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玛欣德尊者:《业的分类》六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5日
来源:   作者:玛欣德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玛欣德尊者:《业的分类》六

  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众多贤友共同努力完成,

  但尽管这样,也不能保证里面完全没有错漏,

  未经尊者最后校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不宜公开。

  第五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业的分类》六

  玛欣德尊者讲于江西佛学院

  我们大家一起合掌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禅修营的营员、各位法工:

  晚上好!

  我们在前天晚上讲到了业:业的定义以及业的分类。业的定义就是:思即是业。业按照分类来说,可有几种分类:如果说业只有一种的话,那思即是业;两种的话是善业和不善业;三种的话是身业、语业和意业;四种的话又可以有几种的分类:如果是依作用来分,可分为:令生业、支持业、障碍业跟毁坏业;如果是依成熟的顺序来分呢,又可以分为:重业、近死业、惯行业跟已作业。

  接着我们继续来一起学习依成熟时间来分的四种业,依成熟时间来分,业可分为:现法受业,次生受业,无尽业和无效业。现法受业ditthadhammavedaniyakamma,现法什么意思呢?ditthadhamma就是现在这一生、今生;受,就是将体验到的、会体验到的业,所以叫做ditthadhammavedaniyakamma;第二种是upapajjavedaniyakamma次生受业,也就是下一生,从下一生开始,在下一生会经受到的业,这种叫做次生受业;第三种是aparapariyavedaniyakamma,是无尽业,除了今生,从下一生开始一直到无尽的轮回,除非是已经入般涅槃,要不然的话这种业一直都不会消亡;第四种是ahosikamma无效业,无效业是意译的,ahosi是有,或者存在,或者成为的过去式,也就是它只是过去存在而已,或者说只是存在,因此也可以翻译成仅有业,就是它仅仅只是存在而已,并不会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带来果报。

  这四种业中的第三种无尽业,是没有任何人能逃脱无尽业产生所的果报,即使是佛陀等诸阿拉汉也必须承受他过去所造下的业。

  为什么会有这些业在不同时间产生?在不同时间成熟呢?这是因为心造作的原因。根据《阿毗达摩》,造业往往是在于心——因为心的造作而产生的,而在种种的心当中,速行心是主导造业的。例如我们想到一个东西、想到一件事物,那起到主导作用的是速行之心。例如说当我们看到一个很好看的东西生起了贪,贪只是会发生在速行里面;当我们听到一个很嘈杂的声音或者看到不喜欢的人或者想起了一件不好的事情,那么所生起的嗔恨心——心里很生气,生气的心只是在速行里面产生。速行一般生起都是接连七次生起的,一生起接连七次生起。根据《阿毗达摩》,即使在一弹指间、一刹那间,已经有几万亿个心时刹那不断不断的生起,生灭、生灭过去了。正是因为如此,佛陀说:“我不见有任何一法比心更加无常,比心生灭得更快。”就在这些心生起的时候,除了有分心、果报心和每一个心路过程的那一个唯作心之外,其他都是属于速行心,造业就是在速行里面造的。因此我们想想看,如果我们生气是一分钟的话,你想想看造了多少的业,每一个速行造下的业。

  速行是什么意思呢?速行巴利叫javana,它的意思是快速的跑,之所以能够得这个名,是因为在一个心路过程里,连续地跑了七个心时刹那。我们认知外界,所谓的心跟外界发生沟通与联系,主要是通过心认知外界来运作的,而心之所以能够知道外界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作出了这样、那样的反应,这些反应最主要还是在速行里面执行。而且在心路过程里,速行一般都是连续发生七次,在七个心时刹那里,这七个速行里,所有的名法都是相同的,然而它们的造业能力略有不同。

  七个速行里的第一个速行心所造下的业是最弱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在一个心路过程的第一个心时刹那。之前的是唯作心,唯作心一灭去之后生起的第一个速行心,就好像一个小孩一样,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力量还很弱,因此造业最弱。正是因为它造业最弱,所以只能在造业的那一生带来果报,又且假如因缘不具备的话它将会成为无效业,不能够产生作用。因为它造的业太弱了,所以这一个速行造的业不能够带到下一生,

  在七个速行心里,第七个速行心所造的业是第二弱的。因为这是在一个心路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速行,接着呢,可能是落入有分或者是生起二个彼所缘, 由于它已经到了速行之末,就好像射箭一样,箭已经到了很远的地方,它的力量自然会变得弱,因此第七个速行是第二弱的,它只能够在下一生带来果报。假如在下一生仍然没有因缘使它成熟的话,它也会成为无效业。

  在七个速行里,中间的五个速行心所造下的业,能够从它被造下的第二世开始的任何一世中成熟,只要还在生死轮回中,这种业永远都不会成为无效,直至证入般涅槃,所以这种业称为无尽业。

