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谕法师:缘起法泛谈 六、缘起法与般若波罗蜜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01日
六、缘起法与般若波罗蜜
缘起法即是般若波罗蜜。般若在明空理,而般若所说之空,是因缘空,非自性空。因缘空者,即是空空;自性空者,即是定空。定空是对有立空,空空即是不可得义。
空空之空,是不碍有之空,故空即不空。不空之空曰般若,空之不空曰方便。方便梵语为沤和。《大般若经》云,若人不知沤和,是不知般若也。
般若沤和,即性空缘起;沤和般若,即缘起性空。般若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三世诸导师,皆从此法出。
以般若沤和故,佛于空说无量;以沤和般若故,佛于无量说空。于空说无量,是世谛说;于无量说空,是第一义谛说。
于第一义谛,成其大智;于世谛中,成其大悲。以智导悲,普度十方而不住生死;以悲导智,彻证真空而不住涅槃。不住涅槃,则法身是一而无剎不现;不住生死,则普现十方而法身不动。犹如一月印千江,千江是一月。
当知以毕竟空故,佛大智圆满;以法界缘起故,佛大悲圆满。毕竟空是佛法身,法界缘起是佛报化身。是为等正觉,正遍知。故曰佛种从缘起。
般若经中,明二种智慧,一曰般若空慧,二曰方便胜智。不知方便智者,不知般若也。
龙树菩萨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所以因缘空,即是中道义。中道义圆摄无余,所以空即无量,无量即空。故《中论》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我们已经知道,诸法缘起,缘起则性空。性空即是般若空慧,缘起即是方便胜智。故缘起者,般若之大用也;般若者,缘起之体性也。是知缘起法,宗归般若。
般若者智慧也,缘起者方便也。菩萨以智慧成就自利功德,以方便成就利他功德。又可谓自利曰功,利他曰德,故缘起法,即无量功德智慧法门。智慧须假方便,无方便即不成功德。何以故?若无方便,于一切法必然取相必生住着。若取相住着,则不成功德。
既然无方便不成智慧,有智慧必具方便,故方便亦智慧也。智慧名曰实智,方便名曰权智,是以权智亦名方便胜智。所以智慧方便具足,方能成就一切功德。智慧说一切法空,方便说一切法有。得智慧者觉无上佛道,得方便者化一切众生。故曰虽有智慧,不假方便不成功德。
《大般若经》说般若与沤和,若菩萨知般若不知沤和,是不名知般若。般若译为智慧,沤和译为方便。菩萨以智慧行方便化众生,化现十方而不失智慧。智慧起用能随缘,方便随缘不失性。故菩萨虽具智慧而不住涅槃,虽行化道而不住生死,此所以名菩萨也。大哉智慧方便也,诚乃万行之师,千圣之母也。
沤和者,具称为沤和拘舍罗。译为方便胜智,即方便善巧之意。所谓方便善巧者,本来毕竟空中无有诸佛,亦无众生,以方便善巧说度众生成佛。毕竟空中本无三乘人,说有三乘人,此方便善巧也。毕竟空中,本无三乘法,乃至无一切法,说有一切法者,方便善巧也。若菩萨无方便胜智,便不得成就无上佛道。若菩萨有方便胜智,便能终成无上觉。
《放光般若经》卷第二曾说:
「复有菩萨无有沤惒拘舍罗,从四禅行六波罗蜜,持是禅福生长寿天,不尽天寿来生世间供养诸佛,是菩萨辈诸根暗钝不大聪明。
舍利弗。复有菩萨行于四禅及四等意四无形禅念,三十七品大慈大悲,持沤惒拘舍罗禅福不能稽留,常生诸佛所教授处,当生是拔陀劫中成逮觉者,常不离般若波罗蜜。
复有菩萨以行四禅及四等意四无形定,以沤惒拘舍罗不随禅生,生于种姓大豪贵家,生梵志家生迦罗越家,所可生处常教众生。
复有菩萨行四禅四等意四无形定,以沤惒拘舍罗不为禅所稽留,来生四王天生忉利天生第六天,常教授诸天净佛国土,教授众生供侍诸佛。
复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惒拘舍罗行第一禅,生于梵天于梵天中尊,从梵天已至十方诸佛转*轮处,请诸佛世尊转于*轮。
复生一生补处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惒拘舍罗,具于四禅具四等意四无形定,三十七品空无相无愿,具足三昧不随禅处常见诸佛供事世尊,持清净行便生兜术天,于其天上随其寿命诸根具足,为无央数诸天人眷属围绕而为说法,已复来生世间人中,作阿惟三佛。」
这一段文,是说明菩萨有方便智与无方便智的不同。无方便智不得成就佛道,有方便智可成就无上佛道。现在略解这段文。
