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导读 第九卷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0日
来源: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导读 第九卷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在家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二面。丙一、揭示无上因缘。

  我们一个修学净土的行者,跟一般的学佛人最大的差别就是我们对生命的价值观是有所不同的。一般的学佛者,他去参加消灾的法会,做慈善事业,他的生命的重点在今生的趋吉辟凶。也可以说,一般的学佛的人是活在现在,他把今生的安乐看作是今生最重要的目标。净土宗的看法不是这样子的。修净土的人,他的人生观是活在未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当然净土人对今生的安乐并不排斥,但是不是把它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人曾经对净土宗的心态作出描述,说净土宗是怎么来看人生的呢?说是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这句话道尽了所有净土宗人的心态。那么净土宗他对今生是当作过客,暂时的一个客人,当然过客不是想要久留的了,一个过渡时期,所以他对今生是随缘的态度,那么他把重点放在回家,就是净土。也就是说,如果今生的安乐跟来生的净土没有冲突,那么我们也会追求今生的安乐;但是,当今生的安乐跟来生的净土冲突的时候,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作出决择,放弃今生的安乐,追求来生的安乐。这是每一个净土宗人的心声,所以净土宗的人生观是活在未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们看看历代祖师的开示,很多的差别,但是你把它作一个会归,求生净土比追求今生的安乐是更重要的。这样子讲的话,既然我们把生命会归到未来,那应该在心中对未来有一个愿景,有一个归依境,就是我们讲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包括依报的庄严、正报的庄严。所以修净土宗的人,你刚开始,当你没有念佛之前,你在心中就应该画出一个你来生的愿景。你临命终的时候,你这念心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你的归依境在哪里,这是非常重要的,到临命终的时候画,画不出来。所以我们应该在生前,把极乐世界的正报、依报画出来。

  那么当我们心中有了归依境以后,我们该怎么办呢?当然每一部经有它的方法,净土五经各有各的方法,但是从本经的传承,它要我们积集三种资粮,而趋向于你的归依境。第一个,你要建立信心。你相信这样的一个归依境,你一定可以成就,你先相信这件事情。那么这个信心的建立,我认为在历代祖师当中,善导大师讲得最透彻。善导大师在《观经四贴疏》,他对净土的信心讲出了两句话,他说,第一个你要相信你是业力凡夫,你决定不能仗自力了生脱死;第二个你相信阿弥陀佛有大愿力,决定可以救拨你。所以当这个归依境你画出来的时候,你相信你没有办法去,你去不了,这个归依境不是我该去的,那么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办呢?你相信佛号一定可以带你去。所以我们讲到这个经文的时候,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讲到三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我们上课讲到这三力,诸位知道最重要是什么,你知道吗?法力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你现前所忆念的法,这个万德洪名,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它可以带你到净土去。所以修净土的人,当你规划一个愿景的时候,你对佛号是什么态度?一心归命,通身靠倒。所以我们修净土的人,我们平常也是躁动不安,遇到了恶因缘也是非常恐惧,这个都可以理解,但是当你的心中佛号现前的时候,你的心进入佛号的时候,你要马上安定下来,你要马上知道,Everything is ok。如果你的心进入佛号,你还是躁动不安,表示你信心不够,你不相信它可以救拨你,那你这样子的信心临终的时候就很危险。我们心中没有佛号的时候,我躁动不安,可以理解,因为我心中没有佛号嘛。但是这个佛号已经在心中出现了,这个无量光、无量寿的名号出现,而且你的心也进去了,你还躁动不安,那表示你对佛号的信心太薄弱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这是我们第一个你要积集的资粮,建立真实的信心。当然,不断的听闻,你对佛号的了解。你说我要有信心,你对它有了解,你对它都不了解,你不可能对它有信心。你要透过很多经论的了解,这句阿弥陀佛到底是什么意思?你要了解它,这是第一个,闻经达理,断疑生信,明白道理才能够断疑生信。

