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波巴大师: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 第一章 明成佛之因
冈波巴大师: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 第一章 明成佛之因
敬礼圣文殊师利童子
佛与佛子及正法,以及根本上师尊,
依彼米拉恩德故,为作自他之二利,
造此如意宝法论。
宇宙间的一切万法不外乎轮回和涅槃两大范围。言轮回者,其性是空,其相是谜,其内含则是(彻头彻尾的)苦痛。言涅槃者,其性(亦)是空,其相则是一切迷乱之消失,其内含则是于一切苦痛得到了解脱。
迷乱于轮回的人是指谁呢?
那是指三界中的一切众生。
所谓迷乱者是迷于什么呢?
那是指对根本体理“空性”之无知及迷茫。
迷乱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迷乱的原因则是因为“大无明”的原故。
迷乱的相状又是如何呢?
六道众生之一切行境就是迷乱的相状。
能用譬喻来说明“迷乱相”吗?
那就象是睡境和梦境。
迷乱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从轮回无始的时候就有了。
迷乱有什么坏处呢?
坏处是痛苦不堪!
这个“迷乱”到了什么时候就会转变成智慧呢?
证得无上菩提时就转成为智慧了。
这个“迷乱”会不会自己醒悟呢?
“无始轮回”一词正说明这是不可能的事。
(由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轮回是一种迷乱相,其痛苦非常巨大,长夜漫漫永无自了之期。因此,我们要(觉醒,立志)从今天起就要作争取无上菩提的努力。
然则无上菩提怎样争取呢?简言之,可如下颂:
“成佛之因及所依,成佛助缘及方便,
成佛果位及事业,如是六种菩提事,
诸有智者应当知。”
上面这个偈颂是说:
无上菩提之因是(如来藏),
无上菩提之所依是(具有暇满之)人身,
无上菩提之缘是修行所需之助缘,
无上菩提之方便是(菩提道上所)修行的方法。
无上菩提之果位是具足三身之佛陀。
无上菩提之事业是(佛陀种种应化之度生)事业。
颂曰:
“成佛之因如来藏,成佛所依人身宝,
成佛之缘善知识,方便即其口授教,
果报三身佛陀位,事业度众无分别。”
上面这个颂子标出了本书之主题。下面当逐一予以解释。
第一、成佛之因如来藏
问曰:“我们虽然想从生死的迷乱中解脱出来,虽然想证取无上菩提,但是象我们这样的下劣众生,就是精勤地努力,难道真有成佛的希望吗?”
回答是:“如果真正的精勤努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呢?”因为我们一切众生都是具有那成佛之因——如来藏——的缘故。
《三昧王经》云:
“一切诸众生,皆具如来藏。”
《小涅槃经》云:
“一切有情皆悉具足如来藏。”
《大涅槃经》云:
“就象黄油(潜存)在乳奶中一样,如来藏也普遍的(潜存)在一切众生中。”
《庄严经论》云:
“真如虽然遍一切,无有任何差别相,
转彼使净即成佛,故说众生具佛因。”
若问:为什么众生会具有这个“佛的因素”(如来藏)呢?这有三个缘故:
一、法身空性遍满一切众生故。
二、法性真如无差别(相)故。
三、一切众生皆悉具足佛种性故。
《宝性论》云:
“圆满佛身力用故,真如无有差别故,
恒具如来种性故,众生常具如来藏。”
此颂之首句是说:“法身空性遍满一切有情。” 因为,佛陀者,法身也,法身者,空性也,空性又无所不周,遍满一切有情,所以说一切众生悉皆具足(佛性)或如来藏的。
第二句:“真如无有差别故”是说,佛陀的真如和众生的真如并没有好坏、大小、高低之差别。因此说一切众生皆悉具足如来藏。
第三句:“恒具如来种性故”是说,一切众生以五种不同的差别相而具足如来种性。这五种差别相是什么呢?颂曰:
“断灭种性不定性,声闻种性缘觉性,
大乘(菩萨)之种性,五者皆是佛种性。”
A .所谓“断灭种性”(阐提性)者,是指哪一类的人呢?这是指无著大师所说的那些无有愧惭,无有羞耻,和毫无慈悲等六种性质的人们。颂曰:
“虽见轮回诸过患,不生丝毫之哀思,
虽闻佛陀诸功德,不生丝毫之信心,
无羞无耻无慈悲,造种种罪无忧悔,
若人具足此六非,是为断灭如来种。”
《庄严经论》云:
“或有惟作诸恶行,或惟破坏诸白法,
毫毛之善亦不为,与解脱法成绝缘,
(如此下劣之众生),(是为断灭如来种)。”
话虽如此,这些所谓断灭如来种性之人,并非是说他们已经完全断灭了成佛的可能。这只是说他们在轮回中流转的时间极为长远而已。这些人如果努力还是可以成佛的。
《悲华经》云:
“阿难!若有众生乏涅槃根性,彼若能缘想如来,以花掷空供养,我说彼是具涅槃果者,近涅槃位者,究竟涅槃者。”
B.不定种性
这是指那些随着环境和外缘而转变的人。此类人若是与声闻乘人相过从或学习,他就会成为声闻乘类。若是与缘觉乘人或大乘人学习,他就会成为缘觉乘者或大乘者。
C.声闻种性
