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下) 第二十四讲 业与果报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07日
来源:   作者:玛欣德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下) 第二十四讲 业与果报的关系

 

  我们前几讲学习了业和它的分类。一种业是“思即是业”,两种业是善业与恶业,三种业是身业、语业、意业。四种业又可以分为四组:第一组依作用分为令生业、支持业、阻碍业与毁坏业,第二组依成熟顺序分为重业、惯行业、近死业与已作业,第三组依成熟时间分为现法受业、次生受业、后后受业及无效业,第四组依成熟之地分为不善业、欲界善业、色界善业及无色界善业。

  一、影响果报成熟的四组因素

  有四组八种因素会影响果报的成熟:

  一、趣成就(gatisampatti),

  二、趣失坏(gativipatti);

  有情因为某一种善的令生业投生到善趣,例如投生为人,称为趣成就。当这种善业使他投生为人后,其他很多的善业都能成熟而使这个人获得食物、获得照顾、获得尊重、获得地位等。

  当有情由于某种不善的令生业投生到恶趣,很多善业都没有机会成熟,而不善业却能获得机会成熟,这称为趣失坏。

  善业令有情投生善趣,很多其他的善业可以支助他,使他越来越好,获得更殊胜的果报。如果因为不善业投生到恶趣,即使有其他的善业成熟也好不到哪里去。举个例子,某有情因布施善业投生为人后,其他布施的善业接连成熟,使他丰衣足食,享受着与人界福报相应的衣食。某有情因贪婪而投生为狗后,即使有其他善业成熟使它得到狗食,可是狗食和人食你会选哪一种呢?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如果某有情因一种善业投生为人,其他的善业则能使他得到人界的食物;假如当时他是因为这种善业而投生到天界的话,那么其他的善业成熟则使他得到的是天食。大家还记得沙咖天帝供养马哈咖沙巴尊者的故事吧,只是一勺饭的香味就可以飘遍整座王舍城,而且吃一顿天食可以维持达两个月之久。反观人界的食物,吃了午饭,不到几个小时肚子又饿了,不能维持很久。

  即使同样投生为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之间的福报也差别很大。例如投生为白种人、黄种人或黑种人,尽管都是人类,但因为令生业不同,所以大家的思惟模式、审美观、福报等也各不相同。这是趣成就和趣失坏。

  三、依报成就(upadhisampatti),

  四、依报失坏(upadhivipatti);

  这里的依报是指容颜、外貌。一个女孩由于令生业使她长得漂亮、美丽,于是从小她的家人就特别宠爱她,上学时学校里的老师同学都会喜欢她,毕业后找工作也比其他人容易,身边也有越来越多的追求者„„只是因为一种业使她容颜美丽,结果很多其他的善业都会支助她。

  又如某人由于一种业使他长相丑陋,俗话说长得歪瓜裂枣似的,甚至小孩见了会被吓哭,成年人看了心烦那种,可能从小就没有人会喜欢他,在学校其他同学会欺负他,找工作老板不收他,这是依报失坏。外貌的美丑只是由于一种业,但其结果却能导致很多其他的业支持他或阻碍他,所以依报的成就或失坏也会影响到其他果报的成熟。

  五、时成就(kà lasampatti),

  六、时失坏(kà lavipatti);

  这里的“时”是指时代。时成就即生逢其时,例如出生在转轮王治世时、诸佛出世时、明君治世时等等。

  时失坏即生不逢时。例如中国人在一百多年前即被人家蔑称为“东亚病夫”,当时中华民族处于被歧视、被奴役的地位,我们的祖辈都过着贫困艰苦的日子。看看以前的老照片,我们的先辈都长得很消瘦,生活过得很不容易。又比如中国大陆在 20 世纪 60-70 年代,即使你再有才华,再有能力,也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你想发展,换来的只是被打倒。

  由于时成就,人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国家富强,社会繁荣,制度开明。生逢盛世,很多其他的善业都能获得机会成熟,使人民吃得好、住得好,生活有保障,社会福利也好。由于时失坏,人们生活在战争频仍、硝烟弥漫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吃饭、睡觉都不安心,人身安全都没有保障,更不用说其他的福报了。因此,时代的成就或失坏也会直接影响到很多果报的成熟。

  七、努力成就(payogasampatti),

  八、努力失坏(payogavipatti)。

  通过努力、勤奋、勤勉,可以创造许多助缘让善的支持业获得机会成熟。如果不懂得珍惜机会,不去争取、努力,即使有善的支持业,也会因为缺乏助缘而无法成熟。有智慧的人懂得把握时机,在适当的时候精进努力,许多善业将会因为努力的助缘而成熟,带来善的果报。

  通过努力改变现状,实现自己的理想,叫做努力成就。懒惰懈怠,不思进取,游手好闲,坐失良机,叫做努力失坏。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有些人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他们少年立志,奋发图强,成年时就能告别饥贫,衣食无忧,甚至事业蒸蒸日上、飞黄腾达。一个人虽然继承万贯家财,可是挥霍无度,又不思进取,他早晚都会坐吃山空、风光不再。(Vbh.810; A.A.3.34; Vbh.A.810)

  综上所述,趣成就、依报成就和时成就有时很难依靠现况或个人的力量而改变,但是我们能够把握的是努力成就。通过努力成就,不但能够改善现状,通常还能改变未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除了上述四种成就和失坏的因素之外,果报还可能受他人和外界影响。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造业容易受到他人和外界的影响,果报也有可能受到他人和外界的影响。受到他人支持、鼓励或怂恿而生起的善心和不善心叫做有行心,而一个人的果报也可以受他人的恩惠或连累。和有大福报的人在一起,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其福报的恩惠。

  例如佛陀在世时,沙利子尊者的小弟弟雷瓦德(Revata)出家后,住在一座坚木林中过雨安居。雨安居结束后,佛陀和沙利子尊者等人前往看望他,途中需要走过三十由旬荒无人烟的旷野。为了顺利到达目的地,佛陀特地叫福报第一的西瓦离(Sãvali)尊者一起前往。在旅途中行进时,诸天想:“让我们去礼敬西瓦离长老吧!”于是他们在每隔一由旬的地方变现了住所,并在每天早上供养天粥等食物。西瓦离长老取了自己的那份后,将之供养给以佛陀为首的比库僧团。就这样,佛陀和比库们在西瓦离长老的福报支助之下越过三十由旬的荒野。(Dhp.A.98)