  第二个就是发愿。前面是告诉我们你一定可以往生,第二个是你要告诉你自己,你一定要往生,就是发愿。那么在发愿当中呢,我们看本经当中,释迦牟尼佛要我们发的愿,他的理由有两个,第一个,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第二个,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我们把净土的愿景规划出来了,我们看到极乐世界有正报庄严,依报庄严,那是一个相状。但是当我们发愿的时候,我们要观察它的作用。说这个相状,我们经常看到净土的依正庄严,有佛菩萨的住世,旁边很多的宫殿,很多的莲花池,很多的鸟类说法等等,有正报依报,那么你要发愿的时候,你要观想它有什么作用。第一个,它是一个法力所摄受的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我们前面讲过,极乐国土,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这句话古德把它开展出来,他说极乐世界不只鸟类是阿弥陀佛变现的,极乐世界所有的五尘——色声香味触,都是阿弥陀佛变现的。所以你到了极乐世界,等于进入到了阿弥陀佛的法身,所以你跟任何一个五尘的接触,都会让你念佛、念法、念僧,成就不退转的功德,所以它是一个充满法宝的国土。你要相信这件事情,你要依止这样而生起好乐。菩萨好乐佛法,所以我为了法的缘故,为了不退转的缘故,求生净土,这是第一个,依法。

  第二个,依人。为什么求生净土?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要亲近善知识、亲近法身大士。有佛的住世,有菩萨的住世。当然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这是整个成佛之道最重要的因素了。所以在释迦牟尼佛讲完的时候,他提醒我们两件事情,你的归依境当中对我们成佛之道,他释放两个重点:第一个,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法力不可思议;第二个,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佛跟生的力量,人的力量不可思议。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开始发愿,那么我一定要往生,为菩提道求生净土。那么其实在整个净土当中,从临命终随念往生的角度,这个发愿在三资粮当中,信、愿、行,扮演一个最重要的角色,它比持名还重要。你临终的时候佛号不一定要持得多,但是你往生的愿力要非常的坚定。净土宗对持名的要求不高,临终十念,但是你每一念,每一句佛号,它的那个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望,净土宗对愿望的要求,非常非常的高,不能有任何的障碍,不可以!这就是我们要着眼的地方。

  我们的生命有两种力量在主导我们,第一个是业力,第二个是你的愿力,你的希望。我们在座的诸位能够在这个地方相聚,表示我们前生有五戒的善业,所以才有做人,这是总相;但是同样做人,你看有些人他身体很健康、但他贫穷,有些人很富有、多病,这跟你的希望是有关系,在整个果报当中,你心中的愿望,你认为什么最重要,你过去生很多愿望会影响到你今生的差别。就是我们心中很多的希望,会带动很多的力量。我们之前讲过法国的一个店员,他从一个完全失败的失业者,因为他生起希望,他相信他是拿破仑,他也希望成为拿破仑,结果他的生命改变了。所以我们在发愿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你看我们读《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不断地发愿: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这是何等的境界啊!很多学佛人都不知道这个方法,很多人说,你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去想,错误的!你要去想,你才做得到。《华严经》的意境你做得到吗,但是你不断想: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面对十方三世诸佛,我的身体遍满很多身体,向一切佛礼拜,你根本做不到。但是你不断地这样想呢,你的生命往这个功德在趋向、在趋向、在趋向。我们不要去忽略我们心中所有的希望,其实你很多的希望对你会产生一定的灵动。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在生命当中、在三界打滚太久了,我们一念的明了心中,其实对未来有很多的希望,所以你在发愿的时候,你要知道一个事实:当你心中建立一个往生净土的愿望时候,你要知道你的心中不是一个人住在这个地方,你已经有很多的老朋友住在这个地方,其实我们旧的心中就有很多的希望。你必须要说服自己,本来我们的希望都是跟三界挂钩的嘛,我来生怎么怎么,你现在修净土了,你必须要把这些希望全部慢慢慢慢地导归到净土的希望,你就成功了。

