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老字号之最后的弓箭铺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3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丁卫国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如今,现代建筑取代了宁静素美的胡同与四合院,传统手艺人和生活方式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目前,皇家弓箭铺、鬃人等几十个项目得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扶植,不少老艺人的手工艺作品陆续被博物馆展览、收藏。不论是在博物馆、庙会还是文化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喜欢上了这些民间手工绝活。

 

  弓箭,冷兵器,中国古代战争中远距离进攻和防御的重要武器,“百步穿杨”、“万箭齐发”、“有的放矢”等成语都源于弓箭。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弓箭在战争中的作用已完全丧失,弓箭艺人与制作工艺也逐渐消失。据说,全国只有北京还保留着“聚元号”一家弓箭作坊,只有“聚元号”的第十代传人杨福喜还在为传统弓箭的传承而支撑着。

   

  北京今天的东四十字路口西南角,历史上是一座弓箭大院,据说在明朝就已存在。清末,国库空虚,这些皇家弓箭铺子沦为民间作坊,执掌“聚元号”的第七代店主王氏只好将祖业变卖给杨福喜的祖父杨瑞林。杨瑞林掌管“聚元号”后,增加了弩弓、弹弓、弹弩、袖箭、匣箭等兵器的制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杨瑞林的“聚元号”变成了“第一体育用品合作联社”,即后来的“北京第一体育用品厂”。之后的经营开始转向,弓箭制作暂时停下来。这一停就是40年,直到1998年,“聚元号”第九代传人杨瑞林的儿子杨文通在亲属和友人的支持下,挂起牌匾,“聚元号”重新开张。整理房间时,杨文通从床下拽出一个工具箱,拿出2个锛子对儿子杨福喜说:“这2个锛子是做弓箭用的,一个是你爷爷留下的、一个是我的,这可是咱家的传家宝啊!”听了父亲的话,儿子杨福喜也辞掉工作,全身心投入弓箭制作,成为“聚元号”的第十代传人。

   

  杨福喜做出的弓箭越来越多,可是由于无人知晓,一把把精美的弓箭只好堆放在本来就不大的房间里。就在杨福喜看着这些弓箭发愁时,中国射箭队总教练徐开才把香港知识产权署署长谢肃芳带到了“聚元号”。两位研究弓箭的专家,不仅与杨福喜探讨起了传统弓箭的技艺,并且还购买了杨福喜制作的20把弓箭。谢肃芳成了杨家最好的朋友,还为杨福喜题写了一幅“聚元号”的金字牌匾。

   

  走出弓箭铺,杨福喜对我说,尽管有不少弓箭“发烧友”对传统弓箭制作如醉如痴,尽管北京市民委系统的领导为传统弓箭的传承与保留四处奔走游说,尽管“聚元号”弓箭制作工艺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最后弓箭铺的命运如何?仍然是个未知数……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