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奥禅师:智慧之光 第十四章:相、作用、现起、近因
帕奥禅师:智慧之光 第十四章:相、作用、现起、近因
色蕴品:二十八色
(一)地界(pañhavã dhàtu)
相(指特相):硬;僵硬。
作用(亦作味):支持同一粒色聚里的其它色法。
现起:接受;比喻同一粒色聚里的其它色法住于其上。
近因(亦作足处):其它三界。
(二)水界(àpo dhàtu)
相:流动。
作用:增大其它俱生色法。
现起:把同一粒色聚里的诸色黏着。
近因:其它三界。
(三)火界(tejo dhàtu)
相:热或冷。
作用:使到同一粒色聚里的色法成熟。
现起:使到同一粒色聚里的色法柔软。
近因:其它三界。
(四)风界(vàyo dhàtu)
相:支持;令僵硬。
作用:推;导致移动。
现起:带动俱生色法从一处至另一处。
近因:其它三界。
(五)眼净色(cakkhu pasàda)
相:一、准备让色所缘撞击的四大种之净。
二、以色爱(råpa taõhà,欲见色所缘)为因缘 的业生四大种之净。
作用:牵引心路过程至色所缘。
现起:作为眼识的依处。
近因:以色爱作为因缘的业生四大种,即同一粒色聚 里的四大。
(六)耳净色(sota pasàda)
相:一、准备让声所缘撞击的四大种之净。
二、以声爱(sadda taõhà,欲听声所缘)为因缘 的业生四大种之净。
作用:牵引心路过程至声所缘。
现起:作为耳识的依处。
近因:以声爱作为因缘的业生四大种,即同一粒色聚 里的四大。
(七)鼻净色(ghàna pasàda)
相:一、准备让香所缘撞击的四大种之净。
二、以香爱(gandha taõhà,欲嗅香所缘)为因缘 的业生四大种之净。
作用:牵引心路过程至香所缘。
现起:作为鼻识的依处。
近因:以香爱作为因缘的业生四大种,即同一粒色聚 里的四大。
(八)舌净色(jivhà pasàda)
相:一、准备让味所缘撞击的四大种之净。
二、以味爱(rasa taõhà,欲食或饮味所缘)为 因缘的业生四大种之净。
作用:牵引心路过程至味所缘。
现起:作为舌识的依处。
近因:以味爱作为因缘的业生四大种,即同一粒色聚 里的四大。
(九)身净色(kàya pasàda)
相:一、准备让触所缘撞击的四大种之净。
二、以触爱(photthabba taõhà,欲触触所缘)为 因缘的业生四大种之净。
作用:牵引心路过程至触所缘。
现起:作为身识的依处。
近因:以触爱作为因缘的业生四大种,即同一粒色 聚里的四大。
(十)色所缘(råpàrammaõa)
相:撞击眼净色。
作用:一、作为眼识的目标;以所缘缘力(àrammaõa paccaya satti)支助眼识(功用作用,kicca rasa)。
二、具有支持眼识的所缘缘力(成就作用, sampatti rasa)。
现起:作为眼识之境。
近因:同一粒色聚里(它所依靠)的四大种。
(十一)声所缘(saddàrammaõa)
相:撞击耳净色。
作用:一、作为耳识的目标;以所缘缘力支助耳识 (功用作用)。
二、具有支持耳识的所缘缘力(成就作用)。
现起:作为耳识之境。
近因:同一粒色聚里(它所依靠)的四大种。
(十二)香所缘(gandhàrammaõa)
相:撞击鼻净色。
作用:一、作为鼻识的目标;以所缘缘力支助鼻识 (功用作用)。
二、具有支持鼻识的所缘缘力(成就作用)。
现起:作为鼻识之境。
近因:同一粒色聚里(它所依靠)的四大种。
(十三)味所缘(rasàrammaõa)
相:撞击舌净色。
作用:一、作为舌识的目标;以所缘缘力支助舌识 (功用作用)。
二、具有支持舌识的所缘缘力(成就作用)。
现起:作为舌识之境。
近因:同一粒色聚里(它所依靠)的四大种。
(十四)女根(itthindriya / itthi bhàva råpa)
相:女性。
作用:显示「她是女性」。
现起:是(一)女性、(二)女相、(三)女性行 为、(四)女性色身之因。
近因:同一粒色聚里(它所依靠)的业生四大种。
(十五)男根(purisindriya / purisa bhàva råpa)
相:男性。
作用:显示「他是男性」。
现起:是(一)男性、(二)男相、(三)男性行 为、(四)男性色身之因。
近因:同一粒色聚里(它所依靠)的业生四大种。
(十六)命根(jãvitindriya / råpa jãvita)
相:守护俱生的业生色。
作用:使到这些俱生的业生色能够从生起至坏灭 之间存在;长命。
现起:维持这些业生色存在,直到坏灭。
近因:同一粒色聚里(它所依靠)的业生四大种。
(十七)心所依处(hadaya vatthu)
相:提供意界和意识界依止或支持。
作用:作为此二界的依处。
现起:支撑此二界。
近因:同一粒色聚里(它所依靠)的业生四大种。
(十八)段食(kabaëãnkàra àhàra)
相:所吃食物之营养。
作用:滋养色法。
现起:以制造食生色维持身体。
近因:必须受到它滋养的处色。
