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谕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 卷六
卷六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嘱累品第二十二
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随喜者,于实相法随喜也。
诸法实相,理事圆融。诸法者,事相也;实相者,理体也。约事相言,一切事法,能所宛然;约理体言,空无所得,寂灭湛然。诸法实相,能所宛然而寂灭湛然;实相诸法,寂灭湛然而能所宛然。
能所宛然而寂灭湛然,是方便实智,方便实智成实功德。寂灭湛然而能所宛然,是实方便智,实方便智成权功德。
随者顺也,顺理则有实功德,顺事则有权功德。顺理则闻如来寿量深远,信顺不逆;顺事则闻佛三世益物,遍一切处遍一切时,毫无疑惑。如是事不碍理,理不碍事,信顺不二故曰随。
喜者以此法自觉,以此法觉人。自觉者自利,觉人者利他。自利则得无量智慧,利他则起无量慈悲。故自利者智导悲也,利他者悲导智也。以智导悲,则能读诵《法华》;以悲导智,则能为人演说《法华》。是知〈随喜功德品〉,实是五品弟子位之随喜品也。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法华经随喜者。得几所福。而说偈言 世尊灭度后 其有闻是经 若能随喜者 为得几所福」
弥勒菩萨问,若人闻《法华经》随喜者,为得几所福?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如来灭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智者若长若幼。闻是经随喜已。从法会出至于余处。若在僧坊若空闲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闻。为父母宗亲善友知识随力演说。是诸人等闻已随喜复行转教。余人闻已亦随喜转教。如是展转至第五十。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随喜功德。我今说之。汝当善听。」
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乃指四众弟子。及余智者,了达《法华经》诸法实相的,是为智者。故此实相法,非智慧者不能入。
有人说第五十人,是指十信人。有人说自十地展转至十回向,至十行,至十住,至十信,为第五十人。然看经文,只言展转至第五十人。今第五十人,言其随喜之功德,便知随喜功德之殊胜也。
「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形无形。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有人求福。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金银琉璃车马脑珊瑚虎珀诸妙珍宝及象马车乘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满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众生娱乐之具。随意所欲。然此众生皆已衰老年过八十。发白面皱将死不久。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即集此众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时皆得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宁为多不。弥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无量无边。若是施主。但施众生一切乐具功德无量。何况令得阿罗汉果。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以是较量功德,用显第五十人随喜《法华》功德之殊胜。假使以财布施,乃至令众生得阿罗汉的功德,不及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的功德。此何原因?以财布施得人天福报,以法布施令证阿罗汉果,都不如佛。随喜《法华经》,是实相法,实相是佛。如《维摩诘经》,佛问维摩诘,汝云何观佛?维摩诘答,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祇。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
此段文义显明,则知第五十人,意非在十信位了。
「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往诣僧坊若坐若立。须臾听受。缘是功德转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马车乘珍宝辇舆及乘天宫。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更有人来。劝令坐听。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转身。得帝释生处。若梵王坐处。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往听《法华》,须臾听受,即得此福报。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不过此处指片刻时间。
「阿逸多。若复有人语余人言。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即受其教。乃至须臾间闻。是人功德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利根智慧。百千万世终不喑痖。口气不臭。舌常无病。口亦无病。齿不垢黑。不黄不踈。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缩。不麁涩。不疮胗。亦不缺坏。亦不喎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无诸可恶。鼻不匾。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狭长。亦不窊曲。无有一切不可喜相。唇舌牙齿悉皆严好。鼻修高直面貌圆满。眉高而长额广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阿逸多。汝且观是劝于一人令往听法功德如此。何况一心听说读诵。而于大众为人分别如说修行。」
劝人听法之功德。
亦不褰缩,褰者翘起也。
不疮胗,胗音枕,口疮也。
亦中不喎(呙)斜,呙音块,口戾也。
鼻不匾,鼻不平薄。
亦不窊曲,窊音洼,不正也。
黧黑是又黄又黑。
阿逸多!劝一人听法,功德尚且如此。何况一心听法读诵,为他人说,如说修行呢?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于法会 得闻是经典 乃至于一偈 随喜为他说 如是展转教 至于第五十 最后人获福 今当分别之 如有大施主 供给无量众 具满八十岁 随意之所欲 见彼衰老相 发白而面皱 齿踈形枯竭 念其死不久 我今应当教 令得于道果 即为方便说 涅槃真实法 世皆不牢固 如水沫泡焰 汝等咸应当 疾生厌离心 诸人闻是法 皆得阿罗汉 具足六神通 三明八解脱」
阿罗汉具六神通,不具三明;大阿罗汉,具六神通复具三明。三明者:宿命明,知过去世;天眼明,知未来世;漏尽明,知现在世。
八解脱即:一、内有色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处解脱。五、识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受想解脱。
「最后第五十 闻一偈随喜 是人福胜彼 不可为譬喻 如是展转闻 其福尚无量 何况于法会 初闻随喜者 若有劝一人 将引听法华 言此经深妙 千万劫难遇 即受教往听 乃至须臾闻 斯人之福报 今当分别说 世世无口患 齿不踈黄黑 唇不厚褰缺 无有可恶相 舌不干黑短 鼻高修且直 额广而平正 面目悉端严 为人所喜见 口气无臭秽 优华之香 当从其口出 若故诣僧坊 欲听法华经 须臾闻欢喜 今当说其福 后生天人中 得妙象马车 珍宝之辇舆 及乘天宫殿 若于讲法处 劝人坐听经 是福因缘得 释梵转轮座 何况一心听 解说其义趣 如说而修行 其福不可量」
优钵罗华,即青莲华。
余义悉如长行所释。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六根共具六千,每根应得一千。
于此六千功德,各家其说不一,总属猜佛意旨。兹略介绍于下。
有言十善互为庄严,成百善功德。自行化他叹人叹法,成四百善功德。约五种法师而言,成二千善。又有上、中、下品,成六千善功德。
有言十善互为庄严,成百善功德。自行化他叹人叹法,成四百功德。上中下品,成一千二百功德。耳舌意三根持经用胜,具得三品,故有一千二百功德;眼鼻身三根用劣,仅得中下二品,故有八百功德。
这种说法,有不妥之处。因为依经文,六根清净,具六根互用之功。例如鼻根功德,有舌根耳根意根之用,怎能谓其用劣仅得中下二品呢?
