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菩提甘霖 附:4、闻思修行 切勿偏堕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5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菩提甘霖 附:4、闻思修行 切勿偏堕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

  各方丛林大德长老、信众居士:

  经过两年多的紧张忙碌,《入行论释·善说海》第一期的学习即将告一段落。虽然这与开学之初我们预计的一年左右的学时相差了两倍多的时间,也许影响了个别道友最初的日程安排,但我相信,对大多数菩提学会的成员来说,这凝聚了无数辛劳与汗水的700多天的日子既没有白费,也不算多余。

  佛法的清凉甘露,多多少少能为终日奔走于财色名食的世间男女洗涤掉一些尘世的倦怠与喧嚣;每周固定不变的共修研讨,也在不知不觉间悄然改变了很多道友的生活方式——从每个周末与世间玩友结伴相约的毫无意义的旅游、玩耍、吃喝……变成与同行道友共襄解脱利生大义之闻思修行、持戒放生……;最重要的是,很多人通过菩提学会这一桥梁,系统地了解到佛法的真正含义,并正式踏入了大乘之道,加入了大乘佛子的行列,使自己的后半生不至于虚度荒废。由此可以断定:过去的两年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为了让每个学员能做到心中有数,并提前做好时间与心理的准备,下面我们将菩提学会今后的部分教学安排公布如下:

  一、教学计划

  公历2009年1月中旬,我们将组织《入行论释·善说海》与《正法醍醐》的期终考试,届时,《入行论释·善说海》第一期的学习基本结束。不过,连世人都知道学海无涯的道理,对于修行人来讲,菩提妙果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需要百千万劫的精进与付出,所以,菩提学会的修学也不会因此而停滞。

  在《入行论释·善说海》学习结束之后,接下来的三个月,我们将为大家安排学习龙树菩萨撰著的《亲友书》。和《入行论》的《智慧品》相比,《亲友书》的难度相对而言要低一些。古人历来提倡张弛有度的学习方式,这样轻松轻松,既可以让大家调整一下思维,也可以温习一下以前的课程,并为下一步的闻思修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有加行基础的道友,甚至可以提前修持一部分加行,以免到时出现落后掉队的危险。

  听我这样讲,大家也不要因此而轻视了《亲友书》,这篇论著虽然篇幅不长,字面含义也比较简单,但在短短的一百多个颂词当中,却融合了大乘菩萨之六度万行,如果真的能学好、学懂,并融入相续,落实于行动,对将来的实修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我要求菩提学会的学员(老年学员可以自由选择)都能背诵该论,我想,这应该不算很高的要求吧!

  2009年5月1日,菩提学会将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为了让每一个学员都能找到与自己相应的法门,不至于让自己的闻思修半途而废,我们将在菩提学会各分会组建加行组、净土组与闻思组。各组学修内容及安排大致为:

  1、加行组

  以《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亦名《普贤上师言教》)为主要修学内容。每周安排1—2堂课,并适当穿插共修加行的活动,历时大约两年多(具体详情见之后的教学安排)。

  加行组创建的目的,就是力争在加行学习的两年多时间内(部分情况特殊者可适当延长时间),让大多数学员保质保量地完成一次加行的修习。

  我深知,对绝大多数世间人来说,这个安排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后续的艰辛与困苦,是往常的学习所远远不能比拟的。特别是十万个顶礼的修法,对大多数工作繁忙、亲眷众多的道友来说,算得上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实在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所以更是要贯穿于整个加行修持的始终(每天至少要完成150个顶礼),这就要求每个学员都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与毅力。但我坚信,如果大家能意识到加行修习的重要性,生起修习加行的意乐,并有弘法部与小组同行道友的督促与鼓励,集体互勉互帮的共修远远胜过了一个人势单力薄的修习。既然很多身居闹市的道友都能独自在家中完成加行的修习,依靠集体的力量,我们又有什么不可战胜的呢?

