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造园历史漫谈之古代园林
日本造园历史漫谈之古代园林
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始于汉代,日本古代女皇卑弥呼派遣使者于汉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入汉称臣,中日关系史话从此开始,这些历史详载于中国的史书之中。
日本历史分成古代、中世、近世和现代四个时代,每个时代又分成若干朝代。园林历史阶段亦据此而分成古代园林、中世园林、近世园林和现代园林四个阶段。古代园林指大和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园林(日本国都经常搬迁,每个朝代都是以国都所在地命名,如奈良时代的京城在奈良),中世园林指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和南北朝的园林,近世园林指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的园林,现代园林指的是明治时代以后的园林,包括明治、大正、昭和及大成时代的园林。
从总体上看,日本园林源于中国,从汉末开始,日本不断向中国派出汉使,从汉末到平安时期宇多天皇宽平六年(公元894年),期间655年全方位学习中国文化。平安时代后期,停止派出汉使,以后又有恢复,但大不如前,日本人开始把中国文化进行日本化(也称和化)。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民间来往增加,以及中国学者艺人的东渡,日本造园技术又进一步提高。
古代园林
一、大和时代园林(公元300年至公元592年)
按中国《史记》记载,日本远古时代(约公元一世纪)曾有一百多个小国家,东汉公元57年,日本派使者向东汉王朝称臣,东汉光武帝赐之以“汉倭奴国王”金印,此印至今仍存。至公元三世纪,其中之一的大和民族在广袤的大和平原上兴起,经过多年征战,在公元五世纪,终于统一了日本,建立大和国。大和国亦不断向中国派出使者,向中国学习文化,其中园林艺术就是一项。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成书于公元712年,它与公元720年成书的《日本书记》都提到了皇家园林情况,虽然细节不清,但亦可追到一丝踪迹,如掖上池心宫、矶城瑞篱宫、泊濑列城宫等。
掖上池心宫是孝照天皇(传说公元三至四世纪天皇)的皇宫,宫内有园池。矶城瑞篱宫是崇神天皇(传说公元二至三世纪天皇)皇宫,宫内有篱笆。泊濑列城宫是武烈天皇(年代未知)的皇宫,内有洲岛。这些皇家园林特点是宫馆环池、环墙或环篱,苑内更有池、泉、游、岛及各种动植物。穿池起苑,池内放养鲤鱼,苑内奔走禽兽,天皇在园内走狗试马,远足田猎。史记履中三年(公元403年)条下载:“天皇在余盘市的矶池中,造两只游船,携皇后妃子,浮泛其中。”显宗元年(公元485年)条下载:“举行曲水宴。”曲水宴指的是仿中国园林中在每天春天三月三上巳日举行文人会集的游园活动,所有人环立于曲水之侧,待上游流下酒杯时作诗一首,否则罚酒一杯。武烈八年(公元506年)条载:“皇居内穿凿水池,构筑苑园,饲养禽兽。”
