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白话文:增壹阿含经新译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七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16日
来源:   作者:悟慈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白话文:增壹阿含经新译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七

  八难品第四十二之二

  阿难又问说:「应当要怎样去和车那这种比丘从事呢?」(车那为车匿,佛出城时的驭者,佛陀成道后回国时出家,然和六群比丘为伍,都习恶见,后悔过,而证果)。

  世尊告诉他说:「当用梵法去罚他。」(梵法罚就是梵檀,译为默摈,众人都不和他共语之治罪法,梵天之治罚也同样,都叫罪天进入别立的坛内,不得和他天来往共语等,故名)。

  阿难白佛说:「甚么叫做以梵法去罚他呢?」世尊告诉他说:「不应和车那比丘有所说话,也不可以和他说善,也不可以和他说恶(不管是与非,均不和他谈论)。这位比丘(犯罪的比丘),也不再向你当有所说。」阿难白佛说:「如果不追究其事的话,则这种犯罪,乃为不重的吗?」

  世尊告诉他说:「只要不和他共语,就是所谓梵法之罚的了。如果仍然不改的话,就应当诣于大众当中,诸人则一同去弹劾他,使他出去。就不再与他说戒,也不再和他共与法会从事。」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欲与彼怨家而报其怨者恒念莫与语此恶无过者

  (如果欲和那些怨家,而报其怨的话,就恒念不可和他讲话,这种罪恶实在没有超过的。)

  当时,拘尸那竭的人民,听到如来当会取于灭度,克在于夜半(期限在于今天的半夜)。这时,国土的人民,都往至于双树间。到达之后,都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都坐在于一边。那时,人民都白世尊

  说:「这次听说如来当取入于灭度,那么,我们将如何兴起敬仪呢?」(该怎么办呢?)

  这时,世尊乃顾视阿难,而不说话。当时,阿难就作如是之念:如来今天的身体很疲倦,必定是欲叫我指授那些仪礼之事。这时,阿难就右膝着地,长跪而叉手(合掌),白世尊而说:「现在有二种之姓,一位名叫婆阿陀,第二名叫做须拔陀。他们今天到这里来自归依如来及诸圣众而说:『唯愿世尊听许他们为优婆塞,自今天已后,不再杀生。』又有一名叫做帝奢,二名叫做优波帝奢;又有名叫佛舍,二名叫做鸡头,像这些人,都来欲归依如来而说:『唯愿世尊听许他们为优婆塞,从今以后,不再杀生,愿奉持五戒!』」

  这时,世尊就广为他们说法,然后使他们回去奉行。当时,五百名摩罗(力士,族姓),他们就从座起,绕佛身边三匝之后,便退而去。那时,世尊告诉阿难说:

  「我最后的受证的弟子,就是所谓拘尸那喝国的五百名摩罗(末罗,力士族)是。」

  那个时候,有一位梵志,名叫须拔(须拔陀罗,译为善贤,年一百二十岁,博学多闻的外道),从波波国来到拘尸那竭国,在路中,遥见五百人到这边来,就问他们说:「你们到底是从甚么地方来的呢?」五百人回答说:「须拔!当知!如来今天当会取入于涅槃,是在于双树间(我们就是从那边回来的)。」

  这时,须拔便作如是之念:如来出现在于世间,乃非常难遇的一件事。如来之降世,听说乃时时(很久之时),有如优昙钵华(灵瑞花),亿劫之久,乃一出现而已。我现在还有一些疑问,不能了解诸法的道理,唯有那位瞿昙沙门始能解除我的狐疑。我现在可往至于瞿昙之处,去请问其义。

  这时,须拔梵志就到双树间,到了阿难之处,白阿难说:「我听说世尊今天将取入于灭度,是否为实在的吗?」阿难回答说:「实在有其事的。」须拔白言说:「我至今天,还有些狐疑,唯愿听许我白世尊如下之语:余人(我)不能了解六师所说的,是否能得拜见沙门瞿昙,以便听其所说吗?」阿难回答说:「止!止!须拔!不可打娆如来!」

  像如是的再三要求,而又白阿难说:「如来出现在世,乃非常的难以遇到之事,如优昙钵华,时时乃有而已,如来也是如是的,为时时乃得出现耳。而我现在观察如来乃足够解我的狐疑的人,我现在要请问的事,实在不足言(没有甚么)。但是,现在,阿难!你却不允我去拜见世尊。我曾经听说如来乃却观无穷,前睹无极(过去未来的一切都能了知的很详细,都能容纳),然而今天,唯独不能见到接纳于我。」

