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僧法师《六祖坛经》讲义 机缘品二
怡僧法师《六祖坛经》讲义 机缘品二
我们还继续讲机缘品,上节课讲了坛经上讲的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我们有一段文没有讲完。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做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即使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这段文说的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法华经上说的,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个知见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自性.就是我们的觉性。人人本有人人具足的。我们一般人的概念,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才能是佛的自心,和我们无关,这个观点就错误了。这不是学佛法的人,也不是学佛的人,这是什么人呢?是信佛的人。信仰佛,我们是众生,佛是佛,这是信佛的人。为什么说呢?学佛就是要做佛,我们要觉悟,这个觉悟和每个人都有关系,就是要我们每个人都要觉悟呢。我们自己本觉是清净的,本觉是具有的,如果把觉悟只是当成信仰,这是佛的自性,这就是错误的!那释迦牟尼佛来转法轮渡众生就没有必要了,十方三世佛为的就是让众生觉悟,就是让众生都悟入佛的知见,也就是悟入自己的自性、觉性。如果把这个和自己关连不上,那就错会了佛意了。坛经上讲: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就是强调不要这样认为!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我们没分,这里说的也就是我们不要有众生知见。刚讲了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这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下文我们接着讲:盖为一切众生.自蔽无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般若法处处强调这个知,为什么老强调这个知呢?这个自心这个知觉呢?所有人们的习惯所有人们的信仰,都是向着它,没有向自己,所以所有的众生都是众生,没有觉悟。如果每一个人都知道自觉,自己去觉悟,从自己的自心开始,去破迷开悟,那众生都变成佛了。为什么这样强调呢?就是我们平常习惯性的指向都是向外的,现在指向都是向内,这是根本的不同。盖为一切众生.自蔽无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所有的众生都是自避光明,每个人都有本觉。有的人说我没有觉悟呀,我是众生。你说话有觉知都是在用你的觉知吧,这就是你自己的光明,自己的觉性。只不过你自己自性的光明被你障蔽了,所以说自避光明。怎么自闭的呢?因为贪爱尘缘尘境,对六尘境界起了贪爱了,攀缘到六尘境界了,所以把自己的光明障碍了,外缘内扰.甘受驱驰.外缘六尘境界我们看到的,觉到的听到的,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外缘,内扰呢?是我们不知道自觉。内扰是贪嗔痴,外缘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这样就把我们自性的光明障蔽了,所以,甘受驱驰.你身不由己,都在烦恼当中进行着。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就因为这样,有劳我们世尊---释迦牟尼佛,从三昧起—正定,三昧是正定,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释迦牟尼佛说了三藏十二部法、经典,所有包括法门无量。人们见了就说,你是修什么宗的?你是修什么派的?那要归纳起来,法门是无量法门呀八万四千,数不清,为什么这么多?因为众生有这么多病。什么病?因为有贪爱,贪爱什么?贪爱自己的执着,每个人一个爱好,包括这爱好不断在变。你像我们这些用功的人,念佛念得不够还要再念一个。念了阿弥陀佛不行还要在念观世音菩萨,还不行,再念大势至菩萨,人的心不断在贪爱,不断在执着,他的法门也不断在变化。所以世尊从三昧起苦口婆心,用你的爱好执着慢慢在引导你,目的是引导你自性自觉,引导你在正觉上。怎么引导呢?劝令寝息。莫向外求。苦口婆心的从早到晚劝我们,时时刻刻在引导我们,不要向外求。