  第四种是无效业。无效业就是没有获得足够因缘成熟的现法受业跟次生受业。佛陀等诸阿拉汉入般涅槃之后,过去所造作的所有业都将成为无效,为什么呢?因为业能够带来的是果报,果报的载体是什么?我们带给它的名为五蕴。我们这一堆身心其实就是五蕴,这堆身心我们也叫它“果报身”或者叫它“色身”的名称,就是身心状态。我们之所以现在长得漂亮、长得丑陋、长的高、长得矮,这些都是果报。如果一个人已经完全断除了一切的烦恼,就不会再造任何的新业,等这一堆五蕴离散了,由于没有烦恼的支持,它不可能再组合成新的五蕴。由于不能够再组合新的五蕴,那么这一堆的果报五蕴还是会承受着过去造的业带来的结果,但是它不会造新业,等这一堆五蕴已经离散了,就叫做入般涅槃。

  就好像佛陀一样,我们举佛陀的例子,佛陀在还没有被燃灯佛授记之前,纯粹只是一个凡夫。虽然他有很强的意愿想要成佛,但是那时候他仍然没得到授记,还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凡夫。在燃灯佛出世那一世,他投生为人,名字叫Sumedha,得到了燃灯佛授记,从授记的那一刹那开始,他就成为菩萨bodhisatta。由于他不断积累种种的巴拉密,为了成就无上的佛果而不断地奋斗,奋斗了四阿僧祇及十万大劫,在这漫长的轮回的过程中,我们的菩萨不断地积累各种各样的福德,修行十种巴拉密。然而由于他并没有断除烦恼,所以还必须得继续地轮回、继续地轮回,正是因为轮回,他提供不断的生命,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用这样的生命去积累他的巴拉密。但正是由于他没有断除烦恼,他还会造业,菩萨还会造业。例如,我们的菩萨过去也曾做过强盗、也曾经做过盗贼,也做过动物、也做过狮子,他不可能不吃肉,他也做过其它的猛兽,就这样,在轮回当中他也不断造了新业,这些新业不断给他带来不善的果报。例如:有时我们的菩萨会投生为国王,有时还行刑,要处死一些盗贼。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菩萨也会堕入地狱,就好像德米亚王子之前的前两世一样,就是由于他之前的前三世是个国王,杀了人,结果堕入到地狱里去,后来他思维到轮回的痛苦,那个时候那一生他修行决意巴拉密。

  就这么样不断地轮回又造业,造业的同时他又积累种种的巴拉密,慢慢地等到他巴拉密成熟,我们的菩萨最后一生投生到释迦国,在他三十五岁那一年,证得了无上正自觉,也就成为一切知智的佛陀。

  之前他还是在造业,我们的菩萨在最后一次投生,他的结生的业是对一切众生那种无限的慈心,但是这种慈心由于并没有达到禅那,因此他投生在欲界,投生为人。他来到我们这个世界,来到这个人间,他也照样要吃饭,照样要生活,也照样会有病。我们的菩萨投生在这个世界,我们所看到的佛陀,就是一堆果报五蕴。这个果报五蕴就是过去所造业的结果,在我们菩萨一生的八十年中,他过去所造下的业不断地产生作用。

  由于我们的菩萨在过去积累了很强的善业,所以他有很大的威德,有很深的智慧,有很强的慈悲心,他的福报也很好,他的相也很庄严,这些都是由于他过去所造的巴拉密,那些善业的结果。

  然而由于过去他造的一些不善业,所以我们的菩萨也会出现一些不善的果报,就像我们的菩萨遭到paribbajika,她装着大肚子并指责我们的佛陀,说:“你把我的肚子搞大,不认帐。”当众这样辱骂佛陀。还有给苏达弥也是装者大肚子然后去诬陷佛陀,好像Devadatta也是要加害佛陀,还有佛陀还遭遇到各种各样人的诽谤中伤。在王舍城、在Kosambã佛陀着托钵一出现,那些人就骂他:“你这个秃头、你这个恶魔、你这个下贱的人、你这个愚痴的人,你要下地狱的。”佛陀在七十三岁的时候,Devadatta仍然想要捕杀他,把他的脚弄出血,佛陀还被Nalagiri醉象攻击,这些都是他要承受的果报。在佛陀般涅槃之前的十个月,由于他过去生所造的,曾经在摔跤的时候,把对手摔死的这种业,所以他的背遭受很剧烈的疼痛。然后佛陀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出现很严重的痢疾,拉肚子,这些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连佛陀也是果报五蕴,等佛陀在Kusinàra(古西那拉城)那边般涅槃之后,他的果报五蕴就没有了、就已经离散了,因此就不会再重组所谓新的五蕴。

  因此我们说涅槃有两种涅槃,第一种涅槃叫做有余依的涅槃,也叫做烦恼的涅槃。涅槃的意思是灭的意思、完全地灭的意思。我们的菩萨在菩提树下三十五岁的时候证得了无上正自觉,在那一刹那开始,他的烦恼全部断除了,从那一天开始就证得了般涅槃。这里的般涅槃是指烦恼的般涅槃,就是断尽一切的烦恼跟习气,然而由于他仍然还有这个果报五蕴,所以就称为有余依,余是指剩下的,依就是这个身体,还有剩下的这堆果报五蕴成为他身心的依赖,然而他的烦恼已经断除,这叫做有余依涅槃。

