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净土三经释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释 第6课
索达吉堪布:净土三经释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释 第6课
思考题
1.复述普想观。
2.复述杂想观。
3.简述上品上生。
4.解释三心。
5.简述上品中生。
6.简述上品下生。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十二、普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时当起想作心,自见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见到此事时应当观想,见到自己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莲花中结跏趺坐。先观想莲花合闭,然后观想莲花逐渐开放。莲花开放后,观想有五百色光照射自身,观想自己睁开双目,见到诸佛菩萨遍满虚空,水鸟树林以及诸佛发出的声音都演说妙法,这些法音与十二部经符合。出定时依然忆持不舍这些境界。
传讲佛法要符合经典。现在有些人表面上打着传法的广告,可是他们的语言跟经典并不相合,说话怀有其他目的,所说的内容也是自赞毁他。这不叫弘扬佛法,弘扬佛法是有标准的,应该本着利益众生或者让众生得到解脱的宗旨,而且所说的内容要符合经典。
此处讲到,观想自己转生到极乐世界,在莲花中结跏趺坐。这种观想方法在显宗比较少,这非常类似密宗的观想方法。当然,密宗分为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按照无上瑜伽部的要求,修净土法时要把自己观想为阿弥陀佛,并且观想自己的心和阿弥陀佛的智慧无二无别。而此处没有要求观想自己是阿弥陀佛,只是观想自己转生到极乐世界。
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见到此事就叫做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这就是普观想,名叫第十二观。如果修持此观,无量寿佛化出无数化身,与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经常来到这个行者所在之处。这样观想叫做正观,如果以其他方式观想则叫做邪观。
刚开始我们见不到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但通过长期的观想,入定时心就能“见”到这些景象,如果再继续努力,出定时也能了了分明地见到。这就是观想的力量。其实,佛教所说的“见”,不一定都是用眼睛,更多的时候是指心“见”。比如《心经》中说:“照见五蕴皆空”,这不是用眼睛见,而是用心见,因为五蕴并不都是眼睛的对境。再比如“见谛”,这是指彻见万法的本性,这也不是用眼睛见。否则,有些盲人什么都看不见,还有些老人眼睛不太好,走路时连路上的行人都看不清楚,一会儿撞这个,一会儿撞那个,但他们也可以照见五蕴皆空,可以现见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
《极乐愿文》中说:“佛于昼夜六时中,慈眸恒视诸有情,诸众心中所生起,任何分别皆明知,诸众口中所言语,永无混杂一一闻。”因此,只要我们观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立即就会知道我们的心念,他会以化身来到自己面前给予加持、赐予悉地。同样,只要我们能观想,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也会以化身来到自己面前给予加持、赐予悉地。
十三、杂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如果有人发至诚恳切的心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首先应当观想一尊一丈六高的无量寿佛像在水池上。前面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这不是凡夫心力之所能及。但是彼如来有宿世愿力,凡是忆想他的人必定会得到成就。
前面所讲的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都是身高无量由旬,遍于整个虚空,凡夫人观想起来比较困难,所以世尊在此处讲了一种比较简单的观想方法。
为什么只需要观想一丈六高的佛像就能成就呢?因为阿弥陀佛往昔发过大愿——只要忆念我的众生都能往生我的国土,因此,当佛的愿力和自己的信心力具足时,即使用简单的方法观想,也会获得成就。
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
仅仅观想佛像,也能获得无量福德,更何况观想圆满具足一切支分和妙相的佛身相。
这个道理非常重要。如果我们缘财富、地位、名声等世间法生起分别念,除了会造下流转轮回的恶业以外,不会有任何功德;而缘阿弥陀佛作意则不同,仅仅观想他的像都有无量功德,更何况观想圆满的阿弥陀佛了,这个功德更是不可思议。所以,希望大家善用自心。
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
