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明贤法师:佛宝论 72、菩提场与金刚座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4日
来源:   作者:明贤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明贤法师:佛宝论 72、菩提场与金刚座

菩提伽耶大塔

                     菩提伽耶大塔

大塔下佛像

                     大塔下佛像

金刚座佛足石

                        金刚座佛足石

金刚座佛像

                                         金刚座佛像

金刚座与菩提树

                                 金刚座与菩提树

苦行降魔图

                          苦行降魔图

目支陀邻龙王

                                    目支陀邻龙王

金刚座修行人

                                     金刚座修行人

 

  菩提场,玄奘大师称为菩提树垣。这里是佛陀成等正觉的无上圣地,是每个佛弟子梦寐以求的地方。玄奘大师说此地“圣迹相邻,难以备举”,能够如愿踏上这块神圣的土地,实在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幸福。
 
  菩提场在菩提伽耶城内,位于比哈尔邦伽耶城南10公里。行走在尼连禅河边,远远就能望见高耸入云的灰白色大菩提塔。虽是第一次亲眼见到,但这早已在图片中瞻礼了无数次的大塔看起来是如此亲切。
 
  菩提场呈正方形,坐西面东,正中是向往已久的菩提树和金刚座,朝圣者从东门进入圣园,迎面便可见到位于菩提树东侧的伽耶大塔。大塔通常被称为“大菩提塔”、“大觉塔”,或者叫“大菩提寺”。按梵语此塔的形制叫“毗诃罗”(vihāra),意思是僧坊、精舍。这与《大唐西域记》的记载较为一致:
 
  菩提树东有精舍,高百六七十尺,下基面广二十余步,垒以青砖,涂以石灰。层龛皆有金像,四壁镂作奇制,或连珠形,或天仙像,上置金铜阿摩落迦果。东面接为重阁,檐宇特起三层,榱柱栋梁,户扉寮牖,金银雕镂以饰之,珠玉厕错以填之。奥室邃宇,洞户三重。外门左右各有龛室,右则观自在菩萨像,左则慈氏菩萨像,白银铸成,高十余尺。
 
  毗诃罗原指散步处、游行处。原始佛教初期,僧人没有固定住所,托钵云游,慢慢地才有了固定的僧院,通常由塔和寺院共同组成,这就是毗诃罗,是印度较早期的佛教寺院形制。大菩提寺正是这样一座塔寺结合的伽蓝,最初由阿育王所建。起先只是一座小精舍,后有一对不信佛法的婆罗门兄弟向大自在天求愿,大自在天告诉他们想要植福田、种善根,应在菩提树佛陀证果处附近建大精舍,凿大水池,广修供养。婆罗门兄弟生起大信心,建寺凿池,广修供养,所求皆办。
 
  大菩提塔在后世经过多次修缮改建,现在所见是十二三世纪缅甸国王所修,共九层,高52米,塔基呈方形,上部逐渐收缩,顶部为圆柱状。从基座直至塔刹,塔身无不遍布精美的雕刻和造像。塔下的佛堂内,迎面可见莲座上通体金色的释迦牟尼佛像,身披橙色袈裟。这是一尊由青黑岩雕刻的佛像,后来的人们为佛身贴了金。佛像周围供奉着各种珍宝和美丽的花蔓,佛堂内和堂外的走廊上都有来自各地的僧俗礼拜或静坐。
 
  塔西侧紧靠着金刚座和大菩提树。金刚座是贤劫千佛成道的地方,算上释迦牟尼佛至今已有四位佛陀在此成道了。《大唐西域记》里说这里“下极金轮,上侵地际,金刚所成,周百余步”,贤劫千佛都在此进入金刚定,摧毁三界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而大彻大悟,因此这里称为金刚座。一说即便在空劫时,此地也不毁坏,像桶一样悬挂在空中,犹如金刚一样坚固,因而叫做金刚座。关于此地成因,藏传佛教有个说法:在须弥山中央,曾经有位仙人叫饮酪,他长期修行善法,临终时发愿整具身体化为不坏金刚。因其行善与禅定之力,死后果真达成所愿。于是他的遗体被天人带到天界,脚骨被帝释天做成宝剑,肋骨被大自在天做成短矛,臀骨被遍入天做成宝轮。在这过程中,大量金刚碎末掉入阎浮提界,落在印度中部,使该地变成桶状的金刚。故而释尊在此入定,大地安静不动。
 
