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不思议品第六
如何求法
什么不是求法
师子之座
解脱—不可思议
住解脱法门菩萨—空间
住解脱法门菩萨—时间
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所能
风火音声
魔王大菩萨解脱
尔时舍利弗,见此室中无有床座。作是念:斯诸菩萨、大弟子众当于何坐?长者维摩诘知其意,语舍利弗言:云何?仁者为法来耶?求床座耶?舍利弗言:我为法来,非为床座。维摩诘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贪躯命,何况床座。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识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无色之求。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夫求法者,无见苦求,无断集求,无造尽证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无戏论。若言我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是则戏论,非求法也。唯!舍利弗!法名寂灭,若行生灭,是求生灭,非求法也。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槃,是则染着,非求法也。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法无取舍,若取舍法,是则取舍,非求法也。法无处所,若着处所,是则着处,非求法也。法名无相,若随相识,是则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法名无为,若行有为,是求有为,非求法也。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说是语时,五百天子,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尔时长者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仁者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国,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师子之座?文殊师利言:居士!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有世界名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今现在。彼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其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于是长者维摩诘现神通力,实时彼佛,遣三万二千师子座,高广严净,来入维摩诘室,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见!其室广博,悉皆包容三万二千师子之座,无所妨碍,于毗耶离城,及阎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见如故。
尔时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就师子座,与诸菩萨上人俱坐,当自立身如彼座像。其得神通菩萨,即自变形为四万二千由旬,坐师子座。诸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皆不能升。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就师子座。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广,吾不能升。维摩诘言:唯!舍利弗!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乃可得坐。于是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即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便得坐师子座。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广之座,于毗耶离城,无所妨碍。又于阎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诸天龙王鬼神宫殿,亦不迫迮。维摩诘言:唯!舍利弗!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娆鱼鳖鼋鼍水性之属,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诸龙鬼神阿修罗等,不觉不知己之所入,于此众生亦无所娆。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着右掌中,掷过恒沙世界之外,其中众生,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又复还置本处,都不使人有往来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又舍利弗,或有众生乐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萨即演七日以为一劫,令彼众生谓之一劫。或有众生不乐久住而可度者,菩萨即促一劫以为七日,令彼众生谓之七日。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一切佛土严饰之事,集在一国,示于众生。又菩萨以一切佛土众生,置之右掌,飞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动本处。又舍利弗,十方众生供养诸佛之具,菩萨于一毛孔,皆令得见。又十方国土所有日月星宿,于一毛孔,普使见之。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诸风,菩萨悉能吸着口中,而身无损,外诸树木,亦不摧折。又十方世界劫尽烧时,以一切火内于腹中,火事如故,而不为害。又于下方过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取一佛土,举着上方,过恒河沙无数世界,如持针锋,举一枣叶,而无所娆。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能以神通现作佛身,或现辟支佛身,或现声闻身,或现帝释身,或现梵王身,或现世主身,或现转轮圣王身。又十方世界所有众声,上中下音,皆能变之,令作佛声,演出无常苦空无我之音,及十方诸佛所说种种之法,皆于其中,普令得闻。舍利弗!我今略说菩萨不可思议解脱之力,若广说者,穷劫不尽。是时大迦叶,闻说菩萨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叹未曾有。谓舍利弗:譬如有人,于盲者前现众色像,非彼所见。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能解了,为若此也。智者闻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萨,应大欣庆,顶受此法。若有菩萨信解不可思议解脱法门者,一切魔众无如之何。大迦叶说此语时,三万二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维摩诘语大迦叶:仁者!十方无量阿僧祗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故,教化众生,现作魔王。又迦叶,十方无量菩萨,或有人从乞手足耳鼻、头目髓脑、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马车乘、金银瑠璃、砗磲码碯、珊瑚琥珀、真珠珂贝、衣服饮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而往试之,令其坚固。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有威德力,故行逼迫,示诸众生,如是难事,凡夫下劣,无有力势,不能如是逼迫菩萨。譬如龙象蹴踏,非驴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智慧方便之门。
现在开始讲〈不思议品〉。我们研究佛法的人,随时都会讲到「不可思议」这个用语,大家千万要注意,「不可」是逻辑,讲方法,佛法是不可以用思想去讨论它、研究它的,方法上是「不可」。但是一般人往往理解成「不能」去思议,佛可没说过不能思议,所以你们青年同学不要误解了。佛法是不可以用普通的思想学问去讨论、研究所能懂的,硬是要用修持实证来的。
「尔时舍利弗,见此室中无有床座。作是念:斯诸菩萨、大弟子众,当于何坐?长者维摩诘知其意,语舍利弗言:云何?仁者为法来耶?为床座耶?舍利弗言:我为法来,非为床座。」维摩居士和舍利弗刚才的对话告一段落,八千天子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时候舍利弗眼睛向周围一转,发现维摩居士的房间空空的,没有座位,脑子里想:这么多大菩萨来了(当时像观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弥勒菩萨都来了,不过在这儿都没有讲话),同一群弟子要坐在哪儿呢?
你们还记得跟着文殊菩萨去的有多少人吗?答不出来就是不用心,这是基本的,翻回去看。房间只有一丈见方,后来唐代出使天竺的王玄策到毗舍离,经过此室,用笏板量过,止有十笏,所以称「方丈室」。玄奘法师的传记有记载,他亲自到维摩居士的这个房间。
舍利弗刚一想,维摩居士有他心通,立刻就知道了,于是他问道:喂!舍利弗,你是为求法来的,还是为座位来的?
在此,我顺便跟你们谈个八关斋戒律的问题。你们居士可以听,因为我是居士也可以讲,进一步就不能谈了。沙弥戒是不准坐高广大床的,为了这一条戒,我发现好多年轻人实在很可怜,有个年轻同学因此在地板睡了两年,因为他认为高的床宽的床不能睡。我可以负责任告诉大家,讲错了愿下地狱,下二十一层,永不翻身。如果我讲对了,那么很多人就错了,害死人了。制定这一条戒律,是要初学佛的弟子先学会谦虚,不准坐高广大床,意思是不准坐上位!文字要搞清楚,床在中国古代就有,我家乡老祖母的床比一个房间还大。床是由西域来的,椅子原来叫床。中国原来没有椅子的,秦汉时人都是席地而坐,到了魏晋才由西域传入椅子,那时叫作胡床。高广大床是地位很高的人、领导人坐的,那个床又高又宽。胡床又有个名字叫脚床,床脚可以折拢起来的。打坐的叫绳床,草绳编的,可以折起来带出去,佛图澄禅师就经常坐在绳床上打坐。所以这戒律是要沙弥学谦虚,并不是说不能睡床铺。为了这件事,许多年轻人不敢睡床,怕犯戒,弄块窄窄的木板铺在地上睡,连翻身都不行。
现在念了《维摩诘经》应该明白了,舍利弗想的床座指的是椅子,否则那个方丈的房间,岂不又要摆椅子又要摆床的。不要搞错了!我特别提出这一件事。
舍利弗答复说:我是来求法的,不是为了坐好椅子来的。大家学佛都是为了求法,有的人拚命学个法,像咒子、手印、功夫等。古今中外学法,一开始多半是学打坐,也有点窍,教你守住的,都算是传法。各地方传法是大事一件,有第三人在还不传,有的要发毒誓不准外泄,否则天打雷劈。像我这样随便指出穴窍位置可不得了,所以每逢打雷我就有点怕(众笑)。佛教中藏密要求法也是不得了的事,我和已涅槃的章嘉活佛、甘珠活佛,过去常有往来,和他们说笑,说学密宗是富贵法。比如学个咒子,第一要磕头如捣蒜,这个很平常。然后要献哈达,这是古法。哈达都是绸子作的,拿到了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当裤腰带太宽,当围巾太薄。能当上活佛的,收到的哈达就堆积如山。
当年我在杭州读书,年纪还小,班禅活佛来到了灵隐寺,依密宗规矩他先顶礼佛像,三拜后,起身右绕一圈,头还碰一下佛坛,表示碰到佛足了。然后他就要献哈达,因为佛像非常高,他就玩了个把戏。只见他从怀中拿出一条黄色哈达,很长的,轻轻用手一送,哈达就飘上去,挂在佛像脖子上了。这一下子,当天皈依的人不计其数,活佛就活了。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值得一参了。若是气功,这功夫也了不起的。这是我当年挤到人群最前面,亲眼看到的,绝不是靠机械作用,当时看到的人很多。这是讲到哈达,想起这一件往事。再说求个法,在献了哈达之后还要供养,供养不是十块二十块钱,都是很重的,要依你的经济能力表示你的诚意。所以我说学密宗是富贵法,假使要学遍密宗的法,可以说不管你有多少财产,也会学光的。
讲了半天的废话,回头讲求法。究竟什么是法?这是个重大问题。大家都想求个法,好像求到了就可以立地成佛、立地成仙。现在《维摩诘经》在这里指示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法。法在哪里?就在你自己那儿。现在法在哪里?就在《维摩诘经》上。上卷讲到皈依佛,如何是佛的净土,中卷(第五品─第九品)讲皈依法,如何求法。
有些话我经常在重复,有时会岔开很远,原因是四个字:语重心长。话是啰嗦,有时刺激了人。我的用心是爱护青年同学们,希望能续佛法慧命,续中国文化慧命。你们年轻同学一定要先把中文弄好,中文学不好,自己祖先传下来的法宝你就打不开。佛经就是法宝,我们这里好几部大藏经,不知有多少宝在里头,谁去求了?只有书虫在求。这你不求,偏要向外求。《维摩诘经》文字翻得太好了,文学的境界好,你不要轻易地就看过去了。
如何求法
「维摩诘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贪躯命,何况床座。」维摩居士说:喂!舍利弗!真要求法的,连自己身体性命都可以不要,你还问椅子在哪里!二祖神光向达摩祖师求法时,把手臂都割下来了,达摩要他手臂干什么?这是二祖表示自己的志气,为了供养佛法僧,没有别的可供养,不惜躯命供养。你们读密宗密勒日巴祖师的传记,他是宋元之间的人物,他的出家修行多苦啊!十几年住山洞没饭吃,比佛祖六年雪山修行还要苦,一身长出绿毛来。衣服也没得穿,后来总算他未婚妻和自己妹妹,为他化缘得了一些布,才做了个衣套来覆体。师父要他独立盖栋房子来供养,他费了几年时间挑土石盖起房子,师父又叫他拆掉重盖,还不准别人帮他。拆了又盖、盖了又拆,毫无怨言,为法忘躯。学密宗的人都以他为标榜,但是有几个人真做到像他一样?他为求法受到莫名其妙的磨练,但是从未反悔。
看到《维摩诘经》这句「不贪躯命」就要往这里想。可是我们学佛学打坐的,哪个不想求长生不老?又想通奇经八脉、头上放光。十个来的人有五双是为了身体而学佛,都在身体这四大上做功夫,没有一个是「不贪躯命」的。还有的人来向我发牢骚,他学佛二三十年怎么还生这种病,好像我该为此负责似的,我只好说我还没见过一个不死的人。所以《维摩诘经》还是没看懂嘛!真为学佛法,求个心地法门,能知道心地法门不在身上、不在健康长寿上、不在内外中间,能不贪躯命的,这个世界上还真不多。
对佛法的认识,首先一定要正确,所以禅宗讲见地。沩山禅师告诉仰山两句重要的话:「祇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眼正是讲见地,就是观念要正确,行履是功夫。如果观念不正确,你的功夫做得再好也没用。只在身上做功夫,这个肉体是有生老病死的,会过去的,不是佛法。如果见地对了,行履也有,这个肉体虽然会过去的,但是比较少病少恼。要想做到无病不死,是要有特别法门的,但是连佛自己都不肯去做。所以佛与佛相见,还要互问「少病少恼否,众生易度否」。你们年轻法师学了这一句,将来彼此写信也可以用上,可是不要讲「信徒」易度否,那是神权用语,佛教用的是「信众」,众生平等,顺便一提。