阿弥陀佛具足神通自在,他能在十方国土自在变现各种形象,或者现遍满虚空的大身(在很多大德的净现中,阿弥陀佛都显现过遍满虚空的身体),或者现一丈六乃至八尺的小身,所现之身都是真金色,其圆光、化佛以及宝莲花和前面所说的一样。
在做杂想观时,佛身大小应该按此处的要求进行观想,如果观想这么小的佛像依然有困难,也可以观想更小的佛像,甚至可以观想挂件那么大的佛像。当然,如果要塑阿弥陀佛像,还是要按此处的要求,塑造高一丈六的阿弥陀佛像。
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观世音菩萨以及大势至菩萨身体的其他一切处都等同一般人,只有看头相才知道是观世音还是大势至(观世音菩萨头上有立佛,大势至菩萨头上有宝瓶) ,这两位菩萨协助阿弥陀佛度化一切众生。这就是杂想观,叫做第十三观。这样观想叫做正观,如果以其他方式观想则叫做邪观。
前面的佛观、观音观、势至观是比较复杂的观想方法,三位圣尊的身体无量无边,凡夫人不容易观起来,此处则是比较容易的观想方法,三位圣尊的身体相当于人中高大者,所以我们这样的初学者也可以观得起来。
以上讲完了十六观中的前十三观,下面开始讲最后三观,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九品往生 。其中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包括在第十四观,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包括在第十五观,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包括在第十六观。
按照善导大师的观点,这九类往生者往生以前并不是大菩萨,都是释迦佛去世后的五浊凡夫,因为遇缘有异而导致了九品差别:其中上三品人是遇大凡夫,中三品人是遇小凡夫,下三品人是遇恶凡夫。
九品往生之说在汉传佛教界比较流行,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绘画中,经常能看到不同品位者的往生图。虽然汉地和藏地都有净土法门,但由于《观经》没有被翻译成藏文,所以藏地没有九品往生的说法,正是由于藏地和汉地的佛教徒接触的资料有所不同,所以观想方法也有所不同,但这些并不构成矛盾。其实,在藏传佛教内部,格鲁派和宁玛派的阿弥陀佛仪轨也有差异。这些不同的修法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不管修哪个教派的仪轨,都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十四、上辈观
十四之一、上品上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凡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是这样的,如果有众生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只要发三种心就能往生。哪三种心呢?一是至诚心,二是深心,三是回向发愿心。具足此三心者必定能往生彼国。
所谓“至诚心”,“至”是专心致志,“诚”是诚恳,合起来就是对于往生极乐世界,不是口头上说说或者表面上的行为,而是发自内心的心愿。所谓“深心”,是指深信不疑,即深信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和自己的信心力决定能往生极乐世界。智者大师引用《涅槃经》“根深难拔,故言深心”的教证解释说,这种深心是一种特别难以改变的心念。所谓“回向发愿心”,是将善根回向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而且不仅为自己回向,还要为一切众生而回向,如元照律师解释说:“所修功德普施众生,至佛无尽。”
大家要知道:对于往生极乐世界来说,发菩提心是不可缺少的。现在有些人说,因为《观经》讲上品上生时没有提到菩提心,所以往生极乐世界不需要发菩提心。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虽然此处没有明说菩提心,但实际上在三种心当中已经包含了菩提心。
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意思是,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完全看有没有信心和发愿。在信心和发愿中,其实也包含了菩提心。对真正的大乘行者来说,不可能以自私自利心将善根只回向自己往生净土,而不愿意让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善根。
虽然麦彭仁波切在《净土教言》中曾说:“往生极乐世界有四种因——观想阿弥陀佛、积累无量善根、发菩提心、一切善根为往生极乐世界而回向并发愿,其中,往生的主因是忆念阿弥陀佛和渴求往生极乐世界,而积累善根与标志着大乘种性的发无上菩提心是辅因。”但他的意思并非往生极乐世界根本不需要发菩提心。此外,虽然有些大德说声闻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但这是对大乘佛法有信心的声闻,他们已经能够发起菩提心,并不是根本不发菩提心的自相声闻。