《法华文句》云,按三业安乐行中,即有十善。一善有十,即成百善。每一善中有十如,即成千善。就化他行,成二千善。约如来室、如来衣、如来座,成六千善。六根清净,一一根皆有一千功德。……若论六根清净,则不言功德若多若少。若言庄严,则能盈、能缩、能等。等庄严者,根根各具一千;显其能盈,则言一千二百;显其能缩,则言八百功德。
《法华文句》虽据经作解,但依然是猜佛意旨。我们不得更好的解释,姑且依之。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受持《法华经》,眼具八百功德,耳具千二百功德,鼻具八百功德,舌具千二百功德,身具八百功德,意具千二百功德。以是六千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圆具五眼也。
「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
父母所生清净肉眼,即能具足五眼,此是受持《法华经》之殊胜功德。「见于三千大千世界……上至有顶」,此是天眼。天眼有报得及修得。譬如生于天道,则具天眼,鬼亦有天眼,此是报得。修戒定慧,成圣贤,亦具天眼,此是修得。
天眼有程度之不同。如色界梵天王,见所管辖之三千大千世界,而见不到三千大千世界以外,因有风轮阻碍,故看不见。小阿罗汉,见小千世界,大阿罗汉,见三千大千世界。辟支佛见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不受风轮阻碍。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于大众中 以无所畏心 说是法华经 汝听其功德 是人得八百 功德殊胜眼 以是庄严故 其目甚清净 父母所生眼 悉见三千界 内外弥楼山 须弥及铁围 并诸余山林 大海江河水 下至阿鼻狱 上至有顶处 其中诸众生 一切皆悉见 虽未得天眼 肉眼力如是」
偈是重颂,义如长行所释。
于大众中,以无所畏心,说是《法华经》。是人深入实相,说法时乃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故说《法华经》无所畏也。佛具十力,故说法无所畏。
弥楼山译为高山,须弥山译妙高山。九山八海最外一重山,纯铁所成,名铁围山。
有顶处,即色究竟天。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耳功德。以是清净耳。闻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其中内外种种语言音声。象声马声牛声车声。啼哭声愁叹声。螺声鼓声。钟声铃声。笑声语声。男声女声童子声童女声。法声非法声。苦声乐声。凡夫声圣人声。喜声不喜声。天声龙声夜叉声干闼婆声阿修罗声迦楼罗声紧那罗声摩睺罗伽声。火声。水声风声。地狱声畜生声饿鬼声。比丘声比丘尼声。声闻声辟支佛声。菩萨声佛声。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内外所有诸声。虽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净常耳。皆悉闻知如是分别种种音声。而不坏耳根。」
以持经功德,虽是父母所生肉耳,便能具有天耳、慧耳、法耳、佛耳之功德。
自闻三千大千世界,下至比丘、比丘尼声,系天耳功德;声闻、辟支佛声,系慧耳功德;菩萨声,系法耳功德;佛声,系佛耳功德。
而不坏耳根者,虽闻众多声,然不杂乱,欲闻何声,便只闻何声,余声不乱其闻性,曰不坏耳根。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父母所生耳 清净无浊秽 以此常耳闻 三千世界声 象马车牛声 钟铃螺鼓声 琴瑟箜篌声 箫笛之音声 清净好歌声 听之而不着 无数种人声 闻悉能解了 又闻诸天声 微妙之歌音 及闻男女声 童子童女声 山川崄谷中 迦陵频伽声 命命等诸鸟 悉闻其音声」
迦陵频伽、命命鸟等,皆为鸟名。
「地狱众苦痛 种种楚毒声 饿鬼饥渴逼 求索饮食声 诸阿修罗等 居在大海边 自共语言时 出于大音声 如是说法者 安住于此间 遥闻是众声 而不坏耳根 十方世界中 禽兽鸣相呼 其说法之人 于此悉闻之 其诸梵天上 光音及遍净 乃至有顶天 言语之音声 法师住于此 悉皆得闻之 一切比丘众 及诸比丘尼 若读诵经典 若为他人说 法师住于此 悉皆得闻之 复有诸菩萨 读诵于经法 若为他人说 撰集解其义 如是诸音声 悉皆得闻之 诸佛大圣尊 教化众生者 于诸大会中 演说微妙法 持此法华者 悉皆得闻之 三千大千界 内外诸音声 下至阿鼻狱 上至有顶天 皆闻其音声 而不坏耳根 其耳聪利故 悉能分别知 持是法花者 虽未得天耳 但用所生耳 功德已如是」
其耳聪利故,悉能分别知。此是法耳,以慧耳不能分别一切有为、无为诸法,只能观其空理。再者,三千大千界,内外诸音声,此亦系菩萨法耳。以阿罗汉及梵天王,只能闻三千大千世界以内,三千大千世界以外有风轮障碍故,不能得闻。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净鼻根。闻于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内外种种诸香。须曼那华香。阇提华香。末利华香。瞻卜华香。波罗罗华香。赤莲华香。青莲华香。白莲华香。华树香树香。栴檀香沈水香。多摩罗跋香。多伽罗香。及千万种和香。若末若丸若涂香。持是经者。于此间住悉能分别。」
《法华经》系明实相,故其功德圆满无上。父母所生肉鼻,亦复圆具肉天慧法佛五种鼻德。
瞻葡(薝葡)华很香,经云薝葡华虽萎,犹胜余华香。
今以眼根为例,说明肉天慧法佛五种功德。所谓果树香,是鼻根有舌根之用。
肉眼见粗色,不能见细色;能见近色,不能见远色;肉眼为色尘所障,有隔碍即不能见。
天眼可见细色,远近皆见,不为物所障碍。同时天眼还有一种功德,眼根与意互用,则能见未来。总之肉天二眼所见,皆是假相,慧眼方见真实。
慧眼,二乘慧眼,与佛真空慧眼不同。二乘慧眼见法空性;佛的真空慧眼,见空是假之空,假是空之假,一切亦空亦假,一切非空非假。总之,不见有为法,不见无为法,不见一切法,名慧眼。
法眼,二乘慧眼,只见空理,不能分别一切法。菩萨法眼能分别一切法。知假即是空,空即是假。以空即是假,故能分别一切法;以假即是空,故能不作分别想。所以能出空入假度众生。
佛眼,圆具五眼,六根互用。见一切法空,一切法假,一切法亦空亦假,一切法非空非假。
其余诸根功德,以此类推。
持《法华》功德,圆教所摄,能六根互用,由此鼻根功德中,可以看出。
「又复别知众生之香。象香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及草木丛林香。若近若远所有诸香。悉皆得闻分别不错。」
此是鼻根通于身根。
「持是经者。虽住于此。亦闻天上诸天之香。波利质多罗拘鞞陀罗树香及曼陀罗华香。摩诃曼陀罗华香。曼殊沙华香。摩诃曼殊沙华香。栴檀沈水。种种末香。诸杂华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无不闻知。又闻诸天身香。释提桓因在胜殿上五欲娱乐嬉戏时香。若在妙法堂上为忉利诸天说法时香。若于诸园游戏时香。及余天等男女身香。皆悉遥闻。」
五欲娱乐嬉戏时香,说法时香,及游戏时香等,是鼻根通于耳根、意根之用。
「如是展转乃至梵世。上至有顶诸天身香。亦皆闻之。并闻诸天所烧之香。及声闻香。辟支佛香。菩萨香。诸佛身香。亦皆遥闻知其所在。虽闻此香。然于鼻根不坏不错。若欲分别为他人说。忆念不谬。」
诸天身香、声闻香、辟支佛香、菩萨香、诸佛身香。即以肉鼻,具天慧法佛等功德。