  这时,世尊曾以天耳,遥闻须拔向阿难作如是的论议。那时,世尊就告诉阿难说:「止!止!阿难!不可遮止须拔梵志。所以的缘故就是:他这次到这里来,乃会多所饶益的,如我为他说法的话,就能得到度脱的!」

  这时,阿难就对须拔说:「善哉!善哉!如来现在听许你进入里面去问法。」这时,须拔听此语后,乃欢喜踊跃,不能自胜。须拔就到了世尊之处,头面礼足之后,坐在于一边。当时,须拔白世尊说:「我现在欲有所请问,唯愿听许!」这时,世尊告诉须拔说:「现在正是时候了,可以发问了。」

  这时,须拔白佛说:「诸有沙门,乃异于瞿昙你的。他们都知诸算术,多所过度(度很多人),所谓不兰迦叶(富兰那迦叶,否认果报的偶然论者)、阿夷端(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唯物,断灭论者。)、瞿耶楼(末伽梨瞿舍梨,宿命论者)、波休迦旃(婆浮陀伽旃那,机械论者,如以他的见地,来说其它的事)、先毗卢持(散若夷毗罗梨沸,诡辩论者)、尼揵子(苦行,裸形的外道)等是。如此之人,

  到底知道三世之事吗?或者为不了解吗?在此六师之中,又有那一位能胜于如来您吗?」那时,世尊告诉他说:「止!止!须拔!不可问此义,为甚么要费神问此胜如来与否之事呢?我今天在这里,当会对你说法,你就要善思念!」须拔白佛说:「我现在也正要问深义,唯愿世尊在此时讲说!」

  那时,世尊告诉他说:「我最初学道时,年龄为二十九。为了欲度人民之故,至于三十五年(岁)时,都在外道中学习,自此以来,更不再见过沙门、婆罗门。在那些大众当中,并没有八贤圣之道(八正道)的话,就没有所谓沙门的四果(自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这就是所谓,须拔!所谓世间空虚,更没有真人之得道的人了。在那贤圣法中,有贤圣法的人的话,就会有沙门之四果之报。所以的缘故就是:如果有沙门四果之报,都是由于贤圣的八品道之故。如果,须拔,如果我不得无上正真之道的话,那就是均为不得贤圣的八品道之故,由于能得贤圣的八品道,故能成就佛道的。因此之故,须拔!应当求方便,去成就贤圣之道(八正道)。」

  须拔又白佛说:「我也乐闻贤圣的八品道,唯愿演说其道!」世尊告诉他说:「所谓八道,就是:等见、等治(正思惟)、等语、等命、等业、等方便(正精进)、等念、等三昧(正定)。这就是所谓,须拔!就是所谓贤圣的八品道。」

  这时,须拔就在于座上得法眼净。那时,须拔就对阿难说:「是这样的,我现在快得善利了,唯愿世尊听允我为沙门(托他向佛请愿)。」阿难回答说:「你现在自己到世尊之处,去求作沙门为是!」那时,须拔就再到世尊之处,头面礼足之后,白世尊说:「唯愿世尊,听允我作为沙门!」那个时候,须拔就因此而成为沙门之身,着三法衣,这时,须拔曾仰观世尊的尊颜,就在于其座上,有漏心解脱(脱离有烦恼的心)。那时,世尊告

  诉阿难说:「我最后的弟子之中,就是所谓须拔是(最后的弟子)。

  那时,须拔白佛说:「我现在听说世尊您要在于半夜取入于般涅槃,唯愿世尊先听许我取入于涅槃,我乃不堪见到如来之先取入于涅槃!」那时,世尊乃默然允许他。所以的缘故就是:过去恒沙的诸佛世尊,其最后取证的弟子,都先取入于般涅槃,然后如来才取入于灭度。这是诸佛世尊的常法,并不是只适于今天而已。这时,须拔见世尊已允许他,就在于如来前,正身正意(端正身心),系念在于前,在于无余的涅槃界,而取入于灭度。当时,此地乃六变振动。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则不死此灭为最乐

  (一切的行,都是无常的,有生的话,必定会有死的。如果不生的话,就不会有死,这种寂灭,乃最为快乐的!)

