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怡僧法师《六祖坛经》讲义 机缘品四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0日
来源:不详   作者:怡僧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怡僧法师《六祖坛经》讲义 机缘品四

  上节课我们讲的是三身四智,有的新来听课的,有的刚学佛的没有接触到三身四智和八识,所以有点陌生,慢慢学不要着急。三身,首先我们明确什么是三身:佛的法身报身化身,法身就是清净的本体,清净法身;报身是圆满报身;化身是释迦摩尼佛来转法轮渡众生;四智,从哪来呢?首先要明确四智从八识来: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眼耳鼻舌身,前五识转的是成所作智,第六意识转的是妙观察智;第七我执的末那识转成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这个四智是由五识六识七识八识转成四智的。众生迷,迷了我们的本性,迷了我们的清净本体,也是我们的佛性就变成八识七识六识五识,把这个五识六识七识八识转成四智,我们就觉了,就觉悟了。这个四智从哪来呢?八识和四智都离不开我们的本体,就是我们的觉性。迷了就是八识,本体启用产生四智,就是我们的四智。所以说一体三身四智,体用的关系,前面还讲了五八六七果因转,前五识和第八阿赖耶识,五八是果上转,六七是因地转,看唯识方面的书,你慢慢知道这个概念就懂了。上节课我们讲的是智通禅师所问的三身四智,下面又是六祖大师的弟子僧智常。智常禅师拜见六祖大师请法的故事。我们规正文: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僧是出家人,智常禅师是信州的人,髫年出家,髫意思是指的是幼年出家,很小就出家了。志求见性。他出家直接接触到正法,求的是见性。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和我们现在比一下就知道:我们现在出家学佛志向是干什么?志向都是往生西方,往生西方干什么?见性!还得见性。所以每句话还得针对众生的根基众生的习性。智常禅师很明确志求见性。一日参礼。师问曰。有一天去礼拜六祖大师去参学,六祖大师一见他就问:汝从何来。欲求何事。禅宗的公案里面处处都是这样,先问你从哪里来,你来这做什么?宗---就是指向,用我们的概念是宗旨嘛!禅宗是一个指向,首先要明确概念,你看经是为什么?学佛为什么?你来这是干什么来了?就像我们大家一样来了干什么来了?真正要明白什么是真理,什么是正信的佛法,这就对了。所以六祖大师很明确的问他:从什么地方来?汝从何来。欲求何事。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愿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智常禅师就说了:学人---是对上人的尊称,一般我们见某位法师,我们称自己弟子来这依止法师学法,出家人就称为学人。你来这是学习来了,表示自己谦虚也尊重别人。所以称为学人。每个出家人过去都有剃度的师傅,还有依止的师父。朝山拜佛是干什么呢?除了朝礼还要参学,参学就是依止,依止哪位师父,哪位禅师哪位法师,在门下求学,依止的弟子称为学人。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智通禅师说我最近去洪州白峰山,去参礼大通和尚了,大通和尚指的就是神秀大师,后来叫大通。神秀大师生前没有尊称,后来圆寂以后人们称为大通和尚。在神秀传书里面,所载的神秀没有住白峰山,也没听说有个大通和尚,这个名号从哪来呢?由造漕溪大师别传里误传的,后来就纳入坛经了。大通和尚没有这个考证,当时是传说叫大通和尚,所以有的人不知道是谁,这里指的就是神秀大师。去了大通和尚那里,请问大通和尚见性成佛的意思,一直没有得到解惑,自己心里面生有疑虑。愿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在神秀那里没有明确,也没有找到答案,所以来参拜六祖大师。请和尚慈悲指示见性成佛的妙意在哪?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六祖大师说神秀大师有什么言句和说的话?你试着举出来说说。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智常禅师在神秀大师那里住了3个月,也没有得到指示,没有得到开示。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智常禅师求法心切啊,住了三个月没有的到开示,有一天着急了,一个人就闯进方丈室了,就是神秀大师的禅房,就问了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说的话很明确,去了就问什么是我本来面目?