(十九)空界(àkàsa dhàtu)
相:划定色聚的界限。
作用:显示色聚的边际。
现起:一、色聚的界限。
二、四大种不接触。
三、色聚之间的孔隙。
近因:应被区划的色聚。
(二十)身表(kàyavi¤¤atti)
相:由心生风界所带动的往、还、屈、伸等动 作,令到俱生色身稳定或移动。(风界之力过强的心生大种。)
作用:通过动作表示自己的意志。
现起:作为身体转动之因。
近因:心生风界。
(廿一)语表(vacãvi¤¤atti)
相:由于能制造语音的地界互相撞击,而有语言的 表达。(地界过强的心生大种。)
作用: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志。
现起:作为语言之因。
近因:心生地界。
(廿二)色轻快性(råpassa lahutà)
相:一、真实心生色的不重与不迟钝。
二、真实时节生色的不重与不迟钝。
三、真实食生色的不重与不迟钝。
作用:去除这些色法的重性。
现起:这些色法轻快地生起及变易。
近因:轻快的色。
(廿三)色柔软性(råpassa mudutà)
相:一、真实心生色的不坚固与不粗。
二、真实时节生色的不坚固与不粗。
三、真实食生色的不坚固与不粗。
作用:去除这些色法的坚硬性与粗性。
现起:不对抗身体的一切作业。
近因:柔软的色。
(廿四)色适业性(råpassa kamma¤¤atà)
相:一、真实心生色的适业性。
二、真实时节生色的适业性。
三、真实食生色的适业性。
作用:去除不适业性。
现起:这些色法的不弱状态。
近因:适业的色。
(廿五)色积集(råpassa upacaya)
相:一、一期生命中真实色法的起始。
二、成长至诸根具足。
作用:令色法生起。
现起:一、起始。
二、色圆满地生起。
近因:生起之色法。
(廿六)色相续(råpassa santati)
相:在诸根具足之后,真实色法持续不断地生起。
作用:随顺(一个接一个地)连续结合。
现起:持续而不间断地生起。
近因:无间断、随顺结合的色法。
(廿七)色老性(råpassa jaratà)
相:真实色法成熟与老化。
作用:导致坏灭、死亡。
现起:犹如陈谷,虽不离色的自性,但已失去新性。
近因:成熟的色法。
(廿八)色无常性(råpassa aniccatà)
相:真实色法完全坏灭。
作用:令到真实色法消失,即灭尽住时的色法。
现起:真实色法灭尽。
近因:灭尽的色法。
识蕴品
(一)识蕴(vi¤¤àõakkhandha)
相:识知目标(所缘);「拥有」目标。
作用:领先识知目标。
现起:与后生心连接,以便名相续流不会中断。
近因:名色(在无色界则只有名)。
(二)结生心(pañisandhi citta)
相:识知或取前世临死速行的目标,即业或业相或 趣相。
作用:连结二世,即连结前世与后世的名相续流。
现起:二世连结,即前世与后世的名相续流连结。
近因:相应心所与依处色。
(三)有分心(bhavaïga citta)
相:识知或取前世临死速行的目标,即业或业相或 趣相。
作用:有(意即生命)之因,以便在一期生命中的 前后名相续流不会中断。
现起:连结心路过程,以便心路过程之间没有间断。
近因:相应心所与依处色。
(四)五门转向:唯作意界
(pa¤cadvàràvajjana = kiriya manodhàtu)
相:识知或取色所缘等目标,在眼识等五识之前生起。
作用:注意或省察一所缘。换言之即是舍弃旧目标, 即有分心的目标,以便转换成另一个心境。
现起:面对目标(如色所缘)。
近因:有分断。
由于五门转向并不能同时识知所有五所缘,所以在禅修时,禅修者必须各别地辨别它们,即:
一、 取色所缘为目标的转向之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二、 取声所缘为目标的转向之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三、 取香所缘为目标的转向之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四、 取味所缘为目标的转向之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五、 取触所缘为目标的转向之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五)眼识(cakkhu vi¤¤àõa)
相:识知或取色所缘为目标;依靠眼所依处而生起。
作用:只识知或取色所缘为目标。
现起:面对色所缘。
近因:取色所缘为目标的五门转向心之灭尽。
(六)耳识(sota vi¤¤àõa)
相:识知或取声所缘为目标;依靠耳所依处而生起。
作用:只识知或取声所缘为目标。
现起:面对声所缘。
近因:取声所缘为目标的五门转向心之灭尽。
(七)鼻识(ghàna vi¤¤àõa)
相:识知或取香所缘为目标;依靠鼻所依处而生起。
作用:只识知或取香所缘为目标。
现起:面对香所缘。