这句话是老僧长谈了,实际上就是这样。佛经上处处说的不要外求,每个人没有说向内求,都向外求,偏偏要理解向外求,所以是迷的众生,也就是众生的特性。不知道自己从那里觉悟,以为外面有个觉悟。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之见。什么是与佛无二呢?我们的自性就是我们的本觉,和佛是一样的,没有两样,就因为一样,佛就告诉我们不要外求。外求是你的著相,是你的心迷,外求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告诉你色声香味触法是你的贪爱,不是你的觉性。所以处处讲的是让你不要向外,我们的自性与佛无二,所以这就是开佛知见。人们说开示悟入佛的知见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怎么成佛呢?要向外永远成不了佛。成佛是什么?就是开佛知见,见你的自性见你的觉性,与佛无二。
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这是六祖大师说了,我讲经说法,目的是劝一切人,于自心中,经常开佛知见。你不要向外,向内就能开佛的知见。这诀窍很简单,可是人不愿意做,好多人大部分人不知道,每天念的他不明白,当然也就见不到,也就开不了智慧。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上面说了我们只是自心开佛之知见,指示完以后我们怎么去做呢?下文又告诉我们怎么去做,也就是怎么去行持。世上的人心邪,就是我们一般人都心邪的。怎么叫心邪呢?向外!你一向外就做不了主了,里面贪嗔痴让你向外,外面六尘境界扰乱你的心境,所以你就心邪了。向外的人没有不邪的,别不爱听,确实如此!向外是什么呢?管不住自己跟着六尘境界走了,你说能不邪吗?你的本觉,就像我们注意力集中的时候,坐在这里,都挺集中,听讲呢,这个时候心不邪。你妄想一起来,你想一想细细琢磨琢磨,带有自私的我见和偏见,这不用回答,肯定都是这样。要说他不是那是他糊涂,那是更邪见了。你带着自己的贪嗔痴迷了六尘境界了,你说能不邪吗?肯定是邪见。所以归纳了,世人心邪。这不是小看世上的人,也不是小看世上的修行人,如果不知道开佛知见,他就是心邪的。他不知道自己还有个本觉,一直跟着贪嗔痴走。愚迷造罪。心邪就造罪了,愚迷了愚痴了,他肯定是造罪的,不是修善的。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这样讲好像对不起好多修行人了,因为什么呢?好多修行人嘴上念佛,嘴上发菩提心,心里面管不住自己,愚迷造罪,事实确实这样。如果不信,自己去衡量,继续观察自己。他怎么做呢?口善心恶。说的挺好,心里面挺恶,你跟着妄想贪嗔痴走了,心里肯定是恶的。贪嗔嫉妒。谄僞我慢。贪嗔来了除了贪就是嗔,除了爱就是憎,嫉妒心起来了,谄曲,攀高结贵,看不起别人,我慢心重了,‘我是修行人’实际心都是贪嗔痴,往哪修了?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贪嗔嫉妒。谄僞我慢。这种心态能做什么呢?就是侵人害物,他不会做出菩提心的事,这是开的众生知见,不是佛的知见;不是说你诵了经念了佛就开佛的知见了,那还是众生知见。因为你用贪嗔痴去念经了,用贪嗔痴去理解经义了。所以你的所作所为还是没有离开愚迷造罪。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前面是众生颠倒,愚迷造罪;我们怎么办?若能正心,人们说了,这个好说,谁都这样说,怎么这样做呢?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不是想做到就做到。反过来说,说做到很容易,你要明白,不要向外要向内就能做到,要向外永远做不到。向内是什么呢?----观照自心,不要迷到妄想当中,不要迷到妄念当中,让你正觉,马上就能做到,很容易。如果你连这个都不理解,你永远都做不到的。所以说:若能正心就能常生智慧。怎么样正心?向内观察,我每一念都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我每一念都不去贪嗔,这样去修行,你的心能不正吗?它的结果是什么呢?果报是什么呢?---常生智慧!关照自性!明白了就会生出智慧,观照自心,他就会止恶行善,恶从哪止?不是从你身上止,从你每一念都能止,你的恶才能止掉,止掉就自然就向善。这样去修行,这样去觉悟,才是自开佛之知见。佛在哪?正觉!你的正觉不迷就是把你的正觉展现出来了,展现出来了。也就是换个名词,叫开佛知见。