后来就参如何是吾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指我们本心本性。大通乃曰。神秀大师说汝见虚空否。没有直接回答,问他了,你见虚空没有?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你看到虚空有没有相貌?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智常禅师非常聪明,也看到他不是什么也不懂,非常精通,对见性的法也非常熟悉,就回答说了,虚空无形有何相貌?虚空没有形象哪来的相貌呢。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神秀大师说了,汝之本性犹如虚空,问我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说你的本性就像虚空一样了无一物可见,虚空没有什么可见的,没有什么可见的就是正见;无一物可知,没有一物可知道的,虚空没有形象你知道什么呢?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神秀大师说没有青黄长短,虚空无形相,不是黄的也不是蓝的也不是长的也不是短的,他没有形象不能拿颜色长短去衡量去比拟;我们的本性,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既然没有形象,没有长短,他就是本源清净觉体圆明了。什么是本源清净觉体圆明?没有形象嘛!你说好的有个好的形象;你说丑的有个丑的形象,他没有形象他就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这就是见性成佛,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他就是因为听神秀大师说了,我们的本性就像虚空一样,没有青黄赤白,长短方圆,没有这个形象他就圆明觉体本源清净。一般这样比拟非常对非常好,说我们的心就像虚空一样,描写我们的妙明真性和我们的觉性没有形象,这个比拟的非常有意思。不知道大家认为我们的妙明真性是不是这样?你们说是不是这样?就像虚空一样,虚空没形象,虚空是有,可看不见摸不着,虚空有多大,没有方的圆的或者直径多少就像地球一样,他没有形象呀,没有办法去衡量,就像电一样,电是什么样子人们看不到,可是每天在用,这个比拟对不对?你们说对不对?看下文: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六祖大师说了,你问的那个师父,犹存见知。不圆满,说的很好,不圆满。所以令你没有决疑,没有真正的了知吾今示汝一偈。我现在告诉你一个偈子。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佛法不能将就,不能凑合,这神秀大师那时也是一代尊师了,也算国师了,连皇帝都称为师父,六祖大师直言不讳也不是去指责神秀大师,不是这个意思,楞严经上说:直心是道场,佛法也是,佛法不能将就凑合,这个法师说了那就将就吧,他说错了也是对的,那不能!有句话,依经解义,三世佛冤。你依照经书解那个意思,依照文字解那个意思,把三世佛都冤了,怎么冤,你解释错了,离经一字等同魔说。这佛法不能将就。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所以你请教的师父所说的就是犹存知见,所以你不明白。六祖大师用偈颂告诉他了。很简单:不见一法存无见。你见那个虚空,虽然那个虚空无相貌无颜色,可是你拿虚空去比喻我们的觉性,那个比喻错了,那是大错特错。虚空虽然无相貌无长短,可是虚空在我们心里面他有个形象呀,什么形象?虚空的形象!就是超越了长短方圆,超越了青黄赤白,他也是个无形的形象,如果把无形的形象当成觉性,那本身就是错的,无形的形象也是相,它不是本性。为什么这样说?就像外道修行,说念佛念的心清净什么都不知道了,只知道清净,坐禅坐的什么都不想了,或者是观心观的什么都不想心里面非常清净,那个最终的点和这个虚空一样,无形无相,落入一个无形无相的一个境相当中。这个还没达到无想,你达到无想非非想,连这个形象都没有,还有一念的无想,那都不圆满,还是在知见当中,还在净缚当中,什么是净?没有妄想的净念当中呢!被这个净念所束缚,这个都不能云开雾散。心从一念的虚空知见,就像太阳被云彩遮了一样,还是不能显露光明。所以我们的妙明真性指的是本性,不是指的相。金刚经上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有的相都是从我们自性产生的,既然产生,无形的相也是生灭的。怎么产生的?还是你我执产生的,生出一念形成形象,还是没有见性,见性是见到我们本性了,不是见到本性出来的形象,无形的形象也是心存知见,还有执着,还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还是凡夫知见,众生知见,不是佛的知见。