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波巴大师:珍珠之鬘 第一辑:功德荟萃 15.悲心的三种形式
冈波巴大师:珍珠之鬘 第一辑:功德荟萃 15.悲心的三种形式
这三种悲心是:缘对有情众生(所生起)的悲心、缘对正法(所生起)的悲心、无所缘对的悲心。
《功德荟萃》第二十八则
敬礼大宝上师!
至尊冈波巴大师又曾这样教诲说:
就“悲心”而言,共有三种类型。
接着,冈波巴大师又教诲说:
这三种悲心是:缘对有情众生(所生起)的悲心、缘对正法(所生起)的悲心、无所缘对的悲心[旧译“生缘悲、法缘悲和无缘悲”]。
1.所谓的“生缘悲”,是指由于不忍凡夫有情们的痛苦,为了利益他们,而希望自己觉悟成佛——这就是“生缘悲”;
2.所谓的“法缘悲”,是指初地以上的菩萨,将能执之心、所执之境证悟为无别(之后的悲心境界);
3.所谓的“无缘悲”,则是指成就正等圆觉、融入法身(之后的悲心境界)呀!
以上所说的这些,当然只是经教中共通的讲法,就自己的觉受中生起的体验来而言:
1.在初级入门这个阶段,为了利乐如母有情而修习的慈心和悲心,便是“生缘悲”;
2.接下来,通过修习,当把一切“正世俗”[也可称为“真实的世俗”],确断为唯如幻化之后,而自忖:“一切诸法都是这样(犹如梦幻泡影)啊!而这些如母有情,却因未能如是知解,而盲目地执实、执相,他们真是可悲呐!”(这种缘于修习法行体验,而生起的由衷悲心,)便是“法缘悲”;
3.再接下来,借由为利有情而欲成佛(的发心),而平等的处于“无住禅定”时,便是“无缘悲”呀!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先来修习悲心,而后再来修习空性,那么,“悲心”不是被丟在后面了吗?
其实不然。
这是因为,悲心、菩提心是“知性”,“能修空者”也是“知性”,所以,二者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呀!
假如先修悲心而后修空,那么,这就叫做“悲心而具空性的心要”[有的译作“大悲空性藏”];反之,假如先修空性再修悲心,那么,这就叫做“空性而具悲心的心要”[有的译作“空性大悲藏”],由此可见,二者应该是无所不同的。
——冈波巴大师全集《珍珠之鬘第一辑·功德荟萃》第二十八则竟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