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六祖大师说了,要念念开佛知见,想要开佛知见,就要念念观照自心。不要打妄想,不要向外面攀缘,外面找佛没有,外面找觉悟无有是处。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真正讲到佛法,就没有事相上的修行,事相上都是作为了。真正的修行在哪?在你每一念间。不要入了妄想,入了贪嗔,这才是真修行,真正观照自心就是出世间了。就是开佛知见了。如果你开众生知见,每一念跟着贪嗔走,每一念都在色身香味触法中攀援停留,那你就是入了世间了,也就是开了众生知见了。所以觉与迷就在一念之间。我们要想修行要想觉悟就在一念之间去用功。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嫠牛爱尾。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是前面有一个法达法师,诵法华经三千部,他认为自己修行很好,都是向外,没有向内。所以六祖大师对他开示。法华经讲的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就是讲的法华经的中心内容。释迦牟尼佛就是以这个因缘出世的。就是为了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他把开示悟入理解成诵经了。我诵的没完没了,几千部几万部,我的功德无量。他认为外面可以成佛了,外面可以开佛知见了。正好恰恰相反,正好迷了佛的知见。迷了佛的知见开的是众生的知见了。所以他我慢心起来了。见了六祖大师跪在那,头不至地。拜六祖大师头不往下磕。为什么?我慢!我修行功德无量了,所以他修的是我慢。没有去觉悟,倒回来讲的道理就是这个。也就是我们学佛的人,每个修行人都有这个毛病,包括我,一点不少,执迷。为什么呢?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嫠牛爱尾。我们认为我们在念佛了,诵经持咒了,指的是我们贪嗔之念,以为是修行。却恰恰相反,如果这样讲了有的人接受不了,为什么?我们从古到今都是这样修行呀,真正的佛法确实是如此,不管你信与不信,向外就是执迷,不能觉悟。现在讲佛法就不给你讲你的知见了,讲佛的知见,觉悟的知见。所以就不客气了。也不管你听得懂听不懂,接受得了接受不了。世界上的道理佛法就是讲的这个道理。你劳劳执念,你认为有个念诵的结果了,我外面有个修行,就是执念。用这个功课就像嫠牛爱尾一样。有一种牛叫嫠牛,它的尾巴很长,他时时刻刻眼睛都看着自己的尾巴,不让这个尾巴受一点伤害。我们也是,这个嫠牛爱尾就是这样,它那个尾巴没什么了不起,可是看得比他命还宝贵。我们众生把我们的贪嗔痴看的像嫠牛爱他的尾巴一样,那一点都不能受伤害。我执我见贪嗔痴。受一点伤害,对不起,我就要发脾气了。所以这个贪嗔痴就是你的执念,那这个执念当成究竟功课,无有是处!不能觉悟!前面到现在,六祖大师一直讲法华经的开佛知见。下面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
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法达不是诵了三千部经吗,每天在诵法华经,听了六祖大师这么一说,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他说我明白了就不用诵经了吧,那诵经也没用了。六祖大师说了: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刚刚说了,他诵经诵起我慢了,现在六祖大师一说经没用了,他说不用诵经了,又犯了个错误,没有经你怎么觉悟呢?怎么去明白呢?六祖大师说,经有何过?那经书有什么罪过呢?你又不诵了?刚刚是诵上没完,现在又不诵了,经书能障你的念了?是你自己障自己,是你自己贪嗔障念。
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障不障是你迷悟的事情,不是诵经的事情,看你往哪诵了,你诵的没有贪嗔痴,诵的观照自心,那你也能觉悟了,你要诵到迷的当中,那你也觉悟不了。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我们所有的修行人都有这个毛病,为什么坛经把这个叙述出来了,都是三世诸佛在开示我们呢。让我们不要执迷。我们口在诵心要行。有人说我口在诵心在行了,那你中间要明白了呀!你得解悟。拿个经就诵,拿个经就去做,那也错了,你得领会,中间有个消化过程,不是一吃饭就长起肉来了,不是就吃俩个包子就能长1米8的个子,中间还有过程呢,消化过程吸收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真正用我们正信正念正觉,去领会了,心行了。所以口诵心不行就是被经转了。不是人转经,是经转人。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现在好多人诵地藏经,诵的仇家越来越多了,背后出来五六个冤亲债主,过几天就成了五六十了,害怕得要上吊了。为什么呢?中间没有解悟过程,理会错了。地藏经说地狱,他把地狱搬到他房间里面去了(众笑),他不明白因果道理。