近因:取香所缘为目标的五门转向心之灭尽。
(八)舌识(jivhà vi¤¤àõa)
相:识知或取味所缘为目标;依靠舌所依处而生起。
作用:只识知或取味所缘为目标。
现起:面对味所缘。
近因:取味所缘为目标的五门转向心之灭尽。
(九)身识(kàya vi¤¤àõa)
相:识知或取触所缘为目标;依靠身所依处而生起。
作用:只识知或取触所缘为目标。
现起:面对触所缘。
近因:取触所缘为目标的五门转向心之灭尽。
(十)领受(sampañicchana):果报意界
(举眼门心路过程的领受为例子。)
相:识知或取色所缘为目标,随眼识之后生起。
作用:领受色所缘。
现起:领受色所缘的状态。
近因:眼识之灭尽。
由于领受并不能在同一心识剎那里识知所有五所缘,所以在禅修时,禅修者必须各别地辨别其它取不同所缘为目标的领受,即:
一、 耳门心路过程里,取声所缘为目标的领受之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二、 鼻门心路过程里,取香所缘为目标的领受之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三、 舌门心路过程里,取味所缘为目标的领受之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四、 身门心路过程里,取触所缘为目标的领受之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十一)推度(santiraõa):无因果报意识界。
相:识知或取六所缘为目标。[1]
作用:推度或审察目标。
现起:推度目标的状态。
近因:心所依处。
禅修者必须各别地辨别,取不同所缘为目标的推度,即:
一、 取色所缘为目标的推度之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二、 取声所缘为目标的推度之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三、 取香所缘为目标的推度之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四、 取味所缘为目标的推度之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五、 取触所缘为目标的推度之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六、 取法所缘为目标的推度之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十二)确定:通一切唯作意识界
(votthapana = sàdhàraõà kiriya manovi¤¤àõadhàtu)
相:识知或取六所缘为目标。[2]
作用:确定五门的目标;省察意门的目标。
现起:确定五门目标的状态;省察意门目标的状态。
近因:五门无因果报意识界(即推度)之灭尽;意 门有分之灭尽。
眼门心路过程的确定
相:识知或取色所缘为目标。
作用:确定色所缘为可喜或不可喜等等。
现起:确定色所缘的状态。
近因:推度心的灭尽。
禅修者必须也各别地辨别取其它所缘为目标的确定,即:
一、 耳门心路过程里,取声所缘为目标的确定之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二、 鼻门心路过程里,取香所缘为目标的确定之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三、 舌门心路过程里,取味所缘为目标的确定之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四、 身门心路过程里,取触所缘为目标的确定之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在后面会再说明意门心路过程的意门转向。)
(十三)一、速行(善速行)
相:无可指责;有善果。
作用:破除不善。
现起:清净的状态。
近因:如理作意。
或者,由于它对抗应受指责的不善,所以:
相:无可指责。
作用:清净。
现起:有好的果报。
近因:如理作意。
(十三)二、速行(不善速行)
相:应受指责;有恶果。
作用:无益;带来恶果。
现起:污染心的状态。
近因:不如理作意。
或者,由于不善法确实应受指责,所以:
相:应受指责。
作用:有污染心的状态。
现起:有苦的恶果。
近因:不如理作意。
(十四)彼所缘(tadàrammaõa)
(举眼门心路过程为例子。)
相:识知或取色所缘为目标。
作用:取速行的目标为目标。
现起:取速行的目标为目标之状态。
近因:速行之灭尽。
禅修者必须也各别地辨别耳门、鼻门、舌门、身门与意门心路过程的彼所缘之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十五)意门转向(意门心路过程)
