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造像量度经续补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乌朱穆秦奇渥温 工布查布 述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造像量度经续补

  乌朱穆秦奇渥温 工布查布 述

  一菩萨像

  [0945c20] 八大适子等。已成正觉。而由其往昔愿力。感化应身菩萨相者。彼像造法。南面正坐。与佛像无异。若夫陟位历地之菩萨(位大乘五位也一资粮位。二加行位。三通达位亦名见道位四修习位。五究竟位也。地。即十地)宜置旁列。与侍奉至尊诸像相类其制身之纵广。约等十搩 。每搩 十二指。共为百二十指。而为胎偶之增法。除非鼻准及颏下(各加半指)之外。可宜不加增处。不必加增。其必得加分处随宜加分。各致其曲。而俱不可令彀半指(像传有附载云。凡夫身量。竖 八十四指。横九十六指为止。纵广不等。因其二万一千六百业息故盖一昼夜之吸呼二万一千六百息也内分十二节盖随十二时也每节分得息千八百。菩萨自发心进步行道时。业息渐灭。而随其灭几数。以慧息遂长几数。如是方得初地第三位欢喜地通达位则业息灭尽一节千八百而慧息长满一节千八百以是形于外相。得纵广相等百八指。如是渐进。践至第九善慧地。每地两息减增各一节。而形相各增二指。方至于第十法云地境。即如前减增一[篩>節]。此共满十节。而形相指分共得百二十有四指。越尽十地而至究竟位极处。两息余末二节。一减一长皆尽满。而即得圆满报身。则外相增一指。共算足满百有二十五指之句。然而正传中。则总略之如前。今亦从之)发攒高八指。顶尖宝严二指。面形似鸟卵。具喜悦慈爱之容。目长三指。宽分一指。如莲华瓣。取长四指。两脾枢外边相去十九指。天男相无髭(如将足十六岁童相)服饰同报身佛像。而轻健。以华鬘为络腋焉。

