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儒学为何丢了灵魂?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01日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周怀宗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对于“文化的灭绝不可逆转”之说 陈明说:我们应承担传承责任

  在国内复兴传统文化的热潮方兴未艾之时,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却依旧困难重重。一方面是国内学者倡议要将国学加入教材,一方面是儒学被称为没有躯壳的“游魂”。就连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弟子钱文忠也对中国传统文明保持悲观,“我们的文化可能会断代。”

  对于这个世界上仅存的古老文明来说,现代化的挑战已经迫在眉睫,中国新儒家领军人物、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陈明更愿意在挑战中寻找突围的机会。他说:“文化或文明是可以灭绝的,我们的文明能够连续性地生存下来确实值得庆幸,确实应该去思考这里面可能的天意、去挖掘其中对于人类可能的独特意义。当然,更应该去思考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去承担起这样一份责任。”

  面临危机选择不同

  季羡林的弟子钱文忠日前表示,世界文明古国目前只存中国,说明文化是会灭绝的,整个世界四分之三的古文化都灭绝了,这种灭绝是不可逆转的。我们的文化可能断代,也有可能在我们这代断裂开来。

  陈明则认为,正是如此,所以才需要一代代知识分子去努力承担传承文明的责任,他说:“所谓的四大文明古国一直绵延下来的确实只有中国,印度、埃及以及古希腊现在的文化都是外来的,就是说地还是那块地,但文化已经被改写。这种被改写用灭绝表述也许过于悲怆了一点,但我们的文明能够连续性地生存下来确实值得庆幸,确实应该去思考这里面可能的天意、去挖掘其中对于人类可能的独特意义。当然,更应该去思考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去承担起这样一份责任。”

  文化或文明是可以灭绝的,实际中国文化一直面临这样的挑战。陈明说:“近代知识分子心头普遍笼罩着这样一种危机。陈寅恪、王国维是代表,鲁迅、陈独秀也是代表,他们只是面对危机的反应与选择不同而已。我们现在又面临着类似的挑战,这次不是种族对抗或军事殖民,而是生产方或更广泛点说是由现代性带来的社会变迁。由于这种变迁在现有理论话语里具有某种被毋庸置疑的正当性,我的基本观点套用一句老话说就是,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理解成挑战是保守主义的标志,理解成机会则是区别于原教旨主义者的标志。有心的读者不难从自由主义者、新左派和保守主义的论述中看到前一种差别。”

  国学是通识教育

  很多人认为国学应该成为一门教育学科,在学校设国学课,并成为高考的内容,对此陈明表示,这其实是通识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因为这些本就是中国文化中的部分。他说:“在学校开设国学课、在高考中加入我觉得都是可以考虑推进的,但必须要注意到前面讲的这种情况并做出相应调整扩充。历史、儒释道回耶诸教都应该有所包括。这实际也是所谓国情、通识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国学教育问题其实并非只在现在存在,它是一个更加久远的历史问题,陈明说:“晚清知识分子提出这个问题是基于‘欲亡其国先亡其史’的忧患意识出发,它的理论基础是一种文化民族主义或文化国家主义。在当时提出国学乃国魂之所既具有救亡图存的意义,也同样具有重建自我的积极意义。亨廷顿在后冷战时代提出文明冲突论无疑强化了这种重建的势头和合法性。但必须指出,国学治国是具有某种片面性的,即是由儒家文化定义的诸夏而已,而我们现在的共和国却是一个法律概念、现代性概念,与那个‘诸夏’不仅不重合,而且在领土、族群、文化上均存在巨大落差。这些是需要引起我们足够注意和重视的。”

  儒学何以谈治国

  儒家学问一向以经世致用著称,当今国学热的推动之下,儒学早已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但就在今年的经济危机中,谈儒学的知识分子似乎很少对此发言,陈明表示,一方面儒学的现代化转型尚未完成,另外一方面,真正给儒学发挥的空间并不多。

  陈明说:“儒学本身的转型并没完成,或者说现在的社会并不具备儒学充分言说的空间和条件。孔子学院遍地开花,但是在国内又有几所?它的话语权又有几分?你自己都不信,到外面又怎么可能理直气壮?退一步说,经世致用也是有领域的。儒家这方面的论述本就不是很发达。今天应该回到外王为本,打开儒学的理论空间和现实活力。这需要理论准备,也需要社会条件。”

  陈明简介

  1962年生于湖南长沙,目前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曾任中国社科院儒教研究中心秘书长,提出“即用见体”说。中国新儒家领军人物,被称为当代中国大陆“新儒家”的代表性人物。著有《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士族:特殊形态的知识分子研究》、《浮生论学——李泽厚、陈明2001年对谈录》、《儒者之维》等。

  1994年创办《原道》辑刊并任主编,2000年开始主办“原道”网站及“儒学联合论坛”网站,2004年主编“原道文丛”、“原道译丛”系列,2005年组建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

  儒学不该仅是游魂

  当社会上出现国学儒学热的时候,却有一些人认为儒学的处境并不如表面上那么好。上个月27日,新西兰中文《先驱报》刊发龚鹏程的文章说,儒学已成没有躯壳的游魂。陈明对此也颇有感触,他认为儒学并未真正融入到现代社会中。

  陈明表示:“手头有本梅约翰写今年中国儒学的书,名字就叫《lostsoul》,我就把它理解为‘游魂’。实际‘游魂’的说法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原因既有政治的、社会的,也有现代性的。儒学如何浴火重生实际不只是儒学的事,而是攸关我们民族国家的命运。中华民族意识和现代国家形态的建构如果是不能回避的历史使命,那么儒学就必然要承担某种功能、扮演某种角色,而不能成为旁观者。它也只有在这种参与中才能找到自己的理论形态和存在合法性。”

  传播文化是古老使命

  儒学热并非仅限于国内,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正在逐渐接受古老的儒家文明,但这种跨地域、跨文明的传播尚困难重重,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播,陈明认为这需要一次整理,“输出价值观是我们古老文化的使命,也是世界文化系统的期待。人家都把自己的价值普世化,我们为什么没有这种自信?此外,首先要先立乎其大者。大者是什么?过去说是阶级斗争,现在说是和谐社会。把和谐确立为基本价值也不错,关键是要把它的理论内涵丰富充实。”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