不坏鼻根,于众香中,欲闻何香即闻何香。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鼻清净 于此世界中 若香若臭物 种种悉闻知 须曼那阇提 多摩罗栴檀 沈水及桂香 种种华香 及知众生香 男子女人香 说法者远住 闻香知所在 大势转轮王 小转轮及子 群臣诸宫人 闻香知所在」
大势转轮王。转轮王有四种,金轮王管四部洲,银轮王管东西南三洲,铜轮王管东南二洲,铁轮王管南阎浮提之一洲。金轮王有千子,银轮王有五百子,铜轮王有百子,铁轮王有五十子。大转轮王即金轮王,小转轮王即铁轮王。
「身所着珍宝 及地中宝藏 转轮王宝女 闻香知所在 诸人严身具 衣服及璎珞 种种所涂香 闻香知其身 诸天若行坐 游戏及神变 持是法华者 闻香悉能知 诸树华实 及酥油香气 持经者住此 悉知其所在 诸山深崄处 栴檀树花敷」
观文则知,鼻根清净,可得六根互用。例如诸树华果实者,同舌根之用也。
「众生在中者 闻香皆能知 铁围山大海 地中诸众生 持经者闻香 悉知其所在 阿修罗男女 及其诸眷属
鬪诤游戏时 闻香皆能知 旷野险隘处 师子象虎狼
野牛水牛等 闻香知所在」
如是等用,可知同于眼根。
「若有怀妊者 未辩其男女 无根及非人 闻香悉能知 以闻香力故 知其初怀妊 成就不成就 安乐产福子 以闻香力故 知男女所念 染欲痴恚心 亦知修善者」
此是同于意根。以下类推可知。
「地中众伏藏 金银诸珍宝 铜器之所盛 闻香悉能知 种种诸璎珞 无能识其价 闻香知贵贱 出处及所在 天上诸华等 曼陀曼殊沙 波利质多树 闻香悉能知 天上诸宫殿 上中下差别 众宝花庄严 闻香悉能知 天园林胜殿 诸观妙法堂 在中而娱乐 闻香悉能知 诸天若听法 或受五欲时 来往行坐卧 闻香悉能知 天女所着衣 好华香庄严 周旋游戏时 闻香悉能知 如是展转上 乃至于梵世 入禅出禅者 闻香悉能知」
自地中诸伏藏,至出处及所在,皆同意根之用。梵世众生,修行禅定,即四禅八定,故曰入禅出禅者。
「光音遍净天 乃至于有顶 初生及退没 闻香悉能知」
光音天、遍净天,乃至有顶之天,皆色界天。
「诸比丘众等 于法常精进 若坐若经行 及读诵经法 或在林树下 专精而坐禅 持经者闻香 悉知其所在 菩萨志坚固 坐禅若读诵 或为人说法 闻香悉能知 在在方世尊 一切所恭敬 愍众而说法 闻香悉能知 众生在佛前 闻经皆欢喜 如法而修行 闻香悉能知 虽未得菩萨 无漏法生鼻 而是持经者 先得此鼻相」
菩萨无漏,不同小乘无漏。小乘无漏,于因上断爱、取、有。爱取是烦恼,有是业,既断烦恼业,于果上便不受三界生死苦。菩萨无漏,于因上破无明、行。无明是烦恼,行是业,既断烦恼业,于果上便不受变易生死苦。于小乘法中,见思烦恼及分段生死皆名有漏;于菩萨法中,无明烦恼及变易生死亦名有漏。总而言之,所谓漏者,即惑业苦也。认真来说,唯佛一人真证无漏。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舌功德。若好若丑。若美不美。及诸苦物。在其舌根。皆变成上味。如天甘露无不美者。若以舌根。于大众中有所演说。出深妙声能入其心。皆令欢喜快乐。又诸天子天女释梵诸天。闻是深妙音声。有所演说言论次第。皆悉来听。及诸龙龙女。夜叉夜叉女。干闼婆干闼婆女。阿修罗阿修罗女。迦楼罗迦楼罗女。紧那罗紧那罗女。摩睺罗伽摩睺罗伽女。为听法故。皆来亲近恭敬供养。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群臣眷属。小转轮王大转轮王。七宝千子内外眷属。乘其宫殿俱来听法。」
舌根有两种功德,一是味觉,二是说法。若人受持《法华经》,于味觉方面,一切食物入口,皆如天甘露上味;于说法方面,能演说深妙佛法,悦一切众生心,令一切众生皆来听法,亲近恭敬供养。
「以是菩萨善说法故。婆罗门居士国内人民。尽其形寿随侍供养。又诸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常乐见之。是人所在方面。诸佛皆向其处说法。悉能受持一切佛法。又能出于深妙法音。」
不但人天前来听法,一切贤圣乃至菩萨佛,亦来护念,常乐见之。诸佛皆向其处说法,是人悉能受持,并能宣说深妙法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舌根净 终不受恶味 其有所食啖 悉皆成甘露 以深净妙声 于大众说法 以诸因缘喻 引导众生心 闻者皆欢喜 设诸上供养 诸天龙夜叉 及阿修罗等 皆以恭敬心 而共来听法 是说法之人 若欲以妙音 遍满三千界 随意即能至 大小转轮王 及千子眷属 合掌恭敬心 常来听受法 诸天龙夜叉 罗剎毗舍阇 亦以欢喜心 常乐来供养 梵天王魔王 自在大自在 如是诸天众 常来至其所 诸佛及弟子 闻其说法音 常念而守护 或时为现身」
重颂释如长行。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八百身功德。得清净身如净琉璃。众生见。其身净故。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生时死时上下好丑。生善处恶处。悉于中现。及铁围山。大铁围山。弥楼山。摩诃弥楼山等诸山。及其中众生悉于中现。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所有及众生悉于中现。若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说法。皆于身中现其色像。」
父母所生肉身,以受持《法华经》功德,圆具天慧法佛之用。世间所有皆于身中现,具肉身用。上至有顶之天于身中现,具天身用。声缘二乘于身中现,具慧身用。菩萨于身中现,具法身用。佛于身中现,具佛身用。今依《法华文句》,作如是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持法花者 其身甚清净 如彼净琉璃 众生皆见 又如净明镜 悉见诸色像 菩萨于净身 皆见世所有 唯独自明了 余人所不见 三千世界中 一切诸群萌 天人阿修罗 地狱鬼畜生 如是诸色像 皆于身中现 诸天等宫殿 乃至于有顶 铁围及弥楼 摩诃弥楼山 诸大海水等 皆于身中现 诸佛及声闻 佛子菩萨等 若独若在众 说法悉皆现 虽未得无漏 法性之妙身 以清净常体 一切于中现」
偈颂释如长行。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解是义已。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心之所行。心所动作。心所戏论。皆悉知之。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如来灭后,受持《法华经》,于意根可获圆解。圆解者,一解一切解。故闻一偈一句,能通达无量无边义。为人演说,一月四月,乃至一岁,皆能不违实相。若说世间经书,皆能顺于正法。
能知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心之所念。凡有筹量言说,皆是佛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意清净 明利无秽浊 以此妙意根 知上中下法 乃至闻一偈 通达无量义 次第如法说 月四月至岁 是世界内外 一切诸众生 若天龙及人 夜叉鬼神等 其在六趣中 所念若干种 持法花之报 一时皆悉知 十方无数佛 百福庄严相 为众生说法 悉闻能受持 思惟无量义 说法亦无量 终始不忘错 以持法华故 悉知诸法相 随义识次第 达名字语言 如所知演说 此人有所说 皆是先佛法 以演此法故 于众无所畏 持法花经者 意根净若斯 虽未得无漏 先有如是相 是人持此经 安住希有地 为一切众生 欢喜而爱敬 能以千万种 善巧之语言 分别而说法 持法花经故」
以此妙意根,如上中下法。即一解一切解也。