  另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由于佛陀过去无量劫以来所积累的福德,现在任何人只要以佛陀的名义出家,即能获得恭敬和供养。

  反之,和没有福报的倒霉人在一起,也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连累。罗萨格帝思尊者(Losakatissa)就是一位很倒霉的人。他在过去咖沙巴佛陀的时代是一位比库,出于妒嫉而把一位阿拉汉的钵食倒进火炭中。由于这种恶业,他死后投生到地狱许多万年,然后又投生为亚卡和狗,每一世连一餐饱腹的食物都不曾得到过。

  到了我们佛陀的时代,他投生于高沙喇国(Kosala)的一个渔村里。但自从他投生的那天开始,全村连一条小鱼都捕不到,村民找到原因后把他一家人赶走。等到他刚学会走路时,他母亲给他一个乞丐碗赶他走,他只能到处捡东西吃。

  在他长到七岁时,沙利子尊者出于悲愍而度他出家。虽然出家了,但仍然没有吃过一餐像样的饮食。只要舀一小匙的粥放进他的钵中,人们所看到的就像是满满一钵的一样,于是就不再供养了。

  后来,由于过去生的巴拉密,罗萨格帝思尊者证悟了阿拉汉果,但仍然没有因此而变得幸运。有一天,当他寿命将尽、快要般涅槃了,沙利子尊者知道后,想让他吃一餐像样的食物,于是带他一起进入沙瓦提城托钵。可是,由于罗萨格帝思的缘故,竟然没有一个人向沙利子尊者招手致敬。沙利子尊者只能叫他先回去,等他托到食物后叫人再送过去,谁知受嘱托的人却把食物吃光了。当沙利子尊者知道他还未进餐时,午时已经过了,于是在国王的住所获得一钵由酥油、蜜糖、糖和油制成的四甜品(catumadhura)。为了预防它再次消失,沙利子尊者亲手拿着钵,叫罗萨格帝思吃钵中的四甜品。至此,罗萨格帝思尊者才吃到一顿饱餐,然后于当天即般涅槃了。(J.A.1.41)

  二、果报如此,速行可变

  从因果法则来看,果报和业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有什么样的果报,必然有与其相应的过去业。然而,受报和造业之间却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体验什么样的果报,不一定就会造作与其相应的业。例如得到一份贵重的礼物,多数人的反应是兴奋、欣喜,并因为喜欢而容易产生贪爱。但是,我们可不可以说看见好的东西就必然会产生贪爱呢?那倒不一定!

  所以说,现在体验什么样的果报,和过去所造的相应的业有关;但是,现在体验什么样的果报,现在却不一定要造作与其相应的业。这一层关系可以概括为“果报如此,速行可变”,这是把握业果法则的关键。

  下面对业果关系做一个小结。

  一、现有的生命和每天的境遇只是果报而已。

  我们现有的生命(特指业生身和果报心)属于果报,以果报为主。同时,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每天所接触到的也都是属于果报。根据阿毗达摩,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舌净色和身净色都是业生色,业生色是由过去业所带来的果报。同时,依于此五净色分别产生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都属于果报心。此双五识每时每刻所识知的所缘,包括眼识看到的颜色、耳识听到的声音、鼻识嗅到的气味、舌识尝到味道、身识碰触到的触所缘,又无一不是果报。用通俗的话来说,我们每天所接触到的不同的人、事、物,每天所遭遇到的不同的境遇,都只是果报而已。

  二、所谓的生命,只是一系列因果的不断相续。

  如果说我们的生命、现在的生活纯粹只是果报,那是否就不能作任何的改变呢?不是!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在遇到境遇、体验果报后会作出反应,再造新业。根据心的运作规律,虽然执行看、听、嗅、尝、触的双五识都是果报心,但是在这些果报心之后,心路中生起的速行心能够造业,造业又为未来种下新的业因。由于心的习惯,如果不如理作意,遇到可爱所缘容易生贪心,遇到不可爱所缘容易生瞋心。如果如理作意,生起的则是善心。无论善心或不善心,其中的思心所都能造业。一旦业被造下之后,会形成一种称为“业力”的潜在能量。这种业力又作为新的业因,能在未来成熟而带来果报。

  因果法则即是五种定律中的“业的定律”(见《中集》第 15 讲)。业力依循着这种定律,在具足因缘的时候成熟。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体验过去业成熟所带来的果报,同时又不断地再造新业的过程。只要还没有破除因果的锁链、不想跳出生死轮转的话,生命就如车轮往前翻滚一样,周而复始,这就是轮回(saü sà ra)。

  三、任何众生都无法逃脱业的果报。当果报成熟时,

  我们只有承受的份。然而,在体验果报的同时,我们却可以左右速行,决定造何种业。

  只要拥有生命,任何众生都无法逃脱业的果报,当果报成熟时,只能承受和体验,没有办法避免。

  有产生必然会有毁灭,有生命必然会有死亡,这是世间的必然规律。无论贫富贵贱、寿夭智愚,无论躲到哪里,都是无法逃脱和幸免一死的。佛教徒不应相信有所谓的永生、长生不老,现代人也应该不会像古代的秦始皇那样,派出大量方士去寻访神仙,求取长生不老的仙药,结果仙药还没有找到,他已经死了。

  业果法则和众生有生必有死的规律一样,造作了恶业之后,无论贫富贵贱、寿夭智愚,无论躲到哪里去,在成熟的时候都必须要承受,是没办法逃脱和幸免的。所以佛陀在《法句》中说过:

  ‚非虚空.海中,非入山.缝隙;

  世界不存在,能逃恶业处。

  非虚空.海中,非入山.缝隙;

  世界不存在,能脱死神处。‛(Dhp.127-128)

