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楞严经十卷(十三)
净界法师:楞严经十卷(十三)
辛五、观耳根
本经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正宗。因为耳根圆通,它正式的加被本经当机阿难尊者,他多生多劫都是以多闻听闻佛法。佛陀说:你多生多劫听闻佛法,都是向外攀缘,不如你一日夜当中来返闻闻自性。就是你听闻佛法,是谁在听闻?你应该从听闻佛法中产生迴光返照。
这个地方,佛陀等于是加被当机众,使令他能够就路还家,所以就把它放在最后面,而且是整个修学的过程详细的加以开展,加以说明。
(分二:壬一、叙悟缘起。壬二、牒证结答)
壬一、叙悟缘起
教化主观世音菩萨,叙述自己开悟真如本性的整个因缘。
(癸一、值佛禀教。癸二、依教修证。癸三、由证起用)
癸一、值佛禀教 遇到了古佛而禀授教法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恆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耳根圆通的主要的修学者,就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名号的由来,所有的菩萨都是以功德安立名称,他有这种功德,所以他有这种名称。
那麽这菩萨的安立是怎麽回事呢?
有二层意思:第一、从菩萨因地的修证来说:因为菩萨在因地的时候是观察音声,而产生反闻闻自性。菩萨在听闻音声的时候,他不随外在的音声而转,而迴光返照,他去观察能闻是谁,从这个地方而悟入了整个圆通,从音声悟入圆通,所以叫「观世音」。
第二、从他果地的功德来说:观世音菩萨成就以后,你看:「十方众生受诸苦恼,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观其音声令其解脱。」他是寻声救苦。他果地上的妙用也是寻着众生的音声,来救拔众生的痛苦,所以他叫做『观世音』。这地方有因果二层的意思。
这时,观世音菩萨就从座位升起来,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我自己回忆在往昔犹如恆河沙劫的时间当中,有一尊佛出现于世,这一尊佛叫做『观音如来(观音古佛)』。我在彼佛的地方,发了菩提心,从那个地方受了菩萨戒,立下了四弘誓愿。彼观世音佛教我闻思修,而成就大乘的三摩地。
观世音菩萨在刚开始发了菩提心,修学大乘法门的时候,他的老师教他的修学就是三个次第:「闻、思、修」。
这地方从古德的注解来看,跟我们一般的闻思修不太一样。我们解释:
他的「闻慧」,是听闻法音觉悟自性。我们刚开始是从文字的般若,听闻法音,从佛陀、善知识的音声当中,而迴光返照,念念照常理。我们开始知道,我们虽然是活在根尘识的生灭因缘,但是这个都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最初的本来面目是一种清淨本然,周徧法界的真如本性。这时候你能够了解到众生本俱的一念心性,这个叫做「闻慧」,能够产生这样信解。
「思慧」,就是你开始遇境逢缘,迴光返照,正念真如,能够产生返闻闻自性的观照。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遇到所缘境的时候,开始去迴光返照,能闻的是谁?是谁在听声音?这时候你产生观照力,这个就是「思慧」。
念念之中,旋根脱尘,息灭烦恼,开显自性,这个就是「修慧」。修慧要有一点禅定的力量,要有破恶的功能,破除烦恼,开显自性,要有一点禅定的力量。
当然我们从临命终的角度来说,其实你的「思慧」成就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成就禅定,你的观照力现前。印光大师的观念他是说:念佛人,我们不一定要断烦恼。但是你要做到什麽?最基本的要求:「心常觉照,不随妄转」。这是一个往生很重要、很重要的地方。我们临命终一定会生起妄想,因为妄想它不管你临命终或是平常的,它平常就打习惯了,所以临命终的时候,你妄想一定会现前。我们是断不了它的,重点你要能够不随它而转,这个是基本要求。要能不随它而转,那你就是要观照力现前,「心常觉照」。觉照什麽呢?觉照我们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观想我们自己本来是没有妄想的,怎麽会有妄想呢?那是种虚妄的一念的妄动而有。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对临终正念是有帮助的,我们不要求修慧,但起码要求思慧。
这一段等于是观世音菩萨,把他过去在修学的过程,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而成就大乘的三摩地,来做一个说明。
他是怎麽修「闻思修」的呢?这以下加以详细的解释,前面只是一个略说。
癸二、依教修证
依止观音古佛所教授的闻思修的法门,实际的去修证。
(分二:子一、总叙圆修。子二、别明破阴)
子一、总叙圆修 拢总的叙述,闻思修的整个圆修的方法。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总标)这地方历代的古德有不同的说法,我们以下根据蕅益大师的,讲得比较清楚,而且解释得比较适当。
「初于闻中」是什麽意思呢?是标出了所观之境,也就是标出了我们整个闻思修的一个修行的下手处。“初”,最初。我们刚开始修行,虽然我们的目标--真如本性是无相的,但是我们一开始是先从有相而入于无相。所以你刚开始要依止一个有相的因缘,借假修真,先假借一个假相。闻思修的假借是在这个「闻」。你刚开始的所观境就是在一种听闻的功能;听闻的功能就是在胜义耳根当中那个“心法”,叫做「闻」。这地方标出整个耳根圆通的所观境,就是你日常生活当中,经常去注意你那听闻的功能。
「入流亡所」入流亡所,这个“入”就是能观的智慧,我们迴光返照那能闻之性。比方说,我们现在听到鸟叫声,我们一般人的想法就是去注意鸟的声音,好听不好听、大小声,这个就循着声相而加以分别,那这个就是流转门。我们听到鸟叫声的时候要迴光返照:是谁在听,听闻是谁?我们不向外攀缘声尘,而迴光返照,返闻闻自性,往「闻」的功能裡面去迴光、去返照,这时叫做「入」。
蕅益大师说:我们听到声音向外攀缘叫做「外」,那你迴光返照就是「入」。
进入到哪裡呢?进入到「流」,真如法性之流。这地方是指所显的真理。
说:你观照智慧到底目标是哪裡呢?远离生灭的相状,而要入于我空、法空相应的真如法性之流。
入于法性之流有什麽好处呢?「亡所」。这是说明它所对治的烦恼。“亡”的意思就是破除,破除这个「所」;“所”就是耳根当中,五蕴所引生的六种结根(六根当中每一个根都有六结,动、静、根、觉、空、灭)。当我们在注意耳根的闻的时候,慢慢慢慢,念念的迴光返照,慢慢的进入到真如法性,慢慢脱离耳根当中的动、静、根、觉、空、灭,六种结的障碍,慢慢一一的破除。
这一段等于是拢总的说明耳根修学的相貌。
蕅益大师在解释这一段的时候,他最后讲出一个观念说:这句话最重要在「入」这一个字,「入」这个字是整个修学的核心,就在这个「入」字。这「入」字正如《禅宗》所谓的「念佛是谁?」它就是一种迴光返照的力量。
「入」这一个字,到底是什麽意思呢?
蕅益大师说:什麽叫做「入」呢?就是我们听到声音的时候,「但闻而已」,听到而已。“听到而已”这句话什麽意思呢?我们讲六根攀缘六尘产生六识,“但闻”就是停留在“闻”这个地方不要动。
你向外不要攀缘声尘,向内不要去攀缘能分别的耳识;向外不攀缘尘境,向内不攀缘分别的识,就停留在“闻”,但闻而已,这叫做「入」。向外脱离六尘,向内脱离六识,那这个“根”就自然慢慢昇华到一念心性,这就是「但闻而已」。
「入」这个字,其实开出来就有前面五种的次第,后面的破除五蕴,它的功夫就在「入」这个字,只是约着浅深,安立了五种次第,这个关键就在这个「入」。
子二、别明破阴 个别的说明破除五蕴的相貌
(分五:丑一、圆破色阴超劫浊。丑二、圆破受蕴超见浊。丑三、圆破想阴超烦
恼浊。丑四、圆破行阴超众生浊 。丑五、圆破识阴超命浊)
丑一、圆破色阴超劫浊。
色阴就是我们的执碍,有执碍的的部分就是色阴,超越劫浊。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所入」,当我们耳根的根,面对声尘的时候产生的一种执取,对声尘的执取就是「所入」,就是我们所对治的烦恼。你念念的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的功夫生起的时候,慢慢慢慢就把耳根攀缘声尘执取,慢慢慢慢「既寂」,“寂”就是慢慢的寂灭下来,把它消灭掉叫「寂」。所入既寂,有什麽功德呢?「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它所破坏的有二种结,一个动结,一个静结
说明:我们刚开始第一个结,最粗的就是“动”,有声音的叫「动」,没有声音叫做「静」。我们一开始会去攀缘动态的声音,慢慢慢慢的你开始迴光返照,注意那个「闻」的功能,能闻是谁,安住在这个「闻」就好。这时动态的声音对你已经不能产生干扰,我们可以说你脱离了动结。但是动结一脱离以后,静结马上现前。因为这六个结是一个消失,另外一个马上现前,这时候静结现前,就是那个没有声音的相状现前。
当然这“动静”二相都是同时存在,你看我们现在可以听到二种声音,一个是有声音,一个是没有声音,没有声音也是一种声音,只是我们平常感觉不出来。但有声音的相状被你脱离了以后,那无声的相状现前,我们还是对外产生执着。这时候在「入」的功夫,迴光返照,再把那个没有声音的执着也消灭掉。
它是怎麽消灭的呢?「了然不生」,你一方面清清楚楚的了解它的存在,一方面我观察它是缘起性空,它本是无生。
我想我们在修大乘法,我前面说过很多次,大乘佛法的空观,它是即空、即假、即中,从假入空。它是在一种不破坏假相的角度之下修空观,这叫「了然」;“了然”就是你不一定要把这声音拿掉,你就在有声音当中当下就能够观察它,它是因缘生,缘起无自性,它生它的,你那明了的心本自无生,叫「了然不生」,了了分明,但是当下就是无生。
这地方是说明他当时的观照是这样子的。
淨业学园 78讲次 讲义163面
丑一、圆破色阴超劫浊。
在整个五阴的对治当中,第一个所要对治的,最粗重的就是色阴,色阴所引生的根结就是「动、静」二种的结相。当我们开始在「闻」的功能当中,我们不再攀缘外在的声音,也不再攀缘内心产生耳识的分别,只是停留在「闻」当下的功能。慢慢慢慢的就把动静二种根结相状给消灭了,叫「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这一段,蕅益大师他提出二个总结:第一、他说这一段叫做「圆破色阴」。“圆”是什麽意思呢?简单的讲就是,一破一切破。虽然我们刚开始是在耳根破除了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但是同时在眼根当中的明暗二相,也是了然不生,在鼻根当中的通塞二相,乃至于舌根的甜澹二相、声根的离合二相、乃至于意根的生灭二相,都是了然不生。『圆通法门』因为它是直接的回归我们的一念心性,所以它的特色就是: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你不必耳根破了以后再来对治眼根,不必的!因为它整个心性是通于六根的,这叫「圆破色阴」。
其次解释「了然不生」,“不生”这二个字,蕅益大师有很特殊的解释。他说什麽叫“不生”?一切法是本自不生,只就一念的虚妄分别而有,并不是除去了外境方名“无生”。一切法它本来就没有实体,因缘生因缘灭,它本来就没有实体,它只就是一个假相,所以你根本就不必去破坏它的假相,你只要能够不随妄转 (这地方很重要),你不随它转,它自然消失掉,它自然消失掉你根本就不需要破坏它,因为它没有实体的东西,一切法本来就不生,只是我们的分别心而产生的,你只要把分别心消灭了,这个假相就自然消失掉了。
这道理懂了之后,你就知道怎麽去修行了。这地方是把这一段的观念做一个总结。
丑二、圆破受蕴超见浊。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如是”就是前面那个观照的智慧,也就是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的智慧。这个智慧渐增,辗转增胜。修行人破除了动静二相以后,他继续的在「闻」这一部份继续的用功。慢慢的就有什麽功德出现呢?「闻所闻尽」。第一个「闻」是耳根能闻的功能,所闻就是外在动静二种尘相。这时候不管是耳根能闻的功能,跟所闻外在的尘相,都是穷尽而不再生起了。
前面所破除的是动静二相,是破除外在的尘相,脱离尘相。这个地方偏重在脱离能闻的耳根,到了这个地方可以说是迥脱根尘,一念灵灵觉觉的心识现前。这时已经破除了根结,但是这时觉结现前,这时候已经证得了我空真如。前面是破除「动、静」二结,这地方破除「根结」,但是同时「觉结」也现前。
在后面的经文提到「受阴」,在我们六根当中会产生什麽障碍。他说:我们眼耳鼻舌身意,产生见闻嗅尝觉知,这六种功能经常受到“受”的干扰。什麽干扰呢?「譬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
好像一个正常人,但是他“魇”,做恶梦,做恶梦的时候他那个心很清楚,见闻不迷惑,他也能够看到东西,甚至于他也听得到声音,但是他被鬼魅所繫缚,他手足不能动,但是他头脑很清楚。这比喻说:我们在见闻嗅尝觉知六根当中,因为有经常很多的感受,苦受、乐受的感受,经常障碍我们六根的功能,使令我们的心产生一种繫缚。我们一直受着快乐的感受、痛苦感受的干扰。所以受阴破了以后,他这时候像是一个人梦魇消除了,他就活动自在,他的心特别的明利,特别的灵巧,不再受感受的繫缚。
丑三、圆破想阴超烦恼浊。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前面是破除了根结,这时是破除觉结,觉结破除,空结现前。
“尽闻”就是前面所闻的尘境跟能闻的耳根;你已经穷尽了能闻的耳根跟所闻的尘境叫「尽闻」,就是根结已经破坏了。“不住”,不住的意思就是你心中的观照的智慧继续的用功而不停止,这时候不生满足之想,继续的观照。
这时候继续观照,有什麽功用呢?「觉所觉空」。我们前面说过,圆破受阴超见浊已经把根结破,这时候觉结现前,一种灵灵觉觉的心识现前,这种灵灵觉觉的心识已经外不受六尘的干扰,内不受耳根裡面那个感受的的干扰。但这时候“觉”,能观的智,“所觉”,所觉的根尘,这时能觉所觉的功能空掉了,当下不生,不再受它的影响,不再受它的干扰。
这个地方所「空掉」的是能觉的智慧,跟「空掉」所觉的尘境。前面的根尘脱落以后,生起灵灵觉觉不受根尘繫缚的觉心现前,这个时候更加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把灵灵觉觉的觉心,这个觉结把它消灭,这时候空觉现前。
蕅益大师在这一段经文的注解他说:一个人到这个地方的时候破除想阴。想阴下面是什麽相貌呢?蕅益大师他说:「梦想销灭,寤寐恆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 也就是说这个人梦想消灭,他平常很多很多的妄想,白天的妄想、晚上的梦境都完全消灭了,他这个人白天跟晚上都一样的,他没有白天跟晚上的差别。那一念心是非常的明了,非常的寂静,好像万里晴空一样,没有一点的乌云,这时候心中不再有麤重的前尘影事。他的心不再想过去,也不再想未来,就活在当下。
我们一天到晚想过去,心中很多的灰尘、很多的影像。想阴破的时候,他的心就是活在现在,他不再回忆过去的事情,也不去想像未来的事情,他的心是了了分明,这时候就空结现前。觉结破坏,破坏了想阴,空结现前。
丑四、圆破行阴超众生浊 。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空觉」,第一个“空”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我空法空的智慧,空掉能觉跟所觉,破掉了觉结;「空觉」,“空”是能破,“觉”是所破,前面说的能觉的智跟所觉的根尘,空掉了能觉的智慧跟所觉的根尘。「极圆」,极其的圆满。「空所空灭」,第一个“空”是能空的智慧;第二个“空”是所空的境。这个地方连空的意境也不再执着,空结消灭,空掉能空的智慧跟所空的尘境都消灭了,连空结也不执着。
连空结也不执着是什麽相貌呢?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前面的「动静根觉空」,这五种觉都是一种生灭之相,都叫作生灭。这时候菩萨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把前面的动静根觉空五种结消灭,这时一种寂灭的境界现前。这个地方的“寂灭”就是第八识的根本无明,就是灭结现前。
蕅益大师说:这一段正式所破的是「行阴」。行阴如果破坏以后是什麽相貌呢?
「如波澜灭。化为澄水。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于涅槃天。将大明悟。」
如波动的波澜,整个波澜的扰动相停下来,变成平静的水,在有为的世间,那种扰动相,那种有为生起的生机全部被破坏了,在一片的寂静的黑暗当中,太阳即将出现,于涅槃天,将大明悟。
他这时候已经到达了整个光明智慧的最后一刹那,「寂灭现前」,但这个“寂灭”还不是真正的真如本性,那是一个我们最初一念妄动,那个根本最微细的生相无明。这地方是破除行阴,行阴破除的时候,整个生灭相消失了,然后产生一个不生灭的相状现前,这个叫作「灭结」现前。
丑五、圆破识阴超命浊 讲义164面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283这地方正式的破除灭结,破除识阴。
“忽然”就是一刹那的时间。什麽叫“忽然”呢?
菩萨在那一念寂灭的心中,他也是不生满足之想,在一念的寂灭心中,他还是一样「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徧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他在寂灭的相状当中生起观照,观相元妄,观性元真,继续的迴光返照,突然间一念的相应会现前,就把无始无明的妄想给破坏了,而证入了众生本俱、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
这一念心性是什麽相貌呢?
超越世间、超越出世间。他超越世间有为的色受想行,这四种“蕴”生灭法,也超越出世间不生灭的识阴,菩萨微细的法执。这时候内心当中可以说是「十方圆明」,他能够洞察十方,而现出了大圆镜智,把第八识转成了大圆镜智。
我们在前面常说:「观察不生灭心」。其实这「不生灭心」它真正的意思是什麽意思?
