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庄春江:阿含经故事选第二篇 法 70.[和+心]破错误的恶业报应论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08日
来源:   作者:庄春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庄春江:阿含经故事选第二篇 法 70.[和+心]破错误的恶业报应论

  有一次,佛陀来到故乡迦毘罗卫城游化,与随从的弟子们一同住在城南的尼拘律园精舍中。

  这天午后,尼拘律园来了一位外道尼干子的门徒,名叫[和+心]破的释迦族人,在精舍内闲游,正好在讲堂遇见了因故与比丘们集会的尊者大目揵连。双方一番问讯寒暄后,尊者大目揵连起了一个话题:

  「[和+心]破!如果有比丘善加守护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也远离了贪爱无明,亦即明已生起,您认为这样的比丘,还会有杂染往生来世吗?」

  「大德!依我之见,不论这一生的修行成就如何,任何人如果还留有前世尚未报应的不善业,那么,还会因此而往生来世。」

  这时,佛陀正好结束当日午后的禅坐,前来讲堂。大家见到佛陀来了,都起来迎接,谈话因而暂时中断。待佛陀询问他们谈话的内容后,就接下了这个话题。不过,由于[和+心]破是尼干子外道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所以,佛陀要求[和+心]破在探讨问题时,要以该质疑的就质疑,该澄清的就澄清,合理的就接受的态度进行。[和+心]破欣然同意了,于是,佛陀开始问:

  「[和+心]破!一切由言行举止、起心动念、贪爱无明所发动的杂染执着与苦迫烦热,如果没有言行举止、起心动念、贪爱无明的发动,就不存在了,不是吗?不再从言行举止、起心动念与贪爱无明发动新的业力,旧有的业力习性,也都在明触的正觉下消除不起,这是智者止息烦恼的方式。[和+心]破!这样的人,您认为还会有引发来生的杂染因缘吗?」

  「大德!这样是不会的。」[和+心]破回答。

  「[和+心]破!这样心正解脱的比丘,是一直安住在六善住处的。哪六处呢?就是在六根接触境界;亦即在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意念时,都能保持在不喜不忧、正念正知、不执着的明触状态。这样的解脱者,无明已尽,明已生起,自己清清楚楚地明白,这是最后身了,身坏命终后,不会再有下一生的接续了,当下一切觉受到此止息,成为清凉;究竟彻底地冷却、寂静了。

  [和+心]破!这就像树的影子,是因为树的存在才会有的。如果有人以利斧把树根全部砍断,连根挖起,分段切开,再削成细木片曝晒风干,然后丢到火里烧成灰烬,最后灰烬或随风飘散,或倒入水中。[和+心]破!你认为如何?到了这个时候,树影还存在吗?树影因树而有,树被砍了、切了,烧成灰烬,那树影从此就断绝了其存在的因缘,寂灭不生了是吗?」

  这时,[和+心]破顿时豁然开朗,才知道自己过去对尼干子的恭敬信从,是多么的无知,不禁赞叹佛陀是明目人,像是黑暗中的明灯,迷路人的指引者,而愿意终生归依三宝,为在家佛弟子。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增支部第四集第一九三经》、《中阿含第一二[和+心]破经》。

  二、明是无明的相对,无明的消除,即是明的升起。无明是什么?简要来说,无明就是一种以我见、我执、我爱为主,不知不觉的冲动与执着。

  三、在[和+心]破原来的观念中,业力一旦形成,就一定要经由报应才会消失,而且,只要还有尚未报应的业力,就会继续流转生死。这是当时六师外道之一,苦行者尼干子的错误思想。他们主张苦行可以发出热力,将业催熟,使其早日报应完毕,以结束生死流转。这与佛法依于缘起,找到我执、我爱为生死流转的真正原因不同。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错误的观念决定了错误的修行方法,而错误的修行方法,哪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呢!

  四、什么是明触正觉?佛陀说,这是解脱者熄灭烦恼杂染的方式,值得我们关注。比对后段所说的「六善住处」,显然这就是日常生活中,六根对六境的认识过程:「根、境、识、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忧悲恼苦」中,「触」的这一环(《杂阿含第二一八经》、《相应部第三五相应第一○六经》等)。一般人在眼见、耳闻、鼻嗅……等认识境界时,都没办法不为无明所左右,这样的认识,就是「无明触」。继无明触而发展的,是爱、取、有、忧悲恼苦,业报就在其中了。这就是故事中,佛陀说的「由言行举止、起心动念、贪爱无明所发动的杂染执着与苦迫烦热」,也就是说,业力、业报,是透过贪爱无明发动的身、语、意来展现的,其重要关键就是无明触。而解脱的圣者,无明已离,明已升起,六根认识六境时,都是「明触」,也就没有后续爱、取、有、忧悲恼苦的发展,这样,引生苦迫与杂染的根源断除了,苦迫与杂染自然不起,在这种情况下,再谈业力与业报有什么意义呢?佛陀以树与树影的例子作说明,真是巧妙的譬喻啊!

  五、以影子的相随来形容业报,在《阿含经》中也还出现过,如《杂阿含第一二三三经》说:「唯有罪福业,若人已作者,是则己之有,彼则常持去,生死未曾舍,如影之随形。」这是说,无明未离的众生,业力与业报,并不会因为生死而中断,正如影子的相随,只要因缘一具足,报应即刻展现。

返回目录

---------------------------------------------------------------------------------------------------------

更多庄春江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