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白话文:佛经概说 九、佛说鬼子母经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1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白话文:佛经概说 九、佛说鬼子母经

  题解

  《佛说鬼子母经》,收录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全一卷。译者佚名。鬼子母神,梵名Hariti,音译作诃利底、迦利帝、诃利帝母。为青色、青衣之意。意译为爱子母、天母、功德天等。以其为众鬼子之母,故称鬼子母。

  本经主要内容敍述鬼子母食王舍城人之子,佛为度化之,藏其爱子,使能感同身受失去孩子心碎肠断的痛苦,经佛这般方便善巧的软化後,鬼子母不仅归佛受五戒,而且还立誓满无子来求子者之愿求。

  有关鬼子母的故事,在《摩诃摩耶经》卷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一,和《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也有记载,且各有特色。本经对於佛陀如何教化鬼子母使其改邪归正,及鬼子母归佛受戒後,如何亲近佛陀的经过描写得相当详细。而《摩诃摩耶经》是以短短三十六个句子的偈诵方式,描述鬼子母神一生由残暴的盗食者,因佛陀教化而转变为受持五戒、永断杀生的得道过程。而《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一所载最为详细,尤其记载了他经所没有提及的前世因缘,因此资料也特别珍贵。另《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受斋轨则>,对於鬼子母生平记载虽不多,但有关鬼子母在归佛受戒後,问佛陀她与其五百鬼子将以何为食时,有佛陀告以「诸比丘住处,将日日祭祀供食之语。故西方诸寺,每於门屋处,或在食厨边,塑画母抱一子形,於其膝下,或五或三之小儿,以表其像」,和「有疾病无儿息者,飨食荐之,咸皆遂愿」的记载。因此,中国佛教寺院早晚课出食时,有默念观想「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叉鬼子母,甘露悉充满」的规矩,以及厨房或斋堂设有鬼子母像和民间喜欢供奉鬼子母像者的来源根据。

  以上四经,对於鬼子母的故事敍述,比例偏重不同,对於鬼子母究竟有多少的孩子也记载不一,其中除《摩诃摩耶经》未提及外,《南海寄归内法传》和《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所载都是五百个:而《佛说鬼子母经》则记载有一千个儿子,五百个在天上,五百个在人间。

  概说

  现在我们来看看鬼子母的前生因缘,以及鬼子母神如何立誓成为安产与幼儿之保护神。

  佛在大兜国说法时,国中有一性情暴恶女人,生养了许多小孩,她很爱自己的孩子,却又非常喜爱盗食别人家的小孩。失去孩于的父母们都不知道是何人所为,也不知孩子的生死,就日夜伤心难过,在街上啼哭寻找。为此,举国人心惶惶,到处都在议论此事。阿难和比丘们就把大家的传述向佛陀报告,佛陀听後,知道此盗食者不是普通人物,而是暴恶成性的鬼子母。

  佛陀说:「鬼子母神前世原为一牧牛人之妻,因以酪浆换得五百菴摩罗果供养独觉圣者,以此功德,发愿来世生王舍城,并食城中所有人之孩子。所以命终後虽投生为守护人间的药叉神之女,生五百药叉鬼子,却因邪愿薰习力故,不顾丈夫劝诫,暗地里,天天至王舍城盗食他人幼儿。她有一千个儿子,都是鬼王,五百个在天上,率领数万鬼众娆乱诸天人,五百个在人世间,娆乱世间帝王子民,恶势力之大,连天人也莫可奈何。」

  阿难听後非常忧虑的问到:「是否有办法令鬼子母不再盗食别人家的孩子呢?」佛陀想了一个好法子,叫比丘们到鬼子母所住的地方,先躲起来,等她出去後,把她的孩子全部带回精舍藏起来。当鬼子母从外头盗回别人的孩子进屋後,发现她的孩子全不见了,便慌张的丢下盗来的孩子,不敢杀噉,匆忙的出门找寻自己的孩子。可是过了十天,城里城外都遍寻不到,便神志不清发狂似的,披头散发、胡言乱语、不饮不食的躺卧街上。

  於是比丘们假装不知道的问她:「为何如此伤心的啼哭?」鬼子母哭著回答说:「因为我的孩子不见了。」比丘们安慰她说:「你可前去请问佛陀,佛陀能知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的事情,你一定能找到孩子。」鬼子母听了欢喜异常,雀跃的跟随比丘们走到佛陀处,并虔敬的向佛陀作礼问讯。佛陀关心的问她:「为何在市中啼哭?」鬼子母回答:「因为孩子不见了。」佛陀又问:「那你不在家看守你的孩子,到什么地方去了?去做了什么呢?让孩子不见了呢?」佛陀如此一问,鬼子母心虚的不敢出声。佛陀又紧追不放的逼问,於是鬼子母起身再朝佛陀五体投地、惭愧无比的说:「我愚痴无明,我是出去盗取别人家的孩子。」