这个地方很清楚,它是远离生灭,也远离不生灭。
大乘佛法讲「不生灭心」的意思不是不生灭,你要是解释成不生灭,那就完了!那它就是死板的东西,它就不是真空妙有。你看它是超越世间的生灭相,也超越出世间的不生灭相。所以你看我们讲《般若心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淨,不增不减。」这「不生不灭」它不是一句话,你要是把它解释成一句话,那就错认消息;它的意思是二句话:「不生也不灭」。
凡夫执着生,我们喜欢东西是生出来,我们看到东西生出来很高兴,消失我们觉得很痛苦,所以我们喜欢生。二乘人看到生很讨厌,他很喜欢灭,他觉得生就是痛苦,有为相都痛苦,二乘人好乐灭,他喜欢寂灭相。菩萨是远离生相,远离灭相。所以它「不生不灭」是作二句话解释。「不生不灭」就刚好跟这一段经文相同,「超越世间也超越出世间」,而产生洞察十方的大圆镜智现前。
这「大圆镜智」有什麽样殊胜的功德呢?
在菩萨一念大圆镜智的心中:第一、他上相应于十方诸佛的本妙觉心。十方诸佛所证的如来妙藏真如性,与十方诸佛的体性是相同的,而产生一种大慈之力,来与众生的安乐。
这地方的「与佛如来」的“与佛”,蕅益大师的解释是这样,他说:我们一念心俱足十法界的本性,有佛的本性、有菩萨种性、有各式各样种性,有十法界的种性。十方圆明的菩萨他那一念心,在十法界当中已经证得了等同佛界的体性,十法界的佛性他已证得,所以他依止佛性产生了大慈与乐之力。
其次,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他这一念大圆镜智的心也相应于一切六道众生,因为六道众生也本俱如来藏妙真如性,只是他被虚妄的相状所遮盖,所以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与诸众生」这句话什麽意思呢?
菩萨同时证得十法界的佛性,也证得十法界当中那个九界众生之性。前面他依止佛的觉性去产生大慈力,这个地方他依止他所证得九界之性而产生大悲的拔苦之力量;他依止佛性产生与乐的功德,依止众生性而产生拔苦的力量,所以他整个十法界的体性全部证得,完全没有障碍。
我们凡夫是这样,我们凡夫十法界的体性,我们的活动范围大概就在六凡法界。你看有些人生到天上去,天的体性现前;有时候变人,人的体性现前;有时候变成一隻蚂蚁,这畜生的体性现前,我们大概本俱十法界当中,活动范围都在六凡法界。身为一个十方圆明的菩萨,他的心能够自在,在十法界裡面活动,他可以依止佛这一部份的法界,给众生无量无边的功德;他也可以依止众生九法界的体性,来拔众生的痛苦,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在这地方的阶位,古德对这地方的判教,是圆教的初住,别教的初地。
蕅益大师解释,十方圆明的菩萨,到这个地方为止,这个菩萨「六根互用,内外明彻,如淨琉璃,内含宝月」。六根相互作用,心好像一个清淨光明的琉璃,裡面放出慈悲月亮的光明,一念清淨心中俱足了大慈大悲的妙用。
这个地方是讲到他破除了六结以后,他的一念心有二种功德。上即诸佛,下印于十方六道的众生。
癸三、由证起用
整个修证成功以后,他有什麽利他的妙用呢?“证”,证得了众生本俱的如来藏妙真如性以后,他有什麽利他的妙用呢?
(分三:子一、明三十二应。子二、明十四无畏。子三、明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有三十二应身,有十四种无所畏惧,有四种不思议的无作妙德现前。
子一、明三十二应(分三:丑一、总明大用所起。丑二、别明应说之相。
丑三、结明功由三昧)
丑一、总明大用所起
先拢总的说明,利他的妙用到底是怎麽生起的,为什麽这个菩萨有这麽多的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的妙德呢?他的功德是怎麽生起的?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284观音菩萨称呼了老人家:世尊(释迦世尊)!由于我过去曾经供养古观音如来,而且也承蒙观音如来的教授,我修学《如幻闻薰闻修的金刚三昧》。“如幻”这二个字,《如幻三昧》我们前面说的如幻三摩地,其实整个《首愣严王三昧》,它的特色一言以蔽之就是「如幻三摩地、如幻三昧」。
《如幻三昧》为什麽叫“如幻”?
蕅益大师说的,就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名之为「如幻」。
为麽叫如幻呢?他在修行的时候虽然是有修行,但事实上没有能修跟所修可得,他在断烦恼,也没有真实的能断跟所断可得,这个就是「如幻三摩地」。
《首愣严王三昧》的特点跟我们一般修止观有什麽差别呢?
他刚开始是依止不生灭心为本修因这是关键,他就是站在一个本来就没有烦恼的角度来断烦恼,他是站在一个本来就没有所谓的功德的角度来修功德;他是站在一个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的立足点来断惑来证真,这一点是不共所有止观的地方。他是先把心带回家以后,然后再开始称性起修,这叫「如幻」。
能观的智慧是如梦如幻,所断的烦恼也是如梦如幻,用如梦如幻的智慧,来断除如梦如幻的烦恼,而证得如梦如幻的果位,这个就是「如幻三摩地」。他完全站在无住的角度来生心,这地方是一个关键点。
「如幻三摩地」是个总说,开出就是一个闻熏,一个闻修。“闻熏”它是约着始觉的智慧来说,依止本觉的闻性而生起始觉的观照,也就是依止本觉的不生灭心,而生起空假中三观的智慧,所以「闻熏」是约着观照智慧来说。“闻修”是约着本觉的理性,它还是依止始觉智慧,还照于本觉的闻性。
「闻熏」是指称性起修,依止不生灭性,而生起空假中三观;「闻修」是讲全修在性,所有的观照还是在开显一念不生灭的本性。
所以这《首愣严王三昧》是依心性而修空假中三观,空假中三观,还是在开显心性。你本来是觉悟到一分的心性,生起空假中三观,观察相妄性真,最后回到心性变成二分;依止二分的心性,再生起空假中三观,回归到心性变成三分,产生一个善的心法,称性起修,结果全修又在性,所有修行还是回归到开显心性,没有功德可得。
所以修《首愣严王三昧》它的观念是什麽?
它的人生观只有一个,就是把自己心性的功德开显出来,他不再攀缘外在的人事,外在的境界都只是它一个历练的对象而已,所以它为什麽能够坚固不可破坏,因为它跟外境完全脱离,它把外境当作一个历练的对象,就是「如幻三摩地」。依止如幻三摩地,产生一种修德跟性德,叫「闻熏,闻修」。
这样子的功德有什麽好处呢?
「金刚」,金刚能够破除一切的障碍,不为一切的障碍所破除。因为它一开始就站在一个无住的角度而生心,这个地方它的特点就是金刚。
它依止如幻的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十方诸佛成就同一个无缘大慈之力,使令它的那一念清淨法身,能够成就三十二应化身,能够入于十方诸佛国土,能够与一切的众生种种的安乐。
蕅益大师解释三十二应身跟十四无畏、四不思议妙德的时候,他觉得这个地方有所差别。老人家说:三十二应身偏重与乐的成份多,与一切众生安乐;十四无畏是偏重在拔除痛苦这一部份的毅力比较强;四不思议妙德,是二个都俱足,与乐、拔苦都俱足。
丑二、别明应说之相
各别说明,菩萨应身跟说法的种种差别的相状。
(分二:寅一、现四圣法界。寅二、现六凡法界)现身不同,所说的法也不同。
寅一、现四圣法界
应菩萨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
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我们讲感应道交,现在看能感的。菩萨是用什麽的因缘来招感观世音菩萨现前。
(能感)世尊!若有一个人发了菩提心,也俱足了菩萨种性,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他要入三摩地,他不断的精进修习止观,已经成就禅定的功德。也就是说这个菩萨是加行位的菩萨。他就在三昧当中「进修无漏,胜解现圆」。
他有三个条件,第一个他发了菩提心,第二他成就三昧的禅定,第三在禅定当中修学无漏之法。什麽叫无漏之法呢?小乘的无漏是偏空涅槃,偏空的真理;大乘的无漏是中道实相;他在禅定当中思惟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实相,这时候「胜解现圆」,他那个智慧即将现前。他这时候因位已满,果位即将现前,即将进入解脱道,但是他还有一点身心的障碍,「将成未成」,这三种条件。
以这三种条件为能感,这时招感观音菩萨现前。
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在这时候,我现出佛的身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的佛身,来开导安慰这个菩萨,开显中道实相之理,使令他能够快速的成就法身菩萨的果位。
这是针对于这菩萨的感应。
应独觉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独觉的能感)
假设是有一个有学的独觉,他修学独觉之法。他怎麽修呢?「寂静妙明」,“妙明”就是他观照的智慧,“寂静”是他所观的无生之理。
「独觉」一般都是生长在没有佛出世的地方,这人世间已经没有佛法流布。所以他不能透过语言文字的学习,那他怎麽办呢?他是靠「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他是看大自然的变化,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秋天一到那种肃杀之气,整个花叶掉落了。他看到整个外在的环境随着季节而产生变化,他就了解这世间上的相状是无常败坏的,从这悟入无生之理。独觉他在这种情况之下「胜妙现圆」,他这种无生的智慧即将成就,但是还没有成就。
(菩萨的感应)
这时菩萨就现独觉身,来演说诸法无生的真理,使令他快速的证得独觉的果位。
应缘觉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
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缘觉是生长在有佛的时代,秉持十二因缘而修学。他这时候怎麽修呢?「断十二缘」,顺逆的观察,他首先观十二因缘的顺观,所谓的「流转门」。因为无明而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病死,产生一种十二因缘的流转;他逆观「还灭门」,无明灭则行灭,乃至于生老病死灭。依止顺逆二种观察来断除十二因缘的相续,这时候「缘断胜性」,“胜性”指的是他无生的智慧现前,而且慢慢慢慢的即将断除十二因缘的相续,这叫「胜妙现圆」,无生的智慧即将成就。
这时观世音菩萨现前,说诸法无生的道理,使令他快速成就缘觉的果位
应声闻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
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有学”这个地方指的初果、二果、三果乃至于四果相。缘觉跟独觉他是没有分位的,声闻人才有分位。
这个声闻人他已得四谛空,已经证得四谛我空少分的真理,他修道入灭;“道”指的三十七道品,当然主要是四念处。他继续的修学四念处,观察五蕴身心是不淨、苦、无常、无我,慢慢趋向于偏真的涅槃,在那时候「胜性现圆」,我空的真理即将圆满,也即将证得阿罗汉果。
这时菩萨在他即将成就,但有障碍的时候现前,为他演说诸法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真理。所谓的一切法有世间苦集二谛的流转,有灭道二谛的还灭,所以一切法都是因缘生因缘灭,这无我的真理,使令他极速的证得阿罗汉果。
这个地方说明观音菩萨证得圆通以后,他怎麽去救拔这些四圣法界的修行者。
这地方有二段值得说明:只要是跟佛菩萨感应,都不是单方面的,佛菩萨不会主动现前,一定除了你自己的修学以外,你心中要有需求的心(这一段下堂课会说明,为什麽感应要有需求的心)。二:说菩萨现佛身、现独觉、缘觉、声闻,他怎麽没有现菩萨身?蕅益大师解释说:因为观世音菩萨他本来就是菩萨,他本来就是菩萨就不用示现菩萨身,他也能够现菩萨身,只是说菩萨身对他来说,就已经不是应身了,是他本来的身。
观世音菩萨他给与九法界众生种种安乐的功德,这地方先讲到四圣法界,给他无为安乐的功德,下面会讲到六凡法界,有为安乐的功德。
淨业学园 79讲次 讲义165面
寅二、现六凡法界
这一大科是讲到观世音菩萨证得耳根圆通以后,依止一念清淨的心性,所生起的利他的妙用。这当中有三种的功德妙用:第一、三十二应身,第二、十四无所畏,第三、四不思议无作妙德。有这三种的功德力。
285佛菩萨的加持力,到底是怎麽来的呢?
蕅益大师在注解中以四个字来做总持,蕅益大师说:这所有的加持力,根据「慈悲感应」而来。「慈悲感应」这当中有二种的力量:第一个、佛力不可思议,佛菩萨经过返妄归真,开显自性以后,那一念清淨的心法就俱足了拔苦与乐的大慈悲力。这种功德力是存在法界当中的,无时无刻都存在,这叫作「能应」这一部份。
第二个、众生内心的需求,我们希望能够离苦得乐,而向佛菩萨来祈求,这一部分是「能感」,我们的心力也不可思议。也就是说,我们心灵祈求的力量去感应佛菩萨的大慈悲力,所以就使令我们产生这麽大的加持力。
就着我们众生能感的这一部份的需求,蕅益大师又把它分成二种:一、我们过去淳厚的善根,二、我们今生精勤的三业,这二个因缘而能够感应佛菩萨的加持。
当然有些人是因为过去的善根深厚而产生了感应,比方说,临终十念,《观经》裡面讲到临命终的时候,这个造恶凡夫,他一生当中根本没有修学善业,也没有听闻佛法,在善知识的开导之下,因为忏悔而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俱足十念,然后把这强大的地狱的果报,转成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莲花化生。
为什麽他能在这麽短的时间,感应佛菩萨本愿功德呢?
蕅益大师解释说:这是多生多劫淨土的善根成熟了。
他今生没有修淨土,但是他过去生中在淨土的栽培非常深厚,他可能在前生临终的时候,只是一时的差错而没往生的,但是他淨土栽培的善根这种金刚种子是不会坏失的。所以我们看到有些人,他今生也没念观世音菩萨,也没念地藏王菩萨,但是他偶尔忆念一下,就产生很大的力量。这是怎麽回事呢?这是第一种,过去淳厚的善根所成就的。
第二种是今生精勤三业的修学,我们今生的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念、意业的观想,身口意三密的加持,去感应佛菩萨的加持力。因为这二种因缘就能够招感佛菩萨对我们现身跟说法。
三十二应身当中其实分成二类,我们前一科讲到现示四圣法界,他显现的是四圣的身,来宣说三乘出世的法门。这一科是现六凡之身,来宣说人天乘的善法。
寅二、现六凡法界(分二:卯一、成就乐欲。卯二、成就厌离)
卯一、成就乐欲
菩萨应众生心中的好乐跟希望,而使令众生能够成就安乐的果报。你有什麽样的希望,你用你的希望来祈求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为你说法来满你的愿。
分二段:一、满众生,生天的愿;二、满众生,人道之愿。
以下的经文每一个都分成能感跟能应,第一个是讲到众生这部分的能感,然后再讲到菩萨大慈悲的能应。
应天众
应梵王身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淨,我于彼前,
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能感)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淨
这是招感佛菩萨感应的一个主要因素。
假若有一类的众生,“众生”指的是欲界的众生,他的内心是「欲心明悟」,这个“明悟”不是明白实相的道理,而是他心中对于婬欲的事情,已经产生了一种明白跟觉悟的智慧,他能够如实了知,爱欲是一切痛苦的根本,他内心有这样的觉悟。依止这样的觉悟产生以下的修学,他「不犯欲尘,欲身清淨」,日常生活当中严持淨戒,使令他欲界的色身保持清淨无染。
这是指着众生他有这样的希望,他希望能够追求清淨无染的身心世界,他心中有这样的希望,而且他也如实的向佛菩萨来祈求。
(能应)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观世音菩萨这时候就应众生的祈求,他就现出梵王之身来宣说离欲清淨,修学禅定之法,使令他能够远离欲界而成就梵天的果报。
你心中有什麽样的希望,佛菩萨就应你心中的希望,宣说你相应法,使令你达到你心中的希望。
应帝释身 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
为说法,令其成就。
假设有一类的欲界的众生,他心中有一个希望,他希望能够成就天主,忉利天的天王,我们说的释提桓因。身为释提桓因他有什麽样的功德力?「统领诸天」,包括三十三天以及四天王天。
这时候菩萨是怎麽回应的呢?「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宣说上品十善,以及种种的领导之法,使令他能够成就帝释的果报。
这是讲到成就天王,但众生的希望各式各样,有些人他希望变成大富长者,有些人希望能够统理大众,不同的希望就产生不同的结果。
应自在天身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
为说法,令其成就。
假设有一类的众生,他希望他的色身,能够自由自在的游行于十方,“十方”指的是六欲天,乃至于人世间的整个四大部洲。
这时菩萨就在彼前,现出他化自在天之身;“化自在天”就是六欲天的天顶,宣说上品十善,以及未到地定之法,使令他能够快速的成就。
应大自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
在天身 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假设有一类的众生,他对未来有一个希望,希望能够飞行虚空,在整个大千世界的虚空飞行;前面所说的飞行是指的六欲天,这地方是包括四禅,从人世间到四禅,这叫「虚空」。
我于彼人之前,现出大自在天身,摩醯首罗天王身,也就是色界的天顶。大自在天身是世间整个有为的福报最为殊胜。宣说上品十善,还有四禅乃至四无量心的法门,使令他能够成就这种飞行虚空的愿望
应天大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
将军身 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有一类的众生,他心中对未来的生命有一个希望,他希望去统领这一切的鬼神,而且要去救护国土。无福报的叫“鬼”;“神” 是有福德的。统领鬼神,他经常能够去巡视世间,一方面能够消除世间的灾难,一方面赏善罚恶。他心中对未来的生命,有这样的希望。
观世音菩萨就在彼前,现出天大将军身,来宣说五戒十善,以及秘密神咒招呼鬼神之法,使令他快速的成就。
应四天王身 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
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有一类的众生,他对来生有什麽希望呢?他希望能够去统治世界,保护众生。他所统治的世界是包括了人世间跟四大部洲,他保护四大部洲的众生,远离一切种种的灾难,他有这样的使命感。
观世音菩萨就在彼前现出四天王身,来宣说上品十善护国安民之法,使令他能够快速的成就。
应四天王 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
太子身 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有一类众生,他希望来生能够受生到四天王宫去,而且能够驱使人世间的八部鬼神。 观世音菩萨就在彼前,现出四天王太子之身,来宣说上品十善乃至于符咒去招呼鬼神之法,使令他成就。
诸天当中其实是分成二类,一个是欲界天,欲界天主要是上品十善。第二、色界天,色界天除十善以外,再加上四禅乃至于四无量心。
286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想很多人会问一个问题,我们学佛以后,我们每天这样拜佛念佛,到底有什麽效果?也就是说,到底佛菩萨的加持力,是不是真的存在?还是我拜佛只是借事显理,假借拜佛的因缘来开显自性而已?还是佛菩萨真的有加持力?这个问题的答桉只有一个,那就是…很难讲!