「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识之求。」色受想行识是五蕴,我们都知道的。简单地为新来的同学讲一下:色法包括物质、生理方面,四大都是色法。受,是感觉方面,身体和心理有感觉谓之受。想,是心理的思想。行,包括了肉体与心理内在的思想,还包括外在的空间和时间,行是一种动转,宇宙万象随时在动,分秒不停。打坐虽然入定了,心脏还会跳,血液在循环,就是行阴没有停,到三禅以上气住脉停了,行阴还不能真算停止,只是暂时用自己的功力把它切断而已。这就要了解唯识的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那是意志控制不住的。换言之,生命的原动力是行阴。识,八识都属于识的范围,这里有专门的课程研究《成唯识论》,现在不多解释了。所谓五蕴,包括了生理与心理,包括知觉与感觉,这样讲你就比较容易懂了。五蕴,是五个区分,代表了生命的身心全体。
维摩居士说,真正想求法的人,不在色受想行识上面去求,也就是说,不在身心上去求法,刚才也说「不贪躯命」。
「非有界入之求」,「界」是佛学名辞,共有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是生理的各种机能的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外在与生理机能相对的六尘,六根与六尘中间有界限吗?没有的,眼睛看着手表,马上就看见了。眼睛与手表之间真没有界限吗?绝对有的,用中文说是「间不容发」,连根头发那么细微的距离都谈不上,研究物理的人就知道,这中间是有界限的,所以佛法定十八界不是偶然的,不是为了理论上的差别,是有实际上、科学性的差别。所以,六根六尘、加上中间的界限,共有十八界。这个界限中又有个秘密,佛法为什么说有十八层地狱?这个属于数理哲学的范围,与易经的数也有关联,佛法说的各种名辞数目,七觉支、八正道等,这数目字都不是乱定的,其中有最高深的道理,因此学过数理哲学的人,学起佛法就很容易。
「入」是十二根,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有时又叫六入,但六尘和六入又不一样,古代大师翻译时非常痛苦,用尽心机,不过用六尘比较文学化,用六入则科学化。你看着手表,究竟是手表进入眼神经视线,还是眼神经视线到手表这儿?这是个问题。学科学的人要这么问,学佛的人要参就得这么参。是手表在放它形象的光,进入我的视觉,然后视觉神经到脑,因此才了解到有手表吗?还是眼神经放射视觉到手表,才觉知到手表?有人可能觉得,这么参太啰嗦,看见就看见了嘛!但是真学佛的人,应该要在这里参究。翻译成六入就有根尘进入的作用。
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真好,这里六个字概括了十八界六根六尘,我们表面对佛学名辞熟练,一看就懂。但是假定把《维摩诘经》翻成英文还是这样翻的话,是绝对不通的,将来一定会有用外文翻译中文佛典的,现在也有些人在做,都很粗浅。我们看汉朝、南北朝初期翻成中文的佛典,有些都不通的。后来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到了唐朝,玄奘法师还要重翻,精益求精。所以现在中文翻成英文的佛经,都很有问题。
还有你们要注意,《汉英佛学大辞典》的很多名辞翻译是不通的,你们青年同学只会用《汉英佛学大辞典》翻译英文,是你们不好好读书。《汉英佛学大辞典》的作者自己在序言中讲,他是在创作,把佛法名辞根据梵文翻成英文,不能算数,希望后来有人能利用并加以修改。可是几十年过去了,也不见有后起之秀发这个大愿,真正去编一本英汉或汉英的佛学字典。佛教界天天讲要做功德,这是佛教文化的大事业啊!哪个来做?你看一本普通的《汉英字典》,修改再修改了多少次,可是佛教界这一本书,几十年没有人动过。
我可以预言,三、五十年之后,是大翻佛经的时代,如果照鸠摩罗什法师的中文直翻成外文是不行的,愈翻愈不懂。梵文同西方文字一样,一句一句非常啰嗦,到了鸠摩罗什法师,晓得中国民族文化怕繁琐,就浓缩成一句话带过去了。一部《大般若经》六百卷,非常长,其实浓缩成中文二卷也够了,可是玄装法师不敢浓缩,就成了六百卷。
「非有欲色无色之求。」欲界、色界、无色界合共三界,不在三界里头求法。
根据维摩居士告诉舍利弗,所谓真正求法,不在色上求,你们打坐看到光,不要觉得有什么,光也是色,同佛法不相干,是你用功经过的境界。记住《楞严经》的话:「不作圣心,名善境界」。碰到好的境界,不要认为自己进步了,得道了,这才是好事、才是进步。「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如果看到光、气脉动了、或者见到佛菩萨现前,自以为了不起,那就叫走火入魔了。为什么抓住境界就是魔道呢?《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住即受群邪,即入魔障。
所以真正佛法,不在色上求,不在受上求。今天有位外国同学打电话来,问题解决不了,气脉通不过,骑着车子自己人都不见了,就害怕了。我告诉他这是个感受,是一定的过程,中国儒家讲变化气质,不只是理论讲讲的,是在做功夫上,气是气机,质是身体物质,修养好了的人身体硬是会变化,脱胎换骨。道家讲就是气脉变动,到某个阶段是会如此。修行用功,胆子不要那么小嘛!我自己经验,走在路上忽然走不动了,现在人可能会认为是心脏病发作了,或中风了,我就不管它的,走不动就死在这儿,万一被车子辗过去都无所谓。有时甚至走着走着,觉得身子倒过来了,头在下脚在上,我都不理。碰到这情形,我把身体一丢,「不贪躯命」,充其量殉道而死。我就告诉那位外国同学没有事的,但是这几天不要骑车子,气机在夹脊通不过,一定会有这阶段的,不稀奇。然后就请他找朱文光,贴两付膏药,帮他快一点通。
这些事说明,我们做功夫都被身体感觉困住了,所有修持方法也都在感觉上打滚,这就要注意了。应该照见五蕴皆空,不要搞受阴境界。
我们参禅作功夫,多半是在想阴里做功夫。密法的各种观想都是意识境界,在想阴里。这种路线对不对?不能说不对,理由等一下再讨论。
至于行阴就不大容易懂了。举个例子,有位同学本身是教书的,他一边学道家,一边学佛,走无为路线。他喜欢读《大般若经》,他说有时念着念着就到了一个很好的境界,自己都讲不出来,那时他经也不念了,这一舒服真万缘放下,空灵境界可以维持好几天。他就怕自己走错了路。我说这很好,就这么走下去。这还是行阴境界,不过他不作圣解是对的。
识阴境界更难懂了,非要有很深的禅定功夫,至少要到了初禅以上,慢慢可以讨论识阴的问题,我们在此不再详谈。
所以说「非有色受想行识之求」,才是真正在求佛法,我们自我反省一下,有哪一个学佛不是在这五阴里转呢?谁能够跳出五阴?能够跳出五阴就对了。但是在五阴上求法修行对不对呢?初步是对的,道理何在?好比你要做个桌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把木工做好,就要有锯子、斧头、钉子这些工具。以修行来讲,六根、五阴就是工具,所以从色受想行识入门并没有错,但是不要被它们所转,不要执着这些境界。如果执着在色受想行识的境界,以为这个是佛法,那就错了。
我们要了解《维摩诘经》所讲的,是上乘的大乘菩提正道,是证得菩萨道的究竟之论,你初步从色受想行识入手没有错,到最后应无所住就对了。
刚才说的「非有界入之求」,是把五阴再分析变成十八界。例如打坐时心中念佛,是在意识界里修,你作观想也是在意识界里,这在密宗叫生起次第,把意识上本没有的东西使它生起来。好像观想佛,密宗非常注重形象的佛,或雕塑的、或绘画的,每个人要有个小坛场(就是道场或佛堂),或称坛城或曼达拉(曼荼罗、曼陀罗)。打坐时佛像要对着自己眉心位置高度,叫瞪目视佛,若佛像眉尖明珠,看久了慢慢也忘记看了,眼睛也不看了,一切忘了,就是观佛眉尖的明珠入定。传这样的修法已经是不得了的,你们该欠我哈达和供养了,我这么随便讲出来了,所以我碰到打雷就怕。
讲正经的,我的观念不同,道是天下的公道,法是天下的公法,不属于我的,只要诚心来学的,我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来磕头供养那一套。我和许多老喇嘛说,有一天我会把密法全部公开的。他们说要得到我本尊许可才行,就是要有文殊菩萨、佛答应。我说:放心吧!早答应了。佛要度众生嘛!有什么秘密呢?为什么一定要磕头要供养?但是学人不诚心,也是学不到,学到了也不会修,也等于白学。
总之,观佛像这个法门是从十八界的眼界来修,必须修得生起次第,意境上生起,无中生有,就是要先把佛像看清楚,影像留住才观得起来。你说,这不是着相了吗?显教说要断除一切妄想,不错的,但是在妄想没有断除以前,你只好借用妄想。所以一心不乱是加重妄想,怎么加重呢?把所有的妄想集中在一点上了,他的理论方法是以楔出楔。古代盖房子不用铁钉,用的是木钉,叫作楔,要取出先前打入的木钉,就再打入一支木钉,把先前的钉子推挤出来,叫作以楔出楔。我们用功时妄念断不了,如何清净呢?只有把所有的妄念集中在一点,叫作系心一缘,把所有的心都放在一点,念佛法门也是这个道理。
以楔出楔还有个比方,面粉洒散了怎么收拾?就拿一把面粉沾湿了,捏成一团,再用这一团去黏散开的面粉,就可以黏光了。修行的方法也是如此,由系心一缘开始。用这方法去观想佛像,观得起来时,在意境上,身心内外就是佛像一尊,在密宗就叫做生起次第的成就。无中生有,由真空生妙有,再由有归到空。把所有的面粉黏成了一团,然后把这一团丢掉,一点面粉也不剩了。从有归到空,叫圆满次第。所有的修持方法就是这个原则,没有第二个原则的,这也就是不二法门了。
所以分析五阴的求法之后,最后的成就不落在十二根尘,不落在眼根,不落在色尘等等之间。好了,这两句经文我们了解了,维摩居士传的法我们也懂了,可是到达这个程度是学佛法的成就吗?没有。有句成语说,修道的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是佛家的话,五行是道家的话,这是说修道成仙成佛了。道家讲的五行是从物理入手,所以用金木水火土物质来代表,佛家文化从心入手,所以是讲色受想行识,道理是一个。离开欲界的边缘,还要再进一步,跳出色界、无色界。我们学佛的人要随时反省自己的起心动念,今天去庙上磕头供养,为自己求福报,这是欲望,还是在欲界中求。做了好事想得善报,这也是欲。因为我修行,来生想要好一点,这是人欲,比做生意还功利。以此求道,何道能成啊!
超越了欲界,在色界中求,或在光明中,或求无念得清净,一定八万四千劫,还在无色界,都没有跳出三界之外。因此说「非有欲、色、无色之求」,你看这经文,你如果要把它翻成外文可不要简略,不要乱翻。唐朝时有位居士想批注佛经,去见南阳慧忠国师,忠国师嘉许他能发心,然后让小和尚拿碗水,碗中放七粒米,碗上摆只筷子,问居士知不知道这什么意思,居士不懂。忠国师就说,连我这老和尚的意思都不懂,你能懂佛的意思吗?还想批注佛经?
「唯!舍利弗?」,这里维摩居士再起一段话。他为什么要再叫一次舍利弗呢?在古文作文时,这一句话会被先生用红笔给你杠掉的,你重复了。这要了解佛经是对话录,这是表情,是个层次,是个阶段。如果是电影,维摩居士讲到这儿,会看一下舍利弗,看他懂了没有,然后说:唯!舍利弗,我再告诉你。
「夫求法者,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上面说真正佛法不在五阴中、不在十八界中、也不在三界中求。再进一步说,也不在佛、法、僧三宝。这里要注意这个「着」字,是黏着的意思。「众」是指僧伽、僧众,也可以是单一个僧,一个比丘就可以代表古往今来一切十方三世圣贤僧。真正的求法,执着佛、执着法、执着僧也错了。但是你不要读了这一句,就不皈依三宝了,那是妄语,你没有到这个境界。这里讲的是上乘的不二法门,真正的解脱道。
「夫求法者,无见苦求,无断集求,无造尽证修道之求。」这是讲也不着于苦集灭道,声闻众的四谛法门。很多人说因为看通了人生皆苦,所以出家学佛,这是见苦而求道,换句话说是在逃避,觉得世间太苦,所以要出家离苦得乐。前面一句要你不「着」求,这一句换了一个字,要无「见」苦求,无「断」集求,无「造」尽证修道之求。
所以叫你们文字不要马虎过去了,《维摩诘经》最容易看懂,最容易马虎。一般人发心修道是见苦、怕苦而求,大乘菩萨无见苦也不求乐。
苦与不苦很难讲的,推开佛学,我讲个哲学的道理。我在学校里讲比较宗教的研究,说到所有的宗教哲学,对人生的看法都是悲观的,认为世界是凄惨的,该厌恶的。他们都站在日落西山的观点看世界、看人生,天要黑了,悲惨呀!不管回教、道教、基督教都如此。所以就来兜揽生意了,好像旅馆的人站在门口拉客人,宣扬自己旅馆可以收容人,设备好,专管死人的事,不要怕死。中国文化不然,它不看日落西山,看日出东方,生生不已。宗教家是站在殡仪馆门口的,中国文化是站在妇产科门口的,哈!又生出来一个了,生生不已,生死是昼夜的两头。
那么,宗教与哲学思想为何如此呢?从大乘佛法来看,宗教与哲学思想,是落在小乘的苦集灭道范围里。所以,真正佛法是「无见苦求」,见是观点。像《华严经》看这世界,是没有苦集灭道的,永远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一真法界。
「无断集求」,断惑证真是小乘境界。大家打坐最苦恼的是,妄想杂念断不掉,都以为能把妄想杂念完全切断,断惑证真就悟道了。无断集求是不去追求,就没有无明烦恼了,这里为什么说不要去断它呢?妄念如同李白的两句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真是千古名诗。同样道理,你想断去妄念得清净,那断去之念就是大烦恼,因此告诉你「无断集求」。
「无造尽证修道之求」,「造」依古书的读法如「超」,这句话是要你,不要以为断尽一切无明烦恼就证得道了,那是小乘的法门。譬如永嘉大师的话「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先须偿夙债」,这是永嘉大师的真话,大小乘都一样,人生都是来还夙债的,还完了就好了,像对儿女的债,就乖乖地去还吧!
这是维摩居士的第二段话,他说:哩!舍利弗,真正的求法,不着佛法僧三宝去求,不着于苦集灭道而求。然后他自问自答:
「所以者何?法无戏论。」为什么如此?真正的佛法没有「戏论」。怎么叫戏论?中文的「戏」字本来有两个,看电影、看唱戏的戏字,用的是虚字边加个戈字,表示是虚假的。现在通用这个「戏」字,是小孩子在玩的游戏,是玩耍的。佛法讲戏论,是指小孩子开玩笑的话,玩笑的话不是实际的。什么是戏论?佛法的「空」「有」,主张空是真正的佛法,这就是戏论:讲有,一定要修到什么果,都是有为法,也是戏论。「非空」「非有」还是戏论,非空就是「有」嘛!非有又是「空」嘛!都是文字游戏。
所以清朝的大思想家顾亭林就说,佛经像是一桶水,倒入另一桶中,再倒回来,只有一桶水在两个桶里倒来倒去,一个空的,一个有的。虽然他这是批评佛法,但有他的道理,你如果佛法搞不通,就成了这样。所有的佛法、所有的论辩,在逻辑上离不开这「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四个方向。维摩居士讲真正的菩提大法,要把戏论扫掉。
禅宗讲「离四句绝百非」,就是要离开这四个方向。也有人以为《金刚经》上有好几处四句话,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等,但不是这里所说的四句。这里说「法无戏论」是告诉你,真正的法不在「空」、不在「有」、不在「亦空亦有」、不在「非空非有」的戏论。
什么不是求法
「若言我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是则戏论,非求法也。」执着了苦集灭道四谛法门就是戏论,就不是佛法。这很严重了,《维摩诘经》所批驳的苦集灭道,是小乘佛学的基础,但是我们不要上维摩居士的当了,告诉你:戏论也是佛法。是什么佛法?方便法门。要明白世界上任何教育手段的本质,都是诱导法,都是用哄的。诱导就是佛法讲的方便法门,固然从无上佛道观点批驳戏论,但戏论也是佛法,是方便法门。《涅槃经》上说:指黄叶为黄金,为止儿啼而已。小孩子哭了,就拿个黄叶哄他,说是黄金,他就不哭了,不哭就好了嘛!就是用诱导的方法使他不哭,不受这个烦恼。一切佛法也都是指黄叶为黄金,为止儿啼而已啊!