复有菩萨无有沤惒拘舍罗,从四禅行六波罗蜜,持是禅福生长寿天,不尽天寿,来生世间,供养诸佛。是菩萨辈,诸根暗钝,不大聪明。
无沤惒拘舍罗者,是无方便胜智也。所谓四禅,系指色界行人言。初禅三天,梵众、梵辅、大梵。二禅三天,少光、无量光、光音。三禅三天,少净、无量净、遍净。四禅九天,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
初禅至无想天凡圣外道皆有,例如无想天即是外道天。四禅中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等五天,又名五不还天,或五净居天,系三果圣人所居之处,无有凡夫外道。三果圣人居此,已断尽欲界九品思惑,更不还生欲界,故名五不还天。
依《成实论》谓:「若生净居天,是人不复到无色处,以乐慧故。若人生无色处者,是人终不生净居天,以乐定故。」故知乐慧之人,从五净居天出三界得无漏。乐定者,从广果天生四无色天出三界得无漏。乐定之人不起化道,乐慧之人可回小向大。
从四禅行六波罗蜜。六波罗蜜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此六波罗蜜,是菩萨行。说明此人虽生四禅,但不忘菩萨行也。虽不忘菩萨行,但以乐定故,持仗禅福,生于长寿天。长寿天者,四无色天也。非想非非想天寿八万大劫,于三界内其寿最长,故曰长寿天。
不尽天寿来生世间,供养诸佛。非想非非想天寿尽有两种人:一种人断烦恼,以断烦恼故,出三界证无漏是为圣人。一种人不断烦恼,以不断烦恼故,为业力所追,还入生死是为凡夫。
菩萨以愿力故,既不证涅槃,又不随业力堕入生死。所以不尽天寿,来生世间供养诸佛。不尽天寿,是表示菩萨,非因业力落入世间也。供养诸佛,是表示菩萨不忘失菩提心也,以行六波罗蜜之功德,还生佛世也。
是菩萨辈,诸根暗钝不大聪明。如是菩萨以无方便智故,所以诸根暗钝,不大聪明。不大聪明者,不得大智慧也。以上说菩萨无方便智者,有此大过。
舍利弗下,明第二种菩萨。复有菩萨行于四禅及四等意四无形禅念,三十七品,大慈大悲。以下顺次说菩萨有方便智的功德。
四禅已如上释。四等意即四无量心。四无量心者,即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慈悲喜舍者,四种梵行也。此四无量心皆为度众生而发,众生无量,故心亦无量,曰四无量心。佛于经中方便说「修慈极远生遍净,修悲极远生空处,修喜极远生识处,修舍极远生无所有」。遍净是第三禅天,悲无量心以上,均生无色界。
若依毗昙,谓喜无量心,在初、二禅;余慈悲舍三无量心,在四禅。若依成实与大乘,均谓四无量心,修之可得八禅之报。总之四种无量心,均不出色无色界,故曰四种梵行。
四无形禅念,即四无色定也。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三十七品,大慈大悲。三十七助道品者,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声闻乘人,为求出离而修三十七道品。菩萨却是为度一切众生,修三十七道品,故曰大慈大悲。
持沤惒拘舍罗,禅福不能稽留。是说这些菩萨,因为有方便胜智的关系,所以不味着于禅定。故曰禅福不能稽留。
常生诸佛所教授处以下,是明这些菩萨,勤求佛道,常生佛所,受佛教化。以勤求佛道故,所以将来生于拔陀劫中,逮得正觉。常不离般若波罗蜜者,不离行菩萨行也。这是说如是等菩萨,以方便智慧上求佛道,便能成就觉道,不失菩萨行也。
复有菩萨以行四禅及四等意四无形定。以下明菩萨不但有方便胜智,并且更能不舍度化众生,所以功德益为殊胜。
四禅四等意四无形定,已如上释。以有方便智,所以不随禅定而生。却不畏生死,下生人间,故生于种姓大豪贵家。
生梵志家。梵志即婆罗门,婆罗门有四种。一者,七岁以上在家学问。二者十五岁以上游方学问。三者,年至四十岁,取妻生子,在家修道。在家修道之婆罗门,称为梵志。四者,年满五十岁,入山修道。故梵志者,是在家修道的婆罗门。
生迦罗越家。迦罗翻译为居士。所可生处,常教众生。明如是等菩萨,不但上求佛道,且能下化众生也。
复有菩萨行四禅四等意四无形定,以沤惒拘舍罗不为禅所稽留,来生四王天生忉利天生第六天……。此菩萨以方便智不味着于禅定,来生欲界天中。若为禅所稽留者,则住色无色界,不来欲界矣。此菩萨为度众生故,来生欲界,生六欲天中。