  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学完后,对完成修行数量的学员,我们将以菩提学会与我个人的名义颁发《加行证》。但这并不意味着加行修持的结束,对每个修行人来说,加行的修持应该是贯穿于一生的修法。

  将来如果因缘成熟,我们将针对圆满参加《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的学习、按质按量完成加行任务、发誓严守密乘戒、获得相应灌顶、并对密乘具有极大信心的学员,依照次第、陆陆续续地传讲法王如意宝亲传的、具有不共近传加持的《文殊大圆满》,自莲花生大士传承至今的《六中阴修法》,无垢光尊者所著的《大圆满三大休息》、《三自解脱》、《七宝藏》的部分论典等宁玛派特有的窍诀性修法。

  2、净土组

  以《极乐愿文》(亦名《藏传净土法》)为主要修学内容。每周安排1—2堂课,并适当穿插共修净土的活动,历时大约两年多(具体详情见之后的教学安排)。

  净土组创建的目的,就是力争让各个修持净土法门的组员了解并行持极乐四因:一、发菩提心;二、时时刻刻观想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对往生极乐净土生起不退转的强烈意愿;三、断恶行善、广积资粮;四、回向善根。在此基础上,尽力持咒与祈祷,争取让绝大多数的学员于临终之际,能顺利往生极乐世界。

  在《极乐愿文》听闻完毕后,指导实修的净土法门修持引导并不会结束。在闻法方面,我们将陆续安排《百业经》、《贤愚经》、《净土五经》、《格言宝藏论》、《开启修心门扉》、《君规教言论》、《水木格言》等浅显易懂的,以阐述因果正见、往生极乐,修持出离心、菩提心为主,并适当介绍空性的经论。

  加行组和净土组的特色是,学修兼顾,以修为主。其成员除了完成每周规定的学习内容与复习思考题以外,更重要的是,实修相应所学内容,并于次周上报小组长,最终由各分会大组长汇总上报弘法部。每个人的修行数量、修学状况、出勤情况与笔试成绩,将作为弘法部评定优秀学员并给予奖励的重要标准。因为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指标——修行数量,是依据个人上报数字来确定的,所以希望大家在报数量的时候,要老老实实,不要虚报浮夸,更不要一味追求数量而降低质量。虽然我们可以欺骗道友、欺骗小组长、欺骗弘法部,却不能欺骗十方三世诸佛,不能欺骗自己的心,不能欺骗不虚之因果,更不能无视因果法则的制裁。

  如果加行、净土并学,则每周安排3堂课,并适当穿插共修加行或净土的活动,历时大约两年多。此类学员可以其中的一种修法为主,适当选修另一种修法。净土组的学员,还可以只选修加行中的一部分修法。上报时,可以仅仅统计主修功课的数量。我个人认为,虽然这种选择会花费较多的精力,但却是最值得推荐的修学方式。法王如意宝在世时也一再强调:净密双修的修行方式,才是最保险、最稳妥的。

  如果因个人情况,实在无法完成各项复习、共修及在家修学的要求,但又有一定的闻思意愿,则可以报名参加旁听或自学。旁听生被分配到代管小组后,需严格遵守闻法的有关规定,不得干扰其他道友的学习;自学者也需尽力跟上进度,以免欠账太多。旁听生和自学者的教材与音像资料,可通过菩提学会或网络等渠道获取,并将收取一定的成本费。

  3、闻思组

  可分为A组与B组。

  A组:以《现观庄严论》和《中论》作为第一步学习的主要课程,另外穿插《心经》、《般若摄颂》等短小精悍的小型经论。第一期学习历时两年多左右(具体详情见之后的教学安排)。

  之后循序渐进地安排《量理宝藏论》、《俱舍论》、《三戒论》中适合在家人学习的部分内容、《定解宝灯论》、《中观庄严论》、《窍诀宝藏论》、《宝性论》等论著的学习,旨在令诸位道友全面通盘地了解、熟知佛陀三转法轮的主要精髓,并将其作为日常修行与行为之指南。

