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与精神医学
一丶前言
佛学是发源於东方文化数千年来的瑰宝,精神医学则是西方医学近数十年来努力的成就
,在表面上看来,二者所针对的对象似乎不同,但其目标与旨趣,却有甚多类似及相互发明
之处,它们所面对的主体都是人的心灵,所讨论的目标都是在如何健全一个人的心理与人格
,如何成就一个人的自觉,如何去克服自己同自己的疏离,摆脱一切幻象丶假象与谎言的蒙
蔽,依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看事物。这是两门非常专门的学问,我们不容易以短短的一篇文
章详加以讨论,且亦非我个人能力之所及,今只就精神医学的治疗的方法和佛学做一个尝试
性的讨论工作,并求就正於大家。
二丶佛学与精神医学之旨趣
佛学所针对的目标是人,其范围从我们一般所谓的正常人到精神病患者,而精神医学的
对象,主要是针对已患病了的人,在理论上而言,所谓正常人和精神病患者之间的界限,只
是一个关键点的分隔,当每一个人存在於这世界上时,他们会遭遇到种种不幸丶及内心的矛
盾丶焦虑丶孤寂及无能,如果超过了他所能负荷的能力,他很可能会「被压碎」而造成病态
,从精神医学上言,许多所以没「被压碎」的人,是因为他的耐力( Tolerance)较大,他
的一些生俱的自卫机转( Defense mechanism)帮助他避开了疯狂,例如利用「压抑作用」
,「潜抑作用」,「升华作用」……等等帮助他逃避了这些後果,但亦因此造成了残缺的人
格,换言之,也就是由变成残废而逃避了疯狂,但这一些都是有一定的耐力程度,有朝一日
都有崩溃的可能,而真正克服潜在疯狂的基本方法,却是在去除我执之贪婪,对於这世界做
充分丶建设性的回应,而这回应的最高形式乃是开悟。不管是佛学或精神医学都是认为我执
的贪婪,是一种病理现象,亦是病态的根源,当一个人无法发展出他积极生动的丶建设性的
潜能时,就是因为有贪婪存在,二者虽源於不同的伦理体系,但都认为,他们目的的达成,
会同时导致伦理的改变,即是克服贪婪,并获得爱与慈悲的能力,他们并不是想使人因压抑
「恶」欲而过美德的生活,而是想使人的恶欲,在扩大的潜能所放出的光与温暖下,得以融
化消失於无形,摒弃了任何权威,而达到自我自主的独立人格,这一点的旨趣是很相近的。
另外,二者所相同的一点,是要人面对现实,它们都认为人有一种克服困难的潜能,佛
学详细的分析人生的苦源,似乎是无情而毫无保留的剖析於人之面前,即是告诉人们现实的
情况,迫得你不得不面对它,在经过一番的思想锻炼及领悟之後,乃能获得真我的本来面目
,而精神医学中的心理分析,也做类似的工作,它将患者的种种假藉理由,合理化的现象等
,一一的移去,迫使人们无法再逃避,使得患者必须去除一切幻象,而体验现实,即是以前
的一些潜意识,下意识都变成了意识。在这些过程中,人们会感到从所未有的焦虑与不安,
但由於有佛学或医生的协助,最重要的是加上自己的努力体验,则能获得真正的了悟而解决
。不过这里要附带说明的一点,在治疗的方法中,如何才是最适合於病人的需要,并无一定
不变的法门,这如同人之根器不同,所用之法亦不同的道理是相通的。目前精神医学的目标
是偏重於病态的治疗,因此,所研究的深度仅止於凡人境界,使患者回复做一个正常人,而
佛学则是针对凡人,要人们超出凡人境界从根拔起,此为一最彻底的方法,在层次上而言,
二者稍有不同。
对於佛学的方法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在某些原则方面是相似的,但根本的精神方法却不
同。今就现阶段所用之心理治疗方法略作比较。
三丶心理治疗法与佛学
心理治疗原则,大可分为三项:即「领悟性心理治疗」「训练性心理治疗」「支持性心
理治疗」。
一丶领悟性心理治疗之重点,在帮助病人了解其情绪反应之根据,了解行为的动机,於
了解之後才能解决心理之症结,故其方法为「解释病因」「去除阻抗」「修通过程」(此为
领悟治疗最後过程,病人要领悟自己的问题,要经过医生再三指点,不仅脑子要了解,还要
经过一段训练时间,去学习如何克服,如何改善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反应。)
此一治疗之法,有其适用范围,并非人人可适用,必须是相当稳健人格的人,其人格只
是部份缺陷,知识水准较高,有自省力,加上病人自愿接受治疗的欲念。
佛学与心理治疗在「领悟」这目标上的同功,但心理学上并没有提到人本性上巨大的潜
能,虽然它是依靠着这一根本潜能来解决问题,这一点在心理治疗进展上,是必须加以阐扬
的,然後才能更进一步达到心理的健全与卫生。还有二者均主张开悟的努力和成功因素在个
人身上。医生或佛学只能作一个从旁协助者,方法上所不同的是佛学是很重视整个人生宇宙
观的总考验,在解行方面非作一番大体验大思考不可,在获得真正悟的历程,必须有定有慧
,集许多年的苦思与追寻,由小悟而成大悟,在心理治疗方面,对於悟的问题,并非全然不
提,但其只针对病态的目标而已,未涉及整个人生与宇宙的体验,亦因为如此,人们仍无法
超脱凡人的痛苦领域。
二丶行为治疗又名「训练性心理治疗」其特点在应用学习之心理知识,设计一个治疗过
程,制造实验性场面去训练病人改变异常情绪丶及行为反应。此对象用於异常情绪丶行为反
应较为固定而明显者,从行为学习之中,清除不安与焦虑。在佛学中,有许多戒行方面的工
夫是和此有些相近的,因为人们从早期所留下来的不愉快经验及不良的习气,必须靠此工夫
乃得消除,解行并进,才能成就。
三丶支持心理治疗主要目的并非帮助病人去了解问题性质,或改善其行为,而是在支持
病人能发挥其原有之潜在能力,去适应目前环境,此一类病人病态过於严重,我执根深,无
法用上述二种方法之时,则用此法,此与佛学中的有谛丶俗谛有点异曲同工之妙,当然在开
悟方面,是低了数筹矣,但人之病状轻重有别,根器亦是差别不等,此法仍是有存在价值。
四丶小结
以上只是略论心理治疗与佛学的一些同异点,当然在本质及对象上,以及所欲达成的人
生境界上,是有所不同的,前者为病态医学的一环,而後者为人生安心立命之道,但由於所
谈的都关系到人类心灵的苦难,所面对的都是大残缺和小残缺的人生,所以在方法及原理上
是可以互相沟通的,而一个心理学家如果能有佛学的素养,将使心理学的成就更得以进展,
对於如何培养人格,健全人心,使每一个人都能自由自在,去除一切不安与焦虑的因素,以
较有效丶较成熟的方式去过其幸福的生活,这是心理治疗学方面目前所不足而极待努力的大
前提。
第28期 公元1973年12月20日发行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