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绘画>>正文内容

温县慈胜寺壁画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5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温县慈胜寺壁画

  寺址在河南温县城西北大吴村,创建于五代。现在大雄殿内有残存元代壁画,艺术价值较高。天王殿两壁绘四大天王,目光炯炯,形象生动,线描纯熟流畅。番田镇,在温县县城西22公里,是温县、孟县、沁阳三县交界地带.

  应该说,在焦作丰饶的黄(河)、沁(水)冲积平原上,这是个最寻常不过的村庄。但这个小村庄也很不寻常,“青春年少”的村民住宅群之中,隐身着一处“寿星”级的建筑群。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这个村庄与众不同。

  来到了千年古刹慈胜寺,走进这座古建筑,让人恍然走进了大吴村的前世,也让人不能不感叹河南历史文化积淀的深厚。元代繁华“隐”小村

  在我这个外行看来,慈胜寺实在是个不起眼的寺院。这座寺院既没有青山拱卫、绿水环绕,更未处于繁华都市。

  虽然有人称慈胜寺“前临黄河,后有太行作屏,隔河与古代著名的关隘虎牢关相望。

  远处邙山,历历在目,景色优美如画,清幽异常”,但看着眼前的温县番田镇大吴村慈胜寺,我觉得这话更像过了头的广告用语。大吴村仅是平原上的一个普通村落,离黄河几十里远,太行山就更看不见了。“景色优美如画”云云,记者越发不敢苟同。

  慈胜寺不起眼,还在于这座古寺如今只有三座建筑,规模也称不上宏大,并且其中的一座还是十多年前重建的。但这座古寺肯定有不寻常的地方,那么多名满天下的寺院都不过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这小村中的慈胜寺却赫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不会是没有来历的。

  带着满腹的疑问,记者采访了慈胜寺文管所所长谢公社。谢所长称,慈胜寺之所以能成为“国保”,是因为有三件“宝贝”:两座元代佛殿和一座后晋石经幢。

  谢公社说,说起元代,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其实元代的建筑、绘画等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慈胜寺现存的两座古建筑,是严格按照元代官式建筑的营造法则建造的。可以说,这是令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感慨不已的元代繁华为数不多的遗存,它固化了元代高超的建筑艺术。

  慈胜寺的天王殿也叫“无梁殿”,是一座有着很多明代重修痕迹的元代建筑。之所以叫天王殿,是因为殿内西壁现存元代所绘“四大天王”壁画。谢公社撩起遮光的布幔,记者在他的指点下看出了些“门道”:那彩色人物画保存完整,四大天王皆高两米左右,各执不同兵器,线条粗犷豪放,肌肉节节隆起,强壮有力。他们衣饰迎风飘卷,目光炯炯,栩栩如生,似有脱壁而出的生动。据专家评价,其绘画手法达到了纯熟地步,是罕见的元代壁画珍品,是研究元代绘画艺术的宝贵资料。之所以叫“无梁殿”,是因为这个建筑未使用大梁,巧妙地利用斗拱、枋、榫铆相连,将屋顶的重量传到中柱上,极其稳固,体现了高超的建筑艺术,是中原地区充分利用力学原理的一座典型建筑。很多大学的古建教材上,都把这座建筑当作范例介绍。

  大雄殿结构精巧,四翼角向上反翘,酷似大鹏展翅,造型庄重优美。谢公社说,这大雄殿是“原汁原味”的元代建筑,没有任何修补的痕迹,杜先洲、祁英涛等著名古建专家来看的时候击节赞赏,认为是中原地区“结构最纯正的元代建筑”。大殿前门额上方有“风”字形牌匾,上书“大雄之殿”四个字,笔力刚劲,落款为“大元至元五年(1304年)”,被认为是中原地区现存寺院牌匾中时代最早的。

  慈胜寺现存的建筑是元代的,但其实创建于更久远的年代。宋代末年的一场战火曾将这座寺院化为废墟,元代只是在原址上进行了重建。那么这座古刹的历史能够追溯到什么年代?慈胜寺现存的碑记为人们提供了线索。

  温县慈胜寺壁画-历史

  慈胜寺大雄殿前古碑罗列,斑驳的石碑上有些模糊的字迹,显示着岁月的痕迹。记者上前仔细端详,看到有明嘉靖四年的《重修慈胜寺大雄殿记》、清顺治六年的《重修毗庐殿碑记》等等。时间在大地上永无停歇地流动,物是人非,没有人能说清楚这个寺院的过去了,只有这些石碑,忠实而无言地为前人记下曾经做过的事情,尽管仅仅是一鳞半爪,但借助石头固化下来,穿越了时间的大幕,让我们能够了解慈胜寺曾经的兴衰。

  明代的石碑记载:“慈胜寺,温之古刹地,肇自五代,历宋、元,……入国朝香火始盛。宫殿森然,其大雄藏尤为奇绝……”

  清乾隆19年的《重修延寿殿毗庐殿碑记》则云:“邑(温县)西40里大吴村,寺名慈胜,规模宏大,殿宇深广,前天王金刚,中大雄殿,后毗庐,其最后曰延寿殿。晋天福二年奉敕创建,嗣后,郑王一修于弘治,庐江王再修于万历……”这则碑记让我们知道,古代的慈胜寺远比现在大,建筑物也远比现在多。

  大雄殿右侧,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雕刻精美的石头摞成一个形状特别的东西,五六米高,像塔又不是塔。谢公社说这是石经幢。