他那个因果由他自己去信仰,‘我念了地藏经,念了地藏王菩萨,一切因就不用结恶果了,因为什么?地藏菩萨拿锡杖都给挡住了。。。’锡杖震开地狱门嘛!‘我念了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吧地狱门都震开了,把地狱都震开了。。。’所以他不明白因果道理,因果是自受的,都是你八识田中,自造的因果。地藏菩萨还给你造个地狱吗?阎罗王也不想给你造个地狱。那都是自作自受,你自己贪嗔起来了,你能不嗔恨了吗?这都是自然的因果,你起的是善念,你都发的是慈悲心,你起的是嗔念,你都是嗔恨心,那作为肯定有善有恶,那不是谁决定的,是你自己主宰的。所以诵经要明白,真正要理解,解悟佛的经义,才能与义不做仇家。诵经诵的不明白,和这个道理就相对了,针对了,和道理做开仇家了,和人做开仇家了,和这个世间做开仇家了,怨天恨地的。命苦不要怨政府—人们说了,自己命苦说共产党不好,每天又是医保又是低保的,自己不管自己。。都交给国家了,另外还要怨天恨地。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真正理解经义,理解人情世道。不理解人情世道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了。所以不管是与义作仇家了,与人做仇家了,与社会做了仇家了,这个经就念歪了,念邪了没有念正。
无念念即止。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这都是经典啊!你们应该背会。刚听了很一般,你细细琢磨,你要真明白这几句了,那就能觉悟,你的层次马上就不一样了。一样不一样自己去理解。无念念即止。有念念成邪。这个道理很深呀!念上去很一般,看我们怎么修了,多少人修行了一辈子了,一句话:我怎么妄想都控制不了呢?妄想这么厉害呢?你们说因为什么?不会用!他不知道!知道了这个妄想很好控制。好像是说大话呢!谁都能做到,只要你明白了,很好做!就这个有念和无念。一般人是一个习惯,以一念对万念,对来对去,一念又生出万念来了。那万念又生出万万念了。这不是说笑话,你不信试一试,我不是吹牛,我用过,都试验过,也了解过,也咨询过很多的修行人,包括我们好多人我都咨询过,外面的人也问过。。。这个道理真理就是真理!不光是坛经讲,整个佛法都是。你用妄念对制妄念永远不是办法。要想釜底抽薪,就是无念。无念念即止,这是真理!这是六祖大师用过的,觉悟了,告诉我们的真理。无念念即止。不要用有念对妄念,有念就是妄念,用妄念对妄念,你那个妄念更厉害,还是妄念。所以无念。无念咱们就不多讲了,前面般若品、定慧品,坐禅品都是讲的无念、无相、无住。只有无念的功夫,念马上就能止。有念念成邪。为什么有念念成邪呢?你的妄念生出来的都是贪嗔痴,都是你的我执邪见,有念即是邪。就拿地藏经也证明,地藏经上说‘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为什么?有念念成邪,你每举一念都是邪的,都是贪嗔痴,所以你就掌握不了,变成邪了。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这就说到最上乘了,说到佛法上了。有无俱不计。那有无都不要了怎么办那?有无俱不计。才是无念呢!你要落到这个无念,前面的有无俱不计,不是外道那种修行,往那一坐没感觉了,不知道了,几个小时过去了,几天跳过去了,那是落入无记了!无记是什么?你的知觉没有正念了!就像前面讲的,后念没有了,前念是妄念,后念是我们的正觉。后念一绝前世修,没有了完了,落入空寂了,就毁了。就像打了麻药针一样,马上落入无记。因为什么?你没有知觉了,没有思维了,可是你这个思维落入妄想,落入有念,变成贪嗔了。如果这个思维这个觉知没有了,落入空寂了。所以说前面讲的无念不是说没有念的无念,是没有前念要有后念!后念是什么?后念是觉!你的灵敏觉知。你的灵敏觉知一起念那就是前念,这么个分割!有无俱不计。就是说的这个无念!长御白牛车。白牛车是什么?谁知道呢?有人能回答吗?答:白牛车比喻的是一佛乘。就是说的是佛法的最上乘。法华经上讲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这个一乘法就是指的一佛乘。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就是一佛乘。包括小乘大乘,那是给众生比喻的。那是众生知见,所以比喻小乘大乘。真正的觉悟就是迷与悟。如果归纳到多乘当中永远觉悟不了,这个多乘是给众生知见设定的。最后明白了,没有那个多乘,只有一佛乘,所以喻为白牛车,白牛车是什么?就是我们的自性佛性,你的自性不迷,就是长御白牛车,自性若迷,那就没有白牛车了。落入众生知见了。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法达法师听六祖大师说完偈颂,不觉悲泣,马上就哭了,为什么呢?他从学佛到现在没有闻到佛法,为什么没有闻到佛法呢?他每天念法华经,又出家了,怎么没闻到佛法呢?他没有闻到一佛乘呀!这才是佛法呀!所以现在闻到佛法了,知道向内了,知道觉照了,自性,言下大悟。明白了,而告师曰。就尊敬的和六祖大师说,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他自己很感慨呀!我法达从学佛出家到现在,一直法华经在转我呢,文字转他呢,没有把法华经的意思解悟明白,所以他非常感慨。
