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奥禅师:正念之道 第十一章 心念处
帕奥禅师:正念之道 第十一章 心念处
开示了修行受念处的九种方法之后,佛陀接着解释修行心念处的十六种方法如下:
「再者,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观心为心呢?
在此,诸比丘,比丘了知有贪欲的心为有贪欲的心,了知没有贪欲的心为没有贪欲的心;了知有瞋恨的心为有瞋恨的心,了知没有瞋恨的心为没有瞋恨的心;了知有愚痴的心为有愚痴的心,了知没有愚痴的心为没有愚痴的心;了知收缩的心为收缩的心,了知散乱的心为散乱的心;了知广大的心为广大的心,了知不广大的心为不广大的心;了知有上的心为有上的心,了知无上的心为无上的心;了知专一的心为专一的心,了知不专一的心为不专一的心;了知解脱的心为解脱的心,了知未解脱的心为未解脱的心。」
这段经文中讲到的十六种心都是世间心,而不涉及出世间心,因为无常、苦、无我本质的观照只针对世间法而已,并不涉及出世间法。
以下是这段经文中所提到各个名词的解释:
「有贪欲的心」是指与贪欲同时生起的八种欲界不善心。贪欲是一种心所,它与心同时生起、同时坏灭、取同样的目标、依靠同样的依处而生起。如此与贪欲紧密结合的心称为「有贪欲的心」。根据《阿毗达摩藏》,有八种心以贪为根而生起,称为贪根心(lobhamulacitta),当中有四种与邪见相应,另外四种与邪见不相应。
例如现在大家在听开示。谁在开示呢?你可能会说是帕奥禅师。如果你相信真的有一位帕奥禅师在开示,那就是邪见。因为依照究竟谛而言,并没有真实的帕奥禅师,只有究竟名色法存在而已。这些名色法一生起后就立即坏灭,一秒钟内有数万亿次生灭,因此没有一个稳定恒常的帕奥禅师存在。如果你误以为名色法组成的这一团东西是帕奥禅师,那就是一种邪见。
再举一个例子:你可能会认为你的美金是真实存在的,那也是一种邪见。如果对美金修行四界分别观,你只会见到色聚而已。分析那些色聚之后会见到每粒色聚中含有八种究竟色法,它们是由先前色聚中的火界产生的,因此称它们为时节生色法。这些色法都是一生即灭,因此它们是无常的,没有恒常的美金存在。认为有真实的美金存在是一种邪见,当你存着邪见而执着美金时,那就是与邪见相应的贪根心。
有时因为你能修行观禅,所以对美金没有邪见。当你有系统地对美金修行四界分别观时,就能见到究竟色法,能了知它们为无常、苦、无我;但是不修行观禅时,你见到美金仍然会执着它们,只是你对它们没有邪见,这是与邪见不相应的贪根心。
有时你见到自己的金钱时,也许因为它的数量很大,所以会生起快乐的感受;但是有时你见到金钱时不会生起乐受或苦受。然而只要你仍然执着你的金钱,当你见到它而感觉快乐时,你的心是喜俱的贪根心;当你见到它而不生起苦受或乐受时,你的心是舍俱的贪根心。
此外还可依据贪心是主动生起或被动生起而分类,因此总共分成八种贪根心。
「没有贪欲的心」可分为三种,即世间善心、世间果报心与世间唯作心。「没有贪欲的心」一词是用来表达与「有贪欲的心」相对照的意思,而不是相反的意思。在我们了解这个法门之后,就会清楚地知道这一点。这个法门必须观照三界中的法以培育无常、苦、无我的观智。就世间心而言,不可能已经灭除潜伏性的贪欲,因此「没有贪欲的心」只是指贪欲暂时不生起的心理状态而已。
第二对是有瞋恨的心与没有瞋恨的心。「有瞋恨的心」是指以瞋为根而与忧受相伴生起的主动与被动的心,这是两种瞋根心。
例如你对一个人生气之后,再度见到他时,有时你会立刻生起瞋恨,这是主动的瞋根心;有时你不会立刻生起瞋恨,但是经过别人怂恿之后才生起瞋恨,这是被动的瞋根心。
「没有瞋恨的心」可分为三种,即世间善心、世间果报心与世间唯作心。
什么是世间善心呢?当你恭敬佛法僧三宝时,心中生起的是欲界善心;当你布施、持戒、修行止禅达到安止定之前的阶段时,心中生起的也都是欲界善心;当你修行止禅达到禅那时,心中生起的是色界或无色界善心。
什么是世间果报心呢?结生心、有分心与死亡心都是世间果报心。在眼门心路过程中,眼识、领受心、推度心、彼所缘心也都是世间果报心。其它四根门心路过程中的世间果报心可以同理类推。
什么是世间唯作心呢?在眼门心路过程中,五门转向心与确定心都是世间唯作心。其它四根门心路过程中的世间唯作心可以同理类推。
下一对心是有愚痴的心与没有愚痴的心。
「有愚痴的心」是指以痴为根而与疑相应的心及以痴为根而与掉举相应的心。
「没有愚痴的心」有三种,即世间善心、世间果报心与世间唯作心。
两种瞋根心与二种痴根心不牵涉在有贪欲或没有贪欲的心这种分类法当中。
