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玛欣德尊者译:上座部佛教念诵集 第八品 转法轮经等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19日
来源:   作者:玛欣德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玛欣德尊者译:上座部佛教念诵集 第八品 转法轮经等

 

  本品收录了《转法轮经》《无我相经》《燃烧经》《慈爱功德经》《法集论母诵》等巴利三藏中的一些重要经典。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三遍)

  转法轮经

  ——《相应部〃大品〃第 12 相应〃第 2 品〃第 1 经》亦见《律藏〃大品〃大篇》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巴拉纳西仙人落处的鹿野苑。

  于其处,世尊对五众比库说:

  “诸比库,有二极端乃出家者所不应实行。哪两种呢?凡于诸欲而从事此欲乐享受者,乃卑劣、粗俗、凡庸、非圣、无意义;凡从事此自我折磨者,乃苦、非圣、无意义。

  诸比库,不近于此二极端,有中道为如来所现正觉,引生眼,引生智,转向寂止、证智、正觉、涅槃。

  诸比库,什么是那为如来所现正觉,引生眼,引生智,转向寂止、证智、正觉、涅槃的中道呢?

  此即八支圣道,这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比库,此即是那为如来所现正觉,引生眼,引生智,转向寂止、证智、正觉、涅槃的中道。

  诸比库,此是苦圣谛——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所求不得是苦。简而言之,五取蕴即苦。

  诸比库,此是苦集圣谛——此爱是再有,与喜、贪俱,于处处而喜乐,这就是:欲爱、有爱、无有爱。

  诸比库,此是苦灭圣谛——即是那种爱的无余离贪、灭、舍弃、舍离、解脱、无执着。

  诸比库,此是导至苦灭之道圣谛——此即八支圣道,这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诸比库,我对‘此是苦圣谛’,于前所未闻之法,生起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

  诸比库,我对‘此苦圣谛应遍知’,于前所未闻之法,生起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

  诸比库,我对‘此苦圣谛已遍知’,于前所未闻之法,生起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

  诸比库,我对‘此是苦集圣谛’,于前所未闻之法,生起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

  诸比库,我对‘此苦集圣谛应断除’,于前所未闻之法,生起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

  诸比库,我对‘此苦集圣谛已断除’,于前所未闻之法,生起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

  诸比库,我对‘此是苦灭圣谛’,于前所未闻之法,生起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

  诸比库,我对‘此苦灭圣谛应作证’,于前所未闻之法,生起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

  诸比库,我对‘此苦灭圣谛已作证’,于前所未闻之法,生起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

  诸比库,我对‘此是导至苦灭之道圣谛’,于前所未闻之法,生起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

  诸比库,我对‘此导至苦灭之道圣谛应修习’,于前所未闻之法,生起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

  诸比库,我对‘此导至苦灭之道圣谛已修习’,于前所未闻之法,生起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

  诸比库,只要我对此四圣谛如此的三转十二行相的如实知见尚未完全清净之前,诸比库,我就不会在有诸天、魔、梵的世间中,有沙门、婆罗门、天与人的人界,宣称‘已现正觉于无上正自觉’!

  诸比库,正因为我对此四圣谛如此的三转十二行相的如实知见已完全清净,诸比库,然后我在有诸天、魔、梵的世间中,有沙门、婆罗门、天与人的人界,宣称‘已现正觉于无上正自觉’!

  智与见于我[心中]生起:‘我的解脱不动摇,此是最后生,现在已无后有。”’

  世尊说了这些。五众比库满意与欢喜世尊之所说。

  当此解说正被宣说之时,具寿衮丹雅生起远尘离垢之法眼:“凡任何集起之法,一切皆是灭法。”

  当法轮已被世尊所转时,地居诸天发出声言:

  “这个被世尊于巴拉纳西仙人落处的鹿野苑所转之无上法轮,于世间不能被沙门、婆罗门、天、魔、梵或任何人所逆转!”