从类型上看,大和时代正值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公元220年至581年),故园林在带有中国殷商时代苑囿特点的同时,也带有该期的自然山水园风格,属于池泉山水园系列,而且园中有游船,表明日本园林一开始就与舟游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源流上看,日本园林一开始就很发达,并未经过象中国那样长久的苑囿阶段,而且园中活动也很丰富和时髦,进一步表明了日本园林源于中国的史实。从技术上看,当时园林就有池、矶,而且是纯游赏性的,可谓技术先进。从活动上看,曲水宴的举行和欣赏皆是文人雅士所为,显出当时上层阶级的文化层次之高足以达到审美的境界。
二、飞鸟时代园林(公元593年至公元710年)
飞鸟时代国都定于飞鸟地区,历时117年,是以推古朝为中心的时代,钦明大王之女推古天皇即位后,圣德太子摄政,总揽一切事务,开始推行改革,定冠位十二阶,制《宪法十七条》,对隋实行平等外交,派遣隋使和留学生,传入佛教,虽然物部、大伴和苏我三氏矛盾加剧,但氏姓制、国造制、部民制,以及以皇室为中心的统治体制逐渐得到确立和巩固。
此期园林亦属于池泉山水园系列,所有古园今已不存,但是,园林史料还是清楚地记载了这一时代的园林,有藤原宫内庭、飞鸟岛宫庭园、小垦宫庭园、苏我氏宅园等。
推古三十四年(公元612年)条下载:“百济国(现南朝鲜)的归化人(指到日本谋生的人)路子工(也叫芝蓍麻吕),在皇宫之南构筑须弥山和吴桥。”百济的造园技术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日本皇家园林也借助百济园匠。须弥山原是佛教经典中的山,佛教于钦明十三年(公元552年)传入日本,时百济王遣使送金铜佛像、经论和幡盖等物给钦明天皇,当时把持朝政的有:兵部的大伴氏、刑部的物部氏、祭礼的中臣氏和财物外交的苏我氏,其中苏我马子极力引进佛教,其它人极力反对,最后,推古朝摄政王圣德太子折中两派,只准苏我氏把佛教作为个人信仰。苏我氏拜领佛物之后,舍宅为寺,再后来,苏我马子因辅佐圣德太子推行改革有功而得势,崇佛派取得胜利,由此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佛寺、修佛塔、度僧尼、行法会。
《日本书记》中四次提到须弥山,齐明三年(公元657年)条下载:“飞鸟寺西面建造须弥山像。”齐明五年(公元659年)条下载:“甘橿山东的河边建造须弥山。”齐明六年(公元660年)条下载:“在池边石上建造须弥山,其高度如庙里的塔那么高大。”上述的须弥山是在飞鸟川东面,在1936年的考古中发掘出一个高2.4m的须弥山石像,分上中下三段,下段有两上吸水孔,中段周围有五个喷水孔,石像边还有石组铺地。吴桥是指中国江苏一带的桥,可见,日本古代园林与东吴一带的园林还有密切的关系。园中有池、岛、山、桥,池泉园风格明显。
齐明天皇(594-661年,655至661年在位)不仅建宫庭内苑,还建远郊离宫,他在吉野川边建成吉野离宫,齐明二年(公元656年)条下载:“吉野离宫建成。”天智天皇(公元626至671年,公元662年至671年在位)在滋贺县近江建造大津宫,临水筑滨楼,远眺琵琶湖。天武天皇(?-686年,672年至685年在位)还在京城以外的郊野建离宫,如在京都府山城瓮原、滋贺县近江紫香乐、大阪的摄津难波、和歌山县的纪州玉溲岛、奈良的高园山等地分别构筑了河之家、海之家、湖之家和山之家,皆以家为园名,以河、海、湖、山等自然山水为特色,其中水景为多。称德天皇的别庄则与西大寺一起敕建,两者比邻。
