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二讲 色界心 三、初禅的五禅支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3日
来源:   作者:玛欣德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二讲 色界心 三、初禅的五禅支

 

  色界善心有五种,这五种是通过专注特定的目标而生起的。为什么是五种呢?在经教法里通常提到四种禅那: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和第四禅。不过,佛陀也经常提到有三种定:“有寻有伺定”(savitakkasavicàro samàdhi)、“无寻唯伺定”(avitakkavicàramatto samàdhi)和“无寻无伺定”(avitakka-avicàro samàdhi)。其中,“有寻有伺定”属于初禅, “无寻无伺定”而包括经教法第二禅以上的所有禅那,为了不遗漏“无寻唯伺定”,因此,阿毗达摩把色界禅那分为五种。

  五种色界善心是:

  1. 寻、伺、喜、乐、一境性俱初禅善心;

  2. 伺、喜、乐、一境性俱第二禅善心;

  3. 喜、乐、一境性俱第三禅善心;

  4. 乐、一境性俱第四禅善心;

  5. 捨、一境性俱第五禅善心。

  寻、伺、喜、乐、一境性五种心所称为禅支。“俱”是伴随着一起。换言之,初禅善心必定伴随着这五禅支,因此称为“寻、伺、喜、乐、一境性俱初禅善心”(vitakka-vicàra-pãti-sukh'ekaggatà-sahitaü pañhamajjhàna-kusalacittaü)

  初禅的五禅支是:

  一、寻(vitakka)——把心投入似相(pañibhàga nimitta)。

  经教四禅那

  初禅

  第二禅

  第三禅

  第四禅

  论教五禅那

  初禅

  第二禅

  第三禅

  第四禅

  第五禅

  有寻有伺定

  无寻唯伺定

  无寻无伺定

  寻也有思维、思考之义,我们平时思考问题、逻辑推理等,都是寻心所在起主要作用。然而在禅那心中,寻是指把心投入似相的心所。正如国王的亲信有能力带村民进入皇宫,同样地,寻心所也能将心投入到目标。对于修禅定来说,“寻”的特别作用是对治昏沉睡眠盖。

  二、伺(vicàra)——使心继续保持于似相。把心投入似相之后,心继续专注于目标。在禅那中,“伺”的特别作用是对治疑盖。

  “寻”和“伺”的区别是:寻是令心投入目标,伺是继续维持目标。《清净之道》用几个比喻来解释:当一只鸟准备起飞时,它先拍一拍翅膀,然后在空中翱翔;拍翅膀的时候如同“寻”,在空中翱翔的时候如同“伺”。又犹如敲钟,当钟椎撞击到钟时,发出“当”的声响,钟椎敲到钟如同“寻”,余音回响如同“伺”。又如一只蜜蜂,冲向花朵的时候如同“寻”,当它到达花朵后在上面盘旋如同“伺”。

  三、喜(pãti)——喜欢似相。pãti 源于动词 pãõayati,是使喜悦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喜欢对象,对所缘有兴趣。

  《清净之道》把“喜”分为五个不同层次:

  小喜(khuddikàpãti)——能够让人身毛竖立,即一个人高兴的时候身毛竖立;

  刹那喜(khaõikàpãti)——如同闪电一般的喜悦;

  继起喜(okkantikàpãti)——如海浪拍打海滩一样,一阵一阵的欢喜;

  踊跃喜(ubbegàpãti)——当一个人很高兴时可以使身体跳起来;

  遍满喜(pharaõàpãti)——犹如洪水注满整个山洞一般的喜悦。

  禅那心中的喜禅支是指“遍满喜”,因为禅修者对禅那的体验是喜遍满全身。正如佛陀在《沙门果经》中比喻说,就好像一个熟练的洗浴师在铜盆里撒了洗浴粉后,不断洒水揉捏,使这个沐浴球内外皆被水渗透、浸透、遍满、湿润且不滴下。同样地,当一个人证得初禅的时候,能体验到喜好像遍满全身每一个细胞一样。这种喜称为遍满喜,即喜遍满了整个身心。(D.2)

  四、乐(sukha)——体验似相的快乐感受。这里的乐在心所里属于受心所(vedanà),即乐受或悦受。

  我们前面讲到有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也讲到五种受:苦受(dukkha vedanà)、忧受(domanassavedanà)、乐受(sukha vedanà)、悦受(somanassa vedanà)和舍受(upekkhà vedanà)。禅支的受是哪种受呢?在三种受当中是乐受,在五种受当中是悦受。这里的受是指心受,而不是身受。当我们的身识体验到善果报时,生起的受是乐受,属于身受,但是这里的乐受是指心的乐受。

  虽然喜和乐经常伴随着生起,但是它们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五蕴当中,喜属于行蕴,而乐属于受蕴;喜属于六杂心所之一,乐受则属于遍一切心的心所。

  喜与乐之间的关系很密切,但是又有所不同。在欲界心里,只要有喜必定有乐,只要有乐必定有喜。但在色界心中,喜与乐可以分离,因为喜较粗,乐更细。

  《清净之道》这样比喻喜与乐的关系:一个人在沙漠中长途跋涉,烈日当空,但水却喝完了,突然发现前面有一片绿洲,那时他的心感到很兴奋,赶快跑向绿洲,在绿洲中尽情地喝水,尽情地洗浴,然后躺在树阴下睡觉,享受着绿洲和水的快乐。看到绿洲时的兴奋比喻喜,享受水和树阴时的愉悦比喻乐。

  五、一境性(ekaggatà)——心专注似相。eka 是“一”,agga 是一点,tà 是状态,ekaggatà 是心处于专注一个所缘的状态。所谓“定”(samàdhi),就是一境性心所。一境性可以镇伏欲贪,作用是紧密地专注目标,这是禅那的特征。一切心中都有一境性心所,它是七遍一切心心所(触、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之一。

  欲界心中的一境性是很弱的,因为欲界心持续专注一个所缘最多只能维持七个心识刹那,时间极短。要持续专注目标,只能继续生起其他的心路。但是,禅那心中的一境性是很强的,因为在所有的禅那心中,一境性只是专注一个所缘,而且禅那心可以持续生起无数次,被称为安止速行。这些在以后讲心路的时候还会详细讲解。

  这五禅支其实都是名法和所缘(似相)的关系:寻是心投入似相,伺是心持续地保持在似相上,喜是心喜欢似相,乐是心体验似相的快乐,一境性是心专注似相。

  所以,“禅支”只是名法对似相的作用而已!将来大家有机会证得禅那的时候,记住这五种作用是很有帮助的。因为要确定自己是否真的证得禅那,必须查到禅支,否则连自己证得禅那都糊里糊涂。如果能够在“有分”处查到这五禅支,你就会有体验,可以把它们描述出来。

  五禅支巴利语叫做 pa¤ca jhànaïga,jhànaïga 是由jhàna+aïga 构成,jhàna 是禅那,aïga 是成份。正如五根手指和手掌构成了“手”;同样地,所谓的“禅支”是指禅那的组成部分,整体称为“初禅”,个别分开来叫做寻、伺、喜、乐、一境性。它们都是心所,若要再细分,初禅是 1 心 + 33 心所,这些留待以后再详说。由于这五禅支整体称为“初禅”,所以同时具有这五禅支的心称为“初禅善心”。

返回目录

----------------------------------------------------------------------------------------------------------------

更多玛欣德尊者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