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毗耶达西尊者:佛陀的古道 三十七道迹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8日
来源:   作者:毗耶达西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毗耶达西尊者:佛陀的古道 三十七道迹

 

  (巴利文:bodhipakkhikā dhammā、bodhapakkhiyā dhammā;梵文:bodhipakṣa dharma),又作三十七菩提分法,“三十七品助道法”,为四圣谛中道谛的仔细开展,分成七类,总计有三十七项。佛教修行的基本内容,是趋向解脱、获得证悟的道路。

  分为七种:

  • 四念住:

  四念住(巴利文:satipaṭṭhāna,梵文:smṛtyupasthāna),亦称四念处、四念处观、身受心法,为佛教的根本修行方法。亦称内观。指从“身”体、感“受”、“心”、“法”四个面向,建立持续及稳固的觉知,明了事物苦、无常及无我的本质,断除所有的贪瞋痴烦恼,从所有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在原始佛教中,四念住是修行的另一种表述。

  • 四念处只是一种本质—既是集中正念于自然现象。正念有所区别,只是因为正念所观察的所缘分别为四:既是身(kaya)、受(vedana)、心(citta)与法(dhamma)。后者即包括了这些要素,如:五盖、五蕴、六根、六尘(所产生的活动)、七觉支及四圣谛。

  • 四正勤:

  1. 未生恶法令不生;

  2. 已生恶法恒令灭;

  3. 未生善法令出生;

  4. 已生善法令增长。

  精进的重点在于行善去恶。

  • 四神足:意为产生神通的基础,

  1. 欲神足,欲得神通;

  2. 勤神足,精勤习禅;

  3. 心神足,心神专一;

  4. 观神足,正确观想。

  • 五根:修习佛法的根本所在,

  1. 信根,深信三宝;

  2. 精进根,修行不懈,指“四正勤”;

  3. 念根,忆念正法,指“四念处”;

  4. 定根,修习禅定;

  5. 慧根,开发智慧。

  • 五力:由五根产生的五种力量,

  1. 信力,坚信真理;

  2. 精进力,修四正勤的力量;

  3. 念力,破邪、念正的力量;

  4. 定力,治心一处的能力;

  5. 慧力,产生智慧的能力。

  • 七觉支:修习止观的注意事项和感受,

  1. 择法觉支,选择正确、适宜的修法;

  2. 精进觉支,任何阶段都不能懈怠;

  3. 喜觉支,修禅定得到的喜悦;

  4. 轻安觉支,得到的轻松安适感觉;

  5. 念觉支,忆念集中而念念分明;

  6. 定觉支,摄心不散深入禅定;

  7. 舍觉支,舍一切念,不即不离。

  • 八正道:

  1. 正见解

  2. 正思惟

  3. 正语言

  4. 正行为

  5. 正职业

  6. 正精进

  7. 正意念

  8. 正禅定

  四念住

  四念住(巴利文:satipaṭṭhāna,梵文:smṛtyupasthāna),为佛教的根本修行方法。亦称内观。指从“身”体、感“受”、“心”、“法”四个面向,最终建立持续及稳固的觉知,时时彻知事物无常、苦及无我的本质,断除所有的贪瞋痴烦恼,从所有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四念住最完整的阐释,参见《大念住经》

  四正勤

  四正勤,也称四意断、四正断、四正胜(巴利文: sammappadhāna; 梵文: samyak-pradhāna,samyakprahāṇa),在三十七道品中,其为四种正确修行方法的努力实践。也就是精进策励的意思,就是指以精进不懈的努力去修行,断除懈怠等障碍。

  四正勤包括四种正确的修行方法:

  1. 已生恶令永断,对已生之恶,使永除断。又谓五盖等烦恼心,离五种善根故,一心勤精进,方便断除,不令更生。

  2. 未生恶令不生,对未生之恶,使更不生。又谓五盖等烦恼恶法,今虽未生,后若生时,能遮五种善根故,一心勤精进,方便遮止,不令再生。

  3. 已生善令增长,对已生之善使增长。又谓五种善根已生,为令增长故,一心勤精进,方便修习,令不退失。

  4. 未生善令得生,对未生之善使生。又谓五种善根虽未生,为令生故,一心勤精进,方便修习,令得生。

  其中五盖,即五毒(贪嗔痴慢疑),是指:贪欲盖、嗔恚盖、睡眠盖、悔盖、疑盖。

  五善根则指: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四神足

  四神足(巴利文:ṛddhipāda),又称四如意足,为三十七道品中四正勤所修的行品。“足”为“基础”之意。也就是用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四神足包括四种可以达到的禅定。