菩萨生六欲天中,为度化诸天及人,常教授诸天净佛国土。净佛国土者,菩萨自不造粗业,亦教别人不作粗业,此之谓净佛国土。令佛国土,无诸恶道也。同时是诸菩萨,教授一切众生供侍诸佛。众生云何供侍诸佛?众生欲供侍诸佛,便应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
复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惒拘舍罗行第一禅……。如是菩萨,不但有方便智,并且以方便智行般若波罗蜜。云何菩萨摩诃萨以方便智行般若波罗蜜?菩萨应以无住为方便,行般若波罗蜜。应以无取为方便,以无舍为方便,以无分别为方便,以无得为方便,以不见一切法为方便,行般若波罗蜜。
云何菩萨以沤惒拘舍罗行第一禅?菩萨虽入初禅,但以无住为方便,以无取、无舍、无分别、无得、无所见为方便,故能不味着于禅。
生于梵天于梵天中尊。初禅有三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大梵天为于梵天中尊。大梵天王护持佛法,诸佛成佛时,大梵天王必至佛所请佛说法。因为诸佛初证得无上菩提,知菩提者,清净寂静平等无诤,故默然而住。以法无因缘不起也。待大梵天王请佛转*轮,佛始为众生说法。世尊释迦牟尼佛成等正觉后,默然而住。大梵天王请佛转*轮,佛始从座而起,往鹿野园,为五比丘转妙*轮。诸佛成等正觉以后,若无人请转*轮,佛即入灭。如须扇多佛,成佛以后,众生善根不具,大梵天王未请佛转*轮,于是须扇多佛,朝成佛,暮即取灭。
以如是故,大梵王从梵天已(以)至十方诸佛转*轮处,请诸佛世尊转于*轮。
复生(复生应为复有)一生补处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惒拘舍罗,具于四禅,具四等意四无形定,三十七品,空无相无愿……
空、无相、无愿是三种三昧,又名三种解脱。由此三者可入涅槃极理,故曰涅槃有三门,即空、无相、无愿。一切法性皆空,故曰空三昧门。一切法相如幻,故曰无相三昧门。既然一切法空、无相,故一切法无生、无起无作、不可取不可愿不可求,故曰无愿,亦曰无起无作三昧。
具于四禅具四等意四无形定之「具」字,是具足圆满义。此具足义,直冠至空、无相、无愿。应为具足四禅、四等意、四无形定、三十七品、空无相无愿。故最后云具足三昧。
一生补处菩萨是等觉位,邻极亚圣,一切具足,唯化生之缘待满而已。
不随禅处。如是菩萨近妙觉,已得大自在,故不随诸禅处。常见诸佛,供事世尊。等觉菩萨,望佛则曰菩萨,望菩萨则曰佛。
持清净行,便生兜术天。兜术天是欲界第四天,故此天尚有淫欲。然此菩萨虽然示现生兜术天,却是持清净行,生于兜术天内院。
于其天上随其寿命。兜术天寿有限,人间四百年为兜术天一日一夜。如是三十天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兜术天寿四百年。而等觉菩萨虽生彼天,然寿命不受此限。例如弥勒菩萨,于第十小劫中,人寿减劫至八万岁时,下生人间,兜术天人,绝无如此长的寿命。故虽然示现生于兜术天上,但却随其寿命住世也。
诸根具足以下,是说菩萨相好圆满也。为无央数诸天人说法,施行度化。
已复来生世间人中,作阿惟三佛。菩萨因缘具足以后,下生人间,示现作佛。佛为天人师,因为佛为天及人说法,天及人可得无上菩提。佛亦为余道众生说法,但余道众生不能直接证无上菩提,以闻法因缘,只能生人天中。
阿惟三佛,译为现等觉,即成佛也。
上来顺次说菩萨有方便智,可直至成佛。至此解释这段经文竟。
所以有方便始成智慧,以智慧方能成等正觉。在因地修行,其智慧曰般若。若证得无上菩提,般若便转名萨婆若。萨婆若译曰一切种智,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也。所以有智慧具方便,始能成就无上佛道。故曰智慧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三世诸导师,皆从此法出。
菩萨摩诃萨具般若智慧,知五阴、根、尘、识、内身、外事、乃至一切法相,唯是假名无实有体。菩萨虽如是知如是见,然为怜悯一切迷惑众生,方便行般若波罗蜜。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多,只为利益众生,而不立知见。不见一切法有,不见一切法无,不见一切法或常或无常,或乐或苦,或我或无我,或净或不净,或有相或无相,或有为或无为,或善或不善,或有烦恼或无烦恼,或世间或出世间。菩萨若能如是不见一切法,即是见般若也。何以故?若菩萨强立知见,皆无明本也。若起无明,云何能度众生?