以上从发心角度讲了上品上生的三种条件,下面从行持角度讲上品上生的三种条件。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又有三种众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哪三种人呢?第一种人慈心不杀,具足诸戒;第二种人读诵大乘方等经典;第三种人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如果具足这些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就能往生极乐世界。
大家要掌握这三个条件:
1.慈心不杀,具诸戒行。
戒律分为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此处只是说“具诸戒行”,没有明说受持哪种戒。众生的根机不尽相同,有些人不需要受持所有的戒律 ,而有些人则要受持所有的戒律,从近圆戒 到密乘戒都要圆满具足。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受持相应的戒律。
2.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此处的方等经典是大乘经典的统称。其实这个要求已经间接说明了发菩提心,因为如果一个人经常读诵大乘经典,那么这个人肯定能发起菩提心。
在汉传佛教历史上,永明延寿大师是读诵大乘经典的典范。为了决定自己终生的修持方向,大师做了两个阄,一是“一心禅定”,二是“万行庄严净土”,他在佛前虔诚祈祷后拈阄,连续七次都拈得净土阄。从此以后大师专心修持净土,每天念佛十万,而且精勤持诵大乘经典,一生中持诵《法华经》一万三千部,并造有《宗镜录》、《万善同归集》等大论。大师于七十二岁圆寂,圆寂后上品上生西方极乐世界。
3.修行六念。
六念是内心忆念六种法: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施;六、念天 。有些人不要搞错了,六念不是念馒头、念稀饭、念泡菜……
从这段经文的说法来看,往生极乐世界的标准并不高——如果是根机好的人,一日精进行持便能往生;如果是根机一般的人,七日精进行持便能往生。我们学院开极乐法会是八天,大家在八天当中断恶行善,共修阿弥陀佛名号或者心咒,念诵《普贤行愿品》等大乘经典,这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殊胜方便。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
往生极乐世界时,由于此人精进勇猛之故,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无数化佛、化菩萨、百千比丘声闻大众、天人以及七宝宫殿都现于其人面前,观世音菩萨手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来到行者面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射行者身体,又和诸菩萨伸手迎接他。
心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如果我们的心特别专注于净土法门,对娑婆世界有强烈的厌离心,认识到唯有往生极乐世界才能获得解脱,每天早上起来、晚上睡觉前都想着往生极乐世界,临终时一定会出现此处所说的圣众接引净相。
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与无数菩萨赞叹此行者,行者见到圣众后身心欢喜踊跃,又见到自己身在金刚台上,跟在阿弥陀佛身后如弹指顷就往生到极乐世界。
临终之际,极乐世界的佛菩萨们会赞叹往生者:你的精进如何,你的信心如何,你的修量如何……其实,赞叹是非常有必要的:对凡夫人来说,赞叹可以让他们欢喜踊跃;对诸佛菩萨来说,赞叹可以让其他众生生起信心。为什么十方诸佛经常赞叹阿弥陀佛呢?就是因为无论谁听到他的名号进而生起信心,都有极大功德。既然赞叹如此有必要,我们今后应当学会赞叹别人。不过一般来讲,要赞叹别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嫉妒心或者嗔恨心强的人往往不愿意赞叹别人,尤其心胸狭隘的人更不愿意赞叹别人。所以,要想赞叹别人,自己首先要有开阔的胸怀。
在一切物质中,光的运行速度是最快的,达到每秒钟三十万公里,可是心的运行速度远远超过光,此处说得很清楚:只要有往生极乐世界的意乐,一弹指间就能往生到十万亿佛刹之外的极乐世界。所以只要具足了信心,往生极乐世界是非常快的。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往生彼国以后,见到具足众妙相的阿弥陀佛色身,也见到具足众妙相的诸菩萨色身,又听到光明宝林都在演说妙法,听到这些法音后当下证悟无生法忍,须臾之间便能承事他方诸佛,周遍十方世界在诸佛前次第获得授记,之后回到本国,最终获得无量百千总持门,这就叫做上品上生。
上品上生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不同,这种往生者到极乐世界后马上就能见到阿弥陀佛,听闻佛法后马上就能获得无生法忍,很快会成为八地以上的大菩萨,他们的境界是相当高的。所以我们应该希求上品上生。
众生的根机有很大差别,在我们学院听课的人当中:有些钝根者来学院很久了,可是听法后一直生不起信心,即使生起一点信心很快又退失了,所闻的佛法很快也忘得一干二净;而有些利根者来学院时间很短,可是听法后很快就获得大利益。