佛的知见是指的我们的妙明真性,不是指的我们的相。虽然错那么一点,那一点就错的太远了。整个我们的真性用我执我见迷执了,所以说不见一法存无见。无见的见也是存无见了,无见---我见不到一法,还存无见,无见也是见,还是你我执起来的见解,还是我执境界。大似浮云遮日面。就像云彩遮住太阳一样,浮云遮日面是什么意思呢?表示你我所执,这种境界覆盖了你妙明真性了,所以就迷了,迷到我执上肯定有贪嗔痴。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外道的修行是,他自心清净了,不知一法了,法是什么?法尘。妄想。我们平常看到的法是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耳朵听声的音,眼睛看的色相,身体感触的冷暖色滑,这些六尘境界是我们的妄心所知觉的,真正达到禅定的功夫,能达到不知一法,我们心里面一个映相妄念都不生,那不知一法,就是到了这种定境禅定的功夫状态下,还是不对的!就像太虚生闪电一样,就像看虚空生出一个闪电一样,就那么微细,心一点妄念都不污染你,不污染你的自心,一个妄念不起的情况下,这个时候就像前面讲的:‘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前念不生了,可是你后念觉知没有了不知了,不知一法!不知一法是你本来清静的知觉不知觉了,前念也不起了,就像太虚生出闪电一样,还在一个境相当中,束缚着呢。这都不是正道,要在次第道里面这个修行非常好了,心清净了嘛,不起贪嗔了,可是这种执着见不了性。到了最上乘法里面,就是初学者都不修行这条路。所以无相无念无住。这个佛法讲到最上乘讲到见性毫无商量,毫厘不差,差一点就错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为什么我们每天诵的弥陀经里面有七菩提八正道五根五利,念这干什么呢?你把法选择对了,你才不烦恼呢,才能轻安呢,只有择对法了,你才有八正道,首先有个正确的知见,正语正思维,才能有正精进呢!外道的精进是邪精进,每天在身体里面做功夫呢。觉悟在心呢,贪嗔痴也是在心起来的,他要在身体里面做文章,那就邪精进了。正精进在每一念当中。你的心清净了,有的人也在心里面用功呢,我这用的是心地法门,我每天观心了呀,有什么不对?你观的什么?不知一法守空知,守到空知,那也是邪精进!你要在次第道里面这都是对的,你要是在见性的法里面,真正的佛法里面,这不是引导你的过程。五时八教,释迦摩尼佛在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到般若时以前都是方便引导的。那是根据你的想法去说的,慢慢引导你到这个般若的,到了般若法那就没有商量的,就是绝对的,对就对错就错。你守空知心清净那也是错的。怎么是呢?前念不生后念不灭。这才对的。前念不生后念灭了,那落入空寂了。落入空寂很可怕,在平常人们熏吸当中想达到还达不到呢,因为你在妄想当中离这个空知离得还远呢!不知一法呢,不知万法了。。。怎么万法?每天在妄想当中,贪嗔痴当中绕着呢,哪还有不知一法呢?什么都知道什么也染着。所以有时候人接受不了,禅不是禅宗,禅就是指的佛说的一乘法,就是说的最上乘,所以没有商量。不让你在妄念当中修行,不让你在熏吸习惯当中去应用,就是在你见性这一刹那运用的,所以是至高无上的。这不是称赞至高无上,就在你心念,就是我们平常念诵的妄想当中,把妄想统一的状态,在这个状态当中还不行,那差得远了,在一念不生的情况下还不行,为什么?一念不生你还要知觉还在!你得显露你的知觉正信。我们的正觉在哪?前念不生圆明了。所以前面神秀大师说的心如虚空一样没有妄想妄念了,也不执着青黄赤白,贪嗔痴,这就达到圆满了?不对!这个还不行,所以你不知一法都是守的空知。所以就像太虚生闪电一样,还在妄想执着当中。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就像你不知一法的知见,瞥然---就是一闪电一刹那,就一刹那让你动起来了,错认了,错认不知一法守空知的空知了,你的智慧都显露不了,前面讲过‘定慧等持’,你有定了,没慧。定你做到心如虚空不生一念了,可是你后念的慧没起来,见不了性,只能达到禅定----不动;当你从禅定出来的时候,瞥然兴---一刹那还是回到无明妄想当中。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你要知道那一念,你那个空见都是不对的---非。自知非自己知道是不对的,自己灵光常显现。你不要住到那一念当中,那一念的空知当中,你的灵光才能常显现,就是你的自性,才能经常显现光明产生智慧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智常禅师一闻,心中开悟了,诵偈说,表达自己感悟的心情。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本来我们自性是清净的,可是无端起了知见,把我们自性设定成虚空相了,就等如著相求菩提一样。人们每天发菩提心,了生死,每天我们在念诵,不知道菩提在哪?