  昔日释尊静坐的方寸之地已非旧日形貌。从远处看,金刚座并不显眼,宁静地位于大塔和茂密菩提树的庇护之下,直至走近,才发现这里金光熠熠,并不“低调”,甚至可以说是富丽堂皇。金刚座的位置上有一张孔雀王朝时期雕制的石床,上面刻有三角形和鱼鳞图案的花边。石床四周搭建起一座泰式的屋顶,用四条方形铜柱支撑,所有建筑的表面都施以金色,石床上也铺满了金色的织物,俨然是一座小金屋。
 
  紧靠着金刚座东面是两块珍贵的佛足石,分别用玻璃密封起来。东侧的单脚佛足石是公元4世纪末的作品,长约40公分,中央有法轮,上方有三条鱼,脚指上有顺时针方向的圆形螺纹,西侧的双足佛足石是公元前1世纪的作品,长约35公分,足心没有复杂的图案。佛足石的上方有一块石制告示牌,上面用英文写有:
 
  Prince Siddhartha attained buddhahood(full enightenment) in the year 623B.C. on the Vaisakha full moonday sitting under this peepul(bodhi) tree。
 
  意为:
 
  悉达多太子于公元前623年的一个月圆日,在这棵毕钵罗(菩提)树下圆满成道。
 
  这里是最神圣的地方,也是最热闹的地方。常有朝礼者来此集体诵经,或绕塔顶礼,或到佛足石前行接足礼。白天信众如流,晚上依然灯火通明,朝礼不止。提及佛陀成道,人们总会习惯性地描述“夜睹明星”的场景,但不知当年佛陀深夜在此长坐时,究竟是怎样的心境?四周又是怎样的情境?这实在是令我无比好奇的问题,也是无人能代替自己回答的问题。
 
  在金刚座的南北两边,各有一尊观自在菩萨像,面东而坐。当年印度耆宿告诉玄奘大师,如果这两尊菩萨像完全被隐没,则说明佛法灭尽。大师到此时,南边的菩萨像已被尘土没过胸臆了。而今天,我们看到这两尊菩萨像不仅没有被埋没,相反底部的基座都已挖掘出来,菩萨像高出基座整整有一米多,高悬在头顶。当年回教徒侵入印度时,为了保护圣地,不仅是菩萨像,连大塔都被佛弟子埋藏起来,只有大塔的第九层尚露在地面。现在想来把这么高的建筑全部埋起来,绝非易事,足见当年佛弟子们的苦心和诚敬。直到1884年,英国考古学家康宁汉姆才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把菩提塔和金刚座完全挖掘出来,成为我们今天见到的样子。
 
  这是一个重见天日的历程,深深感念玄奘大师西行和《大唐西域记》中留下的珍贵记录,以及印度佛教界和英国考古学家为保护圣迹所做的努力,他们为之付出的一切功不唐捐。无论观自在菩萨像的隐没代表什么含义,无论释尊对末法时代的授记多么让人沮丧,但是今天,金刚座和菩提树的重现让人看到了佛法的希望。作为佛弟子,既要相信业力的作用,也应该相信事在人为,只要用心于道,只要是在努力,任何时候都可以是正法时期。
 
  紧靠着金刚座的是一棵直径近3米的大菩提树,遮天蔽日,如一把大伞稳稳地插在地面。这棵菩提树栽种于1880年,至今已逾130岁,虽不是当年的古树,但也同出一源。《大唐西域记》说:佛在世时,菩提树高达数百尺,经过多次砍伐,仍有四五丈高。树干是黄白色,枝叶青翠,冬夏都不凋零,颜色不会变化。每到如来涅槃的日子,树叶全部掉落,片刻后又恢复如故。在这一天,各国君王、僧人、百姓都会聚集在此,用香水、香乳浇灌洗涤,以音乐、香花、灯炬竞相供养。后来这棵菩提树的一根树枝被阿育王之女僧伽密多带到了斯里兰卡,在那里落地生根,成为至今为止最古老的圣树。今天我们看到的菩提树就是从斯里兰卡的树上引种过来的。菩提树的根系发达,常常破坏建筑物的根基,但是这棵大菩提树枝繁叶茂,紧挨着大塔,对塔基却没有丝毫的破坏。也许因为这里本是它的家园,它是圣树的“儿孙”。
 
