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阿姜李尊者:从少做起 二十一、上岸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0日
来源:   作者:阿姜李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阿姜李尊者:从少做起   二十一、上岸

  Coming Ashore

  1959年6月28日

  法能洗涤心智,使它明亮、清净、快乐。世人秉性各异,有的粗糙、有的中等、有的精细。这就是为什么佛陀依众人心性,多方说法。换句话说,他把短话解释成长话。举例说,有时他讲布施的果报,有时讲戒德的果报,有时讲擦亮心智即禅定的果报。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教导人们净化心智。其它一切都是详细解说。

  我们每一个人,好比独坐一叶小舟,在大海里漂行,周围是狂风巨浪。有的人漂得太远,根本看不见海岸。有的人上下沉浮,时而看见海岸,时而看不见。这代表那些在重复“哺哆-哺哆”的人。有的人漂得离岸近些,看见了鱼笼、帆船、岸上的绿树。有的人在拼命朝岸边游,还不曾到达。至于佛陀,他就象一个站在岸上的人,不再有海上的危难。他经历过人们正在遭遇的险境,因此有大慈悲,想助我们脱离大海、安全靠岸。这就是为什么,他教导我们修持布施、戒德、禅定,因为这些修持,能把我们安全地拉上岸。

  我们下决心修持佛法时,必须瞄准法的真正目标。不要朝其它方向偏。你必须了解哪条路是错路、险路; 哪条路正确、安全。好比渡海时把舵: 船长必须看着灯塔的信号。又好比开车: 交警在主要十字路口以红、黄、绿灯为信号。如果红灯亮起,你不停下,继续开会出危险,必定受罚。如果绿灯亮起,你不开,也错了。这就是为什么开车时必须理解交通信号,才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同样地,你在求法的航行中,必须了解佛陀的交通信号。他的红灯是禁止、不许做的事。凡是让车船穿越红灯的人,必然会遭遇危险。因此我们在这里禅定时,必须确保不去穿越杂染的红灯。

  佛陀把我们的杂染比作火。一个太阳,可以使世界这样热。想象有五、六个太阳会怎样。我们每个感官周围的杂染,好比太阳的热量。Cakkhum adittam: 眼如炽火。Sotam adittam: 耳如炽火。Ghanam adittam: 鼻如炽火。Jivha aditta: 舌如炽火。Kayo aditto: 身如炽火。Mano aditto: 心如炽火。不要让这六团火烧着你。平时,围绕眼、耳、鼻、舌、身、意升起的官感之欲,就是在心里烧个不停的一团团红色大火。如果我们在禅定时,把心伸进这些欲念里,就好比把点着的火柴伸进煤油、汽油。因此,你在禅定时,不要把心伸进家庭、房子、财产、任何人、任何事里。这就是佛陀的红灯,他告诉你不要走。

  另一个信号是绿灯,也就是正在讲解的佛法。绿灯亮时,是要你往前走。这里的绿灯代表你已经学过的法、和你正在修习的法。绿灯亮时,无论快慢,我们都得走。不要徘徊、挡道,否则会给警察抓住。换句话说,当法藉我们的眼、耳、舌、鼻、身、意升起时,我们必须追求那个善德。

  法是朝向善德与宁静的推拉之力。绿灯就好比内心升起的清净之法。此刻我们的心是否进入了佛陀的品质? 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必须有观察力,察看内心的动态,是走向绿灯、还是走向红灯。如果方向不对,得自己转回身来。好比我们采花、洗花、插入花瓶,确保没有蠕虫毛虫在吃它们。要使心成为瓶中纯净、绽放的莲花,这才算达到了“哺哆”的品质。换个比方: 心就好比池塘中开放的莲花,清凉、清新。周围是滋养的水分,清凉、芬芳。如果你坐在这个禅修大厅里,心如池中莲花,不着五盖。这也称佛陀的品质。它叫做光明之心,更简单地说,它具有内在价值。心渗满这样的价值时,它有快乐自在。

  法是一种专意,给心带来喜感、充足感、自在感。它升起时,经上教我们要尽量发展、培养它。保持这个专意,达到合一境界: 那就是法。内心无论有什么善德,我们要努力提升它,达到越来越高的层次。要不停地评估它、始终念着它,看心怎样进入这个善境。这就称为念住的培养。

  如果你保持念住,集中在一条道上,即忆念“哺哆”,不把心送到其它道上,心会培养起越来越深的内在价值。好比在地上踏路。如果在同一条路上来回踏,路必然平整起来。杂草长不起来,路越来越深,下雨时成一条水渠,可以灌溉庄稼,让它生长茂盛。我们可以卖得好价、富有起来,不再穷困。这就是为什么这样的功德品质,或者说内在价值,称为尊贵的财富。

  深奥而精细的事物,质量比较高。如果呼吸精细起来、心精细起来、念住精细起来,我们的明亮觉知会传得越来越广,如电灯光照亮整个首都。它的光亮不同于油灯,想看清四周,得端着油灯走一圈。当心精细了、呼吸精细了、我们能够了解整个世上的呼吸能量。我们会看见各个元素的运作情形。心更为宽广,念住成为大念住。心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清凉。有更多的充足与喜感、绽放与自在。当心这般成熟起来时,你就有了尊贵的财富。你不再贫穷了。