  意思是:无论是在天上、海中、森林、岩石,世界上根本找不到任何一个地方可以逃脱恶业的果报以及死亡。

  既然果报的成熟无法避免,我们就要学会承受。然而,承受本身并不是消极认命。在果报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改变的是当下的速行,决定自己要造作哪一种业。一个人生活困苦,他可不可以过得很快乐?还是可以的。一个人生活优越、地位尊贵、声名显赫,他是不是就一定很快乐呢?并不见得。人穷是因为过去的不善业造成的,但是穷人是不是一定就要造恶呢?并不见得,他仍然可以行善!同样地,人富有是因为过去的善业带来的,但是富人是不是一定都会行善呢?也不见得。贫富是过去善恶的果报,但现在行善或造恶,却与人的贫富没有必然的联系。

  所以,善恶之业能带来相应的善恶果报,然而,并非体验善果者就必定会造善业,体验恶果者就必定要造恶业。

  “果报如此,速行可变”是指在面对人生不同的境遇状况时,我们不能改变已经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的是自己的心。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可能很多人在落难时碰到的并不是雪中送炭,倒霉时碰到的更多是落井下石。当这些事情来临时,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依照业果法则,这是因为不善果报已经成熟了,我们不得不去体验。在体验这些不善果报的同时心容易排斥,容易生起不善心。谁会喜欢自己倒霉呢?谁喜欢被别人落井下石呢?都不喜欢!但是,是否在体验不善果报时一定要生起瞋心呢?难道一定要以牙还牙、以毒攻毒吗?不是的!我们可以“得意淡然,失意泰然”。人生在世,难免会有起起落落,得意的时候不要太嚣张,失意的时候也不用怨天尤人。无论得意失意,都应当如理作意。要知道现在的困境只是自己的果报,只是由自己所造的恶业带来的。既然现在的恶报是由过去的恶业导致的,为什么过去敢于造恶,现在却不敢承担呢?能够这样思惟,就是拥有业果智或者自业正见的思惟。

  请记住我们在前面讨论“业的定律”时讲过的:

  ß Sabbe sattà , kammassakà , kammadà yà dà ,kammayonã, kammabandhå , kammapañisaraõ à ,yaü kammaü karissanti kalyà õ aü và pà pakaü và ,tassa dà yà dà bhavissanti.û

  ‚一切有情是业的所有者,业的继承者,以业为起源,以业为亲属,以业为皈依处。无论所造的是善或恶之业,都将是它的承受者。‛

  运用业果智进行思惟,在承受不善果报的时候,能够更清晰地看清人生无论再风光、再辉煌,必定是无常的,最终会衰败的。人生太顺利不容易产生悚惧感(saü vega),不容易看清人生的本质,不利于激发精进。人在失意时反而容易思考人生、留意宗教、寻求信仰。失意时唉声叹气或怨天尤人是于事无补的,唯有接受现实,如理作意,多行善事,多做善业,才有可能改善现在,扭转未来,改变命运。

  承受果报和再造新业没有必然的联系,做好做坏、行善作恶,我们自己有自主权,自己可以做选择。行善作恶,改变命运,不是依赖神、佛、菩萨、真主、上帝,命运只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四、果报心主要生起于五门,意门心则以造业为主。

  五门心路中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分别执行着看、听、嗅、尝、触的作用,它们都是果报心,即体验过去业所带来的果报的心识。眼识等双五识只产生于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这五门心路中。领受心、推度心和彼所缘都是果报心,主要还是生起于五门心路。能够产生于意门心路的果报心只是彼所缘,而且只是偶尔才生起。以下几种情况彼所缘才会生起:一、只生起于欲界地有情的欲界心路中; 只有对象是极大所缘或清晰所缘时才会生起;二、三、只有取究竟法为所缘时才会生起。当心路在取任何人、事、物、时、空等概念法时,不会有彼所缘生起。如此,能够生起于意门心路的果报心几乎少之又少。换言之,意门心路主要是负责造业的,而不是体验果报的。假如把只会出现于意门速行心路的贪婪、痴迷、执著、傲慢、忧愁、焦虑、瞋恨、愤怒等不善心,说成是果报使然,那只是推卸责任的借口。

  所以,我们所说的体验果报主要是由五门心路中的果报心来执行的,但对所体验的果报进行加工、反馈的是意门心路,对果报作出反应,再造作善或不善业的主要还是意门心路。然而,不管是五门心路,还是意门心路,其果报心的数目都远少于速行心,也即是说,在日常生活当中,体验果报的心远远少于造业的心。明白这一层关系,我们就应当了解,虽然我们时刻都在体验着果报,但更多的时候和更多的机会是在造业。只要是速行心,我们就可以通过如理作意来改变它们造业的性质。

  五、通过主观努力,可以促使支持业成熟。

  我们不可能改变令生业,因为令生业是在我们前一世临终时成熟并带来今生结生的。令生业可以影响到我们整一辈子,而且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支持业,甚至可以通过造作新的善业,使之成为下一生的令生业,如此来提升生命和改变未来。虽然支持业也是过去造作的,但是如果没有获得适当的助缘,它们也可能成为无效。

  譬如一个人生病了,假如他因为“生病是果报,是果报就要承受”而放弃医疗,其结果会怎样?病情可能会加重,甚至可能因延误就医而丧命。又譬如农夫只是把优良的种子撒在田里后就懒得打理了,即使再好的品种也不会长得很好。一个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人,即使有很好的支持业,也不可能使自己的中年、老年风光到哪里去。所以,想让支持业成熟并发挥其效用,把握时机和适当努力是很重要的助缘。

  有句话叫“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那是对懒人说的,我们不应该全信,更不应该完全依赖命运。所谓的命运,其实是指今生的果报。虽然说过去的命运已经无法改变,但是未来的命运还是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我们可以通过主观努力、积极进取来把握现在、改变未来!

  佛陀在《长部•教诲新嘎喇经》(Siï gà lovà da sutta)里教导:‚勤勉积集财富时,应如蜜蜂采花蜜。‛在家人应该像蜜蜂采集花蜜那样辛勤工作,这样才能积累财富。所以,我们应该通过主观努力来创造机会,促使支持业成熟并发挥更好的效用。

  六、明白业果法则,应学会坦然地承受果报、接受现实,也应学会掌握现在、改变未来!