我在峨嵋山庙里闭关时,第一天入关,在大殿上看到了明朝末年禅宗破山祖师的对联,觉得这个字之好,是一气连下来的。和尚告诉我是破山祖师亲笔写的。不但字好,对子作得也真好:
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
风飒飒雨洒洒飘飘黄叶止儿啼
真高明极了,全部佛法的道理都讲完了。
「唯!舍利弗!法名寂灭,若行生灭,是求生灭,非求法也。」这里牵涉到对佛法认识最基本的问题。根据本经,真正佛法是自性寂灭的。涅槃有时也翻成寂灭,还有一个翻法叫圆寂,这都是不得已的翻法,整个涅槃的意义只表达了十分之一。一提到涅槃或是寂灭,普通人就联想到死亡,什么都没有了。其实涅槃真正的意义包括了:常、乐、我、净,四个要点。涅槃在印度不只是佛教用语,婆罗门和其它宗教都有用到涅槃,而且是指神妙不可思议、无上安乐、生生不已的意思,也不是指死亡。中文把涅槃翻成圆寂,现在来看,实在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圆」有圆满、包含一切的意思,既充实又空灵,不一定是空,也不一定是有。「寂」不一定是没有,是代表干净、宁静、安详。
涅槃有时又被翻成无为,是借用了《老子》的名辞。《老子》讲无为并不是没有,也不是不动,所谓「无为者无不为」。你可不要多加一字,变成无为者无「所」不为就糟了。用而不用、动而不动是无为。但是无为还是不足以完整翻出涅槃的意义,到了唐代的玄奘法师,就分开成「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古人也翻成「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在无为的观念再加上有、无,使道理更清楚。佛法最高目的是证得涅槃,不是学死亡。小乘所证得的道偏向于空,认为得了空就什么都放下了,在空的境界而不动,这在佛法是属于有余依涅槃。比方说人睡着了,也什么都不管了,但是睡眠不是死亡,是生命的一种状态,在睡眠时,身心内外一切事都仍然存在,所以虽然在睡眠时说放下了一切,但不是彻底休息。有余依涅槃,就是用来形容小乘的证果境界,还是有剩余的,还有连带的。大乘的佛果是无余依的,毕竟空的。
维摩居士对舍利弗说,「法名寂灭」,真正佛法所求证的是寂灭,寂灭是圆满清净安详安乐的,有时这个境界用之于佛土,就叫作净土。可是一般人学佛,对这第一义谛没有认清楚,都在生灭法中做功夫。严格说来,不论哪一宗,所修的法都在生灭法上转。比方,念佛就是起心动念,用念头在念。思想念头是生灭的,前一念灭了,后一念就接上来了。譬如我们在讲话,在听话,也都是生灭法,当你听到这声音,这个观念就过去了。一切的心行(心理行为),以及知觉状态,完全是生灭法。念佛、念咒、观想法门,都是求佛法入门的方便,抓住了这种方便,当作是佛法的究竟就糟了,修一辈子也不能证到涅槃之果。天台宗有数息法门,到了唐朝,道家吸收了这个法门,归纳成四个字:「收视返听」。把眼神回转来,内观、内照,耳朵听呼吸。后来到了西藏密宗,就演变成修气脉,那方法就多了。十七八世纪东西方交流之后,西方国家也流行起来,医学上有用听呼吸治失眠,乃至催眠。这也是生灭法。宋朝诗人陆放翁,也是学天台宗的数息观,他有一名句:「一坐数千息」,这大概要两个钟头左右,可见他每次打坐比一般人久得多了,他的功夫也不错。实际上,这与道不相干的。像很多年轻同学说,他念佛几万次,或者数息上千下,我就问他是否在做会计?光搞数字做什么?依六妙门要数息、随息、止、观、还、净,我们前面讲过了。
所以维摩居士告诉我们:「若行生灭,是求生灭」,与求佛法背道而驰。《楞严经》上佛说的名言:「因地不真,果遭纡曲」,你动机、观念不正确的话,你用各种方法去修,都是在走冤枉路。《法华经》也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这个「法」用现代的话来说,包括了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物。《法华经》这句话说,宇宙万有一切的现象是此生彼灭的,它的本来是清净的(所以是「自」),用不着你去求个清净。用《法华经》来对照《维摩诘经》这句话,就很清楚了。
我岔进一个禅宗故事,你们参参看。有位禅师读到《法华经》这里就悟了,他告诉一同参禅的道友说,佛讲的这句话只讲了一半,什么理由呢?「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只讲了法身的清净面,没有讲法身的起用,是留给我们去参的。大家不服,要他把下一句讲出来,他就说:「春至百花开,黄莺啼柳上。」他露了消息吗?有的,涅槃境界是生机活泼的。
「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槃,是则染着,非求法也。」真正佛法本来就没有染污的,既然自性本来涅槃清净,不是凡夫善恶业果所能染污上去。假使你认为自性是受染污的,因此我要去掉染污而证得涅槃,就又染污了,染污了清净。虽然去了恶念,又被善念盖上,也是染污。就比如我们的眼睛进不得沙尘,纵然是名贵的黄金粉,放进眼睛也是受不了。《维摩诘经》这里是破除小乘观点,小乘要去恶念染污,要断惑证真。大乘是要努力行善去掉恶念,但最后善念也空,把它舍掉,善果回向一切众生,自己一无所留,善恶两头都不取,用不着断惑,自性本来清净。
「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维摩诘经》这里,每一句话的层次愈来愈高了。刚才他告诉舍利弗,自性本来寂灭的,不要以生灭心求寂灭之果,会走错路。又因为自性本来寂灭,所以它不受一切染污的,恶法、善法都不可能染污它。这是两个层次。现在是第三个层次,真难懂了。「行」有三种读法,有读如「形」,有读如「杭」,也有读如「恒」。像《普贤行愿品》,就有人坚持要读成「恒愿」。其实,每种读法都是对的。大多数的佛经是唐朝年间翻译的,唐朝时的中文发音,比较接近今日的客家话或广东话,「行」字就是读如「杭」。不论怎么读,意义是一样的,这是顺便提到。
中国文化讲五行,《易经》也讲「天行健」,行代表着运动的观念。佛法的行是很难了解的,前面讲五阴时稍为提过行,用现代话讲是本能的活动,这样你会比较容易了解。身体的本能也会恢复健康,所以生病不吃药,硬熬一熬有时也会熬过去了,因为我们身体的本能是新陈代谢、血液和气脉运行,这就是行阴的作用,永远在转。修持到行阴停了,那就是禅定得到了气住脉停,呼吸停止,甚至毛孔呼吸也停了,血液不循环。那是三禅定以上的境界,不过这时识阴还没停,虽然呼吸停止了,脉也停了,脑还没有死,脑神经还有微波的,这都是现代医学可以证明的。
维摩居士讲「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这是什么行?不是我们刚才讲的行,但有连带关系。这里是讲行愿的行。一般人讲自己在修行,认为修行就有功德,这就像讲自己念了一百万次往生咒,好像有了大笔银行存款,往生时可以提取,是这样的心理。这就是行法,是佛法也没错,是人天乘果的修行。但是依《维摩诘经》所讲的第一义谛菩提大道,执着于修行为修行,就错了。所以大乘的修法就叫你随时要回向,要施舍出去。你能施舍给一切众生,实际上一切众生也会施舍给你,这就是今日常用的标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尽管去布施,布施完了,这个力量会回转给你。如果执着了行愿为究竟,就被修行法门(行法)所绑住,是不会证得彻底的涅槃之果。所以大乘菩萨要行愿也空,空不是没有,是舍、放下。因此,维摩居士说「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这个问题就出在执着了。行处法也是意识境界,不是真正求佛法。
有些朋友来问,我打坐三年了,怎么一点成果都没有?我告诉他,这又不是在做生意,不能用时间来计算。见地观念到了,也许剎那之间你就悟道了;见地观念不到,八万劫也没有用啊!这是第三层的说明。
接下来是第四层。
「法无取舍,若取舍法,是则取舍,非求法也。」刚才讲「法无行处」,虽然在修行中,也不以为自己在修行。因此大菩萨虽然在作六度万行,心理没有自己在作菩萨行的观念。如果有了这种观念,就着了相,非菩萨道。但是,我们听到这里就会产生一个观念:法是有取舍的。取舍什么?学佛法修行如果不抓住修行,不自己抓住修行的功德,要舍,这岂不是又落入一边了?落入有取有舍了,也不是究竟,不是中道观。因此维摩居士更进一步说:「法无取舍」,他对舍利弗真是苦口婆心啊!步步叮咛,一层一层上来。如果有取舍,就非求法了。
初学佛的同学们,常常对法有取舍。取舍在哪里?有些人执着净土,大骂禅宗、密宗。学禅宗的人说,净土是愚夫愚妇笨人学的,我要学最高的。执着密宗的又说,只有密宗才是至高无上的。这种观念都是功利主义,也像是去买菜,专挑又好又便宜的。结果常常忙着赶道场,学了密又学禅,好忙啊!我过去也是这么忙过来的,后来恍然大悟,也就不忙了。当然我不是悟道,是悟到自己赶得太辛苦,干脆万缘放下,我还是我,多安详呢!
所以「法无取舍」,青年同学记住这句话,少走冤枉路。《金刚经》也告诉你,一切法皆是佛法,那怕你只拜佛也会悟道。
我小时喜欢作诗,我父亲就给我一本书,要我背里面的诗。我一读很欢喜,父亲说,这是附近一间庙子的和尚作的。那位师父是打渔出身,一个大字不识。他不知什么因缘,忽然出家了,经也不会读,就整天拜佛。那庙子地面是石块铺的,他拜了九年,石块都拜出印坑来了。后来他又忽然不拜佛,去睡觉了,一睡睡了三年,中间有时连睡几个月动都不动的。他师弟在他屁股上放碗水,第二天再看都没翻掉,还以为他死了,好在他师父知道他是入定去了。三年以后,他作文章作诗都会。这是我亲身见到的,说明你拜佛或用什么法都好,只要诚恳、专心一致、系心一缘,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你搞净土、又参禅、又学密,到处找能让自己快一点成就的法门,好像在买股票一样,是一无所成的。一门深入的话,诚恳拜佛也会悟道的。佛法其实很简单,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专一就成功了,不要念「多心经」啊!记得《金刚经》告诉过我们:「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现在再上一层。
「法无处所,若着处所,是则着处,非求法也。」真正佛法没有固定地点的,这个「处所」,小而言之指身体上的,像道家或密宗守窍,三脉四轮,都在身体上搞,这成了法有处所。如果气脉感受是佛法,那你死了肉体没了,感受没有了,那佛法不是完蛋了吗?这个生意不能做啊!大的处所,例如密宗观虚空,观蓝天,观日轮,这些都是方便法门,非究竟。如果认为这是第一义谛,那就犯了法有取舍,犯了法有行处,犯了法着处所。佛法是活泼泼的,你着了处所是呆板的。「处」是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念佛是意处在念,观想也是。无上大法是无处所,用有处所之心求佛法,已经被处所困住,不是真正求佛法。
刚才休息时间有一位道友找我讨论,学佛很多年了。他说现在什么都对,就是觉得好像放不下,所以没有多大进步。我说:这个问题正是现在讲的,刚才不是听过了吗?所以你听经要拿到心上才用得到,不然就白搞了。「法无取舍」,你觉得一定要放下了才是,这就有了取舍,本来就是放下的。譬如有人说自己的心无法空灵,你们现在专心听我讲话正是空灵嘛!否则你怎么听得进去,对不对?本来不用放下,自然是放下的。你有一个放下之心就有所取舍了,就是行于法,行于生灭法,行于取舍法,也是行于染污,因为你认为放不下是染污了,法是没有染污的,自性本来寂灭。这位道友问:那么该怎样呢?我说,就是这样,没有那样,这样就是这样。如果你真到了这样就是这样也差不多了。
所以一般人修持都有取舍心,或者求清净,或者求放下。放下是个名称,你上了座想我要放下!放下!早就放不下了。因为你有一个求放下之心,这个念头挡住了,就有所取舍。那你问,我这么坐在那边岂不是傻不楞登?嘿!就怕你不傻,真傻了蛮好。世界上的人都太聪明了,所以找了许多烦恼,真求傻而不可得。所以我说这一位道友是现身说法的菩萨,我们藉这个机会,给大家再把《维摩诘经》这一段讲了一次。
「法名无相,若随相识,是则求相,非求法也。」第一义谛、真正佛法是无相的。我常说,一般人以有所得心来学佛,想求无所得果,是背道而驰。所谓「相」,是佛学名辞,用现在的话讲,普通人都想求一个境界,尤其是学密法的。有的人天生个性如此,这种人来找我,我就说:你不要跟我谈,最好去学密宗。他一听,眼睛都亮了,还问我为什么。我说:因为你脑子里充满了神秘主义。很多人都是好奇,有神秘观念,打坐修道就想求个境界,若是没有境界,还要埋怨为什么没见放光、没这没那。他这是求有相法,而佛法是无相的,非境界。有个境界就有染污,有所取舍。无上大法是「法名无相」的。「若随相识」,你以为境界是佛法,「是则求相,非求法也。」那是错误的。
「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这更要注意了!刚才讲无相的道理,大家研究过《金刚经》,其中谈了很多,我就不再多说了。现在很流行禅宗,大家都知道六祖悟道的故事,他未出家前大字不识一个,听到别人念《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有所悟了。当然后来见了五祖,所谓三更入室,才真的大彻大悟。这里《维摩诘经》也是说「法不可住」。
讲到这里,我要告诉你们,现在研究佛学最好的办法,近百年来的著作最好不看,包括我的在内。不是说这些完全不对,而是最好读原经。这不只是研究佛学,做其它学问也应该读原典。原典读熟了之后,可以「以经注经」,会融汇贯通。像我们读到「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可以注这里了,或也可以用《维摩诘经》这句话去注《金刚经》,就清清楚楚了,后人的著作就变多余了。
清乾隆年间的大学问家纪晓岚,他奉皇帝之命编成了《四库全书》,共五万多册,不过其中有不少已被古人烧了。纪晓岚编了这样的巨构,自己没什么著作,他自言再写什么书,古人都说过了,何必再多浪费纸张呢?这是真话,书读多了就不想写了,有时自己认为发明了什么大道理,一查,古人早就说过了,只有气自己不如古人了。研究原典就有这个好处。