谁知道菩提在哪?怎么修菩提心?谁知道?人们平常看经学习,现在诵地藏经的人最多,发大愿,地藏菩萨发大愿我也要发大愿,这个大愿在哪?什么是大愿什么是小愿?这个怎么区别?大家知道吗?什么是菩提大愿?什么是菩提?答,为众生。。。佛法越学越深奥了,越学越否定以前了,这是我的感受也是好多人的感受。为什么?一开始我们求生净土,为自己求生,后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没有为自己的,不对,念阿弥陀佛念的怎么为自己呢。。。这离阿弥陀佛太远了,怎么去往生呢,还是为众生吧。学地藏王菩萨我要度众生发大愿,这叫菩提大愿?是不是?这不叫菩提大愿!为什么?真正的佛法到了最上乘超越了善恶。你要看《达摩血脉论》里面说了,‘佛亦不造善恶’佛不做善事恶事,这个人们就不理解了,怎么佛不做善恶了,我那天就琢磨,怎么给人解释呢!我想起雷锋了,雷锋做善事,他没说我要帮助人,人们为什么树立雷锋这个榜样呢?雷锋帮助别人没想过做善事,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去做了,道理在这呢!善还是勉强的。那天有个居士不明白,我和他说了,你儿子掉河里面,你救了,你和别人宣扬了,我做了一件大善事把我儿子救了,那肯定会让人笑话,这都应该做的。为什么要称为善呢?是自己的事。现在我们要和谐社会,我们要环保。我们要做善事,绿色环保,你要拿现在文明,好像听了刺耳,你在地球上生活,环保对你直接有好处,为什么要说成做善事呢?那是我们自己应该做的事,除了自己应该的,一离开自己家离开自己的亲属儿子父母为别人就成为善事了?在帮助人做善事,这是什么知见?这是自私的知见!我们佛教怎么看待一切?视一切众生如过去父母未来佛,一切众生比喻我们的一切,我们生生世世不管在哪个环境里,哪个环境里面生活,我们创造不出来一切。你种了地织不了布,织了布所有的用具你做不出来,都要依赖大家的劳动大家的努力养育我们,养育我们的也是母亲呀!母亲生下来不养育你能活了吗?所以生我们的是母亲养我们的也是母亲。如果把一切众生都看成过去父母,现在的父母未来的佛,未来人家要成佛,都要觉悟的,那还有什么善事可做呢?给我们自己母亲做事那是应该的呀!用不着自己去发善心吧?那是本能的。所以说发大愿那是权乘的菩萨,那还不圆满。真正的菩萨是什么?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你念观世音菩萨怎么念呢?念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是说和我有关系我帮他,没关系我为什么帮他呢?那还是自私我见,没有看大没有看广阔。同体大悲是什么?别人的困难就像雷锋一样和我的困难一样,我马上要解决,应该的,自己得了病跑得可快了,赶紧去医院,别人得了病和我无关,那叫什么愿呢?还要发个善心我帮帮他,帮什么呢?别人病了就像我自己病了一样,赶紧救助,这才是同体大悲呢!为什么要发大愿呢?是我们众生太自私了,都想着自己没有想着别人,所以解脱不了。现在倡导冤亲债主上百年上千年了,与道相违,与佛法相违,把父母看成还债的了,把儿女看成要债的了。超度赶紧弄走,弄到极乐世界,那不是消灭吗?用嗔恨心,那还说用经诵经,说的挺好听,我用经超度他,心里面还不是想着消灭他,说个借口,不用刀子,那比刀子还狠,软刀子。所以说佛法有小乘有大乘,有最上乘,到了法华经上讲没有乘就是一佛乘,现在讲的就是佛法。那些小乘大乘是说给众生听的,你太自私了所以设立小乘大乘。(下)上节课讲的智常禅师顶礼六祖大师,在神秀大师那里问法说心如虚空,六祖大师为智常禅师说明什么是正见,什么是空见,智常禅师明白了以后做了偈颂。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智常禅师就感慨的说了无端起知见,对佛法还是不明白,著相去求菩提了。菩提在哪?菩提不在我们的妄想当中,因为有妄想就有贪嗔,有妄想就有我执,有我执就染污了。就像我们上节课讲的第七末那识---执我,我们打七破我执,我执不破,有了妄念就有我执,有了我执就有贪嗔痴,染污了!把你整个识,清净的四智: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染污成我执的第六分别意识,所以在这个上面求个菩提,那永远没有菩提。那是蒸沙作饭呢!沙子做不成饭。所以菩提在哪?离开妄想颠倒,离开妄想颠倒也就离开我执贪嗔了。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如果有一念觉悟的心,我要见性---这一念,所有的妄想都没有了,就这一念觉悟的心,怎么能超越跨越过去的迷雾呢?那也永远不可能,就像一堵墙把你挡在身识迷茫当中,觉悟不了!有人们说了,见性觉悟太难了!学都学不懂我怎么见性呢,我还是去西方吧!这个简单,一念阿弥陀佛临终就把我接走了。。。好多人都是这样想法,也这样宣扬。能不能去呢?去西方和见性哪个容易?哪个难?我们做一下比较,大家说说。。。?谁回答?从东边跑到西边很容易呀!一临终接走了,见性还得断妄想断烦恼呢!