  这时,世尊告诉阿难说:「从今以后,敕令诸比丘们,不可以卿仆相向(相称),大的称为尊,小的称为贤,互相看顾,都如同兄弟一样。从今以后,不得称父母所作的名字。」这时,阿难白世尊说:「从今以后,诸比丘们应当怎样自称自己的名号呢?」世尊告诉他说:「如果小比丘向于大比丘时,就称号为长老,大比丘向于小比丘时,就称其姓字。又诸比丘欲立字的话,当依三尊。这乃是我的教诫!」

  那时,阿难听世尊所说,乃欢喜奉行!

  三七三

  大意:本经叙述阿须伦向佛说:大海中有八种未曾有法,使诸阿须伦们乐在于其中。佛陀则开示而说:在如来法中,也有八种未曾有之法,使诸比丘乐在于其中。阿须伦听佛所说后,乃忏悔自己所造的不善业。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鹿野苑中,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那个时候,波呵罗阿须伦,以及牟提轮天子,都在于非时(不是平常见佛之时),到了世尊之处,头面礼足后,坐在于一边。这时,如来乃问阿须伦说:「你们是否甚乐在于大海中吗?」阿须伦白佛说:「实在是快乐,不是不快乐。」世尊告诉他们说:「大海里面,有甚么奇特之法,你们看见后,才在那里娱乐的呢?」阿须伦白佛说:「在大海里面,有八种未曾有之法,诸阿须伦才会娱乐在其中的。那八种呢?于是(是这样的):

  (一)大海里面,极为深,而且很广,就是为之初未曾有之法。(二)又次,大海里面有如此的神德:四大江河的每一河,都引率五百河,投入于大海,顿时便失去了其本来的名字,就是所谓的第二未曾有法。(三)又次,大海中的水,都同为一个滋味,就是所谓的未曾有之法。(四)又次,大海里,都按时潮贺,并未失去其时节,就是所谓的第四未曾有之法。

  (五)又次,大海中为鬼神所居之处,有形之类的,没有不在大海中的,就是所谓第五的未曾有法。(六)又次,大海之中,都容纳极大的形体之物,如百由旬之形、千由旬之形,乃至七千由旬之形的,而也不会觉得为逼迮,就是所谓的第六未曾有之法。(七罔又次,大海之中,乃出若干种的珍宝,如砗磲、玛瑙、真珠、琥珀、水精、琉璃,就是所谓的第七未曾有之法。(八)又次,大海之中,下面有金沙,又有须弥山,为四宝所成的,是所谓的第八未曾有之法。以上就名叫做八种未曾有之法,使诸阿须伦娱乐在于其中的。」

  这时,阿须伦白世尊说:「在如来之法之内,到底有甚么奇特,能使诸比丘们看了之后,会娱乐在于其中的呢?」佛陀告诉阿须伦说:「有八种未曾有之法,使诸比丘们娱乐在于其中的。那八种呢?(一)在我的法中,都为戒律具足,没有放逸之行,就是所谓初未曾有之法。诸比丘们看见之后,都娱乐在于其中,如那大海之极深且广那样。(二)又次,在我的法中,有四种姓的人,在于我法当中作为沙门的话,就已不录其以前之名,已更作其余之字,犹如那大海的四大江河皆投入于大海时,同为一味那样,更没有其它的名,就是所谓的第二未曾有之法。(三)又次,在我法中,乃有施设禁戒,都相随也不越叙,就是所谓的第三未曾有之法。(四)又次,在我法中,都均同于一味,所谓贤圣的八品道味,就是所谓第四未曾有之法。有如大海之悉同一味那样。

  (五)又次,在我法之中,乃有种种法之充满于其中,所谓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真直行(八正道,计为三十七道品),诸比丘见后,都娱乐在于其中,有如那大海之诸神居在于其中那样,就是所谓的第五未曾有之法。(六)又次,在我法中,有种种的珍宝,所谓念觉意宝、法觉意宝、精进觉意宝、喜觉意宝、猗觉意宝、定觉意宝、护觉意宝,就是所谓第六未曾有之法。诸比丘们看见之后,都娱乐在于其中,有如那大海之出种种珍宝那样。(七)又次,在我法中,诸有众生之类,都剃除须发,着三法衣,出家学道,在于无余的涅槃界,而取于灭度。而在我的法中,并没有增减,如那大海之投入诸河,也没有增减那样,就是所谓的第七未曾有之法,诸比丘看见之后,都娱乐在于其中。(八)又次,在我法中,有金刚三昧,有灭尽三昧,一切光明三昧,得不起三昧,种种的三昧,不可以称计之多,诸比丘看见之后,都娱乐不已,如那大海下面之有金沙那样,就是所谓的第八未曾有之法。诸比丘看见之后,都娱乐于其中,在于我法里,乃有如此八种的未曾有之法,诸比丘在于其中,甚自娱乐的。」

