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 藏传佛教的时空结点
传奇 藏传佛教的时空结点
刘岩
关于西藏的历史,有这样的一种说法,说它能够“让史学家沮丧,让文学家疯狂”。一句话概括出了西藏或者藏传佛教历史的特点大量的神奇故事引人入胜,但真实性却很难考证明白。
西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1300多年,与藏传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历史几乎同步,但由于西藏文字创建较晚,又常常处于战乱,再加上宗教本身所具有的神秘感和神话色彩,使藏传佛教历史的探究更加艰难。
但是,任何神奇的传说,往往也与其中人物本身的经历,性格以及作为有关。所以,本文从藏传佛教中的几个关键性人物入手,利用传奇、史料以及学者观点进行表述。希望通过对这些历史时空结点的勾勒,将藏传佛教发展历史的大体轮廓呈现在读者面前。
佛教进入西藏之前,西藏的本土教派“本教”在其文化中占据主流。本教用“好咒誓、谄鬼神”的方法“护持国政”,直到松赞干布,一切都开始发生了改变——
松赞干布:拉开宗教帷幕的王者
大多数人对于松赞干布的认知,更多的是因为文成公主。其实,他是位非常有谋略的王者,也是一个历经磨炼的少年英雄。他对于西藏的贡献,绝对不仅仅限于建立统一政权,创造文字和引入佛教那么简单。
松赞干布出生于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南岸泽当城西雍布拉岗堡中的一个吐蕃部落贵族家庭,对于他的出生年份,史学界一直无法达成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结论,比较能够被普遍接受的年份是公元617年。
按照这个时间推算,在松赞干布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打败了苏毗等部落,逐步统一了大部分西藏高原。但到了他13岁时,他的父亲遇害身亡,原来归顺的各部落纷纷反叛。初登王位的年幼的他,面对的是分裂的局面。
根据记载,松赞干布继位后仅用了3年时间,就再次实现了各部落的统一,并且与他的父亲相比,再次扩大了版图,一直推进到四川,青海边界,与当时的唐朝接壤,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的、强大的奴隶制吐蕃王朝。
松赞干布年少却有勇有谋,针对不同部落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待。比较著名的故事发生在他与苏毗和羊同之间,这是当时两个实力比较强的部落。对于苏毗,他采用了“种羊领群之法,以舌剑唇枪服之”,利用卓越的口才说服其归顺。对于羊同,则又采取了另外的方法。
松赞干布先是与羊同结盟,将自己的妹妹赛玛噶嫁给羊同王李迷夏,以联姻的方式与其结成了比较亲密的关系。但是李迷夏并不宠爱赛玛噶,而是偏宠格妃,这令赛玛噶非常郁闷,于是她“不理内务,不养育子女,另居于别室”。
松赞干布知道这个消息之后,派使者去劝解妹妹,要她好好治理内外事务,赛玛噶见到使者,了解了哥哥的意图之后,立刻高歌一曲以抒情怀,并给了使者女帽顶松石一串带回给松赞干布。
在她唱的歌里,有这样的歌词:在上部北方的草原上,有一头凶猛的野公牛,从山谷内传来呼喊声,从谷口处传回应答声,从卫地射出了一支箭,就在此呼彼应之间,这头牛被射杀了。歌词表现了她愿和哥哥内外呼应的心意。
而那女帽一顶和松石一串则是在激励松赞干布,如果不敢惹羊同就戴起女人的帽子,如果想灭掉羊同就戴上象征男子勇气的松石。之后,她果然开始积极活动、树立威信。3年后,与松赞干布里应外合灭掉了羊同。
松赞干布联姻的结盟方式不仅针对于羊同。他先后迎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为妃。也就是受到这两个妃子的影响,他开始接触并且信仰佛教。
尼泊尔是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而当时佛教在唐朝也非常兴盛。两位公主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她们嫁入西藏之后带来了大量的佛像佛经和法物。为了供奉这些法物,松赞干布还修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
