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帕奥禅师:止观禅修的指导与问答 第六讲 如何透视缘起法的环结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10日
来源:   作者:帕奥禅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帕奥禅师:止观禅修的指导与问答 第六讲 如何透视缘起法的环结

 

  前言

  在上次讲座中,我解释如何辨识名法(nama);而在更前一次的讲座中解释如何辨识不同种类的色法(rupa)。如果能以我所解说的方式来辨识名色法,你也将能辨识名色法的因缘,意即:辨识缘起法(paticca-samuppada)。缘起法乃是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当中因与果作用的方式。

  佛陀根据听众的根器而教四种缘起修法,而第五种缘起修法则是舍利弗尊者所教,且记载于《无碍解道Patisambhidamagga》中。详细解说这么多种方法将耗费相当的时间,因此,我只解说最常教导禅修者辨识缘起的两种方法。那就是舍利弗尊者所教的第五法,以及佛陀在《相应部.因缘品 Nidana Vagga, Samyutta Nikaya》、《长部.大因缘经 Mahanidana Sutta, Digha Nikaya》等经里所教的第一法。

  这两种方法都需要辨识过去、现在、未来的五蕴(khandha),以及透视它们之中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做到这一点之后,你就能进而修行佛经与注释中教导的其它种辨识缘起的方法。

  缘起之三轮

  在缘起的过程中有三种轮(vatta),即:

  一、 烦恼轮(kilesavatta):无明(avijja)、爱(tanha)、取(upadana)。

  二、 业轮(kammavatta):行(savkhara)、业有(kammabhava)。

  三、 果轮(vipakavatta):识(vibbana)、名色(namarupa)、六处(ayatana)、触(phassa)与受(vedana)。

  而生、老、死则是识、名色、六处、触与受的生、住、灭。

  如何辨识过去

  要辨识过去,首先你应以蜡烛、花或香供养佛塔或佛像,并且发愿来世成为比库、比库尼、男人、女人或天神。

  然后,你应回来静坐,修行禅定,然后辨识内在与外在的名色法。这很重要,如果不能辨识外在的名色法,你将很难辨识过去的名色法,因为辨识外在的名色法与辨识过去的名色法二者很相似。

  接着,你应辨识在你供养佛塔或佛像时的名色法,当作它们是外在的对象来辨识。如此做时,你在供养时的影像就会出现。你应辨识那个影像里的四界。

  当那个影像粉碎成色聚时,你应辨识六处的所有种类色法,尤其是心处的五十四种色法。然后你将能辨识有分心,以及发生在有分心之间的意门心路过程。你应向前与向后地来回辨识这些意门心路过程,寻找「烦恼轮」(kilesavatta)与「业轮」(kammavatta)意门心路过程。业轮意门心路过程的速行心有三十四或三十三个名法,烦恼轮意门心路过程的速行心有二十或十九个名法,因人而异。之后,你应辨识它们所依靠的色法。

  我将举例说明:若有人以蜡烛、花或香供养佛像,并发愿来世投生为比库。

  在此情况下,无明是错知「比库」为实体;爱是渴望生为比库;取是执着比库的生活。无明、爱、取这三项构成烦恼轮。而行则是供养的善「思」(cetana);业有是与那些行相应的业力。行与业有这两项构成业轮。

  当你能辨识刚过去的烦恼轮与业轮之后,你应辨识更远的过去名色法,例如那次供养之前的名色法。然后,你应重复同样的修行步骤,再辨识更远的过去名色法。如此,你将能辨识在一天以前、两天以前、三天以前……发生的名色法。如此细密地向过去辨识,最后你将能见到在今世投胎时,与结生识(patisandhi-citta)相应的名色法。

  你应辨识更远的过去,以便寻找今世投胎的原因。你将见到存在前世临死时的名色法,或临死速行心(maranasanna-javana-citta)的对象。

  临死速行心的对象有三种可能,即:

  一、 业(kamma)──如:促成供养行为的思再度现起等。

  二、 业相(kamma-nimitta)──如:佛塔、比库、花或供养物。

  三、 趣相(gati-nimitta)──将要投生的地方。若将投生人道,那么此即是母亲的子宫,通常看起来像红色的毛毯。

  如果能辨识临死时的名色法,你也能辨识临死速行心的对象──业、业相或趣相,此对象的出现乃是能产生今世结生识的业力所造成。若能辨识此对象,你也能辨识产生今世相关果报五蕴的行与业有(业力),以及围绕着它们的无明、爱与取。然后,你应辨识与业轮和烦恼轮相应的名法。

  实例

  为了能有更清楚的了解,我将举真实的例子来说明禅修者能辨识到哪些现象。当某位女禅修者辨识前世临死时的名色法时,她见到一个女人以水果供养比库的业。然后,她从辨识四界开始,辨识那个女人的名色法。她发现那个女人是一个非常贫穷而且未受教育的乡下人。因为想到自己困苦的处境,所以供养比库并发愿来世成为受教育的城市女人。

  在这个例子中,无明是错知「受教育的城市女人」为实体;爱是渴望成为受教育的城市女人;取是执着受教育的城市女人的生活;行是供养水果给比库的善良动机(kusala-cetana善思);业有乃是那个行的业力。

  在今世,那个女人是缅甸大都市里受教育的女人。她能以正见直接透视:前世供养水果的业力如何造成今世的果报(异熟)五蕴。能够如此辨识因果的能力称为缘摄受智(paccaya-pariggaha-bana辨识因果的智慧)。

  再举一个稍微不同的实例。有一个男人辨识到在前世临死速行心的时刻,有四个业争着成熟:其中一个业是教授佛经;一个是讲说佛法;一个是禅修;最后一个是教导禅修。当他追查是哪一个造成今世的果报五蕴时,他发现那是禅修的业。进一步追查当时所修的法门时,他发现那时正在修行观禅,观察名色法的无常(anicca)、苦(dukkha)与无我(anatta)三相。接着他更进一步追查,见到在每次禅坐之前与之后他都发愿:来世要成为男人,出家作一位宣扬佛法的比库。

  在这个例子里,无明是错知「男人、宣扬佛法的比库」为实体;爱是渴望成为男人、宣扬佛法的比库;取是执着男人、宣扬佛法的比库之生活;行是修行观禅的行为;业有是该行为的业力。

  当你能如此辨识前一世,并观察到前世的无明、爱、取、行与业有这五因,以及今世的结生识、名色、六处、触与受这五果之后,必须以同样的方式逐渐地向过去辨识到以前第二世、第三世、第四世……。如此,尽你所能地辨识过去多世。

  如果所辨识的过去世或未来世是在梵天界,则只有眼、耳及意三门;在欲界天或人道,则最多有六门。

  如何辨识未来

  借着辨识过去世因果而培育起观智的力量之后,你也能以同样的方法辨识未来世的因果。你将看到还会变化的未来,乃是过去与现在因的果报,现在的因也包括你正在进行的禅修。要辨识未来,首先应辨识现在的名色法。然后向未来观察,直到今世临死的时刻。那时,你将见到业、业相或趣相因为今世或过去世所做某种业的力量而生起。然后,你应当辨识到来世投生时的名色法。

  你必须辨识到无明灭尽无余,这发生于最后一个未来世你证悟阿拉汉道(arahatta-magga)之时。你必须继续追查到五蕴灭尽无余的时候,这发生于阿拉汉的生命结束时,即你般涅盘之时。如此,你即已辨识到未来因为无明灭尽,所以名色法灭尽。

  这种辨识过去、现在、未来的五蕴,以及它们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我们称它为第五法。修成第五法之后,你可以学习佛陀所教导的缘起第一法。

  缘起第一法乃是以顺行的次第经历三世。开始于过去世的因:无明、行;它们造成现在世的果:识、名色、六处、触、受。然后现在世的因:爱、取、业有,造成未来世的果:生与老死等所有痛苦。

  你必须在烦恼轮中寻找无明、爱与取,并观察它如何引起业轮,以及业轮中的业力如何产生投生时的果报五蕴。

  依照第五法与第一法来辨识缘起的简略说明到此结束。还有许多未述及的细节,你可以在跟随适当老师修行时学习到它们。

  问答(六)

  问6-1:修行安般念但无法见到禅相的禅修者应如何检查自己的身心,以便他的修行能提升乃至达到禅那?换句话说,禅相的生起需要那些条件?