  这时,阿须伦白世尊说:「在如来法中,就是有一种未曾有之法的话,就胜过于那海中的八种未曾有之法,有百倍、千倍,实在不可以为比,所谓贤圣之八道是也。善哉!世尊!快说这些话!」

  那时,世尊渐渐和他说法,所谓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就是不清净之想,漏乃为大患,出要为最妙等法。那时,世尊由于看见他的心已开意已解,就将诸佛世尊常所说法的:苦、集、尽(灭)、道等四谛的真理,都尽和他讲说。

  那时,阿须伦便作如是之念:应该有五谛,而现在世尊却只说四谛,和诸天们讲说时,就说五谛?当时,天子曾在于佛陀讲座的席上得法眼净。这时,阿须伦白世尊说:「善哉!世尊!快说这些法!现在欲回去了。」世尊告诉他说:「宜知是时。」(时间差不多了。)阿须伦就从座站起,头面礼足之后,依来处而回去。

  这时,天子对阿须伦说:「汝现在内心所念的,极为不善。你怎么说:「如来和诸天讲说时,都讲五谛,和我(指阿须伦)说法时,却只说四谛」呢?所以然者(你要晓得怎么一回事):诸佛世尊始终并没有二言,诸佛始终并不舍弃众生,说法也不懈倦,说法又不穷尽,同时,又不选择人而说法,都是以平等心而说法。佛陀说有四谛,所谓苦、集、尽(灭)、道是。你现在不可以作如是之念,不可毁呰如来说有五谛。」

  这时,阿须伦回答说:「我现在所造的不善之业,我自当忏悔!须要再到如来之处,去更问此义。」

  那时,阿须伦及天子,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七四

  大意:本经叙述天地会大动的原因有八种的因缘:第一为大风、火、水、

  地之起变动。(二)菩萨从兜率天降入母胎时,(三)菩萨出母胎时,(四)菩萨出家学道成正觉时,(五)如来取灭度时,(六)神足的比丘变现神通时,(七)诸天由宿福得作帝释、梵天王时,(八)众生福尽,国王不乐于本邦,各相玫伐时。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天地会大动的原因,有八种因缘。那八种呢?比丘!当知!此阎浮里地,南北的长度为二万一千由旬,东西的幅度为七千由旬,厚度为六万八千由旬,水之厚为八万四千由旬,火的厚度也为八万四千由旬,火下有风,厚度为六万八千由句,风的下际有金刚轮,过去的诸佛世尊的舍利,都尽在于那个地方。比丘!当知!或者有时,大风正动之时,火也会动;火既动,则水便会动;水既动,则地便会动,这就是所谓第一种因缘,使地会大动的因素。

  又次,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来下,而在于母胎中之时,这时,大地也会大动,就是所谓的第二种因缘,使地大动。又次,菩萨降神而出母胎之时,天地也会大动,就是所谓的第三种因缘,使地大动。又次,菩萨出家学道,而成就无上正真的正觉之时,在这时,天地会大动,就是所谓的第四种因缘,使地大动。又次,如果如来进入于无余的涅槃界,而取灭度的话,在于此时,天地会大动,就是所谓的第五种因缘,使地大动。

  又次,有大神足的比丘,其心已得自在,而随意欲行无数的变化,或者分身为百千之数,又冉还皈为一。飞行于虚空,而石壁都能通过,踊没都能自由,观地为无地之想,而了悉为空无之时,这时,地也会大动,就是所谓第六种之因缘,使地为大动。又次,诸天之有大神足,神德为无量,从那个天上命终,还生于那个天间,由于宿福之行,而具足诸德,而舍弃其本来的天形,得作为帝释天,或者是梵天王,那个时候,大地也会大动,就是所谓第七种因缘,使大地为之大动。又次,如众生之命终福尽,这时诸国王都不乐于其本邦,各各(各国)都相玫伐,或者会因饥俭而死的,或者会因刀刃而死的,这时天地就会大动,就是所谓的第八种因缘,使大地大动。像如是的,比丘们!有八种因缘,使天地会大动的。」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七五

