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医“四塔”“五蕴”理论的哲学思想
傣医“四塔”“五蕴”理论的哲学思想
傣族医学著作《嘎牙桑嘎雅》说:“四塔先天禀于父母,随生命的产生而存在,随之结束而消亡,它们功能的强弱则是人生命活动的表现。”所谓“四塔”,源于佛教巴利语“玛哈扎度塔都”。在巴利语中,“玛哈”即“大”,“扎度”即“四”,“塔”或“塔都”即界、元
素、要素、物质、维持、界种、质地等。在佛学中,四塔就是指地(土)、水、火、风4种元素。
傣医借用佛教“四塔”理论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风是动的元素,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它推动各种脏器生理功能的运行,如饮食的消化、排泄、呼吸、笑哭、跑跳等;火是热的元素,能消化水谷,温煦人体,“是为生命活动的根本”。水是阴凉、滋润的元素,能使人体得到滋润。水分为血和水两类,人体12种体液,皆水之属;土具有消化饮食,化生气血,滋养躯体的作用,人体的各种组织如头发、毫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络、骨骼及脏腑器官的生长都由土决定。人体及其生命活动都是由四塔和合而成,四塔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滋润而又相互克制的。在这种相互联系和克制中,在人体内达到相对稳定状态,若这种平衡状态失调,人体就会发生疾病。
在说明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后,傣医又从佛教引入“五蕴”的概念说明人的精神现象与生理(身体)的关系。“五蕴”即佛教所指的“色”、“受”、“想”、“行”、“识”。“色”指人的形体,特别是形体的物质方面;“受”指人的感情、感觉、知觉活动(或知觉现象);“想”指人的理性活动、概念活动;“行”指人的意志活动;“识”则是把前几蕴统一起来的精神活动。傣医的“五蕴”概念即“形体蕴”,指人的形体,如头、手、脚、颈、胸、腹等;“受觉蕴”,指人的苦乐方面的感受(感情);“知觉蕴”,指人的知觉、记忆等心理活动;“组织蕴”,指人的32种身体组织和器官;“心蕴”,指沟通五官、九窍(双耳、双目、双鼻孔、口、前后阴)灵敏的功能。其内容完全是分析人的生理、心理和意识活动的概念。
总之,伍雄武先生说,傣医的四塔范畴类似中医的气、阴、阳等范畴,它既反映和标志人体的物质本原(或基础的物质元素),又反映和标志着人体的各种机能。傣医应用它来总结有关人体的生理知识以及治疗疾病的经验,故而从物质本原和生理机能的高度对健康和疾病做出理论的说明,从哲学上来看,它已具有一定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傣医的“五蕴”理论对人的心理的、精神的方面作了较细致的分析,并对人的生命过程中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分析。还在哲学上讨论了身心关系问题,并看到精神因素对身体的能动作用。因此,它在哲学和医学上都是一种值得注意的、合理的理论。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