应知一切法不可得,即是般若波罗蜜。因为真实不可得,无分别故。虚妄不可得,非实有故。所以《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一切法都无所见。于一切法无所见时,其心不惊不恐不怖,于一切法心不沉没,亦不忧悔……于一切法都无所得。」
菩萨若于一切法有所见,便是无明。于一切法有所得,便是无明。菩萨般若智慧,利如金刚,能断无明惑,故于法无见无得。以如是故,菩萨于一切法,如实知而不着。于五阴法如实知而不着,于十八界十二入如实知而不着。于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法无漏法,世间法出世间法,外道法佛法,乃至一切法,皆如实知而不着。是故菩萨心至极清净。心清净故,所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心清净故,能入三界度一切众生。
所以取着法相者,便是无有方便智。应知一切法相,缘起如幻,毕竟空寂。经云,色究竟,即不名色;受想行识究竟,即不名受想行识;十二入十八界究竟,即不名十二入十八界;乃至一切法究竟,即不名一切法。何以故?一切法究竟,即归空寂故。
一切众生,不知法相缘起虚妄,竟执为实有,以致落入生死。佛度众生出生死入涅槃,其实无生死可出,亦无涅槃可入,不过拔出众生虚妄执见而已。所以《大般若经》中说:「佛告善现!所化有情住在名相虚妄分别,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从彼名相虚妄分别,救拔令出。」
《楞伽经》所说五法,即相、名、妄想、真智、如如。众生不知一切名相虚妄不实,反而妄想执着,是故名为众生。若能不虚妄执取名相,便可获得真智如如了。相、名、妄想三者,名为凡情。真智、如如二者,是为圣智。此圣智者,即清净心也。今人学佛,每将佛法当学问作。不知学问者,皆相、名、妄想也。若如此求佛法者,诚如缘木求鱼也。
所谓一切法究竟者,即是真如也。真如甚深不可思议,所以缘起法相亦甚深不可思议。色究竟即真如,受想行识究竟即真如,一切法究竟即真如。真如者即是真智如如,亦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缘起法中,无有少法可得,无有少法是实,无有少法生,无有少法灭,无有少法相应不相应,无有少法积聚不积聚。何以故?因为诸法缘起皆不实故,诸法缘起皆无生故。若人谓法可得,法有实,法有生灭,法有相应不相应,法有积聚不积聚,如是之人便为邪见。
若人了知一切法悉皆如幻,一切法缘起悉皆无实。虽分别一切法,而不取相想着,知如是分别悉如幻事。因为分别一切法至究竟处,皆毕竟空故。如是即得真智,即得如如。
所以一切法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例如变碍是色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领纳是受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取相为想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造作是行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了别是识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苦恼聚是蕴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乃至不颠倒是真如相,不虚妄是四圣谛相,无扰恼是四静虑相,无喧杂是四无色定相,无系缚是八解脱相,能出离是三十七道品相……如来悉如实知,是为无相。
何以故?因为一切法究竟,即是毕竟空。于毕竟空中无变碍、领纳、取相、造作、了别、苦恼聚、颠倒与不颠倒、虚妄与不虚妄,乃至无出离与不出离等相。故如来如实知悉为无相。是知我们学佛,不应取着于相。应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谓见如来者,即如实知如实见也。如实知如实见者,即知一切法悉毕竟空也。