见性最容易了!往生最难!为什么呢?就像蒸沙作饭一样。西方在哪?天堂在哪?地狱在哪?都在你心造!你连心都管不住,我们的心在造地狱呢,我们的习性不喜欢造天堂。为什么?我们的习性就是我执贪嗔嘛!他怎么会造成天堂极乐呢?所以你要任性(任住自己的习性),要往生西方正好是和西方背道而驰。西方是哪来呢?心净则佛土净。弥陀经上说的,少善根福德的因缘不能得生彼国。什么是善根福德因缘?善根是什么?起码你具足正信的根性,什么是正信呢?你知道善恶是非,知道对错,如果不知道这个,那这个人肯定是恶人。因为他善恶都不去辨别了。自己没有个衡量标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连这个衡量标准也没有,按你的习性去做,那能做出善事吗?做不出来!肯定是以贪嗔为本,以贪嗔为缘做一切事,肯定与十善业相违背。人的习性都是关爱自己,脑害别人,所以用这种心去行持,正好与善根福德因缘相违背。观无量寿经说了:欲生彼国---求生极乐世界,当修三福,什么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能做到这个,从哪来呢?你首先知道对错,知道善恶,做这些事是善的,违背这些事是恶的;第二是受持三皈具足重戒威仪不犯,什么是受持三归呢?就是皈依佛法僧,佛指向在哪要明白,有的人每天在求佛,每天求佛拜佛烧香,目的是让佛保佑自己,用这种心去求,他是不是皈依佛呢?佛指的不是外面帮助你的人,佛指的是觉者,觉悟自性,从你自性觉悟呢!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上节课讲过,法华经上说的,是让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让你离开你的我执,让你觉悟,不是为了让你去求、礼拜,不是那个意思。所以好多人信佛信的不信佛了,去信大仙了,他觉得大仙有我执,有嗔恨,我对她好一点,他对我好,那佛对谁都慈悲,他肯定不会打动心的。所以人求佛和求大仙混为一谈了,最后弄了个大仙灵验,所以把信佛的真实意义颠倒了,三皈得明白这个了,皈依法得明白三藏十二部,我们要领会。他皈依一本经!没受持三皈;皈依僧,皈依清净福田僧,那要有正知正信,不在心外求。人们偏偏向外求,向外求就是自在天魔;所以受持三皈具足重戒威仪不犯这才是第二福;第三福深信因果,发菩提心,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观无量寿经说的清清楚楚,要修到三福才能生到彼国!现在人们改了,一句佛号就去了,那谁都能去!所以他信仰的是什么呢?信仰的是我执我见,我念了佛了,佛肯定帮我,我还修什么呢!不用修就去了,所以用这种信仰他正好去不了,他不修这三福不信因果,这不是因果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心善才能体现善的环境,心净就是心善,才能体现净土呢;心恶造贪嗔痴三恶,那体现的是三恶道。我们反过来想,见性容易还是往生容易?如果你见性,怎么见性呢?见性的标准非常高:前念不生后念不灭。如果你在这个当中去见性,求生净土,净土就在你当下,随时都在净土边缘。我们想想哪个容易?那个难?不能缘木求鱼不能水里面找火去!无有是处!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还是智常法师说的,前面说的住相求菩提,无端起知见,把我们的妙明真性认错了,认到相状上了,去求见性菩提了,错误了!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我们的源体本觉,随照往迁流。时时在观照着我们,时时在显露光明,就是我们时时刻刻擦肩而过,枉在自性中迁流了。因为什么?人们说见性往哪见呢怎么见呢?你见就见不到了,你见就是你的贪嗔痴了,见到贪嗔痴了,见到我执我见了。这个自性就不是见的,见是见不到的,时时刻刻都在。为什么这么说呢?只要你是活人,那死人就不见了,知觉嘛!我们的见性就告诉你是我们的知觉。我们是活人有知觉,死了没知觉了,人死了知觉走了,不是知觉灭了。我们小时候的知觉,和长大了的知觉还有老了的知觉,有什么区别没有?没有!感受不一样了。人在儿童的时候脑子简单对一切事物不太敏感。就比如说2岁的小孩他看电视看不懂,故事情节不明白,看动画片就吸引进去了,大人觉得看动画片没意思,故事情节太简单了,就爱看复杂的情感剧了,艺术方面的,他的思维复杂了,可是觉知是一样的,觉知出来的感受不一样了。小孩不懂那么多,对物欲的追求欲望不像大人那么浓厚,吃饱了有得玩就行了他挺高兴。大人不行,吃饱了不算满足,没事干了也不行,什么造成的?感受!思想在不断地增长,增长你的分别心,也增长了追求,小孩和大人的区别是感受的区别,知觉没有区别。小孩冬天外面冷,放在外面,他也觉得冻,大人也觉得冻;夏天他觉得热我们也觉得热,这个知觉从小到老不会变的,可是我们身体在变思想也在变。所以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我们自性本觉时时刻刻都跟着我们呢,就是我们不知道他。