佛菩萨对你有没有加持力,这个看你心中的祈求、你的信心跟愿望有关係。如果你不相信佛菩萨的存在,那佛菩萨对你等于是没有;你完全不相信佛菩萨有加持力,而且你心中也没有任何希望,那佛菩萨法身的不可思议、大慈悲的加持力,对你来说是完全没有,是完全不存在,答桉就是没有。
如果你深信诸佛皆充满,深信佛菩萨的法身是无所不在的,佛菩萨的色身灭度了,但是他留在法界当中,大慈悲的本愿功德是存在的,而且你也至诚的向他祈求,那佛菩萨对你的加持力是存在的。
佛菩萨的加持力,我们看这个地方的道理,是因人而异的。因人而异,我们可以从二层来说明:如果你念佛菩萨的圣号,只是一念的信心,但是没有太大的希望,你身体刚好肚子痛或者遇到没办法去处理的灾难,你很至诚的念阿弥陀佛、念观世音菩萨、念地藏王菩萨。诶!感应道交,把你的灾难消灭。
在《阿弥陀经》也提到这个观念,我们以一念的信心来忆念十方诸佛的名号,「闻是经受持者,即闻诸佛名者,……皆得一切诸佛之所护念。」也就是说,我们依止信心来忆念佛菩萨的圣号,能够得到诸佛的护念加持。但是如果你只是信心你不能往生,你一定要加上发愿,你能够「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裡面强调,你往生的观念是一种愿望。你念这句佛号你是真的有一种为菩提道求生淨土的愿望来念佛,佛号才能够产生往生的力量。否则这『佛号』对你来说,只是一种业障消除福慧增长。
这个地方讲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从《唯识》的角度,我们一个人生命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自己愿意改变。佛菩萨是不能帮你改变的,这诸位要知道。说你一天到晚什麽事都不想做,佛菩萨就帮你改变,不是!
这个地方的经文是说:你很想改变,但是你有障碍,但是你真的是产生这样的觉悟,我一定要改变,我来生一定要成就什麽。你心中有很强烈的希望,这时候佛菩萨就现前了,为你说法,改变你的思考模式,改变你的行为。诶!你的因缘改变。
当然你的希望是各式各样,那佛菩萨满足你的愿也就是各式各样。所以你看我们受菩萨戒裡面它有提到一个观念说:一个人受菩萨戒跟不受菩萨戒,有什麽差别?说:我不受菩萨戒,我也能够断恶修善度众生啊!这个地方有很多不同,其中一点不同,你受的菩萨戒,你产生菩提的愿望。你做事情是以愿望来做事情的,你有菩提心,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二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
所以为什麽受菩萨戒的人,他很容易受佛菩萨的感应加持?
因为他有那种强烈的需求无上菩提的愿望。
我们要知道感应道交,你的心力永远是主动,你一定是在你心灵当中释放一种强烈需求的磁场出来,佛菩萨这种法身的功德,才能够启动,以心力来带动佛力,或者说以心力来感应佛力。这个地方的经文完全是这个道理。
有一个善知识,他讲一个譬喻很好,他说:众生跟佛菩萨之间的互动,好像小孩子跟母亲一样。他说:小孩子在哭,这个大人就会过来,你要不哭,大人不过来。你好好的,佛菩萨他是没变法去帮助你的,你开始哭的时候,表示小孩子他有祈求,还不能讲话只好用哭的。你哭的时候,这母亲拿个糖果给你吃,诶!你满足了,那就好了。他给你一个糖果,你继续哭,他看这样还不行,他拿一个蛋糕给你,你又继续哭,佛菩萨最后就把摩尼宝珠给你。
所以你心中有多大的希望,你愿意做一个小小的国王,佛菩萨就跟你讲你相应的法;你愿意做一个天王,你愿意做一个摩醯首罗天王…。这就是说,其实我们的生命还是自己决定的,你希望变成什麽样的结果,是你自己的希望。当然这个希望是怎麽来的,那跟你的智慧有关係。听闻佛法如理思惟产生抉择,所有的希望都是经过我们对生命的抉择而产生的。所以我们为什麽要不断的听经,就是提升你的见地,你有这种见地,你就有这种希望,这种理想抱负,那麽佛菩萨就满你的愿。
前面这一段是讲到成就天人众生之愿,以下是成就人道众生之愿
应人众
应人王 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
其成就。
287有一类众生,他对来生有一个希望,他希望来生能够成就这世间的国王,统理一国的众生。当然他也跟菩萨祈求,菩萨就在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宣说五戒十善以及帝王德业之法,令其成就。
解释「帝王德业」这句话:
你要能够统领大众是要有一点德行的,不是你福报大就能够统领大众,不是这样!你福报大你可以做一个大富长者,但是你要统领大众,你要有些德行。
我亲近过很多老和尚,有些老和尚他很会修行,福报也很大,但不见得适合领众。但是有些老和尚福报很大也非常会领众,这其中一个最有代表的就是 忏公师父。他老人家有二种德行是不得了,第一个、他非常的知人善用。
一个领导者其实你不必有太高的能力,但是你要知道这个人是什麽能力,他可以放在什麽位子,要知人而且要去善用。
忏公师父有这种德行,他很清楚的知道你的优点在哪裡,你适合做什麽事情。第二个、领导者很重要的就是要有情有义。老人对于这种手下的干部,只要有功的,他不吝惜重重的犒赏,使令很多人愿意为他卖命。一个领导者你不一定要很聪明,但是你一定要有情有义。
所以这「帝王的德业」至少是二个,第一、至少你会知人善用,第二、有情有义。你这种德行俱足了,你来生就有可能统领大众一切无碍。所以你的果报是跟你内心的状态是有关係的。
应长者 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
为说法,令其成就。
有一类众生,他对来生有一种希望,他喜欢去管理统筹同一族姓的生活事物,而且他希望在世间当中受到人民的恭敬跟爱戴。
这时候观世音菩萨就在彼前,现出长者之身,来宣说怎麽去布施众生,人民爱物之法,使令他能够快速的成就。
应居士 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淨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
为说法,令其成就。
有一类众生,他心中有一种好乐,喜欢去谈说古今的嘉言典章,来垂讯于后世,而且在个人的修学方面,他能够身处尘劳而不染世欲,以道自居。
这时候,观世音菩萨就现出居士身,来宣说清心寡欲以道修身之法,使令他快速的成就居士之身。
应宰官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
为说法,令其成就。
有一类的众生,他心中的希望是喜欢治理国家的政务,而且他能够很清楚的去剖析种种的冤屈来抉断是非,他很适合做邦邑;“邦”较大的省长,“邑”县长。
这时候观世音菩萨就在彼前,现宰官身,宣说修身齐家护国爱民之法,使令他能够快速的成就。
应术士 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
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有一类众生,他好乐种种的数术; “数”指的是天文地理,阴阳五行这一部分;“术”指医卜命相,书画符咒。而且他日常的生活中是爱乐调养色身以延年益寿。
这时候观世音菩萨就现婆罗门身,来宣说调气炼丹之法,使令他快速成就。因为他有这种希望,佛菩萨就满他的愿。
应比丘众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
为说法,令其成就。
有男子他心中好乐修学佛法,一方面他厌弃世俗杂染的生活,好乐过出家寂静的生活,而且也欢喜奉持佛陀所制的种种戒律。
观世音菩萨面对这样的因缘,就现出比丘身,来宣说戒定慧三学之法,使令他快速成就。
应比丘尼众 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
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这个道理跟前面一样,只是一个是现比丘身,一个是比丘尼身,所宣说的都是离染清淨的戒定慧之法。
应优婆塞众 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有男子他心中好乐佛法,也愿意去奉持佛陀的五戒,但是他不能够捨离世俗的生活。这时候观世音菩萨就现出优婆塞之身,来宣说五戒的修学跟护持三宝之法,使令他能够成就优婆塞身。
优婆塞身翻成中文叫「近事男」,亲近承事三宝之男子。
应优婆夷众 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道理一样,只是他是优婆塞身,所现的身是不一样,一个是近事男身,一个近事女身。说的法都是五戒的修学跟护持三宝之法。
应世谛女众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
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有一种女众,她内心有一种兴趣,好乐「内政利身,以修家国」。“内政”指的是一种家中的事物,包括她很喜欢孝养长辈、教养子女;“立身”指的是他内心当中对于女众的四德,包括勤劳、简朴、贞洁、幽静,以这四个德来立身,乃至于以这四德来做齐家治国之本。一方面孝养长辈教养子女,一方面以勤劳、简朴、贞洁、幽静之德来要求自己,来齐家治国。她内心当中对这样的法,特别的好乐,听到这样的法就起大欢喜。
这时候观世音菩萨就在彼前,现出家庭主妇之身,乃至于一国夫人皇后之身,或者是命妇大家;“命妇”受过皇上封赏的女众,“大家”一个大家族的主妇。来宣说端庄贤淑、三从四德之法,使令她快速的成就。
应童男众 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男童身而为说法,令
其成就。
有一类众生,他心中有一种特别的好乐,他欢喜保持童真不坏。观世音菩萨就在彼前,现出童男身,来宣说顾精养气之法,使令他快速的成就。
应童女身 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
为说法,令其成就。
前面是讲男众,这个地方是讲女众。这女众她欢喜保持处女之身,而且「不求侵暴」,乃至于她受到外在暴力的逼迫也不会顺从,她对这一部分特别的要求。
观世音菩萨就在彼前,现童女身,来宣说清淨贞洁之法,使令她快速的成就。
这一部份都是讲到人道的安乐果报。
288佛菩萨对众生的加持力,应该是分成二部分:一个是我们身心有灾难,忆念观世音菩萨、忆念地藏王菩萨、忆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放光,以神通力来加持我们,但是没有为我们说法。这是第一种,祂只是现神通,这样子对我们的加持是一种暂时的消除灾难。暂时消除灾难,但我们的观念没改变,我们的思考模式没有改变,我们未来的果报当然就没有改变。
第二个是说,这个众生他心中有很强烈的希望,他在忆念菩萨圣号的时候,他不只是要解决一时的灾难,他对来生有一种期待的,这时候你就很容易招感菩萨为你说法,他就现身为你说法。
菩萨的说法,蕅益大师说:菩萨的说法是採取二个原则:第一、先说浅法,善巧方便之法,使令我们能够成就现世的安乐。
观世音菩萨他是证得圆通的法身大士,但是你希望学各式各样的法,他都不拒绝,他就应你的希望,来成就你现世的安乐。
第二、密令将来成就无上菩提。但是菩萨说法有一个特点,他会把无上菩提的道法,放在安乐的果报当中。
比方说你今天听外道说法,诶!外道也讲五戒,也讲十善法,但是你听外道说法以后,你内心的种子,大概就是五戒十善就没有了。但是观世音菩萨祂也为你说五戒十善,但是他会巧妙的把这无上菩提的法,放在五戒十善当中。你把五戒十善的法,成就人天果报以后结束,诶!你就很自然的会发菩提心,那个道的力量还在,就是我们讲「为实施权」,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他刚开始第一步,先满足你现在的希望,然后把未来的希望先放进去。菩萨的教化众生是不可思议,是用「权实」二种的妙法。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观念,你看观世音菩萨在前面讲到「耳根圆通」的时候,他在修自利的过程当中,他是反闻闻自性,他是迴光返照,正念真如。他可以说是离一切的相状,破妄显真,一切的杂染相,一切可乐的相都不取着;他自利部份他是用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正念真如,无有少法可得。但是你看菩萨度化众生的态度,他是恆顺众生。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我们利他跟自利的心态不一样。你不能说,我持什麽样的戒法,你就要跟着我持,我修什麽圆顿止观,你就跟着我,不是这个意思!你度化众生,你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来度化他。你看看观世音菩萨就是这样的做法,你希望成就什麽样的因缘,他就先满你的愿,「先以欲勾牵,再令入佛智」,或《法华经》说的「开方便门」,然后再进一步的「示真实相」。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未来度化众生要学习的。
这地方是讲到菩萨的现身,包括说法,使令众生成就与乐。你心中有什麽样的希望,菩萨就现身为你说法,使令快速成就。
卯二、成就厌离
你希望厌恶远离某一种的果报,菩萨就为你说法,使令你厌离而得生于人道之中。
应八部诸众
应诸天众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有一类的诸天,这个“诸天”应该偏重于欲界的诸天。这个天人他心中有一个希望,希望能够远离欲界天的果报。
欲界天的果报有三种的过失:一、因为这个诸天他会爱着天乐,而不思出离。我们到天上去,我们所接触的色声香味触,这五尘非常的胜妙,看到的形状、听到的音乐都特别的美妙,所以诸天是没有出离心的。你看佛陀不在天界出世,因出世也没用,等于是白白的浪费精神体力,你看佛陀只在人世间出世,因人世间苦乐掺半,刚刚好。诸天他第一个过失,他没有出离心。
二、诸天果报当中有一类的诸天,是福报浅薄,恆受飢渴。有一种诸天他可能是因为他内心某一种善心的德行而生到天上去,但是他布施的善业不够,他虽然现出诸天的尊贵身,但他经常有时候食常不足。在经论上说,很多天人他跑到人世间来吃野生的水果,因为他吃不饱。吃不饱他为什麽生天呢?他因为有某一种美好的德行而生天,但是他布施的善业是不够的。
三、诸天他没有一种很强烈专注的忆念。天人的五蕴身心是极度的散乱。你不要看 佛陀说法的时候,释提桓因下来听,他一回到宫中就全部忘光了,他没办法去专注的忆念佛法僧三宝,他的果报体有散乱的问题。
这个天人应该过去生有一点佛法的善根,他得到诸天美妙安乐的果报时候,他非常的后悔,他觉得不应该来到天界,他希望去改变他的本位,他跟佛菩萨祈求。
这时候观世音菩萨现出天人之身,来宣说无常、苦空、无我之法,使令他能快速的结束天的果报,而往生到人道去。
应龙众 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这个龙牠是广修种种的福报,但是他有二个问题:一、他不奉持如来的戒法,他不持戒;二、他脾气特别暴躁,欢喜斗争,但是他有福业,他也生在龙宫,享受很好的龙宫的生活。
龙牠得到龙的果报以后,他有三个过失:一、热沙灸身,天气热的时候,沙吹过来,跑到他的鳞片当中伤害到牠的色身。二、风坏宫衣,大风一吹,把他的宫殿吹坏了。三、金翅鸟噉,大鹏金翅鸟牠的翅膀振动,剖开水把龙抓起给吃掉了,牠有金翅鸟伤害的恐怖。
他得到龙的果报的时候牠非常的后悔,牠希望厌离,牠向菩萨祈求。
菩萨现龙身,就为他宣说,你要好好的持戒、修善,要保持正直柔和,仁慈谦让之心,使令牠快速的成就。你要改一下心态,改变一下行为,你才能够快速的远离龙身的果报。
应轻捷众 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
其成就。
“药叉”是八部鬼神的一种,翻成中文叫「勇健鬼」,他的行动非常的快速,性情特别的暴恶。他对于这样一个果报体非常厌恶,「乐度本伦」,所以观世音菩萨就现在彼前,现药叉身,来说明持戒修福善顺之法,是令他远离药叉之身。
289淨业学园 80讲次 讲义167面
卯二、成就厌离
这一科主要是讲到佛菩萨对众生产生的加持力。身为一个菩萨,我们的心情是以度众生为本怀,但是度众生当中是有二种不同的差别:
第一个,他是一个凡位的菩萨,凡位的菩萨度众生,依止他的色身来度众生,因为他所有的菩提心、所有的戒定慧的功德都以色身为住。但是色身度众生,他有一定的时间跟空间的限制。
比方说,我们佛教界很多大德,你身心有障碍,你能够遇到他,你向他祈求,他也会为你现身说法,使令你远离障碍。但是这当中有时间上的问题,跟空间上的问题,比方说他到了美国去,你遇不到他,那就没办法了;比方说,他往生了,那你也得不到他的加持。凡位的菩萨依止色身,他的确是有时空上的障碍。
第二种的菩萨,叫法身菩萨,他已经突破了五蕴身心的障碍,而回归到一念的清淨本性,所以他以法身来度众生。法身度众生的特点,他没有时空的问题,在时间上,他白天也存在、晚上也存在;在空间上,你到了美国或在台湾,到了新加坡他都随时可以应付你,他没有空间上的问题。我们可以说是「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做度人舟。」
我们今天所谈的,是已经证得「圆通」的法身菩萨是怎麽度化众生。基本上他时空无障碍,问题就是众生这一部份,你如何能够很正确的去释放一个很正确的力量出来,来感应佛菩萨的法身的慈悲力。
应香阴众 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乾闼婆”翻成中文叫「香阴」,因为他的五蕴身心必须以香气来滋养叫「香阴」。他是帝释的乐神,帝释他如果欢喜听音乐的时候,他就点上香。乾闼婆一闻到香他就现身,因为他以香为食。但是乾闼婆这个果报,他一天到晚去弹奏音乐给别人听,时间久了,他非常的厌恶这个果报。他也释放出他的希望,来求佛菩萨的加被。这时观世音菩萨就现乾闼婆身,而宣说持戒修善远离放逸之法,使令他快速的脱离乾闼婆的果报。
应非天众 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阿修罗”翻成中文叫「飞天」,他有天之福,没有天之德。因为他因地的时候,虽然修学下品的十善业,但是心中有很强烈的忌妒心跟好胜斗争,什麽东西都要跟人家去比,而且要处处的强迫别人,有很强烈的我相、人相的对立。这时候他对阿修罗的果报体也特别的厌恶。这时菩萨就现出阿修罗身,来宣说五戒十善、仁慈爱物之法,使令他能够快速的远离阿修罗的果报。
应歌神众 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紧那罗”翻成中叫「歌神」,他的音声特别的美妙,他也是以音乐来娱乐诸天的,他一天到晚唱歌给诸天听,时间久了他对这样的果报体也特别的厌恶。所以菩萨现出紧那罗身,宣说持戒修善,歌咏乱心欲乐无常之法,使令他快速的脱离紧那罗身。
应大蟒众 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
法,令其成就。
“摩呼罗伽”翻成中文叫「大蟒神」,牠虽然有广大的福报,但是牠心中因为瞋恚跟愚痴的心特别重,而变成蟒蛇的果报。这个果报牠也非常的厌恶,这时菩萨现出摩呼罗伽身,来宣说持戒修善,修习智慧忍辱柔和之法,使令牠快速的脱离大蟒神的果报。
这一大段都是讲到应八部鬼神说法,使令他能够厌离这种苦恼的果报。
应人非人众
应人众 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有一类的众生,他心中好乐人道,而且他也实际的去修学人道之因,但是他在修学过程当中遇到了障碍。这时菩萨现出人身宣说五戒十善,心中要俱足恻隐之心之法,使令他快速成就。(因为人道是修道的法器)
应非人众 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
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非人”指的是天龙八部。这种天龙八部有四种的差别:有形的,他有身形,或者没有身形。没有身形不是说没有色蕴,他有色蕴但是我们眼睛不可见(微细的色蕴);有想,他心中有思想,或者他心中是暗钝的没有思想。
总而言之,这天龙八部他心中好乐出离他的本位,这时观世音菩萨就现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的同类之身,来宣说他所相应的法,使令他能够脱离本位,成就人道。
这个地方是讲到三十二应身。也就是说众生能需求的心是能感,菩萨的大慈悲是能应,感应道交使令菩萨现身而说法。
290感应道交现身说法,蕅益大师的注解,他分成二种的说明,他说:我们感应有二种差别:一种是「显应」,就是你去忆念阿弥陀佛,忆念观世音菩萨,你很明显的看到佛菩萨现身,而且很明显的听到佛菩萨为你说法,清清楚楚。但这种机会不多,这种人跟佛菩萨有很特殊的因缘。
一种叫「冥应」,就是不明显,不明显有现身也不明显有说法的情况,但事实上佛菩萨已经採取行动了,而且有帮你破除灾障,也帮你增长善根,这个叫「冥应」,这种机会很多很多。
从〔淨土宗〕的角度来说,我们讲「本尊相应法」,你看「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佛菩萨不打妄语,你忆念佛陀的身相,忆念他的功德,你称念他的名号,现前(当下)当来(临命终)…。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你说:诶!阿弥陀佛怎麽没有现身,没有说法呢?
