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第十一章 对死亡的恐惧——《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30日
来源:   作者:达摩难陀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生命到处充满无常,但死亡却是必然的事实。

  ——释迦牟尼佛—— 

  整个世界万物都怕死;然死亡对我而言却是一种难得的福气。

  ——古鲁—— 

  当精卵结合、生命开始的刹那,就宛如射出的子弹般必须达到最终目标。对生命而言,最终目标便是死亡了。不论我们喜不喜欢,所有的人皆必须面对这无可避免的自然现象,越早接受这个事实,人就越能掌握自己的生命,去追求理想。事实上,我们也不是那么受死亡本身所干扰,而是受困于对它所抱持的错误观念。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盘据于心中对死亡的恐惧感。

  人短暂的生命为生理时钟所操纵,时光滴答滴答的消逝在时代的洪流里。当时钟老旧后,迟早我们是无法要求再待多一点时间,一旦时间到了,人必须有经过死亡的自然过程的准备。

  有位资深的护士曾说:‘如此多的人对死亡恐惧,一生皆活在战战兢兢的戒备中,到头来却发现当死亡来临时,它也如生命本身般自然,因为到最后的关头,多数人早已不畏惧死亡了。在我的经验中,只有一位妇人对姊姊犯下无可弥补的大错而似乎感到强烈的恐惧。’

  ‘当男人和女人走到路的尽头时,总会有些奇特及美妙的事发生。所有的恐惧、惊慌都消失了,我时常看到在他们了解这是事实之后,眼中显露出快乐与惊奇,此乃自然界美好的一部份。’

  犹如有名的内科医师威廉·奥斯雷所说的:‘在我多年的临床经验中,大部份的人临终时确实没有任何痛苦和恐惧。’

  面临死亡

  所有的人,不拘性别、种族、信念均须面临死神的降临,没有逃避的选择。死亡是世界无法避免的过程,我们时常无法神色自若的面对自身的死亡。然而,除非人也能从死亡的恐惧中挣脱,否则他也无法从生命中得到自由。

  害怕死亡犹如害怕抛弃一件老旧的成衣一般。

  ——甘地—— 

  要忍受所爱的人消失在人间是十分痛苦的,因为我们与死者间的感情太深。这发生在一位有名的女士维撒哈身上,她在释尊住世时皈依佛门。在她失去深爱的孙女时,她拜访释尊,寻求消弭悲痛的解决之道。

  ‘维撒哈,你喜欢拥有如城中的小孩一样多的儿子和孙子吗?’释尊问。‘是的,我真心盼望!’‘然而城里一天有多少小孩夭折呢?’‘不少人!城里从未摆脱小孩夭折的阴影。’

  ‘那么,维撒哈,在此情形下,你会为他们逐一哭泣吗?维撒哈,钟爱百样事的人,同样也有百种悲苦,无所爱的人也就没有痛苦。这种人才能从悲苦中解脱。’

  当人与人发生感情时,必须也有心理准备,在别离时会付出的悲痛代价。

  对生命热爱有时也会演变成过分恐惧死亡的降临。因此即使是为了正当的理由,我们也不愿甘冒自身的危险,我们害怕疾病或意外会夺走珍贵的永恒生命。一旦领悟到死亡是必经的过程,我们会希望并祈祷灵魂能够继续留在天堂里,得到安全及保护。这种想法是建立于强烈渴求永生的基础上。

  根据心理学报告,许多心理压力是源自于我们拒绝面对现实,不愿接受生命的真实面。压力若不解除,便会逐渐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由于疾病而产生的忧虑和沮丧反而会使病情恶化,人不能选择疾病的种类,也无法挑选吉时去逝,但是我们绝对可以选择面对病情及死亡时毫无所惧。

  人往往被死后的身躯吓的魂不附体,然而,按理说活著的身躯远比死后的尸体更具危险性。尸体不会伤害人,但活人的身体却能够无恶不做,做尽伤天害理之事。因此,人害怕或恐惧尸体不是显得太过愚蠢了吗?

