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四讲 出世间心 七、心的十四种作用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3日
来源:   作者:玛欣德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四讲 出世间心 七、心的十四种作用

 

  心虽然有八十九种或一百二十一种,但只有十四种作用,甚至可简化成十种作用。

  一、结生(pañisandhi): pañi 逆向) sandhi 连结)为(+(,即把今生与前世连结起来。投生那一刹那的心,称为“结生心”。一个有情在一期生命中,结生只发生一次,所以这种心只生起一次。其作用是连结上一世,使两世之间的心流不中断。结生心是造成投生的心,即一期生命的第一个心。

  二、有分(bhavaïga):由 bhava(有,生命)+ aïga(因素,成份)组成。所以,“有分”意即生命的成份或生命的要素,是生命流不可或缺的心。只要没有心路生起,有分心就持续地生起。

  心流是如此运作的:执行看、听、嗅、尝、触、想的心理过程称为“心路”。但是,除了看、听、嗅、尝、触、想之外,还有其他状态,例如无梦的熟睡,这时并非没有心生起,生起就是有分心。

  换言之,心路能认知现在所缘,而有分心不能认知现在所缘,是一种不活跃的心。在没有看、听、嗅、尝、触、想的时候,心还是会继续生灭,此时的心称为有分心。有分心被体验为一片空白,没有时空观念。或者被体验为落入“无意识”状态,有些人错误地称之为“潜意识”,其实那是有分流。对此我们在讲离心路时再详细解释。

  三、死心(cuti):一期生命最后的心,执行死亡的作用,是一期生命的终结。

  死心与结生心在一生当中都只生起一次。结生心执行投生的作用,从结生那一刹那开始就有了生命;而死心一生起,此人即告死亡。现代医学定义死亡的标准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脑死亡即是生命的结束,也有些人以呼吸、心跳停止为判定死亡的标准。不管现在医学界或者不同国家的法律如何定义死亡,佛教对死亡的定义则是很明确的,即死心生起或命根断绝的那一刹那就是死亡。

  结生、有分和死亡这三种作用都是同一类心——离心路(vãthimutta)心,这三种心唯有在修到缘起才能了知。现在大家无法回忆投生的那一刹那,也无法感受到有分心,唯有修到缘起,辨识它的所缘、生因时才能知道。

  这三种心既不是善心、不善心,也不是唯作心,而是果报心。因为生命属于业的果报,导致有情结生的必定也是果报,所以它们属于果报心。

  四至八、双五识:这些心执行看、听、嗅、尝、触的作用,只发生在五门心路,由相应的根识执行,属于果报心。执行看的心是眼识,执行听的心是耳识,执行嗅的心是鼻识,执行尝的心是舌识,执行触的心是身识。依眼、耳、鼻、舌、身这五净色生起的心称为五根识,作用是执行看、听、嗅、尝、触。

  九、转向(àvajjana):作用是使心流从有分流转向所缘。有两种转向心:1.五门转向心,2.意门转向心,这两种心都是唯作心。从转向心生起的刹那开始,心路就产生,在此之前则是有分流。

  十至十二、领受、推度、确定:领受心有两种,推度心有三种,确定心也有两种。这三种心在五门心路中,分别执行领受、推度、确定所缘的作用。例如眼门心路,在眼识灭去之后,接着生起的心领受刚才眼识看到的颜色,称为“领受”“推度”是推度或检查眼识刚刚看到的颜色;所缘;“确定”是确定这是颜色;接着生起的是速行心。这三种心是接连发生的,而且它们不会发生在意门心路,只发生在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心路中,起着领受、推度和确定的作用。

  十三、速行(javana):源于动词 javati(快速地跑)。快速地跑向所缘以认知它。负责造业的即是速行心。一切善心、不善心、有因唯作心都是速行心,出世间心也都是速行心,所以速行心的范围很广。

  十四、彼所缘(tadàrammaõa):tadà 是指速行的所缘,即这种心继续缘取速行心的目标。当速行心灭去之后,如果对象很强烈、清晰,可能会生起两个彼所缘,继续取速行心的所缘为目标。好像品茶一样,茶喝下去后在口中继续回味。彼所缘的作用就好比是回味。

  心的作用虽然有十四种,但是每一心识刹那只会生起一种心,而且只执行一种作用。

  如果把这十四种作用再进行简化,则分为十种:离心路心三种(结生、有分、死心);心路心七种(看、听、嗅、尝、触归纳为一种,转向、领受、推度、确定、速行、彼所缘)。

  无论是 89 心,还是 121 心,它们所执行的作用只有这十四种(或十种)。对于这些心的作用,在以后讲心路的时候会把它们联贯起来讲,那时大家就容易理解。我们的心一直都是这样运作,只是我们不知道或没有觉察到而已。

  至此我们学习了心的种类,但它们是怎样运作?又如何执行其作用呢?这涉及到心路,我们从下一讲开始学习。

返回目录

----------------------------------------------------------------------------------------------------------------

更多玛欣德尊者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