所以依世谛安立一切法,依世谛安立一切法相,乃至依世谛安立诸法缘起,不依第一义谛。于第一义中,一切法无相无名,无说无示,一切法性不可分别故。
是以菩萨智慧,以无所得为方便摄受一切法。凡夫不如实知,以有所得心取着一切法。取着一切法者,不过取着于假相假名而已。以取着假相假名故,于是自生妄想。以妄想故,于是生烦恼。因烦恼而造业,因业而受报,以致轮回六道。
若能不取着一切名相,则能无烦恼。无烦恼则能不造恶业,无恶业则不受苦报。所以凡夫若能不取于相,便可三业清净,业障消除了。
诸法真实义者,一者相有,二者性无。若约法而言,便是二谛。如约智慧言,即是般若与沤和。如此分别,皆缘起性空义也。就缘起言,佛法以缘起故流布于世间。像五阴、六根、六尘、四大、善不善无记、生法灭法、去来现在法、有为法无为法、见闻觉知、受持修行,乃至菩提涅槃等,皆以缘起而流布世间。以缘起故,佛法得以流通益物。
如就空义言,所有缘起诸法,如五阴、六根、六尘、四大、善恶无记、生灭之法、去来现在法、有为无为法、见闻觉知、受持修行,乃至菩提涅槃等,其性悉无。如此性无,即是空义。
众生无方便智,见缘起乃执为实有,以致颠倒迷入生死。诸佛具足权实二智,所以说空说有,一皆如实。而如实者名为中道,诸佛世尊以此中道智,除断一切障碍。是故中道智,又名一切智。
众生颠倒计着,有二种人:一者计着缘起一切法有真实性。是人由于执有,不识中道义。二者不信缘起诸法,流布世间。是人由于执空,不识中道义。若人执有执空,皆永失佛法也。
如果众生无如此二过,便知缘起者,随世俗而有差别也。虽然随俗差别,而差别者只是因缘幻现,法则实无有性。即此无性,正是世谛之体也。故世谛者顺乎于性,即无分别。如此即是顺乎第一义谛体也。
知世谛即第一义谛,是曰方便实智。知第一义谛即世谛,是曰实方便智。菩萨具如是智慧,便于一切法不生执着。因为如实知一切法悉毕竟空不可得故。若于法生有所得想者,即为着想。若着想者,则于佛法以外,起有为想。于有为法外,复起无为想。于是于佛法便生解执,如是便不能向无上佛道矣。
所以菩萨有智慧与方便,乃于一切法不取相不执着。有人误会不取相不执着之义,于是产生不正知见。
有一次一位居士问我:「法师修何法门?」
我回答说:「老实念佛。」
那位居士很不以为然地说:「修行人不应取相,不应执着。法师念佛求生西方,岂非取相,岂非执着?」
我很郑重地问那位居士:「请问居士修何法门?」那位居士颇为自负的说:「我修禅,禅是无相的,禅是无念的,是无执着的。不像念佛法门,执着相执着念。法师要知道,若生执着,是不能获得解脱的。」
于是我向他说:「如此说来,我念佛是执着于相,执着于念。那么你修禅,岂非执着于无相,执着于无念吗?」居士颇觉愕然。
我告诉他说:「要知道,不执着是不颠倒义、如实义、空义、毕竟净义、无住义、无分别义、无相义、平等义、无所有义、不可得义也,非谓『有』不执着也。亦不是无立场便是无执着,有立场便是执着。若谓『有』不执着,便成边见。」
「例如你说我念佛是执着,那么你不念佛亦是执着。你说我不参禅是执着,你参禅岂不亦是执着?诸如信佛是执着,不信佛亦是执着。忠孝是执着,不忠不孝亦是执着。仁爱是执着,不仁爱亦是执着。信义是执着,不信义亦是执着。和平是执着,不和平亦是执着。」
「再如你吃饭是执着,不吃饭亦是执着。睡觉是执着,不睡觉亦是执着。作事是执着,不作事亦是执着。行走是执着,不行走亦是执着。若如是者,何处找不执着呢?应知如是戏论,无有是处。居士却不知如是戏论,却正是执着也。」
于是我告诉他说:
「居士不知,不颠倒即不执着。何以故?以不颠倒则知一切法毕竟空。于毕竟空中,无有法可执着,亦无有法不可执着。如是故假名曰不执着。
再如,法如实则空,无住则空,毕竟净则空,无分别则空,无相则空,平等则空,无所有则空,不可得则空。空中无执着无不执着。知无执着则曰实智,知无不执着则曰方便智。具如是智慧者,是名无执着也。」
所以菩萨以智慧方便故,乃能于一切法不取相不执着。以不执着故,所以能如实知一切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