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行——皈依发心的修法和功德
五加行——皈依发心的修法和功德
大圆满五加行包括:皈依、皈依发心、金刚萨垛修法(百字明)、叩长头、供曼扎
皈依发心:
桑吉丘当措杰巧南拉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
向却瓦德达呢嘉森且 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达给因所吉波所南吉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卓拉潘协桑吉哲巴效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三遍)
四无量心:
森坚檀嘉得瓦当得沃杰当丹巴杰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德阿当德阿杰杰当抓瓦杰吉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德阿美波得瓦当摩抓瓦杰吉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涅让洽当尼当抓沃当纽拉内巴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皈依文(梵文)
(音)喇嘛纳交斯奇喔 皈依上师
(音)桑杰纳交斯奇喔 皈依佛
(音)曲纳交斯奇喔 皈依法
(音)格登纳交斯奇喔 皈依僧
迪巴吉扬米洽样 诸恶莫作
给哇贲速措巴界 众善奉行
让格森尼雍速渡 自净其意
迪尼森杰滇巴寅 是诸佛教
皈依发心略述
一、皈依:
皈依,是对佛法僧的归顺依靠。
皈依是诸法之根本、诸功德之源泉、内道与外道、信教徒与非信教徒的区别所在。
(一) 皈依因:
皈依之因在于信仰。也就是说皈依三宝,关键在于坚定信仰。信仰有三,当朝奉佛堂或拜见上师时,即生起一种欢乐之信心,此称为净信,是信仰之初;仅因怖畏恶趣而禁恶行善之信仰者,称之为乐信,是信仰之中;胜解三宝之功德与加持力,而发自心灵深处的信仰,无论苦乐病患,不论生死,除祈祷三宝外,不尊奉异于佛教的邪魔鬼神,称之为胜解不退转信,此为信仰之最。
信仰乃佛法功德之母,行善犹如种田,而信仰即是良种。无种焉能收获!?同样,没有信仰,佛法功德无从而来。佛法之加持力,亦随信仰的初、中、最程度而生。如若没有信仰既使拜得真佛,也不可能具加持力。例如:有一比丘,名叫纳比嘎玛,曾侍从释迦牟尼佛二十四年,能默记十二藏。有一天纳比嘎玛说道:“二十余年,我没见得你(指释迦牟尼佛)的功德,而我的功德已经超越了你,未必再侍服你了。便匆匆离去。最终纳比嘎玛不仅没有得到佛果,反而受生于饿鬼界。
如对佛法深信不移,其加持力远近无论。例如:有母子二人,儿子经商常去印度,母亲屡屡嘱咐儿子,要从印度给她带回一件世尊之物,供她供拜祈求、敬礼之用,但一直没有如愿。儿子又一次去往印度,临行前,母亲告诫儿子,这回你要是不带回我所要之物,我将当你面自尽。儿子归来即临家寨,才想起母亲之托,慌乱之际,见旁边有一枯狗头骨,便从中取下一粒牙齿,用金丝缎包裹后,告诉母亲说,我给您带回来的是世尊之牙。母亲高兴之极,供台高筑,日夜祈祷、敬礼。有一天,老母亲解开包裹一看,只见牙骨之辉、舍利飘香,以后老母亲便更是信奉无度,欢乐不尽。此并非狗牙本身具有生辉和变生
(二) 皈依处:
皈依处,亦称寄托希望之处。皈依之处便是三宝。三宝,即佛宝:无明睡眠已经觉醒,证一切智如莲花盛开,福智资粮增长广大,功德尊胜谓之佛。法宝:佛法,诸佛所说之法。僧宝:佛教中三乘圣者或具戒凡夫比丘,意守善行者。宝者,珍贵如稀世之宝故名。
(三) 皈依三门类:
就是皈依的三个层次:畏地狱受寒热之苦、饿鬼受饥渴之苦、畜生受役使之苦,而求人天善趣皈依三宝者,称为下士皈依,为皈依之下层。畏生死轮回之苦海,自求成佛而皈依三宝者,称中士皈依,乃皈依之中层;为使六道有情众生证得佛果而皈依三宝者,称上士皈依,是谓皈依之上层。