即舍俱无因唯作意识界。
相:识知或取六所缘为目标。
作用:省察出现于意门的目标。
现起:省察出现于意门的目标之状态。
近因:有分断。
禅修者必须各别辨别取不同所缘为目标的意门转向,即:
一、 取色所缘为目标的意门转向之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二、 取声所缘为目标的意门转向之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三、 取香所缘为目标的意门转向之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四、 取味所缘为目标的意门转向之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五、 取触所缘为目标的意门转向之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六、 取法所缘为目标的意门转向之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十六)(阿罗汉)生笑心(hasituppàda citta)
相:识知或取六所缘为目标。
作用:通过功用令到阿罗汉对非殊胜的目标(例如 白骨鬼)微笑。
现起:导致微笑的状态。
近因:心所依处。
注:由于此心只在阿罗汉心中生起,所以只有阿罗汉才能辨明它。
(十七)死亡心(cuti citta)
相:识知或取前世临死速行的目标为目标,即业或 业相或趣相。
作用:转世。
现起:转世之状态。
近因:一、若死亡心在速行之后生起,其近因即是速 行之灭尽。
二、若死亡心在彼所缘之后生起,其近因即是 彼所缘之灭尽。
三、若死亡心在有分之后生起,其近因即是有 分之灭尽。
受蕴品
(一)乐受(sukha vedanà)
相:体验可喜触所缘。
作用:增长相应法。
现起:身体之愉乐。
近因:身根,即身净色。
(二)苦受(dukkha vedanà)
相:体验不可喜触所缘。
作用:减弱相应法。
现起:身体遭受痛苦的状态。
近因:身根,即身净色。
(三)悦受(somanassa vedanà)
相:体验自性(sabhàva)可喜或造作(parikappa) 至可喜的所缘。
作用:通过自性或造作去体验可喜的所缘。
现起:内心愉悦之状态。
近因:心与心所之轻安。
注:自性可喜所缘的本性是可喜的。造作至可喜所缘则须经过一番造作才变为可喜,譬如自性不可喜的虾酱,在煮炒过后变为可喜。
悦受的另一个定义:
相:令相应法乐于所缘。
作用:增长相应法。
现起:内心的愉悦。
近因:心与心所之轻安。
注:第二种定义尤其是指与剎那定、遍作定、近行定、安止定、观智相应的悦受(即心的乐受)。第一种定义可用于一切悦受,但贪根悦受的近因不可能是轻安,而是依处、所缘、相应法三者之一。
(四)忧受(domanassa vedanà)
相:体验自性不可喜或造作至不可喜的所缘。
作用:体验自性不可喜或造作至不可喜的所缘之状态。
现起:内心遭受痛苦。
近因:心所依处。
注:体验自性不可喜所缘为不可喜是忧受。外道把自性非常可喜的所缘(如佛陀)视为不可喜,这是造作至不可喜所缘。由于外道的邪见与邪思惟,可喜所缘变成不可喜所缘。通过造作去体验所缘为不可喜是忧受。
(五)舍受(upekkhà vedanà)
相:体验自性舍或造作至舍的所缘。
作用:不太过增长或减弱相应法。
现起:平静的状态。
近因:没有喜(pãti)的心,即喜不相应之心。
禅舍 = 中舍性(jhànupekkhà = tatramajjhattatà)
相:中舍。
作用:对殊胜的乐亦置之不顾。
现起:对殊胜的乐保持中舍。换言之,它导致相应法 对殊胜的乐保持中舍。
近因:厌离喜(pãti),即克制喜。
不苦不乐 = 舍受 = 第四禅之舍
相:体验跟可喜和不可喜所缘相反的中可喜所缘。
作用:处于中舍。
现起:是不显著的受。
近因:乐的离去,即无乐的第四禅之近行。
想蕴品
想心所(sa¤¤à cetasika)
相:在心里作标志或印记,知道目标之间的差别,譬 如「褐色」、「金色」等等。
作用:一、通过以前所作的标志认得相同的所缘。
二、知道记号,这令心以后能够再次认得「即 是这个」。(如木匠在木板上所作的记号。)
现起:一、心所注意的记号;根据该记号或相去注意 目标。
二、不深入地取目标;不取目标太久。
近因:目标的显现。(如鹿看到用草造成的假人时,会 想象它为「人」。)
行蕴品
通一切心心所(sabba citta sàdhàraõa cetasika)
(5 + 受 + 想 = 7)
(一)触(phassa)
相:接触目标。
作用:目标与识的撞击。
现起:一、因依处、目标与识集合而生起。
二、导致受生起。
近因:出现于诸识之门的境。
(二)思(cetanà)
相:催促或发动相应法朝向目标。
作用:集合(以便相应法不会紊乱)。
现起:指导。