  听到地居诸天的声音之后,四大王天发出声言:

  “这个被世尊于巴拉纳西仙人落处的鹿野苑所转之无上法轮,于世间不能被沙门、婆罗门、天、魔、梵或任何人所逆转!”

  听到四大王诸天的声音之后,三十三天„„亚马诸天„„都西达诸天„„化乐诸天„„他化自在诸天„„梵身诸天发出声言:“这个被世尊于巴拉纳西仙人落处的鹿野苑所转之无上法轮,于世间不能被沙门、婆罗门、 魔、天、 梵或任何人所逆转!”

  如此于那刹那、那须臾间,声音上升远达梵界。此一万个世界震动、大震动、强烈震动,有无量、广大、超越诸天之天威力的光明出现于世间。

  当时,世尊发出此赞叹:“衮丹雅确实已了知!衮丹雅确实已了知!”如是,具寿衮丹雅的名字就成为“安雅衮丹雅”。

  当时,具寿安雅衮丹雅已见法、得法、知法、深解法,度脱疑惑,离去犹豫,于导师教中得无所畏,不依他缘,对世尊如此说:“尊者,愿我在世尊跟前得以出家,得以受具足戒!”

  世尊说:“来吧!比库,法已善说,行梵行以正尽苦之边际!”这是该具寿的受具足戒。

  无我相经

  ——《相应部〃蕴相应〃执取品〃第7经》亦见《律藏〃大品〃大篇》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巴拉纳西仙人落处的鹿野苑。

  于其处,世尊对五众比库说:“诸比库。”那些比库应答世尊:“尊者。”世尊如此说:

  “诸比库,色无我!诸比库,假如此色是我,此色则不应导致病恼,于色可得:‘愿我的色是这样,愿我的色不要这样!’诸比库,正因为色无我,所以色会导致病恼,于色不可得:‘愿我的色是这样,愿我的色不要这样!’

  受无我!诸比库,假如此受是我,此受则不应导致病恼,于受可得:‘愿我的受是这样,愿我的受不要这样!’诸比库,正因为受无我,所以受会导致病恼,于受不可得:‘愿我的受是这样,愿我的受不要这样!’

  想无我!诸比库,假如此想是我,此想则不应导致病恼,于想可得:‘愿我的想是这样,愿我的想不要这样!’诸比库,正因为想无我,所以想会导致病恼,于想不可得:‘愿我的想是这样,愿我的想不要这样!。’

  诸行无我!诸比库,假如此诸行是我,此诸行则不应导致病恼,于诸行可得:‘愿我的诸行是这样,愿我的诸行不要这样!’诸比库,正因为诸行无我,所以诸行会导致病恼,于诸行不可得:‘愿我的诸行是这样,愿我的诸行不要这样!。’

  识无我!诸比库,假如此识是我,此识则不应导致病恼,于识可得:‘愿我的识是这样,愿我的识不要这样!’诸比库,正因为识无我,所以识会导致病恼,于识不可得:‘愿我的识是这样,愿我的识不要这样!”’

  “诸比库,你们认为如何,色是常还是无常呢?”

  “是无常,尊者!”

  “若是无常,它是苦还是乐呢?”

  “是苦,尊者!”

  “若是无常、苦、变易之法,是否适合认为它:

  ‘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我’呢?”

  “确实不能,尊者!”

  “受„„想„„诸行„„识是常还是无常呢?”

  “是无常,尊者!”

  “若是无常,它是苦还是乐呢?”

  “是苦,尊者!”

  “若是无常、 变易之法,苦、是否适合认为它:

  ‘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我’呢?”

  “确实不能,尊者!”