颂曰:
“极端惧轮回,信乐于涅槃,
悲心甚微小,此乃声闻性。”
又曰:
“见轮回若起大怖,诚信欣慕涅槃道,
于利生业不爱乐,具此征者声闻种。”
D.缘觉种性
除了上述(声闻乘)的三种征相外,如是还有傲慢心大,秘密师承,寂处独居等征相,那就是属于缘觉种性者。
经云:
“深厌轮回欣涅槃,慈悲心小傲慢大,
秘密师承喜独居,识者知为缘觉性。”
(此处值得一提的是),修习声闻和缘觉二乘的人,虽然皆能获得己乘之果位,但却不是真正的涅槃。那么,他们究竟住于怎样的境地呢?因为仍有无明习气,所以他们实际上是以无漏业而住持意自性身,其时住于无漏三摩地,而自以为是进入涅槃了。难曰:“如果二乘所证不是真正的涅槃,那么佛陀薄伽梵宣说此二乘之法不是错了吗?”答曰:“没有错!譬如有一队商人从南瞻部州出发,前往大海中采宝,途中经过一个大旷野荒漠之时,疲累欲绝,不觉想道:‘采宝恐怕没有希望了,还是回去吧!’此时领队的商主就以神通力变现了一座城市,使他们能得(暂时的)休息。意志力较小的众生,听见佛果之广大智慧就心生畏怯,不敢修习成佛之道而生退悔之念。为了利益这一类的人,所以佛陀宣说声闻及缘觉乘之法,使他们能够在此二乘之果位上得到休息。《法华经》云:
“诸声闻乘人,自认得涅槃,
佛陀有示曰,彼实暂休息,
未曾得涅槃。”
所以声闻、缘觉乘之果位只是(佛陀权设之)一种休息的境地,终究还是要化导二乘之人趋向于成佛之道的。至于化导之法,佛陀则用身、口、意三门之方便而劝化之。经云:
“如来以心光明触二乘人之意生身,使从无漏三摩地起,既觉醒已,如来即现金身(而度化之)。随告彼曰:‘比丘!汝今所作未作,所办未办,汝之涅槃非真涅槃,汝应亲近如来,瞻仰如来,证取如来觉位!’”
《法华经》有颂曰:
“我今正告汝比丘,汝所证者非涅槃,
汝应奋勇勤精进,寻求一切智智位。”
经如来这样的劝导,二乘(果位)之人(于是重新)发菩提心,经无数劫修菩萨行,最后终究证得圆满佛果。
《楞伽经》中亦有同样的叙述。
《法华经》又云:
“声闻人实未证得涅槃,但渠辈于圆满菩萨行后,终必证得(究竟)佛果。”
E.大乘种性
此可由六门分叙之。颂曰:
“根别体性及名称,超胜其他之原因,
表相及其诸征兆,大乘种性如是知。”
(一)大乘种性之根别可分为二,一是“自性住种”,一是“习所成种”。
(二)属于“自性住种”一类的人,他们能够自己成长佛法。这是因为从无始以来,他们法尔就具足此种功能之故。属于“习所成种”一类的人则需要勤修善根才能成长佛法。但这两种人都算是具有菩提根性的人。
(三)大乘种性一词,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名称来表达,或名之为“种性”,或名之为“种子”,或名为“界”或名“自性”等等”。
(四)为什么说大乘种性要超胜二乘呢?因为声闻和缘觉二乘人只是以净除烦恼障而净其性,而大乘种性人则是以净除烦恼和所知二重障碍而净其性的,因此说大乘种性超乎其他,最为殊胜。
(五)大乘种性之表相有二。一是佛种性已经觉醒之人;一是佛种性尚未觉醒之人。前者是说对争取佛果之努力已经有了征象或表现。后者则反是。那么,要依怎样的因缘才能开发(这内具之)大乘种性呢?这又不外乎“远离违缘”和“亲近顺缘”两项原则。若反行其道“远顺缘”和“近违缘”,那么这(内具之)大乘种性是很难开显的。
所谓违缘者约有四种:
一、生于“无暇”之处。
二、无任何学佛之习气。
三、趋入邪道。
四、障道之罪业。
所谓顺缘者有二:
一、要遇见那些能够开示正法之人为助,此为外缘。
二、心意能够如法的去与各种善法善行相应,此为内缘。
F.大乘种性之征兆
这也就是菩萨种性之征兆。《十法经》云:
“菩萨慧种性,有种种征兆,
如见烟知火,观鸥知水近。”
具有菩萨种性的人必定有许多征兆。例如:不必依靠教诲,他们的身业和语业自然的十分调柔谦和,诌曲心和欺骗心十分微小,对各种众生自然会十分慈悲等。
《十法经》云:
“无暴戾粗恶,诚直不欺骗,
慈爱众有情,此是菩萨种。”
其他的征兆是:在进行任何作业或接触之前,首先就会以慈悲心替众生考虑;对大乘法仰慕喜爱;对难行之(菩萨法行)能够不计得失的去承当堪忍;与波罗密多相应之诸善法能够随时奉行。
《庄严经论》云:
“作业之前起悲心,仰慕大乘具堪忍,
于诸善业能奉行,此为菩萨种性兆。”
因此,在这五种种性中,大乘种性乃成佛之近因,而声闻缘觉种性虽然最后终成佛道,仍是属于远因的。不定种性者,则有的是属于近因,而有的则是属于远因的。至于断灭种性(或阐提性)者,亦只是一种密意的方便说,(用来警示此类人)成佛之遥远(及艰难)而已,并不是说他们绝对不能成佛的。所以这是属于“极远因”一类的。
上述各点之主旨是以三种理由来说明众生虽然有各种不同之种性表征,但他们都是具有佛种性(或如来藏)的。颂曰:
“见银矿时知银在,见芥子时知油在,
见乳知有乳油在,(见人知有佛性在)。”
这就是说,由银矿中一定能炼得银子,由芥子中一定能榨得芥子油,由牛乳中一定能取得黄油,由众生的身心中一定能够修成佛果。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