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戴着面具起舞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3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蕾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戴着面具起舞

  陈蕾

  佛教本来只有大、小乘派,大乘进入中国后变称“北传佛教”、“藏传佛教”、“喇嘛教”、“密教”等;小乘则变称为“南传佛教”、“上都座佛教”等。我们这里沿用王克芬等人《佛教艺术·佛教与中国舞蹈》一书中,把中国各地及少数民族地区的佛教舞蹈分为三种类型:藏传佛教舞蹈,南传佛教舞蹈,与佛、道、儒、巫结合的杂糅的佛教舞蹈。

  西藏高原雪域在世人眼中是地球上唯一没被污染的神秘、圣洁的净土。在这片孕育了古老灿烂的古蕃文化、承载了无数荣辱兴衰和桑海变迁的大地上,宗教体现出了无所不在的神秘力量。香烟缭绕、钟鼓长鸣,藏族同胞千百年来重复着诵经礼佛这一重要的生活方式。

  约在公元七世纪,由印度和尼泊尔传来佛教的一支大乘佛教,这是一个多神、多佛、多救世者和多思想意识兼容的宗教,因此它很快和藏族原有的传统原始宗教——苯教结合成为喇嘛教。

  苯教俗称“黑教”,长期盛行使藏族的民间音乐、舞蹈、诗歌、戏剧以及一切艺术形式都带有宗教色彩,它们和宗教浑然一体,密不可分。随着为繁衍教理教义和宣扬宗教活动的一种工具,藏族文字产生了为翻译经典和传经布道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佛教传入藏区,首先应归功于当时的吐蕃王松赞干布,他先后迎娶笃信佛教的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公主,这对佛教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佛教传入后,佛苯两教有过长期的斗争,另外,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八世纪吐蕃王请来印度僧人莲华生后,佛教得以迅速发展。莲华生采取融合苯教的办法,使佛教具备了地方特色。这种不同教派共存的藏化了的佛教,人们通常称之为“喇嘛教”。而莲华生为佛教传入并加以藏化的功德,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颂。

  藏文化有着兼收并蓄的悠久传统风格,从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本身便容纳了各部落联盟的文化,包括古代的羌文化和鲜卑文化。藏文的创制以及翻译佛学著作的热潮,本身便是一个归纳、总结藏族传统文化和了解、介绍古印度文化、波斯文化、中原文化的过程。据传,当年莲华生不远万里来到吐蕃后,首先“歌唱镇服鬼神之道歌”,又“在虚空中作金刚步舞”以驱除一切邪恶之念。这种既歌且舞传播佛法的方式很见成效,难怪后人推之为“第一个将舞蹈形式用来表演降魔的故事”的人。公元799年,第一座真正的寺院经过十几年的修建在山南境内落成,称做“三样寺”,即桑耶寺。在落成典礼中,莲华生按照佛教的内容,吸收苯教巫术及藏族古老的民间图腾的舞蹈动作,融会贯通,开拓性地创编出雪域高原寺院宗教舞蹈,这便是藏人最早的“羌姆”。可见,在宣讲教义时,生动、形象、直观的手段往往起到打动信徒的作用,而舞蹈就具备这种品质。

  众所周知,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与巫术,与傩,与宗教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在佛教流行至今的两千多年里,舞蹈不仅是宣传宗教的手段之一,更是祭祀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羌姆就是一种宗教与舞蹈结合产生的特殊舞蹈,在长期的衍变发展中,羌姆——这种宗教舞蹈作为特殊的舞蹈成员,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程式和鲜明的特色。

