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智谕法师:性缘问题之申论 六、缘起与性起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07日
来源:   作者:智谕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缘起与性起
     
 
有人说:「缘起性空。试问『缘』空不空?如果缘亦空,云何能法由缘起?如果缘不空,云何由缘所起之法空呢?」
 
又有人说:「缘起之『缘』亦是缘起,所以缘起之『缘』亦空。」
 
前一人犯了二边过,彼执着缘外有空,空外有缘。如果缘外有空,其空是断边;如果空外有缘,其缘是常边。此人着于二边,不契中道。彼不知非色外空,亦非灭色空,而是色性本空。非是缘外空,亦非空外缘;而是缘不异空,空不异缘,缘即是空,空即是缘。
 
后一人犯了无尽过,与无因过。如果缘起之『缘』亦是缘起,当然起『缘』之缘,仍是缘起。若如此者,其缘若有,便成无尽;其缘若空,便成无因。有若无尽,便是常边;空若无因,便是断边。所以此人,亦是着常断二边,不契中道。
  
当知缘起即是性空,性空便是缘起。性空则无性,无性故能随缘,随缘即是缘起。法以缘起,必无自性,无自性便是性空。所以性空当下即是缘起,缘起当下即是性空,此为一乘缘起。
 
一乘缘起与三乘缘起不同。三乘缘起者,缘聚则有,缘散则无。有不同无,无不同有。一乘缘起则不然,缘聚非有,缘散非无。缘聚非有,非有而有,有而非有;缘散非无,非无而无,无而非无。非有即无,非无即有。故简凡情则曰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显正义则曰一切有,一切无,一切亦有亦无,一切非有非无。此是一乘缘起义也。
 
一乘缘起,即是性起。其实于佛法中,缘起即是性起,唯有性起,方显缘起真义。只为有人不入一乘教义,于是只解缘起而不会性起。于一真法界中,一心起万法,万法归一心,无有心外法,能与心作缘。故甚深缘起,即是性起。
 
我们先分别甚么是性起,甚么是缘起。
 
譬如纸上画马画人,一般认为马及人皆是笔墨所起。其实不然,马及人皆是由纸而起。前一观念,即是肤浅的缘起;后一观念,即是甚深的性起。
 
又如海水起浪,一般认为浪由风吹而起,此是缘起观念。其实浪由水起,若无水则风焉能起浪?离水则无浪故,此是性起观念。
 
无水不成浪,无浪不见水。智者知一水而起万层波浪,万层波浪皆是一水。知一波浪是水,便知万层波浪皆是一水。于是于一知无量,于无量知一。
 
水成浪,浪显水,水之与浪不一不异,无碍自在。水成浪而浪不碍水,浪显水而水不碍浪。此即水无性随缘而成浪,浪随缘无性而是水。
 
一层浪是水,与水无碍;层层浪是水,亦与水无碍。以层层浪是一水,则知层层浪皆悉无碍。水譬犹理,浪譬犹事,如是则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矣。故性起者,即法界缘起也。
 
层层波浪皆是一水故,所以一层浪入层层浪,层层浪摄一层浪;层层浪入一层浪,一层浪摄层层浪;层层浪入层层浪,层层浪摄层层浪。以性起故,方能一入一切,一摄一切;一切入一,一切摄一;一切入一切,一切摄一切。互摄互入,重重无尽。
 
性起出于《华严经》。《华严经》〈宝王如来性起品〉云:
 
「演说如来性起法雨,一切声闻缘觉不能受持……
 
 演说如来性起法雨,无所从来,去无所至……
 
如来性起正法,一切如来平等智慧光明所起,一切如来一味智慧,出生无量无边功德……
 
如来性起正法,功德无量,行无量故。充满十方无来去故。离生住灭,无有行故。离心意识,无有身故。性如虚空,悉平等故。一切众生无我我所,无有尽故。一切剎无尽,无有转故。不断未来际,无有退故。如来智无疑无二平等,观察有为无为故。成等正觉饶益众生,本行回向自在满足故。」
 
观此经文则知,性起正法,横遍十方,功德无量,故曰充满十方。无来去者,觉性不动也。性起正法,竖穷三际,无生无灭。无有行者,即无生灭也。性起正法,离心意识,以心意识皆依他起,依他起者虚妄有。而性起正法,则一味真常。性起正法,等同虚空无分别,虽无分别,而现有十方,虽现十方,而同一虚空,平平如如。性起正法,是法性身,无我我所。性起正法,是一真法界,一切剎无尽,无有转变。性起正法,不断未来际,无有退转。何以故?未成佛者,依然在一真法界中。已成佛后,还在一真法界中。三乘圣者,视一真法界,为菩萨法界,为缘觉法界,为声闻法界。六道凡夫,视一真法界,为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罗法界、鬼法界、畜生法界、地狱法界。虽然众生各各视成九法界,实则仍是一真法界,故无退转。性起正法,是如来智慧所现,观察饶益一切众生。
 
华严宗初祖杜顺和尚造「十玄缘起」,亦称「法界缘起」,便是性起法门的发挥。华严宗其余著作,对于性起法门亦多申述。
 
兹为节省篇幅,略引于后,俾供参考。
 
《华严问答》卷下:
 
「问……此经自〈普贤〉、〈性起〉二品,明性起因果。不知云何为缘修因果,云何为性起因果耶?
 