推古三十四年(公元626年)条下载:“苏我马子死,飞鸟川边苏我家南庭中有水池和小岛,时人称苏我马子为岛大臣。”这是日本园林史上的第一个私家园林,园林依旧是池泉园,苏我马子当时拥有财政大权,又得圣德太子宠爱,其宅园之盛可想而知。
天武十年(公元682年)条下载:“橘岛宫的苑池中放养着周防国敬献的赤龟”,从此可见,天武天皇晚年所建的皇家内苑,寿龟始作为灵物在园林中开始走上园林舞台,岛上种橘也是宫苑的特色,并以此命名。朱鸟八年(公元694年),国都迁到藤原,命名为藤原京,和铜三年(公元710年),国都迁至平城京,结束了飞鸟时代。
昭和时代的三个考古发掘亦不断证实飞鸟时代的园林概况。昭和十年(1936年)和昭和四十六年(1972年)两度发掘了藤原宫及内庭,发现在太极殿东有东殿,东殿东西向,南北接以回廊,殿东园林区域,园中有一池一屋。池为曲折形水池,南北约65米,东西约40米,最狭处为15米,池边采用洲浜缓坡入水的形式,这是中国园林所没有的,就此也证明了,日本在飞鸟时代就开始模仿本国景观,不知不觉走向个性化道路。池南的建筑东西长南北窄,南北向,称为滨台或滨楼,是平安时代钓殿的始祖。昭和四十八年(公元1974年),考古学家在奈良的橿原地区明日香村石舞台北面发掘了飞鸟时代飞鸟岛上的皇宫庭园遗址,园中有一个边长为15米和35米的长方形水池,池底铺以30厘米的鹅卵石,池壁用稍大河石砌成,北岸中部有直径30厘米,长约八米的木管,管上盖15厘米的盖板,水管从南面高地上引水入池,由此可见当初的给排水工程。次年在明日香村还发掘了小垦田宫苑遗址,园区位于宫殿的南面约20米的地方,园中有一个不规则园形水池,池西南有一条S形曲沟,池底和沟底铺卵石较小,池壁砌卵石较大,从中可见曲水流觞的往日情景。
从造园水平上看,此期造园远胜于大和时代。从技术源流上看,来源于中国经朝鲜传入。从内容依旧是以池为中心,增设岛屿、桥梁建筑,环池的滨楼是借景之所,也是池泉园的标志之一。从文化上看,在池中设岛,与《怀风藻》中所述的蓬莱神山是一致的,表明园林景观受到中国神仙思想的影响已在园林中表现;还有,在水边建造佛寺及须弥山都表明佛教开始渗透园林。从类型上看,不仅皇家有园林,私家园林也出现;不仅在城内有园林,在城外的离宫之制亦初见端倪。从传承上看,池泉式和曲水流觞与前朝一脉相承。从手法上看,该时代还首创了洲浜的做法,成为后世的宗祖。另外,动植物的橘子和灵龟都因其吉祥和长寿而登堂入室。
三、奈良时代园林(公元711年至794年)
奈良时代定都于奈良的平城京,该朝历时不过84年,后十年迁都长冈京,相当于中国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到唐德宗李适贞元十年,历元明(女)、元正(女)、圣武、孝谦(女)、淳仁、称德、光仁和桓武八帝。虽然贵族内部不断发生政治斗争,班田收授法收效甚微,但大化改新和班田制的实行标志着日本进入封建社会。在外交上加强对唐关系,不断派出遣唐使,在唐文化影响下,《古事记》、《日本书记》、《怀风藻》和《万叶集》等最古的一批史籍出现。此期日本全面吸取中国文化,整个平城京就是仿照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而建,史载园林有平城宫南苑、西池宫、松林苑、鸟池塘和城北苑等,另外还有平城京以外的郊野离宫,如称德天皇(718-770年)在西大寺后院的离宫。城外私家园林还有橘诸兄(684-757年)的井手别业、长屋王(684-729年)的佐保殿和藤原丰成的紫香别业等。不过,这些往日庭园皆成过眼烟云,埋入历史的尘土之中。