随后,松赞干布不仅自己信奉佛教,还开始在吐蕃推广佛教。传说吐蕃先王是以本教治国的。本教以占卜休咎,祈福禳灾治病送死,“役使鬼神”等为其主要手段。当时吐蕃人特别是一些贵族绝大部分都信奉本教。
松赞干布对于佛教的大力推广,引起了原本教信众,特别是吐蕃贵族的不满,宗教之争此起彼伏。
对于一个勇谋双全是王者来说,跟随妃子信奉佛教然后又大举推广佛教,甚至不惜引发围绕宗教的内部争斗,似乎有点难以理解。难道这位王者同时也是一位儿女情长的性情中人吗?对此,专家们自有更准确的解读。
陈庆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松赞干布将佛教引进吐蕃并且大力推厂,并不是个人的原因,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权,需要再引进一种更为先进的宗教和文化服务于这个政权。
佛教到松赞干布时期,已经发展了1000多年。在文化体系、思想等方面比本教要成熟得多,也比本教要先进得多。吐蕃王朝存在了200多年,期间曾经非常兴盛,与佛教在西藏的传播不无关系,佛教对于发展文化,稳定社会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松赞干布将佛教大规模引入西藏,并且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推广。比较公认的是,他是拉开藏传佛教历史的关键性人物。所以,他在藏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常崇高,我们可以在一些藏传佛教艺术品中看到,他已经成为了与佛祖、菩萨一样的存在。
张云(史学博士,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研究捉):松赞干布是一个非常有智谋的人。其实他一共娶了5个妃子,除尼泊尔公主和大唐公主之外,另外3个妃子也都是其他部落首领的女儿。由此可见,其婚姻的政治目的是非常明确的。所以他对佛教的推广,不是因为个人感情因素,而是为了政权的巩固。
当时的本教文化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并且缺乏理论上的提升。比如本教教义规定祭祀时要杀生,对于人的刑罚也比较残酷,动辄切耳挖舌,这些对生产和生活都有很大的破坏。当时政权需要更先进的文化,而本教已经不能够满足这个需求,佛教的推广和确立也就应运而生。两位公主给了他接触佛教的契机,但是他选择佛教却是历史的必然。
松赞干布之后的100多年间,佛教与本教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吐蕃藏王赤松德赞为巩固政权,打击本教贵族的势力,从印度请来了莲花生,由此开启了佛教在西藏更有力的流传
莲花生:来自密宗的特使
其实在莲花生被请入吐蕃之前,另一位显宗高僧寂护已经被请入吐蕃传教。只是他的传教似乎并不顺利,遭受了当时本教势力的抵抗和打击。藏王迫于无奈只好派人将他送回尼泊尔,寂护临行时跟赤松德赞说的话颇具深意。
寂护当时向赤松德赞推荐了莲花生,他说:“藏王,在你祖先父王的朝代,虽说曾经做过修建寺庙,塑造佛像、佛塔和翻译经典等善业,但是那时未能将此间的恶鬼降伏,因此一些藏王遭到夭寿的厄难,佛法也遭遇中断的灾障,为了要用威猛法力来降伏此间大地之上所有一切凶恶鬼神,须得去迎请莲花生。他是一位大密师,定能使藏王你的清净善愿都获得成功。”
由此可知,寂护认为,莲花生是佛教密宗大师,他的密宗法力定能帮助藏王战胜本教。那既然寂护也知道战胜本教的奥秘,他为何无功而返?这就牵扯到了佛教的密宗与显宗之 分。
简单说,显宗是指释迦牟尼通过讲经说法,从道理上来让人认识佛教,认识人生的归宿、轮回、因果等,从而说服人来修行,主张公开宏道传法,教育人修身事佛,用很长时间甚至几辈子的时间,去慢慢地,一步步地修炼成佛。而密宗是大日如来佛亲身传授的密码大法,主张秘密传承、个人修炼,通过神秘的真言密咒,通过个人的修炼成佛,而且还有捷径可寻。
可见,密宗似乎与吐蕃本身就存在的占卜,祈福,役使神鬼的本教有某些相似之处。寂护本身更多修的是显宗,他也许发现,对于当时的吐蕃人,讲道理、苦修行的显宗似乎并不容易被接受。于是他向赤松德赞推荐了莲花生,寄希望于密宗与本教的对抗。