  等我们的佛陀在80岁,在Kusinàra入般涅槃的那个时候,果报五蕴已经离散了,剩下的只是一堆色身,一堆时节生色,然后把它一把火烧了,可以捡到很多舍利子。这就是从佛陀80岁入般涅槃时开始,就称为无余依涅槃,也就是果报五蕴也没有了,那之前所造的无论是善与不善的业,没有一个载体,没有承受了。因此从我们佛陀入般涅槃开始,之前所造的善与不善的业就没有载体了,所以称为无效业。

  然而我们不能够认为佛陀入般涅槃就等于是没有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是属于另外一种断灭见,我们无法用语言来表述涅槃。

  我们还可以举Mahàmoggallàna目犍连尊者的例子,我们大家都应该知道Mahàmoggallàna尊者是怎么死的?“被外道杀害”,对,他死得很惨。

  在当时Mahàmoggallàna尊者住在王舍城吞仙山的黑石窟那里,由于Mahàmoggallàna尊者有一个习惯,会经常用神通到天界去看那些天人的福报,然后问他们:“你们是因为造了什么样的福报,投生到天界?”然后那些天人就告诉他说:哦,我们是苟答马佛陀的弟子,因为我们造了这样那样的善业,所以我们投生到天界。然后他又到地狱里面去问那些众生,那些众生说:我们是外道的弟子,我们造了什么什么的业,我们投生到地狱。然后Mahàmoggallàna尊者就把他在天界跟在地狱看到的说出来。

  当时那些外道很恨Mahàmoggallàna尊者。他们不去检讨自己的行为,不去检讨自己的方法,他们反而说:Mahàmoggallàna尊者特意去诽谤他们的教法,去抬高佛陀的教法,去中伤他们的教法。于是他们就一心想要拔掉这个眼中钉。当时那些外道就商量并聚集了很多钱,他们不亲自去,而是雇了一帮杀手,然后说:“无论如何你要拿取Mahàmoggallàna的命,你拿取命我才把所有的钱给你。”然后就给他们一些雇佣金、订金,说:“你们真的把他除掉了,我才把所有的钱给你们。”

  那帮杀手找到了Mahàmoggallàna尊者住的地方,在第一次当他们包围了他住的孤邸的时候,Mahàmoggallàna尊者从手指缝里面出去了,第二天他们又来,然后Mahàmoggallàna尊者从屋顶又用神通出去了,这样连续七天Mahàmoggallàna尊者都逃出去了,其实是不是说他怕死啊?他不是怕死,因为他知道那些杀手如果杀了自己的话,因为杀阿拉汉是无间罪,他为了悲悯他们,所以几次逃脱,然而七次的逃出,那些杀手仍然不放过他。

  到了第八次,他的神通就失效了,他没办法逃脱,结果那帮狂徒就一拥而上,用石头啊、用拳脚啊,把Mahàmoggallàna打死,打死了之后,一直用石头把他的骨头砸碎得象米粒一样,完全砸得血肉模糊已经不成人样了,他们才扬长而去,去领赏金。虽然如此,目犍连尊者还没有真正的死,因为作为佛陀的上首弟子,他不可能在没有向佛陀报告之前,就入般涅槃。于是等那些暴徒去了之后呢,Mahàmoggallàna尊者用很强的意志力来重新让他的身体聚合起来,去向佛陀做最后一次辞行,然后佛陀跟那些弟子们说法,说完了之后Mahàmoggallàna尊者他就入般涅槃了。

  为什么Mahàmoggallàna尊者会这样呢?为什么他会有那么悲惨的结局呢?他为佛陀的教法的弘扬做过很杰出的贡献,他跟沙里补答尊者是佛陀的左右手,没有他,可能佛陀的弘法没有那么顺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因为在很久很久、很多世以前,Mahàmoggallàna尊者当时还是凡夫,他有一对年老而双目失明的父母亲,后来他又娶了妻子,那妻子呢就不能够容忍这一对年迈而又双目失明的老人,就一心想要除掉他们。于是等到丈夫外出的时候,她就做了很多的手脚,然后赖在老人身上,就说他的父母怎么样的挑剔啊、怎么样的不好啊!刚开始的时候,她的丈夫并没有在意,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他也开始觉得父母很烦、很厌倦、很多问题。在他的妻子一而再、再而三的怂恿之下,他决定要杀死父母亲,就把父母亲放在车上,然后拉到深山里面去。当拉到深山里面去的时候呢,他就装着发出声音:强盗来了,然后他就假装着逃跑,然后他就拿着棍子打父母亲,想要杀死他们。就在他打父母亲的时候,他的父母仍然在叫:“儿子啊!你快点逃!你不要管我们!”虽然当时他下不了手,没办法杀死他的父母。但是他听从妻子的怂恿,一直到他着手真的去打。虽然他的父母没被杀死,但是这种很重的业仍然使他在下一生堕入到地狱很漫长的时间,而在他的轮回中,他几乎每一次都是被打死,乃至到他最后一生,即使他成为佛陀的上首弟子,是佛陀的左右手,仍然死得很惨,这就是无尽业。然而在他得遇佛陀的那一世,因为已是最后一生了,在轮回当中已到终点了,因此当他入了般涅槃,向佛陀告辞得到佛陀的允许入般涅槃之后呢,以前所做的那些业全部都成为无效业。因此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来,Mahàmoggallàna尊者在杀自己父母亲的那一世,很有可能在晚年时会得到果报,这就是属于现法受业;然后在下一生他投生到地狱里去,这就是次生受业;之后呢一直在轮回当中,每一次都要遭受到他当时杀害父母的这种果报,这就是无尽业;等到他入般涅槃,再也没有这个五蕴,没有这个作为苦的、一堆苦的五蕴,再也没有力量再聚合。之前所造的一切的,无论是善的或者恶的,都成为无效业,这就是四种业:现法受业、次生受业、无尽业跟无效业的例子。