  “因此,诸比库,凡所有色,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还是远、近,应当如此以正慧如实观察一切色:‘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我。’

  凡所有受,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还是远、近,应当如此以正慧如实观察一切受:‘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我。’

  凡所有想,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还是远、近,应当如此以正慧如实观察一切想:‘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我。’

  凡所有诸行,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还是远、近,应当如此以正慧如实观察一切诸行:‘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我。’

  凡所有识,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还是远、近,应当如此以正慧如实观察一切识:‘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我。’

  诸比库,多闻圣弟子如此观察,则厌离于色,厌离于受,厌离于想,厌离于诸行,厌离于识。厌离而离染,以离贪而解脱;于解脱而有‘我已解脱’之智,他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再无后有。”’

  世尊如此说。五众比库满意与欢喜世尊之所说。

  当此解说正被宣说之时,五众比库心无执取而从诸漏解脱。

  燃烧经

  ——《相应部〃六处相应〃一切品〃第六经》

  亦见《律藏〃大品〃大篇》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嘎亚象头山,与一千位比库俱。

  于其处,世尊对比库们说:

  “诸比库,一切在燃烧。诸比库,如何为一切在燃烧呢?诸比库,眼在燃烧,色在燃烧,眼识在燃烧,眼触在燃烧,缘于此眼触而生之受,无论是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其也在燃烧。以何燃烧呢?我说以贪之火、以瞋之火、以痴之火燃烧,以生、老、死燃烧,以愁、悲、苦、忧、恼燃烧。

  耳在燃烧,声在燃烧,耳识在燃烧,耳触在燃烧,缘于此耳触而生之受,无论是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其也在燃烧。以何燃烧呢?我说以贪之火、以瞋之火、以痴之火燃烧,以生、老、死燃烧,以愁、悲、苦、忧、恼燃烧。

  鼻在燃烧,香在燃烧,鼻识在燃烧,鼻触在燃烧,缘于此鼻触而生之受,无论是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其也在燃烧。以何燃烧呢?我说以贪之火、以瞋之火、以痴之火燃烧,以生、老、死燃烧,以愁、悲、苦、忧、恼燃烧。

  舌在燃烧,味在燃烧,舌识在燃烧,舌触在燃烧,缘于此舌触而生之受,无论是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其也在燃烧。以何燃烧呢?我说以贪之火、以瞋之火、以痴之火燃烧,以生、老、死燃烧,以愁、悲、苦、忧、恼燃烧。

  身在燃烧,触在燃烧,身识在燃烧,身触在燃烧,缘于此身触而生之受,无论是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其也在燃烧。以何燃烧呢?我说以贪之火、以瞋之火、以痴之火燃烧,以生、老、死燃烧,以愁、悲、苦、忧、恼燃烧。

  意在燃烧,法在燃烧,意识在燃烧,意触在燃烧,缘于此意触而生之受,无论是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其也在燃烧。以何燃烧呢?我说以贪之火、以瞋之火、以痴之火燃烧,以生、老、死燃烧,以愁、悲、苦、忧、恼燃烧。

  诸比库,多闻圣弟子如此观察,则厌离于眼,厌离于色,厌离于眼识,厌离于眼触,缘于此眼触而生之受,无论是乐、苦,或不苦不乐,于彼也厌离。

  厌离于耳,厌离于声„„厌离于鼻,厌离于香„„厌离于舌,厌离于味„„厌离于身,厌离于触„„厌离于意,厌离于法,厌离于意识,厌离于意触,缘于此意触而生之受,无论是乐、苦,或不苦不乐,于彼也厌离。厌离而离染,以离贪而解脱;于解脱而有‘我已解脱’之智,他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再无后有。”’

  世尊如此说。那些比库满意与欢喜世尊之所说。

  当此解说正被宣说之时,那一千位比库心无执取而从诸漏解脱。

  慈爱功德经

  ——《增支部〃第11集〃第2品〃第5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沙瓦提城揭德林给孤独园。

  于其处,世尊对比库们说:“诸比库。”那些比库应答世尊:“尊者。”世尊如此说:

  “诸比库,于慈心解脱习行、修习、多作、习惯、作根基、实行、熟练、善精勤者,可期望十一种功德。哪十一种呢?