称德天皇是个女皇,是圣武天皇的次女,母亲光明皇后,幼名阿倍和高野姬尊,学汉学于吉备真备,曾在749-758年和764-770年两度临朝,初次即位尊为孝谦天皇,为东大寺大佛开光,让位于大炊王淳仁天皇,后迫令淳仁天皇退位而重祚,尊为称德天皇。他在位时乘敕建西大寺之时,在其比邻之地建她的离宫,供其闲适时与道镜和尚偷情。
长屋王是天武天皇的孙子,高市皇子的长子,母为天智天皇之女御名部皇女,721年藤原不比等死后充任右大臣,724年,圣武天皇即位后改任左大臣,成为对抗藤原氏的势力,在其辉煌之时,建造佐保殿,内有庭园,繁荣一时。729年被人告密,邸宅被围,奉天皇命偕妻自杀于宅中,佐保殿沦为他人之手。
橘诸兄是美努王之子,母县犬养橘三千代,光明皇后的异父兄,初名葛城王,736年改籍臣下,遂名橘宿祢诸兄,翌年,由于藤原不比等的四个儿子相继病死,诸兄遂经大纳言、右大臣,晋至左大臣,与留唐归来的玄昉、吉备真备结成新兴势力,青云直上,遂扩宅造园,名之井手别业。但终因升迁过快,根基未稳而于藤原广嗣之乱、恭仁京经营失败以及营建大佛困难等问题而遭藤原仲麻吕挟制而一蹶不振。
藤原丰成是藤原氏的成员之一,向来在皇宫中得势,虽几经起伏但势力很大,他在郊区建私园紫香别业,是其权力的象征。
考古发掘的平城宫东院庭园和平城京内几处庭园让人们更加详细地了解了奈良时代不到百年的皇家园林做为和所达到的成就。昭和五十年(1976年)发掘的平城京左京三条二坊4 200平方米,结果发现东西60米南北70米的范围内为奈良前期到后期时存在的庭园,园北高南低,凿一条细长曲水,北方从菰川引水,先入一个石组围成的沉淀池,从木管暗道流出,再经300:1的坡度向南流去,曲流平均宽1.5米,最宽处为5米,流长55米,流时约为3分钟。曲流做法上还是如前朝,池底为小卵石,池壁为大卵石,池中还有种植水生植物的石砌植坛。平城市的另外几处庭园的考古发掘,如平城京左京三条一坊四坪庭园,面积东西10米南北5米的园池内有铺卵石的中岛;左京区一条三坊十五坪和十六坪的庭园有园池,池边有卵石铺成的洲浜。
从造园数量上看,奈良时代建园超过前朝。从喜好上看,还是热衷于曲水建制。从做法上看,神山之岛和出水洲浜并未改变。从私园上看,朝廷贵族是建园的主力军。
四、平安时代园林(794-1185年)
平安时代是日本伟大的时代,是以平城京(即京都)为都城的时代,历桓武、嵯峨、仁明、文德、清和、阳成、光孝、宇多、醍醐、村上、一条、后三条、白河、鸟羽、崇德、皇白河、高仓、安德十八位天皇398年,相当于中国唐朝中期、五代、两宋、辽、金等十个朝代。桓武天皇迁都主要是因为奈良地区水源缺乏,而京都地区有加茂川和高野川,水源丰富。
平安时代按政治形态可分三个时期,前期(794-967年)律令松懈但正常运行,班田制崩溃,口分田初名田取代,庄园制确立,摄白政体出现(指摄政和关白两官架空天皇的政体),十世纪天皇恢复亲政,两次派遗唐使,输入大唐天台和真言两宗,辑成《文华秀丽集》(汉诗)、及《续日本书记》等五部国史,创假名文字,894年,唐朝接近灭亡,唐文化衰弱,根据菅原道真建议停派遣唐使,此期依旧在吸取唐代文化。中期(968-1068年),摄关政治全盛,但摄关政治的经济基础庄园-使百姓依附于庄园而生活,终致武装反抗,武士阶层兴起。朝廷利用源、平两家迅速堀起的武士集团平定内乱。此期正值北宋时期,私人贸易发展显著,日本依靠自己力量把前几朝吸收的汉文化转化为自己的民族文化,佛教与日本神道教融合,文学巨著《源氏物语》问世。后期(1069-1185年)为院政(皇权政体)与平氏政权时期,皇权回归的同时,武士集团争权,导致幕府产生和皇权的最终旁落。