前几天看了一位在国外的同学寄来的日记,他写平日修行都不错,有一次就很不对劲,最近他自己找到出路。这是不在一起的好处,常在老师身边会依赖性太重,一有问题就找老师问。那位同学忽然想到,白骨观中讲过要「易观」,修行做功夫要「知时知量」最重要。同吃饭一样,你吃饱了不能再加一碗。譬如做数息观,你不要老数下去,只要觉得呼吸到了息的境界,马上就要放掉数息,跟着就要用随息了。随到心息相依,马上要换成止的境界,就是要易观,马上变更方法。所以知时是要知道什么时间要换,知量是知道够了。你练气功尽练下去就成了蛤蟆功,肚子鼓得那么大,越练脾气愈大。《大学》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要不断地进步,今天的成就不算数,满足于今天的成就就是退步。
「法不可住」,你停留在一个境界,抓住某一点,「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也不是佛法,法无定处。佛也告诉过我们,「诸法不定」。不论你学哪一宗的,对了就用一用,明天不对了,这一宗就暂时摆一摆,后天又拿来用,你的目的是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取佛道,不被这些方法所困,才是真正学法。
接下来维摩居士快要作结论了,你看他说法是有层次的,不要把他当作平面的一篇读过去了。
「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佛经分类中,《维摩诘经》在《大藏经》中不归在般若类。《维摩诘经》这一段内容的要点,在《大宝积经》里也有。《大宝积经》就是大杂烩,像百货公司,什么都有,不能归般若,也不能归法相唯识。真要研究佛学,大宝积部的经典应该多看,所谓净土三经,也包含在大宝积部的。
像这样的佛经分类,很合现代人的用处,把人生用见、闻、觉、知四个字概括了。见是眼睛所见的,闻是耳朵听到的,觉是感觉状态,身上感受,知是知觉状态,思想观念。打坐时觉得腿麻、气脉发动了,是感觉状态的范围。看到光是见的范围。观世音菩萨法门是听的范围。《维摩诘经》告诉我们,真正佛法是不能用见闻觉知去求的。大家反省一下,不论你学哪一宗,都是在用见闻觉知求佛法。常有人告诉我他做了个什么梦,我一开口就骂他,又来痴人说梦,本来是梦幻空花,还没有睡醒。见闻觉知就是在梦中,你求个境界,看见什么了,听见菩萨给你说法,都是在做梦。
真正佛法不在见闻觉知上求,假使在见闻觉知上去修佛法,那是凡夫境界,非求法也。凡夫都在见闻觉知中转,各位现在号称听经,我冒充讲经,都在见闻觉知境界中。修行还在这上面转,就走冤枉路了。放下,就在这个地方放下,放下了,不以见闻觉知为是,也不须要放下见闻觉知,不以见闻觉如为非。现在结论来了。
「法名无为,若行有为,是求有为,非求法也。」开头讲自性本来寂灭,最后讲自性本来无为。是不是很有层次?这就是以经注经的办法,你不要靠老师了,就把本经读熟就好了。释迦牟尼佛就在你的前面,他就告诉你了,为什么不去求呢?这里的结论是无为法,以有所求心,求无为无所得之果,是颠倒众生。一切修行都是在有为当中求,是求有为法,非求法也,不是真正学佛。
我们形容维摩居士说法,如银瓶泻水,哗啦啦就倒出来,停都停不了。他说法的气概像庄子的文章,不知道哪里来,只可借用李白的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形容。
「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最后吩咐舍利弗这一句,同《金刚经》一模一样。真做到一无所求,就是如来大定境界,像我家乡那位和尚,他睡三年就是在定中,醒来只觉得是弹指间事,因为他完全静止了,无所求了。
「说是语时,五百天子,于诸法中得法眼净。」什么叫法眼净?《金刚经》提到五种眼,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如果有人脸上长了五只眼,你看了非把他当怪物不可,不会认他作菩萨。但是天人境界不一定啊!其它星球上众生,不一定长得像我们这样的,密宗画的佛像有那么多只手,像蜘蛛似的。天人看我们可能觉得我们臭美,难看的要死。我们认为是美食的,天人连闻都不敢闻的,好像我们看到狗吃大便似的,境界不同嘛!我们如果真有修持,肉眼就具备了五眼,这是真的,《法华经》上说:「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你真到了,天眼、慧眼、法眼都会有。
你们年轻人喜欢谈密宗的,真照密宗规矩,弟子要去找已证了道的具德上师。随便找一位上师的话,弟子是犯戒的。上师传法给弟子,如不是功德具备的话,上师也是犯戒的。那么怎么选呢?又没有法眼。只好靠自己多生累劫的法缘,作人做事求法要依正因。你种的因正,所得的果,法缘自然好。我常告诉你们,多结人缘,多做好事,多结法缘。像我对密宗的法,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因为我的愿力是:法应该属于众生公有,道是天下的公道。你有那个资格一定传你,但是如果你没有那个功德就免谈了。因此我这一生的法缘也很好,有时碰上了还硬要我学,一定要把秘本塞给我。后来想想何以如此?应该是同我个性有关,我什么秘本拿到就把它印了,不印就断了,我不守秘的,要我守秘就不要传我。
法眼就是说人真有眼光,认识得很清楚。维摩居士把佛法真正的道理告诉你,但是跟文殊菩萨去的,共有三万二千人,而能得到法眼净的,却只有五百天人,除此之外,舍利弗有没有得法眼净,我们不知道。其实他当然得了,他是佛弟子中智慧第一,早超过法眼净了。其它有的人听了还是听了,仍然不懂。可见得法眼净之难,得法眼净者是相等于菩萨功德,一看佛经就知道,哪是方便法门,哪是究竟法门。
师子之座
现在我们要讨论《维摩诘经》的这一段,一般人的观念认为是在说神话,像演电影,或者把它当宗教信仰。事实上这一段非常难研究、难了解,必须要先了解《华严经》的菩萨境界、《佛说大方广十地菩萨经》、性宗(般若)、相宗(唯识)的道理,才能彻底了解这一段。
「尔时长者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仁者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国,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师子之座?」这平实的文字中包含了许多问题。
「仁者」这个称谓,是佛教界客气尊称平辈或师友之间所用,是从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维摩诘经》之后才出现。例如唐代六祖在《坛经》中也常客气称呼他人为仁者。仁者就像是中国人老师写信给弟子,比较谦虚,会称对方为贤弟、贤契、贤者。维摩居士以仁者称呼文殊师利菩萨,非常恰如其份。
他说,你文殊师利菩萨「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国」,可见文殊师利菩萨,经常在十方上下一切佛国经行、供养、礼拜中。由这一句想到,我常劝年轻同学早晚要念《普贤行愿品》,培养自己的愿力与心境。当你在念诵礼拜之时,不是只对着一尊佛像,自己此心心量扩大,遍礼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要作这样的观想,这里「观」要读如「灌」,带有灌注、一心不乱的意思。在一念之间,要观想出来,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之前,都有我在顶礼。如此修行成就了,可以在一念之间遍游一切佛国,这是个修持的法门。例如小本的《阿弥陀经》或是《无量寿经》都告诉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上品成就的菩萨,不会是光躲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加持之下,好像逃难,什么地方都不敢去,诸大菩萨于一念之顷,能遍游十方世界,供养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何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大菩萨有这样的成就呢?就是我们初步学佛的人,要以《普贤行愿品》的教导为基础的原因。
维摩居士在这里,等于也是在赞叹文殊师利菩萨智慧功德成就,念念之间「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国」,千万亿只是小数目,虽然在我们人世间来讲已是很大,但是不要忽略前面还有「无量」,加上「无量」就更不止千万亿了。「无量」摆在前面是外文翻过来,倒装的佛经文学笔法,特别美,唐宋以后也为中国文人所模仿。
接着他起问:「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师子之座?」这个「等」字包括了智慧成就、福德成就的平等。这「何等佛土」用白话来说就比较麻烦了,相等于哪一个佛、哪一种地方、哪种功德智慧成就的佛土。这个「土」字,照古本会往右上方加一点,应该读如「度」。所以中国古书有写国度的,干脆直写了,是尊称人家的国家。现代的外交辞令都用「贵国」,而自谦称「敝国」,这也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你们年轻人要留心。所以「西方净土」也应该读成西方净「度」。
「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师子之座」,这可不是什么工厂制造的家具,这个座位首先在本经中有个点题,念经时不要就这么读过去,忘记了这个点题,下面都在讨论这个座位的问题。这个座位是师子之座,是修持成就、功德智慧成就的上师的座位,不是木头也不是大理石作的,非轻非重,不高不低。我们年轻时读经,一看只晓得是座位,不会注意这文句中的内涵。读经决不能马虎,一个字也不能放过,你能做到这地步,那么每读一次经,对你的修证、理解就可以深入一层。
「文殊师利言:居士!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有世界名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今现在。彼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其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维摩居士问,在何等佛土有这样的师子座,文殊师利菩萨立即就答出来了,代表他智慧成就等同于佛。
维摩居士称文殊师利菩萨「仁者」,前两天有位出家的同学来,他口口声声称我老师,我就告诉他不要叫我老师。我与他相交这么多年了,去检查一下我写给他的信,从没把他当学生,不是称他贤者就是仁者,或者是法师。一个居士就要尊重三宝,不管他程度如何,能够剃光头,穿上这衣服,就比你难能可贵。这么一想,世界上任何人就都值得尊敬,何况出家众?你们可不要学我骂人,我有时吼吼他们出家同学,是恨铁不成钢,希望他们能马上大悟,成为大菩萨,为佛教弘法。但我写信写条子给出家同学,从来不称他某某老弟,对比丘尼我都称某某师。
你看,文殊师利菩萨有他的身分,称维摩居士为「居士」,这些地方你都要注意,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时候,一个字都不随便的。
文殊师利菩萨讲,由我们这个世界为中心,向东方一直走,「度」是经过,究竟走多远?如果佛是在今天说法,会讲经过了多少光年。可是两三千年前的大众,没有光年的观念,只有用「恒河沙数」来比方,这是佛法的创作,其它的文化、宗教都没有。一个数量到了无法计算的地步,只有用比喻的,这是佛法「因明」的喻。这里虽然大家都了解,但我还是不厌其详的再提起大家注意,印度最大的河流是恒河,恒河中有多少沙子,谁也没法计算。
文殊师利菩萨讲的还不是一条恒河,而是三十六条恒河那么多沙数的国家。像现在坐飞机去美国要十几个小时之久,这只是一个地球。一个地球在佛经上,勉强只能算是一个国土,完全不是中国、美国、日本这种国土的观念。实际照大乘说法,这一个太阳系才是一个国土。拿这个观念看,就更大了。平常为了怕我们凡夫的心量无法接受,也会称人世间的国家为国土,真正佛法所称国土,是佛的国土。
文殊师利菩萨说,向东方一直走,经过了三十六个不晓得多少的单位。这些数字,我还没有见过有人写一篇关于佛经数理哲学的论文,因为一般人不懂数理哲学。佛经里头那么多的数字,三界、四念、八正道等等,这其中都有大学问,也包含了佛法修持的大奥秘,与《易经》的数也有关。可是一般研究佛学的,在这方面比较欠缺,往往略过这些数字。历代高僧中只有两三个懂的,唐代的一行禅师,天文、地理、相术都通的。他学禅又学密,是唐代密宗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的嫡传弟子。一行禅师是唐明皇时代的人,唐明皇也是从善无畏上师修学密宗的。相传一行禅师死后很多年,人家挖了他的坟,看见他的头骨变成了金色,一敲居然还发出金属声,就去请问一位高僧,高僧说这个人前生一定大有修持,而且修的是密宗。一行禅师在唐明皇之前涅槃,唐明皇曾经问过他国运。一行禅师说得很妙,陛下在我死后会有万里之行。后来安史之乱,唐明皇逃难到四川了。
佛经一提到活龙活现神通的表现,一定在东方,这与象数有关。譬如提到长寿佛、药师佛,就在东方。一说到与生命生生不已有关的神通功能、无量功德,就提到东方。这些都是佛法里的奥秘,是真正的大密宗,不是西藏或日本那些了,那里的密宗也没讲这些,因为他们不懂。所以菩萨要学五明,这些是包括在因明里的,因明不是光讲逻辑辩证的道理。这里面有大学问,懂了就可以帮助各位修持的进步。
文殊师利菩萨说,往东方走过三十六个不可知的单位,有一个佛世界,那个世界真叫什么名字待考,不过为了方便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了解,用了个代号,把它称为须弥相。好像我们这个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我们整个地球只是南赡部洲而已。北俱卢洲并不在这个地球上。所以一般写的佛学概论问题大了,可以说不懂佛教的科学。有的讲北俱卢洲在西伯利亚,真莫名其妙,那东胜神洲岂不是在日本或美国了吗?不是这个道理的!你们青年同学将来去弘法,一碰到这个就成了大问题。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这个地球在大乘的佛法里,只算是南赡部洲。上面说过,严格讲起来这个太阳系统才是娑婆世界,一个太阳系统才是一世界,不是普通人所理解的这个地球世界。