  其包括四类:

  1. 欲神足,为欲望成就。又称欲如神足,其由希望所产生的意愿之力,产生修行禅定的意志和行为。

  2. 勤神足,为精进无间。又称精进如意足。欲为精进的一句,有了修行之愿,才能努力精进修行。对所修之法,无间断地专注一心,不断增长而起的禅定力。

  3. 心神足,为一心正念。又称心如意足、念如意足。为心念之力而生的禅定,修行佛法忆念不忘,而且能够不断增长。

  4. 观神足,为心不驰散。又称观如意足,慧如意足、思维如意足等,由观察思维佛教教义而有所成就的禅定。

  五根

  五根(梵文:Indriya),佛教术语,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根”为“能生、增长”的意思。佛教认为修行此法,能够增长产生一切善法;此五法是生于一切善法之本,故称“五根”。

  此外,在佛教教义中,表达不同意义的色法“眼、耳、鼻、舌、身”的“五根”,详见六根、五识。

  五根包括五类: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

  1. 信根:信根指修行者必须坚定对三宝的信念,并由此发修行之心,坚信并遵守教义规则而修行,即能彻底得到无上觉悟。

  2. 勤根,也称精进根,是指在信根的基础上,坚持佛教的修行方法二不懈怠,即四正勤。

  3. 念根,是指一心专注佛法,而不忘失。即四念处。

  4. 定根,即于佛法修行中,使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失,即四神足。

  5. 慧根,是指正确认识和学习佛法,能以佛法内性自照。

  五力

  五力(巴利文:pañca bala),佛教术语,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力”为“力量”之意思。是指因为修习信根等五根,而增长五种能够维持修行、获得解脱的力量。该五力为配合修习五根而生,所以其与五根一一对应。

  五力与五根虽然相互对应,但是彼此所阐述意思有所不同:

  1. 信力,是指对佛教信仰的坚定谦称,而由修习信根而增长,以增加正信。

  2. 精进力,因修习精进根而增长的力量,能够断诸恶,破除一切修行者在修行中产生的懈怠。

  3. 念力,因修四念处而使正念坚定,破除一切邪念。

  4. 定力,因修习定根而增长的禅定,能破除诸乱想。

  5. 慧力,修习慧根而增长,使修行者能够按照佛法观察世界及自照,获取智慧,达到无上觉悟。

  七觉支

  七觉支(巴利文:satta bojjhaṅgā, satta sambojjhaṅgā),也称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为佛教术语,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觉”是指“菩提智慧”。七觉支是指能够到达佛教所说的觉悟的修行类别及感受。

  七觉支包括以下七类:

  1. 念觉支,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

  2. 择法觉支,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恶法。

  3. 精进觉支,精进勤奋学习正法而不懈怠。

  4. 喜觉支,得正法而产生的喜悦。

  5. 轻安觉支,又作猗觉支,指身心感到轻快安稳。

  6. 定觉支,进入禅定而心不散乱。

  7. 舍觉支,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

  八正道

  八正道 Ba zhengdao(梵文 ārya-a??ā?gika-mārga),佛教名词,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盘)的八种方法和途径。 八种方法和途径:

  1、正见。

  正确的见解,亦即坚持佛教四谛的真理;通过三法印(无常、苦、无我)来鉴定见解的正确性;

  2、正思维。

  又称正志、正思、正分别等。通过正见的原则使得心中勿起贪、嗔之念,这是清净意业的功夫;

  3、正语。

  即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违背佛陀教导的话;这是清净口业的功夫;

  4、正业。

  正确的行为。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这是清净身业的功夫;

  5、正命。

  顺从佛陀的教导,远离五种被认为不正当的职业(相互标榜、乍现奇特、占卜巫术等),从事正当的职 业来获得生活的来源。

  6、正方便。

  又称正精进,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达到涅盘的理想境地;

  7、正念。

  系念正道,不起邪念;即是以不净观等方法,摄心制心,使之不受外物欲念所动摇;

  8、正定。

  专心致志地修习佛教禅定,于内心静观四谛真理,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

返回目录

-------------------------------------------------------------------------------------------------------------

更多毗耶达西尊者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