赤松德赞听从了寂护的建议,将莲花生迎入吐蕃。相传这位莲花生大师是被一个印度国王在一朵莲花上发现的,后来带回去抚养,故名莲花生。
据说,莲花生进入吐蕃一路上大动法力、降妖除魔,先后降服了念青唐古拉山神、白龙,香保神,吐蕃十二女神、夜叉火神等本教神灵,使他们都“虔诚地献出自己的神、语、意三密神力和命根”。莲花生不仅打败了这些神灵,还将他们纳入了佛教体系,将他们封为佛教的护法神,从而确立了佛教更高级的地位。
莲花生的神通和做法,让更多的藏人开始接受和信奉佛教。虽然主要是信奉佛教密宗,但是他毕竟替佛教在西藏地区更广泛的推广和发展开拓了局面。
莲花生还主持修建了西藏第一个正规寺院——桑耶寺。相传,桑耶寺曾经在赤松德赞的授命下由寂护主持修建,但是过程百般曲折,在建造的过程中常常无故倒塌。寺院屡建不成,也是最后寂护离藏推荐莲花生进藏的原因之一。
据传,莲花生主持修建桑耶寺之后,与破坏寺庙的“妖魔鬼怪”进行了激烈的斗法,最终取得了胜利。莲花生将桑耶寺建成,不仅再一次显示了他的也是佛教的“神通”,也给佛教在西藏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关于桑耶寺的命名,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据说,在寺庙还未建好之前,为了满足国王急于见其建好后景象的迫切心情,莲花生大师大展神功,在自己的手心变幻出了寺院的幻影。当时的国王赤松德赞惊呼了一声:“桑耶!”(出乎意料的意思),于是该寺也就有了桑耶寺的大名。
莲花生的“降魔除妖”与建成桑耶寺看似简单,却对佛教在西藏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张云:显宗更重视理论,对于人们对神秘事物的恐惧心理没有太多涉及,而这恰恰是藏区人民宗教情结和本教的教义内容。本教本身有很多神鬼的论调,莲花生由此出发,用更高明的神鬼来克制原有本教的神鬼,让佛教更容易被藏族地区的人们所接受,从而促进了佛教在藏区的推广和发展。
另外一点需要说的是,密宗教义里有很多是不禁欲、不斋戒的。它宣扬以欲制欲、以染至静的修行方式。也就是说,对人的欲望并不严格禁止。这对于以放牧为主的藏族来说,也是较显宗更容易接受的原因。
陈庆英:莲花生将密宗的部分传到西藏,以密宗开启了佛教在西藏的大规模传播,因此决定了藏传佛教的性质:显教和密教都有,但是更侧重于密教。这一点与汉传佛教截然相反,也构成了藏传佛教的独特性。
桑耶寺是西藏第一个正规的寺庙。之前虽有大昭寺、小昭寺等寺,但这些寺庙建成之后只是供奉有佛像。没有僧人,也没有法事活动。佛教讲,要有佛法僧三宝才是正规的寺院。有佛像,佛法教义传承,有僧团。正规寺院组织开始有了有序的法事活动,开始了翻译佛学经典的活动,西藏的僧人也开始逐步增多。由此带来了佛教在前弘期的一个鼎盛时期。
时至公元8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再次陷入分裂。宗教组织为了建立自己的威信和争夺僧众信徒,也卷入了战争之中,“朗达玛灭佛”随之发生。但是,分裂也给佛教的发展带来了新土壤——
八思巴:萨迦派的突围者
八思巴是萨迎人,是佛教萨迦派的第五代祖师。
蒙古统一中国时,首先统一的是西藏。当时窝阔台的儿子阔端统治着西夏,甘青这部分地区。在带兵去征服西藏之后,他发现在西藏寺庙和僧侣很多,而且大多掌握很大的权利。于是他想到了利用宗教来统一西藏。他向西藏各派系发出邀请,希望有一个宗教领袖来与其见面,承诺只要出面表示归顺,就会帮助该教派的发展。
萨迦派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教派,但不是最大最强的一个教派,在其他教派不敢去见阔端的时候,八思巴的祖父去了。他跟阔端进行了谈判,表示了归顺,由此得到了元朝政府的大力扶持。
公元1251年,八思巴的祖父去世,八思巴即成为萨迦教派法主。1253年,八思巴在六盘山谒见忽必烈,受到忽必烈的重视崇敬。
其实忽必烈一直想寻找一位佛法高僧扶助,起初他欣赏的是西藏的另一位高僧噶玛拔希,但是噶玛拔希更倾向于当时的王子蒙哥,并且拒绝了忽必烈。这也为八思巴最终追随忽必烈成就萨迦派的兴盛和缔造藏传佛教的复兴创造了机会。
当然,这也为后来八思巴与噶玛拔希的斗法埋下了伏笔。八思巴经历过两次著名的斗法,确切地说第一次是一次辩论。
其实在八思巴进入之前,蒙古汗廷大多信奉的是道教。成吉思汗曾经面见过当时道教全真派的掌教人丘处机,对其非常赏识倚重,从而确定了道教在蒙古的地位。噶玛拔希和八思巴等高僧分别得到蒙古高层的赏识后,佛教与道教的争夺也日趋敫烈。