  明白了业果法则,就应该运用它来看待生命中的不如意现象,坦然地接受现实。佛教不是教我们逃避现实,而是要学会接受现实,在接受现实的前提下把握当下。我们的未来并不掌握在神佛菩萨的手中,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唯有现在多造善业、积累功德,未来才能不断变好。

  看待生命不应该鼠目寸光。有些人认为生命只有这一世,从出生到死亡这一段时间,有今生无来世。这是“鼠目寸光”的生命观。《庄子•逍遥游》中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上古时有一种叫“朝菌”的昆虫,它们早上出生,晚上就死掉了——朝生暮死。而蟪蛄蝉则在春天出生,秋天死亡。对于朝菌而言,生命还不到一天;对于蟪蛄而言,生命还不到一年。现在有许多人的生命观也和朝菌或蟪蛄差不了多少。生命其实是一个漫长的无限时间的过程,生命的相续就像大江东去一样,难分首尾,难以断绝。

  佛陀在经典中时常用“此无始的轮回最初的起点是无法了知的”(Anamataggoyaü saü sà ro pubbà koñi na pa¤ ¤ à yati)来形容找不到最初起点的生命流转过程。只有通过修行,才可能终止生死轮回,破坏翻滚的轮回车辐,让它不再转动。以上是业与果报的运作和规律。

  三、业与异熟的关系

  第一,不善业与果报

  讲了业和果报之间的普遍规律后,现在再来讲业和果报的关系,也就是速行心和果报心之间的关系。先讲不善业和不善业的果报。

  不善心一共有十二种。这十二种不善心可以分为三大类:贪根心、瞋根心和痴根心。其中,贪根心有八种,瞋根心有两种,痴根心也有两种。在这十二种不善心当中,只有一种不会带来结生,就是最弱的“掉举相应痴根心”。这种心表现为胡思乱想或者发呆。这种不善心所造的业很轻,所以不会导致结生,但是可以在生命期间成熟。除此之外的其他十一种不善心所造之业都有可能带来结生,遇到因缘成熟都有可能使有情投生到恶趣中去。

  地狱、畜生、鬼和阿苏罗这四恶趣众生的结生心都是不善果报推度心,这在第 21 讲中已经讲过了。所有不善趣的有情,包括地狱众生、各类畜生、鬼及阿苏罗,虽然它们种类繁多,但是它们的结生心只是一种——不善果报推度心。

  从因果上来看,虽然所有不善心中的思心所都能造作不善业,但是由它们所带来的果报在结生时只产生一种心,即投生到恶趣的不善果报推度心。不过,十二种不善心在生命期间都有可能成熟,并且能产生七种不善果报心。这七种不善果报心分别是:不善果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领受和推度。只要有情曾经造作过的任何一种不善业在其临终的时候成熟,并且带来下一世的结生,他必定会投生于恶趣中。恶趣的结生作为果报心,即是不善果报推度心。在恶趣生命期间,这种不善业作为令生业,还会继续连同其他的不善业(支持业)一起成熟,使其在生命期间不断地体验着七种不善果报心。

  由十一种不善心产生的结生心(不善果报推度心)只会发生于四恶趣众生,而由十二种不善心产生的七种不善果报心,则可能发生于一切拥有相应根门的有情中。 我们在过去和现在都曾造作过无数的不善业,而且绝大部分人在将来还会没完没了地造作下去。即使这些不善业没有在临终的时候成熟并带来结生,它们在生命期间也能不断地成熟,并被体验为看见丑陋的东西、听到刺耳的声音、嗅到难闻的味道、吃到恶心的食物、身体产生病痛等等。这些不善果报都能在生命期间成熟并被体验。即使是佛陀,也要体验这些不善果报心。尽管佛陀不会再造作任何不善业,但是在过去生还是菩萨时也曾经造作过许多不善业,由这些不善业所带来的果报,即使是成佛后也还是要承受的。至于在尘世中翻滚的众生就更毋庸置疑了!

  第二,欲界善业与果报

  欲界善业是由八大善心中的思心所造作的业。八大善心可分为两组:三因(善)心和二因(善)心。

  其中,三因心有四种:

  1.悦俱智相应无行心,

  2.悦俱智相应有行心;

  3.舍俱智相应无行心,

  4.舍俱智相应有行心。

  为什么称为“三因”?因为这些心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拥有无贪、无瞋和无痴三个心所。无贪、无瞋这两个心所属于十九遍一切美心心所,是一切美心都拥有的。这四种善心都是“智相应”,即拥有称为“智”的无痴心所。由于无贪、无瞋、无痴心所在一种心中能起主导作用,所以称为因(hetu)或根(må la)。当一种心中拥有这三个心所,它即是三因心。

  另外,二因心也有四种:

  1.悦俱智不相应无行心,

  2.悦俱智不相应有行心;

  3.舍俱智不相应无行心,

  4.舍俱智不相应有行心。

  为什么称为“二因”?因为这四种心都是“智不相应”,即少了一个无痴心所。这四种心中只拥有无贪、无瞋两种因,没有无痴心所,所以称为“二因心”。

  三因心和二因心的根本差别就在于是否有智(智慧),表现在造业的时候是否有智慧地做。

  什么是“智相应心”与“智不相应心”?我们以到寺院去礼佛与做布施为例子来说明。佛弟子都应该对佛法僧三宝有信心,都相信业果法则,在礼佛或布施时,只要凭借这种信心去造善业,就是“智相应心”。但有另外一种人,每逢初一、十五都到寺里上香拜佛,可是她们除了拜佛之外一无所知,既不知什么是佛法僧三宝,也不知道什么是业果法则。她们只是随着风俗,别人去她也跟着去,看到别人捐钱她也捐钱。虽然这些都是善行,但是她们却胡里胡涂地做,这些心就是“智不相应心”。

  既然善心有三因和二因的区别,那么这些善心能带来什么样的果报?这些果报又有什么区别呢?

