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禅净双修(十二)
净界法师:禅净双修(十二)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面,丙二、功德利益。
净土宗的特点,它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也就是一种他力解脱的法门。我们来世的解脱,也包括今生的安乐,其实是弥陀所加持我们的。那么我们要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想尽任何办法,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做这件事情。那么感应道交这当中你要做两件事:第一个是应无所住,第二个是生其心。我们一般的生命都是跟我们眼前的五蕴身心感应,因为你不断地忆念它,不断地执着它,所以你来生只好再出现一次。那么现在我们必须要对五蕴的执取要先放下。在憨山大师说,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修念佛的人一定要修般若法门呢?我专心念佛就好,我直接转念念佛就好,把对五欲的执取直接,不要透过般若,直接就这样转过去,对五欲的执取把它转到佛号去,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加一个禅观在里面?憨山大师说,你做不到的,你做不到的,因为五蕴对我们是非常熟悉的境界,我们在三界打滚得太久,每一次的生命都有一个五蕴身心,对我们来说这件事情太过熟悉了,太熟悉了。我们对我们的色身的执取,对我们内在的感觉、感受,对我们一时的想法太熟悉了,这种事情太熟悉了,连做梦都能够知道它的存在。所以你假设没有经过般若法门的破执,你根本转不过去。换句话说,憨山大师说,假设没有修般若法门来破执,临命终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对三界五蕴身心世界的贪着的念头现前,也可能你佛号的力量也现前。但是不幸的是,我们对于身心世界的执取是熟境界,佛号是生境界,结果就随五蕴身心而流转,因为它势力强大,强者先牵。所以我们在生起忆佛念佛之前,要先把我们经常习惯性在五欲流转的那些心,把它找回来,不要再这样下去了,这个会创造生死业力的。
所以这个禅观的思想就是把心带回家,这个心老是在五欲里面跑,迟早要坏事的,临命终肯定要颠倒的。所以禅观是无住,以无住为住,先把在五蕴身心的心慢慢地收回来、慢慢地收回来,当然这不是一天两天,但至少你要给自己一个方向,就是我年纪越大的时候,我这念心一定要对外境的执取要慢慢收回来。我们不可能说,你平常对五蕴身心很执着,临命终的时候突然间不执着,没有这回事情,不可能有这种事情!你这棵树平常往东边在倒,它怎么突然间起床的时候跑到西边去了?不可能有这种事情!你一定是慢慢调整的,习惯性的东西你要慢慢调整。所以佛陀要我们从五欲里面抓出来,拉回来,刚开始有一点强人所难,但是你要勉强自己,因为这是你唯一的道路。所以先求无住,然后生起忆佛念佛的心,肯定成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好,那么前面是把心带回家,禅观是把心带回家;那么净土的人,是从家里面再重新出发,往净土方向走去。一个是把心带回家,一个是重新出发。我们看净土的功德利益,有两种:一个是现世的安乐,一个是来世的解脱。看第一段的经文: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澫益大师说,这段的经文等于是说出了整个净土宗最重要的心地法门,都在这里面。若众生心,这个众生当然指的是我们这种生死罪恶凡夫,我们这念心夹带了无量无边的烦恼,无量无边的罪业。但是没关系,你不要执着它,我们讲过,不要跟它走在一起,跟它保持距离,让它慢慢地沉淀下来。一个有志于求生净土的人,你一定要跟你的烦恼的心、罪业的心保持距离,不要再随顺它了,心常觉照,不随妄转。然后呢,在无住的基础之下做两件事——忆佛、念佛。我们先讲念佛。念佛是一种止——安住的一种念力,当然这个佛号在念佛当中,它主要是靠音声来摄持我们这念心,就是你要“一句弥陀念诵听”,你在心中要产生一个归依的心念,然后透过嘴巴的读诵来创造音声,最后你再听回去。所以打佛七也好,打佛三也好,刚开始你只有做一件事情——听你的音声,你的心就跟着你的音声走。对了,你每一个动作都要听到你的音声,这个就是念佛,把心安住在你的佛号的音声。所以在整个打佛七当中,刚开始你就是创造一个音声,然后把你的生命投进去。念到最后你身心世界不存在,只有一句佛号,法界一声。
这个念佛主要是一种安住的止,那么忆佛这个是关键了,就是平常的观照。我们平常除了念佛以外,要不断地忆念弥陀的功德,当然弥陀的本愿功德了。忆念弥陀本愿功德,这个地方善导大师讲得就很清楚了。善导大师在讲四十八愿的时候,他讲到往生的三资粮: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善导大师把这个至心信乐有详细的发挥。那么至心信乐在整个善导大师的开示当中,他解释成为“顺从本愿”,就是我们一个罪恶凡夫,你时时刻刻每一个念头要归顺在弥陀本愿的座下。比方说,你必须把你生命的功德,我为什么能够创造善业?我为什么能够拜佛?你要不断地观想这是阿弥陀佛本愿的摄受。你为什么能够有今生的福报?你也要观想这是弥陀本愿的摄受。我们在往生净土的人,避免去思考自我意识,诶,我自己有这个善业,那就完了。那你就是活在自我意识嘛!那你这个叫顺从本愿?