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智谕法师:般若义理的探究 分别解说 四谛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03日
来源:   作者:智谕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分别解说|四谛  

 
世尊成道后,应梵王请,至鹿野苑为五比丘说四谛法。三转十二*轮,示转、劝转、证转。
 
示转者,此是苦,是苦集,是苦灭,是至苦灭道。世尊先示四谛相,令五比丘知。
 
劝转者,劝五比丘如法修行。是苦谛应知,是苦集应断,是苦灭应证,是苦灭道应修。至此世尊劝五比丘,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证转者,是苦谛我知已,是苦集我断已,是苦灭我证已,是苦灭道我修已。世尊以自身为证,令五比丘深信力行。 
 
当示转时,憍陈如最初得道。证转已,五比丘皆证阿罗汉。至此时三宝具足,世尊佛宝也,四谛法宝也,五比丘僧宝也。天台宗判为鹿苑时,世尊说小教《阿含》等经。天台五时教者,第一华严时,第二鹿苑时,第三方等时,第四般若时,第五法华涅槃时。
 
苦集灭道四谛法,旨在随顺众生所欲,令众生离苦得乐。断集则离苦,修道证灭则得乐。如此真理,一切外道所不知。故四谛*轮,当时一切世间天魔梵所不能转,世尊欲救世间,说此真理。
 
若不通达四谛,则永远轮转五道,往来生死。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可以说皆是四谛之广说。谛是谛实义,不是说四谛法为实,《心经》云无苦集灭道,四谛法焉得为实?而是说造作集必有苦,修道必然证灭,此法谛实无虚也。
 
四谛又名四圣谛,因系圣者所修,故名四圣谛。苦集二谛,系圣者所离所断,灭道二谛,系圣者所证所修,故名圣谛。
 
《分别圣谛经》云:「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云何爱习苦习圣谛?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于中若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集)……云何爱灭苦灭圣谛?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灭苦灭圣谛……云何苦灭道圣谛?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有云八苦为苦,有云三界为苦,有云五阴为苦;有云烦恼业为集;有云涅槃为灭;有云对治为道。今依《分别圣谛经》介绍如上。
 
苦是逼恼相,集是出生相招感相,灭是寂灭相,道是出到相。苦集二谛是世间因果,圣者应离应断;灭道二谛是出世间因果,圣者应证应修。
 
佛为度众生故,乃有四谛法流布于世间。佛号称大医王,以佛知众生病,佛知众生病因,佛知众生病对治,佛知众生病已。知众生病者,知苦也。知众生病因者,知集也。知众生病对治者,知道也。知众生病已者,知灭也。
 
经云有苦、有谛、有实。何谓苦?直言其苦事名之谓苦。例如违境逼恼,令众生不得自在,如生老病死等。何谓谛?于中因缘有无之法,不差不谬也。例如造作烦恼业则有苦果,断集则不受苦果,修道则得道果,不差不谬,真实不虚。何谓实?以理穷之,苦集灭道皆因缘生法,其性本空,如《心经》言无苦集灭道,此是实也。故四谛之「谛」字,非言苦集灭道此法为实也,而是说断集则离苦,修道则证灭,真实不虚。
 
故知苦集灭道所论者,乃是谛相,非是谛实。谛相者,因果不爽,因缘有无,不差不谬。谛实者,实性空寂,无性无生。无性随缘,而有苦集灭道。苦集灭道无性,归乎谛实。
 
故谛实随缘,即是谛相;谛相缘起无性,即是谛实。谛相者,世谛摄;谛实者,第一义谛摄。而世谛即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即一真法界。故勿谓四谛系小乘法,当知四谛出于二谛,二谛出于一实谛。一实谛则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
 
有人说苦集是虚妄,灭道是真实。其实约情见讲,苦集灭道四者,皆因缘法皆虚。如经云,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即是戏论。如果废见论法,四谛皆实,以破见不破法故。佛未出世时,亦有苦集灭道其法,唯众生为情见所障,不能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而已。佛出世后,方四谛显然,圣者依之修行。
 
大乘经中所说,与小乘之见不同。例如大乘经云,知苦无生,是苦圣谛;知集无和合,是集圣谛;毕竟灭法中知无生灭,名灭圣谛;于一切法平等,以不二法得道,名道圣谛。我们可以知道,这是约谛实而论。
 
有四谛智,知苦曰知苦智,断集曰断集智,证灭曰证灭智,修道曰修道智。依《胜鬘经》,四智渐至是声闻智,非如来第一义智。四智渐至者,先知苦生苦谛智,次断集生集谛智,次修道生道谛智,次证灭生灭谛智。四智渐至,不能断无明住地,故非如来第一义智。
 
如来第一义智,破无明断一切烦恼藏究竟。换句话说,知苦无生,知集无和合,知毕竟灭,知一切法平等不二,方名第一义智。第一义智为佛智,亦名金刚智,亦名不思议空智,能断一切烦恼藏。
 
大乘经中所说四智,即取此义。《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云:「诸法不生是苦智,诸法平等是集智,诸法尽是灭智,诸法无为是道智。」
 
《大宝积经》云:「由不生故,苦得清净(苦智);不攀缘故,集得清净(集智);由灭尽故,灭得清净(灭智);由修习故,道得清净(道智)。」
 
《大般若经》说十智,有法智、类智、世俗智、他心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等。兹摘录其四谛智介绍之。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苦应不生,是为苦智。」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集应永断,是为集智。」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灭应作证,是为灭智。」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道应修习,是为道智。」
 
最后我们谈,总说名四谛,广说名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实是四谛之广论。
 
十二因缘者,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其中无明、行、爱、取、有五支为集谛,其余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等七支为苦谛,此是生死流转十二因缘。对治为道谛,无明灭乃至生、老死灭,是为灭谛,此是还灭十二因缘。
 
所以十二因缘法中,将苦集二谛作流转十二因缘论,将灭道二谛作还灭十二因缘论;并将苦谛作七支广论,集谛作五支广论。

-------------------------------------------------------------------

智谕法师文集专题

智谕法师佛教讲座专集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