近因:一、依处。
二、目标。
三、从触至作意最为显著的相应法。
(三)一境性(ekaggatà)= 定(samàdhi)
相:一、作为首领。
二、稳定于目标,不散乱。
三、是相应法对目标不散乱之因。
作用:统一俱生法。
现起:一、平静;寂止。
二、智(果)生起之因。
近因:(多数是)乐受。
(四)命根(jãvita)
相:维持相应名法。
作用:令到俱生名法能够从生起至坏灭之间存在。
现起:维持俱生名法存在,直到坏灭。
近因:应受维持的名法。
(五)作意(manasikàra)
相:「推动」或指挥相应法朝向目标。
作用:把相应法与目标连接起来。
现起:面向目标。
近因:目标。
六杂心所(pakiõõaka cetasika)
(一)寻(vitakka)
相:把心投向或导向目标。
作用:全面地撞击目标。
现起:把心导向目标。
近因:目标(或目标 + 依处 + 触)。
(二)伺(vicàra)
相:重复地省察目标。
作用:重复地把相应名法置于目标。
现起:把心钩住目标。
近因:目标(或目标 + 依处 + 触)。
(三)胜解(adhimokkha)
相:确定目标。
作用:对治对目标犹豫。
现起:确定或决定。
近因:另一个需要抉择的目标。
(四)精进(vãriya)
相:努力或能忍受所面对的任何苦。
作用:支持或稳固相应名法。
现起:不放弃。
近因:一、悚惧智(sa§vega¤àõa),在《增支部‧一 集》,佛陀说:「有悚惧智者能正确地精进。」
二、精进事。
悚惧智
一、 生之厄难,即结生生起的苦难。
二、 老之厄难,即老的苦难。
三、 病苦。
四、 死苦。
五、 堕恶趣之苦。
六、 过去生死轮回为基因之苦。
七、 未来生死轮回为基因之苦。
八、 寻食苦,即在今世为了寻食与财富之苦。
省察这八项时,与愧相应地生起的智是俱愧智(sahottappa ¤àõa),亦名为「悚惧」。由于具有此悚惧智者多数会很热忱且精进地修善,如布施、持戒、禅修等等,因此悚惧智是导致精进的近因。
精进事(vãriyàrambha vatthu)
一、 远行之前。
二、 远行之后。
三、 工作之前。
四、 工作之后。
五、 生病时。
六、 病愈后。
七、 得不到足够的食物时。
八、 得到许多食物时。
以上八项任一事发生时,若有如理作意省察智(yoniso manasikàra paccavekkhaõa ¤àõa),它即成为精进之因,而称为精进事。
(五)喜(pãti)
相:喜欢目标。
作用:一、令身与心喜悦。
二、散播胜心生色至全身。
现起:身与心的喜悦。
近因:目标(或目标 + 依处 + 触)。
(六)欲(chanda)
相:欲作。
作用:寻找目标。
现起:要目标;需要目标。
近因:所希求的目标。
十四不善心所(akusala cetasika)
(一)痴(moha)
相:一、心盲目;无法如实知见究竟法的真实性。
二、或无智,即不能透彻地知见究竟法的真实性。
作用:一、不能透彻地知见究竟法的真实性。
二、覆蔽究竟法的真实性。
现起:一、导致错误的修行,或没有正确的修行。
二、令慧眼盲目。
近因:不如理作意,即作意目标(究竟法)为常、 乐、我、净等。
(二)无惭(ahirika)
相:不厌恶恶行,或无耻于恶行。
作用:无耻地为恶。
现起:不退避于造恶。
近因:不尊重自己。
(三)无愧(anottappa)
相:不害怕恶行。
作用:无惧地为恶。
现起:不退避诸恶。
近因:不尊重他人。
(四)掉举(uddhacca)
相:心不平稳(如被风吹起涟漪的水)。
作用:心不稳定(如被风吹动的旗)。
现起:混乱。
近因:对散乱之心起不如理作意。
(五)贪(lobha)
相:执着目标为「我的」。
作用:黏着目标。
现起:不能舍弃目标。
近因:认为诸结之法有乐味。
(六)邪见(diññhi)
相:错误地作意究竟法为常、乐、我、净。
作用:错误地认为究竟法是常、乐、我、净。
现起:错误地理解究竟法为常、乐、我、净。
近因:不想见圣者,如佛陀等等。
(七)慢(màna)
相:骄傲。
作用:高举自己;「称赞」、「奉承」相应名法。
现起:欲自我标榜。
近因:与见不相应的贪。
(八)瞋(dosa)
相:粗野。
作用:一、(如遭受蛇毒之苦)令自己挣扎与颤动。
二、或(如遭受蛇毒之苦)是身体的挣扎与 颤动。
三、怒烧(瞋的)心所依处或身心;如森林 大火。
现起:毁坏身心;或毁坏自己与他人的福利。
近因:九或十种瞋怒事(àghàtavatthu)。
九或十种瞋怒事
一、 当想到「过去他曾做了对我不利的事」时,而感到生气。
二、 当想到「现在他正在做对我不利的事」时,而感到生气。
三、 当想到「未来他将会做对我不利的事」时,而感到生气。
四、 当想到「过去他曾做了对我亲爱的人不利的事」时,而感到生气。
五、 「现在他正在做对我亲爱的人不利的事」时,而感到生气。
六、 当想到「未来他将会做对我亲爱的人不利的事」时,而感到生气。
七、 当想到「过去他曾利益我的敌人」时,而感到生气。
八、 当想到「现在他正在利益我的敌人」时,而感到生气。