这个是因为我们本身有障碍,我们有遮障,其实佛菩萨已经现身,我们没有看到,叫「冥应」。古德很多这种例子,有一个禅师,他在参禅的时候,诶!他脚踢到一个石头,“啪”!打到一个竹片,他开悟了!
我不知道诸位怎麽解释这个公桉,要是站在〔淨土宗〕的角度--阿弥陀佛的加持。为什麽这个竹子会产生这个声音呢?
比方说,过去有一个公桉说:有一个人他在参禅的时候,他听到《法华经》讲「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他产生了疑情,为什麽诸法是寂灭相呢?我看一切法是很多很多的因缘,怎麽会是寂灭呢?他不懂这个道理。他日夜参究的打坐,秋天过去了,冬天来了,冬天过去,春天来了。有一天,在春天打坐的时候,突然间听到黄莺的叫声,“啪”!开悟了。开悟以后他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春天百花开,黄莺鸣柳上。」因为诸法是寂灭的,所以才有这一切的因缘出现。
其实寂灭相跟生灭的因缘是同时存在的,但是我们只看到生灭的因缘,我们没有看到后面的寂灭相,这二个是即空、即假、即中。菩萨在看事情是看到二个,一个是看到诸法的寂灭相,一个看到诸法的生灭相,我们只看到生灭相,阿罗汉只看到寂灭相,没有看到生灭相。
那麽这黄莺是怎麽来的呢?为什麽就有黄莺呢?为什麽你就没有听到黄莺叫呢?-- 阿弥陀佛的加持。
我们修〔淨土宗〕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如果你愿意跟阿弥陀佛保持一个真的是相应的,能念所念心心相应,你的思考模式非常重要。
印光大师把〔淨土宗〕一个很重要的心态讲出来……我很清楚的讲一句话,往生与否跟你念佛是没有什麽太大关係的,这是决定你的品位,你不要以为你一天到晚念佛,你就可以往生,这是二回事。念佛是一个广大的功德法聚,无量光无量寿,它会创造很大灭恶增善的功能,但是不保证往生!你的心态是很重要。
印光大师说:念佛人要保持一种「即众生心,投大觉海」的心态。
你的整个身心世界,整个进入弥陀的功德海,就是你这个身心世界也不存在了。说你应该遇到什麽灾难,诶!这灾难消失掉了,你要观想,我没有这个能力,弥陀本愿的加持,因为你已经进入到弥陀的功德海。我们在看经典的时候,突然间有一点心得,诶!阿弥陀佛的加持。
你经常能够「法法消归 弥陀的功德海」,其实对一个修淨土的人非常有利,因为你跟弥陀已经打成一片了。你用这种心态来念佛,那真的是「一心归命,顺从本愿。」
所以我们在「冥应」当中,其实我们在念阿弥陀佛,你忆佛、念佛,阿弥陀佛是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怎麽没有见佛呢!佛陀有现身,我们看不到,但是冥冥当中已经帮我们消除罪障,增长福慧。这个道理你要清楚,因为佛菩萨发的愿他不会白发的,众生有感,菩萨就一定有应,千江有水,一定是千江月。
丑三、结明功由三昧。
前面的三十二应身的功德妙用是怎麽来的呢?都是菩萨因为证得耳根圆通之《首愣严王三昧》,所产生的妙用。
是名妙淨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是名”指的是以上的三十二应身。这三十二应身他俱足二种功德:第一、「妙」,菩萨的示现是同一时间现身的,「千处祈求,千处应」。所以他能够在一个时间,同时现无量的身说法,所以他是微妙不可思议的。第二、「淨」,菩萨在现身说法的时候,心中对他所现的果报是不生染着,这叫做「淨」。
妙淨的三十二应身,能够入于十方众生的国土,是怎麽来的呢?是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三昧”指的是《首愣严王三昧》,也就是一种《真如三昧》,依止真如本性,这种无障碍的因缘所发动的。
这种三昧是怎麽来的呢?是闻熏闻修而来(因地)。“闻熏”是他依止本觉理性而生起始觉的智慧,我们讲「称性起修」,依止一念不生灭心,产生了空假中三观,叫做「闻熏」。“闻修”以空假中三观,还照不生不灭的本觉理性。
闻熏是讲「称性起修」,闻修是「全修在性」,把一切的空假中三观,还是回归到一念不生灭的本性,说是「无不从此法界流,又无不还归此法界」。
闻熏闻修辗转的循环,而成就一种无作的妙力。“无作”他这种「普门示现」是任运生起的,是不假造作的。你看我们讲「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在那个地方,它也没有说要去帮助谁啊!它没有作意的,没有作意的意思是它没有锁定目标。我们度化众生,我们是有个人的好乐,我要度化台湾的众生、我要度化新加坡的众生,我们是自己设定目标的。
菩萨法身度众生不是这样子的,他那个月亮,你在美国也好,在台湾也好,你随时把水准备好了,菩萨就现身。他是一种无作的妙力,不假造作的,这种微妙的力量,而成就这种自在的功德出现。
关于三十二应身,蕅益大师的注解也做出二点说明:
第一点、菩萨的三十二应身只是简略的说明,观世音菩萨身为一个法身菩萨,他不只是三十二应化,那是个代表而已,实际上是应化无量,无量的现身。
第二点、蕅益大师特别强调,这以上的三十二应身,不只是观世音菩萨才有,整个二十五圆通的菩萨,每一个只要证得圆通的菩萨,都有这种能力,只是约着当机。
因为本经的当机是阿难尊者,是以听闻音声约的当机,把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开展出来,其实只要是法身菩萨,包括地藏王菩萨、包括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包括阿弥陀佛…,都有这种加持力。菩萨的功德是没有差别的,只是你跟他的缘是深浅而已,是这样子的差别。所以我们对佛菩萨这一部分,你不要分别说哪一个菩萨比较厉害,哪一个菩萨怎麽…,那是我们的虚妄分别。
我们凡夫众生是在没有差别当中创造很多差别,凡夫的差别很多。你看越修行的人你会发觉…你看老和尚,欸!到老和尚,他没有什麽差别,这正确的。
当我们在迴光返照的时候,你会发觉人跟人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少,因为真如本性是平等的。你看世间没有修行的人,他活到愈老,人跟人的个性越差越多,修行是越来越没什麽差别,越没什麽差别…,菩萨依止的法身是没有什麽差别的。
你说没差别,那为什麽他有感应,你没有感应?因为他跟他缘深啊!他每天忆念他,你没有忆念他,所以缘起、缘起,是因缘的关係。
子二、明十四无畏
三十二应身,蕅益大师说是偏重在与乐这一部份,给与众生种种的安乐。十四无畏是偏重在拔除众生身心的痛苦,拔苦这一部份。
(分三:丑一、总明大用所起。丑二、别明施无畏相。丑三、结明福备众生)
丑一、总明大用所起
说明十四无畏的妙用是由如来藏妙真如性所生起的。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观世音菩萨又称呼了一句:世尊!我又以闻熏(称性起修、修德)、闻修(性德),以性修不二的修学,而成就不可破坏。三昧是不可破坏,因为它依不生灭而起的,不可破坏的无作妙力,能够下等同于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一个悲仰,跟众生同一种的悲哀仰望,众生心中有所痛苦感到悲哀,仰望佛菩萨来祈求,就触动了菩萨的大悲。所以使令众生跟我这普门示现的身心世界一接触的时候,而产生十四种远离怖畏,拔除苦恼的功德,「无畏的功德」。然这种功德都是因为真如三昧(依止法身而起,不是依止色身而起)。
丑二、别明施无畏相
以下个别的说明,菩萨来布施十四种无所畏惧的种种相状
(分五:寅一、总明脱苦无畏。寅二、别明七难无畏。寅三、别明三毒无畏。
寅四、别明二求无畏。五寅、结明持明无畏。)
寅一、总明脱苦无畏
先拢总的说明,菩萨使令众生脱离身心的苦难而成就无所怖畏。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
脱。
291这一段是无所怖畏的总说,一个总纲,你这一段懂了后面整个就懂。这一段有他自利的功德跟化他的功德。自利的功德是说明他所证的理性是什麽。说为什麽他有这种加持力呢?
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
“我”指的是观世音菩萨,「不自观音」是说观世音菩萨他在修学因地的时候,他不随外在的声尘所转;他心中能生起迴光返照的智慧,反闻闻自性,所以叫「不自观音」。
「以观观者」(前面是讲能观的智,这以下偏重他的所观境),他以能观的智慧来观察。第一个“观”是能观的智,第二个“观”是所观境。依止这种反闻闻自性的智慧来回光返照「能闻是谁?」。
我们听到声音的时候,我们前面在耳根圆通的时候讲过,「出于闻中,入流亡所。」“入”就是第一、你不要分别外面的声尘,第二、你不要随你内在的分别心而转,就停留在根的部份,「但闻」而已。
「但闻」的时候你就迴光返照,为什麽我有这个闻的功能,然后你就顺着这个因缘回家了,「借假修真」。又从「闻」的功能当中,然后找到我们的真如本性,迴光返照。依止「不自观音」而去观察我们能闻的是谁?因为这样子迴光返照,而成就自利的功德,产生化他。所以能够使令十方世界的苦恼众生,他有种种痛苦,遇到种种的灾难,菩萨皆能够观其音声,使令他得到解脱。
这一段经文在古德的注解有二层的说明:
第一、他说明菩萨是以自利为本而产生利他。菩萨的利他,他不是依止色身,他是要能够找到真如本性,以真如本性无障碍大慈悲的拔苦与乐的力量发动出来,才能够给众生真实的利益,「以自利为本」。
第二、蕅益大师说:这个地方观世音菩萨的加被,都有事理二种的差别。
一、从事相上来说:比方说我们遇到了灾难,有鬼神来伤害我们,晚上睡觉做恶梦,那麽我们忆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忆念阿弥陀圣号,念念分明,感应道交,破除障碍,这叫做「事持」。「事持」就是你的心,完全去注意佛菩萨的圣号,你心中住在佛菩萨的圣号,反正我就是把自己放下,通身靠倒,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事持能够破除事相上的障碍,也就是能破除你一时的灾难。当然破除后就没有了,你又恢复原状,这叫做「事持」。
二、理持。你在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念阿弥陀圣号的时候,你念念迴光返照,能闻是谁?那个真正觉悟,能念所念惟是一心,能念所念那种对立完全破坏了,回归到一心真如。这时候破除理上的障碍,这时候就不是消除灾难,就是转凡成圣。
所以他说这以下的七种无所畏,种种的远离怖畏都要俱足事理二种的修学。
事相上我们真的得到观世音菩萨的加持,理上也是因为我们反闻闻自性,所以把这个灾难究竟破除掉了。
寅二、别明七难无畏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知见旋复」从他利加被的角度,这个“知见”指的是六根当中的见根。观世音菩萨因为他的眼根的“见”跟色尘接触的时候,他是「旋妄复真」,他不随外尘所转。因为观世音菩萨他因地有这种功德,我们讲自利的功德才能够利他,所以你忆念他的圣号,就能够使令一切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你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火就不能烧你。
这地方的意思就是说:
「眼根」它所对应的见,它是属于火。一、观世音菩萨内火不生,外火不起,因为他把心中的六根之火消灭了。所以我们去忆念菩萨的圣号的时候,火就不能烧我们。这是从「事相」来说。
二、你忆念观世音菩萨的时候,你眼根不向外攀缘,那火也不能烧。
事理二种差别。
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耳根:
「观听旋复」“观”就是我们依止观照的智慧,来反闻闻自性,「旋闻复性」。
我们经常去迴光返照,能闻是谁?
因为耳根是属于水,所以我们在因地的时候不随耳根而转,就把心中的水给消灭了,所以能够使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够去沉溺他。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意根:
「断灭妄想」我们依止迴光返照的智慧,来息灭第六意根的分别妄想,所以我们心中没有杀害众生的瞋心。这样的因地,这因地是佛菩萨的功德,也可以说我们自己迴光返照,我们有这种功德。因为没有杀心,我们入诸鬼国,这个罗刹鬼(吃人),诸鬼不能伤害。
292我们过去看经论的时候说,有一个比丘他住茅棚的时候经常被鬼干扰,他持什麽咒都没有用,他就去请示佛陀。佛陀说:你现在要修「慈心三昧」,你修慈心三昧的时候鬼不能伤害你。果然他回去修慈心三昧的时候,鬼的干扰就消失掉。
我们经常会跟鬼有一些问题,我们讲你内在没有问题,外在就没有问题。我想我们修大乘佛法要有一个观念:「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外在的世界永远是你内心的世界变现出来的。就像《唯识学》讲的,它就是一面镜子,所以你内心修慈悲心的人,就算鬼跟你活动,你也无所谓,大家一起共住嘛!