(四) 皈依自性:
皈依自性在于承诺。所谓承诺,在上师前许下诺言、决定自今以后,终生信仰归依并依靠佛、法、僧,永不退转。这样即可以称为佛教徒。(亦称皈依三宝。)
(五) 皈依学处:
皈依学处又叫皈依戒,即应止三学处、应行三学处、相同三学处和共同学处四种。
应止三学处:既皈依佛陀,不与异于佛教诸法、邪魔鬼神敬礼;既皈依法,不伤害有情众生;既皈依僧伽,不交邪见或讥毁佛法与上师者为友。
应行三学处:既皈依佛陀,所有泥金合土、木雕、彩印的佛像,即使是一点残块,都应恭敬如佛;既皈依法,一字纸文,也当恭敬如法;既皈依僧伽,所有僧伽衣装乃至对红黄两种颜色的补缀物,皆应恭敬如僧。
相同三学处:尊授与自己取舍之智的上师和格西为佛,虔诚敬礼,连其影子也不跨越而过;尊自己的根本师所说之言为法,一切顺从;尊自己根本师之偕眷修友以及门徒为僧,发自身、口、意三门敬礼,永不与瞬间不恭。
共同学处:“舍身名禄不弃三宝依,利益得失不求他法助,定时祭祀己众置皈依,身居何方恭敬佛陀恩。”即:无论以生死相协或以名禄引诱、无论我自利益得失,意不忘祈求三宝;定时祭祀祈祷、念诵皈依文,并将自己与众生一道置于皈依之中;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要虔诚向佛陀敬礼。
(六) 皈依功德:
皈依三宝后,应时事利人,爱国爱民,造福人群。立志自勉,警惕自己,“从前种种譬如昨日灭,未来种种譬如今日生”,把往日的邪见、恶习、坏思想、坏行为改过自新,一切以佛的教诲为依归,爱怜众生,完善高尚的人格修养。这样,生而得以善神保佑,心想事成。来世得以善趣之身,并能证悟佛果之地道。
即所谓:“皈依佛陀诸有情,千万恶魔害不及,仍随烦乱恐悲扰,亦得清净证涅磐”。
综上所述,就是“皈依”乃诸法之根本的道理,愿信者以“皈依”为要!
二、发心:
所行善业,皆为利众,称之为“发心”
发心,乃诸法究竟果乘大小之根本。
(一)发心之关键,在于善心。“心善则地道善,意恶则地道恶,所修赖于思纯正,常勉意善行而贵”。
如:有母女两人徒步过河,被大河卷走,母亲想到,宁愿自己被卷走,但愿女儿平安到彼岸,女儿也如此祈求,保佑母亲平安。虽然母女俩都被河水淹没,但因为心地善良,两人死后双双生往梵世天界。
有一人,见一神塔小像放在路边,被雨水冲刷,即左右寻觅而寻得一只烂鞋,盖在神塔上,以防淋烂。又有一人路过,见神塔盖着破鞋,恐玷污神灵,便丢开破鞋,将神塔小像放于高处。亦因心善,两人连同塑神塔小像之人,辞世后,皆得解脱之地道而终获佛果。
从前有一乞丐,一夜露宿在国王府外,他想到,如果国王今夜断头而亡,由我继任王位那该多好啊。次日凌晨国王乘马车出门,不料将乞丐辗于轮下身头分离,此乃意恶而故也。
因此,无论修法与涉世,以善相待,皆会获得不可想象的善果。一切言行需以善意为基础,证得佛果为目的而发菩提之心。
(二)大乘三发心:
大乘三发心,也就是将菩提心依始发情形分为三种:即君王喻发心,艄翁喻发心和牧人喻发心。
君王喻发心:君王,先称王而后强国利民,犹如愿自己先成佛,然后救度一切众生,为先已后众乃发心之下士;艄翁喻发心:艄翁与过渡者同舟共济,似谓愿我及一切有情,同我齐证正等觉位,为已众共渡,乃发心之中士;牧人喻发心:牧人先度尽畜群而后自度,犹如愿令一切有情皆先成佛,然后自己成佛,先众后已,为发心之上士。齐天有情众生,无一不曾为父母,父母之恩重如泰山。面对愿得善趣,但不如善趣之因而不行十善,惧怖恶趣不知恶趣之因而不距十恶。犹如盲人渡川而不知所向的六道有情众生,应予以最深诚的怜悯恻隐之心。
只怜不修,亦不及救渡。因此,在佛法胜行之贤善时,深修正法,誓为置六道有情众生于成佛之地道,并立志为此而行一切善,不得有丝毫放荡与懈怠。
(三)发心功德:
《入菩萨行论》曰:“自发菩提之心时,纵在轮回牢狱中,即成诸佛心弟子,世间人天皆致礼”。
发心,乃是八万四千法门之精粹,诸道之要义,因此,诚心修习尤为重要。
舍利的法力,而是对佛之无限信仰而产生的加持力。老母亲辞世时,彩虹接驾,升归净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