我们接着讲: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
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之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这段文讲的是法达法师又开始有疑惑了,问六祖大师再启曰。再一次恭敬地问六祖大师: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这是法华经里面有的,这么多声闻乃至大菩萨都不能知道佛的度量,也不能知道佛的智慧。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他说了二乘人,这些声闻圆觉还有大乘菩萨都不能测佛智。现在六祖大师说的,每个人都具佛的知见,书上说的经书上说的,不能测佛智,现在讲的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声闻圆觉菩萨都不能侧佛的知见,现在凡夫能测佛的知见了?人们就起疑惑了,未免毁谤。自非上根。未免疑谤。法达法师提这个问题也很重要,提的非常是时候,因为什么呢?现在讲的是一佛乘每人本自具足。佛经上讲的二乘圣人菩萨都不能测佛智,这就未免有矛盾了。所以这个问题不简单,未免疑谤,若不知会疑惑毁谤真正的佛法。都是佛经讲的呀,为什么这么矛盾?二乘人都能测佛智,他不信每个人本具佛的知见,他不会这样的,所以未免疑谤,经书上说的三乘呀!什么乘?羊鹿牛车三乘,怎么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羊车鹿车牛车比喻声闻圆觉菩萨三乘。怎么又有白牛之车呢?这怎么区别呢?愿和尚再垂开示。法达提出疑问是大家的疑问,如果这个不明白大家就对佛法产生误解和矛盾了。下面六祖大师说了: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六祖大师说经义分分明明说的很清楚,你自己不明白所以违背了。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六祖大师开示了,是三乘人声闻缘觉菩萨为什么不能测佛智呢?他不明白在哪呢?这个问题出在‘度量’,什么度量呢?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大家好好听,你这里不明白,就是前面说的与义作仇家了。后面说了,佛经是给众生听的,不是给佛说的。饶伊尽思共推。饶伊是什么?就是任由他去的意思。任由他尽思共推,任由他去静想去思维去推断。转加悬远。就是拉长距离的去想去思维。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这个度量是什么?二乘圣人还有菩萨,三乘圣人不能测佛智的原因是什么呢?他没有佛的度量,就因为他有渐次的想法,有渐次的修行有渐次的思维,没有达到见性。如果见了性就测了佛智了。他没有见性还在度量当中思维呢。见了性就和佛的度量一样了。他没见性他还在渐次的度量当中呢。没有彻悟。所以他理解不了佛智。如果这个理都不明白不可信的话,当时佛讲法有阿罗汉退席,他不信每个人都有佛性。他说我这都修了多少年百千万劫,我和凡夫一样了,他就不信所以要退席了。就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本觉。他没有把每人具有的本觉弄明白,没有真正去认识,所以他退席了。佛说大乘法的时候,般若法的时候有五百罗汉退席了。他们不接受每个人都具有佛性和佛的度量一样,和佛的智慧一样,他不信这个,所以他也见不了性。我们在座的每个人也一样:佛是佛我是我,永远觉悟不了。每个人都和佛一样具有本性,连这个都不信,那就谈不成佛法,也觉悟不了,所以从他退席,也不听法了也不去觉悟了,那也就不知道佛的度量了。所以三乘人不能测佛智,原因在这里。殊不知做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是法皆为一佛乘故。他不能测佛智原因在什么呢?她没有真正明白一佛乘,没有明白佛法。为什么不明白呢?因为佛说的经典八万四千法门对的是众生不是佛,那个三乘也是对人而言的。你听不明白所以出来一乘二乘了。法华经最后讲得明明确确的,坛经上也讲得明明确确的。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你不知道每个人都坐的白牛车,因为什么呢?每个人都有觉性呀,这个觉性不加你的我执、妄想、他就是正觉,和佛一样,每个人都具有的。