  下面我们再来继续讨论业的另外一种分类:依成熟之地来分。依成熟之地来分呢,业可分为四种:第一是不善业,第二是欲界的善业,第三是色界的善业,第四是无色界的善业。如果业按照两种分法来分是善业跟不善业。依成熟之地来分呢?我们说到的地有三地,哪三地呢?kama-bhumi、rupa-bhumi、arupabhumi(欲地、色地跟无色地),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间、人间是属于欲地,是欲界的生存地;还有色地,色地主要是色界梵天人所生存的地方;无色地是无色界梵天人所生存的地方。

  不善业只是属于欲界的,不善业不可能投生(为人)乃至欲界的善趣——天界,因此所造作的不善业,它必定会成熟在欲地,是令生业的话它必定是在欲界。

  欲界还有欲界的善业,欲界的善业可以是投生到人趣或者是天界,这叫做人天善趣。而色界的善业在它成熟的时候,必定使人能够投生到色界的梵天。而无色界善业成熟的话,能够使人投生到无色界梵天。

  如果按照六道轮回的方法说呢,不善业导致的是四种恶道,也就是地狱、畜生、饿鬼跟阿修罗,这是属于四种恶趣,是由不善业所产生的。欲界的善业导致的是两种,一种是人间,另外一种是欲界天,色界跟无色界也并入天界、天趣。这是依成熟之地来分的四种业。

  (地狱、畜生、饿鬼跟阿修罗)这四种界是由于不善业产生的,是三十一种生存界(中的),而接着的人界、欲界的天界(六界天),这是由于我们刚才讲到的欲界的善业带来的生存地;

  初禅的三地,哪三地呢?梵众天、梵辅天跟大梵天,这三地是初禅的三地,第二禅也有三地,是少光天、无量光天跟光音天,这是第二禅的三地;第三禅的三地:少净天、无量净天及遍净天,这是第三禅的三地;第四禅的七地呢?是广果天、无想有情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及色究竟天,这一共十六地是属于色界的;

  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这四界,是由无色界的善业带来的果报所投生的生存地;

  因此我们现在看这深颜色的,这是由于造作不善业带来的结生果报——投生地,欲界天跟人界是由欲界的善业带来的生存界,而作为色界的十六种地,它是由色界善业带来的果报,最后的四种无色界地,是由无色界善业带来的果报,因此欲界有十一地,色界十六地,无色界有四地,加起来有三十一地,我们称为三十一种生存界。

  其中人界跟欲界天乃至到在第四禅当中除了无想有情天之外的所有的天界都有圣者住,下面的四种恶趣地只是凡夫,在第四禅的上面的五种地称为五种净居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跟色究竟天只是第三果Anagami圣者投生的地方,那个地方连初果圣者跟第二果圣者都没有,因此在第四禅的五个净居天是纯圣者居住的,其他除此之外,还有除了无想有情天是纯凡夫跟四种恶趣地是纯凡夫,其他的地方都是凡圣杂居的。

  我们现在讲依照成熟之地的第一种是不善业,能在欲界产生果报的不善业akusala-kamma,依身语意三门,共有十种不善业,也就是身门的有三种:杀生、偷盗跟邪淫。什么是杀生呢?杀生就是断除生物的生命,断除有生命的动物包括人类的生命,有五个条件构成杀生:第一对方是有生命的动物,叫做paṇa就是有呼吸的、有命根的;第二知道对方是生命;第三有想要对方死的意图;第四付出行动;第五对方死,这样的话就构成了杀生。

  第二是偷盗或者称为不与取,有四种方式构成不与取,第一其他人类的物品,第二明知是其他人类的物品;第三想要偷取或占有的心;第四用各种方法去取得。这样就构成不与取、构成了偷盗。