思惟无量义,说法亦无量。其解既圆,故说法亦圆。
安住希有地。安住圆教六根清净位也。得六根清净者,可分证成佛,故称希有地。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此品引释迦牟尼佛本生作证,明流通益物。菩萨知众生皆具佛性,皆当成佛,不敢轻慢众生,故号常不轻。
常不轻菩萨礼敬赞叹一切,如众生皆当成佛,是密说一乘;以后得六根清净,具足智慧,是显说一乘。密说显说,总在弘通《法华》。
常不轻菩萨弘通《法华》,具足三事、四行。 三事者:入如来室,慈悲心常行不改;着如来衣,忍于打骂;登如来座,知众生皆具佛性,即是深达真空妙理。
四行者:礼敬赞叹一切,即无憍慢行;忍于打骂,即忍辱行;多年忍苦行道,不舍众生,即慈悲行;知众生皆有佛性,即空寂行。又,四行者:即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誓愿安乐行。
以常不轻菩萨,具足三事、四行,故此品为上品流通。
「尔时佛告得大势菩萨摩诃萨。汝今当知。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法花经者。若有恶口骂詈诽谤。获大罪报。如前所说。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说。眼耳鼻舌身意清净。」
佛告得大势菩萨,若有诽谤说《法华经》者,得大罪报;宣说《法华经》者,如前〈法师功德品〉所说,得六根清净功德。
以下便以往昔作证。诽谤得大罪报者,跋陀婆罗等是;得六根清净功德者,今释迦牟尼佛是。
「得大势。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劫名离衰。国名大成。其威音王佛。于彼世中。为天人阿修罗说法。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应六波罗蜜法究竟佛慧。」
威音王佛,亦说三乘法,度三乘人。于一乘法中,实无三乘法,宣说三乘法,是善巧方便;实无三乘人,度三乘人,是善权方便。
什么是佛慧?佛慧于一知无量,于无量知一。
于一知无量是佛智,名一心生万法;于无量知一是佛慧,名万法归一心。于一知无量,是实相诸法;于无量知一,是诸法实相。总说一真法界性,即是一心。所以《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于一知无量,是佛的权智;于无量知一,是佛的实智。佛的智慧于果位不共二乘,名一切种智,亦名佛的一切智。一切智是佛的总相智,一切种智是佛的别相智。
「得大势。是威音王佛。寿四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数。如一阎浮提微尘。像法住世劫数。如四天下微尘。其佛饶益众生已。然后灭度。正法像法灭尽之后。于此国土复有佛出。亦号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万亿佛皆同一号。最初威音王如来。既已灭度。正法灭后于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
如一阎浮提微尘数劫者,将阎浮提碎为微尘,劫数如是之多。像法住世,如四天下微尘数劫。
增上慢比丘。佛法于第一义中,毕竟空不可得,于世谛中,如幻不可得,于一切法不可得,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声闻乘人于不可得中,以我慢故,生有所得心,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故名增上慢人。于像法中,此辈人有大势力。
「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
律制比丘不礼白衣,常不轻菩萨云何礼白衣?以常不轻菩萨所礼者,乃法身佛。故曰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
「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乃至远见四众。亦复故往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四众之中。有生瞋恚心不净者。恶口骂詈言。是无智比丘。从何所来自言我不轻汝而与我等授记当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虚妄授记。如此经历多年常被骂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当作佛。说是语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避走远住。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以其常作是语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号之为常不轻。」
常不轻菩萨不专读诵,但行礼拜。身业弘法也。
授记有二种,通记与别记。别记记劫数,通记不记劫数。例如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佛,即是通记。常不轻菩萨授记众生成佛,即是通记。
「是比丘临欲终时。于虚空中。具闻威音王佛先所说法华经。二十千万亿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净耳鼻舌身意根清净。得是六根清净已。更增寿命二百万亿那由他岁。广为人说是法华经。于时增上慢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轻贱是人。为作不轻名者。见其得大神通力乐说辩力大善寂力。闻其所说皆信伏随从。是菩萨复化千万亿众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命终之后得值二千亿佛。皆号日月灯明。于其法中说是法华经。以是因缘复值二千亿佛。同号云自在灯王。于此诸佛法中受持读诵。为诸四众说此经典故。得是常眼清净耳鼻舌身意诸根清净。于四众中说法心无所畏。得大势。是常不轻菩萨摩诃萨供养如是若干诸佛。恭敬尊重赞叹种诸善根。于后复值千万亿佛。亦于诸佛法中说是经典。功德成就当得作佛。」
常不轻菩萨闻空中说《法华经》,得六根清净。六根清净位,约别教在初地以前,约圆教在初住以前,向上便是分证成佛。
神通力是身业功德相,乐说辩力是口业功德相,大善寂力是意业功德相。
「得大势。于意云何。尔时常不轻菩萨岂异人乎。则我身是。若我于宿世。不受持读诵此经。为他人说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先佛所。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说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大势。彼时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瞋恚意轻贱我故。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毕是罪已。复遇常不轻菩萨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大势。于汝意云何。尔时四众常轻是菩萨者。岂异人乎。今此会中跋陀婆罗等五百菩萨。师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优婆塞。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者是。得大势。当知是法华经。大饶益诸菩萨摩诃萨。能令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常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是经。」