从与大唐关系及文化特征上分前后两期,平安开朝至废除遗唐使之制正好一百年,史称弘仁贞观时代。弘仁贞观时期狭义地指弘仁到贞观之间(810-877年)的68年,在文化史上泛指迁都后一百年的文化形态。此时由贵族官吏形成宫廷文化,全面吸收中国文化,故又称为唐风文化。在科教方面有和气工的弘文馆、藤原氏的劝学院、橘氏的学馆院、在原氏的奖学院,讲授明经、纪传、明法、算学诸项;在文坛有僧正遍昭、在原业平、文屋康秀、僧喜撰师、小野小町、大友黑主六歌仙;书法有空海、嵯峨天皇和橘子汁逸势三笔;此外,建筑、工艺、音乐、绘画、戏剧和舞蹈等都很有特色,但这些都是以唐朝文化为基础。废除遣唐使以后近三百年称国风文化,在继承本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炼唐风文化,形成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假名的产生,“国文学”的繁荣,出现《古今集》、《伊势物语》、《竹取物语》、《宇津保物语》、《落漥物语》、《源氏物语》、《土佐日记》、《紫式部日记》、《枕草子》等著作;净土教发达;美术、建筑、园林、雕刻和绘画的民族化。如果说奈良时代是吸取盛唐文化的话,弘仁时期就是吸取晚唐文化,藤原时期就自身民族文化形成的日本化。
与奈良时代园林尽毁不同的是,平安时代的园林还有部分遗存,如城内的神泉苑、冷然苑、淳和院、朱雀院及城外的嵯峨院、云林院等。最著名的就是神泉苑,它是平安时期第一代天皇桓武天皇建造的宫苑,虽然园林已毁,但从“田中家藏古指图写”和现存考古资料上可清楚地见到园林的格局。首先,从命名上看,以神泉为名,表明是池泉园的规制。泉水从东北高处流向西南低处的园池,池中设岛,方广133米和183米,中轴明显,池北正中面南为乾临阁,两侧有曲廊接两阁,廊南折在端部终于临水的钓殿。神泉苑面积很大,东西2町(1町为40丈见方),南北4町。平安第二代天皇嵯峨天皇的离宫嵯峨院,园中除了大泽池仿中国洞庭湖外,还有日本化的瀑布石组,名古曾泷。
在模仿皇家园林的过程中,在国风时代创造了私家园林的寝殿造园林。国风时期的人物代表是藤原氏,从藤原良房(804-872年)开始,以外戚出任摄关职成为藤原氏专权起点,一直到江户时代近千年世袭摄关两职。平安中后期达到鼎盛,故常把这一时期又称为藤原时期。藤原氏各家多筑有私家园林,如东三条殿、堀河殿、土御门殿及高阳院等。而寝殿造园林则主要是藤原氏一族的宅邸庭园。从面积上看,私家园林比皇家园林小,大多为1町见方,大者为东西1町,南北2町,如东三条殿、堀河殿和土御门殿,高阳院为最大者,达2町见方。
寝殿造园林形式依旧是中轴式,轴线方向为南北向。园中设大池,池中设中岛,岛南北用桥通,池北有广庭,广庭之北为园林主体建筑寝殿,寝殿平面形式与唐风时期不同,不再是左右对称,而是较自由的非对称,池南为堆山,引水分两路,一路从廊下过,一路从假山中形成瀑布流入池中,池岸点缀石组,园中植梅、松、枫和柳等植物,园游以舟游为主。平安中期公卿藤原兼家(929-990年)的东三条殿始创于平安前期,焚后于藤原时代再建,重建后打破原来对称格局,中心建筑寝殿一侧衰退,重心偏移,形成非对称配置方式。与其同时期建造的堀河殿与东三条殿格局相似,而土御门殿则是藤原兼家五子,平安中期公卿和摄政藤原道长(966-1027年)建造的宅园,其寝殿左右东西对屋皆存,显然为早期寝殿造格局。