答:从闻熏习三慧方便缘,以修行所生显之义,名为缘修因果。即此缘修因果法,顺自不住实性故。虽随缘生显,而从本不生,不生故生即不生,不生相不可得之义等,名为性起因果。」
 
闻熏习,即闻思修三慧,以闻思修之方便缘,而生显无上菩提。无上菩提以闻思修方便缘,而生而显,故名缘修因果。缘修因果者,闻思修方便缘为因,生显无上菩提为果也。
 
即此缘修因果法者,谓即此闻思修因,无上菩提果,修因致果之法也。系顺自修习之功,是有为因果。有为则有生有灭,所以不住诸法实性,乃称缘修因果。
 
至于诸法实性,则虽随闻思修方便缘而生显,但从本以来,不生不灭。所谓不生者,非是生以外另有不生,不生外另有生。如果生以外另有不生,此不生即是断灭;如果不生以外另有生,此生即是定性有。所以生即不生,犹色即空也;不生即生,犹空即色也。以生即不生,不生即生故,所以生相不生相,俱不可得。如是之义,名性起因果。
 
例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不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有始有终。故前者是性起因果,后者是缘修因果。因风起浪,是缘修因果;浪由水起,是性起因果。于是我们可以知道,缘修因果者,修习之行也;性起因果者,理实之境也。
 
《华严游心法界记》:
 
「问:若如是者,但是性起,云何得有缘起门耶?
 
答:即上力无力相由名为缘起。何以故?由彼此相夺,果方生故。即彼此相由,而无自性,无性为果而生,生即不生,名为性起。何以故?即果自体而是性故。其犹壁上画树,乍看谓言从壁上生。克体全总是壁,应准思之。」
 
例如大海起浪,但是水起,非是风起。故问曰,此则但是性起,云何呼为缘起呢?
 
答:即上力无力相由,名为缘起。
 
华严宗论缘起体用,有力无力言之颇多。《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云,以缘起法皆有二义:一、空有义,此望自体。二、力、无力义,此望力用。由初义故得相即,由后义故得相入……
 
缘起法约体言,即空有二义。空者,即无性义;有者,即随缘义。所以无性随缘,随缘无性,谓其体也。
 
缘起法约用言,即力、无力。由力、无力,互相摄入,乃有缘起力用。
 
由空有义,所以得相即。由力无力义,所以得相入。相即故相入,相入故相即。
 
相即者,即相摄相夺义。例如色即空,便是空摄色,空夺色。空摄色夺色,则色入空,空显色隐,全色即空。故空有力,色无力。例如空即色,便是色摄空,色夺空。色摄空夺空,则空入色,色显空隐,全空即色。故色有力,空无力。如是方有缘起力用。故知缘起法,体用交彻,摄入无穷。
 
譬如路灯。每隔五十公尺一盏路灯,而其光则融为一体。路人在第一灯下时,第一灯光线强,第二灯光线弱。此时第一灯摄第二灯,第二灯入第一灯,第一灯光显,第二灯光隐。我们说第一灯有力,第二灯无力。
 
路人行至第二灯下时,则第二灯光线强,第一第三灯光线弱。此时第二灯摄第一第三灯,第一第三灯入第二灯,第二灯光显,第一第三灯光隐。我们说第二灯有力,第一第三灯无力。余类推可知。
 
但力无力缘起力用,无尽无量不可思议。例如一室千灯,其灯光为一,互摄互入,无有穷尽。一灯摄千灯,千灯入一灯;一灯摄一灯,一灯入一灯;千灯摄一灯,一灯入千灯;千灯摄千灯,千灯入千灯。
 
如此摄入无尽。则此摄彼时,正是此入彼时;换句话说,此摄彼时,正是彼摄此。彼摄此时,正是彼入此;换句话说,彼摄此时,正是此摄彼。互摄互入,重重无尽。故有力无力,亦互为缘起,重重无尽。有力是无力之有力,无力是有力之无力。构成法界无尽缘起。
 
据理而推,则知一法有力为主,余法无力为伴。同时主亦为伴,伴亦为主。法界内法法为主,法法为伴。法界内,一法起则一切法顿起,无有先后,无有渐次。是谓主伴圆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始知一大缘起妙用,不可思议。
 
《华严一乘教义章》卷四,谓缘起有六义,详细说明力无力的道理,兹介绍于下。
 
因为缘起法其因对缘有三义,即一、因有力不待缘,二、因有力待缘,三、因无力待缘。复以因中各有二义,即空义有义,于是构成六义。即一、空有力不待缘,二、空有力待缘,三、空无力待缘,四、有有力不待缘,五、有有力待缘,六、有无力待缘。
 