尔时常不轻,即释迦牟尼佛,尔时增上慢四众弟子,即跋陀婆罗……等。
跋陀婆罗,又作跋陀和,译为贤护,或译为仁贤。于是我们猜出几部经先后次序。
《幻士仁贤经》,幻士仁贤即跋陀婆罗,尔时跋陀婆罗尚未归依佛,这部经可能最早。
《法华经》最迟说,经中曾云四十余年未说真实,最后方说真实,故《法华经》可能最晚。
其间有《般舟三昧经》,跋陀和菩萨当机,《思益经》有跋陀婆罗十六开士,《楞严经》亦提到跋陀婆罗。可能这几部经,居《幻士仁贤经》,与《法华经》之间。
师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优婆塞,应为师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优婆塞。
最后称叹《法华经》功德,并劝流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过去有佛 号威音王 神智无量 将导一切 天人龙神 所共供养 是佛灭后 法欲尽时 有一菩萨 名常不轻 时诸四众 计着于法 不轻菩萨 往到其所 而语之言 我不轻汝 汝等行道 皆当作佛 诸人闻已 轻毁骂詈 不轻菩萨 能忍受之 其罪毕已 临命终时 得闻此经 六根清净 神通力故 增益寿命 复为诸人 广说是经 诸着法众 皆蒙菩萨 教化成就 令住佛道 不轻命终 值无数佛 说是经故 得无量福 渐具功德 疾成佛道 彼时不轻 则我身是 时四部众 着法之者 闻不轻言 汝当作佛 以是因缘 值无数佛 此会菩萨 五百之众 并及四部 清信士女 今于我前 听法者是 我于前世 劝是诸人 听受斯经 第一之法 开示教人 令住涅槃 世世受持 如是经典 亿亿万劫 至不可议 时乃得闻 是法华经 亿亿万劫 至不可议 诸佛世尊 时说是经 是故行者 于佛灭后 闻如是经 勿生疑惑 应当一心 广说此经 世世值佛 疾成佛道」
偈颂如长行所释。
计着于法。即于毕竟空中,计有所得也。亦即增上慢人。
时乃得闻,是《法华经》非可经常得闻,机缘时至,乃得一闻。
诸佛世尊,时说是经。例如释迦牟尼佛,四十余年未说是经,最后八年方说《法华》。
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不测之谓神,力用之谓力。欲付嘱深法,先现十种神力。十种神力者:一、广长舌相,二、毛孔放光,三、謦咳,四、弹指,五、动地,六、十方普见,七、空中唱声,八、南无释迦牟尼佛,九、十方遥散诸物,十、十方通达无碍。
「尔时千世界微尘等菩萨摩诃萨。从地踊出者。皆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于佛灭后。世尊分身所在国土灭度之处。当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净大法。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而供养之。」 从地涌出菩萨,发愿弘经,亦自欲得真净大法。欲得真净大法者,欲亲证实相也。
「尔时世尊于文殊师利等无量百千万亿旧住娑婆世界菩萨摩诃萨。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众前。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于无量无数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亦复如是。出广长舌放无量光。释迦牟尼佛及宝树下诸佛。现神力时满百千岁。然后还摄舌相。一时謦咳俱共弹指。是二音声。遍至十方诸佛世界。地皆六种震动。其中众生。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以佛神力故。皆见此娑婆世界无量无边百千万亿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及见释迦牟尼佛共多宝如来在宝塔中坐师子座。又见无量无边百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及诸四众恭敬围绕释迦牟尼佛。既见是已。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即时诸天于虚空中高声唱言。过此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世界。有国名娑婆。是中有佛。名释迦牟尼。今为诸菩萨摩诃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汝等当深心随喜。亦当礼拜供养释迦牟尼佛。彼诸众生闻虚空中声已。合掌向娑婆世界。作如是言。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释迦牟尼佛。以种种华香璎珞幡盖及诸严身之具珍宝妙物。皆共遥散娑婆世界。所散诸物从十方来。譬如云集变成宝帐。遍覆此间诸佛之上。于时十方世界通达无碍。如一佛土。」
欲宣实相真净大法,先现十种神力。
广长舌相上至梵世,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毛孔放光表智慧,遍照十方表境,此表智境罄尽。世尊及宝树下诸分身佛,现神力满百千岁。此佛以神力促长时为短时,虽历百千岁,令法会大众感觉少时也。
謦咳,四十余年隐秘真实,今声咳者,欲宣真实之状也。遍至十方世界者,示十方诸佛同证实相。
弹指,此一弹指,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促众生依教奉行。
六种震动,警六道众生。
普见娑婆世界,表此实相法,佛佛道同也。
空中高声唱言,表实相一乘教义,十方普遵。
南无释迦牟尼佛,归依《妙法华经》也。
遥散诸物,云集宝帐者,表诸法实相。
十方通达无碍,表实相理一也。
「尔时佛告上行等菩萨大众。诸佛神力如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若我以是神力。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为嘱累故说此经功德犹不能尽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秘要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经宣示显说。是故汝等于如来灭后。应一心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
以佛不思议神力,况比《法华经》功德。如来一切权实诸法,皆不出实相,今于此经宣示显说。如来一切自在神力,皆不出实相,今于此经宣示显说。如来一切秘要之藏,一切甚深之事,唯诸法实相。
最后付嘱菩萨,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妙法华经》。
