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二课 第一品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4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二课 第一品

 

  丁二(所说法之自性)分二:一、所修之道;二、宣说道之果。

  戊一(所修之道)分二:一、解说主要道

  般若;二、解说五种其余助缘(解说其余五度)。

  己一(解说主要道般若)分三:一、略说;二、中说;三、广说。

  庚一(略说)分二:一、详解所依法果;二、此品摄义。

  辛一(详解所依法果)分三:一、行者身份;二、所修之法;三、宣说彼果。

  壬一(行者身份)分三:一、证悟之差别;二、善知识之差别;三、菩萨之词义。

  癸一(证悟之差别)分三:一、基无得之理;二、道无行之理;三、果不住二边之理。

  子一(基无得之理)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丑一、略说:

  最胜般若不可得,菩萨觉心皆不得,

  闻此无痴不恐惧,彼菩萨行善逝智。

  首先,我们所修的或所抉择的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最殊胜的智慧波罗蜜多根本得不到,为什么呢?因为从地点、时间、补特伽罗身份等方面来剖析时都了不可得。比如,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般若波罗蜜多?它在什么地方存在:是极乐世界还是娑婆世界,或者是其他地方?……无论通过何种方式来观察都不可得。所以,所谓的般若只能在名言中安立,也即名言中可以有这样的概念,或有人们所领悟的境界,但真正去观察它也不可得。

  然后,行持般若者­——一到十地的圣者菩萨,或刚刚发心修学般若的补特伽罗等凡夫菩萨也不存在。为什么呢?因为从人法两个角度来作观察时就会了知:本来人也没有、法也没有,所以行持者的补特伽罗也不可得。大家都学过《智慧品》,想必都清楚人无我的道理,所以行持般若的菩萨也得不到。

  最后,菩萨相续中获得的觉性菩提心,即胜义菩提心也不可得。虽然世俗中有,但以胜义理论从本体、来源、形相等方面观察时,这样的光明心性也不存在。

  《入楞伽经》云:“正智慧观察,自性不可得,是故不可说,及说无体相。”意思是说,通过智慧来观察的时候,一切万法的自性绝对不可得,正因为不可得的缘故不可说,或者说无有体相。其实,这样的一无所得或一无所见才是最殊胜的得和见。

  关于《楞伽经》,按照蕅益大师的观点,《四卷楞伽》和《入楞伽经》是一部经,只不过《入楞伽经》[6]比《四卷楞伽》[7]多初品及后二品,除此之外并无差别。大家都清楚《阅藏知津》乃蕅益大师著,记得他在三十岁时开始阅《大藏经》,历经八地、历时二十七年,最后才写出《阅藏知津》。对这部书我有很大的信心,也很想看,因为大师著此书的目的是:“俾未阅者,知先后所宜;已阅者,达权实所摄;义持者,可即约以识广;文持者,可会广以归约。”大师发心非常长远,他在二十七年中在不同地方一直坚持阅藏,如果换了我们,不要说二十七年,可能二十七天都很困难。不信你就在二十七天中闭关试一试,可能好多人都会说:不行,屁股痛得很,坐不住。就像垫子上长有荆棘树一样,实在是坐不住,一看到垫子就想背着包包前往其他国土。

  的确,古人和现代人在保持清净心方面有天壤之别,这在我们阅读了藏汉佛教或西天东土众多高僧大德的传记后就会明白。现代人的思维和想法在随顺世间方面非常不错,我看过有些出家人的发言,里面始终找不到佛教用语,全是用的政治术语。作为穿着袈裟、剃着光头的出家僧人,天天都是随顺这些有什么必要?我是这样想的,虽然国家的法律法规等不能违背,但也没有必要特意去弘扬,因为宣传这些大有人在,而且他们还领国家发的工资。

  我很佩服前辈高僧大德,因为无论是他们心中所想还是口中说出的话,全是利益众生、弘扬正法,绝不会在随顺世间的领导、施主上下功夫。他们始终把佛法看作如意宝,希望它能永远在世间放射光芒,也愿人们能尽可能多地了知佛法。而现在的个别出家人,他们始终站在政治舞台,所说的话也全是用世间语言,真正对治内心烦恼的话语则少之又少。当然锅里面没有,向碗中倒也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内心没有与佛法相应,那口中吐不出来也是正常的现象,所以也情有可原。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在不应该用功的地方用功。

  话说回来,我们一定要了知一切不可得的道理,其实这就是最甚深的中观法门。而当我们听到所说或所修的般若、修般若者及修般若者相续中的胜义菩提心皆不可得的道理时,如果心相续中产生恐怖、畏惧,那就说明不是空性的法器。但是,如果是前世有缘者,即真正是空性的法器,那在听到这样的道理之后,不但不会产生愚痴心:一切万法不是空性而是实有;也不会产生恐惧心:如果是空的,那名言中的能取所取怎么安立?那这种菩萨完全能行持三世诸佛的智慧行境,也即能真正通达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

  其实,胜义中一切都不存在的缘故,这样的愚痴心不会有;世俗中如梦如幻的显现存在的缘故,这样的恐怖心也不会有。《中观四百论》亦云:“若知佛所说,真空无我理,有亦无所欣,无亦无所怖。”意思是说,如果了知佛陀所说真正空性的道理,那么世间有也没有什么高兴的,因为有也是如梦如幻、毫无实质;世间没有,也不会像凡夫愚笨那样特别害怕。

  实在说,能接受空性法门的人非常了不起。《金刚经》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可见,听到空性法门不惊恐畏惧的人少之又少,也即很多人都会害怕。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听到空性法门之后,如果心中不但没有排斥的想法,而且还觉得万法皆空的道理非常殊胜,那就说明这个人在无量佛前种下过众多善根。《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佛告文殊师利,若人得闻是法不惊不畏者,不从千佛所种诸善根,乃至百千万亿佛所久植德本,乃能于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相反,若没有在无量佛前种下善根,自然就会生起惊怖之心。

  可见,本颂还宣讲了般若法门的法器。也即对一切万法在胜义中不存在,而世俗中有如梦如幻显现的道理不生愚痴恐怖之心者,或者说能行持现空双运、通达现空无别的人,才是般若的所化根机。所以在座的各位皆应好好观察自己的相续——在听到这样的般若法门时你的感觉如何?