  答6-1:无论那一种修行法门,持续不断的修行都是必需的。修行安般念时,无论身体处在那一种姿势(一切威仪)你都必须专注于呼吸的气息,并且要以尊重的态度如此做。当行、立、坐、卧之时,你应只注意气息而已,不应注意其它的对象。应当停止胡思乱想,停止交谈(禁语)。若你持续不断如此精进,定力将会慢慢进步。唯有深强有力的定才能产生禅相。若没有禅相(尤其是似相),则禅修者无法达到禅那,因为安般念禅那的对象是安般念似相。

  问6-2:坐的姿势会影响初学者专注与进入禅那的能力吗?有些禅修者坐在凳子上修行,他们能否进入禅那?

  答6-2:对初学者而言,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以坐姿最好修行。但是那些在修行安般念方面有足够波罗蜜的人,能以任何姿势轻易地进入禅那。修行到工夫纯熟的禅修者,也能以任何姿势进入禅那。因此,他们能坐在凳子或椅子上进入禅那。

  舍利弗尊者与须菩提尊者是很好的例子:舍利弗尊者精通灭尽定(nirodha-samapatti)。入村托钵时,他总是在每一家门前先入灭尽定,唯有从灭尽定出来之后才接受供养。须菩提尊者则精通慈心观。他总是在每一家门前先入慈心禅(metta-jhana),从慈心禅出来之后才接受供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希望施主得到最大的利益。他们了解如果他们这么做,无量及超胜的善业将在施主的心路过程中产生。他们对施主有充分的慈悲,所以愿意如此做。如是,他们能够在站立的姿势入定。

  问6-3:安般念第四禅的对象是什么?如果在第四禅已经没有呼吸,那么还有禅相吗?

  答6-3:虽然在安般念第四禅中已经没有入出息,但是仍然还有安般念似相。由于该安般念似相乃是依靠自然的呼吸而产生,因此还是可以称为入出息(assasa-passasa)。《无碍解道Patisambhidamagga》的注释以及《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的注释都解说到这一点。

  问6-4:禅修者能否直接从安般念进入无色禅(arupa-jhana-samapatti)或转修慈心观?

  答6-4:不能直接从安般念第四禅修行无色禅。为什么呢?因为无色禅中的空无边处禅(akasanabcayatana-jhana)是透过先除去遍禅相而后产生。除去遍相之后,专注于空间(akasa),空无边处禅的对象将会生起。当禅修者见到空间时,他必须逐渐地将空间扩大。当空间向各个方向扩展之后,遍相将会消失。禅修者必须将此空相继续扩展到无边宇宙,此空相是空无边处禅的对象。接着,识无边处禅(vibbanabca-yatana-jhana)的对象是空无边处禅心。无所有处禅(akibcabbayatana-jhana)以空无边处禅心的不存在为对象。非想非非想处禅(nevasabba-nasabbayatana-jhana)的对象是无所有处禅心。所以,四无色禅以遍处的第四禅及遍相为基础。若不除去遍相,则无法进入无色禅。因此,若禅修者修行安般念达到第四禅之后,接着想进入无色禅,首先他应修行十遍达到第四禅,然后才能进入无色禅。

  如果他想从安般念第四禅转修慈心观(metta-bhavana),这是可以办到的,没有问题。他必须借着安般念第四禅的光来照见作为慈心观对象的那个人。如果他的光不够强,那么可能会有一点问题,但这种情况很少见。在他达到第四禅之后,修行慈心观会很快地成功。

  问6-5:如何才能决定或选择自己死亡的时间?