不知道他就是我们所觉悟的本体。为什么呢?我们的直觉出来我们的感受了,所以起了我执贪嗔痴了,把我们的本觉迷了。我们本觉本来清净的,可是我们一知觉马上与六尘境界相合了,起来感受了,这个感受就是我执贪嗔的感受。有这个感受八苦交结就来了,生老病死这些苦,求不得,爱别离,我想发财我想当官我想做富翁达不到,这求不得;爱别离,和亲人离别;五阴炽盛,种种的欲望种种的贪欲种种的嗔恨,达不到满足,这个苦就出来了,这个苦从哪来呢?从你感受当中来的,感受从哪来呢?还是从第七末那识。别人苦你肯定不管,别人掉到火里你不觉得痛,所以有我执。有我执所遭遇的一切肯定达不到满足,这个苦就出来了。所以要真正解决这个苦还要从觉知开始。外道他想了个办法,让不觉知,不觉知他就不苦了嘛!他这个方法简单,所以就取向无想,把我们的妄想压的生不起来,你连那个想痛苦那个想都没有了,所以他就不痛苦了,他能灭苦,苦集灭道知苦灭集,集是你的烦恼云集起来了,把这个集断了,正灭,修道,正什么灭呢?正到你无想了无念,不知觉苦了,认为是正道,到了最上乘里面就错了,你把你前念灭了不知觉了,那打个比喻,那就不圆满了,那小孩不知觉,小孩没那么多贪求,比大人的苦就少多了,吃饱了他就挺高兴,几个月的小孩一饿就哭了,一喝足吃饱了就笑,如果进入这个状态是不是没有智慧了?虽然是清净了没有智慧了!所以到了禅里面就制止这种修行。不要灭了前念,前念是不生不是灭了,不生还有后念在,知觉在,所以我们修行还是从知觉开始,这是根本!釜底抽薪。你的知觉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不入到烦恼当中,随时都能照耀你,就不会冤枉着迁流到烦恼当中了。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我要不来祖师(六祖大师)这里,茫然趣两头。什么是趣两头呢?两头是一个有见一个空见。一般人的有无两见,这里更高了,智常禅师禅定功夫非常深了,能到无见和空见了,那是非常深厚的禅定功夫了。如果不来祖师这里我就跳到两头了,一个空见当中不知一法,一个无见心如虚空,就落到这种境界当中,不能觉悟了!

  智常一日问师曰。智常禅师有一天又问六祖大师,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智常禅师问三乘法了,这是常遇到的事情,为什么要学坛经呢?我经常翻来覆去这样说,坛经处处针对我们每个修行人的根基,毛病,你看每一品里面,后来机缘品又举出这么多公案,经常有的居士修行多年的来问问题,问的问题都在这个公案里面呢,所以要好好学六祖坛经,把我们每一个人的疑惑都能解决了,其他的经直接讲法讲理,坛经容纳了好多细节,就是每个人想知道的问题,这上面经典的就用真实的公案,例证,举证出来了,拿出来又解答了。你就像三乘法,我学了那么多年,迷就迷到三乘法上,如果不推翻三乘法你永远迷到当中了。为什么?这都是佛说的呀,佛为什么不去行持呢?所以佛法不让你学成书呆子。只有佛的宗趣真正的血脉教育,他直接把你点醒了,一个不立文字,一个教外别传,实相非相微妙法门,把这个又给你点醒了,你知道真正佛的血脉传承,你就不会上当受骗了。别人骗不了你了,你什么都能融会贯通,因为一针见血,直接把一切实相,一切佛要说的所有的法都显露的清清楚楚,非常明白。人们迷就迷到三乘法上了。就像我刚刚说的,知苦断己证灭修道,这是小乘法修行的,这是成阿罗汉的法呀,这是非常对的呀,当时佛在世时都是这样修的呀。为什么这样修呢?当时印度人就修这个四禅八定,本身就有,在这个基础上,破了我执马上入了灭尽定了,很快。可是来了中国宣扬了佛的血脉传承,就把这个推翻了,为什么?从这个修行你又走回去了,又要走很长的弯路。真正的血脉传承不像小乘是适合印度人的根基去修行。当时佛说阿含十二年,当时弟子的根基差不认识,佛在说大乘法的时候,伍佰比丘退席了,五百阿罗汉退席了,不听了,他接受不了这个法,说离开禅定还能成佛,那不可能。所以到了最上乘就是离开禅定去修行,不入禅定解脱。禅定就是为了解脱苦了嘛!你断了你的我执妄想你就没苦了嘛,你要心净到这个状态当中,一个妄念不生了,不起来了,灭绝了,那就没有苦了嘛!后面还有涅槃是乐,证的涅槃为乐是佛的比喻---小乘当中的比喻,到了最上乘就不入小乘这种禅定解脱涅磐。如果你遵循小乘法呢,那就不可能推翻,到了最上乘就推翻了,是应众生根基所说的。如果不推翻三乘法你就不接受最上乘。人们老认为走路是从小孩开始学步,先站起来然后走然后跑,他要有这个过程。我们的心和我们的身体构造不是一回事。心是千变万化的,他只有一个知觉。我们的身体有个成长的过程,衰老的过程,新陈代谢的过程,不能拿这个和心做比喻。有的人说修行开始就先断烦恼,然后证菩提。佛法为什么叫佛法呢?觉悟之法!佛法直接讲的真理,真理直接,没有说夹杂我们我执的想法,这个步骤所能取向的。因为有我执有妄想,你的知觉就会被你的妄想执着所感染了。知觉是一个,有了我执就没有正觉,有了正觉就没有我执,所以心是一个。为什么讲血脉传承呢?血脉传承就是顿悟法,不经过三乘都要觉悟呢,那个三乘是什么呢?是为你觉悟打基础呢。