为争夺蒙古汗廷的信任,争夺权力和徒众,佛教和道教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1258年,这场辩论在忽必烈的主持下开始。辩论的焦点集中在道教经典《老子化胡经》的真伪问题上。
八思巴要求道士证明《老子化胡经》的作者和写作日期,并且迫使道士承认,无论老子还是早期中国历史学家都没有提到过这本书。他举出例子,司马迁在公元前1世纪写成的第一部中国通史《史记》中也没有提及《化胡经》。趁道士们时无法反驳的时候,八思巴论定这本道教文本是伪造,以此损害道教教义的可信度,动摇道教的理论基础。
辩论的最后,忽必烈判决道士在辩论中失败。他命令17个参与辩论的著名道士当场削发皈依佛教,并且将那两本伪书全部焚烧,甚至将刻写在石碑,柱子、墙壁上的文字也要抹掉或毁掉。
此后八思巴一直跟随忽必烈。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玉印,并让他统领天下释教,同时掌管吐蕃地区的地方行政事务。而且,当时元朝的统治者也大多信奉萨迦派。
传说八思巴而后又进行了第二次斗法,斗法的对象是上文提到的噶玛拔希,斗法的过程更加传奇神秘,当时有传闻说噶玛拔希显示无数神通,让元朝很多人愿意追随。当时的王妃察必是一个坚定的萨迦派信徒,她眼见当时朝内半数人开始信仰噶玛拔希心中焦急,于是她找到八思巴,对他讲述了王臣们的议论和现状,并说:“上师若不显示使众人信仰不变之神通,恐汗王不仅不满意,还有改变心意的可能。”
八思巴当时说:“虽然噶玛拔希显示神通是为教化众人,而且他的神通实乃我所具有,但如果使汗王及其誓愿之众人不能满足心愿,不仅对事业不利,对金刚乘教法亦有妨碍,因此,我也可以显示神通。”于是他让王妃拿一把剑来,说:“我的肢体受五部佛保佑,为使你们王臣相信并祈愿转生五部佛地,我在座位上将身体剁为五段,你们可对此礼拜。”说毕,持刀砍向自己的身体,座上显现了五佛的影像。
汗王,后妃及大臣向八思巴肢体礼拜时,见八思巴座位上血肉模糊,目不忍睹,不禁大声惊叹。八思巴长时间如此显示神通不肯停止,王妃察必求道:“请世间怙主及时止法,不然汗王会心脏痛碎而致死。”此时八思巴才停止作法。众人说:“虽然以前曾有多人在汗王驾前显示无数神通,但为利益众生而如此作法者实在绝无仅有,再不可以为有人能够超过我们的上师。”由此,他再一次赢得了斗法的胜利。
斗法的胜利是佛教、确切地说是萨迦派确立其地位的保障。
陈庆英:八思巴成为国师,掌管全国的宗教事务和吐蕃地区的地方行政事务、首先为佛教在西藏地区、在政府扶持下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藏传佛教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
元朝开始,藏传佛教在全国范围内流传起来。八思巴时期在西藏建立很多大的寺庙,也曾经派弟子到中原传道,也加深了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交流。现在北京房山云居寺北塔是一座典型的藏传佛教寺庙建筑,就是八思巴时期修建的。他还创造了八思巴文,元朝的公文都用这种文字,使文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对其统治帮助很大。
张云:其实噶玛拔希也是一位非常有造诣的高僧,“活佛转世制度”就是从他开始的,其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只是他当初跟错了君主,选择了蒙哥而非忽必烈,最后成就了八思巴萨迦派的兴盛。
第一次辩论的胜利,确立了佛教在蒙古汗廷中的意识形态主流位置。第二次斗法的胜利,则确立以及进一步巩固了八思巴和萨迦教派的地位。
元末明初之际,西藏的萨迦教派政权崩溃。虽然佛教因为与政权的统一而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随着国家的瓦解,各教派之间为争夺权势也开始进行了长时期的征伐。佛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考验……
宗喀巴:集大成的改革家
而今,在北京的雍和宫里,供奉的最大的一个佛像不是释迦牟尼,而是宗喀巴。与此相对应,在清朝的宫殿里,大多供奉的也都是宗喀巴,而非释迦牟尼。在传承了700多年后,藏传佛教终于出现了一个自己的师祖。