九、 当想到「未来他会利益我的敌人」时,而感到生气。
十、 对不应生气之事感到生气,即无理之怒(aññhàna- kopa)。
无理之怒即毫无理由地生气。《殊胜义注》里提及瞋行者(dosacarita):
一、 想到「雨下得太多了」而感到生气。
二、 想到「没有下雨」而感到生气。
三、 想到「天气太热」而感到生气。
四、 想到「天气不热」而感到生气。
五、 想到「起风了」而感到生气。
六、 想到「没起风」而感到生气。
七、 由于不想扫地而对掉在地上的树叶感到生气。
八、 由于风太强,使到自己不能整齐地穿袈裟,而感到生气。
九、 由于不小心踢到树桩跌倒,而对它感到生气。
《根本疏钞》(Målañãka)提及另外九种无理之怒:
一、 当想到「过去他不曾利益我」时,而感到生气。
二、 当想到「现在他没有利益我」时,而感到生气。
三、 当想到「未来他不会利益我」时,而感到生气。
四、 当想到「过去他不曾利益我亲爱的人」时,而感到生气。
五、 当想到「现在他没有利益我亲爱的人」时,而感到生气。
六、 当想到「未来他不会利益我亲爱的人」时,而感到生气。
七、 当想到「过去他不曾导致我的敌人遭受损失」时,而感到生气。
八、 当想到「现在他没有令到我的敌人遭受损失」时,而感到生气。
九、 当想到「未来他不会令到我的敌人遭受损失」时,而感到生气。
(九)嫉妒(issà)
相:嫉羡他人的成就。
作用:不喜他人的成就。
现起:不能忍受看到他人成就;背向他人的成就。
近因:他人的成就。
(十)悭(macchariya)
相:隐秘自己已得或当得的利益。
作用:不能忍受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利益。
现起:一、怨恨与吝啬(因为不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 所得)。
二、或导致不乐、不喜与痛苦。
近因:自己所得。
(十一)追悔(恶作kukkucca)
相:追悔。
作用:追悔已造的恶,以及没有实行的善。
现起:不断忆起时感到后悔,或心感到不快。
近因:已造的恶及未行的善。
(十二)昏沉(thina)
相:不努力;不精进。
作用:去除精进。
现起:心的消沉,或办事的精进力退减。
近因:对导致怠惰的所缘起不如理作意。
(十三)睡眠(middha)
相:心所的不适业。
作用:闭塞识门,或令相应法沉滞。
现起:一、退离目标。
二、昏昏欲睡。
近因:对导致怠惰的所缘起不如理作意。
(十四)疑(vicikãcchà)
相:怀疑(对八事怀疑)。
作用:(对八事)起动摇。
现起:一、导致(对八事)犹豫不决。
二、有多种立场。
近因:对怀疑八事起不如理作意。
对以下八事怀疑:
一、 真实佛。
二、 真实法。
三、 真实僧伽。
四、 戒定慧三学。
五、 过去世,即过去五蕴。
六、 未来世,即未来五蕴。
七、 过去世与未来世,即过去与未来五蕴。
八、 缘起。
二十五美心所(sobhaõa cetasika)
(一)信(saddhà)
相:一、对当信之事(saddheyya vatthu)有信心。
二、对当信之事有信仰与信心。
作用:一、使到相应名法对当信之事清楚。
二、引发自己与相应名法对当信之事有信心, 而不会退减,也不退避。
现起:一、相应名法对当信之事不迷蒙。
二、无疑、无不如理作意,以及不犹豫地确定 当信之事,或使到对当信之事作出决定。
近因:当信之事。
(二)念(sati)
相:一、使到相应法对目标(身、受、心、法四念处) 念念分明而不流失。(不像葫芦般漂浮,而是 像石块般沉入水中。)
二、全心投入于善行。
作用:去除会令目标消失的放逸;不令目标消失。
现起:一、守护心,或守护禅修目标。
二、心面对目标的状态。
近因:一、强而有力的想。
二、或身念处等等。
(三)惭(hiri)
相:对恶行感到厌恶。
作用:耻于造恶。
现起:退避诸恶。
近因:尊重自己。
(四)愧(ottappa)
相:对恶行感到害怕。
作用:害怕造恶。
现起:退避诸恶。
近因:尊重他人。
(五)无贪(alobha)
相:一、心不贪求目标(所缘)。
二、心不执着目标(如水珠不黏住荷叶)。
作用:不执着目标为「我的」或「我的东西」。
现起:不执着目标。
近因:目标(或依处 + 目标 + 触);或如理作意。
(六)无瞋(adosa)
相:一、不粗野。
二、不对抗(如事事皆随顺己意的朋友)。
作用:一、去除怨恨。
二、去除怒火。
现起:如满月般清澈与祥如。
近因:目标(或依处 + 目标 + 触);或如理作意。
(七)中舍性(tatramajjhattatà)
相:平衡心与心所。
作用:一、防止过多或不足。
二、去除偏差(防止心倾向昏沉睡眠或我慢。)
现起:中舍。
近因:相应名法(或依处 + 目标 + 触);或如理作 意。
(八)身轻安(kàya passaddhi)
(九)心轻安(citta passaddhi)
相:平静不安的心所与心,或不安心所与心的平静。
作用:破除心所与心的不安。