  大意:本经叙述阿那律曾思惟八大人念之义,并去问世尊。佛为开示戒胜于闻,在于少欲、知足、闲居、持戒、三昧、智慧解脱、多闻、精进等八大人念之中,乃以精进为上。并教四众应修此八大人念。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尊者阿那律,游化在于四佛所居住过的地方(支提国-众积国的东竹山林)。

  那个时候,阿那律在于闲静之处,便作如是之念:诸释迦支佛的弟子之中,戒德、智慧之成就的人,都是依于戒律,而在于此正法当中,得以长养的。诸声闻当中,如果不具足戒律的话,则这些品类当中的人,都皆离开正法,都不与戒律相应的。如今这二法,也就是戒与闻,到底是那一种法为胜呢?我现在可以将此因缘之本,往问如来:到底此事如何呢?

  阿那律又作如是之念:此法乃是知足的人之所行的,并不是贪欲无厌之人所行的。为少欲者之所行的,并不是多欲者之所行的;此法应该是闲居者之所行的,并不是愦闹者之所行的;此法一定是持戒之人所行的,并不是犯戒者之所行的;也是三昧者之所行的,并不是乱心者之所行的;是智慧者之所行的,并不是愚者之所行的;为多闻者之所行,并不是少闻者之所行的。

  这时,阿那律乃思惟此八大人念(八大人觉,为圣者之大力量人所觉知思念的八种法),而私自发言说:现在我应到世尊之处,去请问其义。那时,世尊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波斯匿王邀请如来,以及比丘僧,夏坐九十天。当时,阿那律则渐渐的在于人间,率引五百位比丘游化,而转至于舍卫国(由支提国的东竹山林至祇园),到达如来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坐在于一边。这时,阿那律白世尊说:「我在闲静之处,思惟如是之义:戒与闻,此二种法,到底是那一种为胜呢?」

  这时,世尊乃与阿那律说如是之偈而说:

  戒胜闻胜耶汝今起狐疑戒胜于闻者于中何狐疑

  (戒为胜呢?或者闻为胜呢?你现在生起狐疑。说真的,戒乃胜于闻的,在此里面,还有甚么可狐疑不解的呢?)

  所以的缘故就是:阿那律!当知!如果一位比丘之戒成就的话,便能得定意(禅定),已得定意的话,便能获得智慧,已得智慧的话,便能得多闻,已得多闻的话,便能得解脱,已得解脱的话,就能在于无余涅槃而取灭度,由于此,而可以明白,乃是以戒为最胜的。」

  这时,阿那律就向世尊说出他刚才所念的八大人之念。佛陀告诉阿那律说:「善哉!善哉!阿那律!你现在所念的,正是大人(圣者)之所思惟的。所谓少欲知足、在闲居之处、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多闻成就(包括精进成就)是。你现在,阿那律!应当建立其意,思惟八种大人之念。那八种呢?因为此法乃为精进者之所行的,并不是懈怠者之所行的。所以的缘故就是:弥勒菩萨应该当三十劫时会成就无上正真等正觉,然而我乃以精进之力,去超越他之前,而成佛的。

  阿那律!应当知道!诸佛世尊都均为同于一类,都同其戒律、解脱、智慧,并没有异。也同样为空、无相、无愿,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庄严其自身,令人视而没有厌足,也不能见其顶的,都一样的,并没有不同。唯有不同的就是精进之一项,在于过去与当来的诸佛世尊当中,所谓精进的,我乃为最胜的。因此之故,阿那律!这第八种的大人之念,就是以此为最上,为最尊,为最贵,为没有可喻,犹如由乳而有酪,由于酪,而有酥,由于酥,而有醍醐,此醍醐,在于其里面,乃为最上,为没有比的。这也是如是,这精进之念,在于八种大人之念中,乃最为上,实没有比的!