  答6-5:如果你修行安般念达到阿拉汉道,则能准确地知道自己般涅盘的时间。《清净道论》提到一位在行走时证入般涅盘的大长老:首先他在自己行禅(经行)的道路上画一条线,然后告诉一起修行的朋友说:当他走回到那条线时将入般涅盘。结果完全如他所说的情况发生。对于还未证悟阿拉汉果的人,如果能修行缘起法,透视过去、现在、未来的因果关系,他们也能知道自己的寿命。但无法像刚才说到的大长老那样准确,他们无法知道确定的日期,只能知道将死的大概时间。

  然而阿拉汉乃是依照业果法则而般涅盘或死亡,并非依照自己的意愿。这里有舍利弗尊者所诵的一首偈颂:

  ‘Nabhinandamijivitamnabhinandamimaranam;kalabcapatikavkhami,nibbisambhatakoyatha.’──「我不爱生,也不爱死,只是等待般涅盘的时间,好像官府职员等待分发薪资的日子一样。」

  「在他希望的时间死亡」称为「决意死」(adhimutti-marana胜解死)。通常只有波罗蜜成熟的菩萨才能做到。为什么呢?因为当他们投生于天界时,在那里没有履行波罗蜜的机会,他们不想浪费时间,所以有时会「决意死」,然后投生到人间,继续修习波罗蜜善行。

  问6-6:若有一天我们会发生意外事故而死,如:飞机失事,我们的心能否在那时「离开」身体,以便不受任何身体的痛苦?如何才能办到?在那时,禅修者能否凭借修行的力量而无畏、自在?这需要什么程度的禅定?

  答6-6:所需要的禅定程度是如意通(iddhividha-abhibba神变通)的程度。在那时,你可以尝试借着此神通而逃脱危险。但是,如果你有已经成熟的恶业,那么,神通也无法使你免除恶报。你应记住目犍连尊者的例子:他专精于神通,但是在恶业成熟的那天,他无法进入禅那。这是因为成熟之恶业力量的缘故,不是因为烦恼或五盖。所以强盗们能将他的骨头打碎得像米粒一般细。只有当强盗们以为他已经死亡而离开之后,他才能再进入禅那,而回复神通力。他下定决心使身体回复完整,然后来见佛陀,请求佛陀准许他入涅盘。接着他回到迦拉昔拉僧寺(KalasilaMonastery),并且在那里入般涅盘。他那成熟的恶业先产生果报,然后其业力才会消散,而只有那时他才能回复神通力。

  如是,如果你没有即将成熟的恶业,而且有神通,你能尝试从空难中逃脱。但是,普通的禅那或观智不能解救你脱离此危难。事实上,我们可以说一个人会遭遇这种意外事件的理由,通常是因为恶业已经成熟的缘故。

  心无法离开身体,因为心必须依靠身体的六处之一才能生起。六处乃是: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舌净色、身净色与心所依处。这六处都在你的身体中。生在人世间,若不凭借任何一处,心则无法生起。这是为何心不能离开身体。

  然而,如果你有禅那,我们建议你在发生危险之时迅速地进入禅那。这是指你必须已经完全熟练于入禅的工夫。如果你能在那时进入禅那,该禅那善业可能会帮你脱离危险。但我们无法保证确能如此。万一在禅那中死亡,你会投生到某一层梵天。

  如果你擅长于观禅,那么,在危险之时你应再度修行观禅。你应辨识行法(savkhara-dhamma)无常、苦、无我的本质。如果能在死亡发生之前彻底地修行观禅,你可能会证悟某一种道(magga)与果(phala),而死后投生于善道。若你证悟阿拉汉果,则将进入般涅盘。然而,万一你既没有神通或禅那,也不能修行观禅,你仍然能凭借着够强而且能导致长寿的善业而逃脱,正如摩诃迦那迦菩萨(Mahajanakabodhisatta)的例子。

  有一次摩诃迦那迦王子所乘的船沉入大海洋里,除了他之外,其它乘客都死在海洋中。他奋力在海洋中游了七天七夜。最后,由于他过去世的善业,护海女神把他救上岸,得保不死。

  问6-7:证悟道果的圣者(ariya)不会再退为凡夫(puthujjana),这是正性决定(sammatta-niyama)的法则。得到授记的人不能放弃菩萨行,这也是正性决定的法则。但是佛陀宣称一切法都是无常[1]。上述所说的正性决定法则是否符合无常的法则?