  何谓生与死

  人毋须恐惧死亡,生与死如同一条绳子的两端,不可能剪除一端而希望保有另一端。生与死的奥秘其实很简单,心灵与肉体的集合——俗称五蕴——称为生。五蕴的存在称作生命。五蕴的消散称为死。而重新组合五蕴则称为重生。如此反覆循环、周而复始直至我们达到涅槃的极乐世界。

  有许多说法可以阐明这简单且自然存在的‘死亡’。有些人认为死亡代表没有来世,在宇宙间完全消散,有人相信轮回是由一个肉体进入另一个肉体;而有些人则以为是灵魂飘浮不定,等待审判日的来临。然而对佛教徒而言,死亡只不过是短暂存在的暂时结果,并非所谓‘生命’的结束。

  每个个体都应意识到在整个命运中,死亡所扮演的角色。不论贫、富、贵、贱,一个人今生最终的休憩地是躺在棺材里,埋于六呎深的地底下或装在骨灰瓮中或撒布在海上。

  所有的人均将面临、分享相同的命运。由于对生命真相的无知,我们时常涕泪纵横、悲伤叹息,有时却是哭中带笑。一旦了解生命的本质,我们便可以坦然面对所有事物的短暂性,并寻求自由之钥,除非我们达到自现世事物中得到永恒解脱的境界,否则势将一再地面对死亡。关于这一点,死亡所扮演的角色已相当清楚了,倘若有人觉得死亡难以忍受,那么他应多方努力,以克服生与死的不停循环。

  平静安宁的死亡

  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尽完他这一生的责任及义务后,能在平静安宁的环境下死去。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为这种可能性做准备呢?举例来说,有多少人排除万难只求能对家属、所爱的人、朋友、国家、宗教及自身的命运尽点义务呢?假如没有完成这些义务是无法死得心安理得、了无牵挂的。

  我们应首先学习克服那份不只是人、连神也遭受对死亡的恐惧,勿让现在这一刻从我们掌中逃脱了,那些任由时光轻易飞逝的人在自己生命走向尽头时,将会悔恨万分。

  倘若人没有尽完应尽的义务便离开世间,不管他们从事何种职业,在人世间的生存将是徒劳无益的,既对自己无益、对世界就更加无用处了。因此,我们不能忽略自己的责任,才能有心理准备,勇敢且平静的面对死神的召唤。有一天,我们才会到达完美不朽的境界,并从所有的苦难中解脱。

  我们出生来到世上,是要为人类的幸福与快乐而努力的,明了这一点相当重要,我们会因对人类的贡献而永垂青史,人们不会因为对自己的付出而记得我们。释尊说:‘人的身体会化成泥土,然而他对世人的影响及贡献却会遗留下来。’

  这可以由伟人的具体成就永存不朽得到印证,纵然伟人们没有活在我们的生活中,但依然帮助我们为生活指引出一条路来。事实上,他们对人类的贡献将与我们长相左右、日月同昭。

  当人们看到自己的生命不过是川流不息之溪壑的一小滴,他们会更加致力于贡献自己那份微薄的力量。有智慧的人直觉的感觉出活著必须避开邪恶,行善正直,并保有洁净心灵,竭力求得自由。

  接授释尊的教诲而明晓生命的人是不会忧虑死亡的。

  ●

  今日我已死:大卫·莫利斯是西方有名的佛教徒学者,享年八十五岁。在他死后不久,有位作家接到来自他的一封信(显然是他早已写好了,并指示在他死后邮寄出去),内容是这样的:‘你会很高兴知道今天我已死了,因为有两个原因:首先,得知我已从疾病的痛苦中解脱,你会为此放下心中的一块巨石。其次是,既然我是个佛教徒,且忠诚的遵守五戒,因此,你知道我的下辈子不可能笼罩在愁云惨雾之下。’

  ●

  佛家确信,死亡并非生命的结束,而是在轮回中另一生命的新生,然而,倘若阁下不想再轮回一次,就必须除去求生存的渴望及其他淤积在心中的污秽。

  死亡是无可避免的

  这有点矛盾,虽然我们常看到死亡带走多少人的生命,却很少停顿下来自省,自己其实也快成为死亡的牺牲品了。由于对生命的眷恋,我们无法接受死亡的想法,而事实上死亡是必然的。我们喜欢把这种可怕的想法尽可能丢的越远越好——欺骗自己死亡是多么遥远的事,毋须庸人自扰。但是我们应培养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现实,随时准备好去面对现实,死亡是存在的,而且随时随地均可能发生,这是无法逃避的事实。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