  所以很多人只是欣求极乐,忽略了厌离娑婆,因为你在三界当中,你心中有很多的愿望,跟这个愿望打结,已经是挂钩得太深了,你只是发愿往生净土,而这个地方的愿望又有一种力量在,临终的时候两个力量拨河。这个是熟境界,这个是生境界,结果,娑婆世界的力量大。所以我们修净土的人很容易忽略了厌离娑婆,只是重点在于欣求极乐,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所以在这个发愿的时候,当我们规划一个愿景的时候,我们要不断告诉自己,这是我唯一的目标。然后在你这样不断的观想当中,把我们过去一些三界的愿望,慢慢慢慢地导归来、慢慢导归来。就好像一个树,我们以前是往东边的,现在慢慢慢慢通过我们的听闻思惟,把所有的愿望导向西方,这就是所谓的发愿。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昨天都讲过了。信愿都是属于智慧的观照产生的。你为什么会建立信心?你为什么会产生一个新的希望?你就是因为透过对教理的学习而产生一个新的思考,那么修正你的生命的方向。所以这个地方,澫益大师把信愿判作慧行,一种智慧的抉择。我们现在开始所介绍的就是行行了,就是信、愿、行,产生行动,当我们的生命的方向确定了以后,我们开始才产生行动。我们看第三段,乙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那么这是我们要准备的第三个资粮,就是实际的一个修学的行动。那么这当中有两段,我们看第一段正示无上因果,我们看经文,请合掌。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那么这段经文我们分两段来说明。第一段是一个总标,第二段是别释。先作一个笼总的介绍。那么佛陀招呼舍利弗说,当我们在前面的学习我们规划一个愿景,一个净土的依正庄严的愿景,我们也相信们可以去,我们也发愿我一定要去。那这个时候,这样一个前进的资粮是什么呢?佛陀说,你必须要具足多善根、多福德。你这个资粮的意思,因为这个国土不是少善根少福德能够庄严的,先作出总标。那么我们先介绍一下这个多善根。古德解释:善根就是信愿,福德就是持名。你必须有很坚定的信念,然后很坚定地持名,这叫多善根多福德。那么这个地方把净土的因跟果,多善根多福德为因,得生彼国是果,先把这个无上的净土因果先作总标,这以下各别解释。

  我们看无上因,什么叫作多善根多福德那么佛陀他告诉舍利弗说:假设这个世间上,或者你今生的果报是个男人,或者你今生的业力变现是一个女人,都没关系。男人女人不是重点,重点是你那个明了的心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个,闻说阿弥陀佛。这个闻说,当然听闻是智慧,闻思修的闻,那么闻说阿弥陀佛,澫益大师说,这句话的意思简单说就是对净土法门的一个信愿具足,叫作闻说阿弥陀佛。你听闻以后,你深信你可以往生,你发愿你一定要往生。如果你听到阿弥陀佛的国土,你没有任何的感觉,这样子有听跟没听是一样的,不能叫作闻说阿弥陀佛。这句话我们是有听进去了,这个法已经有渗入到你心中去了,才叫作闻说阿弥陀佛。这是我们在净土宗的第一个重点,信愿具足。第二个,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那么当我们具足了前面两种资粮以后,我们再做什么事呢?就是你要好好地忆念这个圣号,或者保持一天,或者两天,乃至于七天,达到一心而不乱。莲池大师说:这个一心是止,不乱是观。一心是把佛号建立起来,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心中没有佛号,刚开始,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在一念的心中,把这个莲花种下去。那么不乱呢,这个佛号一定会受到妄想的干扰,这个时候你不为妄想所乱,那这个是一种观照力,是一种观。所以这一心不乱就是一个念佛的止跟观。你先建立佛号,然后这个佛号又能够产生调伏妄想的力量,这叫一心不乱,这是我们往生最重要的标准。这个一心不乱我们待会儿再说明。这个地方就是把你的归依境的往生的正因说出来了,闻说阿弥陀佛,信愿具足,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个是所谓的信愿行三资粮,这个叫作无上因。

  那么这样的因有什么好处呢?我们看结果:其人临命终时,净土宗他的生命的期待就是这一天到来。你说你平常那么多心血干什么?所以净土宗是活在临终的时候。一般人死亡到来的时候是很害怕,净土宗对临命终是期待的,因为他平常种那么多水果,今天要收获了。所以说你看净土宗的结果,你看本经,其人临命终时,他开始要收获了。那么他平常花很多时间,发愿、信心、持名,到临命终的时候,终于这个结果要出现了。什么叫结果呢?这个时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这个是净土宗的真正的果报。虽然你念佛的时候平常消业障,这个只是开花而已,不是真的结果。很多人念佛的时候,业障消除,很高兴,其实这个不是真正的结果。是其人临命终时,你的三资粮跟弥陀的大悲愿力产生了一种接触,这个时候,阿弥陀佛乘他的本愿,他必须来酬偿他过去所发的愿,这个时候带着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海会众菩萨,现在临命终人前面。这是一般修学人所没有的。一般人我们不是修净土的人,临终的时候都要单独地面对生死。但是在临终的时候是阿弥陀佛跟诸大圣众陪着我们来面对生死。这个时候,是人终时,心不颠倒。澫益大师说,这时候,这个念佛的人在弥陀的光明的摄受之下,本愿的摄受之下,他心中非常安稳,不颠倒,这个时候随着阿弥陀佛的接引往生极乐国土,成就三不退。这一句话是说明了修学净土宗的结果,它在临命终的时候才现前。那么这是一个简单的消文。