「所在国土。若有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若经卷所住之处。若于园中。若于林中。若于树下。若于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旷野。是中皆应起塔供养。所以者何。当知是处即是道场。诸佛于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于此转于*轮。诸佛于此而般涅槃。」
并应护持修行者,恭敬经卷。园中、林中、树下、僧坊,皆僧居住处。是中皆应起塔供养,以此处即是道场。道场者,佛成道处,说法度众生处,乃至般涅槃处。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佛救世者 住于大神通 为悦众生故 现无量神力 舌相至梵天 身放无数光 为求佛道者 现此希有事 诸佛謦咳声 及弹指之声 周闻十方国 地皆六种动 以佛灭度后 能持是经故 诸佛皆欢喜 现无量神力 嘱累是经故 赞美受持者 于无量劫中 犹故不能尽 是人之功德 无边无有穷 如十方虚空 不可得边际 能持是经者 则为已见我 亦见多宝佛 及诸分身者」
《法华经》是一乘教义,一乘教义即是一心、一实谛、实相。实相者诸佛法身,故曰则为已见我,及多宝佛,分身诸佛。
「又见我今日 教化诸菩萨 能持是经者 令我及分身 灭度多宝佛 一切皆欢喜 十方现在佛 并过去未来 亦见亦供养 亦令得欢喜 诸佛坐道场 所得秘要法 能持是经者 不久亦当得 能持是经者 于诸法之义 名字及言辞 乐说无穷尽 如风于空中 一切无障碍 于如来灭后 知佛所说经 因缘及次第 随义如实说 如日月光明 能除诸幽冥 斯人行世间 能灭众生暗 教无量菩萨 毕竟住一乘 是故有智者 闻此功德利 于我灭度后 应受持斯经 是人于佛道 决定无有疑」
持是《法华经》者,能令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欢喜。
诸佛所得秘要法,即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即诸法实相。
实相为诸法之义。名字言辞,皆缘起无性。缘起无性,即诸法实相。实相无相,无碍无尽,故得实相者,于法乐说无尽,一切无碍。
因缘及次第,随义如实说。于第一义中,诸法毕竟空,不可得不可说。若欲说法,必假因缘次第。因缘所生法,空无自性,空无自性还归第一义。故虽有名字言辞,却是于言离言,总归实相,故曰随义如实说。
如日月光明破暗者,谓实相法能破世间痴冥也。
教无量菩萨,入于一佛乘。
于我灭后,受持《法华经》者,是人于佛道,能决定信,无有疑惑。
嘱累品第二十二
嘱累之义,可从三方面解说。一、从佛边,二、从菩萨边,三、从佛与菩萨合论。
从佛边者,嘱是佛所付嘱,累是烦尔菩萨众等流通。
从菩萨边者,嘱是顶受佛所嘱,累是敬顺佛意,不辞其劳。
佛菩萨合论者,嘱是佛所嘱,累是菩萨敬承佛旨。 「尔时释迦牟尼佛。从法座起现大神力。以右手摩无量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我于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习是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应当一心流布此法广令增益。如是三摩诸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我于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习是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当受持读诵广宣此法。令一切众生普得闻知。」
三摩菩萨顶,示将以真净大法,付嘱菩萨,烦菩萨流布利益众生。
「所以者何。如来有大慈悲。无诸悭悋亦无所畏。能与众生佛之智慧如来智慧自然智慧。如来是一切众生之大施主。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法。勿生悭悋。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慧故。若有众生不信受者。当于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则为已报诸佛之恩。」
佛以大慈悲,无有悭吝,亦无所畏。何故无所畏?于法决定说也。
以佛智慧、如来智慧、自然智慧,普施一切众生,为大施主。佛智慧、如来智慧、自然智慧,即无上正等正觉。
于未来世,若有信者,当为演说《法华经》。若不信者,当于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余深法者,三乘法也。今是此经开三显一义,若不能直入一乘,当为开三乘教。
最后付嘱菩萨云,汝等若能如是流通《法华经》,则为已报诸佛之恩。
「时诸菩萨摩诃萨。闻佛作是说已。皆大欢喜遍满其身。益加恭敬曲躬低头。合掌向佛俱发声言。如世尊当具奉行。唯然世尊。愿不有虑。诸菩萨摩诃萨众。如是三反俱发声言。如世尊当具奉行。唯然世尊。愿不有虑。」
诸菩萨仰承所嘱,三复其言,当具奉行弘《法华经》。
「尔时释迦牟尼佛。令十方来诸分身佛各还本土。而作是言。诸佛各随所安。多宝佛塔还可如故。说是语时。十方无量分身诸佛。坐宝树下师子座上者。及多宝佛。并上行等无边阿僧祇菩萨大众。舍利弗等声闻四众。及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佛令分身诸佛各还本土。大众闻佛付嘱,皆大欢喜。
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佛自说过去世事曰本生,论菩萨过去世事曰本事。今说药王菩萨过去世事,故曰本事。
「尔时宿王华菩萨白佛言。世尊。药王菩萨。云何游于娑婆世界。世尊。是药王菩萨。有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难行苦行。善哉世尊。愿少解说。诸天龙神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又他国土诸来菩萨。及此声闻众。闻皆欢喜。」
宿王华菩萨,请佛说药王菩萨本事。 菩萨有本土菩萨,及十方诸来菩萨。本土菩萨例如天亲菩萨、龙树菩萨、跋陀婆罗十六开士等。十方诸来菩萨例如药王菩萨、观音菩萨、维摩诘等。
他国土诸来菩萨即十方菩萨,及此土声闻弟子众等,若闻药王菩萨本事,当皆欢喜。
「尔时佛告宿王华菩萨。乃往过去无量恒河沙劫有佛。号日月净明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佛有八十亿大菩萨摩诃萨。七十二恒河沙大声闻众。佛寿四万二千劫菩萨寿命亦等。彼国无有女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等及以诸难。地平如掌琉璃所成。宝树庄严。宝帐覆上。垂宝华幡。宝瓶香炉周遍国界。七宝为台。一树一台。其树去台尽一箭道。此诸宝树。皆有菩萨声闻而坐其下。诸宝台上。各有百亿诸天作天伎乐。歌叹于佛以为供养。」
过去无量恒河沙劫,有佛号日月净明德,十号具足。其佛与菩萨,俱寿四万二千劫。国土庄严,如经文所述。一箭道,即二里远。