他又去外面找三车去了,所以他不测佛智,这个道理很难讲,也很难懂也很容易懂。看你怎么理解了,你真正理解了很好理解,你真放下了一佛乘去找三乘永远不会觉悟,永远不会测佛智,因为外面的三乘是对众生而言的对不明白而言的,所以有渐次的。前面说的是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所以你想要明白佛法,找这个究竟的法。佛说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是什么?就是一佛乘,就是自性。你不明白才有三乘。所以这三乘是不究竟的。这是用因缘比喻,慢慢接引你的过程。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何况经文上明明向你说,那不是法达法师问了,三乘圣人不测佛智原因在哪?你给我解释解释道理,解释不出来好多人要疑谤了。六祖大师都没看过法华经,听他念的。那法华经明明说的,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说得清清楚楚的,人就不往这想,非要找个三乘,三乘是比喻呀。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是法皆为一佛乘故。佛说了二三了,大乘小乘,说了那么多因缘比喻那么多法门,目的就是说这个自性这个一佛乘,如果你不往这里会,往其他地方会,那你永远是迷的永远不会觉悟。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六祖大师说,法华经说无二亦无三,都是说的一佛乘,你为什么不醒悟呢?也是对大家说呢,真要研究到这里都有疑惑。三乘是假。三乘是假。的比喻。是你听不明白理解不了所以出来三乘。为昔时故。是你过去不明白才有三乘呢。对法达说,也是对大家而说的。一乘是实。为今时故。现在讲了,你要明白了,不要看那个三乘了,明白一佛乘还找三乘?越找越远。所以顿和渐的区别就在这里,你要明白顿悟也就明白自心了,也明白一佛乘了,如果明白这个你再去找三乘,那你又糊涂了,你当时不明白一佛乘所以有个渐有个三乘。过去不明白有三车,是假的,现在明白了一乘,是实,就是真的实实在在的。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都是因缘比喻引导你呢。只教汝去假归实。释迦牟尼佛教的法,教你去假归实呢,先设个方便,然后让你归一佛乘。归实之后。实亦无名。真归了实相了也没有这个名了,也没有这个一佛乘了,见性是佛嘛。即心即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最后归了实相了归了本觉归了自性。实亦无名。这个实的名字也不要了。你看心经讲的,‘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那连这个名都不要了,‘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耳鼻舌身意’所以最上乘法,你念心经很绕口,你绕来绕去就是说的佛法---自性。慢慢琢磨。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没有看懂法华经,这段文你也看不懂,你也理解不了。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这句话说的是和法达说了,法华经比喻了一个穷人在讨吃要饭呢,他衣里面有颗珍珠,如果把珍珠拿出来还用乞食要饭吗?那是无价之宝,能换来财富,就比喻我们每个人每个众生包括三乘圣人都有这个珍宝---就是我们的正觉、自性、清净的觉知。就因为每个人都不知道。就像穷人衣服里面缝着无价的珍宝一样,还在乞食一样,他不知道也不拿出来,所以要受这个穷。应该知道所有珍财。尽属于汝。每个人都有。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这个怎么理解呢?就是法华经说的,大富长者比喻是父,他的儿子是穷子,从小丢失了,离开富贵家了,在外面乞食讨吃要饭,过得贫寒的生活。大富长者找他的儿子,想办法让儿子回家,回家有无数的珍宝,当时告诉他衣服里面有颗珍珠,他不知道呀,所以在受穷。比喻每一个众生,父想就是佛一样,世尊,我们就像穷子,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佛性。都有一佛乘就是我们自心和佛一样,他能生出无量的智慧,能消无量的业障,可是这个穷子不知道。这个大富长者想尽办法让穷子回到家里面,让他知道他有个珍宝,他不是穷子,这就是法华经比喻。这就是前面讲的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世尊种种苦口,劝令寝息,处处事事感应我们,教导我们不要向外求。你里面的珍宝都属于你,无量的智慧都是你的。法华经上就这样比喻的,法达不明白,六祖大师给他解释这个道理。