探寻宗喀巴的生平,几个关键字不能忽视学习,写作格鲁。
宗喀巴,法名罗桑札巴,意为“善慧”,传说是文殊菩萨的转世,1357年出生在今青海省湟中县,由于该地藏语为“宗喀”,所以他被称为“宗喀巴”。
宗喀巴3岁时,被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四世活佛若白多杰授了近事戒。7岁时,被家人送到夏琼寺,师从该寺高僧端智仁钦学习了9年佛法,在佛学和文化知识方面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为进一步深造,他16岁时离开夏琼寺前往卫藏学法。在卫藏,他先后从采巴·贡塘学习医方明,从仁钦南加译师和萨桑玛德班钦学习声明学,从南喀桑布译师学习诗词学等。之后来到后藏的萨迦寺,从著名学者仁达哇·循努洛哲学习《中观论》《因明论》《般若经》。又从觉莫隆学习《律经》,依洛扎·南喀坚赞学习噶当派教程,从布敦·仁钦朱的弟子松巴德钦却吉贝学习“密宗时轮”。
宗喀巴几乎对佛教的重要理论和各教派的教法都经过了反复的学习和钻研。到1390年左右,他已能讲17部经典,包括大乘显宗各派的代表著作,而且不发生混淆和遗漏,人们对此极为钦佩,因为这不是一般人的才智所能达到的,他的声望也随之越来越高。
1388年开始,宗喀巴改戴黄色桃形僧帽。黄帽子是过去一些大持律者戴的,宗喀巴想复兴戒律,因而戴上了黄帽子。不仅如此,他还身体力行严守戒律。
在经过长期的苦学精修后,他创建出一整套学佛体系,教导弟子遵从。诸如要注重修行次第,先显后密,显密并重,僧人要“敬重戒律”,“提倡苦行”,僧人要断绝与世俗的联系和结合,不娶妻,禁饮酒,戒杀生等等。还“令一切随从弟子,日日体察自身有犯无犯,倘有误犯,当疾还净”。
宗喀巴综合自己所学、所悟,写出了很多佛学著作。包括《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菩萨戒品释》《事师五十颂释》《密宗十四根本戒释》《中论广释》《辩了不了义论》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两部。在这两部著作中,宗喀巴比较完整地论述了他的佛学思想,他认为戒律为第一要义,修习要遵从由显到密的次第才会获得良好效果。
宗喀巴后来创立格鲁派,“格鲁”意为“善规”,意为严守戒律。格鲁派在西藏发展很快。格鲁派是藏传佛教各大教派中最后兴起的一个,直到公元15世纪时它才兴起。但是它一兴起就迅速取代了其他各教派的地位,成为后期藏传佛教的主流。
到17世纪中叶,格鲁派五世达赖喇嘛在蒙古的帮助下,打败了当时的噶玛王朝,建立了格鲁派的统治。现在西藏的达赖和班禅,都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最高领袖。
今天,宗喀巴在西藏人民心里的地位仅次于释迦牟尼,被尊为第二佛陀。陈庆英:宗喀巴是藏传佛教的集大成者。他学习和研究了佛教显宗和密宗的经典,并且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建立的格鲁派是佛教藏化最显著的标识,藏族人出现了一个自己的祖师,理论都由自己创造。
在喇嘛教的各教派中,宗喀巴创建的格鲁派是最晚形成的一派。但是却是目前影响最大、势力最大、寺庙和信徒也最多的教派。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壮大,又与蒙古合作取得了政权,这样更一步促进了格鲁派的发展,最终成为了藏传佛教的主流。
张云:宗喀巴是一个杰出的宗教改革家。
藏传佛教后弘期如果继续维持原状发展下去,也许会走向灭亡。社会动荡之时,僧侣众多而良莠不齐,一些僧人杀人越货、强抢妇女、荒淫无度,甚至“杀人炼尸等于超度”,作恶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宗喀巴提出严守戒律,强调修行,远离权力和欲望。因此,使得格鲁派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得到了广大民众和统治者的推崇,也恢复了佛教的权威及号召力。宗喀巴的改革,可以说是拯救了藏传佛教,极大推进了它的发展。
责编 晓 寒
出自: 《收藏 》 2010年1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