  前面提及的藏族羌姆,是藏语对喇嘛寺院舞蹈的称谓,本意为“舞”,后来成为专指用于驱疫鬼、酬神灵,戴着面具表演的宗教舞蹈,被喇嘛教各教派所共有。

  羌姆的表演一如巫师作法:寺庙专门训练的喇嘛,头戴各种神、鬼、兽的面具,身穿长袍,佩带各色彩带,手持刀、盾、法器等道具。每次跳神由多套节目组成,按严格程序表演。跳神开始,群神陆续出场,以缓慢的舞步绕场一周,接着表演片段,其中有金刚力士舞、护法神舞、骷髅神舞、凶神舞、鹿神舞、牛神舞等舞段,在舞段中穿插丑角或杂耍等嬉戏表演。最后一场是神兵驱鬼,将鬼押至野外焚烧。演出一次最多可达到32个节目。羌姆的特色在于动作的性格化,舞姿庄重、威严,讲究场面调动,动作慢则稳健,快则灵巧,具有雕塑感。基本动律是摆、扭、摇、颤,腿部动作有跳、跨、蹦、挪等,静止时往往以单腿为重心,另一腿前屈抬起,勾脚,上身挺拔,姿态洒脱。手臂有举、抬、扬、甩、撩等动作,手势丰富,模拟各种佛像的手势都含有特定意义。动作的技巧性强,有转、翻、滚、打、爬、窜等。舞蹈图形基本是转大圈、小圈,或聚或散,有时对舞,有时交错,或一个个轮流表演。舞者手持的道具有人头盖骨、钹、各色彩绸、法铃、金刚杵、三叉戟及各种鼓和兵器。傩面具丰富,有拟兽面具,有拟神面具等,拟神面具有红、蓝、棕、黄、黑等色,大都为三目愤怒相,头顶还有小型骷髅等饰品,头戴五叶佛冠。伴奏乐器有鼓、长号、镲、钹等,乐队十几人不等,音乐常使人毛骨悚然。

  “黑帽神舞”藏语称“夏纳”,是羌姆中最前面的舞段,内容主要是洁净场地,驱赶魔鬼,以保护羌姆仪式顺利进行,也是对莲华生的颂扬。其人物有11~17个。整个舞段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森严肃穆,舞蹈动作豪迈稳健,造型细腻逼真,技巧娴熟精湛,宗教气氛浓厚,给人强大的威慑震撼之感。

  护法神舞”是羌姆中的重要舞段之一,其主题思想是消除世上灾难而驱邪逐魔,保佑人神平安,是和“黑帽神舞”一样属于驱邪护法的群体舞蹈。舞者20~25人不等,包括所有的护法神:阎魔神、大威德金刚、胜乐金刚、时轮金刚、吉祥天女、大黑天等,均属于莲华生从印度带到西藏受佛教崇敬的密宗神系。

  “鹿神舞”藏语为“夏洼”,是羌姆中的舞段,这是模拟鹿的形态与习性,借助动物精灵的形象展示一种图腾崇拜与驱邪除魔的舞蹈。鹿神代表吉祥、安宁,是藏族苯教图腾之一。此舞跳跃性很强,生动表现了鹿活泼、灵巧的神态,舞蹈造型既肃穆又有天真谐趣,技巧性较高,有高难度的转、跳、窜、滚动作,表演者要经过严格训练。

  而最为恐怖的是骷髅神舞,又称“四尸林舞”,表现葬地收尸之神,告戒一切的妖魔鬼怪收敛恶行,如不老实要受到严厉的惩罚。羌姆中还经常表演一些与喇嘛教传说有关的佛经故事,如“舍身饲虎”和“夏拉”等。“夏拉”是表演实施灭佛政策的藏王郎达玛被佛教徒用弓箭射死的故事。

  从藏传佛教的历史流变和羌姆舞蹈的描述,可以看出作为宗教活动的一部分,羌姆有特定的含义。酬神醮鬼,驱邪禳灾,祈福迎祥的宗旨,贯穿于各地各庙的羌姆活动中。至十五世纪宗巴喀整饬教规,严肃戒律,羌姆中的百技杂艺、女巫击鼓等被剔除,使羌姆的形式和内容更加规范化,更增加了凝重、肃穆的风格,增加了威慑感。从羌姆的形式语言看,羌姆的主体是印度佛教密宗的金刚护法神舞。

  如前面提及的那样,西藏的宗教后来形成了“政教合一”的特点,不仅教礼教义是唯一正统的思想,而且寺院也成了政治中心和文化据点。这样,羌姆在人们心中不仅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其应用的艺术形式,所体现的视觉形态,也往往带有示范经典的色彩,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弘扬佛法、代神立言是羌姆舞蹈的核心所在。或者说宗教舞蹈在本质上使晦涩难懂的教义直观化、通俗化。它们具有严格的动作、装扮、配乐及表演形式,虽然在长期的传承中有发展和变异,但始终突出了宗教的观念。

  (作者简介:陈蕾,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出自: 《飞天 》 2010年24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