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你要真正明白自心了,就没有这个父也没有这个穷子了,也没有这么多珍宝了。这个过程都是开示佛的知见。你具足佛的知见,那就不用那么多方便去引导你了。这三乘教化种种方便比喻,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大富长者用尽了办法,一开始要对穷人说,你说我的儿子你回来吧。。来这个富贵家吧。这个儿子不会回来的。他因为害怕,我是个乞丐,你是大富长者,不敢呀,也不敢相信呀。大富长者就让他的管家,扮成穷人和穷人生活在一起,慢慢让他升级,生活上慢慢让他吃饱,想方法让他挣到钱,住上好一点的房子,慢慢再让他赚钱,再过得好一点,一步一步的,设立很多方便法,层次提高了,和大富长者家里接近了,再把他引到长者家,让他去生活,他就习惯了,最后告诉他你就是我的儿子,你身上有一个无价珍宝,这所有的财富都是你的。这因缘比喻的是什么?就是比喻我们众生都有佛性,可是直接告诉不相信,他要外求,所以设立这么多乘养鹿牛车,你慢慢去升级吧。所以和法达说了,你知道了一佛乘,还用找假的三乘?那都是比喻,所以说不要作父想也不要做子想,也不要去亦无用想。你不要想财富啦,父想。。那都是方便!比喻!知道了自性了,知道了觉性了,知道了一佛乘了,你就不用找那个方便了,是名持《法华经》。这才是持法华经,你才能受持,得到用处了。法华经就是比喻这个,让你知道自性,知道自性才知道法华经。你不知道自性不知道每个人的本觉自性,不知道开佛知见,那你法华经永远不会明白。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你要知道了本觉,时时常观自性,向内不要向外驰求,那你就是从劫至劫。从这个劫到那个劫,一个劫是从10岁100年增一岁增到八万四千岁,从八万四千岁100年减一岁减到10岁,这一个轮回是一小劫。这么多个岁岁月月,等如你在持法华经。法华经说什么呢?就是自心与一佛乘。你常观自性,不起妄念,不跟前念走,后念又不亡。前念不跟妄想走,后念时时观照在本觉上。那你就等于从这个劫到那个劫,手不释卷的持法华经呢。这也等于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时时刻刻都在念法华经呢。经书讲的是自心,讲的这个道理,要明白!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六祖大师这样一讲,法达完全明白了,知道法华经就讲这个,一佛乘,是什么了。不是这个名字,是自性呀,人人本自具足的呀。为什么向外求呢?我现在明白了,会观照自心了,踊跃欢喜,心花怒放,手舞足蹈呀。当时就生出智慧来了。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我诵了三千部经,来了曹溪六祖大师这,一句话给我点破了。把我所有的尘劳妄想无知无明愚昧都消除了。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如果不明白这出世的宗旨,出世的宗旨是什么?什么是禅?禅就是说的是这出世的宗旨。如果不明白这个,不明白自性,一佛乘,不知道向内求。如果向外求,宁歇累生狂。怎么可能宁歇呢?怎么可能把累世的妄想狂妄烦恼能顿歇了?不可能的事。你要真明白了累世的妄想尘劳一下都能顿歇,所以叫顿悟法。佛就是为说这个顿悟法的。禅是什么?就是宣说这个顿悟法,不是盘住腿坐在那。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羊车,鹿车,牛车是权设呀,权巧方便的设立,这是佛为了宣说一佛乘,人不明白,所以为了慈悲呀,设了这羊鹿牛三车,设了声闻圆觉菩萨乘。给人一个希望,让人慢慢去攀登。初中后善扬。为了什么?为了初中后,从自性里面发扬你的善。初中后善扬。讲的是,羊车比喻的是声闻乘,中善是鹿车比喻圆觉乘,后善是牛车比喻菩萨乘。这样初中后都具备了善。所以叫初中后善扬。开始说初中后目的是为了宣说一佛乘。
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人们不知道火宅之内就是烦恼呀,人们把世界比喻成火宅了,赶紧去极乐世界,火宅不要误解了,火宅就是烦恼,就是我们的贪嗔痴。有的人唱三宝歌,就说的是我们三界没有安宁的时候,就像火宅一样,我们的心在交迫之中。不要理解错了,三界火宅,指的是烦恼,不是让你的身体出离世间。你身体出离世间死了,照样有烦恼,还在火宅当中。所以人们就向外理解了。我离开这个世间,我跑到山上去就离开这个五浊恶世了,这指的是烦恼心,不是外面。你内心改变了,没有了烦恼,把烦恼变成菩提了,和这个世界有什么关系呢。这个世界都为我们服务呢。我们每天吃喝拉撒睡。热了还有空调,你烦恼在哪?还烦恼世间?世间有什么烦恼?是你心烦恼。不要把法华经理解错了。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就你的烦恼内有一个法中王呀!是什么?觉性,自性。就因为你往外执着了,把我们的法中王变成火宅了。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六祖大师说了,从现在往后,你才可称为是念经的僧人了。以前不是念经的,他连佛经都不懂。我们现在的居士们修行,人们都在念经是不是你念经的人呢?真正明白了才是,不明白也不是念经的也不是诵经的是念文字的诵文字的,说严重点是诵文字,诵妄想呢