你灭了妄想妄念干什么呢?你不能呆在定里不动呀,你还要找到你的知觉呢,你才能生起智慧。你的知觉本来没有贪嗔痴,是因为你执着我跑出了贪嗔痴,这是一条路;还有发大菩提心,你发大心老为别人,总想着众生,那就不想着自己,那我执就舍掉了。可是这有个过程了呀!顿悟法就不经这个过程,直接你的知觉不要取向禅定,知觉也不要取向你的发心,你的正觉不是体现了?正觉是你的知觉取向我执染污了,贪嗔了;取向慈悲你又向善了,如果哪都不趣向你的正觉不是清晰的吗?就像水,水是没有颜色的,加上红的是红的,加上蓝的是蓝的,加上糖是甜的加上盐是咸的。你不加味道,这不就体现了你的原汁原味?三乘法是什么?声闻圆觉菩萨。佛说的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又说最上乘,这就把智常禅师学迷了。弟子未解。愿为教授。就问六祖大师了。师曰。六祖大师说,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如果没有学般若法,没有从阿含时方等时进入般若时,永远不知道个最上乘。如果不明白佛的血脉传承,就矛盾了。最上乘和前三乘就矛盾了。为什么矛盾了?佛说的血脉传承不立文字告诉你了,佛说的三藏十二部,又来个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什么?三藏十二部谁都能篡改,谁讲都能讲出一套道理来。拿什么来验证呢?就像毛泽东思想一样,马列主义一样,你用他的思想,你用他学术的著作,趣向哪种思想呢?谁都能趣向,谁都能篡改。拿什么衡量呢?不立文字!你篡改不了。真正的血脉传承在不立文字呢!不执着在文字上,要领会。如果执着在文字上永远成不了佛。因为什么?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你永远去断烦恼,你永远在消灭烦恼的禅定当中,体现不出智慧来,你就觉悟不了,见不了性。永远为众生发菩提心,老有法执未破也圆满觉悟不了。所以佛说的法是对机说法,说的意思只有一个,你要取其精华,真正要从文字上领会了,离开文字还没法领会。在文字上领会所以你才有血脉传承,没领会那不知道你趣向哪一头了。所以禅宗处处提到无相无住无念,有了这个衡量你就不会上当了,现在好多修法都是修心地的,也在心地当中修,观心,印度的修行大部分都在观心,他们又不念诵,念诵的很少,都是在观心,很直接,就那么一念之差。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就那么一念把人带到哪了?带到两头了。无见和空知上了。所以现在汉地有好多修法,掐手印,说这是佛经上来的,那佛经上什么都有,看他往哪领了!他把见性当成手印了。掐个手印念个咒这非常快。。。就见性了就成佛了。他怎么去成佛?他有个相去成佛。就像这上面说的,把自性当成虚空一样。说我也是在观自心不执着呀,他也讲不执着,也讲心地,带入一种空界了,带入一种空知了,还是在相状当中呢。所以你要真的明白佛的法不在相上,佛说的觉悟也不在相上。你的知觉还有个相呢?还有个虚空一样的知觉吗?没有!所以就是时时刻刻每天在应用的。没有知觉你就死了,没有知觉你能听课吗?没有知觉知道饿吗,没有知觉怎么吃饭呢?没有知觉怎么品味呢?就这个知觉不要迷到色声香味触法上。你的灵感从哪来?你平常想的问题从哪来?都是你一念当中一刹那,瞥然!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这是前面说的。你好比丢了东西,怎么找呢?先停下来,哗!想起来了,忘到哪了。不明白的问题想来想去想不通,停一停,把你的妄想停一下,突然想起来了;画画,画着画着心静下来,那么一停顿灵感出来了。马上不一样了,画的水平也高了,你的灵感从哪来?天天都在用这个灵感,就是你妄想我执停那一下就出来了,就这么快。所以说时时刻刻在陪伴着我们。我们就像看电影一样,看电视一样,那画面一闪一闪的,那个一闪一闪的那个中间那个刹那就是当下。稍微闪的慢一点你的智慧就出来了,闪的快了都是妄想。所以说时时刻刻随照枉迁流。个个在随时照耀着我们,我们就是错过了。把我们的知觉引向一种我们执着的境界了,所以永远觉悟不了。佛说三乘法又说了最上乘,所以不明白,然后六祖大师说了,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你真正要明白是观照你本心了,不要执着到外面的法相上,法无四乘,佛法没有四乘,声闻圆觉菩萨最上乘。没有!人性自有差别,这上面给你说明白了,所谓的声闻圆觉菩萨是你人心不一样,根据你心不一样设立了三乘。见闻转诵是小乘。为什么说是小乘呢?哪时候定的?说中国的南传佛教是小乘,南传佛教不同意,我们怎么是小乘呢?我们再小乘观心呢,知道断烦恼呢!你们每天念了半天烦恼都不断。。烦恼在哪都不清楚你还不如我们小乘呢。所以就反对说小乘。我们现在是什么乘呢?我们现在见闻转诵!是不是?。见闻不要见成邪的就行。别领会错了,领会对了还行。见,是见到了;闻,是听到了;转诵是每天在念诵,我在念诵也教给别人念诵,这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悟性解义才是中乘呢!