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东渡的当代价值
鉴真东渡的当代价值
王向东
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波峰与浪谷之间,一叶孤舟颠簸起落、或隐或现,它拒绝命运的捉弄,而选择在狂风与巨浪之中搏击、战斗。这样的战斗惊心动魄,而这样令人肝胆俱裂的战斗竟然不止一次、两次,是整整六次!唐代高僧鉴真,用他六次殚精竭虑的战斗,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役,书写了佛教传播史和人类精神史上的壮丽诗篇。
鉴真东渡,绝不仅仅是一个悲情的故事,鉴真,也绝不应该仅仅凝固为一个殉道者的化身。鉴真和他九死不悔的东渡,必然深邃广阔,常讲常新,越拭越亮,在当代,在未来,都将彰显其宝贵的价值,为民族精神的建构与传承,为人类自身精神与文化基座的巩固与完善,提供永不磨灭的意义。
首先,鉴真东渡给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提供了精神和价值的观照维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其中包括社会成员利益追求的正当化。与改革开放前驱逐个人、拒绝利益之类反人性的实验相比,利益追求得到最广泛的认同无疑是一次巨大的社会进步,但与此同时,人们心中物欲的魔鬼苏醒过来并开始张牙舞爪地吞噬灵魂。许多人不顾一切地攫取金钱、不择手段地追逐利益,问题奶粉、问题疫苗、问题蔬菜,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频繁发生;陈良宇、熊国贤、周久耕,腐败大案要案触目惊心;社会空气遭到严重污染,人文精神无助地哭泣悲号。这样的背景之下,鉴真就是一记重锤,锤击着人们麻木的心灵;鉴真又是一座灯塔,照亮人们迷途的灵魂;鉴真还是一粒火种,重新点燃物欲狂风中奄奄一息的精神和价值之烛。众所周知,茫茫太平洋曾将鉴真的命运割裂为截然不同的两个区域:此岸,是万众崇敬、优厚供养、名利双收;彼岸,是荒蛮落后、坚苦卓绝、断根飘蓬,而横亘在这两者之间的,则有茫茫大海和数不清的磨难、劫数。如果仅仅满足于物欲而没有精神的追求和价值的尺度,鉴真的东渡根本毫无必要、更无法完成。但鉴真终于仗价值之剑劈山开路,将文明的种子洒向蛮荒之地。面对鉴真,在物欲中行将窒息的你们,我们,难道不该敛容沉思、面壁思过吗?
其次,鉴真东渡倡导了“韧”的精神,扫除着弥漫社会的浮泛浮躁之泡沫。不能不承认,与当今社会强烈的物质欲望紧密联系的,是一颗颗躁动不安的心以及奢靡、浮华、贪婪的雾霭,它们遮蔽了本该澄澈明亮的天空,蛀食着民族的健康肌体,一定程度上撼动了民族的精神大树。而鉴真用一生来注解一个叫做“使命”的美好词语,诠释一种叫做“坚韧”的普世价值,同时用“坚韧”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扑灭一切浮华、浮泛与浮躁,还天地以本色,还人心以清明。六次东渡,鉴真遇到太多挫折。第一次东渡前,将与鉴真同行的徒弟跟一个和尚开玩笑,结果那个和尚恼羞成怒,诬告鉴真一行造船是与海盗勾结。地方官员闻讯大惊,派人拘禁了所有僧众,首次东渡因此未能成行。其后接连失败,其中第五次东渡尤为悲壮。那一年鉴真已经60岁了,船队从扬州出发,刚过狼山(今江苏南通)附近,就遇到狂风巨浪,在一个小岛避风。一个月后再次起航,走到舟山群岛时,又遇大浪。第三次起航时,风浪更大,向南漂流了14天,靠吃生米、饮海水度日,最后抵达海南岛南部靠岸。归途中,鉴真因长途跋涉,过度操劳,不幸身染重病、双目失明。饶是如此,鉴真仍然义无反顾地再次出发,把“使命”紧抱在怀中,将“坚韧”演绎到极致。这一次,他终于成功了。面对鉴真,席卷社会的浮躁、劫持我们的功利,怎能不赧然汗颜、如潮退却?
其三,鉴真作为民族观的象征符号倡扬着民族之根,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民族根、民族魂从来就不是虚无空泛的东西,民族凝聚力也不是一句苍白的口号或者一个无用的名词,它们与历史相连、与文化相系、与精神相牵。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我们的社会当然不例外。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同心圆,又七层核心价值观构成:圆心位置是人类普适的道德观,然后依次为自然观、群体观、社会观、政治观、民族观、国际观。其间每一层都有历史的或现实的社会榜样,也就是代表核心价值观的符号。鉴真就是代表我们民族观的价值符号之一,而其作为民族观价值符号的意义是双重的:一方面,他早已根深蒂固地嵌进民族的肌体和血液,汇入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绵绵不绝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作为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历史形象和精神楷模,他和其他可歌可泣的英雄、伟人一样,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彰显其文化魅力,体现和宣扬着中华民族的人性之美和品德之美。著名作家冯骥才曾经多次呼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知识分子不仅要写文章和言语上呼吁发扬民族文化,而要用具体的行动去做表率”。
其四,鉴真东渡对于恢复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唤起本民族的文化自觉、实现本民族的文化认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认同理论是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 H?埃里克森的重要理论贡献,本来用于指个体的身份认同。所谓认同,即人们对自我身份的“确认”,人们如何回答和解决“我是谁”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埃里克森看来,正是人的认同决定了其生存感:“在人类生存的社会丛林中,没有同一感也就没有生存感”。人类个体如此,民族又何尝不是如此?寻求认同以获得本民族的存在证明,正是各个民族在历史的任一阶段都不可或缺的重要关切。
最后,重倡鉴真东渡精神有利于准确定位中国的国际地位、妥善经营中国的国际关系。鸦片战争以后,漫长的一段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苦难史:1842年的南京条约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此后,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天津和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重压之下,在地图上一眼望不到头的租界、割让地的包围之下,中华民族在哀痛呻吟,中华民族的耻辱在蔓延疯长。1937年,日本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将中华民族的耻辱放大到极限,也让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坠落至最低极限。鉴真东渡作为历史事件,早已定格在辉煌的大唐时代,鉴真精神的光芒,却照彻寰宇、辉映古今、直到永远。
出自: 《城市建设·下旬刊 》 2010年10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