须弥山在我们这个世界是最高点,文殊师利菩萨所讲的这个在东方的世界,崇高而伟大,无以名之,就叫作须弥相。这个世界的佛,佛号也就叫作须弥灯王。是形容这个佛的功德智慧成就,无比的光明伟大。而且,这个佛没有涅槃,现在还在。为什么没有灭度?大家如果把《维摩诘经》这一段,配合《药师经》《法华经》来研究,对你们的修持一定有最好的发现。
这一位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不知道有多高大,由旬是度量衡的长度。再注意,佛经经常用到八万四千这个数目,又是个大问题。印度人过去不注重历史,所以要研究印度史,还要好好研究中国的《大藏经》。他们对时间也不重视,所以提到过去就说「一时」。由于对数字也不重视,所以说「八万四千」表示多数。但是这个八万四千还是有它的道理的。
这位佛的座位,也高达八万四千由旬,装饰得非常漂亮。这是个什么座位?要搬这个座位到我们的世界来,没有运输工具可以装得下。这个是「师」子座,不是「狮」子座,是大师的座位。这个消息是由文殊师利菩萨泄漏,去搬的是维摩居士。
「于是长者维摩诘现神通力,实时彼佛,遣三万二千师子之座,高广严净,来入维摩诘室。」注意!维摩居士称文殊师利菩萨为「仁者」,文殊师利菩萨称维摩居士为「居士」,现在记录经文的人称维摩居士为「长者」。古代能称为长者、居士的人,要具备十个条件,是年高德劭有道行的,不是随便称呼的,现在当然没这么严格了。佛涅槃时,把护法的工作交代给国王、大臣、长者、居士。
这里只说维摩居士「现神通力」,并没有说他的手伸得好长,不要自己想象。他现神通力,立刻就送来了三万二千个师子座位,不多不少,正是跟着文殊师利菩萨前来的大众人数。不要忘记,这时房间里面,还有维摩居士自己的床座和那么多的人。
「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见,其室广博,悉皆包容三万二千师子座,无所妨碍,于毗耶离城,及阎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见如故。」「释」「梵」要分开,不是一样的。释不是说出家人,是欲界天的天主,名帝释,等于中国的玉皇大帝。梵是色界天的天人。四天王是保护这个世界的护世天王,是帝释天之下的。
各大菩萨和佛的弟子们,包括这些天人们,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座位。那么多那么大的座位,都可以容进维摩居士一丈见方的房间。
毘耶离城是维摩居士所居住的地方,经考据是在恒河之南,地处温带,是非常富裕的都市。当时的印度分成很多个国家,毘耶离城可以算一个小国家,是个民主自治的地方,没有长官,也没有公务员,也不需要法律,人民依道德自律。维摩居士是城中民选的领袖,是当地的长者。毘耶离城这个地方,并没有因为进来这么多师子座位而觉得拥挤。甚至于阎浮提(我们这个世界)四天下,都没有觉得空间膨胀了,大家安然如故。这里头不是说神话故事,是说悟道的人的修证功夫境界。
这里想起有位同学去了美国,写信来提到件趣事,说美国都市空气不好,有人去高山装了新鲜空气在瓶中,卖到都市来,你买了打开瓶子也不见有空气出来。如果多买几瓶在房间中打开,会觉得空气变好了,大概也是心理作用,可是也没有见到瓶中空气把原来室内空气挤出去。可以用这个例子去了解《维摩诘经》现在讲的境界。其实这个境界,就是禅宗的话头,要参一下。
「尔时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就师子座,与诸菩萨上人俱坐,当自立身如彼座像。」当时,维摩居士就一摆手,请文殊师利菩萨上师子座,又请诸位菩萨上座。他很客气地称菩萨为「上人」。出家弟子对自己的师父可以尊称上人,在家居士皈依了某法师,也可以称法师为上人。上人这称号的来源,也是首次出现于《维摩诘经》。唐代很多诗人,如韩愈,作的文章都题的是赠某某上人,一看就知道是送出家人的。
维摩居士也告诉他们,要坐上这个师子座,有个条件,要「当自立身如彼座像」。立身究竟是说站直身子,还是抽象的立身?中文有「立身处世」,人如何自己尊重自己站起来,在中文叫立身。我要求同学们要懂得作人做事,就是立身处世。你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晓得自己为什么活着?应该作个什么人、做什么事?这是立身的问题,用现代话是要把自己的立场搞清楚。在家是在家的立场,出家是出家的立场,做生意就有做生意的立场,学生有学生的立场,都要搞清楚。
后人怎么批注这句话我们不管,批注是个人的意见,本经翻译者鸠摩罗什法师,不加任何批注。我们光从这几个字的表面意思看就严重了,他要菩萨们站起来,像那座位的形像。那糟糕了,不能坐了!前面还请人上座,现在又要人站着,不是不通吗?难道是经文翻得不通?不可能的,他文字用得极好,一个字都不能动的。维摩居士是要求,诸位大菩萨现在的境界,要达到须弥灯王佛那个境界,才能够坐上那座位。当自立志修道,智慧功德成就,有了智慧神通,不是普通的五通,是般若神通,那样就立刻转身了,如彼座像,像须弥灯王佛那个坐姿而坐。
我们打坐就是毗卢遮那佛的坐像,可是,须弥灯王佛的坐像是怎么样的?这就要注意了,要研究密宗佛像了,他同毗卢遮那佛一样,只是手印不同。
「其得神通菩萨,即自变形,四万二千由旬,坐师子座。」得到了智能神通的菩萨,听了这话,当场一念之间立刻就变了,身体无比的高大。不过比八万四千差了一半,这是坐像,所以只有一半高。你看佛经在文字上没有一点漏洞。
「诸新发意菩隆及大弟子,皆不能升。」菩萨有大小,分十地,再前面还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等。新发心的菩萨,没有这个神通,佛的一班大弟子像舍利弗等,也都上不去。只能「高山仰止」了,好在没有戴帽子,否则仰头一看会掉了帽子。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就师子座。」你看,这文章翻译多好。前面维摩居士对文殊师利菩萨,和诸大菩萨上人,很客气地请他们上座。对舍利弗这些弟子,就回过头来,唉!你们也坐啊!
「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广,吾不能升。」舍利弗吃瘪了,只好说,对不起,这位子太大了,我没有神通,上不去。连号称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在内,这些弟子一声都不敢响,不敢在这个场合来耍二乘阿罗汉的神通,他们没有大菩萨神通。什么是大菩萨神通?根据佛经,大般若即神通。要大般若的成就,智慧成就。在《大智度论》中,文殊菩萨也说过,真正大神通就是大智慧,就是般若。天眼天耳等五通是小神通,还是生灭法,非究竟。所以即使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都上不了这大师座位。
现在很多人都成了大师,连我都有人称为大师,真让我脸红,甚至变绿了。当年我们学佛时,看见出家人都称某某师,已经很客气了。今天出家人随便都称法师了,甚至连法师也不够,又是导师又是大师的,再过几年怕大师要加一点变太师了,再下去,人字那一点要是点到上面去就糟了。可见现在的人好虚荣,我们老头子看来无限感慨。我几十年写信写字,具名都是剃光头的,只有南怀瑾三个字,因为头发都白了,要过分客气自称老弟也不好意思,要自称老师那更狗屁了。我哪有资格!我是永远做人家徒孙的人。所以不要乱给我加什么大师、导师的头衔,不可有此心。
舍利弗上不去,因为要那么大的智慧和神通,我们不晓得修多少大阿僧祇劫也不到。维摩居士就讲一个方法,立刻可以到,任何众生凡夫都可以到,只要让此一心、动此一念都可以到。
「维摩诘言:唯!舍利弗!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乃可得坐。」他就要舍利弗以一心不乱、至诚的一念,向东方世界须弥灯王佛顶礼,就可以上去了。这也是《普贤行愿品》的第一条。注意啊!维摩居士没有叫大菩萨下跪顶礼,是要他们长高。对这些弟子则是叫他们要低下,然后才可以上座。
没有骄慢心,而且要有至诚恭敬佛法之心,只这一念就可以上这个座。就这么简单。这个师子座说难还真难,普通的神通上不了,要大菩萨神通才上得了。但是真那么难吗?其实也很方便的,任何人很谦虚地万缘放下,至心顶礼佛菩萨就到了。当你这个头磕下去的时候,就已经有那么高了。如果你是菩萨境界,高还要高才能上座。这就是话头,是佛学,是真正的佛法,要我们谦虚。一切都在你一念之间,放下它,对一切众生谦和,视之如佛,你就可以到这个位子。
「于是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即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便得坐师子座。」听了维摩居士的教导,他们就顶礼了,这一顶礼下去,大概还没起身就已经坐上那位子了。经文也不说他们是坐电梯还是直升机上去的,但是你把经文前后仔细一读,就非常明白了。当这些弟子们一磕头,一谦虚,至心以求,就上座了。所以《维摩诘经》同禅宗的关系太大了,禅宗大师用的许多语句,都是出自《维摩诘经》。日本人研究,认为中国禅宗是受了老庄的影响,老庄的影响是小部分,其实也不是影响,是与老庄的机锋相同而已。但是禅宗没有离开过真正的佛法,要说真受影响,就是《维摩诘经》了。学禅乃至学密的人,都要注意《维摩诘经》。
佛经处处教我们自谦,不要傲慢,贪嗔痴慢疑,这个慢字会挡住我们一切成就,非常重要。众生本来就有我慢,不要学了佛法,加了佛法的观念,变得我慢更重,成了增上慢,那就太可怕了,永远上不了这个座。这是要点,千万不要有增上慢心。
现在大家都入座了,一个不剩。应该还有一句,经文上虽然没有写,但是我用四个字说出来:「各安本位」。本位就是这个座位,本分上就是道,本分上就是佛法。此时,三万二千人,各安本位,都坐好了,非常安隐,不是安「稳」。佛经上都是用安隐,不是印错了。实际隐字的意思通于稳,但是不同。除了安详稳当之外,隐有一切放下,一切皆空的味道。后人有的自作聪明,印佛经时把它改成安稳,是不对的。
「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广之座,于毗耶离城,无所妨碍。又于阎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诸天龙王鬼神宫殿,亦不迫迮。」这里翻译得非常高明,我们读起来好像在看场电影一样。可以用中国文学一句话说:「维摩居士方丈一会,俨然未散。」你把这经读通了,仔细去念,你会到那个境界,好像自己当时在场一样。
舍利弗上座了,像个小学生似的,提出一个问题,居士啊!从来没有过的啊!他不说我从来没有过,否则又要挨维摩居士的骂,以你这个年纪、你这个小神通,怎么会有这个经验!他说这么小的房间,能够容纳那么多伟大的宝座,并且对毘耶离城没有妨碍,大家坐在这里又很宽,这大小中间的差别奇怪极了。不但对毘耶离城没有妨碍,大至对我们的这个世界(阎浮提),小至对乡村(聚落,如北方所讲的屯,西南人讲的场),对城市(城邑,城是有城墙的,邑是没有一定范围的),扩而言之对四天下(南赡部洲、北俱卢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对诸天(三界二十八天),对龙王鬼神宫殿,都不挤。
讲到诸天,顺便一提。明朝亡国后,在太湖一带有一教派,自称为诸天教,是吃素供佛的。教主相传是崇祯皇帝的公主,在北京破城时,被皇帝砍断一条手臂,她逃出后出家,创立日月教。日月就是明,为了避满清而取名诸天教,其实骨子里是朱天教的意思。
在佛教庙宇内常看到一个标语:「不二法门」,也就是《维摩诘经》的重点。像做生意的讲不二价,就是没有两样的价格。不二法门是没有二个法门,只有一个。换言之,世界上的真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我们学佛法是追求真理,怎么是不二呢?这就很严重了,谁也没有做到真正的不二。《维摩诘经》讲不二,出家在家一样,修与不修是不二,解脱与不解脱一样,世界上的一切只有一个,没有二个。不二法门本身就是个话头,学佛真达到不二法门,可以说已经把握住入门基础了。这不是理论,要真实证到。
解脱──不可思议
维摩居士提出一个证入不二法门的方法,第一就是解脱。维摩居士提出的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可用理论推测的。一切众生被烦恼痛苦的绳子所束缚,例如生死就是一条绳子,为什么生了又死,为什么生来的命运自己作不了主,随外境而转。我们活着,就受外在环境、历史、文化、政治、社会、家庭、乃至自己身体的影响,自己始终不得自在。这还是大的绳子,还有许多小的绳子,要求名求利、要结婚、要求学,都是。你不想捆这绳子也不行,都在这圈圈中打滚,永远跳不出来。不过你不要讨厌它,有时候这条绳子还难找,比如青年男女找对象,明明知道这条绳子算不准是上吊的,可是还不容易找到呢!连这找不到的心境也是一条绳子。所以人生最难得是解脱。
佛法告诉我们,诸法无我,诸行无常。理论懂了,就是解脱不了。小乘的方法是求自我的解脱,但是不彻底。大乘是要彻底求解脱。不论大小乘,都有五个次序: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解脱后所知所见)。在解脱知见的发挥里面,有大小乘的差别。这是简单的讲,严重的讲有五乘的差别: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及菩萨乘的解脱。
真解脱了以后是真自在,那真是观自在菩萨了。人生最苦是解脱不了,为形象一切所拘束。解脱了不是没有了,是法身清净成就,就是无始以来的本来面目清净圆满。学佛要得法身,必须先求得解脱。
我们如何解脱呢?不是方法,不是靠功夫好,也不是买得来。六祖在《坛经》中说:「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为什么?见着法身达到本了,就不入末。许多学禅的人见解成什么样都不管,并不是正途,法身也没有现前,了不起只从人情中解脱。我常说有些同学个性太拘束了,不好意思同人讲话,做什么事也不好意思,这就须要人情解脱。那种不在乎的气魄也不容易学的,手受伤了需要截肢,能说要砍就砍吗?麻药也不用上了,那是真解脱了。痛还是痛的,但是不是练了武功,而是心念解脱,舍条手臂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有的同学认为自己解脱了,但是处处拘束,习气若改不了,何以说解脱?何以讲禅?