  有关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我们作一个比较深入的探讨。我们看《补充讲表第十二》,这个地方有关持名有三条附表,我们先看第一个,看附表第十二,往生的正因。就是我们前面讲到信愿,它是一个观照力,那么这个持名是一个行动。这个地方我们先分成两段。第一段是无上因,什么叫无上因,看第一段: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

  先解释善根福德。这个善根就是菩提,菩提的意思就是智慧。菩提就是觉,那么这是通往涅槃的正道了。也就是说,所谓的善根就是一种对净土、对娑婆世界一种正确的观察,而产生一种正确的信心跟愿望,所以它是一种智慧,它是往生的亲因。那么其它的助道,布施、持戒、禅定等等,这个是福德资粮,这是往生的助缘。所以先把善根福德这两句话的基本定义先说出来,这以下我们作出比较。那么这个善根是智慧、福德是一种善业。那么我们看: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

  佛法对生命的观察,简单地讲就是一切法因缘生,它是由因缘才能够成就果报。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内心当中规划出一个往生的愿景,极乐世界这样的依正庄严,它有两个特色,第一个,极乐世界的国土它是空间无量的,你看我们娑婆世界的空间有量,你再怎么跑,你跑到美国,跑到欧洲,你怎么绕都是在地球打转,空间是受限制的。那么极乐国土它是能够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极乐世界的活动范围特别广大的,所以说古德说它是一个广大无边的依报国土,空间很大,这是第一个,空间无量。第二个,时间无量,它提供你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是长远无尽的正报寿命。那么这个时候大家就要想了,这么一个广大的时空无尽的寿命,应该用什么样的资粮才能够成就呢?假设我们今天选择用二乘的善根来成就,当然二乘人主要是观无常无我,观察空观。那么你因地的时候观空,虽然空观也是空间无量、时间无量,你一个人观一切法空的时候,空间相不可得、时间相不可得。没错,跟净土有一点略似,但是空观是无相行,它不能出现依报正报的庄严,它不能有这样的作用。所以你观一切法空,不能庄严净土。因为空是无相的,你的净土是有相的,这两个不互相随顺的。所以我们今天是修二乘的空观,是不能成就净土的,只能当助行。第二个,人天有漏的福业,那我修福报,布施、持戒,这是有相行。那么有相行虽然是跟净土的依正庄严是有相的相随顺,但是人天的福业是有限量的。他这个有相的意业是有限量的,因为我们修善业的时候是有执着,有所得。你看你布施的时候,你布施给某甲,你就不能想到某乙,你布施给某乙,就不能布施给某丙,我们没办法平等地去缘一切所缘境来布施,也不可能缘一切所缘境来持戒,我们凡夫的善业是受了我们情绪的引导,不像圣人在修习善业的时候,其心平等,无有差别,他是缘法界来修善的。所以人天人在修善业的时候,是有限量的,时间有限量,空间也有限量。你今天布施,你明天不可能经常布施。所以有限量的善业自然不能去召感时空无际的国土,虽然它是有相形,但是它是时空有限的。所以二乘的空观,人天的善法,都没办法成就你心中所要的净土,虽然你很想要往生,但是这两个因缘是不能成就的。

  那这应该怎么办呢?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多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要成就一个这么样的国土,你只有一个选择,信愿、执持名号。信愿我们前面讲过了,观照力,然后你的心不断地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因为阿弥陀佛的圣号,它创造的时候,它就具足两种灵动的力量,第一个阿弥陀佛的圣号是无量光,第二个无量寿。因为无量光,所以它召感了一个广大的依报国土;因为无量寿,所以它成就了一个长远无尽的正报寿命。所以诸位要知道,你往生净土,是仰仗这个佛号的力量。你如果把佛号丢掉了,你从现在开始不睡觉了,整天修善法,都没办法去。因为这个国土的功德太大了,它是时空无尽的,所以我们能够庄严净土唯一的选择就是依止无量光无量寿的圣号。所以这个地方,一一声,在每一句佛号当中呢,你的生命创造了多善根,因为你信愿具足;也创造了多福德,因为这个佛号你跟它接触的时候,它每一个佛号会散发出无量光、无量寿的力量,所以才能够使令我们达到一心不乱求生净土。这段是说明了一个往生的正因。