  佛陀又问:「你爱你的孩子吗?」鬼子母回答说:「我非常珍爱我的孩子,她们常依偎在我身旁。」

  佛陀便严厉的告诉她:「既然你那么爱你的孩子,为何每天还去盗食她人的孩子?别人也和你一样珍爱著她们的孩子,失去孩子的父母亲也和你一样伤心难过的在街头嚎啕啼哭,你可知你将会遭到堕地狱的果报吗?」

  鬼子母听後惶恐惊怖,不能自持。佛陀便慈悲的安慰她说:「如果你能忏悔,你就能要回你的孩子。」

  鬼子母诚心哀求说:「我必至诚忏悔,依循佛陀您的教诫,不敢违逆。」佛陀便为他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等五戒,并一一指出其一千个鬼王孩子娆害众生的罪名。鬼子母听後一心投诚忏悔,立刻证得须陀洹果,心眼开通,悟知过去未来因果,便长跪合掌向佛陀说:「我过去愚痴无明,所以生生世世造恶无端,今日有幸得受五戒,思惟正法,得心清净,彻见万物。愿佛哀愍,允许我依住精舍旁,我欲千子归投佛陀,并保护妇人家生产时的平安。生生世世保护普天下的孩子,做一切孩子的褓母,以报天上天下众生之大恩。」佛陀听後,大加称赞。

  以上是《鬼子母经》的内容概说,而在《摩诃摩耶经》中也以偈颂精彩的记载鬼子母的这段故事:

  又彼鬼子母,恒噉於人儿,以佛怜悯故,藏其子不现。

  悻惶竞求觅,莫知所在处,回来问世尊,求示子所在。

  如来以方便,即事反诘之,汝自念子故,驰走急求觅。

  云何无慈心,恒噉他人儿?恕己可为譬,勿杀勿行杖。

  若能改此心,汝于今可见。其闻是语已,惭喜头面礼。

  亦兼为子故,合掌白佛言,从今尽形寿,舍离贪害心。

  即前受五戒,乃至得道果,如彼鬼子母,自爱其子故。

  广及於他人,究竟永断杀,唯愿大悲尊,今者亦如是。

  以愍所生母,普及余一切,愿速开正法,悉令众听受。

  佛世时暴恶的鬼子母神已经改邪归正,成为护持正法的守护神,而环视目前的社会,绑票勒赎、撕票毁尸、虐待儿童、强暴亲女、卖女为妓等,惨无人道,泯灭人伦的案件,与日遽增,无日不有,暴恶的罗叉鬼似乎已然充斥在这人世间,他们或许躲在阴暗的角落以待时机,他们也或许就是天天出现在你面前的父母亲人。他们下手的对象不仅已由他人年幼无知的孩童,扩及到自己亲生的孩子,更是恶劣到了不分老幼,无管亲疏的地步。这可怕的现象,比之鬼子母的罪行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当然必如佛陀告诫鬼子母的,将得堕地狱之果报,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他们自食恶果是必然的。

  鬼子母神幸遇佛陀度化,改邪归正,成为护持正法的守护神。而今佛已入灭,已觉知社会乱象,担心忧虑社会严重生病的佛弟子们,应唤起全民的觉醒、团结,共同为净化心灵,重整道德,找回良知而努力,则社会的安定,才有可待之日,我们的子子孙孙们,也才能安心无惧的生活著。

  原典

  佛说鬼子母经

  失译人今附西晋录

  佛游大兜国,时国中有一母人,多子性极恶,常喜行盗人子杀噉之。亡子家亦不知何谁取者,行街里啼哭,人已还共议,如是非一日。阿难①及众沙门出行,辄见啼哭人,已还共议,伤哀亡子家。佛即知众沙门议,佛到众沙门所。佛问众沙门:「向者何等议众沙门?」

  阿难白佛言:「向者出行分卫,见街里有啼哭人众多。即问啼哭人:『汝何为啼哭?』报言:『生亡我子,不知尸死处所。』如是啼哭者非一,家皆亡子。」

  佛便为阿难众沙门说:「是国中盗人子者,非凡人故。现鬼子母,今生作人,喜行盗人子。是母有千子,五百子在天上,五百子在世间,千子皆为鬼王,一王者从数万鬼,如是五百鬼王,在天上娆诸天;五百鬼王,在世间娆帝王人民如是。五百鬼王,天亦无奈何。」

  阿难白佛言:「鬼子母来在是国中,今宁可勅令不盗人子耶?」

  佛言:「大善!可令不复盗人子。」

  阿难问佛言:「当用何等方便,使不复盗人子耶?」

  佛便语阿难:「到是母所居,众沙门共伺是母出已,後悉敛取子,来著精舍②中逃之。」众沙门即往,伺是母出行,随後敛取子,得千数子,逃著精舍中。是母便复行盗人子,来人舍中,不见其子,便舍他人子,不敢复杀,便行索其子。遍舍中不知其子处,便出行至街里,遍城中不得,复出城外索不得,便入城行道啼哭。如是十日,母便狂,被发入市啼哭,自擗扑仰天,大呼为狂梁语,亦不能复饮食。