我们已经知道,空即无性,譬犹如水;有即随缘,譬犹如浪。有力即是摄,无力即是入。根据此一原则,以水与浪为例,来了解其六义。
 
一、空有力不待缘。此即无自性,空也。由无自性,乃能随缘生一切法,是无性摄诸法,诸法皆入无性,故曰有力。此无性空非由缘力,故曰不待缘。譬如水性是一,而成波浪,水摄浪浪入水,故曰有力。然此水性非由浪成,故曰不待缘。
 
二、空有力待缘。此是无性随缘俱时有义,无性便是随缘,随缘便是无性。空故随缘能成万法,故曰有力。无性空待缘方显,故曰待缘。譬如水不自显,待浪而显,浪非自有,待水而有。水与浪是俱时有义。水能成浪,故曰空有力。浪能显水,故曰待缘。
 
三、空无力待缘。此是空须随缘方显义,若空不随缘显便归断灭。缘能显空,故曰空无力。空以缘显,故曰待缘。譬如水不自显,因浪而显,故曰无力。浪能显水,故曰待缘。
 
四、有有力不待缘。一切法以无性为性,无性不生不灭是有义。随缘能成万法,故曰有力。无性随缘,随缘还是无性,故曰不待缘。譬如水性是一,不生不灭是有义,能成波浪是有力。然波浪依然是水,非有外缘,故曰不待缘。
 
五、有有力待缘。此是引自果义。无性为性,是有义。无性随缘成万法,是有力义。然万法缘成,还归无性,是引自果义。无性方能随缘,任缘方成无性,若非任缘,即非无性,故曰待缘。譬如有水方成浪,是有义。水能成浪,是有力义。浪还是水,是引自果义。既知水即是浪,当知浪即是水,无浪即无水,是待缘义。
 
六、有无力待缘。此是恒随转义。空依有成,有依空立,空有二者,相缘而立。有既缘空而立,故有无力。有既缘空而立,故曰待缘。
 
至此释有力无力竟。回头再谈《华严游心法界记》。
 
答:即上力无力相由,名为缘起也。已如上释。
 
《法界记》接着说,何以故?由彼此相夺,果方生故。
 
相夺即是相摄义。例如色摄空时,全空成色,色显空隐,是为色夺空;空摄色时,全色成空,空显色隐,是为空夺色。色夺空则色有力、空无力,空夺色则空有力、色无力,如是果法方生。
 
以下解释「性起」义。即彼此相由而无自性,无性为果而生。
 
相由是相入义、相成义。例如色入空方成空义,空由色而成,故空无自性,以色为性;空入色方成色义,色由空而成,故色无自性,以空为性。
 
或者有人谓,何必相由?色可自为色,空可自为空。请想:如果色自为色,便是定性有,落常边。如果空自为空,便是断灭空,落断边。常断二边不契中道矣。
 
由彼此无自性,方能相由相入而成果。若彼此已有定性,便不能相由相入矣。既然法由无自性生,但无自性便是不生。故生即不生,如是名为性起。例如由水成浪,由浪显水。浪既由水成,则浪无自性,若有自性,不借水成;水既由浪显,则水无自性,若有自性,不假浪显。如此全水是浪,全浪是水。浪起是水,故起而无起。水止是浪,故止而无止。是为性起也。因为果法即是自体,全是无性故。
 
譬如壁上画树,乍看似是从壁上生,其实全总是壁也。
 
所以性起法门者,即法界缘起,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法为主,法法为伴;法法为主,法法为伴。犹帝网天珠,交彻互融。
 
如《金师子章》云:
 
「一切即一,皆同无性,摄末归本,不碍末也。一即一切,因果历然,依本起末,不碍本也。力用相收,卷舒自在。力显性起,圆融法门无碍。」
 
性起法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本末相收,圆融无碍。
 
一切即一皆同无性者,一切法以无性为性。无性是其本,一切法相是其末。性起法门,无性随缘起万法,万法缘成还归无性。如是则本彻末,末彻本,一际无二。是故摄末归本,不碍末相宛然。
 
一即一切因果历然者,无性随缘成万法也。无性为因,万法为果,故因果历历分明。虽然无性而成万法,万法不异无性。故依本起末,不碍本也。
 
力用相收者,本末相收也。一即一切,是本彻末,本彻末则本收末尽;一切即一,是末彻本,末彻本则末收本尽。本收末尽谓之卷,末收本尽谓之舒。如是卷舒自在,圆融无碍,即性起法门也。
 
《华严经旨归》亦云:
 
「故知一性起修多罗,十方各有八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剎微尘数修多罗以为眷属。如一处性起既尔,余一切处性起,各摄尔许眷属,相与周遍法界……」
 
此是说性起法门,主伴圆融。一法为主,法法为伴;法法为主,法法为伴。故一处性起,一切处为伴;一切处性起,一切处为伴。是为法界缘起。
 
其余华严宗谈及性起之著作甚多,如《法界图记丛髓录》卷下,《华严五十要问答》卷上,《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卷一等。请参考之。

-------------------------------------------------------------------

智谕法师文集专题

智谕法师佛教讲座专集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