我常告诉同学,真正佛法的成就,是智慧的成就,是般若的成就。解脱不是靠功夫,四禅八定、三明六通都是加行,是加工的程序。所以般若、法身、解脱,三者不可缺一。我们几十年看到过的,有些学显教的或学密宗教理的学者,例如欧阳竟无居士,他的老师杨仁山居士等等,他们的佛学真好,是我们一般人所不及的。佛学好有什么用?习气不改,生死到来不得解脱。佛学是文字般若,也是般若的一种,但是毕竟没有得到真正解脱。所以有般若没有解脱,法身不得清净,不得圆满。有些人不研究佛学,专门做功夫、参禅,常常在清净境中,好像是法身清净,那不是真法身,是偏空之果,因为他没有般若,始终被清净的境界绑住了,又是一条绳子。有法身没有般若智慧,也是不圆满。
有些人,当中有学佛的有不学佛的,他们人生很潇洒,万事看得开,他成就了吗?没有,因为他认不到自己本来的面目,因为没有般若,没有证得法身。讲圆满成就的成就,也是一条绳子,我们为了讲话方便,在言语表达时不得已借用这名辞。以上所讲都是《维摩诘经》最精彩的一段,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的前奏,是为了帮助了解主题。
上次讲到,维摩居士心念一动,就从东方不知多远的地方,借来了三万二千那么多高大的座位,居然全摆在他一丈见方的房间内,又容纳那么多人。因此舍利弗才有这样的问题。现在维摩居士回答他。
「维摩诘言:唯!舍利弗!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他说,一切佛菩萨有一个解脱法门,叫作不可思议。注意!维摩居士并不是说,诸佛菩萨有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如果这文字是这么翻的也对,可是意义就两样,变成是以不可思议为重点。而现在的经文,是以解脱为重点;但是这个解脱法门是不可思议的。
他说,诸佛菩萨不是偶然到达这个解脱境界,是「住」在那里,还不是小乘的「定」在那里。定和住,在佛经上是两个概念,不可以相互替代,定只是一个点,譬如旋转中的陀螺,虽然在动,但是中心在一点上,就是定。住就不然,那个陀螺也不转了,就摆在那里不动了。
佛经说须弥山,是我们这个世界中最高大的山,一般人认为,就是这个地球上的喜马拉雅山,我是不同意的。若须弥山就是喜马拉雅山,那南赡部洲就是印度,中国就是东胜神洲,中东和欧洲就是西牛贺洲,西伯利亚就是北俱卢洲。几十年前有位大师写的佛学概论,就主张西伯利亚就是北俱卢洲,佛经描写北俱卢洲几乎是天人境界,是很舒服的。西伯利亚极为穷苦,哪里是北俱卢洲的样子?那佛经岂不是妄语?难怪以学者看来,佛经都是谎话。所以,不要误认须弥山是喜马拉雅山。佛过世之后,有些小乘经典这么说,但也是很含糊的。
老实讲,真正的须弥山是个形容,勉强说是代表地球的地轴也不正确。据我的了解,佛经上说,大阳和月亮是须弥山一半,在须弥山的中间,根据《华严经》,须弥山应该是银河系统。所以须弥山这个问题非常严重。
刚才吃饭的时候,萧主任也跟我说,非要加强年轻法师的外语课程不可,否则将来到国外开不了口,怎么弘法?在未来的世纪,外语能力非常重要。你看当初鸠摩罗什法师,以一个中亚僧人来到中国,他就是把外语搞好了,才能弘法。我说这要靠各人立志,玄奘法师当年去印度留学,也是要能精通梵文才有这样的成就。未来的科学会更昌明,如果你出去弘法,仍然沿用须弥山是喜马拉雅山的观念,真会让人家笑掉大牙的,连佛法的光彩都失掉了,人家也就不会有兴趣听佛法。这些地方看起来是小事,其实是佛法接触到现代最紧要的地方,必须要搞清楚。你「闭户称王」,关起门来自称最高最好的学问可以,开了门可不行的。今天的科学文明造成了繁华,也开展了混乱,不是偶然的,不是简单的,不要忘了外面的现实。这是我谈到须弥山,顺便给大家一点鼓励,不要随便讲话,被知识分子听了,会被斥为胡闹,连基本常识都不够,怎么去谈最高般若?
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最高的山,照佛经三界天人的组织,欲界天的太阳月亮系统是须弥山之半。如果诸佛菩萨住在这个解脱境界的话,那么以须弥山之高之广之大,「内芥子中」,把须弥山放到芝麻大小的芥菜子之中,「无所增减」,须弥山没有缩小,芥菜子也没有放大。这句话一听很容易懂,气派也很大,他说这是不可思议的解脱法门,请问我们要如何解脱?我们连把自己身体放进火柴盒都做不到,你说懂了佛法得了解脱,你来解脱看看。如果你做得到,外出旅行装在口袋就可以了,飞机票都省了。这都是问题!佛经说解脱,要怎么解脱?如果说佛经只是形容而已,那佛经就是谎话。佛是无妄语的,我们相信真得解脱的人是做得到的,并不是一定把身体放进火柴盒里,这其中有深刻的道理。
住解脱法门菩萨──空间
维摩居士说,诸菩萨真住在解脱法门,所以「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你们学禅宗的同学要注意了,瞎吹是没用的。近来外面很多人找我,这个求开悟,那个求印证。我有了个罪名,变成了什么禅宗专家,禅宗又不是我的,我不懂禅,更没有开悟。我真想到报上登个广告,我是个说书的,不过我说书的时候,很努力给大家说就是了。下一句话更重要。
「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这个「王」是形容须弥山是最高大的山,是一切山中之王。全句是说:登菩萨之道真得解脱之人,住在这个境界里,把须弥山放入芥菜子中,须弥山没有缩小,芥菜子没有放大,为什么呢?因为须弥山王本来就是如此。他原文就是这样,你不要看前人今人的批注,否则就被别人拉走了,你要看原典。但是这句话怎么办?他说「须弥山王本相如故」,须弥山本来不增不减,可大可小,非大非小。这又是什么道理?这里还没有完。
「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佛经说须弥山是这世界中心,日月围绕须弥山之半,四大天王就在这日月圈子放大一点的地方。忉利天是欲界的中心天,比日月系统又高一层。释迦牟尼佛的母亲,因为有生佛的功德,所以身后升到忉利天。忉利天又叫三十三天,不是像高楼有三十三层,而是有三十三个联合的区域,其中的主席是帝释天主,中国称之为玉皇大帝,他好比统领三十三路天人诸侯。
我是没有时间做这件事了,但我希望你们同学能用白话文好好写一篇三界天人的论文,把大小乘佛经、律论参透了,马上再翻成英文,我包你卖大价钱,人家会惊异,二千多年前佛就已经有如此科学的宇宙观。现在科学进步了,别的宗教的天堂观念,已无法令人信服了。佛说过,这个宇宙的星球多至不可数的,所以科学会帮忙弘扬佛法。因此你们应该走科学路线,但是你们也不肯研究这些常识、我天天在着急,每星期要写四五种不同的文章,每天晚上十二点写到两三点,写得自己头在哪里都不知道了,可是极少会写错字的。这个本事你们要学,怎么学?要解脱。写到头昏脑胀时,已经忘记这个头了,死掉算了,眼睛也不要了,就要肯牺牲自己。这是闲话,你们年轻,好好研究,佛法有太多的好东西。
四大天王是东西南北四个天王,你们到庙子可以看到他们的像,有拿雨伞的、拿宝剑的、拿琵琶的等等,那都是象征。我到现在还在与学科学的同学研究,为什么晴空是蔚蓝色的青天。若乘宇宙飞船离开了地球,看到窗外却是漆黑的,所以蓝天是在这黑圈子以内,再过去这黑圈子,外头又变成亮的了,这物理世界奇妙得很。这天何以是蓝色?我们晓得太阳光是有七彩的,这又讲到易经数字了。红到极点变成橙,橙到极点变成黄,黄到极点变成绿,绿到极点变成蓝,蓝到极点变成靛,靛到极点变成紫。那么蓝天是太阳光照所生的吗?这还是问题。
佛经的说法是,南天王天庭的阶口,是青蓝色的琉璃构成,所以我们看到的蓝天,是南天王天庭阶口的反映,但是其它世界看到的,却不一定是青天。这在《大藏经》里有,怪我定力不够,当年在四川时读到,但没记住是出自哪一本经(按:大藏经八十五册疑似部妙法莲华经马明菩萨品第三十)。
其次,你们气脉全通了的人,打坐定的光中若是蓝天,青蓝色的光,那美得很。所以密宗的药师佛画像是蓝的,不过颜色不对,太蓝了,好像是人生了肝病似的。可是世界上没有一种颜色,可以显示出那么清净庄严的蓝色。为什么药师佛画成蓝的,因为中脉通了的人,可以得长寿的人,他内中同天庭的蓝色是一样的。这是真的,你们年轻人自己说气脉通了,有这个境界吗?
上面提到了四天王天、忉利诸天,包括了中国民间天文常识的三垣、二十八宿、三十六宫,都「不觉不知己之所入」。须弥山包括欲界天的天人了(注意,这里没有讲到色界),这些都纳进芥菜子里了,可是自己不觉得进入了一个小地方。一切众生和须弥山被放进一粒小芥菜子里头,自己都不知道,只有什么人知道?
「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只有应该得度的,就是有成就的菩萨,得了般若能看到一点清净法身,他们才见到,那么大的须弥山,进入了那么微小的芥菜子中。换言之,只有明眼人看到了,其它人都不知道。这就叫作「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我们看得很热闹,不知道他在讲些什么,中国文学后来就有「芥子纳须弥」的用语。
禅宗有个公案,宋朝有位居士,这居士是有功名的,能考得功名总是有相当学问的。中国文化一直到清朝末年,所谓正途出身的,是说由秀才到举人、进士、选翰林、外放作地方官,一二十年的学问功名下来,第一步可能只放个县长等级的官。这样子的人在自家祠堂里,会写明是进士出身。以前作官的出门可威风了,前面有举牌子的,鸣锣开道的,大家都知道是进士出身。这是正途出身,比非正途出身的就好像高了一级。像今天讲学历,同是博士、硕士,大家会比某某是哪所大学毕业,其某是留学某大学,是一样情形。
回头再说这个居士,他去请问一位禅师,问道:须弥纳芥子是很平常,但芥子纳须弥就让人难信。禅师一笑,问他:听闻居士读书万卷,是否确实?居士答是。禅师就说:一万卷书如何装得入居士身中?这居士马上就有所悟了。当然这还是道理上面的悟,只是理解上的懂,禅宗说这是知解中的,在理论的解释、推理中去了解,真实的境界般若,还是没有证到。
这是古人的例子,现在就要用科学的道理了。譬如小小一块肉,其中有多少细胞?乃至小小一个细胞上,可能有多少细菌?每个细菌又可以再分下去,它生命里还有生命,这就是芥子纳须弥的道理。再例如人身上的血管,接成一条有多少公里长?一秒钟血液流动几公里?心脏跳动平常自己听不见,除非你捂住耳朵听,但是从科学上讲,跳动声应该是其大如雷的。理论上我们可以说是有这种事,芥子可以纳须弥,大可以纳小,小也可以纳大。
我们晓得有大小,就是我们的痛苦,所以不能得解脱。譬如大家打坐,经常有两个东西忘不掉: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空间观念,像是学道的,一定要面对东方打坐,学佛的又要面对西方。大小是人为的,时空、内外都是相对的。去掉了这些人为的、相对的观念,你才真得到不可思议解脱,明心见性才算有一点影子了。
现在年轻人好谈禅,这也就是禅的道理。禅不是空谈的,要实际证得的,能够一念放下就解脱了。一念放下,不是你打坐时闭着眼睡觉,万事不管,那只是第六意识不起活动,而你血液仍然在流。你坐了一两小时起来,自己也知道坐了很久,一看表,嗯,这一堂坐得蛮不错。你白坐了!连时间观念都没有忘掉。念,不是只讲第六意识的,一念放下的念,是指下意识不动念。这个道理了解了,才能真正放下大小、内外、时空,才到达了解脱法门。这是《维摩诘经》的重点,就有这么严重。下面仍然是这个题目。
「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娆鱼鳖鼋鼍水性之属,而彼大海本性如故,诸龙鬼神阿修罗等,不觉不知己之所入,于此众生亦无所娆。」娆是困扰。对年轻同学的粗心大意,我常常很生气,现在来帮你们仔细读经。你看,上面是讲到山,现在讲到海。山代表了什么、海代表了什么?这都是问题。佛经的写作方式,记载佛的说法、大菩萨的说法,不是偶然。
现在讲四大海水,这个同须弥山一样,过去小乘经典讲四大海水以印度为中心。现在可以地球为中心: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南冰洋。地球上水最多,陆地上山地多,平地最少。四大海的海水,进入一个毛孔中,连带四大海水中的生物,鱼、鳖、虾等等,都进去了,却丝毫不觉得入到了那么小的地方,仍然觉得自己的世界很大。为什么呢?因为四大海到了毛孔中,并没有缩小,「本相如故」,没有大小分别。海里的龙、鬼、神、阿修罗(这些是低层的阿修罗),都没有觉得自己跟着海水进到毛孔中。「于此众生亦无所娆」,大海这些众生,因此也不觉得苦恼。
我们现在晓得,陆地上有的,海里都有,而且比陆地上还多,所以科幻小说写地球的中间还有个世界,实际上国外也在作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我觉得这些科学幻想很有意思,因为根据佛经和中国道家思想,这个地球是个活的生命,在地表下面是另有世界的。像《华严经》,就是龙树菩萨从龙宫取出来的,而龙宫的佛经藏书,不晓得比我们这世界多多少。现代人固然是不愿相信,但是即使是研究海洋学的,也不敢断定海洋最底层,究竟面貌如何。深海是漆黑一片,那儿的鱼是自己会发光的,深层的鱼是不会游到中层或上层来的。这有点像欲界、色界、无色界分为三层。有个同学常去南沙群岛潜水,他给我带了好多贝壳珊瑚作纪念。他说每次潜到水底,觉得那个世界是无比的干净、漂亮,甚至可以在水底打坐。每次若不是氧气没有了,真不想上来。当然他说的是在浅海,不是深海。佛说三千大千世界,每个有每个的世界。一个蜂巢对蜜蜂来说,就是一个国家或社会。
《维摩诘经》上面讲高山,这里讲海水,代表什么?我们不作结论,大家自己去研究。假使拿我们身体来讲,高山就是骨架,四大海水就是血液。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着右掌中,掷过恒沙世界之外,其中众生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又复还置本处,都不使人有往来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这都是实证的菩萨境界,所以我要先说明,要彻底研究《维摩诘经》的大乘菩萨境界,就要研究《菩萨十地经》,看看这初地菩萨是什么境界,同时要配合《华严经》有关十地的说法,然后才会了解。
