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怀海(749-814):创立中国丛林清规
百丈怀海简介
百丈怀海禅师(749年-814年)俗姓王,福州长乐县人,原籍太原,远祖因西晋怀帝永嘉战乱,移居到福州,是马祖道一的法嗣。
怀海生于唐开元八年(720年),元和九年(814年)示寂,享年95岁。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敕谥大智禅师,塔曰大宝胜轮。
大师早年在广东潮阳西山依慧照禅师落发,又到衡山依法朗受具足戒,后又往庐江(安徽庐江县)浮槎寺阅藏。因听说马祖道一在南康(江西赣县)弘法,于是就前往参学,是道一门下首座,侍奉道一有六年,得到印可。和百丈同时参学的还有智藏、普愿,他们各有所长,成为马祖门下鼎足而立的三大士。不久有檀越请怀海禅师住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县)大雄山,另创禅林。此地水清山灵,山岩兀立千尺许,号百丈岩。《景德传灯录·怀海禅师章》曰:“檀信请(怀海)于洪州新吴界住大雄山,以居住严峦峻极,故号之百丈。”不久四方禅客云集,以沩山灵佑 、黄檗希运为上首,由是百丈丛林门风大盛。怀海禅师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入灭,世寿六十六。穆宗长庆元年(821)敕谥大智禅师。
怀海的禅学思想深得祖师慧能和马祖道一的真传,十分强调佛法就在各人心中,不假旁求;学佛就是要消除自心所受妄想的系缚,明心见性,也就是证得佛法。有一天,他一上法堂便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有人问:“如何是大乘顿悟法要?”答道:“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这样的意思,他在与徒众言谈中曾反复说明。
从人的不受善恶、是非、欲念污染的本心就是佛性的思想出发,他认为读经看教的关键在于会心,若无会心,只是死记硬背,那么纵使把十二《韦陁典》读得滚瓜烂熟,也不算修行,反而成为谤佛。怀海教诲徒众的方法,即所谓作略,也与其师马祖相似,常常运用打、笑、大喝、举拂等形式,随机启发学徒开悟。他还特别喜欢在说法下堂时,大众已经出去,却呼唤大众,等大众回过头来,却问道:“是什么?”他借这种方法提醒学人反省,人称“百丈下堂句”。
怀海对禅宗发展的最重大贡献,是大胆进行了教规改革。当时,禅宗的发展遇到两大重要问题。第一是禅僧日益增多,却无独立的禅院,仍然与律寺杂居,于说法行道诸多不便。第二是唐中叶后封建政权对佛教的特权采取了许多限制措施,特别是两税法实行后取消了对寺院和僧尼个人田产免税的规定,加以伴随着士族的衰落,劳动生产者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寺院的土地和劳力来源都发生了困难,僧侣社会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历史变动生存下去的严峻形势。有许多佛教宗派,如法相宗、天台宗等,由于贵族色彩太浓,启己解决生活来源的能力太差,都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而迅速没落下去。
禅宗因为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太依靠豪华奢侈的堂殿、经像、法物,加上自慧能以来,诸大师都不排斥生产劳动,甚至许多开山祖师都亲自参加了生产劳动,所以比其他各宗派较能适应新形势,故尔在诸宗衰歇时禅宗反而获得了大发展的机会。但禅宗僧徒的实际生活、生产状况与旧的教规、戒律发生了尖锐的冲突。旧教规和戒律极端轻视和排斥生产劳动,认为掘地、斩草、种树等活动都是“不净业”,僧徒若从事此类活动是违犯佛律的。这样,旧教规旧戒律就成为禅宗发展的重大障碍。