  而邪淫呢或者称为欲邪行呢?有三个条件构成欲邪行:第一没有资格发生性关系的对象,第二有从事的心,第三去体验、去做,这三个条件就构成了邪淫、欲邪行。

  对于语业来说,就是语的不善业有四种:第一是妄语,妄语就是不真实的话、骗人的话、虚假的话;第二是两舌,两舌就是挑拨离间的话、把这个人说那个人的坏话告诉他,又把他说的话告诉他,使两个人的关系分裂;第三是恶口,恶口就是骂人、很难听的话,使人难堪的话;第四绮语,毫无意义的话、好像淫词艳曲啊或者那些跟正经的事情没有关系的,这些话称为绮语。

  接着是意业(的不善业),意业的有三种,第一种是贪婪,贪婪跟喜欢不同,喜欢就是看到他感到很可爱或者很好,这还不构成贪婪,唯有生起了想要拥有、想要占有,但是还没有采取行动,这叫贪婪;第二嗔恨或嗔恚,就是生气,生气就包括各种程度的生气;第三是邪见,邪见有很多种,包括有常见、有断见、有我见等等,这些都是属于邪见。所有这些都是属于不善业。

  那我们再看善业,能在欲界产生果报的善业kusala-kamma,通过身语意三门远离十种不善业就成了善业。

  身业是不杀生,就是远离杀生,第二是远离不与取,第三是远离邪淫。

  对于语业来说有四种是善业,第一是不妄语,只说真实的话;第二不说挑拨离间的话、不两舌,第三是不恶口、不骂人、不说那些粗鲁的话、不说那些难听的话。第四不绮语。

  意业呢?也有三种是属于善业的,第一不贪婪,第二不嗔恚,就是不生气,第三有正见,因果的正见等等,都是属于正见,这十种是能够在欲界产生果报的善业。

  那我们还有另外一种更加实在、更加实际的分法,称为十种做福德之事,也叫做十种福德事、十种福德的根基,哪十种呢?

  第一是布施Dàna,布施就是把物品布施出去,把物品施舍出去。布施有很多种布施,可以分为很多种类。例如:有智慧的布施、没有智慧的布施、欢喜的布施、中舍的布施、有回报的布施和不求回报的布施、能够带来轮回的布施、没有带来轮回的布施、精心准备的布施、没有经过精心准备的布施、有换成其它附属品的布施、没有换成其他附属品的布施、有很崇高的布施、很低劣的布施等等很多布施的方法,很多种布施的分类,布施有一个很明确的特点就是,如果一个人他的心是清静的、他的戒是清静的话,而且他用自己所如法得来的物品、如法得来的财产换取物品去布施,同时他对佛法有信心,他布施的对象也是有很大的功德的话,这种布施能够带来很大的果报。同时如果一个人在布施之前很欢喜、布施的时候很欢喜、布施之后也很欢喜,那这种布施也能带来很强的果报。

  第二种是持戒sãla,对于在家人来说必须得持守好五戒,有机会的话应当持守八戒,当然这次很高兴,我们这次禅修营绝大部分的人都持守十戒,这是很好的事情。对于出家人来说最根本的戒是十戒,如果是一位受具足戒的人,他应当要完整的持守所有的具足戒,持戒是戒除身体行为跟语言方面的过失,种种的非行,种种的不正确、不正当的或者说跟佛陀的教诫有违背的行为分离。

  第三是禅修bhàvanà,禅修有两种禅修的方法,一种是samatha-bhàvanà,另外呢是vipassanà-bhàvanà,也就是修行止跟修行观,修行止能够培育定力,修行观能够培育智慧,修行止就是致力于镇伏烦恼,让心平静,可以通过种种的业处来达到内心的平静;修行观是用无常、苦、无我等这些形相、种种的特点,去观照、去透视这个世间,透视一切的有为法、名色法、五蕴的本质,无非是无常、苦、无我、不净的。这三样是一切佛弟子都应经常修习的。因此上座部佛教无论对在家人和出家人都非常非常的强调Dàna、sãla、bhàvanà(布施、持戒跟禅修),这三种做法几乎是每一位南传佛教的佛弟子都知道的,都能一生努力去做的,布施、持戒、禅修或者叫施、戒、修,这是很重要的三样积累福德、积累福慧的修行途径。

  还有其它的福德是,第四是恭敬apacàyana,恭敬是恭敬应当恭敬的人,做为佛弟子应当恭敬什么?应当恭敬佛陀、应当恭敬法、应当恭敬僧,如果在家人的话,应当恭敬自己的母亲、自己的父亲、长辈老人、自己的老师、上司,应当感恩恭敬帮过自己的人,应当恭敬弘法的那些法师们,这些都是应当恭敬的。而做为出家人,除了应当恭敬佛、法、僧,应当恭敬长老、自己的阿阇梨,这就是出家人应当恭敬的。