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佛国土,是一个佛的教化所到的范围。三千大千世界怎么计算的,前面已经讨论过了,但是我仍然要说,佛他老人家在几千年前,是怎么有这么先进的天文宇宙观,我真只有顶礼了。在从前科学不发达的时候,佛这么说真会被人当作是在吹牛。到了现代科学昌盛了,对佛法是更加信仰了。
这里说,大乘菩萨住于不可思议解脱的境界里,他手这么一抓,就把三千大千世界拿下来,像做陶器的人捏陶土一样,拿在手里玩;然后把三千大千世界一抛,抛过不知多远的距离,这厉害吧!可是这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的众生却不知道去了哪里,然后又把三千大千世界放回原处,众生都觉得没有动过。为什么?这世界本来面目就是这样,它没有动过,这是不可思议境界,是不二法门。
看了这段,真要佩服他的境界,若在几百年前讲,决不会相信的。现在大家都知道地球会自转会公转,我们不觉得有动,海水也不会倒出来,在南半球的人也不觉得是倒挂着的,这个都和地心引力有关。我们坐在这里听一堂课,整个地球已经不晓得移动了多少距离,但你也可以说没有动过,仍然坐在虚空中。这也是为什么我常要参禅的同学注意,为什么《楞严经》说:「妙湛总持不动尊」,为什么北方佛是不空如来,为什么阿弥陀佛是西方,为什么生生不已的都是在东方?这些都是话头。你不要以为参禅只是参一句「念佛是谁」,那太小器了。佛法里这么多大话头参通了,那么你的禅大概有些影子了。
现在提过了三个不可思议,一个是须弥山高山,纳入芥子,没有大小之别。第二个是四大海水纳入一毛孔,就像《楞严经》说:「于一毫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轮」,在一根毫毛的尖端有一个佛的国土,在一粒灰尘中说法。第三个是三千大千世界,无论怎么样地折腾,在空间上不觉得动过。接下来讲时间。
住解脱法门菩萨──时间
「又舍利弗,或有众生乐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萨即演七日以为一劫,令彼众生谓之一劫。」一切众生根器不同,有的众生对世间留恋得很。我接触到有些人有这种想法,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不知道有多可爱,对于许多宗教讨厌这个世界,就觉得很奇怪。你们可能认为这是愚痴众生,可是我投他们一票,这个世界本来也不错嘛!这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国土,我们看到很丑陋的一面,没看到很美的一面,本经在后面也会说到很美的一面。大乘菩萨反而是愈多苦难的地方他愈要来,好的地方他反而不去。
对于乐于住世而可度的众生,菩萨就可以把七天变成一劫,把短的时间在感觉上拉长,因为他要长嘛!为了要度他,使他感到过了一劫。
「或有众生不乐久住而可度者,菩萨即促一劫以为七日,令彼众生谓之七日。」相反的,有的众生认为世界太苦了,不如早日离开,菩萨就把一劫变为七天,使他感觉上变得很快就过去了。
时间、寿命的长短是没有一定的,是唯心所造,唯心所变。人在欢乐中,时间过得很快。有的人做生意比较得意时,会希望能再多几年。痛苦中的人,像受刑的人、医院中的重病者,是度日如年。这就是唯心的道理,要参究的。《维摩诘经》中处处是大话头,「念佛是谁」,是我,没什么好参的,要参就参大话头。
这里也牵涉到后世学佛的人,要「即生成就」和「即身成就」的问题。即生成就是禅宗所标榜的,这一生就可以顿悟成佛。密宗标榜即身成就,这个业报之身,转化成佛的色身,父母所生的肉身,转化成圆满的报身。显教对于禅宗所标榜的即生成就,已经觉得有问题,对于密教标榜的即身成就,更难同意。根据教理,由凡夫来学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不可能有即生成就的,更不承认有即身成就。禅宗所依止的《楞伽经》,提过「劫数无定」,所以学禅的和学密的就主张,安知这一生不是最后一生?但是这种气派也很狂妄,据我几十年看到过的,大部分标榜这一生就是最后一生的,都不大圆满,更没有看到一个报身圆满修成的。
所以不要读了《维摩诘经》这一段而自我傲慢,修行毕竟要从实际来的。可是在实际的修行中也不要气馁,佛说劫数无定,地数也无定,所以《楞伽经》也说初地等于十地,十地等于二地,二地等于七地。这十个地给它颠倒一番,十地菩萨等于无地,不是无地自容,是说一切地,一切时间,都在一念之间。所以一念得解脱,劫数也无定。
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所能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一切佛土严饰之事,集在一国,示于众生。」证到了不可思议境界,而能够得解脱的菩萨,可以把一切佛的国上中最庄严的事(例如极乐世界的庄严、东方药师佛世界的庄严),集中到一个国家,给众生看到。以凡夫眼光看来,这事连凡夫都能做到,也许古人会怀疑,但是今日科学进步,商业发达,任何国家都有可能把其它国家好的东西集中到一处,做成模型展览。凡夫能做到,佛菩萨当然更没问题,不须要怀疑,这是第一层。但是我们真到达证到,就要注意「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是先「住不可思议」的,这话好像很容易懂,但要能证到不可思议非常难,证到能得解脱也非常难,这是第二层,也可以说是两步功夫。
第一,我们先解决不可思议,诸佛菩萨有不可思议智慧,有不可思议的神通,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一切众生也有不可思议的聪明,有不可思议造业的神通,有不可思议善恶的功德。这不可思议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经常做个比方,譬如我们对自己就不可思议,你明天会做什么事,想得到吗?谁也想不到。你下一个观念,心中想什么东面,谁也不知道。明天后天人生遭遇如何?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可思议,是凡夫的不可思议,你没有办法去推想,即使自己先作了安排,到那个时候,时空变了,环境不同了,完全不如理想。我常和年轻同学们谈人生境界,几乎没有人活着时,能真正达成自己理想的。假使有人能做到,这个人的福德非常高了、非常够了。
若问为什么人达不到自己的理想?因为自己的心意识不可思议,何以如此?大家回想自己的人生境界,理想比事实美多了。比如你期待明天要去郊游,自己就在想,目的地景致如何如何,真到了那里,又累又渴,不那么好玩。这里就要参了,为什么会不可思议,你真参通了这个,达到解脱就很容易,因为人生的理想永远不可能实现,那都是梦幻。我们大梦幻中的小梦幻更不能做到,理解通了,自然解脱,不被自己欺骗。
「又菩萨以一佛土众生置之右掌,飞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动本处。」这文字很好懂,菩萨境界的人得到不可思议,把十方世界的佛国,右手一抓,放在手掌上,然后自己飞到十方世界给大家看,十方世界的这些众生,他们自己觉得动都没有动。只有住不可思议得到解脱的菩萨,才做得到这些。古人看《维摩诘经》觉得是神话,一切都不是神话。现在凡夫也做得到,用一个录像机把全世界都摄录下来,以凡夫的智慧,透过物质关系,也做得到。以菩萨的神通智慧,绝对是容易做到。现在这里若有一位肉身菩萨,他就可以表演给你看,但是他一表演就会走了,不到一个钟头立刻就要走的。他不能留,否则要找他的人不知有多少,烦都能把他烦死了。所以肉身菩萨是不露神通的,事实上,这是唯心的功能,都可以做得到的。
「又舍利弗,十方众生供养诸佛之具,菩萨于一毛孔,皆令得见。」这一条好像毫不相干,其实很相干的。供养与布施不同,对下是布施,对上是供养。现在认为拿钱就是供养,当然钱是流通的,可以买到物质的东西。佛经上讲供养,归类起来有四样:衣服、饮食、卧具、药品。包括了穿的、吃的、睡的,尤其是调理身体健康的药。
实际上我们吃饭也是吃药。你们看济颠和尚的小说,他有一次去逗一个医生,故意问医生包子馒头治什么病,医生不知道,他答说是治饿病的。这里说,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在一毛孔中都看得见十方一切众生供养佛的东西。那是真做到的,不用一毛孔都做得到的,如果修持观行到了的话。我常说你们修白骨观的,连一根脚指头都观不起来,不要说观到白骨在放光了。做到了的人,自己本身白骨的毛孔放光是很自然的,放光了之后,在黑暗中能看东西也很自然。为什么?我们自己的身心本能,就具备了这样的功能。
庄子说过:「瞻彼阙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可见他也到达了这个境界。真达到空境界的人,在一个空洞的黑暗房间里都会放光,那是在定的境界,吉祥圆满。所以在一毛孔中,看见十方一切众生供养佛的东西,那是当然。即使现在我们凡夫,透过显微镜,也可以看见细微世界,透过电视,也可以看见远方世界如在目前。
「又十方国土所有日月星宿,于一毛孔,普使见之。」这只要得初禅定的人都办得到,自己在定境一观(不是肉眼观),整个天地身心都在前面。中国古书常说日月星辰,什么是辰?现在的同学们,即使得了高等学位的,可能都会被考倒了。日月星辰是四样东西,与日月星宿一样吗?不一样的。中国古代天文学有所谓二十八宿,就是二十八个星座。太阳的行度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度多,不用日子计算,而用干支计算。十个天干加上十二个地支,变成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花甲,这是计算宇宙天文的行度,在天体上叫作缠度,是天体在虚空中的行度。每一个月的每一天,晚上星座在天空出现的位置都不同。「宿」就是晚上所住的那一宫,住在天体的那个范围。「辰」是在早上观察星座的位置,每一个月的每一天亦不同。
中国古代的天文是世界第一,了解天文就需要数学,中国古代的数学也是第一,可是现在中国的科学却是落后的。好几年前,我们的童子军去参加世界童军大会,别的国家的童子军,晚上都能认得星星,我们的童子军就认不出来,真是遗憾。今天下午有位同学问到我这个天文的问题,我要他先去读《史记》的「天官书」,再配合现代的天文学去研究。以前带兵的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黑夜之中行军,没有方向没有时间,怎么走呢?只有靠着天空星座的位置判断。
这句经文讲十方国土一切日月星宿,想想看,那个范围有多大?但都在一个毛孔中可以看见,这是菩萨境界。现代的太空科学家,用高倍的天文望远镜,用一小点,虽然未必看得见十方国土一切日月星宿,也可以看见许多银河系统、星云,使得凡夫的智能,也迫近了菩萨的智慧。佛经上有句话:「诸佛菩萨智慧神通不可思议,一切众生业力也不可思议。」把一切众生的业力翻过来,就变成诸佛菩萨智慧神通,所以由凡夫成佛,就在一念之间一转而已。但你转不过来,能转得过来,即生成就又有何难?
风火音声
「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诸风,菩萨悉能吸着口中,而身无损,外诸树木,亦不摧折。」菩萨境界可以把十方世界所有诸风,一口气吸入自己的肚子,肚皮也不会胀起来,而最难的是,外面的树木没有了空气也不受损害。这个真无法想象,我主张现代青年同学,要开发新的路子研究佛经,不要走老路子,老的批注,现代人不大容易接受,只会让佛法落伍。一定要走科学路线,我是不懂科学的,你不要听我在乱讲,我只是有一点皮毛常识,不过在刺激大家要去注意。
比如我们研究这一句经文时,就要想到,地球的大气层,愈到外层愈稀薄,最后就没有气了,这星球之间没有气的真空地带,在《华严经》叫作香水海,并不真是海。现代人知道,乘宇宙飞船去外层空间,外头全黑的,也没有空气,所以宇宙飞船要带氧气。太空是现代名辞,不要和佛学的「太虚空」混为一谈,这是两个观念。好了,照这句经文讲,有神通的菩萨,一口把地球上的气吸进身内,可是外层空间星际之间没有气,要到另一个星球才可能有气,请问这个神通要怎么吸?此其一。假使我们有科学知识,再来看佛经就愈看愈有趣,问题愈来愈多,也愈来愈相信佛法。
所以各位不论在家出家的,一定要有「综合科学常识」,学物理、化学、电机的是专门科学,没有综合。综合科学是有这些专门学科的基础,作总结论的,是门新兴科学。
第二个问题,我们到非常高的山上去,那儿空气稀薄,平地人去了,呼吸会感困难,是不是得道菩萨把空气吸进肚子,把那一段空气也吸进去了?
表面上看,《维摩诘经》讲的这些境界,好像是神话,实际上真有禅定功夫的人,绝对能体会到,到了三禅以上气住脉停时,硬是有这个境界。马祖接引一个人称庞居士的庞蕴时,庞蕴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说,等你一口吸尽西江水,再同你说,庞蕴因此悟道。西江是江西一带的水,谁能够一口吸尽呢?一般讲禅学的,都是讲理论,人一口吞下一碗水都做不到,怎可能一口吞下西江水?但这个是实证的境界。刚才露了一个消息,要到三禅以上气住脉停时,这些境界就可以体会了,才知道佛经没有一句是空话。
「又十方世界劫尽烧时,以一切火内于腹中,火事如故,而不为害。」十方世界劫数尽了就会烧起来,这是佛经提到三灾八难中的大三灾之一。小三灾指人类世界的刀兵、瘟疫、饥馑。大三灾是火、水、风灾。比方地球要毁坏时。
第一灾难是火灾,等于古书说的十日并出,地球烧成了灰,一直烧到初禅天界。这是电能,发热。你们打坐时觉得身上发烧,这些同地水火风都有关系。这种灾难在过去有没有呢?汉武帝时,根据正史,佛法是在七八十年甚至一百年后才传入中国,其实早在秦始皇时代,已经有印度的和尚来过。汉武帝时,佛教至少已传入蒙古地方,当时出征蒙古所俘虏的人,身上就带有佛像,汉书上叫「金人」,就是佛的铜像。汉武帝在云南修昆明池,地下挖出黑泥,不知是何物,汉武帝就问道家称为神仙的东方朔,东方朔故意装不知道,说要找西域来的番僧来问。等找来番僧,他说是前劫之劫灰。也就是说,这世界在若干千亿万年前,世界末日焚烧时剩下来的东西。是什么?就是煤炭。现在我们也知道,若是纯度高的,经过冷冻浓缩的,就成了金刚钻。你看二千多年前的佛家,竟然已经有了这样的知识!
