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耶达西尊者:佛陀的古道 佛教基本教义 第六章 总结
毗耶达西尊者:佛陀的古道 佛教基本教义 第六章 总结
现在,大家已经清楚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在此,我们应当进一步向大家介绍如何辨别佛法?佛法有哪些特点?对待佛法的正确态度是什么?以此为整个佛教基本教义的总结。
一、如何辨别佛法
(一)判断佛语的标准
佛陀开示了四大教示加以解答。佛陀说,如果有人宣称:
1、 我在世尊跟前听闻、跟前领受:这是法,这是律,这是导师的教导。
2、 在某寺居住着有长老、领袖的僧团,我在该僧团跟前听闻、跟前领受:……
3、 在某寺居住着许多多闻、通达圣教、持法、持律、持本母的长老比库,我在那些长老跟前听闻、跟前领受:……
4、 在某寺居住着一位多闻、通达圣教、持法、持律、持本母的长老比库,我在该长老跟前听闻、跟前领受:……
诸比库,对这比库所说的既不应喜欢,也不应蔑视。不喜欢、不蔑视而很好地记住其文句语言后,应查对经和比较律。如果在查对经和比较律时,它既没收进于经,也没出现于律,则可得出结论:‘这确实不是彼世尊之语,是误解了。’诸比库,你们要舍弃它。如果在查对经和比较律时,它既收进于经,也出现于律,则可得出结论:‘这确实是彼世尊之语,是善解。’
在此,佛陀强调要以经、律为准绳,判断某种说法是否为佛语。这里的“经、律”正是指后来结集的佛法三藏。
(二)判断法与律的标准
佛陀在教导苟答弥尊者时说:
苟答弥,若你知某种法:此法导致有贪而非离贪,导致结缚而非离缚,导致积集而非损减,导致大欲而非少欲,导致不知足而非知足,导致聚集而非远离,导致懈怠而非精进勤勉,导致难扶持而非易扶持。苟答弥,你就可以肯定地受持:‘这不是法,这不是律,这不是导师的教导!’
苟答弥,若你知某种法:此法导致离贪而非有贪,导致离缚而非结缚,导致损减而非积集,导致少欲而非大欲,导致知足而非不知足,导致远离而非聚集,导致精进勤勉而非懈怠,导致易扶持而非难扶持。苟答弥,你就可以肯定地受持:‘这是法,这是律,这是导师的教导!’
二、佛法的特点
佛陀说“世尊之法为善说、自见、无时、来见、引导、智者应自知也。”
佛音尊者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清净道论第七品):
“善说”是指:法由世尊所善说。即初中后善、说明有义有文完全圆满遍净的梵行、教法是无颠倒(注:初中后善是指佛陀法语从开头到结束,完全是善美的);
“自见”是指:于圣道自己的相续而令无贪,故由圣者自见、依证得(四向四果及涅盘)九种出世间法的人,他们不是依照别人的信而行,而是各各依其观察智自见的;
“无时”是指:不是要经过五天七天的时间,(圣道)才给圣果的,就是说在自己发生之后便得与果之意;
“来见”是指:这九种出世间法是本来存在的,犹如空中出了云翳的圆满的月轮,亦如放在黄布上的宝石一样的清净。所以说存在故,遍净故,值得说来看的话的为“来见”;
“引导”是指:引近为引导。在世间法方面,值得以修定引导出世法于自心中,为引导的。在出世间法方面,以圣道为引导者,因为导至涅盘故;以果与涅盘为引导者,因引其取证故。(注:概括的说,法是导向解脱的)
“智者应自知”是指:一切敏智(提头即悟)等的智者,当各各自知:‘我修道,我证果,我证灭’。(注:修行者是否已经证悟不是由他人所告知的,而是自知的)
在其他圣典里,佛陀以大海为比喻,介绍佛法的八种特点。佛陀说:
“波呵罗!譬如大海渐渐趣向、渐渐倾向、渐渐临入,而无有忽然崄峻。如是,波呵罗!于此法与律,渐渐有学、渐渐有所作、渐渐有道,而无有忽然了知通达。波呵罗!……波呵罗!此为此法与律,第一种希有、未曾有之法,见此而诸比库乐于此法与律。
波呵罗!譬如于大海有常法不超岸。如是,波呵罗!为我诸声闻所制之学处,即使我诸声闻,乃至有失命之因缘亦不超越。……波呵罗!此为此法与律,第二种希有、未曾有之法,见此而诸比库乐于此法与律。