  各地组成学习小组,由菩提学会免费发放音像资料、教材及辅导资料,选派闻思水平较高的法师担任辅导工作。

  B组:《入行论释·善说海》第二期,也即从头开始学习以《入行论释·善说海》、《正法醍醐》为主的课程,学习方式基本沿用过去的模式。

  闻思组的作业、成绩与优秀学员的评定方式,与加行组与净土组有一定区别。闻思组主要是以笔试成绩、出勤情况与学习态度来作出评判。

  我想,除了闻思兴趣极大、时间也十分充裕的部分道友之外,作为加行、净土兼修的道友,想参加闻思组的学习,恐怕有一定的难度,毕竟世间人不比出家人——事务繁杂、时间有限。但对一些智慧较高、方法对路、信心稳固的道友来说,如果能抓紧时间、勤学苦修,把别人吃喝玩乐的时间尽量用到学习和修行上,参加闻思组的学习,或选学其中自己最有信心的一两门功课,应该是不在话下的。

  以上三个组的报名,将从即日起截至2009年4月20日止。原则上要求各级负责人能兼修加行和净土,特殊情况例外。为了便于弘法部统一安排,希望大家能提早报名。我们将根据各地的报名情况,决定是否对小组成员及各级负责人进行调整和重新委任。加行组和净土组将采用合并管理的模式,仍沿用过去的格局,不会作太大的调整。闻思组则由弘法部根据报名人数及组员素质,决定是否另行安排负责人。

  三个组的学习,都会在一个学习阶段结束后,组织集中统一的笔试。闻思组的笔试难度会略大一些,并会出现一些自我发挥的主观题,目的在于调动大家的闻思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思考、答辩与逻辑推理的能力,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为将来的实修实证和弘法利生打下稳固的基础。

  在三个组的学习告一段落之后,对坚持圆满学习《入行论释·善说海》与第二阶段的学修内容,积极参加考试,或在坚持学习的基础上完成规定修行数量的道友,我们将以菩提学会与我个人的名义颁发《菩提学会第一期佛学函授结业证》。

  二、必要和意义

  在创办菩提学会之初,我也曾经思考过,菩提学会的目的,不是将大家培养成满腹经纶的大法师,口若悬河的辩论家,学富五车的理论家,吹毛求疵的评论员,而是要让大家成为真修实证的修行人。人生难得、寿命无常,人生几十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属于我们的时间究竟有多少?等待我们的前途将会如何?这是谁也说不清的。

  虽然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和学院的汉族道友一起共同完成了五部大论的教学,学院的很多常住道友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个人觉得,如果不注重实修,而单单强调闻思,那些听起来响当当的长篇论著不一定适合大多数在家人的根基。倘若福报不够、智慧有限,高深精妙的理论一时无法消化,哪怕嘴上说得再动听,也无异于说食数宝。若没有将之融入自己的内心,没有通过修行品尝到佛法的真实滋味,则除了在阿赖耶中种下一些善根之外,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华严经》云:“比如聋乐师,能令他众乐,然自听不见,不修法亦然。河中大海上,具船之舟子,能度载他众,然自葬其中,不修法亦然。比如糖甜味,说不能感受,咀嚼可品味。如是空性味,说不能感受,以修可品味。”藏族也有一句谚语:“佛法仅仅知道不够,必须修行;食物仅仅拥有不行,必须食用。”佛法的伟大不是停留在语言文字上,必须通过亲修实证,才可品出其真正的涵义。既然掌握了通往解脱宝库的钥匙,就要想方设法打开这一宝库的大门。在此方面,往昔的修行人也有过不少前车之鉴——一些学佛者虽然参阅了许多经论及祖师语录,可谓皓首穷经,博闻强记,却自恃表面上的广闻博学而自视甚高,最终成为法油子,解脱的梦想也不得不在狂妄自大的漩涡中幻灭。对于这类人,本可用来令自他解脱的佛法只起到了满足虚荣心的功效而已,对消除烦恼无有丝毫助益。回顾往昔也可发现,在佛教古往今来的历史上,有很多精通三藏、能言善辩的高僧大德最终堕入地狱的公案。

  在《入行论释·善说海》的学习与辅导过程中,我们发现,稍微深奥一点的内容,尤其是涉及空性的《智慧品》,很多人不是听不进、听不懂,就是障碍累累,违缘重重,最后甚至因不想听、不愿听而退出了菩提学会的行列,这都是福报浅薄的表现。无数的事例足以证明,如果没有积累足够的资粮,如果没有前世的善缘,初入佛门者很难真正与法相应,不要说般若空性、光明真如等等,即使是阐述世俗谛方面的简单经论,都十分难以契入。究竟是以闻思为主?还是学修并重、学以致用?这是需要深思的大问题。