第二个灾难是水灾,世界都被水淹了,这不是普通的洪水,淹到二禅天界了。这同我们做功夫有绝对的关系,我常要求同学们注意这些,不要光弄大乘佛学空洞的理论,说了半天,既不能得解脱又不能得实证。现在科学界担心的是,生态气候的变化,导致南北极的冰山融化,整个世界会淹没,到时喜马拉雅山可能变成一个小海岛,或者没顶也可能。人类到时就灭亡了,照佛经说,全世界的人口,仅剩了五百个好人做人种。我们做功夫时,身内发胀发麻都是水大作祟,水大作祟生的痛,如高低血压、糖尿病等,包括守戒的漏。地水火风四大,每一大各有一百零一种病,共有四百零四种病。
到了风灾来临时,三禅天也毁了。这些同我们做功夫、色身四大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这些道理都要参通,否则做功夫到了某一阶段,是什么原因都不知道。
现在经文讲到十方世界火劫来的时候,菩萨可以把一切火收容到肚子里,而火的燃烧功能一点也没有毁坏。我们当年看的武侠小说,还珠楼主写的《蜀山剑侠传》,里头就有这些,书中主角就是把劫火放在手中搓揉,把它搓小了放入袋中拿走,所以世界人类没有受害。我们看了,就知道作者对佛经和道书,都看得很熟,所以有这么多的幻想数据。胡适之反对文言,可是他自己也爱读《蜀山剑侠传》。
「又于下方过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取一佛土,举着上方,过恒河沙无数世界,如持针锋举一枣叶,而无所娆。」我们要注意,佛经每一句经文都不是随便编的。他说大乘菩萨可以从我们这个世界下去,穿过了地球,过了不知道多少星球,抓了在下方的某一个佛土,拿回来向上送。又过了不知道多少星球,等于一根缝衣服的针,顶住一片枣树的叶子,就那么轻松,然而对这佛土上所寄生的众生,却毫无妨碍。借用现在的例子,人类去到月球,把那边的石块挖了回来,也把地球的美国国旗插了上去,看起来轻而易举,也是人的不可思议智慧与力量。但只能到月球而已,其它的星球我们人还上不去。用佛法的实证功夫来讲,如果禅定境界没有达到上下连成一体,即所谓得定,没有达到一念不生,是做不到的。在密宗是要中脉通了才行。这里讲用针尖顶一片枣树的叶子,不是芭蕉叶,也不是菩提叶,是有它的道理的。
上面都是拿物理世界做比方,接下来是另一类了。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能以神通现作佛身,或现辟支佛身,或现声闻身,或现帝释身,或现梵王身,或现世主身,或现转轮圣王身。」住在不可思议境界的菩萨,能够以神通现身做一切的佛事。他或者变成佛,或者佛没出世时的缘觉佛,或称辟支佛。辟支佛是翻音,用禅宗祖师的话是「无佛处称尊」,因因缘而悟道,在孤峰顶上弘法十方。譬如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的师父慧思大师,他只在山顶「气吞诸方」,不下山弘法,他门下有个智者大师,够了。等于六祖门下出了个马祖就够了。声闻是罗汉,帝释是欲界忉利大天主,梵王是统领初禅三天和欲界的天主,世主是人世间的皇帝,转轮圣王是统治世界的皇帝。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提到的三十二应身,同这一段是一样而又不同。这一段说住不可思议境界的菩萨,随时可以出世入世,现佛身或帝王身。《华严经》讲过,治世(太平盛世)的帝王是十地菩萨转世。所以三代的尧、舜、禹都是十地菩萨的化身,这就是功德智慧,就是神通。
「又十方世界所有众声,上中下音,皆能变之,令作佛声,演出无常苦空无我之音,及十方诸佛所说种种之法,皆于其中,普令得闻。」佛陀说:一切音声皆是陀罗尼。所有的音声,都是普贤如来根本咒唵阿吽的变化妙用,三个基本音声演变来的。在我们人而言,唵是头部音,阿是喉部胸部音,吽是腹部音,分别发于人身的上中下部。中国讲发音有平上去入四声辨音,是齐梁之间的沈约等人,根据华严字母创立的,推动了诗词韵律的发展。四十二个华严字母,有声母、韵母之不同。所以我特别请到一位老法师,来教你们学华严字母。真通了华严字母的梵唱,学起外语就容易了。
中文本来没有注音的,东晋鸠摩罗什等法师来到中国,对这方块字很头痛,就根据梵文字母,创立了切韵的办法,就是拼音,用于翻译佛经。也有学者研究认为,是东汉末的服虔或者三国魏人孙炎,根据印度的梵文字母拼音之学创始反切法的。切韵原来叫翻切,也叫反切,翻译的翻字定是由翻切来的。隋炀帝很通音韵,可是他讨厌这个「反」字,因为当时老百姓要造反,就把反切改成了切韵。到了唐宋时,就又叫做反切。这种唱念音声之学,到现代变成音韵学,成了专门的学问。
三国时曹操的儿子文学家曹植,他有天夜里,忽然听见空中传来音乐,清雅极了,他听着就像到了不可思议解脱境界似的,就寻着声音找到水边,因为他的音乐造诣很高(当时另一位音乐造诣极高的人,是东吴的周瑜,人说「曲有误,周郎顾」,他走在路上,听到有人弹奏走音,就一定会回头望去。当时这些人的才华不得了。另一位是荆州的刘表,你不要以为他懦弱,他可是易学的大家,只是政治玩不好),晓得这不是中国本土的音乐,就把它记录下来,成了〈渔山梵唱〉。
现在的国语是北方的发音,没有入声,与去声混合了,但是作诗作词还是要分清楚的。这一段经文讲的上中下音,代表了平上去。他说,把世界一切的音声,以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的神力,都可以变成说法的声音。《阿弥陀经》上说,西方极乐世界一切鸟、风、树等等的声音,都在念佛、念法、念僧。我们这个世界所有的声音也都在念佛、念法、念僧,只是我们凡夫被烦恼妄念挡住,听不见了。烦恼妄念一空,住不可思议解脱境界,听世界一切音声,都在演说无常苦空无我之法,都是法音清净。这要自己得了解脱才能够知道。
到这里,维摩居士就赶快收场,再说下去就太多了。
「舍利弗!我今略说菩萨不可思议解脱之力,若广说者,穷劫不尽。」注意这个「力」字,到达这个境界,见地功夫都到达了,就具备法力。若再说下去,用一个劫数来说都说不完的。
「是时大迦叶,闻说菩萨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叹未曾有。」这时换了一个主角讲话,大迦叶是佛弟子头陀行第一,也是禅宗第一代祖师。他听了菩萨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叹未会有,从来没有听过这等事。
「谓舍利弗:譬如有人,于盲者前现众色像,非彼所见。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能解了,为若此也。」大迦叶以师兄身分,岔进来对师弟舍利弗讲话,比方有一个人在瞎子面前放电影,瞎子是看不见的。所以这个境界,除了住在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大乘菩萨,一切声闻罗汉,听到这个法门,根本不能懂,智慧程度的差别,就是这个样子。
「智者闻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萨,应大欣庆,顶受此法。若有菩萨信解不可思议解脱法门者,一切魔众无如之何。」大迦叶又说,上面讲的不是声闻境界,真有大智慧的人得悟此理,个个都要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都会想求明心见性,得了明心见性,就会了解此心不可思议,得大解脱。他讲给舍利弗听,也是给其它的弟子们听:我们为什么要走小路,把大乘的善根永远断绝?我们非常惭愧,我们这样的修持真如同焦芽败种,像烂掉的种子,永远也不会长出芽来。一切走小乘路子,只求自了的人,听到这样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应该大声地痛哭流涕;一切大乘的菩萨听了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应该无比地高兴欣慰。
「顶受此法」,字义是把这法门放在头顶上。我要讲一下这宗教仪式,大家都很马虎了,时代不同也难怪。很多在家出家的同学,对于佛经佛像很马虎,随便放。虽然说这是书,你就算带到厕所看也可以,但是不然,我们当年接手一本佛经,一定会放头上顶礼。受一尊佛像,一定也先请到头顶上再拿下来,规规矩炬的。就算你们有时拿起来顶礼,但只是摆个样子,一点也没有诚意。
若菩萨有信解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的,一切魔障均奈何不了他。再进一步说,也同时解脱了一切佛法的束缚,才是真解脱。如果解脱了魔,但还被佛法束缚,就是没有真得到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大迦叶说此语时,三万二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大迦叶这么说时,一同来的三万二千天子,都发了大乘心。这时,维摩居士就找上了大迦叶,对象变了。京剧中有这一场,出场人物都戴着罗汉像的面具,唱功不多,但做功很多,每个罗汉不同,这样的京剧恐怕以后不会再看到了。
魔王大菩萨解脱
「尔时,维摩诘语大迦叶:仁者!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故,教化众生,现作魔王。」因为大迦叶懂,他到底是禅宗的第一代祖师,所以维摩居士告诉他,十方世界中作魔王的,都是十地以上的大菩萨。《华严经》讲两个对立的,十方世界治世的转轮圣王,是十地以上的菩萨才来的。但是能与佛对抗的魔王,也是十地以上菩萨所演变的。所以魔王这个名辞谈何容易啊!禅宗祖师会说,某人的境界可以入佛了,但是还不可以入魔。要魔佛两边都不着,才是得真解脱,然后也可以成佛,也可以成魔。
原始佛经翻译过来时,魔字本来用「磨」,是磨练的意思,经典常用「磨罗」。后来加上宗教观念,就把它变成魔鬼的魔。这其中的观念是有差别的。
这里维摩居士好像是在推崇魔道,他是讲大魔王,不是小魔王。严格的讲,谁是大魔王?十方一切圣贤、一切教主,才是真正的大魔王!没有这个境界是不能成圣人的。
接下来讲什么是魔王大菩萨境界。
「又迦叶,十方无量菩萨,或有人从乞手足耳鼻、头目髓脑、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马车乘、金银瑠璃、砗磲码碯、珊瑚琥珀、真珠坷贝、衣服饮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而往试之,令其坚固。」修道的人都怕魔,对不对?但是真修道的人要拜魔,求魔来磨你,魔还不肯来呢!你能受魔王折磨要多大的福气啊!真受得了魔,打过了这一层,你的道理就跃进一大步。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的力量比道还大。如果你磨不过去,你的道只高一尺而已,魔可是有一丈高。如果你能把魔降伏了,就跳了九尺,你还不干?有便宜还不晓得占,可见众生没有智慧。
这里说,魔在哪里?给你反对、给你刺激、给你烦恼的都是魔。十方世界有无量大菩萨现身作魔王,故意要人家这样那样,要人家的手脚、财产,要了以后还打你、笑你。真做菩萨是什么都可以布施的。布施身体的手足、血、皮、骨等,比较容易。比如血库缺血了,要你捐血,你会同意。要你把房子捐出来,干不干?舍不得了吧!这还不算,要你把太太或先生让出来,恐怕你会动刀子了。然后还有你的车子、首饰等,都拿出来。有人专门来向你要,其实都是菩萨变成魔王来试你。
中国文化有几句话,跟这段经文是异曲同功,我前面讲过了,你们也记了笔记,但是还记不住:「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忌是庸才」,你们出去做事,受不了人家嫉妒打击;我说我为你高兴,还有人嫉妒打击你,如果你窝囊的话,就没人要嫉妒打击你了,这代表你没什么了不起嘛!
许多人为了财产纠纷烦恼,清朝安徽桐城有条「六尺巷」,据说是当时宰相张廷玉家中,土地被邻人盖墙侵占了三尺,家人通报在京中的宰相。宰相并没有去向地方官吏打招呼,而是回一首诗给家人:
万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
这事被邻人知道了,就还他三尺地,又再退让三尺,所以就成了条六尺宽的巷子。实际上,这位宰相书读得多,可能是学唐末杨玢劝家人相让的例子。杨玢在尚书任内,快要告老退休的时候,他在故乡的旧屋地产,有些被邻居侵占了。于是他的家人们要去告状打官司,把拟好的起诉书送给他看。杨盼看了,使在后而批说:
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
试上含元殿基望秋风秋草正离离
这些是中国的例子。我常说,中国宋明以后的理学家讲规规矩炬做人,是佛教的律宗,老庄道家是佛教的禅宗,讲解脱的。举这些例子,你说菩萨在哪里?不一定在庙子,不一定在宗教中,社会上很多人行的就是菩萨道。倒是穿上宗教外衣的人,常常听闻佛法的人,却做不到。社会上很多不信宗教的人,我看了肃然起敬,他们真是菩萨。
维摩居士说,种种来磨难你的都是菩萨,所以你们夫妻感情好的是好菩萨,感情坏的是坏菩萨,都是菩萨!你把另一半当是菩萨,就解脱了!
「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有威德力,故行逼迫,示诸众生,如是难事,凡夫下劣,无有力势,不能如是逼迫菩萨。譬如龙象蹴踏,非驴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智慧方便之门。」为什么菩萨才能做魔王来折磨人?因为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才有这个威德力。威德是从福德来的,魔王一定是有大福德大享受的。像你们连饮食都艰难的话,要做魔王还做不了呢!只有魔王才有资格来迫害众生,使你向善,这也是仗头出孝子的道理,反的教化是能成就人的。但是你如果不具备威德力,就不能这么做,言不压众,貌不惊人,讲出来惹人反感,你还是做正面的菩萨吧!没有这个条件,不能做魔王去迫害人的。比如龙象,踏下去就有力量,小驴子是不能比的。
-------------------------------------------------------------------------------------------------------------------
扩展阅读: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