  睡眠安乐,醒来快乐,不见恶梦,人们喜爱,非人喜爱,诸天守护,不为火、毒、刀所伤,心迅速得定,面容明净,死时不昏迷,不通达上位则至梵天界。

  诸比库,于慈心解脱习行、修习、多作、习惯、作根基、实行、熟练、善精勤者,可期望此十一种功德。”

  世尊如此说。那些比库满意与欢喜世尊之所说。

  许多生巴利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三遍)

  轮回许多生,寻找造屋者,

  流转没发现,诸苦再再生。

  已见造屋者,不再造家屋;

  你椽已毁坏,栋梁已破坏。

  心已离行作,已证诸爱尽。(三遍)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即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愁、悲、苦、忧、恼生起。如此,这整个苦蕴生起。

  其时诸法清楚显现,

  于热忱专注婆罗门;

  他的一切疑惑消失,

  因为了知有因诸法。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此即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此,这整个苦蕴灭尽。

  其时诸法清楚显现,

  于热忱专注婆罗门;

  他的一切疑惑消失,

  因为悟知诸缘灭尽。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此即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愁、悲、苦、忧、恼生起。如此,这整个苦蕴生起。

  然而,由于无明的无余之离、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此,这整个苦蕴灭尽。

  其时诸法清楚显现,

  于热忱专注婆罗门;

  摧破诸魔军而住立,

  犹如太阳照耀天空。

  缘起分别

  经分别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

  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愁、悲、苦、忧、恼生起。如此,这整个苦蕴生起。

  其中,什么是无明呢?对苦的无智,对苦集的无智,对苦灭的无智,对导至苦灭之道的无智。这称为无明。

  其中,什么是“无明缘行”呢?福行、非福行、不动行,身行、语行、心行。

  其中,什么是福行呢?施所成、戒所成、修所成的欲界、色界善思,这称为福行。

  其中,什么是非福行呢?欲界的不善思,这称为非福行。

  在此,什么是不动行呢?无色界善思,这称为不动行。

  其中,什么是身行呢?身故思为身行,语故思为语行,意故思为心行。

  这些称为“无明缘行”。

  其中,什么是“行缘识”呢?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称为“行缘识”。

  其中,什么是“识缘名色”呢?有名,有色。

  其中,什么是名呢?受蕴、想蕴、行蕴,这称为名。

  其中,什么是色呢?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这称为色。如是,此名与此色,这称为“识缘名色”。

  其中,什么是“名色缘六处”呢?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这称为“名色缘六处”。

  其中,什么是“六处缘触”呢?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这称为“六处缘触”。

  其中,什么是“触缘受”呢?眼触生受、耳触生受、鼻触生受、舌触生受、身触生受、意触生受,这称为“触缘受”。

  其中,什么是“受缘爱”呢?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这称为“受缘爱”。

  其中,什么是“爱缘取”呢?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这称为“爱缘取”。

  其中,什么是“取缘有”呢?有两种有:有业有,有生有。

  其中,什么是业有呢?福行、非福行、不动行,这称为业有。一切能带来有(生命)的业为业有。

  其中,什么是生有呢?欲有、色有、无色有,想有、无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蕴有、四蕴有、五蕴有,这称为生有。

  如是,此业有与此生有,这称为“取缘有”。

  其中,什么是“有缘生”呢?无论任何的有情,即于其有情的部类中,诞生、出生、入胎、再生、诸蕴的显现、诸处的获得。这称为“有缘生”。

  其中,什么是“生缘老死”呢?有老,有死。

  其中,什么是老呢?无论任何的有情,即于其有情的部类中,年老、衰老、牙齿损坏、头发斑白、皮肤变皱、寿命减损、诸根成熟。这称为老。

  其中,什么是死呢?无论任何的有情,即于其有情的部类中,死亡、灭殁、破坏、消失、逝世、命终、诸蕴的分离、身体的舍弃、命根的断绝。这称为死。

  如是,此老与此死,这称为“生缘老死”。

  其中,什么是愁呢?由于遭受亲戚的不幸、遭受财产的损失、遭受疾病的不幸、遭受戒行的不幸,或遭受[邪]见的不幸,由于具有任何一种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种的苦法而愁虑、忧愁、哀愁、内[心]忧愁、内[心]悲哀,心的燃烧、忧虑、愁箭,这称为愁。