我过去在文殊院住了三年,那时候五位老法师都走光了,剩下我一个人住。有时候晚上真的有点事情,因为我也看到之前那个公桉,我每天做完功课我就迴向,因为文殊院后面有一大片很高的树林。我说我们今天一起共修,我不障碍你,你也不障碍我,白天是我活动,晚上你们活动。我就把所有修行的功德迴向给他们,我就试着释放善意。诶!真的没有事。
所以你遇到蛇也是一样,你要是起瞋心,牠马上感应到你的磁场。你保持慈悲心,牠也有佛性,牠的反应会比较缓和一点,但是你一起瞋心的时候,牠蛇也会有反应。后来我就知道,人跟人之间的心裡的磁场是互动的,鬼道亦复如此。所以我们内心能够心无伤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这的确有这分的感应。
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
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动摇。
「熏闻成闻」“熏闻”指的是我们观照的智慧,依本觉理生起的始觉智;“成闻”依始觉智还照本觉理。使令六根销复,把六根这种向外攀缘的功能,都把它消灭了,而「同于声听」。六根的攀缘功能消灭以后,这个能听跟所听,回归到一念心性就没有彼此的对立,能听所听惟是一心。因为这个众生消除了能所的对立,他被盗贼所抓,要被伤害的时候,那刀就一段一段的损坏,使令这个兵器要伤他身体的时候就像是割水,水是无所损伤,就好像风吹光明一样,光明当然不会动摇。因为我们没有对立心,所以我们一个人的身体就不容易受伤。
六者、闻熏精明,明徧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
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
“闻熏”就是反闻的智慧,“精明”依止观照的智慧返照本觉的理性,而启发心中的光明。这种自性的光明遍照整个法界,这时这种幽暗的体性就不能成就了,因为心中有光明,有浩然正气的光明。所以在黑暗的地方,你遇到药叉(男众的鬼,叫轻捷鬼)、罗刹(女鬼,翻成中文叫可畏),这二种鬼都会吃人的;鸠槃茶鬼(厌魅鬼)、毗舍遮(噉精气鬼,吃人的精气),富单那(热病鬼)。
这个人他心中经常迴光返照,开显自性的光明,有浩然正气,这些鬼神就算在他的旁边,目不能视,对他产生畏惧,眼睛都不敢看他。
我看算命的书,在道家裡面说,你遇到重大的劫煞的时候,破煞之法,放个石头、石敢当,有些人把石头放在家门口,或挂一个什麽八卦的相,都可以破煞,但只是破小煞。他说真正的破大煞,用浩然正气,培养浩然正气,所有的煞都不能靠近。这个跟这道理一样,心中有自性的光明,鬼神根本都不敢看你。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繫枷锁所不能着。
「音性圆销」,对外在动静二种声尘都完全的消灭了,而且能够依止能观的智慧,反闻闻自性,来逆流照性,所以能够离诸根尘二种虚妄的干扰。因为你在因地的时候,已经不随外在根尘二种的干扰,虽然你被禁,禁闭在房屋,身体被绑住枷锁。古代的刑具,在脖子上叫“枷”,在脚上叫“锁”。即使你有这种禁繫枷锁,对你也不能够产生障碍,因为你已经远离根尘这种虚妄的染着。
八者、灭音圆闻,徧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菩萨在因地的时候,消除外在声尘的动静二种障碍,而能普徧产生大慈之力,所以使令众生经过危险的道路,一切的盗贼都不能劫夺他的财物,乃至于伤害他的色身。
从事相来说:观世音菩萨因为有这种功德,所以我们水不能淹,火不能烧,一切的鬼神盗贼都不能伤害。
从理观来说:菩萨修学反闻闻自性,菩萨本身在未来生命当中,也能够远离这种灾难,远离这种怖畏。
293蕅益大师把这一段《耳根圆通》离诸障碍,跟《普门品》做一个比较。
蕅祖说:《普门品》是释迦牟尼佛介绍观世音菩萨果上的功德,不是观世音菩萨自己说的,是释迦牟尼佛帮他宣说的。
说观世音菩萨对众生有什麽加持力?他讲了三十二应身,叫「普门示现」。
所以《普门品》它对观世音菩萨的因地,基本上是没有谈到。所以《普门品》的修学是偏重在事持,偏重在佛力加被这一部份,众生内心有障碍,忆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你心中有希求,然后跟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一接触,“啪”!感应道交,去触动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力,然后我们离苦得乐。是偏重在「佛力」这一部份,心力(理观)这一部份讲得少。
但是本经是观世音菩萨自己讲到自己,从因到果修证的过程。因为修「耳根圆通」,反闻闻自性,破除了身心世界的障碍,开显了真如本性,所以产生了三十二应身、十四无所畏、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德。
《愣严经》的「耳根圆通」它是从因到果,观世音菩萨自己宣说的,所以它这地方的修学包括事修,也包括理观在裡面,每一个法都包括事修也包括理观在裡面,《普门品》是偏重在事修,蕅益大师认为有这一层差别。
淨业学园 81讲次169面
寅三、别明三毒无畏。
194我们这一科是讲到观世音菩萨证得耳根圆通以后,生起广大利他的妙用。耳根法门在我们娑婆世界,我们一般的说法叫做『观世音菩萨法门』。这个法门在目前的修行当中,可以说是最受欢迎的,因为特别契合我们娑婆世界的根机。
这样的修学,蕅益大师用四个字来总持,整个『观世音菩萨法门』它的重点是什麽呢?
简单的说就是:「慈悲感应」这四个字。
“慈”与乐,他可以给予我们种种身心上的安乐;“悲”拔苦,拔除我们身心的痛苦。整个修学的过程,所追求的就是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产生拔苦与乐的效果。
这应该怎麽做到呢?就是透过「感应」的力量。
「感应」的力量的产生在蕅益大师的注解,他是分成了事修跟理观二种的差别。我们刚开始是透过事修,身口意三业的加行,包括我们对观世音菩萨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念乃至意业的皈依观想。这种身口意的相应,我们去感应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力,这个地方的事修是感应外在佛力的加被。
理观就不是这个意思,理观就是我们在称念观世音菩萨的时候,我们内心不只是一种皈依的心而已,我们要生起一种观照力,我们要迴光返照「能闻是谁?」。当我们听到观世音菩萨的音声时候,我们要观想是谁在听这个音声,那我们的心就停留在这个「闻」。
蕅益大师说:但闻而已。外不随声尘所转,内不随耳识所扰,在听闻的过程中保持不迷、不取、不动,我们说是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真如本性是无所不在的,蕅益大说:「全妄即真」。其实真在哪裡呢?真实的心性就在妄相当中,我们平常心就是一念的妄动,结果被妄相所转。
所以我们要把真实的心性找到,就是你不要乱动,妄想最怕就是…你一不动,它就怕你。因为它是虚妄相,虚妄相你要是对它不执取不妄动,它就消失掉了。《愣严经》的破妄显真,它不是说去对治什麽,它基本上认为,真实的心性就在虚妄的相中,你只要不随妄转,那麽心性就开显出来了。所以理观这一部分的感应道交,是感应我们内在自性的慈悲心,我们称性本俱的慈悲的功德。
事修它所破除的是事障,使令我们成就一时的安乐;理观所破除的是理障,使令我们成就究竟圆满的解脱。
『观世音菩萨法门』其实在《愣严经》二十五圆通,看本经的经文, 释迦牟尼佛是把它当重点一样,不管它的因跟果是比较完全开显,他是把它当做本经的修学重点。
寅三、别明三毒无畏。
这一段是说明十四种无所畏的功德,其中的三种,远离贪瞋痴三毒。使令我们内心面对三毒的时候,能够无所怖畏。这是修习『观世音菩萨法门』产生的效果。
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媱(ㄧㄣ)众生,远离贪欲。
这以下的经文,在古德的注解都是分成了自行跟化他。在自行这一部分又分成了体性跟作用。
自行的体性:
「熏闻离尘」
“熏闻”就是我们依止反闻照性的工夫能够成就离尘,脱离这一切色尘的繫缚;「熏闻」是一种因地的修学,「离尘」是果地上的功德。熏闻离尘它就是指的我们在修『观世音菩萨法门』所证得的理性,能够脱离这一切六尘的障碍,发明我们一念清淨的本性。这个是讲到我们在自修方面所证得的理性。
它有什麽妙用呢?「色所不劫」,“色”指的是一切六尘的境界。当我们功夫成就以后,这六尘就不再劫夺我们心中的功德。
这包括体、包括用,这个都是一种自行的功德,以下是化他的功德。
观世音菩萨有这样的自行功德,他有什麽作用呢?
「能令一切多媱众生,远离贪欲。」
他能够使令我们这些多媱众生远离贪欲;“多媱”蕅益大师的意思不只是指的男女这一部份而已,是包括对一切六尘的贪爱,都叫做「媱」。
一切贪爱都以攀缘心为本,我们既然不随外在的六尘所转,开始反闻闻自性的时候,那麽这一切贪爱的烦恼自然消失掉。
这是『观世音菩萨法门』产生的第一个内心的功德
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瞋恚。
这一部份也是分为自行跟化他。自行也是分成体跟用
「纯音无尘,根境圆融」
当我们内心脱离了根尘的执取,安住在闻音的妙性的时候,六根对六尘就没有能所的障碍,就圆融无碍没有能所的障碍。
这样的能所双亡,离诸对待的理性,有什麽作用呢?
「无对所对」这时我们的六根生起了别的时候,已经没有能对跟所对,能对的六根所对的六尘惟是一心。
从这样的自利功德有什麽作用呢?
「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瞋恚。」
“瞋恚”主要的根源是一种人我的对立,我相、人相的对立。
当我们一个世界上很强调个人主义的时候,那我们的瞋心就开始活动了。你看我们小时候,整个社会是很强调团体主义,个人的意识比较没那麽的强烈,那个时候的瞋心比较薄弱。瞋恚是以对立来当它的根源。
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
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
这一部份自行功德的体是「销尘旋明」,我们透过耳根圆通的事修跟理观,来消除我们所缘的妄尘,恢复我们本性智慧的光明。
这样的光明的理性,有什麽作用呢?能够使令我们众生的法界(外在的依报)身心(内在的正报),依正二报就像琉璃珠宝一样,能够内外明彻,了了分明而无所障碍。
(利他)因为这样的光明智慧,使令一切昏迷暗钝的这种性障,没有善心、内心邪知邪见、拨无因果、很难生起善心的阿颠迦,能够远离心中的愚痴跟暗钝。因为修『观世音菩萨法门』,你内心有光明,有光明当然就不会有黑暗。
“性障”以暗钝为障。“阿颠迦”没有善心,内心邪知邪见,拨无因果很难生起善心。
295这一段的息灭贪瞋痴,蕅益大师的意思叫「自行功成,化他有本」。
为什麽今天我们一个人去忆念观世音菩萨,你的贪瞋痴会澹薄?
因为观世音菩萨在因地的时候,祂在这一部份有这一部份的功德,所以你跟他的功德一接触的时候,祂会对你一种启发的作用。
比方说:我们今天忆念关公,你一想到关公的时候,你就会产生一种忠义参天功德出现;比方说我们忆念张飞,我们就产生勇勐坚定的功德;比方我们今天去忆念忏公师父,我们内心当中就会产生一种智慧善巧的功德;我们去忆念海公长老,我们就产生慈悲厚道的功德。一个菩萨他在因地有这样功德,使令众生跟他接触的时候,对这众生来说会有启发的作用。这个就是说,你在自行功成的时候,你化他就有这个根本。
我们过去曾经问忏公师父一个问题:我们要怎麽样才够广结善缘?
忏公师父回答得很妙,忏公师父说:要广结善缘,在佛堂裡面好好的拜佛、念佛就是广结善缘。
当然我们那个时候听不是很懂,但是慢慢慢慢的,哦!因为你内心好好的用功,念佛忆佛,你开显你自性的功德,「自行功成,化他有本」,你未来的利他就是在这个时候做积集资粮的准备。
他的意思就是说:广结善缘不是向外追求,你内在的烦恼澹薄了,你很自然的发起广大的愿望,你就能够跟众生结缘了。所以我们看菩萨利益众生,你看他前面的半段一定是他自修的功德,所以才有后面的结果。
这一段经文的解读。蕅益大师告诉我们怎麽解读呢?自行功成,所以化他有本。
菩萨所有对众生的加持力,就是因地的时候他有这份功德,所以对众生产生一种连带的启发的作用。
寅四、别明二求无畏。
“二求”是指众生要祈求男子或者祈求女子,对生命当中有这种祈求。你忆念观世音菩萨,菩萨能够满你的愿,使令你在这二部分能够无所畏惧。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徧十方,供养
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我们在理解这部分也是这个道理,自行功成,化他有本。
观世音菩萨凭什麽能够使令我们生福德智慧之男呢?他因地是怎麽修行的?
「融形复闻,不动道场」,这是讲他因地所证的理性
“融行”菩萨在因地的时候是念念销融四大之行,他是远离尘境(背尘),“复闻”合觉。他不但是远离四大之行,他也不是安住在偏空,他能够念念开显我们本俱的闻性,使令他内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理性。“不动”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
这就是他在因地所证的理性,是「背尘合觉」,不迷、不取、不动的理性。
这样的理性有什麽好处呢?
「涉入世间,不坏世界」
菩萨以大悲的愿力到十方世界去随类化生的时候,他不坏世间的假相,这一点是很重要,菩萨从空出假的时候是不坏假相的。
不坏假相有什麽样的妙用呢?第一个妙用,「供养微尘诸佛如来」,他能够普徧在十方的佛国土当中,供养微尘数的诸佛,来修习福德资粮。佛陀在那个地方说法,菩萨现身用无量的珍宝来供养佛陀,积集广大的福德资粮。第二种妙用,「各各佛边为法王子」, 他能够示现做佛的大弟子,来辅助佛陀弘扬佛法,来修学智慧。
菩萨因为安住在不生不灭的理性,在广大的世间修习广大的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以这个来做自行的根本。
他有这样的根本有什麽好处呢?
他能够使令法界当中的无子众生,她心中祈求能够生一个男孩子,她忆念观世音菩萨、礼拜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因地有这样殊胜的功德,就能够产生加持力,使令祈求的众生,产生福德智慧的男子出来。
这个我们就叫感应道交,菩萨要保证对众生的加持力,你要先成就这个功德,然后把这功德放在名号中,当众生跟这个名号一接触的时候,“啪”!感应道交,然后你得到那种大慈悲的加持力,求男得男。
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
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六根圆通,明照无二」
(因地)菩萨在面对外在声音的时候,他是以反闻照性的工夫来通达根性,使令六根互用。“圆通”就是他的六根已经无障碍的交互作用。使令“能明”跟“所照”无二,根尘惟是一心,他内心当中能够含裹十方世界。
他在面对十方世界的时候,他有二种的功德产生:第一、「立大圆镜」,他对一切的法了了分明。虽然了了分明又能够安住在「空如来藏」,又空空荡荡没有任何的妄想。
从下文的加持力来讲,它的重点在「空如来藏」。一个人证得空性的特色就是调柔善顺,因为他没有我执、我见。这对生女众是有加持力的。
因为以空如来藏为自体,它有什麽妙用呢?
「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
承受顺从十方诸佛的秘密法门,“秘密法门”指的是一佛乘的圆顿教法,了知法界惟是一心。对法界惟是一心的教法,能够受持领纳心中永不忘失。
(到这个地方都是菩萨自行的功德)。
菩萨能够证得空如来藏,当然是非常的调柔善顺,能够领受这一切的教法。因为柔顺的关係,他能够使令法界没有女者的众生,想要欲求女者,能产生外表端正,而且俱足福德之相,内心是柔和善顺,有德行的使令众人爱敬的之女。
这地方经文的解读跟前面是一样的,「自行功成,化他有本」
蕅益大师的传记,他说:他父母亲在三十岁的时候都没有生小孩。这在古代的社会是很严重的,没有传宗接代。那他父亲怎麽办呢?他父亲持大悲咒。持大悲咒以后,后来他父亲就做一个梦,梦到观世音菩萨现出白衣的身相,送给他父亲一个儿子,没多久他的母亲就生出蕅益大师。蕅益大师在持大悲咒的发愿文裡面说:我本仰成咒力生,我的初生就是大悲咒的功德把我创造出来的。
大悲咒为什麽能够创造这种功德?观世音菩萨的内心有求男求女的功德力,把功德力咒愿在这咒当中。有这种咒功德力,我们去忆念咒语的时候,「即众生心,投大觉海」,就把这功德开显出来。
佛菩萨的功德为什麽可以给我们受用,这观念我们解释一下:
佛菩萨的功德有二部份:第一部份,是他智慧的善根,包括他的菩提心,包括他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无贪、无痴种种善根。善根这一部份完全是佛菩萨自受用的,他不能送给我们,智慧的善根是不能互相授受的。
但是菩萨的福德资粮,他那个善业力,他能够让你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福德这一部份是可以互相授受的。菩萨能够让众生所求如愿,这跟他因地是有关係的。
蕅益大师的解释有更深层,蕅益大师说:求男求女,有事有理。从事相来说,我们一般说是果报的男女,但是从理上来说是法门上的男女。什麽叫法门中的男女呢?就是「权实二智,定慧二门」。你向观世音菩萨求智慧,「权智」,“权智”就是承办种种的事业叫「男」;“实智”就是顺从义理叫「女」。「禅定」是比较寂静的,他也是属于女众,「智慧」是属于波动性的,是属于男众。
从理观来说,我们修「耳根圆通」,念念开显自性的功德,也能够开显「权实二智,定慧二门」二种法门中的男女。
五寅、结明持明无畏。
将前面的十四无所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来做总结。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恆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
「三千大千世界」 指的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世界,这当中有一百亿的日月,这当中也包括了一百亿的须弥山,也包括一百亿的四大部洲。居住在这世间中,有很多很多的等觉菩萨的法王子,有六十二个恆河沙数这麽多的法王子。这麽多的法王子是遍布在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各有不同的修法(自行的功德),他有各式各样的垂示、模范世界,教化众生的善巧各有各的不同。他们在随顺众生的根机,产生善巧智慧是各各不同的。
现列出六十二恆河沙数的法王子,这种自行化他的功德。
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徧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恆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
前面是列出娑婆世界裡面的所有的法王子,有六十二恆河沙这麽多,这以下把菩萨的名号作比况。
观世音菩萨说:由于我因地的时候证得圆通本根,依止耳根而证得圆通常,所以我启发出我耳门中的闻性。使令我的内心「微妙含容」,我能够相应无量众生内心的祈求,能够恆顺众生的根机跟他的希望。(这指的是菩萨内心的状态)
菩萨的色身能够周徧法界,能够相应十方世界,能够随类现身,有这样的身心的妙用。
因此我能够使令这麽多的众生来受持我『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跟另外一个众生他总共是受持六十二恆河沙诸法王子的名号;有一个人他一天只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圣号,有一个人他是受持六十二恆河沙法王子的名号,这二个人在福德这一部份是完全相同。
意思是说: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跟整个众多法王子名号的功德加起来,是没有差别的。其故何也?因为我修习真实的圆通。
菩萨摄受众生的差别相:
从蕅益大师的注解来解释这一段,蕅祖说:菩萨的利他从契理这一部份是「一一的法都是契合如来藏妙真如性」,自受用这一部份是完全相同的。
你不能说,阿弥陀佛的功德比释迦牟尼佛的功德大,不能这样讲。真如佛性是不二的,每一尊佛所证的法性是相同的,不管你的过程怎麽样。所以要论道理是看结果,不管你是修《唯识》、修《天台》或修拜佛、或修止观的,证的结果是归元无二路。我们一谈到佛法的结果那是无差别的,但是过程就有差别,有他的契机性。因为每一位菩萨因地所发的愿不同,有些菩萨在因地的时候,他看到那些苦恼的众生,他就特别喜欢摄受那些所谓的弱势团体苦恼众生,尤其是地藏王菩萨,有的菩萨他就摄受比较高智慧的。菩萨所发的愿不同,他所产生的名号的加持力、他的适用度,他契机的广度就不一样,契机性有所不同,每一个名号他所加被的广度,他所加被的根机,跟他因地所发的愿就不太一样。这个地方特别指的是娑婆世界。
释迦牟尼佛说:你受持『观世音菩萨』圣号,跟你受持六十二亿恆河沙诸菩萨的圣号加起来是一样的。这句话只是用于娑婆世界的众生而说,因为娑婆世界你念观世音菩萨容易契入,你很容易契入观世音菩萨的功德,不是说观世音菩萨的功德会超过其他等觉菩萨,不是这个意思!是从众生的根机、众生的相应、跟菩萨因地所发的愿这部份。
这地方是把前面十四无所畏做一个总结。
丑三、结明福备众生
总结来说明观世音菩萨他在因地所修的福德,是非常的完整、非常的完备来加被众生。
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以上种种的拔除众生之苦,来布施众生无所畏惧,都是观世音菩萨在因地所成就这种完整的福德,使令众生远离一切苦难跟灾难。
296这十四无所畏,当然也包括了三十二应身,包括与乐、拔苦。其实在这个地方,菩萨对众生的加被力,名号跟咒语,是非常重要的,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桥樑。
这地方我们说明一下:
名号或者咒语,在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他给它一个名称叫「功德法聚」。菩萨他修了很多的功德,功德它必须要有东西把它保存下来。你说功德在法身当中,法身是无形相的谁也进不去,对众生根本不能产生他受用,所以菩萨必须把他因地,他的布施、他的持戒,乃至于他种种的功德,必须用一个仓库把他保存下来,叫「功德法聚」。
比方说:我们不要先讲佛菩萨,我们讲外道,外道他成就初禅以后,他就能够把他初禅的那种三昧的力量,他就在三昧当中念一个咒语,这咒语念出来以后,他就给他一种力量。说哪一个人你去採蜂蜜的时候,你念我的咒语,蜜蜂不能咬你。因为他有三昧力,他有功德力,所以他就赋于这个咒语一种力量,把远离蜜蜂障碍的这种功德加持在咒语中。
在印度的确有防止毒蛇咬、蜜蜂螫的咒语,你念他的咒,你就能够远离这样的怖畏。但是有个条件,外道的功德法聚是有时空障碍的,因为他所依止的是生灭心,所以当这个外道禅定消失的时候,当这外道死亡了以后,这个咒语就没有力量了,这咒语就等于是一个声音而已。
菩萨的功德法聚亦复如是,菩萨的功德法聚,菩萨自己受用叫「本门」,法身是存在法界当中,无时无刻都存在的,但是他必须要有一个「迹门」。他必须要从空出假,他必须要成就一个因地,做释迦牟尼佛的徒弟,示现菩萨道,然后积功累德,从法身中从空出假,积功累德,然后发愿,慢慢慢慢成就功德圆满的时候,他就成就一个应化身的佛陀。
法身报身是没有名号的,那完全佛菩萨自受用,度化十地菩萨。只要有名号那一定是应化身,而这应化身的成就,智者大师说是「从本垂迹」。他要一段很长的菩萨道,然后他因缘俱足了,就成就一个应化身,然后他把这应化身赋于一个名号,然后他把这一期因地所修的因地的功德,全部加持在这个名号裡面。
所以我们讚歎『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因为他这一期成就阿弥陀佛的应化身所花的时间特别长,他的加持力特别广。
也就是说,菩萨他成就法身以后,他必须要一再的创造一个应化身,应化身成就以后他就有一个名号,等到他化他的因缘结束了,这个名号在世间上就消失掉,然后他又要从本垂迹,又要示现因地,又创造一个应化身又给他一个名号,这个名号给大家受持,又能够产生与乐、拔苦,等到他这个名号的摄受因缘又消失了,他又必须要创造一个应化身。
很多人问成佛以后干什麽?