  菩提树又叫毕钵罗树,因为佛陀在此树下成道,因而名为“菩提”。当时,释迦太子决定去往金刚座后,帝释天化为一位割草人,向太子献上吉祥草,太子接受之后来到树下,将吉祥草铺在石头上,结跏趺坐,发出坚定的誓愿:“不成佛道,不起此座。”此刻大地出现了六种震动,连欲界第六天魔王波旬的宫殿,也震动得异常猛烈。魔王以天眼观察,发现释迦太子于菩提树下发出成佛的誓愿,便心生嗔恨,意欲破坏。他先派遣三位魔女,以种种媚态恼惑太子,并用甜言蜜语劝请太子回宫绍继王位,享受荣华。太子不为魔女所动,以神通力用手一指,魔女顷刻间变成老妪,个个发白面皱,丑陋不堪。
 
  魔女用尽神通,也无法改变丑态。她们心生恐怖,全都下跪忏悔。计谋不成,魔王波旬内心更加忿怒,亲自带领魔兵魔将来到太子面前:“悉达多!你为何将我的魔女变成老妪?”太子再次显示神力,以手指波旬,说道:“我过去久远劫来广修功德,供养无量诸佛圣贤,福德智慧不可思议,并非波旬汝之魔力所能摧毁。”话音刚落,魔王便刹那倒地。魔军见此情形,诚恳哀求忏悔,愍念其痴昧无知。看到魔王父女既知弃恶从善,太子使她们恢复了容貌。据玄奘大师的记载,在菩提场东门侧建有窣堵波,以纪念释尊降魔之事。
 
  《大唐西域记》里提及菩提树曾被多次砍伐,也发生了很多奇迹。
 
  阿育王尚未信佛前,曾破坏佛迹,并亲自带兵将菩提树砍得粉碎,令婆罗门焚烧以祭天神。谁知余烬中又长出两棵新树。目睹奇事,阿育王大悔,便用香乳浇灌残根。到天快亮时,树又长成原来的样子。阿育王欣慰不已,亲自供养,乐而忘归。
 
  阿育王的王妃素来信仰外道,见阿育王供奉菩提树,就派人半夜砍了树。第二天阿育王见到树被伐,内心非常悲伤,又再祈请,以牛奶灌溉,不久又长回原状。
 
  数百年后东印度金耳国的设赏迦王信奉外道,诋毁佛法,破坏寺院,砍伐了菩提树。他命人掘到地下水层,仍掘不尽菩提树根,于是下令放火焚烧,再用甘蔗汁浇灌,想把它烧焦泡烂以消灭遗芽。几个月之后,摩揭陀国的补剌拏伐摩王,听到此事后感慨地说:“智慧的太阳已经隐没,只剩下这棵树,如今连它也遭到摧残,生灵还能看到什么呢?”于是他用几千头牛的奶水去浇灌,经过一夜,树又长出一丈多高。他唯恐后人砍伐,就在四周垒起二丈多高的石墙。所以玄奘大师见到的菩提树隐没在石墙中,树梢露出石墙二丈多。
 
  《大唐西域记》中对菩提场周围圣迹的记录正是以菩提树为中心展开的,其中重要的有这样几处:
 
  菩提树北是佛经行处。如来成等正觉后,七天之内保持寂定。此后起座来到菩提树北,于东西向经行了七天,所过之处,异花开放。后人在这里垒砖砌起墙基,有三尺多高。玄奘大师听前辈说:这里的墙基,可以代表寿命的长短。如人先至诚发愿,再来丈量长度,墙基的长度会根据此人的寿命而有增减。
 