高阳院是藤原道长的儿子藤原赖通(990-1074年)的宅邸,占地2町见方,其规模和形态可从至今留存的古绘卷〈驹竞行幸绘卷)中略见一斑。〈荣华物语〉载:“寝殿之北南西东皆有池,中岛建钓殿”,又东西北三对屋皆备,庭园内景点丰富,《高阳院水阁歌合》道:“棹影穿波着南洲,阶下异草杂树,奇岩怪石,千名万形,不可见(此字左为尔字旁)缕。”1039年的一场大火把高阳院烧毁,藤原赖通再建时园林格局大体相同,只是建筑的东对屋消失,表现出后期的成熟形式。《春记》说:“其广不异巨海欤……造营无极见,壮丽不啻金玉”,“其费以千万可数,天下亡弊只在此事欤。”
在佛教进一步巩固地位的过程中,末期(12世纪70年代)源空开创净土宗,提倡专念阿弥陀佛,死后可升往西方极乐净土世界。佛家按寝殿造园林格局演化为净土园林,流行于寺院园林之中。当然净土园林的来源也有说是源于净土变的院前池沼的佛画,不管如何,它还是与寝殿造园林有十分相象的格局,只不过把寝殿改为金堂而已。许多舍宅为寺的寺园和皇家敕建或贵族捐建的寺院大多体现了净土园林特点。园林格局依旧是中轴式、中池式和中岛式,但建筑的对称性明显保留下来。轴线上从南至北依次是大门、桥、水池、桥、岛、桥、金堂和三尊石(指仿佛教的三座菩萨的石组)。为与宗教仪式相结合,园林与戒坛结合,用植栽、木牌、垣墙、地形、地物、道路或帷幕把道佛界和俗界分开,石组布局用三尊佛教菩萨作为像征物。
平安时代的现存园林大多以寺院园要形式保存下来,如藤原时期的净土园林的作品有藤原道长的法成寺庭园、藤原赖通的平等院庭园、白河院的六胜寺园、鸟羽院的安乐寿院、胜光明院、待贤门院的法金刚院、藤原基衡的毛越寺庭园、藤原秀衡的无量光院、藤原基衡夫人的观自在院、藤原成衡夫人(德尼)的白水阿弥陀堂、一乘院惠信的净琉璃寺庭园、藤原忠通的法性寺殿庭园、后白河院的法住寺殿庭园等,另外,还有仿观自在王院和平等院的无量光院(平泉)、法金刚院(京都)、净琉璃寺(奈良)、园成寺(奈良)等。其中以法成寺、法胜寺和平等院最为典型。法成寺用围墙围成佛界,中轴明显,用四周回廊围合中心水池,水池中设中岛,金堂在北,左右对称。法胜寺三面围墙,一面沟壑,中轴明显,水池偏心,但中岛居中,上设九重塔,金堂出两庑,左右对称,水池曲折向东北,池边建钓殿。平等院则中轴很弱,前池不规则,名阿池(即阿弥陀佛池),中间建中岛,上面建左右对称,平面如凤凰展翅的的凤凰堂(又名阿弥陀堂),以应凤凰涅槃的佛语。
从审美意趣上看,汉文学应是原动力和最高标准,其中以白居易的诗文最受欢迎,《白氏文集》在平安初期传入日本,一时洛阳纸贵,上层阶级人人能诵。白居易的《池上篇》及序对园林的影响不仅在格局上,更重要的是在审美上。京城内被称为“池亭”的庭园及为其作的序《池亭记》皆原于《池上篇》:“予六条以北,初卜荒地,筑四垣,开一门……地方都庐十有余亩,就隆为小山,遇洼穿小池。池西置小堂、安弥陀,池东开小阁、纳书籍,池北起低屋、著妻子。凡屋舍十之四,池水九之三,菜园八之二,芹田七之一。其外绿松岛、白沙汀,红鲤白鹭,小桥小船,平生所好,尽在其中……”
总之,平安时代的园林总体上是受唐文化影响十分深刻,中轴、对称、中池、中岛等概念都是唐代皇家园林的特征,在平安初的唐风时期表现更为明显,在平安中后的国风时期表现更弱,主要变化就是轴线的渐弱,不对称地布局建筑,自由地伸展水池平面。所以说,由唐风庭园发展为寝殿造庭园和净土庭园是平安时代的最大特征。当然,平安时代后期(十一世纪)出现的世界上第一部造园书籍《作庭记》,作者橘俊纲(1028-1094年)是藤原赖通的儿子,在其父复建高阳院(1040年)时才十四岁,但他跟随其父左右,出入造园现场,把对寝殿造庭园的亲身体验写成造园法典,影响后世。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