成佛以后就是不断的积集你的因地,然后创造一个名号,用这个名号来利益众生。为什麽要创造名号呢?
因为佛菩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他的应化身他的寿命是有限,可能是一劫也可能是八十岁,也可能是多少时间。他在正法时代摄受众生有限,所他死掉以后一定要留一个东西下来,佛灭度以后主要的是留他的佛像、他的名号,而这个名号是最简单的。
当我们在研究观世音菩萨的功德的时候,你要找到它的门,你进去这个功德要有一个门,就是他的名号。当然你要把这个门打开,你内心当中要有他们的信心跟你的愿力这二把钥匙,才能够把这个门打开,然后你就能够「即众生心投大觉海」,跟祂产生感应,观世音菩萨整个与乐拔苦的大慈悲力都对你产生加持,满足你的愿望。
这个就是观世音菩萨利他的过程,包括菩萨因地的修学,然后创造名号,包括我们怎麽去启动这个功德,成就感应。
子三、明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观世音菩萨证得耳根圆通以后,所成就不可思议无作;“无作”就是他不必假借内心的分别,能够任运现前这种功德。不同于二乘人,二乘人要对众生产生神通加持,都必须假借如理作意,而且要设定目标,要锁定对象;菩萨的度化众生就像月亮一样,不必锁定对象,随时随地等待众生,这叫做「无作妙德」,因为他没有拣别任何对象。
(分二:丑一、总明大用所起。丑二、别明不思议相)
丑一、总明大用所起
拢总说明这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德它生起的理由,他为什麽能够生起这四种妙德。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正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世尊!因为我证得耳根圆通之故;因为菩萨在因地的时候,依止耳根闻思修而成就三摩地,依耳根而证入圆通。依止耳根圆通来修证无上道;“无上道”指的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来开显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能够成就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德。
我们一路这样的读过来发觉,本经对这过程是很重要的。譬如说,在二十五圆通,当然果地的功德是一样的,说是「归元无二路」,但是你是用耳根修行的,跟用眼根修行的这过程不同,产生的妙用一定有差别。
诸位我们可以体会一下,你靠耳根,你真的是在因地的时候,容易具足圆通常;你看你眼根,你要是睡觉的时候,你眼睛闭起来的时候,你就不能生起妙用,你那所缘境不现前;那你用耳根的时候,你眼睛闭起来打开、他是在前面、他是在后面、隔一个牆壁都可以。所以他在耳根圆通的时候,他在积集资粮的时候,他几乎是时空无障碍,俱足圆通常,三种真实。虽然我们很重视结果,因为成就结果是转凡成圣的根本,但是你的过程是根据什麽样的门而入,的确对你的加持力是有关係的。
他这个地方又再强调,因为我是修耳根圆通的关係,来悟入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就成就了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蕅益大师说:观世音菩萨在没有选择耳根圆通之前,其实本经在秘密义当中已经说明耳根圆通的殊胜,一再的强调耳根圆通的殊胜,从三十二应身,十四无畏,乃至于这个地方的四不思议无作妙德,都有这一层意思。只是观世音菩萨在拣择圆通的时候,他讲得更清楚,如此而已。
淨业学园 82讲次 讲义171面
丑二、别明不思议相
(分四:寅一、现容不思议。寅二、说咒不思议。寅三、受供不思议。
寅四、兴供不思议)
寅一、现容不思议。
我们前面讲到菩萨证得圆通以后,依止不生灭的清淨心性所产生的广大的妙用。这种妙用在《普门品》中有一个偈诵,有简单的说明: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当我们一个修行人,我们身心有各式各样的障碍被困厄,因为这个障碍产生很多的痛苦。这时我们向观世音菩萨祈求的时候,「观音妙智力」,产生一种善巧的智慧力,能够救拔世间的痛苦。
到底观世音菩萨在产生的大慈悲当中,他产生的妙智力,他的方便门有哪些呢?
《普门品》主要的是以忆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为主,但是在本经当中讲得更详细,在本经讲到菩萨摄受众生有四种的门,四种不思议的无作妙德。因为我们今天要祈求观世音菩萨拔苦、与乐,这当中都必须有方便门。这当中提出四种的方便门,使令我们能方便的成就与乐跟拔苦,跟菩萨感应道交。
一、菩萨要显现种种各式各样的尊容,示现各式各样的头、各式各样的手臂、各式各样的眼睛,以这种尊容来摄受众生。这个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我们看经文就清楚。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淨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
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
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臂、十六臂、十八臂、二十臂、二十四臂,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
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淨宝目。
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淨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 (遗,脱落的意思。)
菩萨因地修学的过程:
我在凡夫位的时候是怎麽修行呢?我最初获得「妙妙闻心」,“闻心”指的是以耳根中反闻照性的功夫,而悟入了如来藏妙真如性,叫做「闻心」。这种闻心的功夫是怎麽悟入的呢?是「妙妙」;第一个“妙”是他所依的理性,他以不生灭为本修因,这件事情是非常的微妙;以不生灭心所生起三观的智慧,空假中三观,即空、即假、即中,也是不可思议。如如理是不可思议,但如如理所生的如如智也不可思议;依止如如理而生如如智,依如如智还照如如理,如此的一次一次的重覆,慢慢慢慢的破除妄相,开显真实,而成就了「闻心」,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心精遗闻」依止这一念精纯的心性,使令根尘脱落,安住在一念精纯的心性,来脱落外在的根尘,这时候见闻觉知等等六根的作用,就不能够再产生分隔的障碍而可以互相的作用。他这时候的内心是圆融无障碍的「清淨宝觉」;“清淨”指的是他的空如来藏,他能够离一切相;“宝觉”是不空如来藏,他能够圆俱无量的万法;离一切相(空如来藏),即一切法(不空如来藏)。
这地方是讲到他所证的理性,从耳根的如如理而生如如智,由如如智还照如如理。
从耳根悟入以后,变成了六根互用,最后回归到清淨的本来面目,一方面清淨,一方面宝觉。
这样的清淨宝觉,有什麽样的妙用呢?能够产生二大妙用:第一个现出各式各样的尊容,微妙不可思议的尊容,而且能够宣说无量无边的秘密神咒。
「秘密神咒」这句话有二层意思:一、咒语是诸佛秘密的语言,众生是不可以了知的。你看我们持大悲咒、愣严咒,咒语是不能解释的,是诸佛秘密的语言。二、只要众生一心受持神咒,就能产生不可思议的功德力,对他产生的加持力来说也是不可思议,所以也叫做「秘密」。
观世音菩萨是怎麽样现出各式各样的尊容?
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
观世音菩萨在同一个身体当中,现出一个首、三、五、七……一百零八乃至于八万四千烁迦罗首;“烁迦罗”是坚固不可破坏。
为什麽要以头部为主呢?因为头部是一身的根本,五根聚集的地方,眼耳鼻舌身整个会集的地方都是在头部,它是身体的主导者。
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臂、十六臂、十八臂、二十臂、二十四臂,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
在同一个身体当中,能现示各式各样的手臂,「母陀罗臂」指的是宝印的手臂,因为这个手成就各式各样的宝印。“臂”有承办事业,表示菩萨的善巧方便,神通妙用种种的表法。这表示菩萨的行动。
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淨宝目。
显现各式各样的眼睛。
在整个头部手臂跟眼睛的相互配合当中,他有他各式各样的善巧。
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总结)菩萨现的尊容有时候现慈悲相,有时候则示威严慑服之相。你看观世音菩萨的千手,他的手有些是拿安乐的资具,有的手是拿刀剑的,他的整个现象有慈有威。「或定或慧」他的尊容有的是显现禅定安祥的相状、也有说法授记的相状。总而言之,菩萨依止尊容来救护众生,使令他的身心得大自在无障碍。
蕅益大师的解释是说:“头部”表示菩萨如来藏妙真如心当中的「法身德」;法身德是整个功德的依止处,头部是整个身体的主导者,这是一个清淨的理性。
“手臂”表示菩萨的「解脱德」,菩萨的行动,救拔众生要用手臂去救拔。
“眼睛”表示「般若德」,度化众生自己要先观机逗教,观察因缘,表示般若德(观照)。三德密藏刚好是配合菩萨的手臂目,这三种差别。
为什麽佛菩萨要现出种种的尊容呢?
因为菩萨灭度以后,他必须有一个形相来让众生礼拜供养,跟菩萨结缘,一方面培植福德;我们讲「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菩萨在产生大慈悲的救拔之前,一定要有一些方便门。「观音妙智力」这“妙智力”包括现出种种的尊容,让后世众生方便来供养礼拜。
寅二、说咒不思议。 前面是现出尊容来当方便,宣说不可思议的咒力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
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
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
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菩萨为什麽能够去现尊容,能够诵持神咒呢?
因为观世音菩萨在因地的时候,「由我闻思」,依止耳根闻思修的观照力,来超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障碍,使令内心能够安住在不生不灭常寂光的心性,就好像声音能够超越「垣」;“垣”指的是牆壁。声音能够超越种种的牆壁,而不能构成障碍一样。菩萨所证的一念心性,他已经是脱离根尘识的障碍,所以不再为一切的微尘所障碍。不为六尘所障碍的时候,他就能够在各式各样的时空当中,现出不同的千手千眼,也可以在不同众生的因缘当中,宣说不同差别的神咒。这样的现容、这样的诵咒都能够不受一切时空的影响,随时随地都是可以显现的。
这当中的形状跟咒,都能够以一种无所怖畏来布施给众生,在十方微尘国土当中,十方诸佛乃至于十方的众生,讚歎观世音菩萨叫做「施无畏」,因为他能够善巧于尊容,善巧于咒语来布施一切众生,使令众生远离怖畏。
297我们在修他力法门,以我们目前来说就是持名跟持咒。汉传(显教)佛教比较重视持名,密教的重视持咒。名号跟咒语都是佛菩萨的秘密语言,都是一个功德法聚。
我讲一个持大悲咒的功德感应给大家做参考,出自台中莲社的感应录。
大概在十五年前,在台中莲社有一个莲友叫普爱姑,普爱姑这个居士她是经常参加台中莲社的共修,她有一个媳妇是台东人,很喜欢做事情,体力很好,她怀了一个男众的小孩。这个人是很有责任感,她想我怀孕快要生产了,就赶快把一些该做的事情做完,不然到分娩的时候就不能做事情。所以她就把房子打扫得很乾淨,外面的庭园也都把它扫乾淨。
结果因为动了太厉害,就动了胎气了,动了胎气以后,她突然间觉得这小孩怎麽了?怀胎八九个月了都没有动静。一般的小孩子怀胎的时候,他的手或脚会踢动,会有一些生命性的活动。工作完以后她突然间觉得这小孩子没动静了,她就觉得很奇怪,她也就不管他。过了三天还是都没有动静,她就觉得是不是有问题,就跑到医院去检查。检察的结果,医生说:你这胎儿已经死掉了,完全没有动静,你现在唯一的方法就是开刀把他拿出来。
这普爱姑的媳妇想,这件事非常的严重,她那时候很伤心,又不忍心把他拿出来,就把它放着,又过了四天,到第七天的时候,还是没有动静。这时她知道隐瞒不住了,就跟普爱姑报告这件事情。普爱姑她为了证实这件事,又把媳妇带到大医院去检查,检察的结果跟前面完全一样,这个小孩子已经胎死腹中,没有生命现象,七日完全没有动静,要赶快拿出来,否则大人会有生命危险。
普爱姑她对观世音菩萨有信心,她就带着这个媳妇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放一杯水在佛前,持大悲咒…,就一直念一直念,念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就叫她的媳妇把这杯水喝下去。喝完以后没事就去睡觉了,到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她媳妇起来的时候,又觉得这小孩又在动了,怎麽动了?她去检查,诶!小孩子的生命现象又出现了,果然没多久,这小孩子就顺利生出来。
咒语就是这种力量,「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力,是无量劫的积功累德,但是这加持力要放在哪裡呢?
放在他的尊容、放在他的名号、放在他的咒语。佛菩萨必须把他的功德跟众生做一个桥樑,「即众身心投大觉海」,要有一个桥樑出来,那麽这咒语也是种桥樑。当然我们显教喜欢简单,持名也是可以,你欢喜持大悲咒,喜欢念他的名号都可以破障。
你读读印光文钞,印光大师对于持大悲咒,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是非常强调。我们都知道老人家是修一行三昧的,除了念佛以外他什麽都不修,但是他一再强调末法众生业障深重,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兼念大悲咒,他的目的就是破障,破除这一切的鬼神障、业障、报障…各式各样的障碍。
这就是观世音菩萨他宣说咒语的目的,就是能成就我们的无所畏,因为他有这种咒语的显现,所以人家讚歎他是「施无畏」菩萨。
298寅三、受供不思议。 讲义172
菩萨为了成就众生无贪的善根,成就广大的功德,菩萨必须要接受众生的供养,这一部分也不可思议。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淨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捨身珍宝,求我哀愍。
菩萨因地的修学,为什麽能够成就受供不可思议?
菩萨在因地的时候修学「本妙圆通」。为什麽这个圆通叫「本妙」呢?
它是本来俱足无量的功德,这种功德是本来俱足的,这种功德是清淨的,是无染的,这种根性是远离根尘识的染污。菩萨所证得的圆通本根,是本妙而且是清淨的。菩萨在游于十方世界的时候,每一个众生他看到观世音菩萨的圣像,他就有一种冲动,赶快拿他的珍宝去供养观世音菩萨的圣像,或要帮观世音菩萨盖一个庙,很多人就愿意为他盖庙,很多人愿意出佛像的钱,捨掉色身的珍宝,求菩萨哀愍摄受。
这跟他的过程是有关係的,因为他在因地的时候他是离一切相。
菩萨摄受众生的因缘跟他的过程是肯定有关係的。我过去在台北遇到一位大福报的居士,是一个上市电子公司的老闆,我问他当初是怎麽皈依忏公师父?他说第一次他朋友带他去的,他那个时候还不太学佛。他说他到大殿的时候在拜佛,拜几拜就东望西望(因为他没什麽学佛),然后突然间,忏公师父就慢慢慢慢的走出来。他眼睛看到忏公师父的时候,他就有一种冲动,他几乎是冲过去,很自然的对忏公师父礼拜,然后就供养忏公师父,他说他也不知道为什麽,这种冲动的那种力量不晓得从哪裡来。
后来我发现,事出必有因,忏公师父他老人家对礼敬诸佛,那种拜佛他很重视。你看他要去外面办事情,还有五分钟,他就会过来先拜个几拜再出去。你拿东西供养忏公师父,他一定先把东西拿到念佛堂供养佛陀,然后他才受用。忏公师父在礼敬诸佛、供养如来这一部份他特别强调,他有这种因地,他就招感人家看到他就忍不住要跟他礼拜,忍不住供养他。
这个地方也说明了,观世音菩萨也有这一部份的功德,当然菩萨成就这种功德并不是要众生供养珍宝,因为菩萨真如本性,恆常是常乐我淨,他主要目的是要让众生栽培善根,捨离悭贪。若菩萨都不接受供养,那众生就不能培养福德,所以受供也是一种方便门,不但是现尊容,宣说神咒,菩萨必须要有接受供养的方便。
寅四、兴供不思议
前面是菩萨纳受众生的供养,这个地方是讲菩萨他有无量的方便力,能够供养十方诸佛,而且他有种种的善巧方便,来供养摄受六道众生。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菩萨不可思议的第四种方便法门。
观世音菩萨在因地的时候因为证得了佛心(如来藏妙真如性),这种清淨的佛性,他所证的佛心是究竟圆满的,跟十方诸佛是无二无别的。因为他这个佛心不是我们凡夫的生灭心,是脱离根尘识的不生灭心,所以他究竟圆满。
因为以「佛心」的关係,他就能够以种种各式各样的珍宝,上供于十方诸佛如来,而下供于法界六道众生。
然这功德是怎麽来的?