  [0946a11] (附)佛之受用身。为净居天主。变化身。作秽土人师。菩萨之受生。亦莫不托于色欲两界。天人二种(若随类变化之应身不与)故论相者。一面二臂为本元。而秘密部所出。多面广臂诸异相。或借外相示内义(如怖畏明王相。其九面为示大乘九部契经义等类)或为调伏诸异怪。故现非常相(如啰叉鬼王。因具十头以自慢。时观音大士。特变十一面喜怒并具之异相。而折绌彼傲气等类是也。手足义亦然)亦可以类推也(时轮盛乐金刚使畏大悲观音等。多面广臂之数分法。诸家传授互有所异。然其义理不忒。明其一。则余者可推度而易知也)今单出一相。以为总轨之元式。如十一面千臂观世音(功德尼式。番王式等。有番汉数样。今择一合本足证者述之)身量同佛立像。而脐密间添四指。通身白色。元正面纵分同佛面。广十指。慈相。其右厢面蓝色。左厢面红色。此二面纵分同正面。而广分只得其半。外添鼻准高分一指(画像之谓也。若胎偶则横分只作八指。凸且扁。此三面谓之法身三面)第二层正面竖 横同作八指。色黄白。悲相。发际三指(两眉微颦而无笑容)其右面正黄色。左面赤黄色。此二旁面纵分同正面。而广只得其半。外边添鼻分六麦分(胎偶则广分六指。此三面谓之增长三面)第三层正面七指。色赤白。喜相(具微笑容)发际同前而其右面绿色。左面紫色。此二面纵分同正面。而广分只得其半外添鼻分五麦(胎偶则广分作五指。此谓之报身三面以上三层。右三面皆作颦眉直视微怒相。左三面皆喜悦相)第四层单面。大怒明王相。竖 横平六指。青色。发之崇分亦然(发稍旋凝如狮子鬃鬣)顶上弥陀佛头化身面相(红色。或作金色)颈一指。面轮五指。发际指半。肉髻一指。宝髻半指。每面分均分十二少分。依常制之各指。推扪比较。以度定各面之眉。目。鼻。口。及准头等。直曲宽狭。除弥陀面外。余十面皆俱三目(本教经曰目数千。又三十二)正面之两耳。贴在旁面之腮上(以上为画像之准也。胎偶则第二层三层正面之两耳。俱各向前移一分。即前说元正面之广分。胎偶作十指同义)知此一像。则一切具多面像者。可以依是推度矣。其广臂之布设法。自心窝而上比至六指处(胎偶则六指零半指处)从正中横量各一搩 。至两腋竖绳。即作点记(上比肩顶三指。下比腋肢三指)再从两边之记号起。向外各去正五十指之地。画圆圈作环记。所作诸手。虽伸亦不得出此环记之外。手足虽多。根同生于一枢。其式约略似扇把横轴所拦。适手举者。余手从上向下排。适手垂者(里收者同)余手自下往上排(此式以经为征。且天竺国赍来像躯。多见如是。今汉番同俗。不管适手之举垂。但是余手。尽作由上向下者非是)千手者。法身八手。报身四十手。化身九百五十二手。共计满千手也。即从前说环记起。向里次第各蓦四指。复画五层圆圈。于是从前说两旁点记起。向外至于内圈。直拉絣线匀分六分(除却 身质所占之分。两边各作三分。合算六分)第二层上两边各分作十二分。第三层各分十四分。第四层各分十六分。第五层各分作十八分。第六层(即前说外边总括环圆记也)两边各分作二十分。而以为底盘境框。复次始作法身八臂。二适手当心合掌(两掌不宜紧贴。中作虚之)余右第二手持白水晶念珠。左第二手执白莲华。右第三手执金轮。第四手作施愿印。左第三手执弓箭。第四手持军持(旧翻澡瓶。因其用而名之也。又有译作胡瓶者。对华言之也。今合其名实而直翻之曰顶沃。其纳口在腹。吐嘴在顶。颈长嘴小)除二适手。余六臂。俱排开。而画像不出内圈之外。胎偶亦依此推度之(内圈六分。即为此六也。手头须排均匀安置。其持数珠莲华之手。则对两肩外边。手头向里覆。而以指捻持之。执轮及弓箭手头略举之。余二手头略垂之)报身四十臂。从上向下排。右翼二十手。挨着次第。一擎执佛像(释迦佛之像)二如意宝珠。三日精珠。四青优波罗华。五锡杖。六白色金刚杵。七利剑。八铁钩。九白拂。左翼二十手。亦挨着次第。一宝殿。二宝箧。三月精珠。四红莲华。五钵 盂。六金刚铃。七傍牌。八罥 索。九杨柳枝。其左右第十两手。合拱前面作等融印(对拱脐下四指处。右仰左俯。两掌合。而以两巨指相把之)复从右第十一手。挨次排下。十一贤瓶(腹大而圆。颈之长分有其腹竖 向三分之二。口向外卷)十二宝山。十三髑髅杖。(髑髅在杖上头)十四梵夹。十五钺鈇。十六金刚铁椎。十七作施无畏印。十八玉印。十九长枪。二十交杵。复从左第十一手。挨次排下。十一宝镜。十二玉环。十三右旋白螺(身质右旋。其衽则反回左转。按螺虫骨身。通是左旋。而衽回右转。今番僧寺庙。为乐器用者即是。谓之凡螺。亦谓逆转螺。不为贵。传云。螺身辄转生螺。连转五次者。即变右旋螺。谓之仙螺。亦谓顺运螺。在处大有吉祥。世间甚为罕有)十四五彩叠云。十五莲华心蕊 。十六铁金刚橛。十七禾穗。十八蒲萄。十九钢叉。二十黄莲华。此四十手。不出内头一层圈外(两翼各二十手。根同一枢。历历均匀展如扇把。其像如千臂俱全者。此二十手俱由上至下。只排一行。若不作化身诸手。则起第十一手。复始排作一行。而后层诸手。次第安排。互现前层诸手隙间)次作化身手九百五十二臂。照前所画第二圈。两边直绳各有十二分。每分分作六分。除两边极下各一分不用外。其余每分作一手。共得百有四十二手。复次第三圈。两边直绳各有十四分。每分分作六分。除两边极下各一分不用外。其余每分作一手。共得百有六十六手。复次第四圈。两边各有十六分。如前分除之。共得一百九十手。又次第五圈。两边各有十八分。同前分除。共得二百一十四手。复次第六圈。两边各二十分。如前每分分作六分。而每分各作一手。则共得二百有四十手。合前诸手。是得满千手也。此九百五十二手。悉作施愿印(手掌侧仰之而少垂)掌中眼目。参差互见。一一分明(千手掌中。皆有一目)诸臂相皆极柔顺圆好。如正开之莲华。各不侵碍。数虽千名。而观者自不觉其多矣。法身八手。形如常制。报身四十手微细于法身(诸手长分相同。其宽奘分。则此四十手。比前八手奘二十分之去一分。以是递推。凡后层列手奘分。俱照前层诸手二十分之除去一分。只作十九分便得矣)胎偶者。其四十八手。但可收之无碍者。向前随宜收之。则后层诸手得[髟/公] 爽矣。故或举。或垂。或伸。或屈。左右对偶。意自相应。盖亦观其执物之势。随宜布置。不必尽以边圈为度。惟从前往背面。层层次第。离空皆令均匀。则不碍于背光(单作法身八手者甚多。四十八手者已属罕见。满作千手者更少矣。盖因不得其法。难作之故耳。本经虽有持明人依像修习时。不要务必待千臂全修之语。然而解义云。谓其千手乃为贤劫千位轮王。千眼即贤劫千佛焉。则面臂全具之功德自然大也)凡一切广臂相。俱以此为元式其有多足者。则自两元足外边。起两股根枢画余足边际。渐广之以至于足指尖。其足趺与诸指。但得分明现见。即是八件宝饰。及衣服等。俱同报身佛像(三层面宝冠。下层者不宜遮过上面嘴唇以上)而以仁兽皮为络腋(旧作黑鹿皮。未详其义。按仁兽。梵云吉哩二合斯那二合萨[口*辣] 。华翻黑脊。盖因其毛皮而称之耳。常见西番国岁贡物件。有此兽皮。形似山羊而小。毛短薄。色多微黄。脊毛纯黑色。天性最慈。为人忘己。据使者言。捕时不事猎围。惟二人执兵。寻其栖处。既望见。诈为相斗状。喊声对骂。且作挥兵相击势。此兽见之。以为相害。遂欲解救。奔 至隔立二人之间。至死不去。遂得而刺焉。本朝官译名谓之仁兽。其披法。则毛向外。头前尾后。斜披左肩上。以头皮遮着左乳。而将右边后腿皮。从像之背后由右腋下。挽过至像之前。与右前腿皮。互相交盘缚之。此一件服饰。诸经典未见他像所用。惟独观音及慈氏菩萨像有之)两足平立。两胯外边相去广量作二十四指。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