  第五是服务,veyyàvacca,什么是服务呢?我们这次禅修营那些为大家奉献的法工们,就是在做着服务工作,是不是?服务是什么?服务跟布施稍微有不同,大家都是奉献。布施奉献的是财务、物品,而服务奉献的是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劳力,无偿的奉献,为大家默默无闻的工作,或者说饭后扫地啊,清洁卫生啊,这些都是服务,乃至大家每一天在上午清洁卫生的时候都是服务,为什么?因为贡献一个良好的禅修环境。如果为僧团、为比库做净人,这也是一个很殊胜的服务方法,经常帮寺院打扫啊、煮饭啊、搬搬抬抬啊,这些也是服务。而且服务跟布施一样,如果服务的对象是越具有功德,你所服务所积累的福德,种下的善业的力量就更强大,如果你服务的都是一些没有道德的人、一些骗子,虽然你尽的心是很纯粹的、很单纯的,但是你服务的福报会因为对方没有德行,而没有那么大,如果你服务的是一个持戒清静的僧团、一个禅修的僧团,那么你的功德会因为你所服务的对象而带来无比巨大的福德,这是服务veyyàvacca。

  第六是回向功德pattidàna,回向功德就是我们把我们所做的所有的这些功德有个好的导向。只要我们是佛弟子,我们都懂得每天去积累善业,我们要布施、要持戒、要禅修、恭敬、服务。然而如果没有做回向的话,就好像水一样,很多水,你没有去很好的导向,水会到处流,它将在我们轮回中不断的成熟产生果报,如果我们开一条沟、开一条水渠去引导它,那么水可以不断的流到一个地方,如果我们挖一个水库、挖一个水池,水都流到那里,如果我们把我们所做的这些功德全部回向给我们最终所证悟涅槃,那么你所做的这些功德全部都是你的巴拉密,你的解脱资粮,如果我们把每天所做的功德回向给一切的众生,无论收到或收不到,无论能不能感受到,那么你做出回向你的心量都宽了。自己应当经常回向,我们做善事不要斤斤计较,这个是我做的,是我的,要记得为一切的众生,做功德我们不能少慈心,不能少慈爱。

  同时我们见到了别人做功德,我们要随喜pattànumodana,见到别人由于福德的成熟有了果报、有了成就,我们应当随喜,如果说回向功德可以克服吝啬的话,那么随喜功德可以克服什么?可以对治什么?可以对治嫉妒,见到别人有好处的时候就酸溜溜,见到别人有成就自己就不服气,这是妒嫉。如果见到别人有好处,见到别人做了善事,我们会为别人做的善事感到高兴,这是随喜、随喜功德,随喜的功德犹如你自己在造作一样。如果别人做了功德,你去帮手,这也是随喜的功德。在《长部》有个叫做《白西亚经》的,就讲到当时有个很有钱的人,每天都布施,但是他是拿那些很粗糙的东西去布施,也没有精心准备,结果又有另外一个很穷困的人每天都帮他去布施,而且他能把更好的东西,精心准备拿去布施,结果他们两个死了之后,那个经常帮忙的投生到更高的天界,那一个主导布施的反而投生到低的天界,为什么啊?因为他的心是低劣的,而那个经常随喜他做功德的,他心很崇高的、很纯净的,而他投生到更高的天界,他的福报比那个主导做的还更殊胜。因此做随喜的功德的时候,也许别人的事你并没做,但是你的心很高兴的说:萨度!萨度!萨度!这就是很强的随喜的功德,别人造作的可能是身业,也许别人的心可能很弱,别人是身行,但我们看到,我们口造了很强的善业,我们内心也造了更强的善业,这种随喜的功德带来很强的果报。

  第八是听闻佛法dhammasavana。通过听闻佛法,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应作?什么是不应作?该做不该做,我们可以明辨是非,可以黑白分明,不会连什么是善都不知道。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什么是清净的?什么是污染?都不知道。通过听闻佛法,我们可以明白善恶。同时听闻佛法我们还可以知道如何修行。有个叫四入流支的,也就是如果一个人想证得初果的四项要素,是什么?第一、亲近善知识,第二、听闻正法,第三、如理作意,第四、法随法行。通过亲近善知识能够听闻正法,听闻到佛法;听闻到佛法之后,应当在平时的时候应当如理作意;如理作意之后还应当依照次第来修行实践。这四种是证得初果入流的四项要素,我们称为四入流支。

  第九是弘扬正法或者称为说法、宣说佛法dhammadesanà。这两种都是智慧的因,产生很强智慧的因,当然听闻的佛法和弘扬的佛法必须得是正确的,不要弘扬似是而非,误导了人,那么害了自己又害了别人。

  第十是正直己见ditthijjukammavasena,让自己的见地立于正直、立于正确,要皈依三宝,要正念正知,要有一定的教育基础,我们要去学习三藏,学习佛陀的言教。这样的话,我们才不会被一些世俗的话、世俗的语言混杂,或者说把一些外道的东西、把一些世俗的东西混杂到佛教里面,说的头头是道,现在很多佛教中人是这样做的。那这样的话呢,那是不是跟随佛陀的教导呢?我们应当要清醒,什么是正直自己的见地、正直自己的见、知见,就是要依照三藏、依照佛陀的教导。