  清凉如水。地里有水,必定有鱼虾、螃蟹、水贝,那些都能致富。佛陀了解这种心态的富足感,这便是为什么他告诉比丘们:“不要种田。不要接受金银。只做一件事──用心修法,使你的心成为一乘道──那时候想要什么,必然会有。这是因为心满载了功德与法时,你常有富足。”

  这便是使功德深入之后升起的力量──它深如湄南河,比泰国任何其它河流更深更宽。河里到处是舢板、小筏、机动船、蒸汽船、大船、小船,便于旅行通商。河里有鱼,地里有稻米、甜瓜、黄瓜、玉米、小麦──你的心里会有这一切,一应俱足。如果你不修持善德,怎样也不会富有。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教导比丘:“不事农、不行商。不要担心。你们不会穷苦。只要在内心培养大善大德,各样财富自会朝你们涌来。”

  但是我们并不真正信他,反而信自己的杂染,于是我们的心不朝那团纯净与清明走,而是朝着烧红的火焰不停地滑过去。这就为什么经里教导我们: sukkam bhavetha pandito,智者培养清净光明之法。

  到目前为止我提到的,是有关佛与法的品德。

  僧的品德意味着使心往前走,不后退。我们不停地促使心智健康起来。比方说,眼见不良景物,心依然健康。耳听不良声音,心依然健康。鼻闻不良气息,心依然健康。舌尝不良滋味,心依然健康。身触不良事物,心依然健康。这就叫做supatipanno,行道正善。我们始终使心保持在正道上,称为uju-patipanno,行道正直。当我们把心带到内观禅定的层次,获得超世智时,称为行道有方[?aya-patipanno]。至于samici-patipanno,行道卓越,意味着使我们的善德越修越好。比方说,杂染在内心升起时,我们必须用佛法把它关起来。杂染好比不幸的疯狗在乱跑乱咬,直到给打死、或者自己死去。同样地,杂染升起时,必须赶快圈起来、控制住。不要放出来用它们。贪、嗔、痴是醉药。我们沉醉时,心就处于黑暗中。我们在黑暗中来回蹒跚、昏乱迷路,结果永远到不了想去的地方。

  佛陀的绿灯会把我们带入佛、法、僧的明亮品质。当我们有这三宝,又坐在由七套尊贵财富组成的水晶宝座上时,会有什么苦? 当我们使心进入法时,心漏就得消失。不再有什么污染心。我们就能逃离苦海。

  一旦上岸,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乐趣,因为那里有许多海上见不着的事物。好比进入湄南河口,看见湿地树与鲜绿植物。我们着了迷,于是继续朝内陆走,进入苏胡提路。在那里看见了自行车、吉普车、各色漂亮汽车,于是更激动。有的人沉迷于陆地景象,换句话说,沉迷于禅定中出现的禅相。比方说,我们也许开始能回忆前世。忆起坏事,于是难过起来。忆起好事,便高兴起来。这样会转成渴求,与这个那个的缘起欲望。有的人痴迷过头,以为自己真是禅相里的人物。

  如果我们的明辨不够强,看见的景象会败坏洞见[vipassanupakkilesa]──好比有人看见一辆稀罕的车,激动起来,想进去坐一坐、开动一下,于是不看左右便奔了过去,跑到路中央给车撞倒,或者撞死、或者断胳膊断腿。费了那么大功夫脱离大海,结果受到迷惑,又把自己置于险境。

  几天前就有个例子。寺院里来了位老比丘,有些居家人问他从哪里来、想见谁。他说:“你们什么都不懂。阿姜李过去是阿育王,这就是为什么他造了阿梭卡让寺。我是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他的老朋友。因此我今天来看他。”他让弟子来通报,我告诉那位弟子,“快点、快点,回去告诉他走开。绝对不许进这里来。”这种事也会发生。这就叫做受陆地景象迷惑,受禅相欺骗。那位老比丘也许心里升起了一两个什么念头,于是忘形了。

  但是如果我们的明辨足够强大,无论看见什么,都可以变成尊贵财富[ariya-dhana]。看见湿地林也有用,可以砍作木柴,自家用、或去市场卖了。杂草丛生之地,可以锄草为田。不休耕,必定有收成。

  受禅相吸引,称为“辨识走偏”。如果你有禅相,正确的反应是,要记得评估它,然后依照它的天性放下。不要抓住你看见的事物,因为那一切都是无常。如果你生来贫穷,会为发财的欲望而苦。生来富有,会为守财而苦,怕损坏、怕给人骗走、怕小偷撬门进来偷。没有什么是确定的。禅相也一样。因此无论你看见什么,必须依照它们的天性放下。把树留在林子里、草留在草坪上、稻苗留在田里。如果你能这样做,就有自在,因为你知道在陆地上感觉怎样、水中感觉怎样,何时该进、何时该出。你一旦有了技能,可以在水上、陆地旅行,轻松自如。你可以进退无碍。这便称为世间解[lokavidu]。你可以守着知识,却不卡在里面。你可以住在海里不淹死。你可以住世不沉沦于世──如水中莲叶,水丝毫不能渗入叶中。

  造作之事不属于任何人,没人掌管。如果你对它们作观察后依其天性放下──譬如放下一把刀,不去抓紧它──这时心会达到一个重要层次: 即光明的心境。

返回目录

---------------------------------------------------------------------------------------------------------

更多阿姜李尊者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