  佛遗沙门往视之,见母问:「何为市中被发啼哭?」

  母即报沙门言:「亡我子众多故哭耳。」

  沙门言:「汝欲得汝子不?」

  母报言:「我欲得之。」

  沙门言:「汝审欲得者,是问有佛,可往问佛,佛者知当来已去之事,汝往则可得汝子。」母闻是语,则欢喜意解,便随沙门去到佛所,欢喜前为佛作礼。

  佛即问母:「何为市中啼哭?」

  母报佛言:「亡我子故。」

  佛问母:「汝舍汝子至何所而亡汝子?」母即默然不言。

  佛复问母:「汝舍子至何所而反?」默然无语。母知盗人子为恶,母即起为佛作礼,头面著地,「我愚痴③故。」

  佛复问:「汝有子爱之不?」

  母言:「我有子坐起常欲著我傍。」

  佛复问:「汝有子知爱之,何故日行盗他人子?他人有子,亦如汝爱之,亡子家亦行道啼哭如汝,汝反盗人子杀噉之,死後当入太山地狱中。」母闻是语,便恐怖。

  佛复问:「汝宁欲得汝子不?」

  母即起,复持头面著地:「愿哀我。」

  佛便语母言:「汝子若在,汝宁能自悔不?若能自悔,当还汝子。」

  母言:「我能自悔。」

  佛言:「汝能自悔,当作何等自悔?」

  母言:「我听佛教诫,当随佛语自悔。佛还我子,我不敢远离佛所语。」

  佛言:「审如汝语不?」

  母言:「我审如佛语。」

  佛便授以五戒:第一、不杀生,第二、不盗,三、不淫,四、不两舌,五、不饮酒。报能悉还其子。佛便为说汝有千子,皆为说千子名字,五百子在天上,皆是鬼中王,将鬼官属,嫉害娆天民;五百子在世间,娆诸人民。汝子作鬼王,将数万鬼,如是五百子,将鬼官属,一不可称数,极嫉害恶。或自称作树木神者、或作地神者、或作水神者、或诈为人兄弟妻子,自怨枉家室内外者、或作海神者、或作船车神者、或作舍宅神者、或自称夜在冥中神者、或使人梦寤者、或使人恐怖为人怪者、或自称星死者、自称病死者,如是耗乱人,适不在一处。极嫉害恶,如是矫称,令人祠祖烹杀,人不知多为烹杀,饮食是鬼,是鬼亦不肯食,端嫉害欲使人犯杀,欲使人人地狱中,要不食之。见人祠祀喜,如是鬼亦不能护活人命,但益罪。愚痴人不知,坐鬼贫穷。

  鬼子母闻佛说是语,即一心自悔,即得须陀洹道,知方来去事。长跪白佛言:「我愚痴不知,世世有恶乃尔,今我得持戒,思惟中正之道,我心皆徹视,还见我千子。今我乃知,佛所至至语成,愿佛哀我,我欲止佛精舍傍,我欲呼千子王,我欲使与佛结要,我欲报复天上天下人恩。」

  佛言:「善战!如汝有是意大善。」

  佛言:「汝从是已去,当称是语,便止佛精舍边。其国中人民,无子者来求子,当与之子,自在所愿,我当勅子姓,与使随护人,不得复妄娆之。」欲从鬼子母求愿者,名浮陀摩尼鉢,姊名炙匿,天上天下鬼属。是摩尼鉢主四海内。船车治生有财产,皆属摩尼鉢。摩尼鉢与佛结要受戒,主护人财物。炙匿主人若有产生当救之。有天王名毗沙门④,主四天地,护人命。出入常从毗沙门,求愿有大鬼王,名阿须伦,主诸龙王,诸毒气人,从求愿令毒不干人。求愿当慈心无所用谢,亦无所噉食人,从求愿者在人何求与耳,要无所求索,亦不责人,人至浮陀摩尼鉢前为作礼。

  注释

  ①阿难:梵名A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是佛陀之堂弟,出家後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於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於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後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於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於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②精舍:又做精庐。意为智德精练者之舍宅。即寺院之别称。经典中虽屡见精舍一词,然其原语不一,如《杂阿含经》卷二十一之鸡林精舍、《法句譬喻经》卷一之美园经舍、《别译杂阿含经》卷二之耆陀精舍、《大唐西域记》卷七之不穿耳精舍等,此或以阿蓝摩或以僧伽蓝译为精舍;而《中阿含》卷四十九<大空经>之加罗释精舍、《摩诃僧祇律》卷八之仙人聚落精舍、丛林精舍等,则是以毗诃罗译为精舍。此外,亦有以阿练若、求呵等,译为精舍者。

  ③愚痴:又作痴、无明。即无智无明,闇愚迷惑,对事物不能下一适当判断。为六种根本烦恼之一,亦为三毒(贪、瞋、痴)之一。

  ④毗沙门:梵语Vaisravana,巴利文Vessavana。即北方多闻天王。为四天王之一。此天王统领罗刹、夜叉,有大威德力,受佛之付嘱,护持正法,守护国家。因其掌托古佛舍利塔,故俗称托塔天王。

返回目录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