  澫益大师说,《阿弥陀经》是小本的《华严经》。但是澫益大师他说,它跟《华严经》都是在讲一个菩萨如何庄严净土,怎么去规划来生的未来的正报依报庄严,但是澫益大师说,本经跟《华严经》的差别在于,《华严经》是依止自力来庄严它的国土,依止自己的菩提心、六波罗蜜,那么点点滴滴地去创造未来的愿景;那么本经在创造愿景的时候,是依止佛陀的圣号,这个地方有所差别。这个过程是不同的,一个仰仗自力,一个仰仗他力。

  我们讲一个往生的公案跟大家作一个参考。在《净土圣贤录》,在唐朝,有一个马子寅居士,姓马,这个马居士在唐朝是做一个尉官,上尉的军官。这个时候在地方有安禄山的叛乱,唐朝安史之乱,所以中央政府就调集了地方的粮草来帮助中央政府来平这个乱。这个时候这个马居士,他在晋县作一个上尉军官,这个时候就奉上级的指示,他带了很多的军官,用船带了五辆的粮草,要运往北京,走海运,在中间过程当中遇到台风,整个船就翻覆了,粮草也就掉到大海去了,还好这个人都被救起来了。但是这件事情,朝廷认为延误军机,耽误了我们军事作战,粮草没有运到,所以全部抓起来,按照当时的法律全部要判处死刑。那么在这个时候,因为时局的变化,因为当初在判刑的那个法官,刚好被调到其它地方去,又派了一个新的法官来。这个新法官新任,就把这个案子忘掉了,忘了审判,所以这个马居士就在军中关了五年。这个马居士我刚刚忘了提,他平常是有念阿弥陀佛,被关到监狱里面,他就整天念阿弥陀佛。在《净土圣贤录》上说,念了五年,他心中不断地生起归依的心,无量光、无量寿,这个业障就改变了。五年后,这个叛乱也平定了,这个法官就重新审理,发觉这个船的翻覆不是人为因素,是天灾所成,所以被押的军官全部释放。释放以后这个马居士就觉得人生无常,他就没回到他家里,就直接去出家了,到寺庙出家了。到一个小寺庙出家,他出了家以后专心念佛,念了三年,跟他隔壁寮房的同修说,我今天要往生极乐世界了,你帮我助念一下,他就在寮房的床铺上打坐,念到最后讲了一句话,佛来接引我了,合掌端坐往生。

  那么这个《净土圣贤录》的公案,我在思维,这个马居士他以前也是念佛的,但是他还是遇到灾难。那么这个意思就是说,你看他到了监狱以后念佛的力量就不一样了,那个时候念了五年,把他的死罪的业障消除了,乃至于再念了三年,阿弥陀佛现前了。也就是说,同样一句佛号,你在过去顺境的时候,你的信愿不具足,那产生的加持力跟你遇到逆境以后,你真实地归依,真实地放下,那个力量是不一样的。你看马居士到了监狱以后的念佛的力量,那真的是,每一句佛号都把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每一句话全部启发起来。所以我们讲信愿执持名号,这个信愿是很重要的,因为名号是无量光、无量寿,但是你要把这两个力量启动起来,你的信心、你的愿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就是说,同样一句佛号出现在不同人的心中,它产生的力量是不一样的。你的心理的准备不同,这个佛号在你心中运转的时候,产生的加持力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地方,你这个佛号前面的这个引导者,信愿是很重要的。这个地方就道尽了整个我们要趋向归依境的三资粮,信愿执持名号。其它的都没办法,你修二乘的空观、人天的福报,都去不了,这个叫作无上因。

  我们看无上果:故使感应道交,文成印坏,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也。这个地方讲无上果。所以念佛人他平常信愿持名,到临命终的时候,就感应道交了。那么众生的信愿持名是能感,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是能应,这两条线就交集在一起了。众生法界跟佛法界,两个法界就正式地接触,所以叫文成印坏。这个文成印坏就是说,古时候这个印不是铅,也不是铁质,是蜡做的印。这个印里面刻了文字,打在泥土上,这个印坏掉了,同时这个泥土上的文字也显出来了。就比喻说,当我们感应道交的时候,我们前一刹那的色身败坏了,下一刹那我们的神识同时在莲花化生。所以这个叫作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阿弥陀佛的法身是不来,但是他的应化身来,接走了;我们临命终的人,法身也是不动,但是我们的一念神识到了净土去了,这个是叫感应道交。