现起:心所与心的宁静,或心所与心的轻安与不颤动。
近因:心所与心。
(十)身轻快性(kàya lahutà)
(十一)心轻快性(citta lahutà)
相:去除心所与心的沉重。
作用:破除心所与心的沉重。
现起:心所与心不沉重。
近因:心所与心。
(十二)身柔软性(kàya mudutà)
(十三)心柔软性(citta mudutà)
相:减除心所与心的僵硬性。
作用:破除心所与心的僵硬性。
现起:心所与心对目标无对抗及无阻碍。
近因:心所与心。
(十四)身适业性(kàya kamma¤¤atà)
(十五)心适业性(citta kamma¤¤atà)
相:减除心所与心对善作业的不适应性。
作用:破除心所与心对善作业的不适应性。
现起:心所与心成功于取某所缘为目标。
近因:心所与心。
(十六)身练达性(kàya pagu¤¤atà)
(十七)心练达性(citta pagu¤¤atà)
相:心所与心无疾无病。
作用:破除心所与心之疾病。
现起:心所与心毫无瑕疵。
近因:心所与心。
(十八)身正直性(kàyujukatà)
(十九)心正直性(cittujukatà)
相:心所与心的正直性。
作用:破除心所与心的欺骗性。
现起:心所与心不狡诈。
近因:心所与心。
三离心所(virati cetasika)
(二十)正语(sammà vàcà)
相:不犯恶语。
作用:远离恶语。
现起:不造恶语,即戒恶语。
近因:信、惭、愧、知足等等。
注:依据情况而以「妄语」、「恶口」等取代「恶语」。
(廿一)正业(sammà kammanta)
相:不犯身恶行。
作用:远离身恶行。
现起:不造身恶行。
近因:信、惭、愧、知足等等。
注:依据情况而以「杀生」、「偷盗」或「邪淫」取代「身恶行」。
(廿二)正命(sammà àjãva)
相:不犯邪命。
作用:远离邪命。
现起:不造邪命。
近因:信、惭、愧、知足等等。
梵住心所(brahmavihàra cetasika)
有四个梵住心所,即慈、悲、喜、舍,也称为四无量(appama¤¤à)。在这四者当中,慈是来自无瞋心所,但并非每个无瞋心所都是慈。由于不是每个无瞋心所都是慈,所以在此再说明属于慈(尤其是慈心禅那)的无瞋心所。
慈(mettà)
相:希望及致力于诸有情的福利。
作用:带给诸有情利益。
现起:去除瞋恨。
近因:以如理作意见有情的优点。
(廿三)悲(karuõà)
相:欲拔除诸有情的痛苦。
作用:不忍见他人之苦。
现起:不残忍,或导致对诸有情不残忍。
近因:以如理作意见受尽苦难的有情没有依归。
(廿四)(随)喜(mudità)
相:对快乐的有情随喜;对富裕及有成就的快乐有情 随喜。
作用:不妒嫉他人的成就。
现起:对他人的成就无厌恶,或导致去除厌恶。
近因:见到诸有情的成就。
舍梵住(upekkhà = 中舍性)
相:对诸有情中舍。
作用:平舍地看待诸有情,不憎恨也无喜爱。
现起:减除对诸有情的憎恨与喜爱。
近因:自业正见智(kammassakatà sammàdiññhi¤àõa)。 此智得见诸有情只拥有自己所造的业为财产, 人们也不能因为他人之愿而:
一、 快乐。(意即若有人散播慈爱给他,他也不能因此而快乐起来。)
二、 得以脱离痛苦。(他不能因为他人修悲心观之愿,而得以脱离痛苦。)
三、 不使已有的财富不退减。(他所拥有的财富,不能因为他人修喜心观之愿,而得以不退减。)
(廿五)无痴(pa¤¤à = 慧根 = 慧)
相:一、透彻地如实知见究竟法的自性相与共相。
二、毫无瑕疵地彻知究竟法,如神射手般一箭 贯穿目标。
作用:如油灯般照亮目标(意即驱除遮蔽目标的黑 暗愚痴)。
现起:对目标无迷惑(如受到好向导指示森林的途 径)。
近因:定。(佛陀说有定者能如实知见诸法。)(此定 尤其是观智的近因。)
缘起品
(一)无明(avijjà)
相:不知究竟法(paramattha dhamma)的真实性。 换言之即是与知见究竟法真实性的智相反。
作用:令到相应法与无明之人愚痴。
现起:覆盖究竟法的真实性。
近因:四漏(àsava)。[3]
(二)行(saïkhàra)
相:集起;准备(造业)。
作用:造作以便结生生起。换言之即是集合果(识与 名色)或导致果(识与名色)生起。
现起:它呈现于禅修者之智为思最为显著。
近因:无明。
(三)识(vi¤¤àõa)
相:识知或取目标。
作用:作为名色法的首领。
现起:与前世连结的状态。
近因:行,或依处色与目标。
(四)一、名(nàma = 心所)
相:倾向或朝向目标。
作用:相互地与识相应。
现起:不能各别地分开。
近因:识。
(四)二、色(råpa)
相:会有变化。
作用:色法分散,之间并无结合。(因为它们并没有相 应之相,sampayoga lakkhaõa。)
现起:无记(abyàkata),即非善非不善;或不能取目 标的状态。
近因:识。
(五)六处(saëàyatana)
相:撞击,或增益(àya)心与心所。
作用:看、听、嗅、尝、触与识知。(这只是个隐 喻,是指在各处门生起的识,见《大疏钞》 与《随疏钞》。)