前辈的很多高僧大德都是利根者,以法王如意宝来说,他老人家在石渠的江玛佛学院呆的时间并不长,前后不过六年而已,可是却通达了一切显密法要。跟这些高僧大德相比,我们要想很快通达佛法有困难,因为我们的信心、精进、福报和前世的因缘都远不如他们,但无论如何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十四之二、上品中生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但要善解大乘经典的意义,对大乘第一义(即胜义空性之理)心不惊怖动摇,深信因果,不诽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如此行持的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被无量眷属大众围绕着,手持紫金台来到行者面前,赞叹说:法子,你行持大乘佛法,通达第一义谛,所以我如今来迎接你。之后与千化佛同时伸手迎接他。
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即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行者见到自己坐在紫金台上,双手合掌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就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同大宝莲花一样大,经过一夜就会开放,行者身体成为紫磨金色,足下也有七宝莲花,阿弥陀佛和菩萨同时放光照射行者身体,当时他就能睁开双眼明见诸法。由于从前的宿习,行者听到各种声音都在宣说甚深第一义谛。当时他就从紫金台下来顶礼阿弥陀佛,并且合掌赞叹世尊的功德。经过七天,就能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得不退转,就能飞行到十方世界承事无量诸佛,在诸佛面前修持诸三昧。经过一个小劫获得无生法忍,现前菩提授记。这叫做上品中生者。
由于前世的善缘,上品中生者往生极乐世界后听到的都是空性等甚深的大乘法,而不是无常苦空无我等小乘法。所以大家现在应该多学一些高深的法,这样将来的成就会比较高。当然,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依照次第还是很重要的。如果是学显宗,首先应该听基础的法,然后再听中观等深的法;如果是学密宗,首先应该修加行,然后再趣入正行。
由于宿世的不同因缘,有些人听到中观或者密法时心里特别相应,而有些人听到这些深法后一直感觉不舒服。对后一种人来说,今生一定要努力与甚深的佛法结上善缘,要像萨迦班智达所说的那样:“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今生虽不成智者,来世如自取储存”,这样的话,来世因缘成熟时就会值遇深法,而且听闻之后马上就能接受。
十四之三、上品下生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彼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
上品下生者,他们也深信因果,不诽谤大乘,只是发无上菩提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这种行者在命终时,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其他菩萨拿着金莲花来到其人面前,阿弥陀佛化出五百化佛迎接此人,五百化佛同时伸手迎接此人,并赞叹说:法子,你现在身心清净,已经发起无上菩提心,所以我来迎接你。
大家要搞清楚不同品位者的待遇:这里的上品下生是阿弥陀佛和五百化佛来迎接,刚才的上品中生是阿弥陀佛和千化佛来迎接,再往前的上品上生是阿弥陀佛和无数化佛来迎接。大家不仅要清楚这些待遇的区别,也要明白这些不同的待遇各自需要什么因。
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花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
见到这些事情以后,行者就见到自己坐在金莲花中,坐上以后莲花便闭合,之后跟随在世尊身后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往生后一日一夜后莲花才开放,在七天之中才能见到阿弥陀佛,虽然见到佛身,但对佛的相好庄严心不明了,经过二十一天后才见得清清楚楚。听到的一切声音都演说妙法。云游十方世界供养一切诸佛,经过三个小劫获得百法明门 ,安住于欢喜地,这叫做上品下生者。
上品下生者往生极乐世界后,不能马上见到阿弥陀佛。现在有些人也是如此,虽然他们已经到了殊胜的道场,可是经常见不到上师,自己心里很苦恼,口中也发出怨言。其实这些人没必要埋怨,这都是宿世的业缘导致的。由于往昔的不同业力,才导致了今生人和人的差异:有些人不管学法还是修行都特别顺利,信心、智慧不断在增上,即使遇到一些违缘,最终也会转变成顺缘;而在同样的环境下,另有些人的收获却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明白这种道理后,大家应该好好行持善法,以便为将来创造良好的缘分。
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这三类往生叫做上辈生想,名叫第十四观。这样观想叫做正观,如果以其他方式观想则叫做邪观。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