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鸡公山石窟造像揭秘
丹棱鸡公山石窟造像揭秘
丹棱县距离成都市90公里,为眉山市属县,境内石窟主要是著名的郑山-刘嘴佛教石窟、龙鹄山道教石窟,其他石窟还有黑林头石窟、石佛湾石窟、鸡公山石窟等。黑林头石窟(俗称古佛洞、石佛寺)位于张场镇仁兴乡李庙村4组,丹棱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为清末民国建造,粗俗不堪。石佛湾石窟(俗称万年寺)位于张场镇万年村,丹棱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未考察。
鸡公山石窟只有一个洞窟,位于张场镇西3里金峡村5组安吉坪的山腰石包上,坐北向南,大约由于附近的鸡公山(当地人称鸡公岭)名气较大而称鸡公山石窟,当地人称(安吉坪的)“石娃娃”,1986年,乐山市政府公布为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属眉山市)。该石窟距离地面约1米,平顶,内龛进深1.3米,高、宽均2.1米,外龛宽2.8米,本窟及其造像未经后代改造、重绘。远离村落,距地面较高,洞窟的内容基本完整地保留下来。主要内容有:会昌五年(845)题记,十六观、骑狮文殊、骑象普贤、一佛五十菩萨等造像。鸡公山石窟保存完整,内容丰富,又有明确纪年,是佛教图像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一、会昌五年题记
下方龛沿东侧保存石刻题记一方,历千余而无一字缺失,真是奇迹。据题记,窟名为“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国土龛”,主持者(勾当)为“僧宝贵并母米章,同造罗忠等,同勾当僧海亮、道讽”,即僧人(宝贵、海亮、道讽)与俗人(宝贵母亲、罗忠)共建。其他“助施钱米”者18人,多为王、章、罗三姓,从僧宝贵称母为“米章”,则其俗姓或为米姓。此窟主要赞助人是王姓、章姓、罗姓,委托僧人主持(勾当)具体工作。既然罗忠是“同造”的身份,说明他也是窟主,助施名单中有罗万迁,或与罗忠为同族,三家的关系尚不清楚。营建活动还得到“里正徐彦、施元则”的支持,所以也挂虚名。题记还有“功(工)匠宋添、弟子施泰。妆餝(饰)宋辩”等工匠的姓名,对我们考察当时的营建活动提供了有关资料。
题记说明,该窟于会昌五年(845)五月“功毕”,七月,唐武宗下令灭佛,或窟外建筑受到一定的破坏,大中元年(847)宣宗即位,佛教又得到恢复,大中五年、七年应是进行修葺的题记,刻得有些杂乱,字体大小不一,或临时没有找到石匠镌字,随意而刻。
总之,造像题记为我们提供了古代社团活动与佛教信仰的具体史料,十分珍贵。
二、图像解读
该窟的主题明确,当时称“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现今一般称观无量寿佛经变(观经变)。正中为阿弥陀佛,结跏趺坐,着通肩袈裟,双手胸前结禅定印,莲座下伸出莲枝,枝茎上坐着五十菩萨。两侧各一大菩萨,结跏趺坐,又散布五十菩萨。三尊像下方有三层佛像,约60多尊,多数为禅定佛。三尊像的顶上各有一座宝楼阁,有虹桥相连,桥上有人活动其间,桥最上方各刻六尊禅定佛。东壁下方刻普贤骑象行进在彩云中,前面一驭奴,后面三菩萨合十相随;西壁下方刻文殊菩萨行进在彩云中,前面有一驭奴,后面四菩萨合十相随。中间刻一方塔、一经幢、一宝楼阁。上方刻小禅定佛像各二组,分别为五佛、七佛。龛外两侧各刻十六观八组,龛下刻题记。
本窟的主要图像内容解读如下:
1、十方诸佛
本窟在上方刻出五佛、六佛、七佛各两组,三尊像下方刻出60多尊佛像,当表示“十方诸佛遍满虚空”。
2、十六观
窟门外两侧刻出十六观(左右各八观),每观为一人(韦提希夫人)一景,由于画面过于简略和局部破坏,将十六观与经文依次对应起来较困难。本窟没有未生怨。我们知道,敦煌石窟中,绝大多数的观经变都画出未生怨,只有少数几铺观经变没有未生怨,我所知道的有宋代第7窟、晚唐第111窟、宋代第118窟、盛唐第120窟、中唐第201窟南壁、中唐第240窟等。而四川石窟也有大量的观经变,但除大足北山第245窟等少数观经变中有未生怨、十六观外,多数观经变不刻未生怨,这是四川石窟的一个特点,应与石头上不能雕出更多情节有关。北山第245窟也是窟门两侧各刻八观,未生怨位于说法会的下方。
3、一佛五十菩萨
一佛五十菩萨图与西方净土信仰有一定的关联。关于一佛五十菩萨图的文献资料有三条:一是道宣(596-667)《集神州三宝感通录》;二是道宣《续高僧传》卷12慧海传;三是四川梓潼卧龙山贞观八年(634)所刻碑文《阿弥陀佛并五十二菩萨传》。
一佛五十菩萨图在中国一度流行,河南龙门、重庆大足、甘肃敦煌等地现存30多铺,主要流行于初唐至晚唐,时间跨度约300年。一佛五十菩萨图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早期的一佛五十菩萨图没有穿插其他内容,以独立的题材出现,只有五十菩萨;后期则与观经变同时表现,并且“五十菩萨”的数量有时不等,或二三十尊或六七十尊。
4、骑狮文殊、骑象普贤
文殊、普贤是大乘佛教中比较重要的菩萨,佛经并没有同时记载他们,为何在造像中同时对称出现,尚不清楚。这一对称出现的图像最早可追溯到美国芝加哥美术研究所藏西魏大统十七年(551)造像,到唐代则广泛流行。四川石窟中,骑狮文殊、骑象普贤作为一对造像题材广泛流行于说法图、经变中,而观经变中出现较多。
总之,该窟在艺术上代表了同时代的水平,在佛教图像学上体现了当时流行的题材。该窟出现许多非《观经》的内容,如经幢、佛塔、骑狮文殊、骑象普贤、一佛五十菩萨等,这种吸纳各种流行题材的做法在四川石窟中是普遍存在的,大约受到类似粉本的影响,体现了佛教图像的世俗化倾向,值得进一步关注。(王学军)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