  丑二(广说)分二:一、所知对境不可得;二、有境智慧不可得。

  寅一(所知对境不可得)分二:一、意义;二、比喻。

  卯一、意义:

  色无受无想行无,识处纤尘亦非有,

  不住万法无住行,无取获诸佛菩提。

  如果色受想行识五蕴皆不存在,那安住或行持的万法全部都没有,如此便能无住而行,这样就能无取获得诸佛所证之菩提。

  那五蕴怎么不存在呢?首先观察色蕴:大家也清楚,色蕴所摄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和色声香味触五境等十种色法,大的这些全部是集聚性的,一一观察时都没有堪忍的实体;小的这些也是同样,没有一个实有的法,就是无分微尘,其实质也不成立。所以,所谓的色蕴只不过在名言中成立,而胜义中绝对没有它的本体。《中观根本慧论·观五阴品》则从色法的因、体、果等方面进行剖析,最后得知一切色法皆不存在。所以,凡是有智慧的人皆不应对色法贪执,故颂云:“是故有智者,不应分别色。”

  的确,执著色法没有任何实在的意义。世间人经常贪著色法,认为某种颜色很好看,其实所谓的好看只是一种假相,也即不管是认为人等有情好看,还是布匹等无情好看,其本体皆不成立。因为除了暂时的分别念之外,丝毫没有恒常的本质。如果是恒常之法,那谁看都会好看,或什么时候看都应该好看,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比如一个产品,刚开始的时候认为它很好看,但过一段时间就会认为它不好看,或者是刚拿到手里的时候很好看,过一会儿就不好看了。其实,人们喜欢的对境始终都在不停地换,比如小孩时代对玩耍品很执著,长大以后就会对另外一种对境执著,再过一段时间又会对其他一种对境执著,甚至后来还会对以前的执著感到可笑。比如说,我几岁时对某些玩具特别执著,如果其他孩童抢了我的玩具,当时我就会很伤心;但现在不但不会,可能反而会笑起来,甚至还会嘲笑小时的无知。所以世间当中,堪忍的色法根本不存在。但人们丝毫不懂,每天都为了它们而奔波。其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获得快乐。但是色法上有没有快乐呢?没有。虽然没有,但无数人并不了解这样的道理。

  既然色法没有,那快乐、痛苦和等舍三种感受(受蕴)也不成立;同样的道理,想蕴、行蕴和识蕴也不可能存在。既然五蕴没有,那所取的五境与能取的五根也不成立,如此一切万法也不可能存在。故《中论》云:“受阴及想阴,行阴识阴等,其余一切法,皆同于色阴。”

  但是,万法不存在的道理光是口头上会说也不行,内心中一定要生起不可动摇的定解。一旦这种定解生起,这种菩萨就能不住一切法,也即不会执著任何一个法。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此便能无住而行,即不住一切法而行持。

  如果我们在学中观或般若时,对形形色色的万法皆能知道是虚幻、空性的,这就是后得位的定解。对初学者或钝根者来讲,这样的修法不可缺少,宗喀巴大师着重抉择单空的目的也在于此。很多法师在讲《金刚经》等般若法门时,经常讲一切都不存在,抉择到这样的单空时也高兴得不得了,弟子也认为这就是需要证悟的空性。当然,以前认为万法皆是实有存在的,而现在已经懂得它们皆不存在,那师徒为什么不欢喜若狂呢?肯定会高兴的。虽然从暂时来讲,这样的单空的确需要证悟,但还需不需要更上一层楼呢?需要。在《般若摄颂释》中,麦彭仁波切就引用了《罗睺罗赞般若颂》和《中观根本慧论》的教证来说明这个问题。其中《中论》的教证是:“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由此我们可以了知,从真如实相来讲单空也必须远离。若依此定解而修,远离四边八戏的境界就能在相续中现前;若入定于这样的境界,则不会有任何执取之法,如此便能无取而获证诸佛的大菩提。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讲先应抉择单空,在单空的基础上还应不断地闻思修行和祈祷,这样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就可以产生,从而无余摆脱轮回。

  虽然真正通达大般若对凡夫人来讲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作为修行人,在听闻、修行这样的空性后,对整个生活的执著或对世间的种种散乱就会减少。为什么呢?因为内在闻思修行空性所获得的快乐,与从对外境的满足中所获得的快乐截然不同。但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在外境上追求,有人认为吃得好很快乐,有人认为有一所好房子很快乐,有人认为到处去游山玩水很快乐……可是很多人都没有快乐,所需求的因缘反而成了产生痛苦的因。米拉日巴以前也说:没有获得圣果之前,希求的快乐反而会成为痛苦的因。相反,若自己对佛法的无我或空性有所了解,那不管别人怎么样,自己内在的快乐始终都会出现。即使表面上看来穿得很差,甚至生病也很厉害,可是因为自己内心对万法的虚妄相已经通达的缘故,暂时幻化般的痛苦就会荡然无存。因此,拥有般若空性的见解或证悟才是最值得羡慕的。所以希望每一个人通过自己的长期修行都能获得这样的境界,如此便能获得内在的快乐——对外面各种各样的相不再执著。故大家一定要精进闻思修行这样的般若法门。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