蕅益大师说:为什麽菩萨证得佛性以后,能够生起这广大的供养呢?因为菩萨圆满菩提以后是「归无所得」,以归无所得,所以无所不得。这种功德是称性而起的,所以他能够任运的生起种种的供养来满众生的愿。
满什麽愿呢?这以下讲出几个代表:
比方说世俗的安乐,求妻得妻,有人求贤良的妻子就能够满他的愿,或者求福德柔顺之子,就满他的愿,这是偏重在世俗的五欲乐。有些人他想要成就三昧、成就神通,菩萨就给他四禅八定的三昧;求健康长寿(通三昧乐也通于五欲乐),菩萨也能够满他的愿。如是乃至于成就菩萨的大般涅槃,常乐我淨的涅槃,菩萨也能够满他的愿,这个都是称性而起的愿望。
299我们可以把菩萨的方便门解释一下:
在《法华经》上说:「三乘同坐解脱船」。
三乘的圣人声闻、缘觉、菩萨都证得了空性,都成就了解脱。其实在《法华经》的意思所证的空性是没有差别的,一空无二空;但是在空性当中产生的妙用是不同的。因为声闻人在成就空性的时候是「灭色取空」,他是断灭一切根尘识的因缘¬,而另外找一个空性,「灭色取空」;他整个因地是以出离心为本修因,以出离为根本。
你看我们哪一个人念阿罗汉的名称会有感应的?没有。
阿罗汉对众生的加持力,在经典上说,他在世的时候你遇到他,你向阿罗汉祈求,他会加被你,但是这个阿罗汉一旦灭度了以后,你念他的名号几乎没什麽效果,因为他的空性是没有这种功德妙用。
菩萨在修空性的时候,他不是灭色取空,他是「缘起性空」,或者我们讲从假入空,他在修空性的时候是不坏假相。他修空性的时候,他一方面积功累德,所以他的空性当中摄持了无量的功德庄严,也摄持了菩萨的大悲愿力,在空性当中有不空的力量在那个地方。
这样的因缘在《维摩诘经》讲出一个譬喻说:声闻人的空性就像是虚空一样,虚空不能含受万物;菩萨的空性就像大地,虚空当中有一个大地,那是菩萨的愿力,大地能够承载万物,能够生起种种的草木。
从大地跟虚空你就知道,声闻人所证的空性叫虚空,就是什麽都没有,我们在经典叫做「素法身」,这种法身很乾淨,但是没有妙用。菩萨的法身叫做「妙法身」,他也是很乾淨,但是他有微妙不可思议的大慈悲的加持力。这跟你因地的发愿,跟你所修的方法有关。
我再讲一次「诸法因缘生」,我们在座的诸位每一个人都开始在行菩萨道,开始在积集资粮,开始在趋向解脱道。但是我们以后在成就对众生救拔的力量是不一样,这当中跟你的愿力有关係,跟你所採取修空观的方法有关係。如果你是採去断绝一切外在的因缘来修空观,你未来对众生福德的加持力就比较少;如果你修空观的时候是採取不坏假相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能够生其心,生其心又能够无所住,那麽你未来你这种福德的加持力就会跟一般人不一样。当然从解脱道的这一部分来说是一样的,解脱生死是一样的,但利他的妙用就完全不同。
本经是广泛的讚歎大悲观世音菩萨所成就的三十二应身、十四无所畏、与乐拔苦的功德,最后汇归到四种不思议的法门:现出尊容、宣说神咒、接受供养、然后加持众生四种的不思议。
壬二、牒证结答
牒示观世音菩萨有这麽多的功德力,到底他所证是什麽,来作一个总结。
证答圆通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现在佛陀问我因地所修的圆通的方便法门。前面二十五圣都各说方便法门,观世音菩萨当然也不例外。
我是从耳门在听闻声音,我在耳根当中,生起反闻照性的功夫,成就《圆照三昧》。这个三昧俱足圆通常三种真实,叫《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其实我这一念,外不被六尘所转,内不随妄识所干扰,所以得大自在。「因入流相」,因为耳根的反闻照性功夫,而入于法性之流。前面是讲「背尘」,这地方讲「合觉」。因为背尘合觉的关係而成就《首愣严王三昧》,乃至于成就无上菩提,在所有的反闻当中,我是以耳根来修学,是最为殊胜无上的。
这地方正式回答释迦牟尼佛的问题。
兼明授记 世尊!彼佛如来,歎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世尊!彼佛(古观音如来),古观音如来教我修耳根圆通,他在世的时候曾经讚歎我,能够善巧的成就耳根圆通的法门,我能够以耳根来当下手,可以说是下手易成就高。当时在法会当中,古观音如来也曾经授记我在将来,我利他的名号就是以『观世音』名号,来当作摄受众生的名号。
为什麽有这样的授记呢?
结示名称 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徧十方界。」
因为我在因地的时候是观察耳根的闻性,而成就十方圆明的心性,所以我这『观音』的名称,能够普徧让十方世界之所欢喜,十方世界来称念我的名号,所以我这名号摄受的机特别的广大。
这地方有二层意思:一、是说明「耳根圆通」的下手方便最殊胜。二、讚歎观世音菩萨的名号特别殊胜。在娑婆世界裡面有三个佛菩萨的名号是特别的广大殊胜,第一个、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这三个圣号一般来说流通最广,当然跟他因地所发的愿有关係。一个名号的产生,那是菩萨要很多很多时间成就。一个名号的存在是不容易的,一个佛菩萨要把一个名号创造出来,那是点点滴滴……,我们讲流血流汗的菩萨道,最后才把这个名号创造出来,让众生来受持。所以我们在忆念菩萨的时候,要生感恩心,菩萨创造这个圣号是不容易。
庚四、放光现瑞总印
佛陀放光,“放光”包括释迦牟尼佛放光,包括十方如来作证明放光,拢总的印证前面二十五圣所说的圆通法门一一都是真实的。因为前面都是阿罗汉,都是菩萨讲的,那佛陀如果不来作印证,谁也不知道讲的是真是假,所以必须佛陀作印证。
圆通总相
以自彻他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
当二十五位的圣人都说明他过去修学的圆通本根以后,释迦牟尼佛就作一个印证。
尔时世尊,「世尊」指的是本师释迦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五体”指头部四肢。但是蕅益大师说,其实这「五体」指的是他身体的全部。
为什麽五体放光呢?表示整个根尘识乃至七大,都是无上殊胜的法门,都是平等无二的,所以同放宝光。
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的头顶,以及与会的法王子诸大菩萨的头顶。
以他彻自 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
释迦牟尼佛灌完顶以后,微尘的如来,他也在他五体整个身体的全部当中,他也同时放出微妙的宝光,远从十方来灌本师释迦牟尼佛顶,以及灌与会的诸大菩萨跟阿罗汉的头顶。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乃至古德的开示说有二层意思:
一、释迦牟尼佛灌诸佛的佛顶,诸佛也灌佛陀的佛顶,那表示在果地上,诸佛所证的道是相同的,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所证的不生灭的理性是无二无别,不管他的过程怎麽样,结果是一样的,「佛佛互相灌顶」。
二、佛陀也灌菩萨的顶,这表示什麽?表示因果是不二的。菩萨在因地以不生灭为本修因,这个本修因跟诸佛所证的是一样的,只是量不同而已。我们常说:「因赅果海,果彻因缘」,菩萨依止不生灭心而生起观照的智慧,观照智慧又去迴光返照不生灭心,如是的辗转把根尘识慢慢破坏掉。而他所依的不生灭心,正是诸佛所证的不生灭心,因果是不二的,所以诸佛也灌菩萨的顶,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成就诸佛一部份的功德,已经成就少分的功德,这一份的功德是无二无别。
圆通别相
声色微妙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
教法不可思议
以下以「教理行果」来说明他的音相。
“林木”指的树林,多的叫「林」,一棵称「木」;“池沼” 指的是水池,大的叫「池」,小的叫「沼」。
整个树木水池都演说中道实相的法音,所谓「观相元妄,观性元真」,相妄性真的中道实相,所谓即空、即假、即中的这种微妙的音声,这种光明互相的交集,互相的含摄,就好像七宝所成的蛛蜘网一样。
这种教法就像『禅宗』说的:「山色无非清淨色,溪声尽是广长舌」。从大乘的圆通止观来说,其实你日常生活当中,每一个法都可以当所观境,只要你愿意迴光返照,你所见到的人、所做的事,都可以当所观境。小乘的四念处他一定要息诸缘务,没有一个止观是可以在生活当中修学的,小乘的四念处跟生活上几乎是没有什麽关係的。但是大乘的止观,他是每一个众生都在为你说法,都在告诉你相状是虚妄的,你的信心才是真实的,它的每一个法都是这个道理。
这地方讲「教法不可思议」,以下讲「理法不可思议」。
悟证相应 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
理法不可思议
众生就在一一法当中,每一个人都能够迴光返照未曾有的见闻。依止不生灭的理性,如理思惟,都能够普获金刚三昧的理性,都能够从生灭的相状当中悟入不生灭的理性,这个不生灭的理性是不可破坏的,叫《金刚三昧》,它不随时空而破坏。
妙行庄严 即时天雨百宝莲华,清黄赤白,间错分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
行不可思议
这时候天空雨下百宝莲华;“莲华”表示菩萨的六度万行是因果同时的,以不生灭心生起妙观智,以妙观智又还照不生灭心,因果是不二的。这因果当中包括青黄赤白四种因相,这表达菩萨的十行、十住、十迴向、十地四种的因行。而这四种因行它也不是完全独立的,互相之间有相互糅和的关係,因为四种的因行都是依止不生灭心而起的,有互含互摄的效果,所以十方虚空成七宝色。「十方虚空」是表示我们众生暗钝的心性,而转成光明的心性;「七宝色」是心中的妄想无明慢慢的破坏,无量无边功德的真如本性慢慢开显,透过六度万行慢慢开显。
大乘的圆通止观,依理生起的妙行不可思议。
性相圆融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
结果不可思议
透过六度万行会有什麽结果呢?
整个大地山河,大地山河当然是高高低低,这种对立的我相人相,就暂时隐没而不显现。比喻凡夫的颠倒妄想慢慢的消灭。这时候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这表示从对立的我相人相的生灭心,产生一真法界平等不二的一念心性慢慢的现前。
这个地方是讚歎「圆通止观的因地」,以下讲果地的妙用。
法乐充满 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果地的妙用
十方诸佛清淨的梵呗,讚歎如来藏妙真如性所生起的利他的妙用,包括三十二应身,包括十四无所畏,包括四种不可思议的无作妙德,一一都值得讚歎,而这种讚歎是自然的任运生起。
这地方总结二十五圆通,从因到果乃至于果地的妙用,种种不可思议的殊胜,用这个来作表法。
300我想有一句话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我在读蕅益大师的注解的时候,他说:菩萨为什麽有这麽多功德?因为他从无所得下手,所以他最后无所不得。
思考是很重要,我们在读大乘经典的确很多是做不到,但是你的心中要有一种随喜讚歎,要心嚮往之,「虽不能至,心嚮往之」,这样你未来的生命才有希望。你不能老是修行你做得到的,做得到的你永远都是凡夫,我们要有所突破,我们一定要看些我们做不到的。但是做不到的这种观念,你先认同这种观念、你先认同。我们为未来的无上菩提的善根,先把它种下去。哦!原来我们凡夫是不断的追求,结果我们是什麽都没有,而菩萨是一直捨,最后无所得,最后离一切相,最后即一切法。
我想这种观念是很重要,我们至少知道我们努力的目标在哪裡,先成就无所得的清淨,然后才从无所得当中产生广大的功德,自受用他受用。你如果能掌握这样的思考,你读大乘经典就很受用,你就知道你未来的努力方向。至于很多妙用这一部份,我们只有随喜讚歎,但是你要掌握它的方向,我们努力的目标。你不断的用这个目标来自我要求,我们就能够慢慢的增上、慢慢的增上。
淨业学园 83讲次174面
庚五、佛敕文殊简择
当我们在修学《首愣严王三昧》的时候,也就是我们面对所有的人事的因缘,开始迴光返照正念真如,这当中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我想我们今天要有个观念,《愣严经》的修学跟其他经典是不太一样的,其他的对治止观都是在内心当中增加一个功德。本经的意思不是这个意思,它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你原来的面目把它恢复出来就好,不要增加什麽东西,还它的本来面目。
有很多人都问我,从念佛的人角度来说,我们为什麽要恢复本来面目,我们现在的面目来念佛有什麽缺点?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了解
我们凡夫现在的情况是这样,我们一念心开始生起作用的时候,一定要经过根尘识的相互的作用,我们一念明了的心,一定要依止根去攀缘尘产生一个了别的识,这样我们才能够产生一个认知的功能。当然根尘识没有错,根尘识是依他起性,它没有错。问题就在我们的心依止根攀缘尘而产生识的过程当中,我们心中产生一种执取,心有所住。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或者是住在根、或者住在尘、或者住在识,有所住就产生二个问题出来:
第一、使令我们心灵的力量变得非常的脆弱。你看我们修行人一般都是变来变去的,我们前一段时间内心发愿要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过了半年以后整个心完全退转。
为什麽呢?因为我们深受外在假相的干扰,我们心随妄转,为虚妄的假相所转,我们的心变成不决定。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信心也不决定,发愿也不决定,念『阿弥陀佛』的持名也不决定。所以为什麽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五蕴身心开始败坏的时候,有些人的信愿行还是可以坚定的现出来,有些人的信愿行就现不出来,因为他本身不知道怎麽去脱离根尘识的方法。当我们诸根败坏的时候,我们怎麽把我们平常的信愿行现出来?所以我们的心住在根尘识,会受到根尘识的影响,因为它是生灭法,变成我们的心灵所栽培的功德,都变得非常的脆弱而不坚定。这第一个问题。
第二、我们的心住在根尘识,使令我们所修的功德都变得非常的狭隘。我们可能在修行当中,信愿行是依止某一个根、某一个境、某一个心态而产生的一个三资粮。心有所住就会产生顾此失彼,我们的心不能广大。
修学《首愣严王三昧》到底有什麽好处呢?简单的讲有二个好处:
第一、让我们心灵的力量更加的坚定;第二、让我们心灵的力量更加的广大。因为我们慢慢慢慢,我们可以告诉自己,我们不再受根尘识干扰。当然我们还是要用根尘识,这个大家要清楚,我们要用根尘识,但是你可以不受它干扰。我们可以无住,但是我们又可以生心,我们一方面要生起心,但是又要无住。我们不能像小乘一样,对根尘识是全盘的否定,一种断灭的心态,这个我们觉得没有必要。但是我们也不能像凡夫一样,把根尘识咬得死死的,弄到自己很痛苦。
本经的原则就是说,你怎麽用根尘识来积功累德,我们讲借假修真,但是又能够不受根尘识的干扰,你一方面要生心,但是你又要跟根尘识保持距离。
那这关键在哪裡呢?就是我们刚开始说的,你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动」。本经的原则就是你要怎麽去运用根尘识来断恶修善,来发菩提心,来积功德,但是你又怎麽跟根尘识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这个就是本经的一个主要的目的。
当然这样的目标必须有它的过程,必须有它的一个方便门。这时,当二十五位圣人讲出二十五圆通以后,佛陀就敕令文殊菩萨,来简择当机的圆通本根,就是我们怎麽达到「不迷、不取、不动」,怎麽能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这当中从哪一个地方下手会比较简单。这科的大意是这样子。
(分三:辛一、佛敕文殊。辛二、受命简择。辛三、时众获益)
辛一、佛敕文殊。 佛陀正式来敕令文殊菩萨来加以简别
诸法平等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
就着法性来说,我们修学圆通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
这时,释迦如来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你应该好好的去观察,前面二十五位的无学。我们前面说过,无学不是大乘的无学,而是成就大乘圆通法门的这些法身的圣人,都叫「无学」。这当中包括这些诸大菩萨,还有迴小向大的诸大阿罗汉,他们都各说他们最初成道方便,成就圣道的方便是讲到他的因地。
每一个人在修学成道的时候,他的主要原则就是依如如理生如如智,又由如如智还照如如理,我们讲,依不生灭心而生空假中三观,空假中三观又还证不生灭心,如是的辗转循环,就把根尘识慢慢的脱落了。
因地上有它的方便,在果地上又成就了「真实圆通」;就着它果地上圆通的修行功德来说,是没有优劣,没有哪一个法门是在前在后这样的差别。
先把他们的结果标出来,二十五圆通最后到达的目地。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都恢复了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都一样的,结果是一样,而过程当然有不同。
方便有异 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意成就?」
就着过程,我现在是就着拣择根机,第一个对象是阿难尊者,使令阿难尊者能够开悟。在这二十五方便法门当中,哪一个法门是他圆通本根,以及在我灭度以后(这地方特别指的是末法众生),在此界的娑婆世界中,他想发菩提心修大乘的菩萨乘,而追求无上菩提道,要依何种方便法门容易成就呢?
