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白话文:出三藏记集 16法华经后序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1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白话文:出三藏记集 16法华经后序

  释僧叡

  译文

  《妙法莲华经》是诸佛的秘密宝藏,是一切佛教经典的实相本体。以「华」为名称,是显示它的本体,称为盛开时的莲花,是赞美它的优胜。此经的缘起既然幽玄,其义旨必然极其奥妙,如果不是才识通达之士加以传布,很少人能了解它的要旨。

  百草、药材、树木的花,是结出果实的根本,四万八千种经典,是实现佛果的源泉,所以以花来比喻佛经。各种花中,属莲花最优胜,莲花未开放时名为「屈摩罗」,莲花将谢时称为「迦摩罗」,在未开与将谢之间的盛开时期称为「分陀利」。莲花未开,比喻声闻、缘觉二乘尚未开悟;莲花将谢,比喻修行成佛道、寂灭入涅槃;唯盛开时的夺目光彩正好比喻这部经典。至于像《般若波罗蜜》诸经典,无深而不及,所以研习佛道者无不以它作为最高标准;无大而不包,所以修持者无不因之而达到目的。然而从总体上看,《般若波罗蜜》诸经都是以适应教化为根本,适应教化需要的法门,就不得不采用方便的教化方法。以方便为教化方法,虽然能使更多的人开悟,但未能充分显示实相本体,对于这些不足之处,由《妙法莲华经》来完成,当然是必要的了。

  探寻此经的深奥义旨,其包含的内容极为宏大深远,,岂只是宣说实相为归宿的本体而又是毕定殊途而已呢?实在是极大地阐明了觉悟的道理,囊括了古往今来。说佛的寿命没有限量,万古常存不足以说明佛的长久;说佛可分出无数法身,千万个形相也不足以分完佛的身体。那么,佛寿无量说明佛的寿命不能以时间来规定,分身无数说明佛不是固定的实体。普贤显示其无成,多宝塔显示佛不灭。

  从遥远的古代以至现今,万世的每一天都相同;从各种不同的角度领悟佛教玄旨,则千万条途径都是遵循同一轨迹。如此说来,生生不息的事物不足以期望它长期存在;永远寂灭也不能说它是断灭。探寻玄妙宗旨而断绝以往种种妄想,则丧失意识作用还于本无;通过禅定来掌握思想活动,则息灭欲望登于二地。

  此《妙法莲华经》流传到本土,虽然已经历了百年,但翻译者不明白此经的虚寂之道,其玄奥的大门尚未开启;谈论者背离了它的真正纲宗,其微妙的道理很少得到践履。因此,人们白白地探寻研究到头发花白,并没有窥见其精髓所在。后秦司隶校尉、左将军、安城侯姚嵩,志趣于佛门,潜心于世俗之外,倾注诚心于这部佛经,信仰日益深厚,每次思寻经文,深深觉知翻译者的失误。既而遇见鸠摩罗什法师,为之传写此经,指出此经的根本宗旨标的,真好似拨开重云、升到高空远眺,登上昆仑山顶,凝目俯视一般。当时来聆听罗什宣说此经,并受到启悟的僧侣达八百余人,都是当时各地出类拔萃的优秀之士。这一年是弘始八年(公元四O六年),岁星正在鹑火的位次上。

  原典

  《法华经》者,诸佛之秘藏①,众经之实体也。以华为名者,照其本也,称分陀利者,美其盛也。所兴既玄,其旨甚婉,自非达识传之,罕有得其门者。

  夫百卉药木之英,物实之本也。八万四千法藏者,道果之原也,故以喻焉。诸华之中,莲华最胜,华而未敷,名屈摩罗;敷而将落,名迦摩罗;处中盛时,名分陀利。未敷喻二道,将落譬泥洹,荣曜独足以喻斯典。至若「般若」诸经,深无不极,故道者以之而归;大无不该,故乘者以之而济。然其大略,皆以适化为本,应务之门,不得不以善权为用。权之为化,悟物虽弘,于实体不足,皆属《法华》,固其宜矣。

  寻其幽旨,恢廊(廓)宏邃,所该甚远,岂徒说实归本,毕定殊途而已耶。乃实大明觉理,囊括古今。云佛寿无量,永劫未足以明其久也。分身无数,万形不足以异其体也。然则寿量定其非数,分身明其无实,普贤显其无成,多宝②照其不灭。

  夫迈玄古③以期今,则万世同一日;即百化以悟玄,则千涂无异辙。夫如是者,则生生未足以期存,永寂亦未可言其灭矣。寻幽宗以绝往,则丧功于本无;控心辔于三昧,则忘期于二地④。

  经流兹土,虽复垂及百年,译者味其虚津,灵关莫之或启;谈者乖其准格⑤,幽踪罕得而履。徒复搜研皓首,并未有窥其门者。秦司隶校尉、左将军、安城侯姚嵩,拟韵玄门,宅心世表,注诚斯典,信诣弥至,每思寻其文,深识译者之失。既遇究摩罗⑥法师,为之傅写,指其大归,真若披重霄而高蹈,登昆仑而俯眄⑦矣。于是听受领悟之僧八百余人,皆是诸方英秀,一时之杰也。是岁弘始八年,岁次鹑火。

  注释

  ①秘藏:蕴藏于内,而不随便传于人。佛教认为,诸佛守护佛教妙法,不轻易宣说,若对不宜宣说的人宣说佛法,则往往会破坏佛法。《妙法莲华经·信解品》有云:「一切诸佛秘藏之法,但为菩萨演其实事。」(大正九·页十八中)

  ②多宝:即多宝塔。〈见宝塔品〉:「尔时佛告大乐说菩萨,此宝塔中有如来全身。」(大正九·页三十二下)

  ③玄古:即远古。

  ④二地:十地中第二地,名「离垢地」,亦名「净地」,远离能起任何犯戒之烦恼,使身心无垢清净。

  ⑤准格:本格,本来的规范旨义。

  ⑥究摩罗:即鸠摩罗什。

  ⑦眄:斜着眼睛看。

返回目录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