  其中,什么是悲呢?由于遭受亲戚的不幸、遭受财产的损失、遭受疾病的不幸、遭受戒行的不幸,或遭受[邪]见的不幸,由于具有任何一种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种的苦法而哭泣、悲叹、悲泣、悲哀、哀号、悲痛、诉说、哭诉、悲唤、涕泣、号叫,这称为悲。

  其中,什么是苦呢?身体的不适,身体的苦,由身触而生的不适、痛苦感觉,由身触而生的不适、痛苦感受,这称为苦。

  其中,什么是忧呢?心的不适,心的苦,由心触而生的不适、痛苦感觉,由心触而生的不适、痛苦感受,这称为忧。

  其中,什么是恼呢?由于遭受亲戚的不幸、遭受财产的损失、遭受疾病的不幸、遭受戒行的不幸,或遭受[邪]见的不幸,由于具有任何一种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种的苦法而郁恼、忧恼、憔悴、绝望,这称为恼。

  “如此,这整个苦蕴集起”:如此,这整个苦蕴组合、组成、集合、出现。因此说“如此,这整个苦蕴集起。”

  法集论母诵

  1.善法,

  不善法,

  无记法。

  2.乐受相应法,

  苦受相应法,

  不苦不乐受相应法。

  3.异熟法,

  异熟法法,

  既非异熟又非异熟法法。

  4.执取顺取法,

  非执取顺取法,

  非执取非顺取法。

  5.受污染的杂染法,

  不受污染的杂染法,

  不受污染的无杂染法。

  6.有寻有伺法,

  无寻唯伺法,

  无寻无伺法。

  7.喜俱行法,

  乐俱行法,

  舍俱行法。

  8.以见所断法,

  以修所断法,

  既非以见又非以修所断法。

  9.以见所断因法,

  以修所断因法,

  既非以见又非以修所断因法。

  10.趣积集法,

  趣减损法,

  既非趣积集又非趣减损法。

  11.有学法,

  无学法,

  既非有学又非无学法。

  12.微细法,

  广大法,

  无量法。

  13.微细所缘法,

  广大所缘法,

  无量所缘法。

  14.低劣法,

  中等法,

  殊胜法。

  15.邪性定法,

  正性定法,

  不定性法。

  16.道所缘法,

  道因法,

  道增上法。

  17.已生起法,

  不生起法,

  当生起法。

  18.过去法,

  未来法,

  现在法。

  19.过去所缘法,

  未来所缘法,

  现在所缘法。

  20.内法,

  外法,

  内外法。

  21.内所缘法,

  外所缘法,

  内外所缘法。

  22.可见有对法,

  不可见有对法,

  不可见无对法。

  观之地诵40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十二处——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二十二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乐根、苦根、悦根、忧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四圣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导至苦灭之道圣谛。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愁、悲、苦、忧、恼生起。如此,这整个苦蕴生起。

  然而,由于无明的无余之离、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此,这整个苦蕴灭尽。

  发趣论母诵

  (1).因缘;(2).所缘缘;

  (3).增上缘;(4).无间缘;

  (5).等无间缘;(6).俱生缘;

  (7).相互缘;(8).依止缘;

  (9).亲依止缘;(10).前生缘;

  (11).后生缘;(12).重复缘;

  (13).业缘;(14).异熟缘;

  (15).食缘;(16).根缘;

  (17).禅那缘;(18).道缘;

  (19).相应缘;(20).不相应缘;

  (21).有缘;(22).无有缘;

  (23).离去缘;(24).不离去缘。

  粪扫偈

  (对死者:)

  诸行实无常,

  是生灭之法;

  生已即坏灭,

  其寂止为乐。(三遍)

  诸有情会死,

  已死和将死;

  如是我将死,

  对此我不疑。

  (对生者:)

  此身实不久,

  将睡于地下;

  被弃无意识,

  无用如朽木。

返回目录

----------------------------------------------------------------------------------------------------------------

更多玛欣德尊者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