  总而言之,作为菩提学会的成员,我们应放下万缘,从基础开始,夜以继日精进修学,日日夜夜共沾法喜,真正生起对法的坚定信念。

  记得初到学院时,我也曾跟道友们一起共修过一次加行,从数量上说算是完成了,但我清楚,自己那时刚入佛门,出离心与菩提心的概念都比较淡漠,更不要说如理如实地观想与回向等等了。自己当初所修的加行,只是一个简单的数量累积而已,离每一修法的完成标准还有着天地之遥,更遑论现证实相等境界了。这些年来,我将太多的时间倾注在学院的管理、建设与慈善事业等方面,一直无暇顾及个人的修行。长久以来,我一直有重修加行的打算,但因为繁忙、懒惰、业障等因素,故一直未能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的加重,我越来越意识到无常的恐怖,我时常反问自己:“如果哪一天死亡降临,我有面对死神的把握吗?”答案是否定的!

  我下定决心,利用这次相互监督的机会,我也将和大家一起共同修持加行。我知道,命运之神不会那么青睐于我,既然赐给我那么好的上师、那么好的佛法、那么好的道友,就不会让我那么幸运地得到健康的身体与绵长的寿命。与大家一起共修加行,这也许是此生的最后一次,将来是否能再有机会与大家共修,这是谁也难以预料的。在共修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同修道友离开人世,而且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不在其中,但我相信,哪怕仅仅修完其中的一个修法,或者甚至连一个修法都没有完成,但只要是在忆念三宝、刻苦修行的状态中死去,我们不用担心将来的去处,这就是实修独有的优越性。

  从华智仁波切、纽西龙多尊者、阿琼堪布,再到意科喇嘛与法王如意宝,历代的传承上师都十分重视加行的修持。在此方面,色达霍西的意科喇嘛(亦名秋央让卓上师)更是堪称当今时代修行引导师的典范。

  当年每一个依止意科喇嘛的弟子都有着深刻的印象:在初来乍到的两三年甚至四五年当中,自己几乎听不到意科喇嘛直接的教言,都是由一些学长引导,日复一日地修习以出离心和菩提心为主的加行。即使当面聆听意科喇嘛的教言,上师也是反反复复地要求弟子们一定要修好加行。这样的严格训练,为所有的弟子夯实了坚固的基础。

  在十年浩劫的白色恐怖时期,很多藏地停留于表面闻思的人,都纷纷退失信心,转而反戈一击——攻击三宝、批斗上师、出卖道友,但意科喇嘛的弟子们却几乎没有一个改变初衷。无论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他们的心里都始终没有离开过上师三宝;无论身处什么样的恶劣环境,他们都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坚持修行。很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弟子们纷纷示现了不同的成就相。人们在谈论这些神奇示现之余,都不得不佩服意科喇嘛指导有方,也不得不称赞修持加行的重大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死亡,但除了心底获得自在的大修行人会将死亡作为解脱的突破口之外,每一个人都害怕死亡。作为凡夫,如果不肯下功夫,终日被世间的种种幻象所魅惑,在不借助外缘的情况下,仅凭自己之力,则谁也休想利用短暂一生了脱生死,超越茫茫无际之轮回大海。但是,如果在临死之时能依靠平时修持加行的基础忆念上师,那一定是最好的死亡方式。正如《妙臂请问经》所云:“何人死亡时,刹那忆念师,为最胜往生,此人定成佛。”也就是说,不管自己的罪业有多深重,临死时若能忆念根本上师,即可往生清净刹土并获得佛果。而这一切希望,都涵盖在殊胜无比之加行修法当中。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能有成千上万的道友通过集体共修加行等一系列修法的修持,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大乐境界,胸有成竹地等待着死亡的契机,那是多么美妙的景象啊!

  三、消除疑虑轻装上阵

  也许有人会问:“我早就完成了五加行的修行,现在应该进入大圆满正行的修持了,我还用得着修加行吗?”