现起:作为五识、意界和意识界进出的处门与依处。
近因:名色。
眼处(cakkhàyatana)
相:准备让色所缘撞击,或增益眼门与意门心路过 程的心与心所。
作用:看色所缘,即取色所缘。(记载于《大疏钞》)
现起:作为眼识的依处;作为眼门心路过程名法进 出的处门。
近因:名色。
禅修者应各别地辨别所有六处的相、作用、现起与近因。(眼处至意处)
(六)触(phassa)
相:接触目标。
作用:撞击目标。
现起:因依处、目标与识三者集合而生起。
近因:六处。
眼触(cakkhu samphassa)
相:接触色所缘。
作用:撞击色所缘。
现起:因眼所依处、色所缘与眼识三者集合而生起。
近因:眼处。
禅修者应各别地辨别六触的相、作用、现起与近因。(眼触至意触)
(七)受(vedanà)
相:体验目标的感觉。
作用:受用目标的感受。
现起:乐与苦的状态。
近因:触。
眼触生受
相:体验色所缘的感觉。
作用:受用色所缘的感受。
现起:乐的状态(与善果报眼触生受);苦的状态 (与不善果报眼触生受)。
近因:眼触。
禅修者应各别地辨别六受的相、作用、现起与近因。(眼触生受至意触生受)
(八)爱(taõhà)
相:苦之因。
作用:非常乐于目标和界。
现起:心不满足于目标和界。
近因:受。
禅修者应各别地辨别六爱的相、作用、现起与近因。(色爱至法爱)
(九)取(upàdàna)
相:执取目标。
作用:[ 以爱见(taõhà diññhi)错误地注意目标之 后,] 不放下目标。
现起:一、属于强烈的爱(欲取)。
二、邪见(其余三种取)。
近因:爱。
四种取:
一、 欲取:极强烈地执取五根所缘与界(即欲界)。
二、 见取:极强烈地执取种种邪见(除去我论见与戒禁取见)。
三、 戒禁取:极强烈地执取邪行,如学狗、学牛等,以为这样修能够令自己解脱生死轮回,以及清净自己的烦恼。
四、 我论取:极强烈地执取我论,即至上我(= 造物者)与灵魂我(= 被造者)。
(十)有(bhava)
注:对于业有与生有,注释把它们作为一体来解说。为了方便智未成熟者,在此说明对它们各别的辨法:
(A)业有(kamma bhava)
相:是业,即业生起。
作用:引生生有。
现起:善与不善法。
近因:取。
(B)生有(upapatti bhava)
相:业果;是业的果,即业果的生起。
作用:因为业而生起。
现起:无记果报(不善不恶)。
近因:取。
(十一)生(jàti)
相:在一期生命中,诸蕴的首次生起。
作用:有如给予(轮转有情具有诸蕴的一世)。
现起:(与前世无间隔地)在今世诸蕴生起的状态, 或种种苦果的生起。
近因:业有。
注:在一期生命中,首次生起的诸蕴是结生蕴。因此注释说生(jàti)的相是首次生起。
(十二)一、老(jarà)
相:一期生命中诸蕴的成熟与老化。
作用:趣向死亡。
现起:失去青春。
近因:生。
(十二)二、死(maraõa)
相:更换一世的诸蕴。
作用:一、分隔一世的诸蕴;令到分开。
二、一世的诸蕴终结与分离。
现起:与今世分离的状态。
近因:生。
愁(soka)
相:内里在燃烧,或心发愁。
作用:彻底地燃烧心。
现起:对失去亲戚等处境不断地发愁。
近因:面对不可喜目标,例如失去亲戚等。
悲(parideva)
相:不断地哭泣;出声痛哭。
作用:宣说功德与过失。
现起:有悲的有情,或心的不稳定与旋转,或导致 混淆与晕转的心。
近因:面对不可喜目标,例如失去亲戚等。
苦(dukkha)= 身苦(kàyika dukkha)
即与「苦俱身识」相应的「受」是苦。(选出它的苦受来辨别。)
相:令身体遭受苦楚。
作用:令到缺乏智慧者内心不快。
现起:身体的痛苦。
近因:能带来此苦的不可喜目标。
忧(domanassa)= 心所之苦(cetasika dukkha)
相:令心遭受苦楚。
作用:令与瞋相应的心烦燥。
现起:内心的痛苦。
近因:能带来此忧的不可喜目标。
恼(upàyàsa)
能带给面对失去亲戚等的有情极度内心痛苦的瞋是恼。(这即是说它并不是忧受domanassa vedanà。)有些论师说它是行蕴十四不善心所的其中之一。
相:彻底地燃烧内心,或不正常地执着失去的亲戚等。
作用:导致悲叹。
现起:身与心投入于目标,如失去亲戚;或导致身与 心投入于目标,如失去亲戚。
近因:面对不可喜目标,例如失去亲戚。
--------------------------------------------------------------------------------
[1] 中译按:推度心是三种无因果报意识界之一,它能出现于心路过程里的推度与彼所缘,也能出现为结生、有分与死亡三离路心。所以它也能取法所缘为目标。
[2] 中译按:此确定是「意门转向心」。「意门转向心」能出现于五门心路过程里的确定,以及意门心路过程里的意门转向。因此它也能取所有六所缘为目标。
[3] 中译按:四漏是欲漏、有漏、邪见漏与无明漏。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