  这十种是属于能够带来欲界善业的果报。除了其中第三种的禅修,如果一个人在修止业处证得了禅那,无论是色界跟无色界的禅那,那是属于色界善业跟无色界善业的范畴,而其它的这些都是属于欲界的善业。这是我们做为佛弟子应当谨记的,应当经常做的,应当数数修习,应当多做的,经常做这十种,让它成为我们的行为习惯,让它成为我们的性格。

  我们应当如何将这些福德做得更好呢?我们可以先了解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的心-——这样八种欲界的善心。我们讲到欲界的善业,造业是由心所造的,是不是?特别是欲界的速行心,如果欲界的速行心生起的是善心,这善心离不开八种欲界(的善心):第一种悦俱智相应无行心,第二种悦俱智相应有行心,第三种悦俱智不相应无行心,第四种悦俱智不相应有行心,第五种舍俱智相应无行心,第六种舍俱智相应有行心,第七种舍俱智不相应无行心,第八种舍俱智不相应有行心。

  如果作为阿拉汉圣者生起的是唯作心,所有的一切的凡夫,包括有学圣者,在平时他生起的这些善心,只要他没证得禅那,都不外乎这八种,变来变去都是这八种的其中一种在生起,而且这些心只生起在速行心里面,造业就在速行,我们所说的造欲界的善业,都不外乎是这些心来执行的,这些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先来分析下这八种欲界的善心,影响善业功德的三项要素,第一是悦俱或者舍俱,什么是悦俱跟舍俱呢?悦俱就是一个人在做善事的时候很欢喜地做,有欢喜心,这样造下的业跟一个人中舍的、没有感受的、感受平平的去造,这两种人,在同样的造作下面,有的人很欢喜的造,有的人只是感受平平的去造。

  第二呢?是智相应和智不相应,什么是智相应呢?在造善业的时候拥有智慧,智不相应是在造善业的时候没有智慧,什么是智慧呢?在这里特别是指对业果法则的信心。如果一个人知道我造了善业能够带来善的果报,这是智慧。如果一个人只是随大潮、随世俗去做一些善业,那往往是没有智慧的,好像现在同样大家到寺院里面去礼佛,或者去亲近出家人,亲近善知识,做为佛弟子来说,他可能知道,我礼佛,我恭敬佛陀,我亲近出家人是有功德的,是有果报的,这就是智慧。而如果有些人他们跟随旅行团或者说他们跟随风俗,初一、十五到寺庙里面去拜拜、去求神拜佛、去烧香,这就是没有智慧。当然最强的智慧是如果一个人能够修vipassanà,他用观智,起观之后他去做,这种智慧是更强的,而且这种智慧呢,他能够导向出世间的,他是属于修行的巴拉密。然而如果做为能够带来欲界善果报的呢,业果正见很重要,对佛法僧三宝有信心,也是一种很强正见,也是一种智慧。他知道要礼敬佛陀、恭敬法、恭敬僧、要修行、布施,知道这些都是属于善行,能够带来善果报,这是智慧。如果一个人,当他做了布施,却什么都不知道,只是去做而已,浑浑噩噩地做,懵懵懂懂地做,这是没有智慧的,虽然他在很欢喜地做,但是没有智慧。

  第三是无行跟有行,这一个行是指有没有人鼓励、有没有人说服、有没有人去怂恿,无行就是没有人鼓励的,有行是要经过人鼓励的才去做,因此呢,无行是主动的做,有行是被动的做,你是很主动的做善事呢?还是很被动的做善事呢?好像现在大家来禅修,有些人一听到有禅修很高兴,这是属于悦俱,他想通过禅修断除烦恼、想要灭苦,这是有智慧,他主动地来,这是无行;有些人呢来看看,这个是中舍的,没有智慧的,就是看看,反正自己也没有事干,或者说自己也不知道来干什么,或者说看看朋友来自己也跟着来,这就是没智慧,或者说有的人是被别人拉来的,这是有行,是被动的。

  做所有我们刚才所说的八种善业:悦俱智相应无行、悦俱智相应有行,俱智不相应无行、悦俱智不相应有行跟舍俱智相应无行、舍俱智相应有行、舍俱智不相应无行跟舍俱智不相应有行。这八种心其实分三类,这三类直接会影响到它带来的果报。

  在这八种心当中,哪一种是最殊胜的心?哪一种是最殊胜的?第一种是不是?对,如果一个人很欢喜地做善事、一个人有智慧地做善事和一个人主动地做,你想想看会不会比那些没有智慧或者说没有感觉,或者说被动地做,更殊胜?是不是?