「尔时彼佛。为一切众生见菩萨及众菩萨诸声闻众。说法华经。是一切众生见菩萨乐习苦行。于日月净明德佛法中。精进经行一心求佛。满万二千岁已。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欢喜。即作念言。我得现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闻法华经力。我今当供养日月净明德佛及法华经。即时入是三昧。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细末坚黑栴檀。满虚空中如云而下。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此香六铢。价直娑婆世界。以供养佛。」
彼佛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等,说《法华经》。当知本品,仍是流通《法华经》。
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乐修苦行,一心上求佛道。满一万二千岁,得现一切色身三昧。于是入三昧,行大供养。
海此岸旃檀香,此香六铢,价值娑婆世界。二十四铢等于一两,可知此香极为珍贵。
「作是供养已。从三昧起。而自念言。我虽以神力供养于佛。不如以身供养。即服诸香。栴檀。熏陆。兜楼婆。毕力迦。沈水。胶香。又饮瞻卜诸华香油。满千二百岁已。香油涂身。于日月净明德佛前。以天宝衣而自缠身。灌诸香油。以神通力愿。而自然身。光明遍照八十亿恒河沙世界。其中诸佛同时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若以华香璎珞烧香末香涂香天缯幡盖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种种诸物供养。所不能及。假使国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于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养诸如来故。作是语已而各默然。其身火燃千二百岁。过是已后其身乃尽。」
菩萨燃身、燃指等,为法供养。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作是供养,蒙八十亿恒河沙世界诸佛赞叹。
兜楼婆、毕力迦,罗什大师云,此香出龙神国,此土所无,故不翻。
「一切众生见菩萨。作如是法供养已。命终之后。复生日月净明德佛国中。于净德王家。结加趺坐忽然化生。即为其父。而说偈言 大王今当知 我经行彼处 即时得一切 现诸身三昧 勤行大精进 舍所爱之身 供养于世尊 为求无上慧」
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作如法供养已,即便命终。命终后,还于日月净明德佛国中,净德王家出生。结加趺坐忽然化生,表非胎生也。
即为其父说偈。偈颂略出,述其于日月净明德佛处修道燃身之经过,为求无上佛慧。故受菩萨戒后,须燃香供佛。
「说是偈已。而白父言。日月净明德佛。今故现在。我先供养佛已。得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复闻是法华经。八百千万亿那由他。甄迦罗。频婆罗。阿閦婆等偈。大王。我今当还供养此佛。白已即坐七宝之台。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
甄迦罗、频婆罗、阿閦婆等,皆外国数名。
「往到佛所头面礼足合十指爪。以偈赞佛 容颜甚奇妙 光明照十方 我适曾供养 今复还亲觐
尔时一切众生见菩萨。说是偈已。而白佛言。世尊。世尊犹故在世。」
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还到佛所。
「尔时日月净明德佛告一切众生见菩萨。善男子。我涅槃时到。灭尽时至。汝可安施床座。我于今夜当般涅槃。又一切众生见菩萨。善男子。我以佛法嘱累于汝。及诸菩萨大弟子。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亦以三千大千七宝世界。诸宝树宝台。及给侍诸天。悉付于汝。我灭度后所有舍利。亦付嘱汝。当令流布广设供养。应起若干千塔。如是日月净明德佛。一切众生见菩萨已。于夜后分入于涅槃。」
日月净明德佛,嘱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后,入于涅槃。
「尔时一切众生见菩萨。见佛灭度悲感懊恼恋慕于佛。即以海此岸栴檀为。供养佛身。而以烧之。火灭已后。收取舍利。作八万四千宝瓶。以起八万四千塔。高三世界。表剎庄严。垂诸幡盖悬众宝铃。」
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以海此岸旃檀为荼毗,供养佛身。收取舍利,起塔供养。
「尔时一切众生见菩萨。复自念言。我虽作是供养心犹未足。我今当更供养舍利。便语诸菩萨大弟子。及天龙夜叉等一切大众。汝等当一心念。我今供养日月净明德佛舍利。作是语已。即于八万四千塔前。然百福庄严臂。七万二千岁而以供养。令无数求声闻众无量阿僧祇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使得住现一切色身三昧。」
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复燃臂供养佛舍利。令无数求声闻众、无量阿僧祇人,发无上菩提心,得住现一切色身三昧。
「尔时诸菩萨天人阿修罗等。见其无臂忧恼悲哀。而作是言。此一切众生见菩萨。是我等师。教化我者。而今烧臂身不具足。」
尔时大众见菩萨无臂,皆生忧恼。
「于时一切众生见菩萨。于大众中立此誓言。我舍两臂。必当得佛金色之身。若实不虚。令我两臂还复如故。作是誓已自然还复。由斯菩萨福德智慧淳厚所致。当尔之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天雨宝华。一切人天得未曾有。」
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发誓言,我舍臂供养舍利,必当得佛金身。若实不虚,令我两臂还复如故。即时两臂还复如故,尔时大地六种震动。
「佛告宿王华菩萨。于汝意云何。一切众生见菩萨。岂异人乎。今药王菩萨是也。其所舍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数。宿王华。若有发心欲得阿耨多藐三貌三菩提者。能燃手指乃至足一指供养佛塔。胜以国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国土山林河池诸珍宝物而供养者。」
佛告宿王华菩萨,昔日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即今药王菩萨。佛并赞叹燃指供佛功德。