  如果尚未证得万法实相之精华义,谁都没有资格说自己已经修完了加行。要知道,加行的完成,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上的累积,而是发自心灵的一次蜕变。藏地的很多修行人都修过几次甚至十几次的加行。很多修行人也是在加行修持的过程中,彻证真如本性,获至持明果位的。加行虽然名为“加行”,其实每一个修法都潜藏着“正行”的经络,在所有九乘次第的法门中,可以说没有比上师瑜伽更殊胜的甚深圣道了,上师瑜伽就是一切正行道之究竟要诀。无数传承上师的示现也证明了,以祈祷上师三宝为核心的加行,是取得成就的最佳捷径。如果能善加修持,就能获得稳固、扎实的成果,这比很多没有修持加行,或加行基础尚不牢靠便草率进入正行修持的人,偶尔感觉到的那些飘忽不定的境界要牢靠得多。

  也许有人会问:“我虽然是学藏传佛教的,却不是宁玛派的弟子,跟随宁玛派修学加行,是不是有背叛宗派的嫌疑?”

  其实,藏传佛教的各大教派,都十分注重加行的修持,其具体修法也大同小异。比如,《普贤上师言教》中三十七堆曼茶罗的修法,就吸收了萨迦派的传承与特色;而古萨里的修法,更是借鉴了希结派的经验,宁玛派的传承上师们既不以此为耻,也不认为这是对宁玛派的背叛。可以说,只要认认真真地按照某一个教派的修法修完了加行,也就基本可以视同为修完了所有传承的加行,只是各个教派有一些特有的不共修法需要补充而已。

  也许有人会问:“我是修学禅宗(或华严宗、天台宗等其他门派)的,在我们的宗派中,既没有修习加行的规矩,更不会持咒祈祷阿弥陀佛,我有必要参加加行组和净土组的学习吗?”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时代,世人的心思,都花在今生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方面了。即使是懂得一些因果轮回道理的人,不是贪图今生的世间妙欲,就是追求来世的人天福报,很难有追求解脱的念头。放眼望去,寺院庙堂,人影憧憧,灯烟袅袅,但其中又有几许是为解脱而为的呢?《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的外四加行——人生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和因果不虚四个修法,都是修持出离心不可或缺的绝妙之策。对心境浮躁的现代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剂消除羁绊、牵挂暑热的清凉丹方。

  内加行当中的皈依和发菩提心自不必说,理所当然是所有大乘宗派的入门标志,是一切大乘修法安身立命的基础。这一点,是《入行论》与各种大乘经典自始至终都尤为强调的修行关要。

  再者,如《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普贤行愿品》云:“从无始来,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是故从于今日,乃至尽未来际,须恒求忏悔。”无论任何佛教宗派,都不能否认忏悔的重要性,汉地各宗祖师大德们也编辑了各种忏悔仪轨,如:三昧水忏、大悲忏、法华忏、药师忏、净土忏、梁皇忏、千佛忏、万佛忏等等。金刚萨埵乃一切坛城之主尊,金刚萨埵修法又是极为殊胜有效的忏悔法门。利用金刚萨埵法门,可在短时期内忏净三乘之所有罪障,实为不可多得的忏罪良方。

  无论任何人,要证得万法实相,必须圆满福慧二资,如经云:“乃至殊胜二资未圆满,尔时不能证悟胜空性。”佛陀以善巧方便大悲宣说了种种不可思议的积累资粮之方,其中最为殊胜的,即是供修曼茶罗。如续部中云:“若于诸佛刹,无余三千界,庄严妙功德,供养圆佛智。”一旦掌握了曼茶罗修法,想积累资粮,实在是别无所求了。

  在所有的供施中,供施身体比供施其他物品更殊胜,功德更大。如颂云:“供施马象成百倍,供施妻儿成千倍,供施身体十万倍。”加行中的古萨里修法,是通过观修供施身体来断除我执顽根的尚方宝剑,是消灭我执痼疾的灵丹妙药。帕当巴尊者、玛吉拉准空行母等前辈大德的实践告诉我们,为了断除对身体的爱执而观修古萨里,完全可以在短期内彻底断除我执,获得解脱。