  因此之故,阿那律!应当要奉持八大人之念,也应该对四部众,分别去为他们解说其义。假如当八大人念,流布于世间的话,就能令我的弟子,均当成就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的。所以的缘故就是:我的法,乃少欲者之所行的,并不是多欲的人之所能行的。我的法,乃为知足的人之所行的,并不是没有厌足者之所行的。我的法,乃为闲居者之所行的,并不是在于闹乱的众中者之所行的。我的法,乃为持戒者之所行的,并不是犯戒者之所行的。我的法,乃为禅定者之所行的,并不是乱心者之所行的。我的法,乃为有智的人之所行的,并不是愚者之所行的。我的法,乃是多闻者之所行的,并不是少闻者之所行的。我的法,乃为精进者之所行的,并不是懈怠者之所行的。因此之故,阿那律!四部之众,都应该求方便,去行此八大人之念。像如是的,阿那律!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阿那律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七六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说少欲、知足、闲居、持戒、三昧、智慧解脱、多闻、精进等八大人念之成就,乃胜于剎利、婆罗门、长者、沙门、四天王、三十三天、魔王、梵天王等八部之众,因此,当修行此八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八部之众,你们应当要知道!那八部呢?所谓剎利众、婆罗门众、长者众、沙门众、四天王众、三十三天众、魔王众、梵天王众是。比丘们!当知!我从曩昔以来,曾到剎利众(王、武士)当中,共相问讯,和他们言谈讲论,并没有人能和我相称等的,我乃独步而没有侣,也没有人能俦匹的。我乃少欲知足,念不错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多闻成就、精进成就。

  我又自己忆念,曾到过婆罗门众中,以及长者的众中,沙门的众中,四天王众当中,三十三天众中、魔王众当中,梵天王众当中,去和他们共相问讯,和他们言谈讲论,而为独步无侣,也没有能和我相俦匹的众生。我在于他们当中,为最尊,也没有相等伦的。我乃少欲知足,意不错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多闻成就、精进成就。

  我当在那个时候,在于八部众当中,乃为独步无侣,乃为那些众生作大的覆盖的。那时,八部之众,都没有能见顶的,也不敢瞻颜,更何况当共我论议的呢?所以的缘故为何呢?因为我并不看见天上、人中、弊魔,或魔天、沙门、婆罗门等众当中,有能成就此八法的众生,除了如来之存在外,都不能论及的。因此之故,比丘们!当求方便,去行此八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七七

  大意:本经叙述给孤独长者在于四城门、大市中、家中行路,以及向于佛、比丘僧等八处,平等惠施,佛陀赞叹他,并为他说布施给贤圣之众,乃能施少而获福多,施多则获福也多。末后劝他当用喜悦心去供养圣众。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阿那邠邸(给孤独)长者,曾往至于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坐在于一边。那时,世尊告诉长者说:「长者!你在家中,是否常行广施吗?」

  长者白佛说:「我对于贫家都实行惠施,昼夜都不断。如在四城门中,以及大市中、家中的行路,和佛陀、比丘僧等处,所谓八处,都举行惠施。像如是的,世尊!其有所须要的,如须要衣时,就惠施衣,须食就与其食,国中的珍宝,终不违逆(作得到的都尽造,都不惜其所有的财物)。那些衣被、饮食、床卧之具、病瘦时的医药,都均施与大家。也有诸天来到我处,在于虚空中,告诉我说:『你应该分别尊卑(看清楚对方是贤或者是愚),要知道这种人是持戒的人,这种人是犯戒的人。布施给与此人,乃会获福,布施给与那人,是不会有福报的』等。但是我的心乃为平正,而不分彼此,不起增减之心,乃以普等(一切都平等)的慈心,去对于一切众生。再者,众生乃依命根而得以存形,有饮食,就能生存,没有饮食的话,则生命就不济。施惠及与一切众生的话,其福报为无量,受其果报,并不会有增减的。」

  佛陀告诉长者说:「善哉!善哉!长者!以平等布施的话,福德乃为第一尊贵的。但是也应知道!因为众生之心,又有胜与劣的。如布施给与持戒的人,乃胜过于布施给与犯戒的人的。」

  这时,虚空中的神、天,都称赞无量(非常的称叹而欢喜),实时说此偈而说:

  佛说择施尊愚众有增减求其良福田何过如来众

  (佛陀说选择布施之尊法,因为愚痴的的众生乃有增减的。如果欲求其良福田的话,那里能胜过于如来的圣众呢?)