  殊胜的三因善业

  善业依照产生果报的能力,可以分为两种:一、殊胜(ukkaññha)的善业,二、低劣(omaka)的善业。殊胜的善业是由清净无染的心造作的,在造业前、造业时和造业后都有良好的动机。例如:用正当获取的财物去布施,布施的对象有戒行、有德行,在布施前感到高兴,布施时感到欢喜,布施后感到很满意。

  殊胜的三因善业能够带来三因结生心,而在生命期间能体验到八善果报无因心与八大果报心。

  什么是“三因结生心”?有情投生为人或天人的时候,他的结生心同时具足无贪、无瞋、无痴这三个心所,即是三因结生心。三因结生心有什么用呢?三因结生的有情,将有可能在今生证得禅那,甚至证悟圣道圣果,但二因结生者则不能。这是三因结生和二因结生的区别。

  哪些是“八善果报无因心”?它们分别是:善果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领受心、舍俱推度心和悦俱推度心。眼、耳、鼻、舌、身这五识的作用是看到美丽的东西、听到悦耳的声音、嗅到香味、吃到美味的食物、身体触到舒服的感觉,领受和推度的所缘也是如此。

  对于三因结生者,八大果报心中的三因果报心之一能够成为他的结生心、有分心和死心。在心路心中,八大果报心则只执行彼所缘的作用。

  因此,虽然三因善业非常有用,但也并非所有的三因善业都能带来三因结生,只有殊胜的三因善业才能带来三因结生。

  低劣的三因善业

  低劣是相对于殊胜而言的。低劣的善业是指所造的善业受到烦恼的污染。例如:用不正当所得的财物去布施,或者布施的动机不纯,送东西给人是为了贿赂、巴结他人。虽然送礼的行为也是布施,但由于动机不纯,所以是低劣的善业。或者带着傲慢的心布施,自赞自许,自我标榜,或者通过诽谤别人、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即使所造的善业很多,但是由于自赞毁他、贬损他人,这些善业也变成低劣。

  不情愿地造善业,或者造善业的时候抱怨,满腹牢骚,都会使殊胜善业变为低劣。例如抱怨说:“怎么又要安排我去做服务了?”“持戒怎么会这么麻烦,不受戒多自由啊!”

  对所造的善业感到后悔,也会使本来殊胜的善业变成低劣。例如:“哎呀,我怎么那么蠢,把自己心爱的东西也布施出去了呢?”

  虽然这类善业也可以算是三因善业,但由于质量低劣而导致业力弱,只能带来二因结生。

  当然,果报的胜劣和造作善业的对象也有直接的关系。例如所布施的对象是一位有德行、有修行的人,即使布施的物品很轻贱,但是由于接受者的功德很殊胜,这种善业也可以带来殊胜的果报。相反,如果布施的对象都是一些没有戒德的人,即使布施得再多,布施的物品再贵重,其果报也不可能殊胜到哪里去。

  《鬼故事•安古勒鬼的故事》(Aï kurapetavatthu)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佛陀在成佛后的第七年雨安居,前往三十三天讲授“阿毗达摩”。当时,一万个轮围世界的欲界天人和梵天人都前来闻法,也包括两位名叫因达格(Indaka)和安古勒(Aï kura)的三十三天天人。当时,由于威德地位不同,因达格坐在佛陀的附近,但安古勒却坐在 12 由旬那么远的地方。

  为什么他们都能投生到天界呢?原来安古勒的过去生是一位大富翁兼大慈善家,他每天都在家中准备六万辆车的食物,亲手恭敬地布施给人们。他经年累月这样欢喜地做布施,命终后投生到三十三天界。而因达格的过去生则是佛陀在世时的一位青年,只因为他曾在阿奴卢塔(Anuruddha)尊者托钵时以净信心供养了一汤匙饭,不久死后也投生到三十三天界,成为有大神通、大威力的天子,并且在天色、天声、天香、天味、天触、天寿、容颜、名声、天乐、天权这十方面都超越了安古勒。

  仅是从善业上来说,一汤匙量的饭和经年累月地做大布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然而,他们所带来的果报为什么会相差那么远呢?难道因果法则也会厚此薄彼吗?虽然安古勒每天都作大量的布施,但是由于那些接受者都是没有道德、没有持戒的人,即使这样布施了很长的时间,但是善业却不算很殊胜。虽然因达格只是因为供养一汤匙量的饭而投生到天界,但是其接受者阿奴卢塔尊者却是一位断尽烦恼、圆满三学的阿拉汉圣者。所以因达格布施的功德,远远比安古勒每天布施众多无德者的功德还要殊胜得多。

  当时,佛陀看见因达格和安古勒这两位天子,为了解释成就布施之法,把坐在远处的安古勒唤到跟前:

  安古勒长久,你施大布施。

  你在远处坐,到我跟前来。‛

  安古勒不解地问:

  ‚为何我此施,所施成空无?

  此因达亚卡,虽施少量施,

  光辉超越我,如月于众星?‛

  佛陀说偈回答道:

  ‚如不毛之地,虽播多种子,

  不能结硕果,农夫不满足。

  如是多布施,却对无戒者,

  不能结硕果,施者不满足。

  如于肥沃田,虽播少种子,

  适时予降雨,农夫乐收成。

  如是对具戒,对具德者等,

  虽作少功德,却有大果报!