八种贪根心及二种痴根心不牵涉在有瞋恨或没有瞋恨的心这种分类法当中。
然而,由于所有的不善心中都有愚痴,所以有愚痴的心也包括八种贪根心及二种瞋根心在内。因此所有十二种不善心都包含在有愚痴或没有愚痴的心这种分类法当中。
当你修行心念处时,这十二种不善心都必须观照;在你心中生起的所有世间善心、世间果报心及世间唯作心也都必须观照[32]。
第四对心是收缩的心与散乱的心。
「收缩的心」是指落入昏沉与睡眠的心:由于对目标缺乏兴趣以及或多或少的不乐意,所以心变得松懈、退缩,因此称为「收缩的心」;这是指欲界五种被动的不善心。
例如你可能对一双旧鞋没有兴趣。但是因为别人一再推荐你买,所以你将它们买了下来。尽管如此,你对它们的执着不强,这种心称为被动的贪根心。有时你的瞋心并不是主动生起的,而是由于他人怂恿才生起,这种心称为被动的瞋根心。被动的不善心总共有五种,它们称为「收缩的心」。
「散乱的心」是指与掉举同时生起的心,因为它透过胡思乱想而在应当注意的目标之外四处游荡,所以称为「散乱的心」。例如在修行安般念时,如果你的心不能安住于呼吸,而到处攀缘其它目标,那就是散乱的心。一切的不善心都与掉举相伴而生。
第五对心是广大的心与不广大的心。
「广大的心」是指色界心与无色界心。
如果有系统地修行安般念,你就可能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乃至第四禅,这四种禅心称为色界心。然后你能以安般念为基础而转修三十二身分,再以三十二身分为基础而转修棕、黄、红、白这四种色遍,达到第四禅,它们的初禅到第四禅的禅心也都是色界心。如果你以色遍第四禅为基础,照见遍相里的空间,你就能修行空无边处定乃至有系统地修行到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四种无色界定中的心称为无色界心。色界心与无色界心都称为广大的心。
为什么称它们为「广大的心」呢?因为它们能降伏烦恼、产生大的果报及具有广大的认知范围,或者由于它们有崇高的投生意愿等,所以称它们为「广大的心」。由于在世间当中,没有比色界心与无色界心更高的心,所以注释者以世间里最上等的这两种心来解释「广大的心」。
如果你安住于任何一种禅那中一小时,则在那一小时里你都能降伏烦恼,不使它们在心中生起。如果在临死时还能维持禅那不退失,那么该禅那能使你投生于色界天或无色界天,所以说它们能降伏烦恼及产生大的果报,因此禅那的心称为广大心。
「不广大的心」是指欲界心。
在观照究竟名法时,你必须观照六门心路过程。其中的前五门心路过程只有欲界心而已;意门心路过程中禅那意门心路过程则含有色界心或无色界心(广大的心),除此之外的其它意门心路过程心都是欲界心(不广大的心)。
第六对心是有上的心与无上的心。
「有上的心」是指欲界心,意思是还没有达到世间最高层境界的心,或者还能够再提升的心。
「无上的心」是指色界或无色界心,它们是已达到世间最高或最妙境界的心。
第七对心是专一的心与不专一的心。
「专一的心」是指具有近行定或安止定者的心。
「不专一的心」是指没有近行定与安止定者的心。
最后一对心是解脱的心与未解脱的心。
「解脱的心」是指透过如理作意而从烦恼中暂时解脱或在安止定中透过降伏烦恼而暂时解脱的心。
如果你能安住于禅那中一或二小时,我们可以说在那一或二小时里你的心暂时解脱烦恼。入定以外的时间里,有时会遇到能促使烦恼生起的情况,那时如果你一直保持如理作意,就不会生起烦恼,那也是使心暂时解脱烦恼。
「未解脱的心」是指没有上述那两种暂时解脱的心。
在世间道(lokiya magga)中,并没有透过正断(samuccheda)、止灭(patipassaddha)与出离(nissarana)而达到的出世间解脱。
以上讲过的总共有十六种世间心。如果你是一个止行者,那么在修行心念处时,这十六种心都必须观照。观照它们时必须依照心路过程来观照,应当在每个心识剎那里都照见心与心所。为什么呢?你可以注重在观照心,但是心不能单独生起,必须与相应的心所同时生起,因此在观照心时也必须观照同一个心识剎那中生起的心所。心有两大类,即心路过程心(路心)与离心路过程心(离路心),在这个阶段你只需要观照心路过程心而已,因为只有修行到缘起法时才需要开始观照离心路过程心。心路过程心会依照心的定法(citta-niyama)而以一定的顺序生起;心路过程总共分为六门,它们取各自的目标而生起,即颜色、声音、气味、滋味、可触物与法。你必须观照这六门心路过程中每一心识剎那的心与心所。