  经幢是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种,是带有宣传性和纪念性的艺术建筑。印度幢的形式是在纪念佛的玉垣上刻各种浮雕,也有的在塔前方左右各竖一石,宛如中国长方形的碑。中国经幢多为石质,大的有数丈高,小的尺把高。唐宋间建幢之风盛行,有为建立功德而镌造的陀罗尼经幢,也有为纪念高僧而建的墓幢,也叫“八棱碑”、“八佛头”、“宝幢”、“花幢”等。慈胜寺的这个陀罗尼经幢高5.4米,共有17层(17块石头)。上部为石雕的火焰、宝珠、城堡等,中部是刻着经文的八棱柱,下部是浮云、须弥座、伎乐飞天等。石雕形象逼真,刻工精湛,刀法流畅,姿态华丽生动,被公认为经幢中的珍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最难得的是,10多块大小粗细不同的石块交错着垒起来,竟然非常稳当。谢公社介绍说,这经幢可不是砌的,石块间没有任何东西粘连,就那么摞在一起,不平的地方用铁片垫一下。按照落款的记载,这石经幢建于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8月28日,是住持僧宝林及邑主吴宝等“添修”的,至今已经将近千年,其间发生过一次八级地震,其他天灾人祸难以尽知,慈胜寺其他的五代建筑全都无存,只有这个石经幢完好无缺地保存下来,稳稳地矗立在寺院内。

  这个石经幢上保留了寺院内年代最早的文字,一般认为慈胜寺创建于后晋天福二年,就是以此为依据的。但也有人认为,既然石经幢是“添修”的,那说明寺院可能早就存在,实际兴建于唐朝贞观年间,但这种说法没有找到直接的依据。

  后晋的建立者是那个出卖燕云十六州落下千古骂名的石敬瑭,这是一个仅仅存在10年的短命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痕迹非常少,这个石经幢因此被认为更有价值。敬瑭创建此寺庙?

  温县慈胜寺壁画-碑记

  说,慈胜寺是“(后)晋天福二年奉敕创建”,果真如此的话,这个千年古刹竟然是“臭名昭著”的石敬瑭下令创建的。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动荡的时期之一,而石敬瑭又是那个时代最龌龊最可耻的人物。五代的皇帝,基本上是靠武力劫夺的帝位,虽然造成了极大的社会震荡,也还是军阀本色,倒也不丢人。石敬瑭却是个例外,为了坐上皇帝的宝座,他竟然拜比他小十一岁的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亲”,换取一个儿皇帝的称号,并且出卖燕云十六州的广大土地,另加岁贡帛三十万匹。这样的角色在当时也十分为人所不齿。

  公元809年,范希朝被唐王朝任命为河东节度使,他带了1200名沙陀武士先后平定了多次叛乱,建立了累累功勋。沙陀人的首领朱邪赤心因此被皇帝赐国姓为“李”,其后他以李国昌知名于世。其子即是名闻史册的李克用。身为河东节度使的李克用,剿灭了庞勋和黄巢两支强大的农民起义,逼得黄巢最后在山东境内自杀,沙陀英雄李克用由此成为唐晚期势力最强的诸侯之一。

  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大破后梁,攻下洛阳,加冕称帝,建立后唐,这就是韩愈笔下那个喜欢演戏为乐的唐庄宗。在矛盾丛生的后唐,沙陀人石敬瑭先追随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后来的唐明宗)反叛成功,后为争帝位向契丹求援:请求称臣,以父事契丹,约定事成之后,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与契丹。对这种认贼作父、卖国求荣的行径,连他的亲信大将刘知远也表示反对:称臣也就可以了,当儿子似乎太过分;多拿钱贿赂,就能请来援军,不必出卖国土,只怕以后成为中国大患,后悔就来不及了。但石敬瑭一意孤行。契丹主耶律德光大喜,带了三万骑兵增援他,大败后唐军队。那是公元936年,契丹主作册书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史称后晋。

  石敬瑭称帝后,很守“信用”,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承诺每年给契丹布帛三十万匹。燕云十六州乃北部天然屏障,至此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铁蹄之下。以后燕云十六州成为辽国南下掠夺中原的基地,使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贻害长达数百年。

  据说石敬瑭年轻时朴实稳重,寡言笑,喜兵书,骁勇善战。当时许多大将都不能奉公守法,而石敬瑭以廉政闻名,颇受明宗李嗣源褒奖。可惜这样一个人在帝位的诱惑下,丧失了全部理智。

  石敬瑭也知道他这样做大失民心,当时他的部属大致有三种心态:第一类是“朝野咸以为耻”!如云州节度使吴峦愤怒地说:“吾属礼义之俗,安可臣于夷独乎!”第二类想乘机夺帝位,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公然宣称:“今世天子,兵强马壮则为之耳。”这一类人有些蔑视他。第三类是赞同的,但可惜人数最少。石敬瑭知道做得不对,为了稳固帝位,对第一类、第二类人是睁只眼闭只眼。而契丹人以恩人自居,自然也很难伺候,就这样窝窝囊囊做了6年皇帝,石敬瑭忧郁成疾,在屈辱中死去,时年51岁。慈胜寺的石经幢,就产生在中国历史上这样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里。

  历史上最黑暗最动荡的五代十国时期,也是佛教极其兴盛的时期,这或许是现实的痛苦和无奈,让人们更容易产生遁入空门的念头。有史料记载,那时全国共有寺院三四万所。是时,佛教已经成为社会的蠹虫——寺院占有土地和劳力,僧尼不耕不织,虚耗国力。同时,寺院还销熔大量铜器乃至钱币铸造佛像,致使铜价上涨,钱币奇缺。石敬瑭很多方面照着后唐庄宗的“规矩”办事,天福二年,他多次重申“此后不得辄造寺院”的话,而石经幢的落款也是这一年,因此有人认为清朝石碑所说的慈胜寺“奉敕创建”有很大可能。

  那时众多的寺院,经千年的岁月,已经难觅踪迹,石经幢和它所栖身的慈胜寺,也算是那个时代留在大地上的见证。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