  应选择布施,此施有大果,

  选择做布施,施者得生天。

  选择而布施,善至所赞叹,

  于此命世间,对彼应施者,

  布施得大果,如种播良田。‛(Pv.306-330)

  所以,不但善业有殊胜和低劣之分,而且善业的果报和造业的对象也有直接的关系。

  殊胜的二因善业

  这一类善业是在欢喜、主动的情况下造作的,但是由于没有思惟业果法则,缺乏无痴心所,所以是殊胜的二因善业。即使在造业前高兴、造业时欢喜、造业后也满意,但由于没有智慧,也只属于二因善业。

  低劣的三因善业和殊胜的二因善业在结生的时候只能带来二因结生。二因结生者只是对修行而言,和他的才能、福报等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二因结生属于善趣结生,他们可以是人类或者天人,甚至可以是有才华、有能力、有财富、有影响力的人物或天人,但由于是二因结生者,他在那一生中修行并不能证得禅那及圣道圣果。

  低劣的三因善业和殊胜的二因善业除了带来二因结生的果报之外,在生命期间还可以产生八善果报无因心及四种二因果报心。八善果报无因心是:善果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领受心及两个推度心。四种二因果报心是指在心路中执行彼所缘作用的四种智不相应果报心,其馀四种智相应果报心不会生起。

  虽然由于过去生造作低劣的三因善业或殊胜的二因善业,使有情今生投生为二因结生者,但是该有情仍然可以体验到殊胜的果报,只不过在他的彼所缘里不会生起智相应心而已。二因结生者的速行仍然可以生起强力的智相应善心,二因的结生心并不障碍其速行造作殊胜的三因善业。

  低劣的二因善业

  低劣的二因善业只能带来无因结生心,但仍可投生到人天善趣。如果投生到人界,他将是个先天性的聋子、哑巴、瞎眼、跛脚、小儿麻痹、弱智或智障等;如果投生为天人,他将成为低等天人,例如某一类树神、山神、土地神等。

  无因结生心是由于过去生所造作的低劣二因善业所产生的。由于低劣的二因善业力量微弱,所以只能产生无因结生心,而不能产生二因结生心。

  低劣的二因善业在生命期间可以产生八善果报无因心,但不能产生八大善果报心。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有无因果报心,那有没有无因善心呢?没有!虽然果报心可以是无因的,但并没有无因的善心,因为所有的善心中都至少拥有无贪和无瞋两个美因。说到这里,也许有些人会担心自己是不是二因结生者。

  从带来结生的业来看,只有造了殊胜的三因善业才会投生为三因结生者,低劣的三因善业或殊胜的二因善业,只能投生为二因结生者。因为二因结生者今生不能证得禅那和圣道圣果,所以很多人担心自己今生是二因结生者,二因结生者今生即使再努力修行,也不可能证得禅那。

  虽然大部分人都是二因结生者,只有少数人是三因结生,但是我们也不必过度怀疑自己。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过去生没有种下善法因缘的话,今生也不会进入佛门,也不会有机会修行佛法。从缅甸帕奥禅林大多数修到缘起的禅修者的过去生来看,他们在过去生几乎都曾经遇到过佛法,或者曾经有修行基础。由于这种宿缘,他们今生一听闻到佛法,或者一听闻到禅修,就自然而然地寻求正法。

  从“缘”上来看,真正想要修行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如果做一个粗略的统计,到目前为止,整个地球的总人口大概是 70 亿,其中,佛教徒的比例约占 6%,即 4 亿多,约 1/20的人是佛弟子;在这 4 亿佛教徒当中,真正禅修的人还都不到 3 千万9。但是,我们已经遇到佛法,而且还是正法(上座部佛教相信现在还是正法时期,正法还存在),所以我们不应该自暴自弃,应该好好地把握今生。

  假如今生真的很倒霉、很不幸是二因结生者,这也只是果报而已,但更重要的是现在要造三因善业,要多造殊胜的三因善业。即使今生没有机会证得禅那和圣道圣果,但只要持续地禅修,下一生也很有可能投生为三因结生者。

  最怕的是现在还不确定自己是三因还是二因结生者,就开始放弃,开始放逸。放逸的时候造的多数是不善心。长期下去,不善业就成为惯行业,即使没有极重业,下一生堕落到恶趣的机会也很大。

  如果今生经常布施、持戒、禅修,所造的这些善业养成习惯,例如经常修慈、散播慈爱,在行走、躺卧时也散播慈爱,禅坐时也散播慈爱,乃至在一切时,只要正念提起就散播慈爱,散播慈爱的善业已成为惯行业。到了临终的时候,他的心自然而然地在散播慈爱。即使没有达到禅那,但是散播慈爱的心也是殊胜的三因善心。

  我们菩萨的最后一生从喜足天(Tusita)投生到人间,他在前一世临终时对一切众生散播慈爱,但还没有达到禅那的程度,而是以慈心近行定投生到马雅夫人(Mahà mà yà devã)的母胎里面去。慈心近行定是欲界三因善心,而不是色界善心,因为色界善心会投生到色界梵天。所以,如果习惯散播慈爱的话,下一生的结生心很可能是三因果报心。

  如果你习惯修习入出息念,习惯专注呼吸,修习入出息念是殊胜的三因善业,这种三因善业已成为你的惯行业,在你生命的最后一刻,你也可以轻易地专注呼吸,在修行中安详去世。此时,不管是惯行业还是近死业作为你下一辈子的令生业,它都是殊胜的三因善业。以殊胜的三因善业结生,你下一生的结生心是三因果报心,整辈子的有分心也都是三因果报心,如此,下一辈子你要修行或证得禅那,就如探囊取物般容易。所以,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多造三因善业,而不要怀疑今生是不是二因结生者。

  我发现有些禅修者学习阿毗达摩后就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我是不是二因结生者?为什么我修行那么困难?为什么修行那么多障碍?”有些人即使修了几十年都没有证得禅那,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断定他是二因结生者。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比库名叫阐那(Channa),他修了大半辈子都没有任何成就,但他是三因者。佛陀在世时,他是个调皮捣蛋的人。他的口德特别差,经常喜欢骂人,喜欢挖苦、批评他人。虽然他也修行,但却一直没有证得任何圣道圣果。

  佛陀临终的时候,特别叮嘱阿难尊者要对他进行梵罚(brahmadaõ ó a, 默摈)。佛陀般涅槃后,僧团对他进行梵罚,完全孤立他,此时他才警醒自己,努力禅修,不久后证得了阿拉汉道果,断尽一切烦恼。

  从这个例子可见,即使佛陀在世时,也有人修行没有明显的成果,但并不等于说他是二因结生者。同样地,如果我们用了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付出精进仍然没有任何成效,那时再说自己是二因结生者也不迟。否则,太早下结论未免过于草率。