  那么这个地方值得我们一提的,就是这个执持名号这句话。当然昨天有个问题提到说,我念阿弥陀佛来庄严净土,跟念观世音菩萨、跟念六字大明咒有什么差别?也就是说,我对净土的信心是不变的,我对净土的愿望也不变,但是我想要念六字大明咒,跟念观世音菩萨,来庄严我未来的愿景,那么跟你念阿弥陀佛有什么差别?这个地方我们要说明一下,有需要说明一下。

  每一个咒语,它产生的灵动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有咒语?为什么会有名号?只要你有得到禅定以上,你有三昧力,你就有资格创造一个咒语,赋予这个咒语一个力量。你看印度很多的蜜蜂咒、毒蛇咒。在印度很多的禅定人,他发慈悲心,看到很多人被毒蛇所咬,他入禅定以后,他就念一个咒。念这个咒,谁要是持这个咒,毒蛇不能咬他,他咒是发这个愿,只要这个人的禅定不失,这个咒你持下去,你都不要穿什么鞋子,你就打赤脚,蛇都不敢咬你。为什么呢?因为那个咒的力量在加持他。当然这个对佛法来说是小伎俩,对不对?阿弥陀佛的圣号,你一持的时候,四十八种力量来加持你,四十八愿。也就是说,每一个佛菩萨他在给这个咒语的时候,他因地所发的愿是不一样的。你念药师咒,你跟药师佛感应道交,你启动了药师佛的十二愿;你念观世音菩萨,你启动了观世音菩萨因地所有的愿。所以,我们要讲深刻一点,一切法因缘生,有无量的差别因缘,这个法界有太多力量等着你去感应。你念观世音菩萨,你的心是跟观世音菩萨的灵动感应;你念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感应,是这样子的。我们先讲缘起法。

  好,那我现在假设我念观世音菩萨,我跟观世音菩萨感应,我要把这个力量转到净土,可不可以?可以。印光大师说叫至心回向,因为你念观世音菩萨,跟弥陀的本愿不相应,所以你要经过一段的transform,这样子就要扣一点所得税了,这是印光大师说的。印光大师说,你不念佛,念观世音菩萨是可以求生净土,但是你要至心回向。但是印光大师后面说,至心回向不容易做到,我们在回向的时候都会打妄想,所以就会打一点折扣,但是可以,可以的。但是你念一百句观世音菩萨,跟他念一百句阿弥陀佛,从今生的消业障是完全一样的,消业障完全一样;但是从临终的时候,去感应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是不一样的。他念一百句他全部都是感应,你念一百句,可能有一部分会流失掉。但是从消业障的角度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说,当然这意思就是说,如果你现在心中都还没有一个归依境,那最好,你现在是一张白纸,那你就好好地念阿弥陀佛。如果我现在观世音菩萨已经念了二十年了,我跟观世音菩萨情深义重,你要我改念阿弥陀佛没办法,这个太残忍了。印光大师说,没关系了,你就念观世音菩萨,但是你念完观世音菩萨的时候,念十句到一百句的佛号放在后面回向。你念六字大明咒也可以,因为你念六字大明咒,也是观世音菩萨本尊嘛,跟他感应,然后你把这个资粮力,最后再念几句佛号,再把它转过去,再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后面一定要再加几句佛号,可以的。因为你改不过来那就不要改。但是你要有心理准备,临终来跟你助念的人是念阿弥陀佛,因为很少人看到临终助念念观世音菩萨,因为要与本尊相应。你要跟某甲感应,你念某乙的名号,你不觉得很奇怪吗,是不是?因为这个是他力的法门。所以说,你念观世音菩萨没关系,但是你一定要最后加一句阿弥陀佛,而且你要有心理准备,临终的时候人家是为你念阿弥陀佛,你要接受。所以说你自己的心理准备一定要做好。但是,你念阿弥陀佛的话,你都不要回向,印光大师说,这是直接与佛本愿相应故,所以你念阿弥陀佛你就不用再回向了,直接跟本尊的功德相应,因为他这个四十八愿本身,就是跟阿弥陀佛同一条线。所以这个地方有关执持名号,它产生的灵动,它是直接地去跟四十八愿接触,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返回目录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