  答6-7:在此你必须了解什么是法则,以及什么是常。依照业报的法则,恶业(不善业)产生恶报,善业产生善报,这是恒常不变的法则。但这是否表示善业与恶业是常(nicca)的呢?请思考这个问题。

  如果善业是恒常的,那么请思考这点:现在你正在听闻佛陀所教导的《阿毗达摩》,这是闻法的善业。它是恒常的吗?如果它是恒常的,那么在这一生当中,你将只有这个业,没有其它的业。你了解吗?善业产生善报,恶业产生恶报,这是恒常的法则,但这并不表示业本身是恒常的。善思(kusala-cetana善的动机)与不善思(akusala-cetana不善的动机)是业。这些业一生起之后就立即消灭。这就是它们的无常本质。但是业力(能产生个别果报的潜在力量)仍然存在名色的过程当中。

  假设这里有一棵芒果树,现在树上没有果实,但是终有一天它会结成果实。你可以说能产生果实的那个力量存在芒果树中。那个力量是什么呢?虽然我们剖析了树叶、树枝、树皮与树干,仍然无法找到那个力量,但并不表示它不存在,因为终有一天芒果树会产生果实。同样地,我们并没有说善业与恶业是恒常的;我们说业力以潜在力量的形式,存在于名色的过程中。并且有一天,当此力量成熟时,它会产生果报。

  现在,让我们来讨论「正性决定」(sammatta-niyama)。我们说道果法(maggaphala-dhamma)是正性决定的法,但是我们并未说道与果是恒常的。它们也是无常的。可是,道智的力量存在于证悟道果与涅盘者的名色过程中,那个力量也称为正性决定,它能产生一层比一层高的果位,而不能产生较低的果位,这是恒常不变的法则。在此你应当考虑到:证悟阿拉汉果是不容易的,必须付出极大的精进来修行,同时坚强的毅力也是必要的。例如:释迦牟尼菩萨在他的最后一生中,为了证悟与一切知智(sabbabbuta-bana)相应的阿拉汉果,非常精进地苦行了六年。你可以想象那是多么的艰难。如果经历无数艰难而证悟阿拉汉果之后,他又再变成凡夫,那么修行的成果何在呢?你应仔细思考这一点。

  现在,我要解释在什么情况下,菩萨能得到授记?

  ‘Manussattamlivgasampatti,hetusattharadassanam;

  pannajjagunasampatti,adhikarocachandata;

  atthadhammasamodhanaabhiniharosamijjhati.’

  具足下列八项条件时,他能够得到授记:

  一、Manussattam:他生为人。

  二、Livgasampatti:他生为男人。

  三、Hetu(因或根):他有充分的波罗蜜,只借着听闻佛陀讲说关于四圣谛的短偈,就足以证悟阿拉汉果。这意指:他必须曾在过去世彻底地修行观禅,达到行舍智。

  四、Sattharadassanam(见佛):他遇见佛陀。

  五、Pabbajja(出家):他出家为隐士或比库。

  六、Gunasampatti(成就善德):他修成八定(samapatti)与五神通(abhibbana)。

  七、Adhikaro(增上行):他具备能接受授记的充分波罗蜜。这意指:他必须曾于过去生中修行证悟一切知智的波罗蜜,因此他能够从佛陀那里接受授记。换句话说,他必须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播下一切知智的智慧(vijja)与正行(carana)种子。根据《耶输陀罗譬喻经YasodharaApadana》,后来的悉达多太子与耶输陀罗公主曾在数万亿尊佛面前,为释迦牟尼佛的一切知智而发愿,并在这些佛的指导下,修行所有的波罗蜜。

  八、Chandata(强烈意愿):他具有想要成就一切知智的强烈意愿。此意愿需要多强呢?假设全世界充满炽燃的火炭,有人告诉他说:如果他能赤脚从世界的这一端,走过炽燃的火炭,到达世界的另一端,则能成就一切知智。他必定毫不犹豫地走过那火炭。现在我请问你:你愿意走过那炽燃的火炭吗?且先不用说充满整个世界的火炭,如果从台湾到缅甸帕奥村的路上充满火炭,你愿意走过它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能以那样的强烈意愿证悟一切知智。菩萨愿意走过炽燃的火炭,这就是要证得一切知智的强烈意愿。