怀海本姓王,俗名木尊。传说王木尊幼年哑不能语,一天祖母带他到附近的龙泉寺烧香,突然开口说话,回到家里又成哑巴,于是落发寺中为僧。后来去江西南昌师从高僧马祖道一修禅,得道后在江西奉新大雄山(俗称百丈山)开山说法,因此世人尊称他为百丈禅师。他针对当时丛林初立,未订规章的现象,便参照大小乘戒律,制定各派都接受的《禅门规式》,被寺院普遍推广,世称《百丈清规》。宋初《百丈清规》被定为天下禅林必须奉行的管理条例,一直沿用至今。其中“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风尚,最为著名。百丈晚年回家乡西山寺住持,重建寺院,于唐宪宗九年(814年)圆寂,享年95岁,谥“大智怀海禅师”。龙泉寺由此光芒四射,在中国佛界享有崇高声誉,倍受唐皇室重视,懿宗皇帝亲笔题写龙泉禅寺山门匾额。龙泉寺与日本佛教“黄蘖宗”关系密切。清顺治时福清黄蘖寺高僧隐元禅师应聘东渡日本前曾来龙泉寺住持,隐元禅师到日本后创建了“黄蘖宗万福寺”,成为日本佛教界“黄蘖宗”的开山鼻祖。
百丈禅师——中国佛教史上的大革命家。今天之所以有佛教,佛法能够流传,就得益于马祖百丈师徒二人建立了丛林制度,建立了禅堂,设立了百丈清规。百丈会下有四五百人。有四五百人跟着他修道。那规矩严得很。他老人家自己领头做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你看看丛林制度,百丈清规,那真是了不起。个个都是自动自发,共有共享,同甘苦,共患难。任何事情,都是百丈自己带头。弟子们看不下去,劝他老人家不要做,我们来做。他不。后来,徒弟们把他的工具藏起来了,不让他做工,不让他种田。他就不吃饭。不让我做,我就不吃。徒弟们吓死了,赶紧把工具拿出来。他老人家又跟大家一起工作。
丛林要则
唐朝百丈禅师二十条丛林要则: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清规背景
研究百丈丛林清规必须要了解怀海禅师制定清规的历史背景。
百丈怀海禅师处于唐朝中叶,即唐玄宗至唐宪宗之间。首先是当时禅僧大多没有固定的住处,一般依律寺而居,于说法行道有诸多不便。况且当时禅僧日益增多,却无独立的禅院。其次在唐朝中叶以后,封建政权对佛教采取了相当多的限制措施。如唐明皇开元二年(714),朝臣姚崇上书,请求整理僧尼队伍,并停止佛道营造。唐明皇于是下诏,敕命裁汰伪滥僧尼12000余人,责令还俗。特别是后来两税法实行后,取消了对寺院和僧尼个人田产免税的规定,同时伴随着士族的衰落,劳动生产者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寺院土地和劳动力来源都发生了困难,僧侣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变动而生存下去的严峻形势。
当时佛教许多宗派,如法相宗、天台宗等由于贵族色彩太浓,解决生活能力差,理论又复杂,所以就不能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因此衰落了。禅宗因为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理论较适合大众,又不太依靠豪华奢侈的殿堂、经像、法物,加上自慧能以来,诸位大师都不排斥生产劳动,甚至许多开山祖师都亲自参加劳动,因此比其他宗派较能适应新形式。所以其他宗派衰落而唯独禅宗获得发展机会。
但是成为问题的是禅宗的实际生活、生产状况与旧戒律发生冲突。因为依照戒律,不许出家僧侣自己从事生产劳动;若从事劳动则被视为犯戒,所以旧的戒律已成为禅宗发展的障碍。怀海禅师清楚认识到禅宗面临的这种形势,决心实行改革,为禅宗发展扫清障碍。怀海禅师认为我们是修大乘法,不应被小乘戒律所束缚。后来有人建议:《瑜伽菩萨戒》和《璎珞经菩萨戒本》是大乘戒,那我们持这两种戒。而百丈禅师则认为这两种戒律虽属大乘,但却是佛陀根据印度情况而制定的戒律,我们不应生搬硬套。应博采大小乘戒律中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部分,制定出一部新的制度,因此《百丈清规》应运而生。
-----------------------------------------------------------------------------------------------------------------
百丈怀海佛学内容推荐
-----------------------------------------------------------------------------------------------------------------
百丈怀海相关链接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