意思呢?就是佛法,是我们内心当中的一个境界。因为我们常常说自己要对佛法很好地闻思修,我们经论哪来的?磁带哪来的?我们不知道怎么去听,不知道怎么思、听闻、思维、修行、用法,都用不来。用不来的原因就是,不知道佛法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境界,是指内心转变的一个过程,是告诉我们如何来调心,如何来转心,这样子的一种经验、心路历程。而不是很机械地说,我要把哪几句经文记住,我要把哪几句话记住,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的话,你还是消化不了了,你还是领会不了了。只有真正进入到那样子的一个境界当中去,才是有可能的。
六、烦恼及修行的经验,及对三宝、善知识的信心。
如果我们能够非常清楚地觉察到自己的内心当中有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是长期以来累积下来的,那么在这方面我们有经验,在修道方面我们没有经验,因为我们没有修过,我们修得不好。也就是在负面的方面、在烦恼的方面,我们有经验,比如你要发脾气了,你知道说我马上要骂人,他还是知道了,但是他要是不骂的话,他受不了,是不是?甚至你这个人要说假话,也是知道的,但是觉得我还是说一点假话对自己比较好,他也是知道,他有经验,就是做这些坏事他有经验,做这些错事他有经验。他为什么有经验呢,是等流下来的。甚至我们讲一些好听话,他也是有经验的,他知道我这话怎么说别人喜欢听,一直在等流,他就有经验,是不是?
那么我们在戒定慧的修学上,没有经验、没有等流,没有很好的等流,这样子的话就是我们在用功的时候,这种负面的烦恼的等流,会一直出现,它的作用会一直在产生,他的心念还是依然会在这些烦恼上面转动,这个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说自己要去显现,他不去显现,他这种等流的力量非常强,一直在推动。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在修行,我们在修心,如果我们不用祈求的办法,不用皈依的办法,内心里面,没有去缘念三宝的时候,那么我们所缘的内心里面的这些佛法,是非常微弱的。因为你很简单地说,我今天要缘一个什么法。但你真正去缘的时候,自己的心又跑偏了,又离开了,又跑到别的地方去了。反过来说,你别的烦恼又跑出来了,别的等流又下来了,只有一个非常强的一个力量——三宝的力量,才能够让我们的心,进入菩提道,进入到一种佛法的意境当中去,让我们从自己的一种心猿意马的状态,进入到佛法的一个境界当中去。
如果没有真正根据善知识的指引,我们是很难去实践佛法的,因为这佛法是非常的微妙的,不可思议的。如果我们自己凭空去想象是很难的。因为我们本身要发起一种修行的心就很不容易了,我们一天当中好不容易能够发起真正要去修行这种心,你发起的时候,你还能够修得起来,你又能够用得上功,这都是非常不容易的。那我们只有真正这种心发起来的时候,在《华严经》里面讲,“主伴圆明”,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众生对佛菩萨来讲,那佛菩萨就是主,我们就是伴,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时时刻刻缘念佛、菩萨、善知识,这样子的话我们内心就会非常的安稳,就犹如走路一样,我不知道往哪里走,但是我跟着人走,那么他就敢去走。不然的话,一个人去走,他就会害怕,你看前面都没有人,是不是走到绝路上去?修学也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很多人在修,很多人在走、在用功,大家就会越来越快乐,大家就越来越有希望。但是我们领头的人、领路的人,就非常不简单了,这要一种实际的功夫。反过来说,我们学习佛法、用功,上不了路,反反复复,容易退堕,就是自己认为说,我自己在路,自己在道,自己有一个很好的路。好像自己这种修法,这些路,别人都不如自己,然后你那边去用功,一天两天下去,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下去,到时候看一看,自己修了也害怕,这样子的话,修对了修错了,这样子修下去会怎么样?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也没有信心,所以只要你自己认为对的那一点,你自己认为好的那一点,你自己有凭籍的那一点,这个就是你自己的慢心。最后这个人就会死在这一点上去。
所以我们佛法的一个解脱门,一个契入点,信心是枢纽。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所有的佛法都是在佛的智慧这种教化之下去用功的,我们所有的人,都是跟佛学的,这法都是一样的,所有的祖师大德再至我们,都是根据这佛的法来学习的,所以我们只有真正非常地至诚恳切,向佛菩萨祈求、祈白,让我们自己的业障消除,让我们自己的烦恼能够淡化、断除,内在的智慧光明显现,而不是在那些有形有相的外在去追逐、去分别,这样子的话,不知不觉就着相了。我们需要借境来明心,借境来转心,借境来启发和圆满我们内心的智慧和光明!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