  如果菩萨具足这八项条件,他必然会得到佛陀授记。释迦牟尼菩萨在燃灯佛(DipavkaraBuddha)时是一位名为善慧(Sumedha)的隐士,他具足这八项条件。这就是为什么他能得到燃灯佛如此的授记:「再过四阿僧祇(asavkhyeyya)与十万大劫(kappa)之后,你必定会证得一切知智,而你的族姓为乔达摩(Gotama瞿昙)」。

  为什么说授记是「肯定的」呢?因为它不会改变。我们并没有说它是恒常的。燃灯佛的名色法是无常的,善慧菩萨的名色法也是无常的,这是事实。但是,只要菩萨还未证得一切知智,其业力(尤其是他的波罗蜜)是不会消失的。燃灯佛的话(指授记)也是不会改变,不会是虚假的。如果那些话改变了,则授记就不是真的。那么就有另一个问题产生,即:佛陀会说假话[3]。佛陀唯有见到上述八项条件都具足时,才会给予授记。例如:当一个精通农业的人看见一棵条件良好的香蕉树时,他能告诉你:这棵香蕉树将在四个月后产生香蕉。为什么呢?因为他精通农业,并且他看到香蕉树长出的花与细叶。同理,当某人具足上述的八项条件时,佛陀看见他将能证得一切知智的果,这就是为什么佛陀给予授记的原因。

  在燃灯佛时,释迦牟尼菩萨是善慧隐士,是一个凡夫;在最后一生证悟成佛之前,他还是一个凡夫;唯有在证悟之后他才成为释迦牟尼佛。在证悟与一切知智相应的阿拉汉道之后,他不能改变他的阿拉汉果位,这是正性决定的法则。这里正性决定的法则指的是:阿拉汉道的结果不能改变。这并不表示阿拉汉道是恒常的,而是指由业力产生的果报是不能改变的。这究竟指的是什么呢?这是指阿拉汉道必然产生阿拉汉果,而且阿拉汉道将灭除所有烦恼、所有恶业与所有善业,这也是必然的。这些烦恼、恶业与善业若未被灭除,则将于般涅盘之后产生它们的果报。这种业果法则称为正性决定,是不会改变的。因此,正性决定与授记并不违背无常的法则。

  在此,我想再多作一些说明:单靠发愿或向往并不足以证得一切知智。当菩萨接受授记时,他们必须已具足上述的八项条件。再者,单靠授记也不能产生成佛之果。即使在得到授记之后,他们仍然必须继续修行,以圆满三种层次的十波罗蜜:

  一、他们必须借着牺牲儿子、女儿、妻子与外在财物来履行十种普通波罗蜜(parami波罗蜜);

  二、他们必须借着牺牲自己的肢体与器官,如:眼睛、手臂等来履行十种中等波罗蜜(upaparami近波罗蜜);

  三、他们必须借着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履行十种上等波罗蜜(paramattha-parami最上波罗蜜)。

  总共有三十种波罗蜜,如果我们归纳它们,那么就只有布施(dana)、戒行(sila)与止观修行(bhavana)。这些是上等的善业,菩萨必须借着牺牲有生命与无生命的财物、自己的肢体乃至自己的生命,来完成这些善业。如果你相信自己是菩萨,你是否能够或者是否愿意履行这些善业呢?如果你能够,并且你也曾经从某尊佛之处得到授记,那么,终有一天你会证得一切知智。但是,根据上座部佛法,在同一段时间里只能有一尊佛出现,所以现在你是不能成佛的。

  再者,菩萨必须以多久的时间履行波罗蜜呢?以我们的释迦牟尼菩萨为例,在得到授记之后,他以四阿僧祇与十万大劫的时间履行波罗蜜,这是最短的时间。然而,在得到授记之前,我们无法确定他已经修行多长的时间。因此,你应记住单靠发愿或向往是不足以成佛的。

  问6-8:当普通弟子(pakati-savaka)修行止观达到缘摄受智、生灭随观智或行舍智之后,死后他将不会堕入四恶道(apaya)。即使由于放逸而退失他的止观,曾经修行止观的业力仍然存在。《闻随行经SotanugataSutta》也说他将快速地证悟涅盘。那么,为什么禅师在六月二日回答问题的开示中说,菩萨从佛接受授记之后(即使他曾修行达到行舍智),仍然会堕入畜生道呢?在那一部经中提到这样的内容?