  今天世尊所说的,实在极为快哉的了!说:布施给与持戒的人,乃胜过于布施给与犯戒的人的。

  那时,世尊告诉阿那邠邸长者说:「现在当会给你讲说贤圣之众,你听后应该善思念它,应抱在于心内。或者布施虽少,而获福会多,或者布施多,而获福为多。」阿那邠邸长者白佛说:「唯愿世尊,敷演其义!怎么叫做施少而获福多?怎么叫做施多而获福也多呢?」

  佛陀告诉长者说:「对于这些:向阿罗汉(阿罗汉向)、得阿罗汉(证阿罗汉果的圣者,以下同),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须陀洹、得须陀洹(所谓四向四果,四双八辈的贤圣者是)。这就是所谓,长者!就是所谓向于这些贤圣之众,去行布施的话,则布施之物虽为少,而所获的福报乃非常的多,布施多,则获福也会多。」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四向成就人四者成果实此名贤圣众惠施获福广

  (这些四向之成就的人〔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以乃四种成就果实的人〔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这些人就名叫贤圣之众,惠施给他们的话,获福会非常的广的。)

  过去久远之时的诸佛世尊,也是同样的有了如此的贤圣之众,如同我现在没有不同。就是当来的诸佛世尊出现在于世间的话,也是一样的会得如此的贤圣之众的。因此之故,长者!应该发欢喜悦心,去供养这些圣众。」

  这时,世尊与这位长者讲说微妙之法,使他立于不退转之地。长者听法后,喜庆无量,就从其座位站起,行头面礼足之礼后,绕佛三匝,然后退下而去。

  这时,阿那邠邸长者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三七八

  大意:本经叙述如以随时、鲜洁、自手、无憍恣心、不望回报、求解脱、求施良田、以及为众生而不为己等八事去行财物的惠施的话,所获的福报会为无量,会渐至于灭度。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善男子、善女人,用财物惠施时,能获得以八事的功德(八种善人施,就能获福无量)。那八事呢?第一就是随时惠施,并不是非时,第二就是以鲜洁惠施,并不是以秽浊,第三就是手自(亲手)斟酌,不使他人,第四就是誓愿惠施,并不是以憍恣心,第五就是解脱惠施,而不希望其报,第六就是惠施为求灭度,不是求生天,第七就是施求良田,而不施荒地,第八就是虽然持此功德,惠施与众生,但是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像如是的,比丘!善男子、善女人,以财物惠施与人,获得以八事的功德。」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智者随时施无有悭贪心所作功德已尽用惠施人

  此施为最胜诸佛所加叹现身受其果逝则受天福

  (有智慧的人,会以随时而布施与人〔应时惠施〕,没有悭贪的心,所作的功德完毕后,都尽用以惠施与人。这种布施,乃为最胜的,为诸佛所加称叹的。现在身会受其果报,逝世之后,则会受天的福报的。)

  因此之故,比丘们!如果欲求其果报的话,应当行此八事的布施。其福报为无量,为不可胜计之多,会获得甘露之宝,渐渐的至于灭度(涅槃)。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七九

  大意:本经叙述如行八种邪道(与八正道相反的法)的话,就是趣于泥犁(地狱)之路,假如行八正道的话,就是向于涅槃之道。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应当讲说趣于泥犁(地狱)之路,以及向于涅槃之道的法,听后要善思念它,不可以使其漏失。」诸比丘们白佛说:「如是!世尊!」诸比丘就从佛受教。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甚么叫做趣泥犁之路?甚么叫做向涅槃之道呢?邪见就是趣于泥犁之路,正见则为向于涅槃之道,邪治(邪思惟)就是趣于泥犁之路,正治(正思惟)就是向于涅槃之道;邪语就是趣于泥犁之路,正语则为向于涅槃之道;邪业乃为趣于泥犁之路,正业则为向于涅槃之道;邪命则为趣于泥犁之路,正命则为向于涅槃之道;邪方便(邪勤)则为趣于泥犁之路,正方便(正精进)则为向于涅槃之道;邪念则为趣于泥犁之路,正念则为向于涅樊之道;邪定就是趣于泥犁之路,正定就是向于涅槃之道。这就是所谓,比丘们!所谓趣于泥犁之路,与向于涅槃之道。诸佛世尊常常所应说的法,现在已说完的了。你们应该乐在于闲居之处(静寂的地方),在树下,或露坐,去念念而行此善法,不可有生起懈慢之心。如果现在不勤行的话,后悔会来不及的!」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结颂如下:)

  非时泥犁道须伦天地动大人八念众善男子施道

  ((一)非时经〔八难经〕,(二)泥犁经,(三)遗道经,(四)阿须伦经,(五)天地动经,(六)八大人念经,(七)八部众经,(八)广施经,(九)善男子经,(十)邪、正道经。)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七完

返回目录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