  佛法本来就分为教法与证法。在证法当中,包含了很多语言文字所不能传递的内容,密宗常说的来自于上师的加持也属此列。无论佛教哪一个宗派的证悟,都离不开加持,只是各自所起的名称不同——有些宗派称为“以心传心”,有些宗派称为“感应”……名称不同,但内容一致,都是以释迦牟尼佛为源头,世世代代一脉相承、留传至今的一部分证法。既然如此,又何必排斥可以迅速与法界智慧相应融合之上师瑜伽修法呢?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最后的往生法,与祈祷阿弥陀佛的净土修法有着异曲同工之效,但因前者的效果更明显、速度更快捷,故而不失为一种保险、快速的净土法门。

  至于净土修法,更是简便易懂、老少皆宜的修学法门,无论对何宗何派而言,都不失为修行的一种有益补充。

  大家可以想一想,为什么佛门弟子无数,而真正彻证光明本性的却只是少数呢?很大的原因,就是业障深重、资粮欠缺与信心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又与忽视实修、精进不够或修法不对路密切相关。加行组与净土组的建立,恰好能够弥补这些缺憾——通过闻思和引导,可以解决忽视实修与修法不对路的问题;而集体督促的方式,又可以避免个人单独修持容易半途而废与精进不够的问题。

  佛陀针对不同根基的众生,采用了不同的接应方法,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米拉日巴尊者当年也是在试过几种修法之后,才找到了与自己相契的法门,谁又敢确定除了自己目前的修法之外,没有更适合自己的法门了?世间人都主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们为何不能集众家之所长,去尝试一下佛陀传下的其他精妙法门呢?

  也许有人会问:“我是修习汉传净土法门的,学习了藏传净土法门,是否表示自己转修密宗了?”

  传讲藏传净土法门,并不是要让大家转修密宗。很多学过《极乐愿文》的汉地道友都清楚,在雪域藏地十分普及的极乐四因,是目前汉地大多数净土修行人较为薄弱的一环,其中的一部分人,还存在着见修脱离的弱点。在净土法门的修持过程中,如果能具备极乐四因,尽力规范自己的心行,将因果取舍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紧密联系起来,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在参加净土组之后,也无需按照密宗的方式修行,只是要在见解上有所提高而已。

  也许有人会问:“我已经报名参加了很多咒语的念诵,参加加行组与净土组恐怕没有时间,我还是继续念咒比较好吧?”

  我想说的是,加行的修持,是有着正规仪轨与观想的一整套修法,这与零乱的散念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任何缺乏发心、观想与引导的念诵,都远远不如次第分明、仪轨齐全、观想到位的修持,所以,参加加行组与净土组并非画蛇添足。

  也许有人会问:“我只喜欢看书听课,不喜欢实际的修持,可否仅仅参加闻思呢?”

  除了一些个人修持十分到位,所修法门也十分相应,不需要再修持其他法门的道友;或者仅仅是以研讨、探究为目的,并不热衷于修持的研究者;或宗派观念比较浓厚,无法将各教各派的窍诀圆融贯通、善加利用的道友之外,我们一般不鼓励诸位单独选择闻思,而不进行实修。无论如何,修行人还是应以修行为主业,“黄泉路上无老少”,谁都不知道自己何时会离开人世。在没有获得把握之前,所有仅闻不修的做法,都是弃本趋末的愚蠢之举,最终谁也不可能仅仅用精通三藏、辩服群雄来为解脱“埋单”。只有真修实证,才是换取解脱的最佳良策。

  印度诗人泰戈尔有一句名言:“我热爱生命,我也同样热爱死亡!”但作为一介凡夫,如果连死亡的真相尚未看透,谁也不能贸然扬言自己热爱死亡。只有真正获得了身心自在的修行人,才有资格说出这样的豪言壮语!让我们共同努力,力争用最美丽的色彩去书写今后的人生,并最终为自己的暇满人生画上完美的句号吧!

  二OO八年八月二十日

  索达吉书于喇荣

  凡想报名者,请联系弘法部。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