  答6-8:这是因为菩萨道与普通弟子之道不同的缘故。你可以在《佛种姓经Buddhavamsa》与《行藏Cariyapitaka》里找到有关资料。

  这两种情况怎样不同呢?虽然菩萨已经从佛得到授记,但是证得一切知智的波罗蜜还未成熟,他必须培育波罗蜜直到成熟。例如:释迦牟尼菩萨得到燃灯佛授记之后,还必须以四阿僧祇与十万大劫的时间培育波罗蜜,直到成熟为止。从得到授记到最后一生之间的时期,菩萨有时因为过去所造的恶业而投生于恶道。那时,他还不能灭除那些恶业的业力,所以当业力成熟之时,无可避免地,他必须遭受果报,这是不变的法则。

  但是,对于已经达到缘摄受智、生灭随观智或行舍智的普通弟子而言,他们证悟道智与果智的波罗蜜已经成熟,因此他们能在接着的未来生中证悟道果、彻见涅盘,这也是不变的法则。

  问6-9:阿拉汉也能给予别人授记,这里授记的定义是什么?从那部经或来源可以查到这样的数据?

  答6-9:请查阅《佛种姓经Buddhavamsa》与《譬喻经Apadana》。但唯有具备天眼通(dibba-cakkhu-abhibba),尤其是具有未来分智[4](anagatamsa-bana)的阿拉汉才能给予授记。他们只能见到未来的几生或几劫而已,无法有如佛陀般见到许多阿僧祇劫(asavkhyeyyakappa)。

  问6-10:在非想非非想处定中能否修行观禅?在那部经或数据中能找到此答案?

  答6-10:在任何禅那中都无法修行观禅,而非想非非想处定也是禅那。只有从禅那出定之后,禅修者才可以对禅那法(禅那的心与心所)修行观禅,例如非想非非想处定的三十一种禅那名法。这在《中部.后五十经篇.各别经AnupadaSutta,Uparipannasa,MajjhimaNikaya》中提到。在这部经中,佛陀详细解说舍利弗尊者在证悟须陀洹道果之后十五天里的修行经验。

  例如:舍利弗尊者进入初禅,从初禅出来之后,借着透视三十四种初禅名法的生时、住时与灭时,他逐一地辨识它们为无常、苦与无我。以此方式,他能辨识到无所有处定,这称为各别法观禅(anupadadhamma-vipassana):逐一地辨识行法的观禅。但是当他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定时,他无法逐一地辨识它的禅那名法,只能整体地辨识,这称为聚思惟观禅(kalapa-sammasana-vipassana)。只有佛陀才能逐一地辨识非想非非想处定的禅法。即使像舍利弗尊者那样的弟子也无法如此辨识,因为它们极端微细。

  问6-11:一个患上精神异常、幻听、精神分裂症、脑部疾病、中风或脑神经失调的人能否修行这种法门?如果能,必须注意那些事项?

  答6-11:可以修行,但是通常不会成功,因为他们无法持续专注一段够长的时间。这里「够长的时间」指的是:当定强而有力时,必须维持此定力达到数小时,以及数次静坐。通常这种人的定力是不稳定的,这是问题的所在。若他们能在持续数次静坐、数天乃至数月里专注地修行,并且能够维持定力,则他们可以成功。

  波咤左啰(Patacara)是一个有名的例子。她的丈夫与两个儿子在同一天死亡,而且父母亲与兄弟也在当天丧生。她因为遭遇这些悲惨的事件而发疯,光着身子到处逛荡。有一天,当佛陀在舍卫城(Savatthi)祇园精舍(Jetavana)中说法时,她走了过来。她在过去生所修积的波罗蜜即将成熟。由于这个原因,以及佛陀的慈悲,她能恭敬地聆听佛陀所教导的法。

  慢慢地,她的心平静下来,并且能够了解法的意义。接着,她很快地成就初果须陀洹。她出家为比库尼并继续禅修,且能维持自己的禅定与观智。有一天,由于禅修成熟,她成为具足五神通与四无碍解智(patisambhida-bana)的阿拉汉。在精通戒律的比库尼当中,她排名第一。她持戒非常严谨,并且将律藏与注释全部背熟。