  菩提场西北不远处有一座名为郁金香的塔,高四十余尺,是过去漕矩吒国商主建立的。这位商主最初轻蔑佛法,不信因果。有一次,他和其他商人一起出海,遭遇风暴迷失了方向,在海浪中漂浮了三年,所备粮食都已耗尽。同船的人祈求他们所敬奉的天神,可是无济于事。突然他们见到前方有座大山,有两个太阳照耀山间,十分光明。大家纷纷互相安慰,而商主说这不是山,是摩竭鱼,山岭是鱼须,太阳是鱼的双眼。他听说在危难时称念观自在菩萨名号可以转危为安,故而带大家一起归命称念。不多时就见到有一位威仪庠序的人手持锡杖凌空而至,在他的救度下商人们很快回到了本国。此后,商主笃信佛法,信心坚固,建起大塔,用郁金香泥涂遍塔壁。所以这座塔以“郁金”为名。
 
  菩提场东门外二三里,有一间盲龙室。这里曾有一条龙因为宿世业报而天生眼盲。释迦太子从前正觉山去往菩提树时路过龙室,龙忽然双眼明亮,对他说:“您不久当成等正觉。我眼不能见,在这里已经很久了,如遇有佛兴化人间,我的眼睛就会明亮。贤劫过去三佛应化世间时都是如此。您今日到此,我的眼睛忽然明亮,所以知道您必将成佛。”
 
  菩提场南门外有两座水池。南面水池之东有一片树林,是目支邻陀龙王池所在地。池水清黑,味道甘美。池西岸有座小精舍,释尊初成正觉时曾在此入定七日,龙王前来护卫,用身体绕佛七匝,变化出多头,俯在释尊头顶作为伞盖。
 
  龙王池东树林内的精舍中有一尊羸弱的释迦太子苦行像,舍旁是散步之处,南北各有一棵毕钵罗树。传说有病之人若用香油涂在精舍内的佛像上,病患多能痊愈。
 
  北门外有摩诃菩提僧伽蓝,是曾经的僧伽罗国尸迷佉拔摩王所建。该王信奉佛法,他有一位出家的族弟因思念佛的圣迹而远赴印度朝礼,寄居各寺都轻为边鄙。回国后他将此遭遇报告国王,希望国王在印度建造一间寺院,供云游僧人歇息住宿。于是僧伽罗王派遣使臣携带国内贵重宝物觐见了印度的三谟陀罗崛多王,表明建寺之愿。印度王获知原委,便答应他的请求。于是僧伽罗王布施珍宝,在此建造了摩诃菩提僧伽蓝。国王在铜刻铭文中记载道:“无私施舍,是诸佛的教诲;施恩救济有缘人,是先圣的明训。如今我继承伟大的事业,恭敬地建造此寺,用以表彰圣迹,使祖先得福,惠及百姓。我国僧人可自由在此住宿,他国僧人也可享受同样待遇。此规定传于后代,永无穷尽。”
 
  “摩诃菩提僧伽蓝”意为“大菩提寺”(与今天同被称为“大菩提寺”的迦耶大塔不是同一个),寺内庭院六座,楼阁三层,周围墙高三四丈,极人工之妙,穷丹青之饰。寺内佛像,以金银珍宝铸成,庄严无比。寺院塔中有如来舍利,其中骨舍利大如指节,光润鲜白,肉舍利大如真珠,略带红色。当时每到正月十五月圆之日,舍利就会对公众开放。大菩提寺僧徒近千人,学习大小乘佛法,戒律清明,僧仪整肃。
 
  以上玄奘大师当年所见,今天还基本留存。菩提场是佛陀诸大圣地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这里的修行者仍然比比皆是:或坐禅,或诵经,或持咒;或行持于坐卧,或参究于经藏;或三业相应于瑜伽,或息心冥想于禅观;或自朝至暮于树下磕长头,或夜以继日在塔林行般舟。在这儿,就像是回到了佛陀的怀抱,是那样的温暖与自在。
 
  菩提场的地面看上去一尘不染,东北边有个广场是用来放鞋的,南传佛教的信徒们都习惯于脱鞋后再朝圣,以示尊敬,而我们汉人的习惯正相反,穿上鞋才显得尊重。于是,来到这里的人们有赤着脚的,也有穿着鞋的,都是为了表示对佛陀的虔敬。没有人强制什么或是规定什么,包容不需要言语。

----------------------------------------------------------------------------------------------------------------

更多明贤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