念文字念妄想呢,也是念烦恼。经没有对错,是我们的心有对错,迷与悟之间。明白了你是诵经,不明白你是念烦恼。所以法达明白了六祖大师说你现在才是念经的僧人呢。达从此领玄旨。什么叫玄旨?就像圣旨一样,六祖大师说的他明白了开悟了,所以非常尊重,照着六祖大师说的去修行去做了。亦不辍诵经。辍是什么意思?就是不间断的诵经,也说明了有些人一坐禅经也不诵了,佛也不念了,以前念佛不对,念经不对,是念妄想呢;现在把念佛念经当成仇了。亦不辍诵经。悟在你心里面呢,也不在佛号上也不在诵经上,看你的心趣向哪了,你去趣向妄想迷了,你不趣向妄想也不落入空寂,那你就觉了。和诵经念佛没关系。念佛念到本觉上,念到实相上,你是真正念佛人,诵经诵到明白意思,明白佛法的道理,觉悟了,那你是诵经的人。下面我说说论义,为什么念论义呢?我怕讲的你们不信,说这个法师讲的和我们想的不一样,听的不一样,这个不是我讲的,是坛经上讲的,是高僧大德讲的,我不敢掺加我的意思,我是按着上面讲的。你爱信不信,你要信迷你就迷,信觉悟你就觉悟,这叫信仰自由,现在宗教信仰自由。六祖大师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楞严经上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为什么这样说?怕人们不信六祖坛经,这是祖师说的,人说的,不是佛说的。。它就是佛说的。和佛说的一样。六祖大师说的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有的人有分别心,所以论议当中楞严经上说,那是佛说的吧。说什么:若能转悟即同如来。这是和六祖大师一样的道理。就是让你们不要毁谤,不要拿自己的邪见去怀疑。要信仰正信,信仰真理。诵经要在明了经旨,心行体会,悟入自心佛知见,才得转经,功德受用不尽。论义当中就怕人们怀疑,因为人们邪迷呀,为什么呢?不是小看也不是起分别心,你想想看我们那么多学佛的人,有多少人听到真理的?能接受这个真理的?很少很少!为什么?从当初一念起我去学佛,那一念都是奔着外面去的,我怎么帮助我,我怎么过的好我怎么让我觉悟呢?他是奔着这个来信仰的,来学佛的,他当初那一念这样来的。接受的道理也是这样,接受的信仰也是,我是凡夫众生,所以我要求佛来帮忙,我的业障深重让佛来消我的业障。不知道自己的业障在哪,在你的烦恼心里面,自己去解决。所以明白了佛法指向是你的自心呀,佛苦口婆心呀,目的是让你不要向外持求呀,向内!人们千百万劫以来都是向外的,你让他向内不舒服呀,那是刺他痛处;他爱好向外,你让他离开爱好向内,当然很难接受了。所以经典上讲了还不够,论义里面还要给你证实,就这人还不信。诵经要在明了经旨,你不明了经旨,那你诵的意义不大。心行体会,悟入自心佛知见。那要心行了呀,不是我说的,是这上面说的。心要行持呀,不是你身体去行持。世界上的人谁都在行持,都在做善事,谁敢作恶事?有公安局法院呢有监狱,有法律判刑,不让你作恶。我们要觉悟每个人都该觉悟,你觉悟了就不会作恶了,所以要心行,心行就不会向外是向内的。还有体会---心行体会。真正要去做,每一念前念后念要知道,还要知道当下。没有知道当下,前念后念分不开,还在妄想当中呢。还要体会悟入佛的知见。为什么说悟入呢?悟入自心?没有悟入外心他心。让你要觉悟让你成佛。所以要悟入自性。佛知见在哪?自性佛知见,佛知见在你自性里面,不在外面,不在他处。才得转经功德,受用无尽。这才是转经的功德呀转到哪了?转到自性了转到内了,先明白了,然后转到内了,体悟了心行了。这才是受用这才是功德无量。向外面没有功德。不过你不那样说,他连善事都不做了。论义说若口诵心不悟,光口诵了,心不明白道理,图之所诵经部遍数之多,徒劳所诵的经遍数之多,我念多少经我持多少咒。。我如何如何,则经法成机景,你诵的经成了机景,机景是什么?障道的因缘呀,执着我相我执我贪功德,我多了不起。就像法达一样我三千部呢。。我如何如何,这是机景。是一种我慢我执的境界。早已作机景去了。这样诵经诵到了我慢我执的机景上去了,没有诵到经义上。那岂不是失去了诵经的本意了吗!论义就是这样讲的,诵经要往哪诵呢?明理要往哪明,行持要往哪行;这就是佛法,没给你讲比喻,也不用质疑,这不是一个人说的,也不是一个佛说的,是三世诸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都是这样说的。不让你执着到文字上,让你明白到义理上,让你心行到行持上,这样才能觉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