不是。你顺从自己,顺从自我嘛!那表示你还有力量来面对生命嘛!那你这个算是什么一心归命通身靠倒?那个三岁的小孩子他没办法站,整个身体靠在阿弥陀佛的身上。所以忆佛的意思就是,你不断地忆佛,你的心跟佛的心是永远同在一起的。我现在为什么还能够走路?因为弥陀的本愿摄受。为什么我能够拜佛呢?答案只有一个:是阿弥陀佛本愿对我的摄受。所以印光大师说,你必须要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你必须要把你的身心世界全部地、毫无保留地投入到弥陀的本愿功德海当中,这样子叫作顺从本愿。善导大师讲出一个标准:你如果认为你业障深重,你不能往生——抗拒本愿!你还活在自我意识,表示你没有完全投入到大觉海。你认为你福报不够,不能往生——抗拒本愿!你没有真正地忆念佛陀。所以这个忆念这个忆字,要以善导大师的解释,就是有顺从的意思,顺从。你必须把你的身心世界毫无保留地跟弥陀的本愿结合在一起,而且是你平常就要有这种心态。所以我们这样子讲,我们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要能够心心相印、感应道交,最大的障碍是什么?自我意识是非常可怕的。我们捏造一个自我,然后以自我为中心,那你很难跟弥陀感应道交,因为你活在自我意识当中。所以禅观它要破的就是帮你扫除这个障碍,这个五蕴身心,照见五蕴皆空,我空法空。五蕴里面它只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一个暂时的水泡、暂时的假相,没有真实的自我,你很容易顺从本愿。修般若法门的人,要我们顺从本愿非常简单,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身心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所以我们在念佛的当中,除了你一个佛号以外,你的归依的心、一心归命的心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你用什么心态来念佛?你必须把你的生命完全投入到弥陀的本愿海当中,那么依止这样的心情把佛号提起来。
那么这样有什么好处呢?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指的是今生能够见佛,当来指的是临命终见佛。那么见佛有两种:一个是必定见佛,一个是去佛不远。那么这一段经文在古德的注解当中有两层意思:必定见佛叫作显应,你很清楚地看到弥陀现前给你加持,这在《念佛感应》里面很多公案;那么第二种是去佛不远,它是一种冥应,冥冥当中的感应,就是我们感觉不出来,但事实上阿弥陀佛已经帮我们化解很多障碍了。所以我们有时候觉得好像我们念佛还有障碍,其实你不念佛更糟糕。因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本来它就对我们释放一种忆念的力量,所以你一旦忆念的时候马上感应。马上感应,但是感应的情况,有一种是你能够见闻觉知的,有一种是你不能见闻觉知的,叫作冥应。那么一旦见佛或者是去佛不远,你有什么好处呢?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你不必假借其它的方便力就能够心开意解,破除一切的障碍,增长我们的善根。这是把净土的因果表出来,净土宗的因地就是忆佛念佛,它的果地的功德就是现前当来必定见佛。那么这样的情况讲出一个譬喻,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就是一个作香的人,他本身没有香气,但是他经常地跟香在一起,他就沾满了香气。香气如此,光明也是这样,我们身上没有光明,但是我们经常跟光明在一起,我们就能够得到光明。那么这个就是我们不断地去创造佛号,然后以一种归依的心整个顺从在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之下。
当然这个地方所强调的偏重在信心,一种信仰的心来念佛产生的一种现世的消灾跟免难。我们讲一个实际的公案。在台中莲社有一个佛友叫作李水锦居士,他的母亲,李水锦。这个李水锦居士他的母亲是受了菩萨戒的。后来这个母亲她在七十几岁的那一时候,她的右边的胸口长了一个肿瘤,医生的判断是肝癌的第三期,这个癌细胞扩散了,已经没办法开刀了。那么这个时候她躺在病床当中非常痛苦,因为癌细胞已经完全扩散了。但是这个人,她对阿弥陀佛的归依很强。她在六个月当中每天早课跟晚课的时间勉强自己起来忆佛拜佛,不能拜要他拜,不能专要他专。后来有一天晚上十点多的时候,她看到窗口有一道金黄色的光明整个照进来,照到她的身体。这个时候她突然间感到她胸口长肿瘤的地方的皮肤裂开来,流出很多黑色的脓血。那么她把这个血擦干以后,第二天早上起床,诶,她的精神体力慢慢恢复。结果再去检查,她的肝癌的肿瘤完全消失掉了。那当然这个是一种必定见佛,就是很明显的一种感应,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他每一个愿都有一种加持力,那每一个愿都释放出对众生的忆念。那么这个居士她也释放出她的忆佛念佛,包括对阿弥陀佛的顺从归依,也包括不断的持名,结果去触动了四十八愿,对她产生一种强大的加持力而产生一种现世的安乐。在大乘经典上说,佛菩萨他的福报可以跟我们分享,但是佛菩萨的智慧善根不能跟我们分享,智慧你要栽培。但是他可以把他的福报来帮助我们消灾免难,这一点做得到的。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