  她曾经在胜莲华佛(PadumuttaraBuddha)教化期到迦叶佛(KassapaBuddha)教化期这段期间修行波罗蜜,尤其是在迦叶佛的教化期中。当时,她生为基毗王(KingKiki)的女儿,修行童真梵行(Komari-brahmacariya)两万年。童真梵行指的是遵守梵行五戒,即于普通五戒当中的不邪淫这条戒,她更进一步地遵守不淫欲戒。在长达两万年的时间里,她以在家居士身份修行三学:戒行(sila)、禅定(samadhi)与智慧(panna)。那些波罗蜜在乔达摩佛陀(Gotama Buddha即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期中成熟了。所以,虽然曾经发疯,她仍然能修行三学,而且成就阿拉汉果。

  当这种人修行时,善知识(kalyana-mitta)是很重要的。善知识指的是:好的老师、好的朋友或一起修行的朋友。适当的医药与适当的食物也是重要的助缘。从以往的经验中,我了解到他们大部份无法维持长时间的定力,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是疯颠的,这可能因为他们的波罗蜜还不充分或还不成熟的缘故。

  问6-12:对于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如果成功地达到第四禅,这能否提升他与别人相处的技巧?达到禅那能否改善这样的问题?

  答6-12:这些问题通常因为瞋怒(dosa)而产生,这是五盖当中的一种。在禅修当中,只要禅修者尚未能去除这种态度,他就还无法达到禅那。但是,如果能去除这种态度,他不但能达到禅那,还可能证悟道果,乃至成就阿拉汉。一个有名的例子是阐陀尊者(Channa Thera)的故事:他与我们的菩萨同一天诞生于迦毗罗卫城(Kapilavatthu)净饭王(King Suddhodana)的宫殿中,他是净饭王一个女奴的儿子。小时候,他是菩萨悉达多太子的玩伴。这使他心中生起很大的骄慢,他总是这样想:「这是我的国王,佛陀是我的玩伴,法是我们的法。当太子厌离世间时,是我跟随他到阿拏摩河边(AnomaRiver),没有其它人跟随他。舍利弗与目犍连等人都是后来才开的花……」因为这种骄慢的态度,他总是口出粗暴的言语。他不尊敬大长老,如: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等。因此没有比库与他建立友善的关系。佛陀在世时他无法证得禅那或道果,因为他无法去除骄慢与瞋怒。

  在般涅盘当天晚上,佛陀告诉阿难尊者对阐陀尊者执行梵罚(brahmadanda),即:所有比库都不可以跟阐陀尊者说话,即使阐陀尊者想找他们说话亦然。当没有人与他说话时,他的骄慢与瞋怒就渐渐消失了。这项羯磨法(savgha-kamma僧团的决议)执行于佛陀般涅盘后五个月,地点在憍赏弥(Kosambi)的瞿师多僧寺(Ghositarama)。

  之后,阐陀尊者离开瞿师多僧寺,前往贝拉那斯(Benares)附近鹿野苑的仙人住处(Isipatana)僧寺。虽然他很精进地修行,但无法成功。因此,有一天他去请求阿难尊者帮助解决他的问题。为什么他不能成功呢?他辨识五蕴无常、苦、无我的本质,但是他不修行缘起法。因此,阿难尊者教导他修行缘起的方法,并教他《迦旃延经 Kaccanagotta Sutta》。聆听阿难尊者的说法之后,他证悟了须陀洹道。他继续修行,并且很快地成就阿拉汉。所以,如果一个人能改变自己的恶劣性格,并且以正确的方法修行止观,则他能证得禅那与道果。

  -------------------------------------------------------------------

  [1]编者注:佛陀未曾说:「一切法都是无常」;佛陀说:「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或「诸行无常」。(法句经.第二七七偈 Dhammapada.)

  [3]佛陀只说真实的言语,不会说假话。

  [4]未来分智乃是天眼通当中的第二种神通力,能见到未来世的情形。

返回目录

----------------------------------------------------------------------------------------------------------------

更多帕奥禅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