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定上师:温州开示录(1)
清定上师:温州开示录(1)
【经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我们众生无始以来,由一念无明烦恼的执著,才有色、受、想、行、识的诸行。有业行感苦报,是必然的结果。假使我们能够以真智观真境,不被惑业烦恼所控制,处处能够观无我,立刻可以把现前的身心转变成就佛智的作用,这个方法就叫“转依”。
那些不懂得佛法的人,不知道执著五蕴的危害,造业受苦,是可怜的。既然能够知道执著五蕴造业受苦的危害性,就要好好地转变它、利用它为修行所用,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懂得佛法之后,就应该晓得现在的五蕴,能够起一个正觉的观念,依法修行,立刻可以转变过来,起五智的作用。
比如说,我们以前不懂佛法时,执著自己身体色蕴的地、水、火、风四大是我,这个色身是我,由这个色起受、想、行、识的心。身子有一点不舒服,就想避免;有一点觉得可乐的,就想贪著,由色起受,由受起想,由想起行,由行起识。这就形成烦恼造现业,流转生死。现在学修佛法,就要把它转变过来。我们要随时随地地观想,内而身心,外而世界,彻底皆空。不光是身心空,看十方世界,山河大地、房子、财物、有情无情,眼睛透过一切有相去观空。这即是观想真心,不被假相所迷惑。金刚经上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对一切有形相的事物,立刻晓得它当体即空,不被假相所迷惑,自然就得自在了。
能够把身心世界观空,自己身心内空、山河大地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乃至佛说的廿空、十六空,随时随地不断地在空观中去修,自己就感觉到身子空了,虚空无边,我这个身子也无边。像这样观修的结果,本来执着现前的我放松了,这时身轻心安,空乐无分。无边无际的法界,无边无际的虚空,空明净寂,这才是真正我的身子,这个身子是诸佛的法身。法界藏身,平等法身,就得大自在了,就是转色蕴为大圆镜智,大圆镜就是我,虚空光明就是我。现前的我是假我,是幻相光影,是空的。
由于有四大的色身就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人家说我好话,我就很高兴,说我坏话,我就不高兴。那个人对我好,我就认为称我心,那个人对我不好,我就认为可恨,这样一种爱憎的心情,就是因为受业来的。假使内而身心空了,外而世界空了,一切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空了。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都空了。再观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亲、无量劫来的父母亲。我现在知道佛法的道理了,我就要把佛法的道理告诉他们,让他们也知道佛理,依法修行,早日成佛。
佛经中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性”。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具诸佛法身光明;问题是现在有执著,所以不现,只要我们能够把这个道理告诉他们,我们的父亲、母亲,就由信起觉了!晓得自身是佛,自心能作佛,不断观修,一旦明心见性,就成始觉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大家都心遍虚空,佛也,众生也,我自心也,三无差别,这个就成了平等性智了。然后在这个大圆镜智、平等性智,以及法界的自性上,观一切不空的东西和事情,就是说整个的虚空里包含着无边无数的佛土,无边无数的山河大地;也包含着无边无数的世界,这些世界中有完全无苦的极乐世界,也有极苦的世界,如我们的娑婆世界。众生中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量无边的有情众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里面,包括六凡四圣。六道众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天、人、阿修罗(三善道),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
(未完)
-----------------------------------------------------------------------------------------------------------------
相关链接
更多汉传佛教文集
-----------------------------------------------------------------------------------------------------------------
清定上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