波呵罗!譬如大海与死尸不共住,若于大海有死尸,则速疾运于岸、于陆上。如是,波呵罗!若人之破戒、恶法、不净而有招疑讶之行,隐覆所作,以非沙门称为沙门,以非梵行者称为梵行者,内心腐烂、漏泄,等同于尘介者,则僧伽与此不共住,速疾集会举此,若彼即使坐于比库众之中,彼亦与僧伽远离,僧伽亦与彼远离。……波呵罗!此为此法与律,第三种希有、未曾有之法,见此而诸比库乐于此法与律。
波呵罗!譬如有诸大河,谓:恒河、夜摩那河、阿夷罗跋提河、舍劳浮河、摩企河,此等若到大海,则弃前名唯号大海。如是,波呵罗!有刹帝利、婆罗门、吠舍、首陀罗之四姓,彼等于如来所说之法与律,若出家而为出家者,则弃前名唯号沙门释子。……波呵罗!此为此法与律,第四种希有、未曾有之法,见此而诸比库乐于此法与律。
波呵罗!譬如世间之诸流,流入大海,是故,即使天雨流入大海亦不知有增减。是故,波呵罗!若众多之比库,亦于无余涅盘界般涅盘,即使于无余涅盘界亦不知有增减。……波呵罗!此为此法与律,第五种希有、未曾有之法,见此而诸比库乐于此法与律。
波呵罗!譬如大海者,是一味咸味。如是,波呵罗!此法与律,是一味之解脱味。……波呵罗!此为此法与律,第六种希有、未曾有之法,见此而诸比库乐于此法与律。
波呵罗!譬如于大海有多宝、种种宝,此中宝者谓:真珠、摩尼珠、琉璃、砗渠、璧玉、珊瑚、银、金、红玉、玛瑙。如是,波呵罗!此法与律,有多宝、种种宝,此中宝者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波呵罗!此为此法与律,第七种希有、未曾有之法,见此而诸比库乐于此法与律。
波呵罗!譬如大海者,乃大众生之住处,此中众生者谓:提麑鱼、提麑耆罗鱼、提麑提觉耆罗鱼、阿修罗、龙、干达婆。于大海有百由旬身、二百由旬身、百由旬身、四百由旬身、五百由旬身之众生。如是,波呵罗!此法与律,乃大众生之住处,此中众生者谓:预流者、向预流果现证者;一来者、向一来果现证者;不还者、向不还果现证者;阿拉汉、向阿拉汉果见证者。……波呵罗!此为此法与律,第八种希有、未曾有之法,见此而诸比库乐于此法与律。”
概括的说,佛法的八种特点就是:渐渐有道、失命亦不违越学处、不与败类共住、各种姓出家后只自称沙门释子、虽众多比库般涅盘而无余涅盘界无有增减、只有解脱味、拥有三十七道品种种法宝、拥有四双八辈弟子。
三、对待佛法的态度
佛陀曾以过河的筏做比喻,说明应当如何对待佛法。佛陀说:
“诸比库!譬喻有人行于山道,见其有大水流,而此岸有危险且恐怖,彼岸安稳而无恐怖,而且从此岸往彼岸无有渡舟,又无桥梁。彼乃思之:‘此甚大之水流,而且此岸有危险恐怖,彼岸安稳而无恐怖,而且从此岸往彼岸,无有渡舟,又无桥梁。然!我收聚草、木、枝、叶以作筏,依其筏,以手足努力而渡于安全之彼岸。’诸比库!于是彼人收聚草、木、枝、叶以作筏,依其筏以手足努力,渡于安全之彼岸。渡之以达彼岸,彼以生如次之念,即:‘此筏于我有多饶益,我依此筏以手足努力而达安全之岸,然我从此筏或以戴于头,或以担于肩,如所欲而行。’诸比库!其意如何耶?彼人如是对于彼筏应如是为者乎?”
[诸比库曰:]“不然!世尊!”
[世尊曰:]“诸比库!彼人对彼之筏应如何为之乎?诸比库!如是渡达彼岸之彼人,作如次之念,即:‘此筏对我多所饶益,我依此筏以手足努力而渡安全之岸,然!我以此筏,或置于岸上,或浸于水后,如所欲而行。’诸比库!彼人如是为者,对彼筏以应为而为者也。诸比库!如是,予为度脱不令执著而说筏喻法。诸比库!汝等实从筏喻知法亦应舍离,何况非法耶?”
从这段经文里,我们可以看出:佛法是以解脱为目的、由佛陀所开示的,对佛法本身不应当执取。但是,我们也应当同时注意到,佛法是三宝之一,我们更不能轻视佛法的作用。可以设想:若一位尚未渡河或正在渡河的人却想着、甚至已经舍弃小筏,会是什么样的后果。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