但是你必须记住,在修行心念处之前必须先观照究竟色法。换句话说,在这个阶段有四个步骤:(一)观照究竟色法、(二)观照究竟名法,即依心路过程而观照心与心所、(三)同时观照名法与色法、(四)分辨名色法没有人、我、众生。佛陀接着开示下一个阶段: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心为心、安住于观照外在的心为心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心为心。」
在这个阶段你必须依以下这四个步骤来修行:(一)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色法、(二)观照内在与外在的名法、(三)观照内在与外在的名色法、(四)分辨内在与外在的名色法没有人、我、众生。下一个阶段是:
「他安住于观照心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心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心的生起与坏灭现象。」
在这个阶段你必须观照因缘生灭与剎那生灭。在这里佛陀注重于观照心,心是识蕴,其远因是无明、爱、取、行、业这五种过去因,其近因或现在因则是名色。这里所说的「名」是指与心相应的心所,「色」是指依处与所缘(目标;只就目标是色法时而言)。
举眼识为例,它的依处是眼净色,所缘是颜色。在你观照依处时,根据实际修行的方法,不能只观照眼净色而已,必须也观照与眼净色同在一粒色聚里的其它色法,或者在眼球里的所有五十四种色法。如果将命根九法聚也算在内,则眼球里总共有六十三种色法,这是依处。眼识的所缘是颜色,眼识会取一群色聚的颜色作为所缘,因此你必须分析那些色聚,观照与颜色同在一粒色聚里的其它究竟色法。眼净色及其俱生色法是依处缘;颜色及其俱生色法是所缘缘;此外还有另一种缘,即名:就眼识而言,有七种心所与它同时生起,这些心所称为「名」;依处与所缘称为「色」。这里的「名色」是眼识生起的近因。其它种识的因缘可依类似的情况来理解。
观照因缘生灭与剎那生灭之后,必须修行下一个阶段:
「或者他建立起『有心』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
这个阶段包括从坏灭随观智到行舍智。到了观智的最后阶段,道智就会生起。道智能逐步地灭除烦恼,因此佛陀开示说:
「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心为心的方法。」
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不观照究竟色法就直接修行心念处?
通常是不能,但是偶尔有特例的情况,那是因为过去生中波罗蜜的缘故。在此我要讲述一个关于修行心念处的故事。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比丘名叫吉达(Citta),在他受比丘戒之后,许多长老教导他戒律,那些戒条与规则总共超过九百亿项。他自认为无法遵守那么多的戒条与规则,因此向佛陀报告说他想还俗。然而佛陀知道他不久就能证悟阿罗汉果与四无碍解智,因为他曾经多次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修行止观达到行舍智的阶段。
于是佛陀问他说:「你能够遵守一项法则吗?」吉达比丘回答说:「如果只有一项法则而已,那么我能够遵守。」佛陀就教他观照自己的心。于是他依照佛陀的教导而在一切威仪中都观照自己的心,不分日夜。如此修行时,他能彻底地明了离心路过程心与六门心路过程每一心识剎那里的心与心所,而且也了知这些心凭借依处并且缘取各个所缘而生起。
为何他能如此观照呢?因为他有佛陀这位最善巧的导师指导,而且有过去世波罗蜜的支持。他能有系统地观照究竟名色法及其因,然后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如此修行不久之后他就证悟阿罗汉果,这是一个特例。如果你也想如此修行,你可以尝试。但是要记住,你必须能彻底地观照六门心路过程心与离心路过程心的究竟名色法,接着必须观照名色法的因,然后观照名色法及其因为无常、苦、无我。如果不能如此观照,你就不能模仿这一个例子。
--------------------------------------------------------------------------------
[32] 关于这些心的补充解释,请参阅本书后面的《词语汇解》。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