「若复有人。以七宝满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于佛及大菩萨辟支佛阿罗汉。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华经。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宿王华。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诸水之中。海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诸如来所说经中。最为深大。又如土山黑山小铁围山大铁围山及十宝山。众山之中须弥山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诸经中最为其上。又如众星之中。月天子最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千万亿种诸经法中。最为照明。又如日天子能除诸暗。此经亦复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又如诸小王中。转轮圣王最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于众经中最为其尊。又如帝释。于三十三天中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又如大梵天王。一切众生之父。此经亦复如是。一切贤圣学无学。及发菩萨心者之父。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一切如来所说。若菩萨所说。若声闻所说。诸经法中最为第一。有能受持是经典者。亦复如是。于一切众生中亦为第一。一切声闻辟支佛中菩萨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于一切诸经法中最为第一。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
复赞受持《法华经》功德。经中举十种譬喻,以显受持是《法华经》功德之殊胜。
须弥山系金、银、琉璃、玻璃四宝所成,四王、忉利天人所居。土山、黑山、铁围山,均非宝成。十宝山或一宝或二宝所成,神龙杂居。
众人眼见众星中,月光照明最胜,故佛举此喻。非以星月体积大小而论。
一切贤圣学无学,指二乘言。发菩萨心者,指大乘言。如是等人,皆以《法华经》,成就无上功德。
佛于诸法已得自在,故曰法王。
「宿王华。此经能救一切众生者。此经能令一切众生离诸苦恼。此经能大饶益一切众生。充满其愿。如清凉池。能满一切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医。如暗得灯。如贫得宝。如民得王。如贾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华经亦复如是。能令众生离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缚。若人得闻此法华经。若自书。若使人书。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筹量多少不得其边。若书是经卷。华香璎珞。烧香末香涂香。幡盖衣服。种种之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瞻卜油灯。须曼那油灯。波罗罗油灯。婆利师迦油灯。那婆摩利油灯供养。所得功德亦复无量。」
佛复告宿王华,《法华经》能救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离诸苦恼、得大饶益。如清凉池,能满一切渴乏者,乃至如炬除暗。
如商人得商主,可出海寻宝。
如贾客得海。贾客,商人也,得海可以致财。
书写供养《法华经》,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筹量,不得其边。
「宿王华。若有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者。亦得无量无边功德。若有女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能受持者。尽是女身后不复受。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瞋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憍慢嫉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净。以是清净眼根。见七百万二千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如来。是时诸佛遥共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于释迦牟尼佛法中。受持读诵思惟是经为他人说。所得福德无量无边。火不能烧。水不能漂。汝之功德千佛共说不能令尽。汝今已能破诸魔贼坏生死军。诸余怨敌皆悉摧灭。善男子。百千诸佛以神通力共守护汝。于一切世间天人之中无如汝者。唯除如来。其诸声闻辟支佛乃至菩萨智慧禅定。无有与汝等者。宿王华。此菩萨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
次赞〈药王本事品〉功德。若有女人闻是品受持者,即得无量功德,何况男子?
女人闻是品信受奉行者,来生即不受女身。于如来灭后,末法时期,于是经典如说修行者,命终后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灭诸烦恼,得无生法忍。得眼根清净,即六根清净,以得六根清净者,六根互用故。得见七百万二千亿那由他恒沙佛,诸佛遥共赞叹其功德。
以《法华经》系实相法故,是以能破生死魔军及诸怨,为诸佛所护念。
「若有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能随喜赞善者。是人现世口中常出青莲华香。身毛孔中。常出牛头栴檀之香。所得功德如上所说。」
以上赞叹受持功德,今叹随喜功德。
「是故宿王华。以此药王菩萨本事品。嘱累于汝。我灭度后后五百岁中。广宣流布于阎浮提无令断绝。恶魔魔民诸天龙夜叉鸠盘茶等得其便也。」
佛以〈药王本事品〉,嘱累宿王华菩萨,令其守护。
「宿王华。汝当以神通之力守护是经。所以者何。此经则为阎浮提人病之良药。若人有病。得闻是经病即消灭。不老不死。宿王华。汝若见有受持是经者。应以青莲花盛满末香供散其上。散已作是念言。此人不久。必当取草坐于道场破诸魔军。当吹法螺击大法鼓。度脱一切众生老病死海。是故求佛道者。见有受持是经典人。应当如是生恭敬心。说是药王菩萨本事品时。八万四千菩萨。得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多宝如来于宝塔中。赞宿王华菩萨言。善哉善哉。宿王华。汝成就不可思议功德。乃能问释迦牟尼佛如此之事。利益无量一切众生。」
此经为阎浮提人,病之良药。
宿王华!若有受持是经者,是人不久当坐道场成佛。
取草坐于道场。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座而坐,成无上觉。
破魔军后,释迦世尊成就佛道。世尊成佛后,转*轮度众生。
说此〈药王菩萨本事品〉时,八万四千菩萨,得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即解六道一切众生语言。多宝如来,赞宿王华,乃赞其问佛〈药王菩萨本事品〉也。
--------------------------------------------------------------------------------------------------------------------
扩展阅读:
--------------------------------------------------------------------------------------------------------------------
推荐访问:
佛教听书手机客户端下载 http://www.fjdh.cn/zhuanti/tsweb/
最新佛教音乐在线收听下载http://vod.fjdh.com/fjdh-vl/179/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