  我们再看悦俱跟舍俱,它带来的果报是什么样的?假如一个人很欢喜地做,如果是布施的话,我们同样来举个更具体的例子。如果一个人供养三宝,或者说供养比库,把食物放到比库的钵里面去,在投生的时候他下生成为人。举这个例子,我们说明用不同的心来说明他得来的果报。如果一个人在供养的时候很欢喜地把食物倒到钵里面去,另一个人是没有感受地、中舍地倒到钵里面去,如果他们在供养的时侯,都发愿下一生投生为人,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在下一生,很欢喜的人有着慈颜善脸、笑容可掬,而中舍的、没有感觉的人看上去似乎很凶,甚至在打坐的时候也是他愁眉苦脸,很痛苦的样子。这就是一个很欢喜地做善业,另一个没有感觉地做善业,如果这种善业成为他们令生业的话,下一生的就是这么样子,所以说为什么有些人看上去笑容可掬,但是有些人看着很严肃,甚至有些人满脸横肉,大家想做哪一种的人?想做哪一种人?对,那做善事的时候应该生起哪一种心?悦俱的还是舍俱的?悦俱,对。

  第二种更重要,智相应跟智不相应。如果一个人在供养的时候发愿,能够以这种功德投生为人,他在在供养的时候有智慧,知道受供养的僧人是值得恭敬的对象,或者说知道自己做的这种功德可以带来很殊胜的果报,然后他再把食物倒到僧人的钵里面去,假如这种布施的业在这个人临终的时候成熟而带来下一生结生的话,那么有智慧的布施者下一生的结生心跟有分心都是属于三因的果报心。而另外一个人呢?看到别人去布施,他不知道为什么,或者说即使知道,他没有思维业果法则,也把食物倒到钵里面去。由于他做这种善业的时候没有智慧,又假如这种善业在他临终的时候成熟的话,他下一生投身为人,那他是二因结生的。三因结生的人可以在他下一生修行,他有可能可以证得禅那跟证得道果。而二因结生的人,在下一生不能证得禅那,更何况道果。智慧重不重要?如果一个人在造善业的时候,拥有业果智和一个人在糊里糊涂造善业,这种善业的结果可以影响到成熟之后的下一生的整一生。

  第三是无行跟有行,一个人很主动地做,跟一个人经常很被动地做是不一样的。有很多人做善事,经常在妻子或者丈夫敦促之下,或者在朋友的鼓励之下,或者是很不情愿地去做,这是有行的,这是被动的做。我们举个例子说明主动地做跟被动地做的区别,如果一个人是很主动地做的话,假如他布施的业成熟,他可能不费吹毛之力或者说很轻易地得到财富。而假如是被动地做布施,他可能要很辛苦他才能得到他的产业,这就是他们的区别。我们在造善业的时候,只要把握好要领,掌握好生起善心的技巧,我们根本不用费任何的力气,可以同样做一样事情,让心产生最佳的心、最好的心去做,能够带来最殊胜的果报。

  大家懂得这个道理之后,懂得了造善业的三个要素之后,应当选择哪一样?选择第一种!所以以后呢大家做善业要欢喜地去做,修行也一定要欢喜地去修,不要越修越多烦恼,越修越愁眉苦脸,一定要欢喜,所以我们经常对那些禅修者们说要欢喜、要开心,要做个喜悦的禅修者,就是这么样,禅修是很强的善业,不要老是用中舍的心、甚至用嗔恨的心来去修行,同时还要有智慧,要主动修,不要经常要人敦促,啊!要精进你才精进,不能踢一脚才动一下,不踢就不动。主动的修行,特别是我们刚才讲到,如果你把修行的这种善行发个愿,发愿你下生投生为人的话,你下生很可能做修行人,如果你把修行的这些愿成为你涅槃的助缘的话,那它可能已经不是属于这种欲界的善业,它已经会属于导致你出世间的巴拉密,虽然你造的还是属于欲界的善业,但是他导向的果不仅仅是属于世俗的,因为你在做这些善业的时候,你是为了断除一切的烦恼,虽然造的因还是会感得欲界的果报,但是这种果报会促使我们朝向出世间的目标前进。

  当我们知道了应当如何去造善业,而且在造善业的时候应当如何去发挥到最好,那么接着应该怎么做?体验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体验到我们的修行当中,如果大家回到家里面,也带到生活和工作当中,是不是?做得到吗?做得到!萨度!是口说做得到,还是真的做得到啊?如果做的到,那才好说:“我做得到哦,做得到吗?”做得到!萨度!好,希望我们知道应当如何来去造这些善业之后,应当要去勤勉地积累福德,积累福慧,同时我们也知道我们这些心念都是我们平时所造的,但是怎么去造,造得好不好,我们自己有自主权,我们有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在同样做一件事情,造很低劣的心,也可以想像很高兴。就像现在每天的禅修,你可以用快乐的心、毫无感觉的心,你可以用有智慧的心、没有智慧的心,也可能主动地做、也可能被动地做,好像现在为什么我们没有很严格的规矩,大家很被动,慢慢你就会变得主动了,是不是?现在呢,每天的清洁卫生啊或者说持戒啊,如果大家用一种悦俱的智相应的无行心去做,那么我可以保证你们每天都能够造很强大的无可计数的善业。

  好,今天的欲界的善业就讲到这里,我们下面还要记得我们刚学过的回向的功德,大家请合掌:

  Idaü me pu¤¤aü, àsavakkhayà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ü 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 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涅槃助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返回目录

----------------------------------------------------------------------------------------------------------------

更多玛欣德尊者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