  帕奥禅林有位缅甸长老,我还没出家时他已经在禅林精进禅修了,可是修了十几年,一直没有什么大的进展。前不久,他经过我的孤邸,我客气地向他打招呼,他走过来问我几个有关查禅支的问题,一问之下才知道他终于证得禅那了。如果他自暴自弃的话,就连机会也都失去。正因为他对禅修有很强的信心,再加上锲而不舍的精进,才能获得现在的成就。因为有些人过去生所积累的巴拉密要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够成熟。

  即使一个人是由梵天人投生的,如果他放逸的话,仍然不可能证得禅那。更何况我们前一世的来处还不清楚,有可能是由人,也有可能是由猪、由狗、由鬼投生而来的,是不是?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今生能够投生为人,不是三因结生就是二因。至于如何确定,唯有修到缘起的时候才能够确定。

  还有一点可以让大家放心的是,虽然二因结生者今生不能证得禅那,但是可以证得欲界近行定;虽然今生不能证得圣道圣果,但是仍然有可能修到高级观智,甚至修到行舍智。二因结生者可以做纯观乘者(suddhavipassanà yà nika),先从四界差别开始修起,见到究竟色法、究竟名法之后,也可以修习缘起。所以,即使不幸生为二因结生者,也不应该轻言放弃,不应该自暴自弃,佛陀的教法总是会给人希望的。

  为了让大家更加清楚付出精进的必要性,在这里想读出缅甸雷迪西亚多(Ledi Sayadaw, 1846-1923)所写的一本《菩提分手册》(Bodhipakkhiya Dãpanã)关于四正勤的部分,书中谈到了即使是二因结生者也不应该放弃修行。此书的《四正勤》一章里这样说:

  “只有在尽其一生如佛陀所教导那般努力精进之后,还不能证得禅那、圣道圣果,才能够说失败的原因是当今时期的本质,或者是二因者,或者过去生没有积累足够的巴拉密。

  在这世间,有些人所付出的精进力远远不及佛陀所指定的程度,甚至没有尝试有效地培育身至念,以对治他们漫无目的四处飘荡之心,但是却推说不能证悟道果是因为当今是不可能证悟的时期。也有些人说今日的男女没有足够使他们证悟道果的巴拉密,还有些人说今日的男女都是二因结生者。他们如此说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当今是所引导者(neyya)的时期,而他们未能证悟道果是因为缺乏正勤——精进。

  若具有专精(pahitatta)地适当注进正勤(注进精进),一千人之中有三百、四百或五百人可以获得至上的成就。若一百人如此实行,他们之中有三十、四十或五十人可以获得至上的成就。在此‘专精’是指决意尽其一生坚持努力精进,即使在努力的当下死去亦在所不辞。

  索纳长老(Soõ a Thera)所付出的精进是在雨安居(vassa)的三个月期间持续不断地保持正念,在那期间只采用坐以及走两种姿势。护眼尊者(Cakkhuppà la)的精进与他相等。触天长老(Phussadeva Thera)必须在付出同等的精进力二十五年之后才证悟道果。而马哈西瓦长老(Mahà sãva Thera)则如此精进了三十年。

  今日极需要这一类正勤。可惜现今如此精进的人缺少教理(pariyatti)基础,而有教理基础的人却涉及了比库义务的障碍(palibodha),因为他们住在市镇或村子里,需要讨论佛法、讲经开示以及著作佛书,他们不能长期不中断地注入正勤。

  有些人习惯地说在令他们获得解脱世间之苦的巴拉密与时机成熟时,他们将能很容易地获得解脱,因此他们在还未能确定精进是否能够带来解脱时,不能当下即精进努力。

  他们没有比较:是努力精进三十年比较苦,还是未获得解脱期间堕入地狱十万年比较苦?他们并不记得努力三十年之苦,根本比不上只在地狱里三个小时之苦。

  他们可能会说:‘若努力了三十年之后还是不能获得解脱,那情况还不是一样?’但是如果此人的巴拉密足够成熟以获得解脱,他将凭此精进获得解脱;若还不够成熟,他将在下一世获得解脱。即使他未能在现今的佛法教化期里获得解脱,他一再重复地致力于培育心的业力(bhà vanà à ciõ õ akamma, 禅修惯行业)也是具有极大力量之业,他能凭此避免往生到恶道,能够不断地在善趣中轮回,直到遇到下一次的佛法教化期。对于没有注进正勤之人,即使他们的巴拉密足够成熟至可以努力三十年就获得解脱,也将错失这个解脱的机会。他们不会因为缺少精进而有所得,有的只是损失而已。因此,让我们都拥有慧眼,以及对此危险保持警惕!”这是雷迪西亚多在《菩提分手册》里所讲的一段话。

  书中讲到,如果一千个人精进努力的话,将会有三百、四百乃至五百人可以获得至上的成就。如果一百人精进,将会有三十、四十或五十人能够获得至上的成就。从缅甸帕奥禅林的教学调查来看,一百个缅甸人当中,大概有三四十人有禅那体验。外国人禅修成功的比例比缅甸人稍为逊色,大约是百分之三十。当然,这还不包括那些禅那“姗姗来迟”者。

  去到禅林的人通常只是付出一段时间的精进,就能够获得这样的成就,如果他们付出更长时间的精进,这个比例肯定会更高。

  因此,不要在还没有付出足够的精进之前就自暴自弃,这样做的结果只会错失良机。

  第三,色界善业与果报

  在讨论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必须记得:色界善心和果报心是依论教法的五种禅那来分别的,即有五种色界善心和五种色界果报心。然而,在谈到梵天界时,当知只有四种梵天界。我们要先清楚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才不至于混淆。

  初禅善心

  色界善业是由色界禅那善心造作的,对阿拉汉圣者则是唯作心。禅那心只专注修定的所缘,例如禅相。

  若有情证得初禅,当这种禅那善业成熟,他将会投生到初禅梵天界。也即是说,初禅善心能带来投生到初禅梵天界的果报心,即初禅果报心。初禅梵天界包括梵众天、梵辅天和大梵天,他们的结生心都只有一种——初禅果报心。