我们在正式的研读文殊菩萨拣择之前,我们要有二个确认:第一个、这样的拣择对象到底有哪些?第一个是针对阿难尊者。阿难尊者我们都知道他个人的根性是多闻第一,他很喜欢用耳根来听闻佛法。
第二个、是针对于末法时代的娑婆众生。末法时代的特色是障深慧浅,就是你要他修习出世的善根很难!去修福报还可以,因为他善根浅薄,他烦恼又特别的粗重。
这个地方拣别对象有二个,第一个他是末法众生,第二个是阿难尊者这方面根机的。
301蕅益大师在这一段他曾经提到一个观念说:佛陀老人家为什麽不出来自己拣别,要请文殊菩萨出来拣别?有二层意思,蕅益大师说:
一、如果拣别若约着果位上来说,那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佛菩萨在利用根尘识当作善巧方便度化众生的时候,那真的是无量无边的自在,没有什麽高低的差别,从果位上是没有差别。但是就着因地上来说,的确是有他个人的根机,所相应的法门不同。所以针对一个初机来说,文殊菩萨正是一个初机的导师,我们看整个『华严经』,整个初学者都是跟文殊师利菩萨学的,到最后才跟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所以文殊菩萨是初机的导师,既然文殊菩萨身为初机的导师,他最了解初机的问题点在哪裡,所以请他来拣择是特别的适合。
二、文殊菩萨他表示众生大乘的根本实智。
蕅益大师说:这个拣别其实你个人也有个人的差别相,这个是原则性,不是一定是说耳根最殊胜,其他的法门都要否定,也不必然是这个意思。我们可以有一个正行跟助行的差别,这部份等到我们上到那一个阶段再详细说明,什麽叫正助双行的方法。这地方的大意是过程要拣别。
辛二、受命简择
文殊菩萨承受佛陀的使命,来拣择一个初心的人,一个末法众生,应该麽来修学圆通本根。
(分二:壬一、叙仪。壬二、正说)
壬一、叙仪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文殊师利菩萨,承蒙佛陀威神的加被,在佛陀的面前,文殊菩萨不敢说我自己来拣择,是仰仗佛力来拣别。
壬二、正说 正式拣别圆通本根
(分二:癸一、颂真如不变之体以标真源。癸二、颂真如随缘之能以明染淨)
癸一、颂真如不变之体以标真源。
以偈诵来说明,真如本性它的不变之体,来标示众生真实的根源。我们凡夫在根尘识活动当中,这些妄相中什麽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先把真实的根源标出来。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我们的本来面目:
第一个“觉”,是本觉理性,一个法;“海”是一个譬喻。
本觉理性的功德甚深广大,犹如大海,它俱足十法界染淨的功能。「觉海」就是本觉的功德海。“性”指的是它的体性,它的性质是什麽呢?是「澄圆」,指的是寂而常照,指的是它不变随缘这一部份的功能
「圆澄觉元妙」,“圆澄”指的是照而常寂,指的是它随缘不变的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清淨本然周徧法界,离相清淨的本体,叫「圆澄」。圆澄的体性是「觉元妙」,它的灵灵觉觉的功能。为什麽叫“妙”呢?本来就没有颠倒妄想可得,是本来清淨,不是我们加以修正后才清淨,是本来就是清淨的,本来就特别的广大,所以这件事情是微妙不可思议。
这一段它的意思,主要传达的讯息,这个偈诵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告诉你在我们本来面目当中,是没有任何的烦恼、没有妄想的,而且这种心性不是谁送给你的,也不是你修来的,诸佛菩萨只是把它恢复出来,因为它本来就存在了,我们只是迷失掉而已,我们现在把它恢复出来,「知真本有」。
这地方是开显作用之前,蕅益大师说:我们在发明染淨的因缘,成就十法界差别之前,先说明随缘不变之体,以为十法界之章本。
我们现在在整个根尘识当中,我们找不到家。佛陀就告诉我们:「你从什麽地方来?」你要先清楚,你从什麽地方来你都不清楚,你怎麽回去呢?
我们是从「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而来,这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那我们现在的面目是怎麽回事?
先把我们的本来面目跟现在的面目弄清楚,然后再做回家的方法。
癸二、颂真如随缘之能以明染淨
用偈颂来说明真如有随缘的功能,来说明十法界染淨的差别。为什麽佛陀他可以成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为什麽他会变成三恶道众生?为什麽有些人会到人天乘?为什麽有些人变成二乘、变成菩萨?这种因缘是怎麽来的?
这个地方是讲众生现在的面目,十法界的差别。
(分二:子一、颂随染缘从源出流。子二、颂随淨缘从流遡源 )
子一、颂随染缘从源出流
众生的真如是随顺杂染的因缘,从一心真如的根源中而有种种三界生死的果报。
妄源生起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根本无明
「元明照生所」“元明”是我们自性本俱的光明,这光明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没有能所对立。问题在「照」这个字,平等的心性,我们是怎麽回事呢?我们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的妄动,一念妄动以后就产生一个攀缘的心,就想要去「照」,看看外面是怎麽回事,一个能照的心。这个能照的心就是生相无明,最初的生住异灭,最微细的生相无明生起。有一个能照的心,当然就有一个所照之境,就生一个所照之境。
「所立照性亡」当所照之境成立了以后,这时候能照的自性的光明,就暂时的隐没而不现前。因为有能所对立,就把平等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心性破坏掉了,「照性亡」。
这个地方也就说明了,我们凡夫的本来面目一念妄动以后,从一个不生灭性又产生一个生灭性,就造成生灭跟不生灭和合的阿赖耶识产生了,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根本无明」,产生阿赖耶识。
妄相生灭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
“迷妄”主要是讲第六识跟第七识这二个兄弟。「迷妄」,他依止前面的妄想跟妄境的相互作用,妄想去攀缘妄境,相互的执取,就把虚空创造出来。因为我们本来是一个灵灵觉觉的空性,就转成一个冥顽的顽空,一个没有觉性的顽空出现。这种虚空之相,就是妄想攀缘妄境最初的开始,第一个产生虚空,然后再依止这虚空再产生种种的想像,就把世界给想像出来。
世界产生了以后会有什麽问题呢?我们的生命开始受着时空的障碍,有寿命的长短、有空间的障碍,你在台北你就不能在高雄,就开始有空间上的隔碍,我们的生命就有所谓的分段生死。我们的心性当然是竖穷三际,横徧十方,哪有什麽时空的障碍?但是因为一念的无明妄动,又有妄想的执取,把虚空世界创造出来以后,我们开始就有分段生死的问题。
「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在这个世界当中有所谓的依报的国土,有正报的众生。依报是怎麽来呢?是妄想的迷结,变成国土;你心中经常作某种想像,就把这国土创造出来了。一念的知觉之心的一种迷情,就产生了有情的正报。
依正二报完全是我们一念心去把它捏造出来的。
蕅益大师说,这个地方它给我们的观念,说:我们一念心性「全真在妄,全妄在真」。凡夫一念的迷,所以「全真在妄」,诸佛菩萨是一念的觉悟,「全妄即真」。
「全真在妄」在妄这一句是值得我们去了解的。我们都喜欢把真实的心性找到,还我一个本来面目。但是本来面目在哪裡呢?本来面目就在妄想当中、就在妄想中。
302我们那时候在读《愣严经》的时候,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很聪明,这个人非常聪明,可惜后来修密教去了,他是我的同班同学,他也是我师兄弟。
他问海公一个问题问得很好,他说:「反闻闻自性」,我们这一念心听到声音,你为什麽能听到声音呢?那听到声音的能听的是谁?「反闻闻自性」。
他问海公说:我们现在没有自性啊!我们闻到是自己的妄想,那怎麽是反闻闻自性?我们现在自性没有现前,我们迴光返照,你从什麽地方来?当然我们接触的是自己的妄想。这个问题诸位怎麽回答?
海公实在是高手,海公说:妄想的本质就是自性,「全真在妄」,不是离开了妄想有另外一个自性,不是这个意思!它是一个妄想,但你不断的闻,闻久了它就变化,就变成自性,还它本来面目。你就是不断的用正法去薰习,「不思议熏,不思议变」。
我们这样子想,刚开始就是一念不觉,无明薰习真如,就慢慢慢慢变成这个样子,你现在把它还熏回去,你用正法去薰习它,它就慢慢慢慢慢…开始反妄归真了,还是这一念心嘛!
海公说:你成佛的时候那一念心,就是你现在打妄想的心,只是你后来经过佛法的薰修慢慢慢慢…从迷惑转成觉悟如此而已,不是说你现在打妄想的心是这个心,然后成佛又换另外一个心,不是这个意思,那这佛法就不合乎大乘不二法门。
比方说,你睡觉的时候是一念的梦心,梦裡明明有六趣,你做一个大国王,内心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你醒来的时候还是一般的凡夫。那你作梦的时候那一念心,跟醒来的心还是一样啊!只是一个是在梦,一个是醒过来,如此而已,你躺在床上你那一念心还是那一念心。
所以你不要以为你现在妄想没有用,你现在的妄想有很大的作用,因为真实的功德就在这一念妄想当中。问题是你怎麽样去把它熏修,迴光返照让它熏修,让它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慢慢慢慢…把它带回家去,只就是这一念心。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凡夫你要知道一个观念:「全真在妄」。所有真实的功德就在你的妄想当中,问题你怎麽把它转变。这一段经文有这一层意思。
子二、颂随淨缘从流遡源
十方诸佛菩萨是随顺清淨的因缘,从生死流恢复了我们一心的本源。
(分二:丑一、总显灭妄归真。丑二、别显归真方便)
丑一、总显灭妄归真 拢总的说明灭除虚妄、回归真心的本源。
迷真起妄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我们应该怎麽灭妄归真?
「空生大觉中」“空”指的是我们一念无明妄动,所产生这种广大虚空之相。这虚空之相是怎麽来的呢?是生于我们一念的大觉心性当中。这种大觉心性跟虚空的关係,就好像大海跟一个小水泡一样。
我们看觉得虚空很大,其实虚空跟大觉心性比起来,它只就是大海的一个水泡而已。
虚空如此,更何况是有漏的微尘国呢?“有漏”指的是我们正报的五蕴身心,“微尘国”指的是依报的国土,依正二报都是依止虚空而生起,在我们一念心性当中,那更是水泡中水泡,那更加淼小。
这个地方讲「迷真起妄」,我们为了要追求微小的水泡,结果我们失去广大心性的功德,所以我们凡夫是因小失大。
妄灭归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那应该怎麽办呢?要把这水泡把它消灭掉。
它从什麽地方来,你就把它回到什麽地方去;水泡是从大海中来,所以你还是让它回到大海,把水泡的相状消失,把大海的体性现出来。
水泡一灭,无明的妄动一灭,这时候虚空跟整个有漏微尘国土,都回归到大觉的心性,连虚空都没有了,何况是其他的依正二报有情跟无情呢?当然都回归到一心性。
303蕅益大师在研究《愣严经》的时候…诸位去看蕅益大师的传记,他在这一段是开悟了。我们讲开悟《愣严》,其实蕅益大师他老人家二十四岁出家,二十五岁读《愣严经》,读到这一段「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他想这个世间上怎麽有大觉心性这麽广大,能够做虚空的章本,他生起一念的疑情,就在径山坐禅。在坐禅当中迴光返照,他经常问自己的身心世界,你从什麽地方来?结果一念的相应,突然间开悟。开悟以后他真实的彻证,我们一念心性果然是竖穷三际,横徧十方,他这时候真实的相信,我们的身心世界不是从父母中来,不是!
也就是说,我们在三界轮迴当中,我们过去生可能是个天人,今生是个人,来生可能到极乐世界。其实这果报的转换,不管你是天人也好,你是天人还是不离开一念心性;像我们今生是个人,我们这个人的身心世界,也不离开一念心性,即便你到了极乐世界,你现出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五种神通,你也不离开你一念心性。
我们的身心世界都是一念心性,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就在一念心性当中,因缘和合而虚妄显现,等到因缘结束了,那麽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就是大海当中它产生一个水泡,水泡它跑到虚空的时间不会很长,它总有一天要下墬,回去以后又变成大海,又产生另外一个水泡,又变成大海。这就是「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的真实义。
蕅益大师就从这个地方彻底的开悟,他知道所谓的随缘不变之体跟不变随缘之用,体用之间的互动关係。你了解这个关係,你就知道我们从假入空也好,从空出假也好,这之间也可以随时去运用。
这地方是把「返妄归真」的原则把它说出来,简单的讲就是要破除假相,破相显真。
以下讲它的方法…
丑二、别显归真方便
各别的开显,返妄归真的方便法门。
(分二:寅一、总示方便须择。寅二、正为选方便门)
寅一、总示方便须择
先拢总的说明方便要简择,不是你想修什麽就修什麽,要把方便法门拣择、拣择。
法门平等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归元”就是当我们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回归到一心的本元的时候,一心的本元它的体性是没有差别的。譬如阿弥陀佛他的一心本元,跟释迦牟尼佛的一心本元是没有差别的。但是在下手观照这当中方便,就有所谓的六根、六尘、六识、七大,有这麽多不同的法门,下手是有所不同。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圣性”是证得圆通的这一念心性的圣人,这地方指的是法身以上的菩萨。对法身菩萨来说,六根、六尘、六识都是通达的,他是顺观、逆观都是悟入圆通的方便。
304我们在研究《愣严经》的时候,它的心情是怎麽样?是把心带回家,从生灭门入真如门,所以他很强调耳根。耳根的特性就是很稳定,非常稳定,它这个根很耐用又很稳定,不像眼根变来变去,不像意根扰动很厉害,耳根相对的相当稳定,所以你回家的路干扰是最少。譬如有十条路到台北去,而这一条路都没有山崩,又很顺畅,这条是最快的。
所以我们从凡夫的生灭心,回到不生灭心的时候,耳根是最快的。但是当你研究《法华经》的时候,态度就不一样。《法华经》是证得圣性的人,他从空出假的时候,他度化众生的时候,他积功累德的时候,那真的是顺逆皆方便,根尘识对他是没有障碍的。
他可以现出一个色相……你说,我们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谁代表阿弥陀佛?你也可以说,那个佛像是阿弥陀佛,也可以啊!阿弥陀佛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你说,阿弥陀佛的声音,以音声来总持阿弥陀佛,也可以!色声香味触法都是阿弥陀佛现身的方便,阿弥陀佛是顺逆皆方便,他可以用顺的让你欢喜,也可以刺激你,阿弥陀佛现出恶逆的因缘,你看常不轻菩萨就是用现恶因缘来刺激众生,让众生起瞋恚心来打他,结果还是种善根,顺逆皆方便。
所以,迴光返照的时候,回家的路越稳定越好,因为我们是善根薄弱,障碍就很多;但是你从回家的路要出来的时候,那就不是一条路,那你真的是顺逆皆方便。你看《法华经》随手捻来都是诸佛菩萨的方便,「若人一举手,乃至小低头,皆已成佛道。」佛菩萨总是有办法让众生栽培善根。所以从自利的角度要很严谨,但是利他的角度,佛菩萨的功德妙用那真是顺逆皆方便。
「归元性无二」指的是回家的时候,小心谨慎。「圣性无不通」是说圣人从空出假的时候,他不用选择一条路,他是什麽路都可以走。
方便须择 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总结:就一个初学者说,要悟入《首愣严王三昧》,你要把心带回家,选择一条稳定的道路,他的快慢的速度的确是不同。你说你不选择什麽道路,那你会吃亏的,因为实质上日劫相倍。佛陀就讲过了,你路选错了,你修一劫,人家修一天就够了。所以回家的路要好好的选择,从家裡面出来就不要选择,那你是随心自在,所这二条路是不太一样的。
本经的二十五圆通,《维摩诘经》讲三十二法门,《华严经》五十三参。为什麽开出这麽多法门呢?良由众生根机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之不同。
我们每一个人从一念心性的妄动以后,流转的过程不同,所以回家的路也就不同。你看我们从小的环境不同,我们接触的人不同,那回家的路怎麽会一样呢?不可能嘛!你怎麽出来的,就怎麽回去。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末法时代障深慧浅,当然选择稳定一点,初心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根机,这一点很重要,「契机是妙法,治病是良药」。
在论语有一段,那一段是说:孔夫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路,子路问孔子一个问题说:「闻斯行诸?」。我听到一个事情、一件善法是不是马上去做呢?孔子说:你不能这样子,「有父兄在,云何闻斯行之!」你爸爸跟你哥哥都还在,你就敢什麽事都去做,你要问问老人家的意思。
过没多久冉求也来问同样一个问题「闻斯行诸?」,我听到一件事情应该马上去做吗?孔夫子说:赶快去做,「闻斯行之!」。
同样一个问题,孔夫子做出二个解答。公西华就问孔子说:你老人家怎麽对子路讲这样的话,对冉求讲这样的话呢?
孔夫子说:「求也退,故进之」。冉求这个人做什麽事优柔寡断、退退缩缩的,所以要鼓励他,他的法门鼓励对他是妙法;子路「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这个人做什麽事都太超过,“兼人”,太主动积极了,所以我让他缓慢一下,他已经很冲动了,你又叫他赶快去做,那就糟糕了。
所以「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对初心的人要说,的确选择一个自己适当的法门,你会进步很快。你看很多人为什麽都没什麽进步,因为找不到你适当的法门。为什麽呢?因为他没有真正的了解自己。
法门是依止根机,「良由众生根机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契机是妙法。你说这部《愣严经》哪一句话是妙法?你相应的那一个法就是妙法。
这观念清楚,就可以正式选择修学《首愣严王三昧》圆通的方便。你要扣住一句话「契机是妙法,治病是良药。」这个观念建立以后,你就有资格来拣别。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