怎么悟性呢?性是什么?性要明白我们觉悟的地方在哪,在我们的本性呢,虽然每天在烦恼当中呢,可是这个烦恼有我们的妙明真性呀,只不过让我们染污了,变质了。真正明白了,把佛法的意思解悟了,这才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不是说我要为众生发那些空愿,那是大乘,那还谈不到呢,那只是你给自己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依法修行才是大乘呢!人们说我也是依法修行呀,佛说让我念经我就念经,让我念佛我就念佛呀,为什么不是修行呢?不是修行!你要在念闻转诵里面是修行,那个修行也算修行,只不过还没有和觉悟建立直接的关系。为什么呢?见闻转诵只是一个熏吸,因为嘴在念诵就不会说那些是非的话,念诵的时候身体也不会做损害他人的事,把你管住了。睡觉吃饭也是习惯,打麻将聊天也是习惯,现在你念诵比那个习惯好多了,这个是无量的功德,为什么?你现在念诵了,虽然没有见性,没有甩掉贪嗔痴,你来生看到经就想念,解义就近了。如果连念诵都不念诵,那离悟性解义差离的很远很远。所以依法修行在哪?依法修行在悟性解义上,才有个依法修行呢。佛是让你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不是你念经佛高兴,你持名号佛高兴,持地藏菩萨名号,地藏菩萨高兴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高兴。。。不是的,那是你自己的我执想象。佛没有我执,你念不念和那个没关系,你念不念和佛高兴不高兴没关系,你要觉悟了佛才高兴。所以人们拿自己的心去衡量攀缘佛菩萨的心,所以念的还是自己的心,念的还是自己的贪嗔痴想法。真正念佛诵经是悟性解义。前面说了,起心即是妄,静心在妄中。要明白这些道理。就像地藏经上说: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你举心动念都是我执贪嗔痴,当然是业和罪了,肯定没有好事。所以起心即是妄,你让你的心起不来,可是你的净心还在妄中呢。你妄心有知觉,净心也是知觉,你的知觉趋于妄就是妄心;净心不去妄,那你就净了。就觉了。所以依法修行在悟性解义上,你明白了才有个修行呢,不明白修到外边,修到空见上,无想上,妄想上都不知道。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最上乘是什么?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离开一切相。最后是一无所得。有人说我修最上乘,你修什么最上乘?最上乘还有个形象吗?没有!是我们的见性,能知觉的本性。没有去染污。所以最上乘不用你修行。不用修行怎么见性呢?最简单!不要跟着妄想走,不要跟着妄念走,不要落入空见,这就是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需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六祖大师说了,乘是行义。小乘大乘最上乘是行持的意思,不在口争上,不在口说上,还在你心念妄想上。你心念取趣向小就小了,取向大就大了,哪都不趣向,灵敏觉知,那就是最上乘。汝需自修。你还有个‘自’修,不是让别人帮你修,一般人让佛帮我们修行呢,我念佛佛帮我呢。最后把我们念到极乐世界,这是错误的想法,要自修,因为烦恼在你心里面呢。莫问吾也。不要问我呀,那是你自己的事,我帮不了你。一切时中。自性自如。一切时中你真正不取向妄想,我执,不生前念,自性自如。所以我们的觉知都在,在用。常礼谢执侍。智常禅师礼谢六祖大师,依止侍奉六祖大师,守护着六祖大师终师之世。一直守护着六祖大师圆寂以后。这就是古人,祖师啊。孝第忠信,礼义廉耻呀,讲究忠孝仁义。一直侍奉六祖大师到圆寂。这就是祖师的足迹,祖师的行愿,古来祖师的德行。我们现在的修行人呢?好,我们见性了,管你谁呢,我们行持还要做人呢,离开做人连佛都成不了,见性和我们做人是划等号的,你嘴上说的我那修行如何,断妄念,见了人都是仇人,那是修三恶道呢,不是修行。为什么见性开了智慧还要做人呢?这就告诉我们还要做人,还要讲忠孝仁义,离开忠孝仁义别说见性了,连人格都没有了,做人的机会都失去了。佛法出世间不离世间觉。什么是佛法?见了性是佛法!所作所为都在世间法当中,你在世间法另外跑出个做法是佛法,那是错误的,那就做邪了。所以说我们的做法在哪?忠孝仁义上!离开做人没有法可做,理事圆融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要心想着有狂妄,我心里面用功,你做事没做仁义,你心里面都是贪嗔。衡量人从那衡量呢?从做人衡量,心里面的想法怎么衡量呢,没法衡量,做事中就体现了,这个人是好人是坏人,是修行人还是违修行人,这就是做人的衡量标准。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