  所有色界善心只能带来与其层次相应的色界果报心,而且此心是该禅那善心所能产生的唯一果报。例如,初禅善心只能产生初禅果报心。同时,所有色界果报心都不会出现于心路中,它们只是离心路心,只执行结生、有分和死亡的作用。除了出世间果报心以外,一切心路中产生的果报心必定是欲界果报心。换言之,执行看、听、嗅、尝、触等作用的都属于欲界果报心。

  色界梵天人也能生起欲界心。因为梵天人也能够看,看是眼识执行的作用,眼识属于欲界果报心。他们能够看、听,这些都是由欲界果报心来执行的,而不是由色界心执行的。

  梵天人只会生起眼门、耳门和意门三种心路,而不会生起鼻门、舌门、身门三种心路,所以,梵天人不会嗅到气味、不用吃食物、不会有身体的感觉。虽然他们也有鼻子、舌头和身体,但是没有相应的鼻净色、舌净色和身净色,也不会有相应的心路生起。梵天人可以看、可以听,所以他们可以到人间来拜见佛陀,听闻佛陀说法。

  第二、第三禅善心

  这里的第二、第三禅是依论教法的五种禅那而说的。若有情证得第二禅和第三禅,其入定的心则是第二禅善心或第三禅善心。第二禅和第三禅善心在结生时能产生相应的结生心,带来投生到第二禅梵天界的果报。第二禅梵天界包括少光天、无量光天和光音天,他们的结生心可以是两种的其中之一——第二禅或第三禅果报心。在生命期间,这些果报心只生起为离心路的有分心和死心。

  第四禅善心

  若有情有能力证得第三禅(论教法的第四禅),其入定时所生起的是第四禅善心。第四禅善心能够带来投生到第三禅梵天界的果报,而投生时的结生心则属于第四禅果报心。

  第三禅梵天界包括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他们的结生心都只有一种——第四禅果报心,他们的有分心和死心也是这种果报心。

  第四禅天的投生法则

  第四禅梵天的投生法则与前面几个梵天界有些差别:成就第五禅的凡夫与初、二果圣者只能投生到第四禅的广果天;而成就无想定者死后能投生到无想有情天;三果不来圣者死后将能投生到五净居天。

  凡夫与初果、二果圣者:如果有能力证入第五禅(经教法的第四禅),而且此第五禅善业在他临死的时候成熟,他只能投生到广果天,以上的那些梵天界不是他能投生的。

  修无想定的外道:无想定是通过第五禅来证得的。有些外道认为无想定就是解脱、涅槃,然而他们并没有断尽烦恼,所以死后投生到无想有情天。无想有情天人没有任何心识,没有任何感觉,也没有心生色法,也没有眼净色等五净色,只有作为业生的命根九法聚而已。他们不会移动,只是在那里呆呆地度过漫长的五百大劫。

  三果不来圣者:由于还没有断尽烦恼,所以死后还是会投生。他们投生到五净居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和色究竟天。这五净居天只有三果圣者才能投生。虽然多数三果圣者会投生到五净居天,但也有可能投生到其他梵天界。例如大梵天王是一位三果圣者,但他投生到初禅梵天。大梵天王在过去咖沙巴佛时代是一位名为萨哈咖(Sahaka)的比库,他曾成就八定,但特别精于初禅,故其心倾向于投生到初禅梵天。命终后他投生到初禅梵天, “萨汉巴帝”名叫(Sahampati)。

  这是第四禅梵天的投生法则。

  第四,无色界善业与果报

  无色界的投生法则比较容易理解,是一对一的。空无边处善心只能产生空无边处果报心,识无边处善心只能产生识无边处果报心,无所有处善心只能带来无所有处果报心,非想非非想处善心只能产生非想非非想处果报心。

  这里所说的“善心”是指进入无色定的心,在心路中称为“禅那速行心”。对于凡夫和有学圣者而言,速行心非不善即是善,入禅的心是善心,善心中的思心所负责造业,所造的业即是无色界善业。无色界善业的成熟可以带来投生到相应无色界天的果报。同时,无色界梵天人的结生心和他们所投生之处相应,例如有一百个成就识无边处定者投生到识无边处天,他们的结生心都一样——识无边处果报心。

  因此,四无色界善心所带来的果报是投生到相应的无色界天。

  投生到无色界的梵天人并没有身体、没有眼睛、没有耳朵,他们不能看、不能听。因为无色界地完全没有任何色法,所以称为无色界。

  色界梵天人在入禅时,所生起的是色界善心,而不是果报心。初禅梵天人可以进入初禅,也可以进入第二禅、第三禅或更高的禅那,其时生起的禅那心属于善心,而不是果报心。对于无色界梵天人也是一样。色界和无色界果报心并不会出现于心路中,它们只生起于离心路,执行结生、有分和死亡的作用。

  执行看、听、嗅、尝、触等作用的是出现于五门心路中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等,虽然它们也都是果报心,但这些心只属于欲界心,且只会出现于心路心中,而不是离心路心。同时,能够思惟、思考、记忆、观照等的心也都属于意门心路中的速行心,当知它们只属于欲界心。

  色界梵天人只能生起眼门、耳门和意门这三类欲界心路心,而无色界梵天人则完全没有五门心路心,只会偶尔生起一些欲界意门心路。无色界梵天人在生命期间基本上都是处在和他们所投生之处相应的禅那当中。例如:空无边处梵天人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进入空无边处定的状态,生起的是空无边处善心。同时,无色界梵天人只能够进入更高的禅那,而不能进入更低的禅那。他们既不能入更低的无色定,也不能生起色界禅那心。例如:无所有处梵天人只能生起无所有处善心和非想非非想处善心,而不能生起空无边处善心和识无边处善心。这是心生起的法则。

  这是业(速行)与异熟(果报心)的关系(见图表 4)。

  图表 4:业(速行)与异熟(果报心)的关系
 

返回目录

----------------------------------------------------------------------------------------------------------------

更多玛欣德尊者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