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学诚法师:认识人生 系列一 4、善修慈悲趣大乘•离诸衰患种正因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8日
来源:   作者:学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学诚法师:认识人生 系列一 4、善修慈悲趣大乘•离诸衰患种正因

 

  1.体认慈悲菩萨行•世间善法凡夫心

  我们常常讲“慈悲”,慈能予乐、悲能拔苦。予乐、拔苦,拔谁的苦呢?给予什么人快乐呢?众生。拔众生的痛苦,给众生快乐。那么,对众生的痛苦和快乐,我们怎么样才会有这份慈悲心?怎么来培养这份慈悲心?怎么来认识慈悲心生起的心相?刚才谈到“心意未生之时”,那它出现的时候,这种心是怎么起来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所谓“缘”,就是条件;那“无缘大慈”,就是没有条件的大慈。所谓没有条件的大慈,就是任运的。“同体大悲”,自他不二、一体。那这样的境界,就非常不简单。既要任运,又能够感受到众生的苦乐就是我们的苦乐。

  但是,我们去帮助别人的时候,何时能够谈得到无缘大慈呢?都是有分别心的,也就是都是有条件的。那么有条件、有分别心就不是真正的慈悲心,就不是真正任运了,不是真正悲天悯人的菩萨胸怀。当然,我们一下子要做到,谈何容易。可是,我们可以去体会,是一种什么心情,是一种什么境界。俗话说,“可望不可及”,但我们至少可以看一看,体会一下、感受一下;甚至我们也可以推测,慈悲心究竟是什么。不然的话,很容易把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的善行就当成慈悲心。日常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的善行,更多的是属于世间的善法。因为这些世间的善法比较具体,冷了,给一件衣服穿;肚子饿了,给两个馒头吃。你需要什么,给你帮助一下。你情绪不好,给你安慰安慰,顶多如此而已。当然,这种助人为乐的行为,也是值得赞叹的,但究竟同慈悲心的本意,还是相距甚远。

  2.入大乘门学发心•把握要旨离二乘

  我们学佛,发菩提心、发慈悲心,这些本身都是要去学习的。如果有了慈悲心,自然而然我们同许许多多的人都能够相安无事、都能够互相包容,很容易去感受到别人的心情,别人的内心的境界、内心的状况。这样的话,慢慢才有办法趣入大乘道。当然,趣入大乘道,有共、不共两种道。

  “共道”就是二乘当中所谈到的诸道。那这些道,要除去什么呢?少分希求独自寂静乐。希求独自寂静乐,就是有一部分二乘的人,他所希求的是独自——单独、寂静——的快乐,寂静乐。这个要除掉,才有办法趣入大乘道。除此以外,大乘人也应修持二乘藏中所说的诸法、诸道,都应该要修学。方广藏中所有的法,我们都应该要学跟修。

  为什么“希求独自寂静乐”不可取呢?其原因就是容易偏到二乘道当中去。在二乘道当中,我们越走越远,就不容易转到大乘道当中来。也就是,我们的心逐渐地不容易去感受到别人的心,去感受到众人的心,去感受到别人需要什么、众人需要什么、大众需要什么;更不容易有我应该去为别人、为众人、为大众、为群众做些什么事。所以,独自寂静乐时间长了,如果修的好的话,也可能证到罗汉果;修不好的话,那很难讲会修到什么地方去,就会成为很麻烦的事情。就是,我们的心慢慢地同现实生活当中的境界远离了、隔绝了,这样的话,就不是在学佛法,就不是在发菩提心。所以,对我们三乘佛法的因相的把握是很重要的。因相、果相、生相、灭相,你的因相是什么?你的果相什么?成佛的目的,为了度众生;度众生的目的,为了成佛,这就是我们佛法同世间法,佛教同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

-----------------------------------------------------------------------------------------------------------------

相关链接

认识人生(目录)

更多佛教基础读物

-----------------------------------------------------------------------------------------------------------------

学诚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学诚法师佛学问答

学诚法师佛教文章大全

学诚法师佛学视频在线观看及下载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